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即道德

教育即道德

教育即道德
教育即道德

《教育即道德》---读后感

《教育即道德》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是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的杰作。最近我拜读了此书,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自己的心灵再次净化,梦想再次放飞。读完此书,深深感悟到,教育是什么?教,就是看到或听到父母及他人正确的行为,去效仿、学习,使之变成自己的行为;育,就是告诉孩子要善良、有爱。我特别赞同书中的观点:教育就是做人。我是做教育工作的,也有近三十年的经历了,我在工作中一直追随、践行着这一主张。我却不敢说我在做真正的教育。

《教育即道德》是研究教育问题的专著,分为“课堂,应该拿什么献给学生”;“第三只眼睛看校本教研”;“对话道德课堂”等数章内容。讲述了教育是一种力量,它能直击我们的心智。寻求这种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的人,就是教师。教育有一种责任,它应让师生共同成长。知晓这种责任,完成这种责任,在实现心灵交换的同时,能让老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的,就是学校。这数章内容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课堂,应该拿什么献给学生”、“对话道德课堂”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自身的能力、素养有很大关系,有些因素是一种定式,但是,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完全可以被影响、能改变的。在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认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处不在,或许一

句话就能给孩子们很多启发。学校的一日活动,更是对学生的教育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老师,作为教育者,不管你有多少情绪,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就是阳光、积极向上,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孩子们效仿的榜样。

理想的课堂,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著名的“田保华三问”在很多人看来,承载着他的教学主张:“你究竟要把学生带往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已经带到了那里?”“田保华三问”是通过解读课标、整合教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来实现的。也许,孩子们真的只是平凡的一粒粒沙,但他们总会那样的友善、快乐。一滴水虽渺小,但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会教他们勇敢面对挫折困难,善待身边每一个人,感谢所有师长和朋友,用心做好每件小事。我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在我的教育中身体、心里都健康成长,。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读《教育即道德》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最后我再借作者的原话——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除此,还有什么能超越“道德”呢?道德既是力量,更是责任和信仰!

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完整版

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九龙县乌拉溪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同时更加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这会对学生以后的思维发展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科学的利用好道德与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知,这样,小学教育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因为我们要注意改革经验的分享和成果的展示,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好的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教学改革;方法尝试;思考反思 小学生的心理和各项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而出现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优化教学方法。既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要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基于已有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创新,诞生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走进学生生活,主动开展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对于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难以察觉,从而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积极开展安全教育。首先,教师

德育过程的特点和德育原则

德育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德育过程的规律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按照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作德育过程的基础。 2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及时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向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 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基本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基本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____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完整版

编号:TQC/K788 ____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 完整版 In the case of dispute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ners should be protected.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ing the contract, dispute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arbitration. This paper is the main basis for restoring the cooperation scene. 【适用合作签约/约束责任/违约追究/维护权益等场景】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协议资料适合用于需解决双方争议的场景下,维护合作方各自的合法权益,并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一旦发生争议,将争议提交仲裁或者诉讼,本文书即成为复原合作场景的主要依据。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甲方:_____现代教育发展中心(_____ 教育网) 乙方:_______ _____教育网是_____省教育厅直接领导 的全省公共教育计算机网络,其目的是利 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 术,实现校园网间计算机连网、信息资源 共享,促进教育与社会双向交互服务,其 服务对象主要是我省的教育、科研机构和 全社会教育需求。_____教育网的所有接 入、使用单位必须签署本项协议,并报教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一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3]。相反,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仅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

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

青海省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7月15日电(记者骆晓飞高原张建新)近年来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把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重视德育工作,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营造和谐文明校园氛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一、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情况 2008年底,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43所(技工学校除外),招生33560人,在校生67917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及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为46.36%和38.58%,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6%以上,2008年达到98%,职业教育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二、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年来青海省一直将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德育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加强了师资培训和教学督导工作,确保了德育课教学质量。 依靠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把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习惯。 加强对学生文明上网的教育引导工作,同时各地、各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坚决取缔学校周边的各种非法经营活动,坚决打击各类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及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违法行为,努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积极争取公安、司法机关的支持与配合,切实增强学生学法、守法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积极开展评优活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2006年至2008年底青海省共表彰358名“三好学生”,282名优秀学生干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青海省涌现出了以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藏族学生索南东智火海救人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成为全省职教师生学习的榜样。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为开展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将职业学生敬岗爱业的教育放在首位,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积极开展中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走向社会顺利就业,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加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等职

《德育基本知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B )。 A.培养人的活动 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 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 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 A.善B.美C.真D.丑 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 5. 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 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 【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征 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B.能力C.思想D.情感 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 )。 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 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儿童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施教。 6.既说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又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

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 Education network security management protocol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 年 ____ 月 ____ 日 合同编号:XX-2020-01

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 前言: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本文档根据服务合同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甲方:_______现代教育发展中心(_______教育网)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教育网是_________省教育厅直接领导的全省公共教育计算机网络,其目的是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间计算机连网、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与社会双向交互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我省的教育、科研机构和全社会教育需求。_______教育网的所有接入、使用单位必须签署本 项协议,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一条总则 (一)_______教育网接入、使用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和 用户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 (二)_______教育网的所有工作人员和用户必须对所提 供的信息负责。不得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有碍社会治安和有伤风化的信息。

(三)在_______教育网上不允许进行任何干扰网络用户、破坏网络服务和破坏网络设备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在网络上发布不真实的信息、散布计算机病毒、使用网络进入未经授权使用的计算机、不以真实身份使用网络资源等。 (四)_______教育网的单位用户应设立网络安全员,负责相应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 (五)_______教育网定期对相应的网络用户进行有关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教育。 (六)_______教育网责成各接入、使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于上网信息进行审查。凡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严禁上网。 (七)_______教育网的所有用户有义务向网络安全员和有关部门报告违法犯罪行为和有害信息。 (八)_______教育网的有关工作人员和用户必须接受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二条接入管理 (一)接入_______教育网的连网、使用单位和用户必须遵守_______教育网制定的规定和制度,按时缴纳有关费用。 (二)_______教育网的接入、使用单位和用户不允许在网页上刊载与己无关的广告资讯。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1.道德的主体性 道德与法律、伦理不同。道德是伦理的个人化,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 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 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有”3(p.247)。相反,道德是 为人而存有的。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是道德,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 没有道德。 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它就是人 自身的创造物。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 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 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 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 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 人创造了道德并不但仅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确证、肯定和发展自己。道德有约束性,但道德对于人不但仅是约束,而更重要的是激励。 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 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压制人的,相反,它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身的 条件。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 2.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 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这包括: (1)为“我”性。道德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中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活 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道德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 源于主体间的交往。利益是人们交往的根本动因,马克思说,“准确理

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之谈

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之谈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同时更加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这会对学生以后的思维发展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科学的利用好道德与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知,这样,小学教育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因为我们要注意改革经验的分享和成果的展示,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好的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教学改革;方法尝试;思考反思 小学生的心理和各项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而出现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优化教学方法。既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要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基于已有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创新,诞生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走进学生生活,主动开展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对于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难以察觉,从而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积极开展安全教育。首先,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隐患会威胁到学生的安全,从而开启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针对用电、用火等安全主题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简单的安全常识,避免学生受到伤害。或者,传授学生简单的应急事故处理技巧,一旦发生这些事故,尽可能地降低对学生的伤害,从而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其次,校园暴力是如今十分受外界关注的话题,教师也能够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开展安全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旦发现这些暴力事件,要第一时间向家长与老师反馈,从而寻求有效帮助。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防身技巧,避免受到校园欺凌。通过这样的方式,关注学生生活,

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范本正式版

YOUR LOGO 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范本正式版 After The Contract Is Signed, There Will Be Legal Reliance And Binding On All Parties.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Cooperation, There Are Laws To Follow And Evidence To Find 专业合同范本系列,下载即可用

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范本正式版 使用说明:当事人在信任或者不信任的状态下,使用合同文本签订完毕,就有了法律依靠,对当事人多方皆有约束力。且在履行合作期间,有法可依,有据可寻,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决定联合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为保证联合办学的顺利进行,在符合国家和院校规定的情况现就有关事项协议如下: 一、联合办班招生计划、专业及学制 二、甲方承担的主要工作和责任 1、负责联系主考院校的招生计划的申报与落实。 2、负责学籍的管理、注册及毕业证的办理工作。 3、检查、督导教学计划的实施。 4、对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主考院校的成教专本科毕业证,省教育厅纳入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其学历。 三、乙方承担的主要工作和责任 1、组织宣传、报名、招生,并按甲方要求将学员有关资料报送甲方,以便招生、录取和注册,组织学生按国家和甲方要求参加成人高考。 2、依据甲方提供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提供教学场所、聘任合格教师,组织实施教学。 3、根据甲方的要求,负责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日常管理。 四、经费及分成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摘要: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正的道德教育观;主体性道德教育 积极差别指的并不是人为地建构一种差别,从而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而是在尊重自然差异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社会体系的构成中发现与寻找到真实的自我,以此来促进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在自然演进的基础上达成一种完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良好秩序[11]。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其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由此可见,子贡的“道德”行为是反道德的。首先,他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水准,提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既然“道德”标准如此之高,而这个标准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很难企及的,那么本来符合道德要求的在代偿赎金后收回赎金的行为,现在就变成了“不道德”的行为了。 (二)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 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3]。道德的真实存在是以个体的认可和自觉地服膺为前提的,那种认为可以不关注人的内在想法和自主意志,认为道德可以单独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那种不从人的尊严、需要、意愿出发的道德会失去其本然的约束力。无视主体的自主理性和精神需要、没有充分唤起主体的自觉的道德教育是无效的教育[13]。否认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无效的道德教育。 其次,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的自由领域,“人为自己立法”,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根本无法分开。无视学生主体性的道德教育,也就否定了学生的自由,它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更培养不出有道德的人来[14]。“道德的”不仅仅指服从或适应规范,更指个人在面临各种规范和行为时的选择行动。前者只是服从规范,后者才是人的自由。仅仅服从规范并不表明一个人是“道德的”,不具有道德意义。单纯地以规范去要求人、剪裁人,就从根本上曲解了道德的实质。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具有主体性的道德人格,能够把道德规范变为内在的要求,使抽象的规范自觉地成为自己具体行动的指令,并且在无所遵循的情况下,创造道德规范主体性道德人格,表现为个体的独立、理性、自由和创造。它能够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也能通过认识道德现象,做出鉴别,从而达到道

当今社会德育教育改革

当今社会德育教育改革 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

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 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人的主体发展性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人的主体发展性 摘要:学校道德应该从以往的规范性、约束性教育转变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把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以人的道德需要为动力,以道德情感培养为最终目标,以主体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关键词: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情感培养 学校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从以往重视知识的教学、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注重人的发展,从以往的规范性、约束性教育转变为主体发展性道德教育,把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体现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突出了主体德性的发展。它直接指向人,以人的发展作为其活动的目的。 1、德育教育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离不开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而学生的参与源于其需要。需要决定着学生参与的动机与动力,需要的不同决定着学生参与教育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需要。为此,必须克服对待学生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克服无视学生需要的错误做法。教育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无视学生的需要,就等于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自己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的教育严肃、教条、缺乏生命力,基本上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教师的意志选择出发,学生的许多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他们在受教育中得不到一种乐趣,而大多出于无奈与压力,这样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使学生的德育得到发展。 第二,克服把成人的需要当作学生的需要的错误做法。成人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是有区别的,成人在自己生活中感觉到的需要,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体悟,学生不可能立即认同,成人的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学生需要定位的失当,过高地估计学生的需要,道德教育成为不顾学生现实需要的行为,教师按照成人的需要进行组织,学生根据成人的需要接受教育,就必然使教育成为学生厌倦的活动。 第三,克服把外在需要当作学生的内在需要。我国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都是为了学生未来的需要或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是为了教师的某些需要,而惟独不关心学生现实的需要。教师总是从学生的“应然”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的未来需要、社会的需要与教师的某些需要对学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注重班干部的选拔任用二、坚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的原则,三、用心创建良好的班风四、利用校园、班级文化的建设与熏陶打造和谐班级五、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六、加强家校联系有利学生进步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该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进。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个体认知发展: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二)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 (三)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一些方面则需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如:6-12岁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差,14-16岁,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到了17-18岁,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思维具有开放性。 (四)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意志、情绪等对整个机体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形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实用版

YF-ED-J8697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 实用版 An Agreement Between Civil Subjects To Establish, Change And Terminate Civil Legal Relations. Please Sign After Consensus, So As To Solve And Prevent Disputes And Realize Common Interes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教育网安全管理协议实用版 提示:该协议文档适合使用于民事主体之间建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请经过一致协商再签订,从而达到解决和预防纠纷实现共同利益的效果。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甲方:_______现代教育发展中心 (_______教育网) 乙方:___________ _________教育网是_________省教育厅直接领导的全省公共教育计算机网络,其目的是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间计算机连网、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与社会双向交互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我省的教育、科研机构和全社会教育需求。 _______教育网的所有接入、使用单位必须签署本项协议,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一条总则 (一)_______教育网接入、使用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和用户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 (二)_______教育网的所有工作人员和用户必须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不得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有碍社会治安和有伤风化的信息。 (三)在_______教育网上不允许进行任何干扰网络用户、破坏网络服务和破坏网络设备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在网络上发布不真实的信息、散布计算机病毒、使用网络进入未经授权使用的计算机、不以真实

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学校德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德育目标大而划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系列,缺乏针对性;德育内容单薄,观念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德育主体主动性发挥不够,直接影响德育实效性等。本文重点阐述在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问题。关键词:德育教育德育观念主体性作用 德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个体的人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依其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自愿地做出合乎道德选择的行为。主体性德育就是指在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它注重学生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同化”,引导和激励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实践,实现自我超越。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以及社会实践重视得不够,使一部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因此,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应当在强化道德实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方面下功夫,把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德育信念放在首位衡量,注重试卷评估与学生平时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和信念评估相结合,并以后者为主。只有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发挥德育的功能。 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为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创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现代德育

中国教育改革之建议---德育篇

中国教育改革之建议---德育篇 为什么中国游客到国外旅行遭到外国人的吐槽?据说这与中国人的公德意识淡漠有关。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也许我们没有到国外旅游过,也不知道到国外旅行的旅游者的所作所为报道是真是假,那么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国人在我们国内的表现吧。在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前“文革”中的“人整人”的残酷,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至今仍令一些亲历者心有余悸;改革开放后,表面的“人整人”的想象没有了,但是制假售价、坑蒙拐骗、小偷小摸、乱扔垃圾、噪音污染、贪污受贿、溜须拍马,企事业单位中的偷懒耍滑、阴奉阳违、迟到早退、篡改档案等现象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甚至冤假错案、执法不公也时有发生;于是乎不仅是国人中的良知、还有外国人都给予了中国人“当面亲朋友背后刀子捅”的性格描述及定位。还有,一个个价值观的出台为什么总想一阵风、或象一个个口号令人视而不见?一个个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为什么在中国生存的那么没有尊严?为什么虚假报道经常发生?等等世象,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执法者不在现场的时候、或是发生在通过收买执法者后执法者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的时候。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人的性格中的“怕官”心理(即怕监管者)表现地异常突出。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中国人仅仅接受的是“权力”的监督,而没有接受24小时都在执勤的“神”的监管,在中国人的心中没有神,所以中国人也就谈不上害怕会受到神的惩罚了。 自古中国文化中占主流的儒家思想,就是一个“无神论”的思想体系,不过,古代却有着“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示;解放以后,唯物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并以政府的力量以从娃娃抓起以排他性的唯一的模式在中国大力推行,于是唯物主义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所谓的最科学的哲学主宰。 一个无神论的国度是很可怕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真可谓是法律条文频繁出台,监管人员、公务员数量日益倍增,但是总也赶不上国人破坏公德甚至违法犯罪之智慧增长的速度;国家公务员、监管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花费了中国老百姓多少纳税钱,我不得而知。不过我还是想问:为此中国“维稳”费用的增加何时才能休止?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请一个“神”来监管我们的国民了。

德育的基本规律

二、德育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 (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它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一般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在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3)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目的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它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之一。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经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2.德育过程一般是按知、情、意、行顺序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一情一意一行,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德育中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3.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性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