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庄子的_无为_

论庄子的_无为_

论庄子的_无为_
论庄子的_无为_

2005年3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M ar .2005第23卷第2期

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V o l

.23N o .2[收稿日期] 2004-11-15

[作者简介] 李明珠(1955-),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教育学院

中文系教授。

论庄子的“无为”

李明珠

(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 要]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无为;自然;与道为一

[中图分类号]F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5)02-0034-04

“无为”是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无为”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内涵极为深刻,具有高度的哲学智慧。有人把“无为”简单地理解为是对“为”的否定,把它误解为无所作为,认为它是与儒家的积极有为思想完全对立的。由于这种误解的存在,影响了人们对庄子“无为”思想真谛的认识,从而也就影响了人们去吮吸“无为”思想的智慧之水。本文通过对庄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实质、意义的探讨,以期深化对庄子“无为”的认识和理解。

一、“无为”基于“道法自然”

庄子在对自然界天人合一的感悟中,体验到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都是“无为”的。《至乐》篇说: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艹勿乎,而无从出乎!

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庄子通过对天地宇宙自然世界的体察,体悟到自然界的运行和发生作用,都是自然而然,和谐有序的,这种自然的和谐有序的运动,同时就是目的的实现。山高水深,四时运行,夏去秋来,万物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和谐有序的。宇宙天地并没有苦心劳力,却生长化育着自然万物。庄子从中悟出了天地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酝酿出他的“无为”思想。庄子在《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天地四时万物的不言、不议、不说,都是说明天地自然的“无为”而有大美、明法、成理;“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是说至人大圣的“无为”是效法天地自然的“无为”。至人大圣是人之杰,以此说明人都应该效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无为”是天地的本真本然,也应该是社会人生的本真本然。

庄子的“无为”思想,其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从自然界中感悟到,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才能和谐发展;顺应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才能达到目的;人类社会也应该象自然界一样,实行自然无为之道。这里“无为”之道的基本涵义是社会、人生的存在发展,都应该适应、顺应自然之道。所谓“自然之道”乃是指合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本然之性。破坏或违背了自然之道,走相反的人为异化之路,将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

二、“无为”作为政治之道庄子“无为”思想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在庄子的时代,统治者“以物为事”,“弊弊焉以

天下为事”(《逍遥游》),执着于现实性的事功,以“有为”治天下。庄子发现,执着于现实功利的“有为”,往

往会违背自然之道。违背了自然之道,“有为”就会产生异化而走向事物的反面。庄子在对现实政治的审视和反思中,更主要的是发现了统治者的“有为”,包含着逞其私欲、满足其权力欲和贪欲的因素和目的。

庄子看到,统治者名以“有为”治天下,实际上是在“为”之中为自己谋私利,在“治”当中争权夺利。统治者制定的许多政策、措施,其实质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自己的私利和权力。这些“有为”实际上是扰民、害民,所谓的“有为”已经异化。

庄子对统治者的“有为”异化有许多揭露和批判。例如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许由辞天下”的寓言故事,深刻揭露了统治者以“天下”为私有而“用”的实质。许由以鹪鹩巢林,鼹鼠饮河来比喻自己不想谋私,没有权力欲和贪欲,他不需要用天下来满足自己,所以他“无所用天下”。这个故事是以象征比喻来揭露统治者的所谓治天下,实际上是“用天下”,是以“用天下”来满足自己的私利和贪欲。在《徐无鬼》中庄子揭露到:“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在中则揭露统治者“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最后导致“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所有这些都深刻指出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滥用权力;天下饥乱,人们作伪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老子早就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老子?七十五章》)。庄子继老子之后,进一步指出,正因为统治者无止境的私欲和权力欲,导致种种“有为”的异化不断生出,天下无道,民不聊生。庄子在对“有为”异化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针对当时的政治现实和统治弊端,提出了“无为”的政治主张。庄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消除了私心和贪欲,顺应自然之道,适其民性,去除种种扰民的违背自然之道的人为,天下就可以大治。庄子在《应帝王》中对统治者提出:“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话说的有点玄,这与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文风有关。它的“真”、“实”是告诫统治者,只要顺物自然,淡漠无为,不把私欲掺进治天下之中,天下就可以大治。

庄子提出“无为”,主要是要限制和取消统治者以私利贪欲治天下的人为,是要用“无为”来遏制统治者的私欲、权力的膨胀。“无为”强调的是要统治者消除私欲,权力欲和贪欲,不以私欲贪欲而为。为什么庄子的“无为”强调这些呢?这是因为如果统治者的“有为”中带有谋私利的意图,那么,在“有为”中必然会以个人的主观好恶利害来决策,这种“有为”就不会顺应自然之道、百姓之心。“有为”既违背和脱离了自然之道,那就成了胡作非为,这样越是“有为”越是会给社会带来动乱和危机。庄子提出“无为”,实质是对现实政治中“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

现在讲法治,废人治,就是因为人治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真正的法治社会,是以法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的。庄子提出“无为”,可以说具有“法”的意义。庄子要求以“无为”超越“人为”,这种政治的核心是顺应事物的本真本然,以自然之道治天下。庄子在《天地》篇中指出:“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还说到:“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认为,统治者如果不以私欲损害百姓利益,天下就富足了;统治者如果不滥用权力而扰民,天下就安定了。所以庄子提出“通于一而万事毕”。这里的“一”“道”,和老子所说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三十九章》)一样,“得一”就是“得道”。掌握了“道”,就把握了治国之本。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庄子把掌握自然之道看作是治国之本,认为只有把握了自然之道,才能“抱一驭万”,才能消解“人为”的弊端,从劳劳碌碌,纷纷扰扰中透脱出来,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大境界。在《山木》篇,庄子通过北宫奢造钟,描绘了这种“无为”的理想政治: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

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县。王子庆忌见而问焉,

曰:‘子何术之设?’奢曰:‘一之间无敢设也。奢

闻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侗乎其无识,傥乎其

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

勿止;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故朝夕赋

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

北宫奢为政“一之间无敢设也”,就是把握自然之道,不以权力在握,就随其私欲而任意妄为。他以适其自然,顺应民意、民性来造钟,“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没有强制措施,也没有人为的横加干预,其成效却是“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与民毫无损害和侵扰。北宫奢的无为之治,批判了现实中横征暴敛,扰民害民的政治,展现了“无为”政治的良好景象。在《徐无鬼》中,通过“黄帝与牧马童子”的寓言故事,庄子批判了违背自然之道的“害群之马”。“害马者”即是扰民、害民的违背自然的“人为”,“去其害马者”就是“无为”。黄帝拜称牧马童子为天师,实际是对“无为”政治的褒扬。上述分析可见,庄子的“无为”,其目的是要消除所谓“有为”政治的弊端,通过“无为”的自然之道来治理天下。

任何时代的政治都要讲“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治”。“无为”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实际上是一种符合自然之道,顺应民心民性,不以私欲而任意妄

为的统治方法。如《则阳》中通过长梧封人之言,以种田为喻,形象告诫统治者“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治天下应去除“卤莽”、“灭裂”的随意妄为之“为”。“无为”表面上看与儒家的“修齐治平”相左,实际上它是“平天下”的另一种政治智慧。“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超越“人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塑造藐姑射山神人的形象,表现了这一思想。神人凝神静气,不“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却使万物不病,年谷丰熟。神人形象“意出尘外”玄妙缥缈,它体现着庄子从容、优游、静处,自在的政治大智慧,是庄子“无功名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想的诗意表达。神人“旁礴万物以为一”是“与道为一”的艺术化表述。“与道为一”就是“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容焉”。它是与“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齐物论》)意义相通的“大为无为”。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无为”就是“与道为一”的大“为”与“无不为”。

过去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主张是出世的。其实仅从对庄子“无为”思想的分析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对社会人生的热情,庄子是不会去反思当时社会政治的弊端,不会去给予揭露批判,也不会为消除政治弊端而提出自己的“无为”主张的。“无为”的提出,不是对天下社会的冷漠,而是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极大关注。

三、“无为”作为人生之道

庄子的“无为”主要指向政治上的“无为”。同时,“无为”也包含着对人的生活的指引,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适应人的生命发展为生活的第一要义。再通俗一点说,就是适其本性,顺其自然,不去违背自然,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庄子》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来象征隐喻他的“无为”的人生哲学。这里略举两例。《天地》篇说了“厉人生子”的故事: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

然唯恐其似己也。”

相貌丑陋的女人,半夜生了个孩子,她紧张万分,急急忙忙拿过火烛照看孩子,生怕孩子长得和自己一样。庄子以“厉人生子”形象说明,“知其不可为而强之,又一惑也。”故事启示人们,孩子的长相,无论怎样担忧,恐惧都是无法预期和改变的。对于人力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泰然处之。人生若不能顺其自然而去强为,只能象“厉人生

子”那样白耗精力,徒生烦恼。《大宗师》中还有一个“大冶铸金”的故事: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莫邪。’

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冶炼工匠正在冶炼金属,突然一块金属从炉中跳起来,大声疾呼:我一定要成为莫邪!在这离奇的想象中寓有深刻的哲理。“莫邪”是天下名剑,但并不是每块铁都能铸成名剑的。如果铁的质地不良,冶匠的技术不精,就无法铸成“莫邪”这样的宝剑。故事中的那块铁,不顾自身的自然之质,强出人头,这就是“大冶”认为它是“不祥之金”的原因。一般的铁,虽然打造不出优质的剑,但可以造出普通的剑,也自有它的价值和作用。如果强为“莫邪”,就会高低皆不成,什么价值也没有。庄子说“万物莫不以适为得”(《达生》),“适”,就是自然,适其自然才可能有所得。《达生》篇告诫人们“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强调的就是要以“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庄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实际上是要人们“道法自然”,要有平常心,不要违背自然,扭曲真性去强作妄为。平常心即是道,这种人生的智慧,说起来很平常,但恰恰这种“无为”的平常心,世俗常常在追逐功利时,将它迷失了。

厉人生子的惶恐焦虑,金踊跃呼为莫邪,

都是人生之惑。这种惑的产生,源于对功利的非自然的过分追求。庄子看到世俗人生在对功名利禄的“人为”中,渐渐丧失了人性的本真本然,活得越来越不真实自然,许多人陷入“物役”“物累”的异化之中

,甚至“殉物”。庄子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骈拇》)。庄子认为无论是殉利、殉名,还是殉家、殉天下,实质都是一样,即“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庄子看到人们在奔功利的路途中,迷失了自我,变得有点不顾一切,只要能得到功利,甚至不惜失去对人来说最可宝贵的自由,尊严,人格,健康,快乐。人们在物欲膨胀中忘记了人自身的价值,放弃了心灵的安宁和谐。庄子感慨“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人们在“无为”状态下的那种“ 然而往,然而来,”(《大宗师》)“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应帝王》)的自然、自在、自得、自适都不复存在了。庄子认为这是人生的悲哀。庄子提出“无为”,具有拯救人的灵魂的意义。庄子的“无为”,强调按照人的本真本然,以适应人的生命发展为人生的至关重要。这里“人的生命发展”,

绝不仅仅是活着,也不仅仅是肉体生命的活着,更重要的是精神灵魂活着,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活着。“生命”的意义是身心健全。人为物役,人为物累,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庄子指出“忄炎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刻意》)。庄子是以“无为”来涵养人的生命,指点迷津,帮助人们解除种种“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为”之惑,使人们“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与道为一”,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庄子“无为”对人生的关怀,实质是对人的最根本最高的终极关怀。

四、庄子“无为”的社会理想

庄子“无为”的思想,是对社会人生的“切要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力图寻求一个根本解决的方法。庄子探索人生的最终目的,是建构一种“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庄子》一书有不少寓言故事描述了庄子理想中的自然无为的社会状态,其中,《山木》篇的“建德之国”有比较集中的表现: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

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

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

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建德国之民“愚而朴”,“愚”是与“奸滑狡诈”相对来说的,“愚而朴”就是纯朴、自然。这里的人“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这种境界就是淡泊无私,不计功利,不求名禄。“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是指没有礼义的人为束缚和说教。“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说的是这里的人自然而然率性而为,却能与大道相符一体。“其生可乐,其死可葬”是说他们活得快乐,死得其所。“建德之国”的“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正是庄子所追求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庄子对“建德之国”的描述是充满赞美之情的,赞美之中正表现了庄子的追求所在。有人认为庄子主张清心寡欲,反对文明,思想带有复古倒退的色彩。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没有认清庄子思想的实质。庄子认为纯朴自然本真是最高道德。他反对人为地用仁义道德来修饰人,因为仁义道德的修饰会使人失真而伪。另外庄子认为“朴”才是人性自然,自然才能与大道相通。人性在“朴”的状态下,是不需要“仁义”的措施的,即“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马蹄》)庄子认为,“民朴”被破坏了,才不得以用提倡仁义来补救,这种补救就象鱼失去了水而“相濡以沫”,一样,还处在危机状态,不如让它们回到江湖而相忘。这就是庄子为什么一再呼吁“复归于朴”,“使天下无失其朴”

(《天运》)的真正原因。建德之国的人,人人“愚而朴”,“猖狂妄行”,率性而为,不知何为礼何为义,却能人人“蹈乎大方”,就充分说明了“朴”才是人生的理想境界。“朴”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的对立面是违反自然之道,违背民性的“人为”,“人为”总带有强制的性质,这种强制会给人造成压抑、紧张和疲惫,导致“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则阳》),“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月去箧》)。这与老子说的“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一样,都是揭露“人为”的弊端。庄子认为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人才会得到一种自适的轻松,一种自觉的心性满足,即“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这里“人”是“人为”,“天”是自然。顺其自然,就能“安时而处顺”,“心闲而无事”(《大宗师》),“无为而无不为”。

五、“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

庄子的“无为”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常青的意义和价值。现在依然存在着为了谋私、谋利、谋权而“人为”的异化现象;也存在着不懂自然之道,凭主观意愿,热心办成坏事的现象。庄子的“无为”思想,对人们认识这些现象的本质,反思这种危害,批判人为异化,消除异化现象,都提供了思想武器。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说明管理人员如果超过了一定数量,越是“有为”,成本越多,效率越低。因为不需为而为,就是劳民伤财。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庄子提出的“无为”中就具有这种定律的因素。庄子的“无为”思想对现代管理和现代政治有着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实现了许多物质方面的追求。但不可否认,就在人们物质世界丰富起来的时候,精神世界相对贫乏了。人们在对“物”无止境的追求的时候,恰恰忘记了人本身。许多人不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再去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一味地去追求“物”的满足。许多人就象陀螺一样为物欲拼命旋转,而忽略了人其实最需要的是内心世界的安宁和谐丰富。人的世俗物质欲望强烈了,高雅文化高尚情操就会消退,随之而来的虚假伪劣等社会现象,却使人的生活状态恶化了,社会实际走向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愿望的反面。庄子“无为“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启示人们,仅仅是物质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道为一”,才能进入人生的较高境界。庄子的“无为”思想,

(下转第67页)

透了生活”从而“拒绝生活”,那么尼采则在叔本华悲观生存哲学的逻辑圈定处,开起了自己的哲学航程,借重酒神精神的生命激情,告别了消极悲观主义,从而走向积极悲观主义——悲剧生存主义,在没有“希望”的“希望”中生活,但这倒不是说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而是说把生存的“终极意义”放在生存的过程中来追寻,在但愿的“希望”的“希望”中生活,只不过这种“希望”不是悲观主义的生存理念,而是种戈击和反抗“虚无”与“无望”的生存的方式而已。正如鲁迅先生在《野草》中说的:“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后面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消耗了我的青春。”[5](P17)《命若琴弦》和《西西弗神话》的文本叙述没有完结,同样,文本中主人公也永远生存在路上,过着“希望”的“希望”的生活,活在过程中,这就是为人的幸福。

[参 考 文 献]

[1][法]加缪.西西弗神话[M].杜小真译.北京:西苑出版

社,2003.

[2]史铁生.钟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3]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4]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鲁迅.鲁迅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何旺生)

Ref lection on Tragedy of L ife

W U J I A2rong,XU X in2hong

(Ch inese D ep a rt m en t,A nhu i U n iversity,H ef ei230039,Ch ina)

Abstract:L ife is a tragic dram a,it tran scends the tragedy of being.A s L ife as E rhu F iddle String and T he M yth of Sisyp hu s suggest that the p rocess be taken as an ai m to tran scending the tragedy of being.

Key words:being;tragedy;p rocess;tran scend

(上接第37页)

还启示人们,追求物欲满足的“为”,并不是越多越进步,物质的拥有也不是越多越富有,“为”和“有”都会因异化而产生负面作用。欲望的野马一旦脱缰,就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庄子的“无为”,批判了“为”的异化,同时也超越这种异化,提出顺应自然之道,“与道为一”的理想,它对人们把握自然之道,更合理合情地对待人自身的生活发展都提供了思想启迪。

(责任编辑 操申斌)

On ZHUANG Z i’s“I naction”

L IM ing2zhu

(Ch inese D ep a rt m en t,A nhu i Institu te of E d uca tion,H ef ei230061,Ch ina)

Abstract:ZHUAN G Zi’s“inacti on”w as based on the though ts of“the w ay confin ing the natu re”.T he fo2 cu s of“inacti on”acco rds faithfu lly w ith the w ay of natu re.ZHUAN Zi’s Inacti on i m p lies the po litical inac2 ti on.T herefo re,ZHUAN G Zi’s“inacti on”is m ain ly u sed to con tain the self2desire of the ru lers and in2 creasing grow th of the pow er,w h ich criticizes and tran scends the alienati on of acti on in the po litical reali2 ty.T he ideal of ZHUAN G Zi’s“inacti on”is the un ity of the w ay and acti on.

Key words:ZHUAN G Zi;inacti on;natu re;un ity of the w ay and acti on

浅谈老庄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

浅谈老庄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也是当代中国仅存的几个传承相对完整的信仰之一。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往往以“老庄”并称,以其来代表道家。但事实上,老子和庄子的处世态度与政治理论并非完全相同。 处世态度 同样是对于道的追求,较之老子的清静无为,庄子则更加随心所欲。老子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角度强调人的生命实体存在状态的重要性,而庄子从人性自然和个体生存困境角度,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更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重要性。因此,老子和庄子在为人处世上产生了分歧。 老子认为如果意欲从现实中有所获取,就不能不讲求策略。故而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基本意旨是以柔克刚,来获取成功。正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第三十八章)因此,“柔弱胜刚强”。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毕竟老子生活于春秋大分裂大动荡之时,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再正常不过,要保全自身就要擅用智慧和谋略,理智处世。 对于老子这一大套处世哲学,庄子简直是不屑一顾。庄子本人极崇尚自由,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常年隐居,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属于与老子相对的极端,因无欲无求,而无所顾忌,直来直往,锋芒毕露。他也常常列举事物的对立方面,却不循宁弱勿强、宁下勿上之类套路,如说:“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庄子》外篇山木第十九)痛苦既是无法逃避,现实就不值得让人流连,不如放德而行,率性存真,获得精神超越。庄子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这

谈谈老庄的无为

谈谈老庄的“无为” 一无为之辩易中天认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老子和庄子虽然都谈无为,但二者的“无为”是有区别的。庄子是真无为,老子是假无为庄子的无为,那才是透彻,而老子的无为,则是为了有为,而先装着无为。一句话说到底,老子是在“装”,“装孙子”。老易啊老易,你也可真会“装”。你明明“无知”却偏偏要装做“有知”,难怪你对老子之道,有如此这般的解读。易中天认为,老子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不去做为,不去做事,也不应该存在什么成就感,因为没有了成就感就自然不去做事情。于是,易中天得出一个结论,道家的无为,是“消极无为”。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曾多次提到“无为”。例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也多次提到“不争”。例如:“夫惟不争,故无尤”,“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无为”,难道是真的劝人要无所作为吗?老子“不争”,难道是真的要人放弃“争取”吗?历史上某些对老子学说一知半解的所谓“学者”,断章取义地抓住了老子劝人“无为”和“不争”的论言,肆意地指责和攻击老子和道家学说“消极”、“倒退”,实在是非常无知和可笑。老子在《道德经》中仅谈“无为”的妙处,因为无为可以通向无不为,但是,老子却隐藏了无为的前提避而不谈,

这个无为的前提就是有为。老子谈到“不争”,并非叫人真正不争,因为“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为了更好的争。但是,老子在“不争”这个概念上也隐藏和省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争”。为什么老子要省略和隐藏这个“有为”“有争”的前提呢,原来,老庄学说本来就是“君人南面之术”,老子之学为君王之学,庄子之学为真人之学。老子他针对的对象并非是普通大众,而是“侯王”和“圣人”这些特殊身份的成功人士。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对于“侯王”和“圣人”而言,他们已经“为”过了,也“争”过了,根据道的循环律,如果此时不知节制和转换,就很可能遭来失败。因为“有无相生,高下相盈,祸福相随,成败相连”。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你连“有为”“有争”都没有经历,连人生第一步都没有跨出,是没有资格去奢谈“无为”和“不争”的。所以,老子讲“无为”,讲“不争”,是有客观前提存在的,而这个客观前提,却往往被我们的解读者所忽视。太史公早就说过:“老子,隐君子也!”已经讲明了老子隐藏了自己“无为论”的一个前提。所以,易中天道听途说地将道家“无为”简单理解为“消极无为”,是非常幼稚和可笑的。 二道家讲“无为”,还有第二层意思。这就是老子说的,也曾被易中天引用讲述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浅析庄子的无为而治论

浅析庄子的无为而治论 摘要:庄子,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无为。主张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这一种“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在庄周所处的那个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但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21世纪,一个彰显个性、民主、自由的年代,很明显,“无为而治”已顺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但是,“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在当今是否就一无是处了呢?笔者尝试着已辩证的角度来浅析庄子的无为而治论。 一、“无为而治”的含义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最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 二、“无为而治”在古代的发展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淡、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将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典型代表是汉朝宰相曹参。汉朝第一宰相萧何死后,推荐曹参代替自己,曹参接任后,凡事毫不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在位时所定的成规办事。曹参当了三年的相国死去,百姓歌颂他说,“萧何制法,整齐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承其清静,百姓安宁。” 三、无为而治在今天的发展 1、无为而治本来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2] 企业管理 2、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 3、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摘要: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关键词:老子清静无为影响 一、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横征暴敛,胡作非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困苦不堪。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无为”的主张。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老子看到“有为”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 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道德经》第廿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认为是最玄而又无处不再的终极,道是取法自然的,自然才是根本。自然在这里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老子的自然是万物并行不悖,按照他们原本地专题生存、发展而不为破坏的一种状态,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规律,此是为“自然”。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 “无为”从道家的本意和要求来说,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没有行动。“无

国学最经典的句子

国学最经典的句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3、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6、“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2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2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8、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3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

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 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大家,他的政治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庄子主张统治者治世要使人恢复人之常性,实行无为而治,使社会回归到至善至美的自然当中,恢复混乱之前的正常状态。虽然其治世方案是消极的甚而有些颓废的逃避感觉,但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当时的社会环境;理想的社会;政治本于常性;无为而治 庄子(前369 -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今山东曹县)人,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隐士,也是思想,哲学,文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而从古至今,世人看庄子,总是在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飘渺境地,深刻而又虚无,让人捉摸不透。 研究庄子哲学思想的人颇多,但是研究其政治思想的人并不算多。不过其实,他对政治的理解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政治思想并不简简单单的就是世人所理解的“无为”二字,而是在他认清了政治为何物之后,才认定了政治不可为。 一、当时的社会环境 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以“礼”为根本制度的政治格局,在绵延了数百年之后,终于支撑不住走向崩溃的边缘,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战国之前的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位,亡国五十二次,大小征战不计其数。其间既有诸民族之间的大争斗与大融混,又有中原诸侯之间的争战屠戮,骨肉相残。整个社会礼崩乐坏,民不聊生。”[1]所以后代史家说“春秋无义战”。就在这样的争斗兼并中,诸侯的数量越来越少,到了战国时代,主要只剩下七雄:东齐西秦,南楚北燕,中原韩赵魏。七雄虎视天下,其战争的规模之大、杀戮之酷,前所未有。在这二百四十八年中,大小战争二百二十二次。“争

庄子论文

庄子的逍遥游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摘要“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之游,是取于实体活动中所呈现的自由状态,进而升华为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遨游,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天地山水中感受自然的本性、人的精神实质和思考人生态度,将自我的精神与天地自然精神相通,以达到对自然和自我的超脱。在处事中不被世间功名利禄蒙蔽心智。 关键字逍遥精神自由齐物现代启示 前言 庄子作为继道家思想文化的先驱者老子、列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以自己的一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近年来很多人投入到对庄子的研究中,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尤其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解读。“逍遥游”又在庄子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是否存在一个关于“逍遥游”的确解,有没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后人不管是对庄子还是庄子思想的研究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这种研究中本身就代入了其研究者自己的思想,但是我们今人对前人伟人的研究不正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吗?运用前人杰出的思想理论,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照亮前方的黑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保持逍遥、无为之心,在克服生死迷茫的过程战胜凝于内心深处的心魔,摒弃利害之欲和哀乐之情,就能在广袤的精神世界里更加无拘无束地、自由地飞翔。人生之路也会变得越发明亮。 一、庄子生平与思想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本质。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的散文形象性很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逍遥游》就是典型的一篇。他的代表作《庄子》共33篇。“内篇”传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 我眼中的庄子,是一位飘逸的学者、智慧的隐士、淡然的哲人,早在战国时期的他就提出了人之生死皆自然使然、精神自由至上等一系列高深远见的思想。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思想文化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尤其是在生死观念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曾经这样概括为十六个字: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如果说“游于逍遥”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理想,“论以齐物”则是达到这个理想的哲学方法。“超乎象外”是说这个理想是超越于现实的,“得其环中”是说这个理想最终任然回归于现实, 二、庄子逍遥游论浅析

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

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开悟好文》 2016-06-01 逻辑思维订阅号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5、多读历史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6、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论无为而治

论无为而治 无为之治通常是指道家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 这种无为而治,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在帝王中间,是颇有市场的一种政治理念,而汉高祖,汉文帝则证明了,这种政治理念,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有不错的效用。 而除了这种无为而治,还有另外一种同样名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却鲜为大众所知。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而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无为”思想是老子与庄子的主张。就本质而论,“无为”者,“无违”也。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至于“无为”误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实在与其本意相去十万八千里。所谓“无为之治”,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处理事物顺其自然,施行教化不托空谈。任万物按其自身的规律发育生长而不造作事端,让万物繁衍生息而不据为己有,恩泽万物而不矜持,大功告成而不自居。这样便能做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最终达至“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缮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而这种思想无疑是有风险性的,毕竟人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指望着不劳而获,无疑是不可取的。 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却并不是说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如《吕氏春秋·先己篇》所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说:“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笃恭”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作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也就是《子路》篇所说的“先有司,举贤才”.《大戴礼记·主言》曾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也说:“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有为的态度,与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领导战术问题,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问题.

庄子“无为”思想的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12776740.html, 庄子“无为”思想的解读 作者:曾依雪 来源:《祖国》2016年第23期 摘要:庄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无为”思想历来被奉为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无为”思想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今的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文章将从自然之道、政治之道和人生之道三个方面对庄子的"无为"思想进行解读。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道政治之道人生之道 庄子的“无为”思想是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当时社会“有为”政治统治思想的不满而提出的,因此,庄子的“无为”思想最直接针对的便是政治方面,庄子认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做到顺应民心。除了最直接针对的政治方面,庄子的“无为”思想对人生的启示意义也是巨大的,甚至对于社会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庄子的“无为”思想虽然提出于久远的春秋时代,但是其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如今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无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过于狂热,常出现为满足个人私欲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形。庄子的“无为”思想对于指导如今的人们正确看待利益有着重要意义,帮助人们认识到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不请求自身目的的实现,而是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 一、自然之道 庄子的“无为”思想来源于其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感悟,庄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发现和找出了一定的自然界的规律,树木生长、水往低处流、太阳东升西落、人往高处走、四季变换等自然现象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对“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外物皆化生。”这段古文的概括总结,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看出他认为天地是相容的,要做到天无为、地无为和众生皆无为,万物生长不是天地有意而为之的,而是通过“无为”运行而顺其自然进行的。总的来说,庄子的“无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思想,无为之道的本源便是自然之道,重视合乎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破坏自然发展的规律,若一旦破坏自然发展的规律,我们必然会走向异化之路,自食恶果。依据庄子的观点,我们要想达到一定的目标,一定要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顺应发展规律,在“无为”中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二、政治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分化较为严重的时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庄子的“无为”思想是基于当时的政治情形而提出的,是反映和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的。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为满足自身私欲和谋取统治权力普遍主张“有为”,这种统治方式明显与庄子所主张的“无为”思想相背离。因此,庄子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有为”思想是一种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王文臣 【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独特的奠基人,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游”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制约和束缚。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悟。 【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

一、从“有待”达“无待”而“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庄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反而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总共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等。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的怅然徘徊相关。而《庄子》中的“逍遥”不是拘泥于形体的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的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的心态释之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的逍遥有现在一些精神自由学说的

五生死观——兼与庄子比较(七)

五生死观——兼与庄子比较(七)有以校验,知长生之可得,仙人之无种耳。① 或问日:“古之仙人者,皆由学以得之,将特禀异气耶?”抱朴子答日:“是何言欤?彼莫不负笈随师,积其功勤,蒙霜冒险,栉风沐雨,而躬亲洒扫,契阔劳艺,始见之以信行,终被试以危困,性笃行贞,心无怨贰,乃得升堂以入于室。”②或问曰:“古者岂有无所施行,而偶自长生者乎?”抱朴子答日:“无也。或随名师,积功累勤……皆云黄帝及老子奉事太乙元君以受要诀,况乎不逮彼二君者,安有自得仙度世者乎?未之闻也。”③ 在这里,葛洪明确宣布:仙人无种,神仙都是靠自身努力修炼而成的,要想成仙,就必须跟随“明师”刻苦修炼,就算是黄帝和老子那种“天授自然之体者”④也要经过刻苦的修炼,再加上明师指导,才能位列仙班。葛洪打比喻说:“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⑤在《黄白》篇中,他又引仙经说:“金银可自作,自然之性也,长生可学得者也。”⑥成仙之梦并非遥不可及,因仙之可学,只要学之有道,勤于修炼,便可位列仙班,实现长生不老之理想。为什么人就能学到长生不死之术而成仙呢?葛洪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至于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 然也。众木不能法松柏,诸虫不能学龟鹤,是以短折耳。人有明哲,能修彭老之道,则可与之同功矣。”Ol人乃万物之灵,人有明哲,故人能学习道术,以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就算是彭祖、老子,也不是寿命久远的非人类,他们也是由于懂得了道术才长寿,并不是命中注定的。就连老子的老师元君这位“大神仙之人”,“本亦学道服丹之所致也,非自然也”②。在这里,葛洪一再强调的就是:成仙非自然、非命定,人乃万物之灵,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坚信神仙实有,努力修道,再加上明师指点,就一定能长生成仙。

句句经典50句关于励志的经典句子

句句经典50句关于励志的经典句子 1、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2、我在这条路上走了好久,看过阴云,也看过阳光,却始终不见与我同行的路人。 3、她的忧伤,只为一些在颓废中荒废的年华。 4、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5、望着别人幸福的笑容、心里总觉得不安! 6、年轮似一张唱片,这播放着赞颂成材者的新歌。 7、一些得到,不一定会长久;一些失去,未必不会再拥有,重要的是:要让心,在阳光下学会舞蹈;让灵魂,在痛苦中学会微笑。 8、那些失去的东西,就不要耿耿于怀,会失去的,原本就不属于自己。 9、我输过,我败过,但我从未放弃过! 10、凡是想获得优异成果的人,都应该异常谨慎地珍惜和支配自己的时间。

11、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12、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著。 13、他赏了你钱,所以他是好人;有了拍马的人,自然就有爱拍马的人。 14、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无需豪言壮语,默默行动会诠释一切。 15、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16、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能向前,永不放弃。 17、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18、强者创造事变,弱者受制于上帝给他铺排的事变。 19、假如我的信念随着我的心脏的跳动而动摇,那是可悲的。 20、学会忽略,是通向内在平静的一条大路。 21、爱我别走,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22、你若将过去抱的太紧,怎么能腾出手来拥抱现在? 23、当我向你倾诉我的烦恼,那不是抱怨,那是我对你的信任。 24、抬头望着天空,我微笑的张开双手坦然面对未来。

论文:论庄子之“道家思想”

论庄子之“道家思想” 当看透了世俗的名利纷争,他注定孤独的一个人行走。正因为他的与世无争,才造就了他自己的逍遥游——乘物以游心。如果说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而他则称为“神人”。中国从古至今历来都是主张儒家经典,其中也不乏有道家文化。而庄子却在哲学上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于是后世就将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而他们的道家文化也随即称为了“老庄哲学”。 庄子是百家争鸣时代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庄子的逍遥,隐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而在现代的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却已经被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冲击的早已不见踪影。在动乱的年代里,庄子的道家思想却永不褪色。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他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当时的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做人上,他主张返璞归真。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道德上,庄子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同时又富于棱角、锋芒毕露的人。正因为世间的污浊,所以他才选择了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选择了与世无争;正因为他有太多的束缚,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在他看来做官是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这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则是道家的化身。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他看来,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为天地所拥有。人要了解美,寻求美,就要学会去天地之间观察、探索。而“天地”为什么会有美呢?“天地”之美在于它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根本特征。“无为而无不为”是“天地有大美”的根本原因。人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体验到“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并以其作为生活的根本原则,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所累,这样人的生活也会像“天地”自然那样有“大美”,“备天地之美”了。在他的书里的一些东西,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看起来面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而他的这些大智慧和孔子的儒学经典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理性道德,那么,我们得到的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的缺憾与苦难。庄子的哲学简单的说就是教我们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摘要]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关键词]庄子死亡自然主义超脱论淡泊无为 面对死亡,见仁见智。哲学史上的各种死亡观都主张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儒家把死亡作为一个无须多加考虑的事实来接受;柏拉图和基督教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天来接受;古希腊犬儒主义学派把死亡作为命运来接受;佛教把死亡作为个人的命运来接受;而庄子在面对死亡,在寻求有限与无限、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时,从寻求个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把死亡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 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百姓深陷无休止的战乱之苦,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悲叹一番。面对自然力,社会力,疾病力摧毁,湮灭,销蚀人的生命,庄子靠智慧排除死亡的困扰。 一、生死自然说 《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庄子安死的自然主义超脱论思想:“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明确指出,死生本是命,如同日夜相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所固有的事情。……天地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因此,如果以生为乐,也就应该以死为善。正是出于对死亡这样豁达的态度,庄子才会在妻子去世后蹲坐在地上敲着瓦盆放声歌唱。庄子回答惠施说:“我也有些伤感,后来才知道生死是由于气化,如四季的运行一样,循环不已,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人死后返归自然,安然歇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痛哭是不通达生死的道理,不懂得命运的必然,所以才不哭了。(《庄子·至乐》)庄子发挥了老子所提出的生死相互转化的思想,把生死看作是自然。现在,天地造化万物,人的生命只不过是万物的一种样式,死亡只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终结,死后回归自然,是世界万物千变万化的一个环节。 庄子反对常人的“悦生恶死”观念,用“生死齐一”的办法来消除生与死的对立。庄子在《大宗师》中讲第一种人认为万物未曾形成时,便是极限、尽头,不能再增进了;次一等的人认为万物形成了,把生视为流落,把死看作回归,这已经有所分了。再次一等的人认为,原本是空无的,后来有了生命,生命迅即死亡,把无当作头颅,把生命当作躯干,把死亡当作尻骨,谁能知道有无死生是一对的,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摘要: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道德经》保身修身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 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无为??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后世主要把它归纳为?顺其自然?,即顺应客观规律去做。 老子《道德经》 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

庄子25句最经典的句子

庄子25句最经典的句子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4.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 5.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6.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树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8.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翻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9.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10.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翻译】: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