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定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定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定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定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定

摘要判定实验组与对照组,首先要明确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其次,要确定对照实验的方法是添加法还是排除法;对于添加法的对照实验,有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无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对于排除法的对照实验,无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有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

关键词实验组;对照组;判定;自变量;因变量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领域”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探究”。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1][2],物理课程“注重科学探究”[3],化学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4],地理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5],“鼓励积极探究”[6]。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也是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其中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确认变量”[2],“设计对照实验”[1]。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就成为中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然而,许多学生乃至相当数量的科学教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定仍有困惑,甚至有些专家学者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定也存在分歧。例如,对“萨克斯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7]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生物学科评价课题组赞同“遮光处为对照实验”[7],人教版教材主编的观点则与此截然相反——“人为地将一半叶片遮盖起来,让光照这一因素处于缺失状态”[8],“这一组应当属于实验组,曝光的一半叶片则属于对照组”[8]。

如何判定实验组与对照组?

1明确变量

实验中的变量,指的是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对照实验中的变量有4种,分别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9][10][11] [12]

(1)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实验因子,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因素或条件。

(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指实验中由自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一般地,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分析和解释这种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中获得科学的结论。在对照实验的设计中,要求自变量单一,因自变量而产生的因变量,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三个、多个。

(3)无关变量,即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其他因素或条件。

(4)额外变量,即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也具有因果关系,但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并不是本实验中所要研究的实验变量。在实验中,必须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确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依据实验目的,可以将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分为两种:

(1)添加法运用的是加法原理——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探索因变量。

[8]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为了“探求结果”,将这一变量添加到一实验中,看它会产生什么影响。例如,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将10只左右的鼠妇放在具有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实验装置的中央,进行观察、记录;这里,自变量是“光”,将这一变量(明亮)添加到实验中,看它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中学科学课程中的大多数对照实验,采用的都是添加法的实

验设计方法。

(2)排除法运用的是减法原理——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8][12]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为了“追踪求源”,将某一变量人为地去除掉,看是否还能够产生这一结果;如果产生了这一结果,则自变量不是原因变量,将其从原因中排除;如果没有产生此结果,则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因果关系。例如,为了探究“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可以用剪掉鱼尾鳍的方法来比较它和正常鱼游泳的区别。排除法的实验设计在中学科学课程中并不多见。

3判定原则

原则一:针对添加法的对照实验(加法原理、探求结果):有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无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

原则二:针对排除法的对照实验(减法原理、追踪求源):无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有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

具体而言,要判定对照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首先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其次要分析实验目的和方法——这一实验是为了探求结果(添加法),还是为了追踪求源(排除法);最后做出判定——如果是为了探求结果,则有自变量的组别为实验组;如果是为了追踪求源,则无自变量的组别为实验组。

运用上述判定原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判定的基础是全面的背景情境介绍。背景资料不全,就难以判断实验的设计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也就无从得知他实施对照实验的方法。例: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中,一张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哪一个是实验组?哪一个是对照组?在这里,背景情境的介绍非常有限,我们无从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是为了探求“有光时,叶片能够产生什么产物”,还是“知道淀粉的产生,想知道淀粉是否是由光的参与产生的”。背景资料不全面,难以让人做出判断。

(2)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目的不明确,就无法判定对照实验中哪一个组别是实验组,哪一个组别是对照组;实验目的是因人而异的——同一实验,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会做出不同的判定结果。例:研究酶的活性,三个组别的温度分别控制在0 ℃、37 ℃和80 ℃,哪一个是实验组?哪一个是对照组?这就要看(不同人的)实验目的了。如果是为了探究酶在37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那么80 ℃和0 ℃的组别为对照组。如果是为了探究酶在80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那么0 ℃和37 ℃的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目的不同,判定结果会大相径庭。

(3)对照实验方法的判定因人的不同经历而异。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可能会对同一对照实验的方法做出相反的判定。例如,来自两个不同地区的同学在“探究酸雨的危害”实验时,对A组小麦籽“喷洒酸雨”,对B组小麦籽“不喷洒酸雨”;哪一组为实验组,是因人的不同经历而异的。来自于环境保护良好的地区的同学说,“喷洒酸雨”是人为添加的因素,此实验运用的是添加法,“喷洒酸雨”的A组为实验组。但是,来自多年来大气污染严重、经常下酸雨的地区的同学却说,“不喷洒酸雨”是人为去除的,“不喷洒酸雨”的B 组为实验组。人的经历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导致对实验方法的判定的不同。

4 不具普适性的判定原则

(1)含有自变量的实验为实验组,不含自变量的实验为对照组。

反例:探究蚂蚁触角的功能的实验,将若干数量的蚂蚁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保留触角,第二组去除触角,然后观察蚂蚁的行为。这一实验设计的方法是排除法。此实验中,触角是自变量,去除触角的组别不含自变量,是实验组,保留触角的组别含自变量,是对照组。[13](2)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为实验组,没有处理的为对照组。

反例: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哪一组为实验组,哪一组为对照组?显然,经过高压处理的A组为对照组,没有处理的、处于自然状态的B组为实验组。

(3)与实验假设一致的实验为实验组,不一致的为对照组。

依据此原则,难以判定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为对照组,因为许多探究实验是不做假设的,甚至有些实验就无法做出假设。下列两个反例可以推翻此判定原则:反例1:为了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将两个馒头分别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一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环境里,另一个实验装置放在低温环境里。此探究实验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馒头在温暖环境里易发霉,在低温环境里不易发霉”,实验假设指向两个不同的方面。此实验也可以在无假设的情况下予以实施。

反例2:为了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以设计一组浓度梯度,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从高到低分别为10-6mol·L-1、10-8mol·L-1、10-10mol·L-1、10-12mol·L-1、10-14mol·L-1、……。实际上,此组实验中的每个实验都被添加了一个自变量,为相互对照,因每个实验中都含有自变量,所以每个实验都是实验组(同时也都是对照组)。此探究实验无法做出假设,也不能依据上述原则进行判定。

5应用

对萨克斯实验的分析:

对萨克斯实验的判定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对萨克斯进行实验的背景材料的了解不充分,人们对“萨克斯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等问题不是特别清晰,对“萨克斯想探究什么问题”不明了。其实,在萨克斯1864年进行实验之前的“1774年,普利斯特列发现,如果把绿色植物放在小鼠‘弄坏’过的空气停一个时候,这种空气就可以再一次恢复维持生命的功能。1780年,英根豪茨(Ingenhousz)证明植物的这种作用只有在日光下才能发生”[14],“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15],“后来,科学家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明确了这种气体就是氧气”[15]。而且,“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15]。

简言之,实验前萨克斯已经知道:绿色植物在光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由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我们推断,他已经知道叶片中有营养物质。根据上述前提可知,萨克斯要探究的问题是“营养物质是否是因‘光’而生?”,并不是“在光的参与下,绿色植物能够产生什么?”也就是说,他的实验设计方法是排除法,光是自变量。则,叶片的遮光部分属于实验组,暴露在光下的部分属于对照组。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7]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生物学科评价课题组.2004.生物2004年中考命题指导丛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03

[8]赵占良.2007.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生物教学,(3):4-7

[9]陶海滨.2008.高中生物学实验题中的理论及解题探讨[J].生物学通报,(7):49-51

[10]李敬红. 2003.变量的确认与控制[J].生物学通报,(5):36-37

[11]王涛. 2008.生物学对照实验设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革新,(9):53

[12]王学宏. 2006.生物实验设计的变量与控制[J].中学生物学,(11):38

[13]姚宝俊、陆建身等. 2008.善于生物实验“对照组”的方法学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6):42-43

[14][英]W.C.丹皮尔. 1975.科学史.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362

[15]刘恩山. 200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0

怎样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1

怎样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原文摘抄) 在这几天的研修学习中,看到不少同行提出这个问题,初中教材中虽然给出了对照实验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考试过程中又经常考到,如何区分,的确有点难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网上搜索内容整理,给出区分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同 行们有所帮助,如果有帮助多来踩踩啊! 对照实验中采用的几种对照方法: 1.自身对照 2.空白对照(其中绝大部分的对照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3.条件对照 1.自身对照。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A、八上P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姿作对比,通过比对得出各种鳍的作用。 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处理后为实验组。 B、七上P96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也是如此。第一天幼根尖端画上等距离4条线,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测量相邻两条线中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也就是将前后对象进行对比。 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 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2.空白对照。实验中最经常遇到、最麻烦的就是这类对照方法。在对照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大部分都是空白对照。下面的我们经常用到的! 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 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实验组:加入研究因素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 素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以上定义,一般根据分号前面的一句话判断即可!大家可以理解下啊! 我们用上述定义解释下面的例子:如“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两只试管均加入馒头碎屑,试管A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B加入2毫升唾液,置于37℃温水中。试管A不给予任何研究因素——唾液淀粉酶的处理,则为对照组。诸如采用等量蒸馏水、等量清水等作对照,均为典型的空白对照。本实验的研究的因素是什么?唾液淀粉酶。 如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的自由转动,蚂蚁触角的运动有什么意义。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触角在蚂蚁寻找食物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因素是触角。设置两组:甲组为保留触角的蚂蚁,乙组为剪去触角的蚂蚁。自然状态下对研究的因素—触角进行处理(剪除)的乙组为实验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触角 不进行处理(剪除)的甲组为对照组。 这里有个误区要纠正一下,不做任何处理并不是对对照组什么处理都不做,它是是针对实验变量而言不做处理的。经常还是要做一些处理。 比如七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实验前要将叶片进行暗处理;再如八上“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实验设计,实验前甲、乙两组进行灭菌处理,他们的处理都不是针对实验变量的。有人提出这种处理是“排除公害变量的影响”这一说法,它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同时处理,也是保证无关变量保持一致的做法。 举几个空白对照的例子: A、如七上P98“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实验。它是探究缺氮、缺磷、缺钾情况下生长的植物叶片状况。分别将对象组除去研究的因素——氮、磷、钾,这和常态相比是经过处理的,因此它们是实验组。而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对象组是对照组。研究的因素是氮、磷、钾。 B、如七下“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甲组用食醋和清水配置出一定PH值浓度的模拟酸雨,喷洒植物;乙组用清水喷洒。甲组加入了我们所研究的因素——模拟酸雨,来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甲组是实验组;而乙组没有加入所研究的因素,所以是对照组。研究的因 素是模拟的酸雨。 下面可一个有争议的例子: 七上P119“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到底遮光是实验组还是曝光是实 验组?甚至在高考中出现争论。 根据空白对照概念,自然状态下,叶片是曝光的,因此实验中不经过处理的曝光部分应该是对照组。而遮光部分相对于自然状态而言,经过了处理,是实验组。但经常有不同的意见。为什么出现异议呢?关键在于叶片事先经过一昼夜饥饿的暗处理。也就是说它是从暗的环境移到到阳光下,因此不做任何处理的是遮光部分,因为它原来就是不见光的,既然不处理,那就是对照组。实际上是“暗处理”干扰了对题意的

怎样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怎样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在这几天的研修学习中,看到不少同行提出这个问题,初中教材中虽然给出了对照实验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考试过程中又经常考到,如何区分,的确有点难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网上搜索内容整理,给出区分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同 行们有所帮助,如果有帮助多来踩踩啊! 对照实验中采用的几种对照方法: 1.自身对照 2.空白对照(其中绝大部分的对照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3.条件对照 1.自身对照。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A、八上P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姿作对比,通过比对得出各种鳍的作用。 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处理后为实验组。 B、七上P96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也是如此。第一天幼根尖端画上等距离4条线,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测量相邻两条线中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也就是将前后对象进行对比。 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 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2.空白对照。实验中最经常遇到、最麻烦的就是这类对照方法。在对照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大部分都是空白对照。下面的我们经常用到的! 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实验组:加入研究因素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 素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以上定义,一般根据分号前面的一句话判断即可!大家可以理解下啊!

我们用上述定义解释下面的例子:如“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两只试管均加入馒头碎屑,试管A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B加入2毫升唾液,置于37℃温水中。试管A不给予任何研究因素——唾液淀粉酶的处理,则为对照组。诸如采用等量蒸馏水、等量清水等作对照,均为典型的空白对照。本实验的研究的因素是什么?唾液淀粉酶。 如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的自由转动,蚂蚁触角的运动有什么意义。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触角在蚂蚁寻找食物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因素是触角。设置两组:甲组为保留触角的蚂蚁,乙组为剪去触角的蚂蚁。自然状态下对研究的因素—触角进行处理(剪除)的乙组为实验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触角 不进行处理(剪除)的甲组为对照组。 这里有个误区要纠正一下,不做任何处理并不是对对照组什么处理都不做,它是是针对实验变量而言不做处理的。经常还是要做一些处理。 比如七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实验前要将叶片进行暗处理;再如八上“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实验设计,实验前甲、乙两组进行灭菌处理,他们的处理都不是针对实验变量的。有人提出这种处理是“排除公害变量的影响”这一说法,它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同时处理,也是保证无关变量保持一致的做法。 举几个空白对照的例子: A、如七上P98“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实验。它是探究缺氮、缺磷、缺钾情况下生长的植物叶片状况。分别将对象组除去研究的因素——氮、磷、钾,这和常态相比是经过处理的,因此它们是实验组。而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对象组是对照组。研究的因素是氮、磷、钾。 B、如七下“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甲组用食醋和清水配置出一定PH值浓度的模拟酸雨,喷洒植物;乙组用清水喷洒。甲组加入了我们所研究的因素——模拟酸雨,来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甲组是实验组;而乙组没有加入所研究的因素,所以是对照组。研究的因 素是模拟的酸雨。 下面可一个有争议的例子: 七上P119“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到底遮光是实验组还是曝光是实 验组?甚至在高考中出现争论。 根据空白对照概念,自然状态下,叶片是曝光的,因此实验中不经过处理的曝光部分应该是对照组。而遮光部分相对于自然状态而言,经过了处理,是实验组。但经常有不同的意见。为什么出现异议呢?关键在于叶片事先经过一昼夜饥饿的暗处理。也就是说它是从暗的环境移到到阳光下,因此不做任何处理的是遮光部分,因为它原来就是不见光的,既然不处理,那就是对照组。实际上是“暗处理”干扰了对题意的判断,饥饿的目的是为了消耗叶片已有的淀粉,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暗处理并不

对照组与实验组

实验组是指人为改变其自然状态,即人为控制实验变量的组。 实验组是指在原基础上有一个变量条件的。对照组是指无变量条件的。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蚯蚓的生长发育。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对照,如“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试验组是指试验中进行探究的部分,对照组是指试验中进行比较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你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区分: 1 试验组的结果是之前不知道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知道。而对照组是自己已知的,不用试验就知道的常识。 2 试验组是复杂的,有许多的变量,须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而对照组是简单的,几乎没有任何变量。 实验设计中谁是对照组 任何一个实验都是要验证(探究)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每一个实验都有实验目的,按照实验目的,找出实验变量,该组即为实验组;相互对照的实验一般实验目的不单一验证(探究)一个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据此可以判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如探究酶高效性的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探究酶(实验变量)与催化效率(反应变量)的关系,则加入鸡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的一组为实验组,而加入氯化铁的一组只是

实验组和对照组区别

每一个实验都有实验目的,按照实验目的,找出实验变量,该组即为实验组;相互对照的实验一般实验目的不单一验证(探究)一个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据此可以判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如探究酶高效性的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探究酶(实验变量)与催化效率(反应变量)的关系,则加入鸡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的一组为实验组,而加入氯化铁的一组只是酶高效性的一个条件(高效性是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实验本身并不研究氯化铁的催化作用,本实验是条件对照。 相互对照的实验变量往往比较复杂,不像酶高效性那样简单。如验证氮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实验变量是氮和磷,这样,在设计实验中,可以设置三组实验,即加入氮(尿素)、加入磷(含磷洗衣粉)、加入氮和磷(尿素和洗衣粉)。三组均为为实验组,通过相互对照得出结论。就没有必要单独设置一个不含氮和磷(蒸馏水)的一个空白对照组了。 例1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例2 将培养在琼脂培养基内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4个暗箱中。其中第2和第4两个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射入,请分析回答: (1)用______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的生长与光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对照组为__________ 。 (2)用______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茎和根的生长与重力之间的关系,对照组为__________ 。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认为是随机决定的。但是,我们认为在探究实验中,对照实验的确定,首先必须反映探究的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是否接受实验变量处理来判断。 在例1光合作用问题中,实验的目的是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假说是否正确。于是,有光情况下的实验装置便属于实验组了,而对照组则为处于黑暗中的裝置。 例2(1)中,探究的目的是要验证“蚕豆的生长受光线照射方向的影响”的假说是否正确。所以,有光的裝置是实验组,而沒有光的便是对照组。 这种确定对照实验的理念,与设计实验去验证假设的探究过程相符合,同时它又能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及分析资料信息的方法相融,因此可以应用到所有实验中。

在生物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生物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山东省汶上县教学研究室张德路 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设计对照实验(或称对照组),如何确定对照组呢?对此,好像大家没有一致的认识。由于人们对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认识的差异,常常会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争论不休,特别是在对照组的确定上出现较大分歧。其实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模糊。下面是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提出来请大家共同来探讨。 看法一:在实验中,首先根据题意确定实验变量,即本实验的结果的差异或者说结果的变化是由于谁造成的,这个变化的因素就是实验变量,那么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有些是进行另外的处理,也是对照组。 看法二:空白对照好理解,若是条件对照就不清楚了。如教材上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中,一张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到底哪一个是对照组?(光合作用,所以需要光,那有光的就是实验组,没光的就是对照组)。又如研究酶的活性,一个是37 ℃,一个是80 ℃,又是哪一个是对照组?(温度通过变化是相互对照。最后得出结论。) 看法三:单组单变量对照实验:施加变量的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的是对照组;多组多变量对照实验:所有组都既是实验组也是其它组的对照组。 看法四:我觉得对照组就是一个参照物,一般没有变化或一直变化的为对照组。 看法五:弄清这个问题其实不难。首先你要明确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你准备施加何种实验条件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一组就是实验组。其次,为了更好的使实验组具有说服力,你要设对照组。无论是空白对照还是条件对照等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那就是衬托。 看法六:这就要看你的实验目的了。如果你是为了证明酶在80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那么37 ℃的是对照。如果你为了证明酶在37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其他任何温度的实验都是对照。 上述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确定对照实验的依据不同,导致了对对照实验确定的混乱状况。 为了弄清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几个概念。什么是空白对照?什么是条件对照?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照”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对照】①互相对比参照。②(人或事物)相比;对比。而【空白】是指(版面、书页、画幅等上面)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我们生物学上的“对照”通常是指“空白对照”,应该是不包含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条件等因素的,作为“空白对照”,它的实验结果应该是预知的。而“条件对照”则是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组都是实验组,而各组之间则是相互对比参照,互为对照组或实验组。因而“条件对照”的实验结果则是不明确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知道滴加清水的(也就是不包含研究对象“唾液淀粉酶”)为对照组,而滴加唾液的为实验组。而探究酶高效性的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探究酶(实验变量)与催化效率(反应变量)的关系,则加入鸡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的一组为实验组,而加入氯化铁的一组只是酶高效性的一个条件(高效性是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实验本身并不研究氯化铁的催化作用,本实验就是条件对照。下面我们再看两个实例:

【精品】对初中生物对照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判断的思考

对初中生物对照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判断的 思考 []每轮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时,老师们针对对照实验中如何确定对照组和实验组总存在争议。本文将生物教师的不同意见概括为三种观点,通过追溯教材和查找专家对此问题的论述资料,对这几种观点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对于判断对照组和实验组无法统一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并试着总结判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探究实验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每轮进行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期间,同一备课组的老师总会因为判断对照实验中哪个是对照组哪个是实验组而 产生争议。 老师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根据实验变量来判断,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未做处理的是对照组。第二种是根据实验目的来判断,施加某种实验条件以达到实验目的是实验组,其他的为对照组。第三种是处于自然条件下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人为改变某一自然条件的是实验组。那么,哪种观点的适用范围更广更准确

呢? 二、教材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照实验这个概念最先在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 出现,教材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为例,介绍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 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保证实验结果更令人信服,要进行两组除要研究的因素不同 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实验方法称为对照实验。 而且这种实验属于单因子实验,也是初中阶段生物实验设计 的主要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这组概念出现在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 级上册。为“验证温度过低不利于种子萌发这一假设,需要 将种子置于低温条件下进行实验,看它们是不是真的不能萌 发,这一组种子称为实验组。为保证实验结果只是由于温度 这一个变量引起的,还需要将同样的种子再分出一组,放在 正常的室温条件下作为对照来观察,这组种子称为对照组”。对于对照组和实验组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内涵性定义,而 是类似于外延性质地以一组对照实验为例介绍哪组是实验 组哪组是对照组。置于低温环境的一组种子对实验变量温度 进行了处理,目的是验证低温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因此 是实验组。处于正常室温下的一组种子没有进行处理置于自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方法

对照实验是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才出现地一个环节,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地判断要在第二步骤作出假设地基础上来判断,根据假设提出地变量,符合假设地条件地就是实验组,控制条件地就是对照组,所以我感觉实验组和对照组地确定是根据假设地前提来确立地而不是固定地,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乃是最正确地方法. 比如我们提出问题:光合作用是不是不要光?那么就会有两种假设:需要光或者是不需要光.如果我们提出地假设是:光合作用需要光,那么设计实验中,有光地就是实验组,遮光地就是对照组;如果提出地假设是:光合作用不需要光,那么无光就是实验组,有光就是对照组.所以我地观点应该是视题地假设而定,符合假设预期地就是实验组,另一种控制变量地就是对照组.又比如,研究温度对酶地活性地影响,如果你是为了证明酶在℃条件下地催化特性,那么℃地是对照.如果你为了证明酶在℃条件下地催化特性,其他任何温度地实验都是对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从物理学上讲,运动是绝对地,静止是相对地,只是选择了不同地参照物,或者是互相作为参照物,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组都是实验组,而各组之间则是相互对比参照,互为对照组或实验组.因而“条件对照”地实验结果则是不明确地,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单组单变量对照实验:施加变量地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地是对照组;多组多变量对照实验:所有组都既是实验组也是其它组地对照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地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探究唾液淀粉酶地消化作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知道滴加清水地(也就是不包含研究对象“唾液淀粉酶”)为对照组,而滴加唾液地为实验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例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对这个实验地设计具有严密地逻辑性,具体体现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没有对照实验.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答案:,但有人认为应选. 例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地两容器中,组高压灭菌,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地叙述不正确地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组为实验组,组为对照组 .向、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检测敌草隆消失地情况,预计组敌草隆含量不变,组地全部消失 .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地好 答案:,但有人认为选项地说法是正确地. 师生关于对照实验地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处于正常情况下地实验是对照组,而经过特別处理地是实验组.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二是认为显示正结果地实验为对照实验.什么是正结果?什么是负结果?同样不好确定.三是认为处于正常情况且有正结果地是对照实验.这种说法结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四是认为沒有限制因素地为对照实验.五是认为具负(相反)结果地是对照实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究竟实验组和对照组判段地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通常,一个实验总要进行对照实验(有时还要进行对比实验).对照实验只是一个条件(即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因素)都相同地情况下所进行地实验,研究此条件(因素)和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判断

1.根据实验目的来判断 生物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也就是实验目的。在实验中,实验手段的主动选择,实验对象的干预措施,实验的环境条件控制,都是受实验目的制约的。因此,实验中的实验组就是针对实验目的来控制、干预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是用来证明实验假设的。而对照组同样是针对实验目的,达到排除其他无关因素或非研究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干扰而进行的操作。只要明确实验目的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关系后,就能准确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例1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 ( ) A.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究竟选C还是选D,即究竟哪组是实验组?哪组是对照组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萨克斯实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还是“证明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呢?针对不同的实验目的其实验操作就不同,当然实验组和对照组也就可能不同。从当时(1864年)的情况来看,光合作用的过程还不清楚,植物能否产生淀粉并不完全确定,谈不上以淀粉作为检测光合作用是否进行的标准了。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萨克斯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植物在光下能产生淀粉”,而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科书第一册P.52明确说明了“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此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植物在光下能产生淀粉”。而为了证明这一点,以达到这个实验目的,只需进行直接的实验证明即可,也就是直接把饥饿处理后无淀粉的叶片置于光下,观察有无淀粉产生即可证明,所以曝光处作为实验组;而将遮光组作为对照组,是用以确定淀粉不是来自于其他来源,而是来自光合作用。 但是到现在,知识背景变化了,我们已经确知光合作用的过程、条件及产物等,所以又可以通过该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这时的实验目的改变了。当然淀粉的有无就是检测光合作用是否进行的标准了。此时,笔者认为遮光处理是实验组,因为这样可以证明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对照组只是为确定其他因素对此结果无影响(如材料,空气等的影响)。因此,同样的实验,如果实验目的不同,其实验组和对照组就不同。 2.根据已知、未知来判断 对照组的作用是起到一种衬托参照作用,所以,对照组的实验过程、结果、现象对实验者来说是已知的,是感性上的认识或理论上公认的。实验组往往是未知的,要探究的,需证明、验证的。 例2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 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 ) 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良好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

初中生物--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 初中教材中虽然给出了对照实验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考试过程中又经常考到,如何区分,的确有点难度。对照实验中采用的几种对照方法: 1.自身对照 2.空白对照(其中绝大部分的对照实验属于空白对照。) 3.条件对照 1.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A、八上P4“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不管是将鱼鳍剪掉,还是捆绑住,都是将鱼的前后泳姿作对比,通过比对得出各种鳍的作用。处理前(正常状态)是对照组,处理后为实验组。B、七上P96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也是如此。第一天幼根尖端画上等距离4条线,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测量相邻两条线中间的距离,进行比较。也就是将前后对象进行对比。自身对照实验,方法简便,判断的标准就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2 .空白对照。实验中最经常遇到、最麻烦的就是这类对照方法。在对照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大部分都是空白对照。下面的我们经常用到的!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不对研究因素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实验组:加入研究因素的对象组;或者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我们用上述定义解释下面的例子:如“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两只试管均加入

馒头碎屑,试管A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B加入2毫升唾液,置于37℃温水中。试管A不给予任何研究因素——唾液淀粉酶的处理,则为对照组。诸如采用等量蒸馏水、等量清水等作对照,均为典型的空白对照。本实验的研究的因素是什么?唾液淀粉酶。如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的自由转动,蚂蚁触角的运动有什么意义。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触角在蚂蚁寻找食物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因素是触角。设置两组:甲组为保留触角的蚂蚁,乙组为剪去触角的蚂蚁。自然状态下对研究的因素—触角进行处理(剪除)的乙组为实验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因素—触角不进行处理(剪除)的甲组为对照组。这里有个误区要纠正一下,不做任何处理并不是对对照组什么处理都不做,它是是针对实验变量而言不做处理的。经常还是要做一些处理。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与实验假设无关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比如七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实验前要将叶片进行暗处理;再如八上“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实验设计,实验前甲、乙两组进行灭菌处理,他们的处理都不是针对实验变量的。有人提出这种处理是“排除公害变量的影响”这一说法,它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同时处理,也是保证无关变量保持一致的做法。举几个空白对照的例子:A、如七上P98“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实验。它是探究缺氮、缺磷、缺钾情况下生长的植物叶片状况。分别将对象组除去研究的因素——氮、磷、钾,这和常态相比是经过处理的,因此

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次有幸参加绵阳初三教学研讨会,我受益非浅。关于探究实验的问题,通过学习自己心里有了个定数。闲暇之余,写上几句,我们一起分享,若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斧正。 一、对照实验中的变量 1、对照实验可变的量都叫变量。我们探究的条件一般是自变量,出现的结果是因变量。其余都是无关变量。整个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实施自变量 ---------控制因变量---------观察测量无关变量--------严格保持一 致例如:光对熟妇的影响 2、如何控制自变量①、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 素。例:探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增加烟草浸出液) ②、减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除去某种因素即减法原理。例:验证光合作用必须要光的实验。(遮光)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可以说明这一个变量是否起作用。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各种溶液总是以清水为对照。 三、对照实验与对比试验 有一个参照标准,另一个可与其比较的为对照实验。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口腔环境为标准)没有标准可比,两个相互比较为对比实验。如:探究菠菜与辣椒谁的维生素C含量高一般定性的实验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有对照组,需要假设。而定量的实验不需设计对照实验,无对照组,也不需要假设。(如:测定种子发芽率、测定全班同学的胸围差) 四、对照实验的原则 ①空白对照。例如,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中的曝光部分与遮光部分对照。 ②自身对照。例如,观察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前(未剪去尾鳍)和实验后(剪去尾鳍)鲫鱼游泳的变化,就是自身对照。 ③条件对照。例如,探究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中,1号玻璃缸中加入甲状腺激素5mg;2号缸中加入甲状腺抑制剂(甲硫咪唑)5mg。 ④相互对照。例如(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有怎样的影响。 五、关于假设 作出假设应该以常规状态、或根据已有提示、或根据已有经验来叙述假设,而不应该随意猜测。(如果与常规相反的假设是不能得分的) 一般定性的实验需要假设。而定量的实验(如:测定不同食物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测定每个同学的反应速度)不需要假设。 六、关于多个变量的探究 探究几个变量就应该设置几组对照实验,对照组作为一个标准只需一个,(像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一样,不需要每人一把尺子)。实验组可以多个,每个实验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认定的几种看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认定的几种看法 但是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权威、统一的表述,必然导致人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认定方法。 1.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是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的是实验组。 2.根据实验的目的,施加什么条件来达到这个目的,那这一组就是实验组。 3.根据已知、未知来判断。对照组的实验过程、结果、现象对实验者来说是已知的,或公认的。实验组往往是未知的、需要验证的。 4.对照组是一个参照物,一般没有变化的为对照组。 5.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作对照组,也可以作实验组。 6.实验前是对照组,实验后是实验组。 7.对照组:进行了实验处理的事物是实验组;自然状态(未加处理)的事物称为对照组。 实验的处理是基于加减法原理之上,即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即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因素即为减法原理。 按照专家的表述,对照组的标准就是自然状态的、公认的、已知的。 如何辨别实验组与对照组呢?我们首先要从实验组与对照组设置的目的上来加以区分。一般认为,实验组是根据实验目的、针对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是用来得出结论的。对照组则是为了排除其它无关因素或非研究因素的干扰甚或同时证明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方法正确与否而进行的操作。按照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常用的对照类型分为空白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四种类型,在不同的对照类型中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断依据不同。下面结合四种类型,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辨别。 一、空白对照实验中的确定 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实验变量处理。但并不是对照组不做任何的处理,只是相对实验组来说缺少实验变量的处理,或者说按照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组相对于实验组而言,除实验变量外,其余所有的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 区分空白对照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主要依据如下:①依是否经实验因素处理来判定:用实验研究因素处理的对象组称为实验组,未用实验研究因素处理的对象组就为对照组。如还有“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加酶的为实验组,不加酶加等量清水的为对照组。②依是否改变所处条件来判定:通常将改变所处条件的对象组称为实验组,未改变所处条件的对象组为对照组。如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中,由于在做实验前进行了“暗处理”,所以曝光的部分是改变条件的实验组;遮光的部分为未改变条件的对照组。假设把实验改为在实验前并未进行暗处理的实验,在同样的条件下,曝光的一组为未改变条件的对照组,遮光的一组则变为改变条件的实验组。 二、条件对照实验中的确定 条件对照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变量或其他类似的变量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目的意义的。条件对照的目的是通过对照得出正反两方面内容不同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通常施以实验因素的对象组为实验组。施以部分实验变量或其他类似的变量处理的为对照组。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为了验证“酶具有高效性”设置了四组实验,其中只有加过氧化氢酶的一组才是实验组,其余的无论加热、还是加Fe3+的各组都是为了反衬过氧化氢酶作用所设置的条件对照组。 三、相互对照实验中的确定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别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别 科学探究是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中考十个一级主题中的一个,并且在每年的中考中都有涉及,所占分值较重。而在科学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的判定往往是历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如: 例1:(2007年中考题)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有关的探究实验: 资料一: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腹部会变成红色,相互间经常发生猛烈的攻击。 资料二:身穿红色的人经过浴缸时,鱼缸中腹部变红的三刺鱼会出现攻击行为,而对穿非红色衣服的人无反应。 为了探究引发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生物实验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内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各一条),观察三刺鱼的反应情况。模型形状与颜色和三刺鱼的反应情况见下表: 设的最简单的实验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4个组的实验,你认为构成对照组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变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4个组的实验现象,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去掉[2]、[3]组实验,只考虑[1]、[4]组的实验,大家认为(3)中得出的结论会不正确,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08年中考题)下表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培养皿A与B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 (2)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用______ 两组培养皿做对照实验。 (3)指出本实验设计中的一处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严格按上表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的情况下,用于实验的种子最终都没有萌发,应从什么方面寻找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探究光照对该种子的萌发有无影响,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 第一步: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滤纸,并加入适量的水,_____________ 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组置于黑暗的环境中。 例3:(2009年中考题)某校实验小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如下: 取两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A、B。

如何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

如何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 课程标准有十大主题。课程标准是将科学探究列为十大主题之首,表明它的重要性和它的地位。因此,无论是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在巩固探究实验这一主题的练习中,还是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考试中,探究实验是必讲、必做,必练,必考的。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模块。在讲课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牵涉到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界定,在做练习的时候可能也会牵涉到。对照组和实验组这一问题不是老师不想讲、或者考。因为教科书也好,教参也罢,也就是没有权威的资料给出一个定论:对照组是什么样的,实验组是什么样的。查一些资料,答案五花八门。因此,“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判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评判的标准相去甚远,有的时候甚至是南辕北辙。 一、对照的概念: 1、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又叫控制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不过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要根据实验情况来随机决定。不同的对照组类型,有不同的情况 二、对照组和实验组认定的两种基本看法 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权威、统一的表述,必然导致人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认定方法。 1、根据已知、未知来判断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是对照组,对照组的实验过程、结果、现象对实验者来说是已知的,或公认的。实验组往往是未知的、需要经过实验处理来证明的是实验组。 例1:取两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枝条,将乙的叶片摘剩下一片,甲不作处理。两段枝条分别放进装有红色水的甲、乙水瓶里.将两个水瓶放在天平两边,调节天平达到平衡。将装置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后: (1)如果把枝条上的叶片做成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会发现叶片结构中的最有可能染上红色。因为里面有管:它是运输的通道。 (2)运输到叶片的水大部分会从散失掉,这称为作用。 (3)对比甲、乙,此时较轻的是。因此移栽树苗通常要摘除大部分叶片的意义是。 分析:这道题主要探究的是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去除部分叶片的枝条为实验组,对枝条不进行处理的为对照组。 例2: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两个小组的同学做法如下: 第一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两条鱼。他们将一条鱼的所有鳍同时捆扎起来,然后将它放入水中;将另一条鱼不捆扎鱼鳍就放入水中,进行观察实验。 第二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五条鱼。他们将这五条鱼分别捆扎起胸鳍、背鳍、腹鳍、尾鳍和臀鳍(即每一条鱼只捆扎一种鳍),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入五个缸中,进行观察实验。 1)你认为第一小组的同学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2)哪种处理为对照组?对他们的做法提出一个改进意见? 3)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方法更好?你的理由是? 分析:这个实验是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其中第一小组采用了对照实验的

生物实验在生物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生物实验在生物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组和 对照组 编者按:查字典大学网为大家收集并发布了生物实验: 在生物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实验:在生物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设计对照实验(或称对照组),如何确定对照组呢?对此,好像大家没有一致的认识。由于人们对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认识的差异,常常会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争论不休,特别是在对照组的确定上出现较大分歧。其实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模糊。下面是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提出来请大家共同来探讨。 看法一:在实验中,首先根据题意确定实验变量,即本实验的结果的差异或者说结果的变化是由于谁造成的,这个变化的因素就是实验变量,那么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有些是进行另外的处理,也是对照组。 看法二:空白对照好理解,若是条件对照就不清楚了。如教材上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中,一张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到底哪一个是对照组?(光合作用,所以需要光,那有光的就是实验组,没光的就是对照组)。又如研究酶的活性,一个是

37 ℃,一个是80 ℃,又是哪一个是对照组?(温度通过变化是相互对照。最后得出结论。) 看法三:单组单变量对照实验:施加变量的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的是对照组;多组多变量对照实验:所有组都既是实验组也是其它组的对照组。 看法四:我觉得对照组就是一个参照物,一般没有变化或一直变化的为对照组。 看法五:弄清这个问题其实不难。首先你要明确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你准备施加何种实验条件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一组就是实验组。其次,为了更好的使实验组具有说服力,你要设对照组。无论是空白对照还是条件对照等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那就是衬托。 看法六:这就要看你的实验目的了。如果你是为了证明酶在80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那么37 ℃的是对照。如果你为了证明酶在37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其他任何温度的实验都是对照。 上述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确定对照实验的依据不同,导致了对对照实验确定的混乱状况。 为了弄清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几个概念。什么是空白对照?什么是条件对照?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照”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对照】①互相对比参照。②(人或事物)相比;对比。而【空白】是指(版面、书

怎样判断探究试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怎样判断探究试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关于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问题,虽然我接触不多,生物也不中考,也从来没有深刻分析这个问题,我觉得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就是凭着感觉,可是群里很多朋友经常争论这个问题,大多好像也是越解释越糊涂,最后甚至自己也“被”拷问糊涂了,蓝馨的一句总结我豁然开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诚然若此,但是考试可是苦了学生,也苦了那些那么认真的老师们啊,怎么给学生讲啊? 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在回顾一下所谓的探究实验,我们生物课标中给出了六个环节: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4、完成实验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对照实验是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才出现的一个环节,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要在第二步骤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来判断,根据假设提出的变量,符合假设的条件的就是实验组,控制条件的就是实验组,所以我感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定是根据假设的前提来确立的而不是固定的,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乃是最正确的方法。 比如我们提出问题:光合作用是不是不要光?那么就会有两种假设:需要光或者是不需要光。如我我们提出的假设是:光合作用需要光,那么设计实验中,有光的就是实验组,遮光的就是对照组;如果提出的假设是:光合作用不需要光,那么无光就是实验组,有光就是对照组。所以我的观点应该是视提的假设而定,符合假设预期的就是实验组,另一种控制变量的就是对照组。又比如,研究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如果你是为了证明酶在80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那么

37 ℃的是对照。如果你为了证明酶在37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其他任何温度的实验都是对照。 从物理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或者是互相作为参照物,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组都是实验组,而各组之间则是相互对比参照,互为对照组或实验组。因而“条件对照”的实验结果则是不明确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单组单变量对照实验:施加变量的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的是对照组;多组多变量对照实验:所有组都既是实验组也是其它组的对照组。 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知道滴加清水的(也就是不包含研究对象“唾液淀粉酶”)为对照组,而滴加唾液的为实验组。 例1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 A.没有对照实验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答案D,但有人认为应选C。 例2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