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祛除脾湿

祛除脾湿

祛除脾湿

祛除脾湿,跟脚臭说拜拜

“脚臭”似乎是男人的通病,很多人上一天班回到家,一脱鞋,那脚简直是臭不可闻。故而男人往往会被冠以“臭男人”的称号。但很多人通常认为脚臭的人是天生的“汗脚”,没有办法改变。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汗脚和臭脚多是由脾湿造成的,只要将脾调养好,脚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比如人门在运动的时候,运动生阳,阳气蒸腾阴液,就形成了汗,跟烧水时产生的蒸汽是个道理。适度出汗是正常现象,对人体有好处。但“汗为心之液”,如果出汗过多就容易损伤心阳,成为许多疾病的征兆。如果胸部大汗、面色苍白、气短心

慌,这是“亡心阳”的兆头,亡心阳就是西医上的水电解质素乱症,以脱水为主;如果额头出汗,汗珠大如豆,形状如同油滴,这是虚脱或者要昏倒的先兆,体质虚弱或者有低血糖病史的人尤其要当心:如果偶尔手心脚掌出汗,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这多半是精神紧张遺成的,调整一下心态就可以了;如果手脚常年多汗,说明胃功能有些失调;如果脚汗特别臭的话,就说明体内湿气很重。

中医上讲“诸湿肿满,皆属于牌”,汗脚就属于“湿”的范畴,脚特别臭的人是因为脾肿大,而脾肿大则是由于脾脏积湿,牌湿热的时候,脚就会出又黄又臭的汗,就形成了“汗臭脚”。想告别汗臭脚就应该吃一些清热祛湿的药,然后每晚都用热水或者明矾水泡脚,明矾具有收敛作用,可以燥湿止痒。还可以适当多吃些健牌祛湿的扇豆。另外,民间有一些土方子治疗脚臭的效果也不错,比如,把土霉素药片压碎成末,抹在脚趾缝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汗和脚臭,因为士霉素有收敛、祛湿的作用。

脾阳虚(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脾阳虚(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脾阳虚,中医证候名,又称脾虚寒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二病因病机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久之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三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四证候鉴别与脾气虚鉴别:本证可由脾气虚发展而来,同时有畏寒肢冷、脘腹隐痛喜温等寒象。五辩证施治脾阳虚多引起脾胃系病证,如腹痛、泄泻、痢疾、痰饮、水肿、鼓胀等。 1.腹泻 脘腹疼痛绵绵,得温痛减,遇冷更甚,或兼呕吐不能食。治宜温中散寒,方用附子粳米汤,甚者用大建中汤。 2.泄泻 由于暴注水泻,短时间内即导致脾阳大虚;更多见于慢性腹泻,病程日久,饮食不化,缠绵不愈,时轻时重,腹痛隐隐,得温则舒,多由素体脾胃虚弱,阴寒内生所致,治当调理元气,温中健脾,元气充足,脾阳来复,其泻即止。方用养胃煎、温胃饮加减。 3.痢疾 久痢不愈,因寒积久滞肠中,腹冷隐痛,下痢稀薄而带有粘冻,且遇寒即发,治宜温中散寒,消积导滞,《千金方·冷痢》云:“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健脾丸补之,未有不效”。4.痰饮 由于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行水,则水饮内停心下,胃中振水有声,脘腹喜温喜按,胸胁支满,背部寒冷,心悸气短。应予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主之。 5.水肿 水肿以腰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由于脾阳不足,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治应温运脾阳,以利水湿,方用实脾饮。

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脾阴、虚脾阳

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脾阴、虚脾阳 按照高等中医类教材上,是不存在脾阴虚这个说法的。也就不存在症型比较了。 中医理论上,大多拿消化系的阴虚归为胃阴虚,而非脾阴虚,或许某些文献上可能有脾阴虚这个概念,个人以为单消化系症状的阴虚,确实不能归于脾阴虚。在中医学理论中,五脏属阴,脾脏为阴中之至阴;脾脏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如果脾出现了阴虚,那必然出现其他脏器的阴虚,而不仅仅是脾阴虚。 此贴仅仅是发表点个人在学说上的看法。如果楼主是问的测试题目,那您大可放心,不会出现在测试卷子上的。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题目。那您可以拿“胃阴虚”和“脾阳虚”比较一下就可以了。 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 脾阳虚!!??? 关于脾阴虚和和胃阴虚历代医家论述不一.有人主张无须分立,统称脾胃阴虚;也有人认为理论上有别,而治疗上又有密切联系.我个人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脏腑表里,共同完成人 体受纳和运化功能。 在临床上脾阴虚和胃阴虚虽有相似之处,但脏和腑毕竟属性 不同,脾阴虚和胃阴虚概念有别,治法有异,各有特点,必须详辨,才能达到诊断准确,提高疗效的目的。

正如吴鞠通说:"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彼此混淆,治不中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而人疾病的产生,都是脏腑功能失调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偏衰或偏盛的状态。 <黄帝内经>对血瘀证有较丰富的认识,其中对血液正常流动的意义,及血瘀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皆有论述,为"瘀血"及血瘀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体之气血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血凝则气 亦滞。 <黄帝内经>:"气血冲和,阴阳自動調和, 万病不生,一有怫郁, 阴阳不暢,诸病生焉。 脾的阴液不足,燥热内生,临床以便秘,消瘦,腹胀,口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胃痛、便秘、便血、吐血、食噎,以及西医的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脾阴虚证的形成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平素津血亏损;吐泻或热病、久病伤及脾阴;偏食辛辣刺激食物,损伤阴津;情志不舒,经常动气发怒,以致化火伤阴;误用或过用温燥伤阴的药物而伤脾阴;脾胃气虚,运化无权,阴津泛源等。 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饮食不化,食后腹胀,大便干结,口干口渴,皮肤干燥,肌肉消瘦,手足烦热,唇红干燥,舌淡

脾阴不足----罗大伦

脾阴不足----罗大伦 现在,我发现脾阴不足的孩子非常的多。我觉得这与吃肉多有关,必须荤素搭配,必须多吃青菜,孩子只吃肉,不吃青菜,会引起脾阴不足。 中医认为脾非常的重要,是人体后天之本,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需要脾来运化吸收的。如果脾胃虚弱,对人体的影响则很大。 要补脾的话,就要分出阴阳来。因为脾是有阴、阳的。我们今天说说脾阴吧,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脾阴,实际上这是明代名医缪希雍所倡导的内容,但是我发现,孩子恰恰是脾阴不足的多,正因为大家都不了解这个内容,所以对一些病总是搞不好。 为什么现在孩子脾阴不足的多呢?我的观点是:因为现在伤阴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吃的好多肉类都是带激素,因为动物吃的饲料里面就已经添加了激素。激素进入人体后,因为激素的东西都是阳性、热性的性质。长期食用,脾阴就伤了。我遇到过很多脾阴虚的孩子,都是常年吃肉。那么,我们该怎么判断孩子是脾阴虚呢? 脾阴虚的小孩一般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嘴唇鲜红,因为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这种孩子的嘴唇往往是鲜红鲜红的,舌头伸出来也是红的,舌苔非常的薄,或者干脆没有舌苔。这种孩子往往下眼袋比较明显,而且眼袋微微发红。这是因为中医认为,眼睑与脾相应,中医管眼睑叫“肉轮”,一般水肿的患者,脾虚不能控制水湿,往往出现眼睑水肿。而脾阴不足之人,我的观察,眼袋不但大,而且往往发红,尤其是孩子比较明显。然后晚上睡觉容易盗汗,手脚心热。饭后容易肚子胀。这种孩子特别爱动,特别容易发火,脾 气不好,容易哭闹,因为心里烦躁。很多孩子几乎没有静的时候。你让他静下来,你就觉得他像火一样,不断的在燃烧,非常容易发火。另外,脾阴虚的孩子大便会特别干燥,还会口干舌燥。 脾阴虚,会引起孩子的很多疾病,比如容易感冒,一感冒就咽喉肿痛,这是因为上焦有热的缘故,还有很多疾病都有脾阴不足的影子,甚至连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脾阴不足的。 那么,脾阴不足怎么办呢?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些补脾阴的饮料的小方子。这个方子,只是一个思路,具体使用的时候,请家长让附近的医生具体分析,进行加减使用才好。 山药、莲子肉、薏苡仁、木瓜、麦冬、沙参、生地、甘草,基本都是食疗的东西。 以六岁的小朋友为例,这个方子的分量是:山药九克、莲子肉九克、薏苡仁九克、木瓜六克、麦冬六克、沙参六克、生地六克、甘草三克。冰糖一块。 制作方法:把这些药放入锅里,添入四杯水,然后大火开锅,小火煎半个小时,大约剩下两杯左右的药汁,把药汁滤出,放入冰糖一块,然后放温。这就制作完毕了,这个汤甜甜的,孩子会很喜欢喝,不必按照服用药物的方法服,可以像饮料一样随时服用,一般一天服用一贴即可。可以连续服用一个星期,但是一般感冒后滋补脾阴,五贴就够了。 如果没有湿气可以不加茯苓,但明代缪希雍往往会加入茯苓,以防止有湿气混杂。 孩子感冒咳嗽过后,我们马上给他补脾,就是滋补脾阳或者脾阴,如果是脾阴虚,喝这个饮料,五贴就可以了,就补足了。大人也可以喝这个,大人阴不足,口干舌燥,舌头红,然后眼睛干,手心热,喝这个饮料也挺好的。

脾胃病100个方剂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瞿麦木通扁蓄车前子滑石山栀大黄炙甘草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5.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7.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骞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消食理气。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0) 熊维美 汤一新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 (614000)熊维美汤一新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0)熊维美汤一新 主题词《金匮要略》脾阴虚/中医药疗法 《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尝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的治法,为后世发展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为全面深入地发掘《金匮要略》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试作探讨。 1.风气百疾,滋脾法邪 《金 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虚劳病人容易感受外邪为病,而阴阳气血俱不足,可因脾阴亏损、 化源不足而引起。本病的治疗,宜扶正为主,佐以法邪,以免单纯袪风,反伤正气。扶正方面,着重调补脾胃,脾胃健运,饮食增加,自可达到滋生和恢复气血阴阳

的目的。张仲景首重滋脾,以薯蓣、大枣为主药。周慎哉称:“山药(按即薯蓣)则补脾阴。”张锡纯谓: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成无己云:“大枣滋脾土。”薯 蓣丸以薯蓣三十分、大枣百枚为君,辅以人参七分、茯苓五分、曲和豆黄卷各十分,术、姜各三分、甘草二十八分调中益气,归、地各十分,阿胶七分,穹、芍、麦 冬各六分养血滋阴,柴胡五分、桂技十分、防风六分法风散邪,杏仁六分、桔梗五分、白敛二分理气开郁。诸药合用,滋脾壮气,补袪兼施,扶正不恋邪,袪邪不伤 正。再考其服法:“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此所用蜂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亦为补养脾阴之良药。空腹酒服者,乃为顾及脾阴不足阴气同虚的临床特征,在滋脾袪邪的同时,兼顾脾气之输运和饮食之消化。虚劳病变阴难骤补,服量过多恐滞气机,遂以百丸为剂,缓缓图之。综观全方,循滋脾 之径,收益气之功,执中州以灌四旁,扶正气以袪风邪,体现出扶正重视滋脾的主导思想,指导临床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们将本方酌情加重甘淡滋脾的比例,.用以治疗虚人感冒百余例,均使御邪能力显著增強,使长期的感冒得以次数减少,症状减轻。举案例如下:余某,女,43岁,干部。1995年3月15日初诊。身体虚弱,稍有不慎即患感

最新养胃即清养胃阴

养胃即清养胃阴

膳食结构与健康论文(艾启俊) 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系社会工作专业 班级:社会工作2 姓名:熊丽 学号: 201120822042 成绩: 日期: 2012 年4月3号

浅谈饮食养胃 内容简介:养胃即清养胃阴。治疗胃燥津伤、胃阴不足的方法。症见胃部灼痛 五汁饮等方。或选用沙参、玉竹、麦冬、石斛、生地等药治疗。 关键词:按时就餐、积极食疗、调理 1养胃秘诀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忌暴饮暴食。 二、改变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坐着吃饭不要站立或蹲着。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等,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纤维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三、积极食疗和按摩保健: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均有养胃效果适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杀菌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建议多吃;另外枸杞、银耳、红枣、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平心静养——胃病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2秋季养胃“五要领” 秋凉,胃病易多发与复发。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那么,秋季该如何养护胃呢?要领有五: 1.保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另外,胃病患者"秋冻"要适度,不要勉强。 2.调养。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3.忌嘴。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有的药要在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而有的药要在饭前服用,以中和胃酸,提高药效。 4.静心。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5.运动。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3几种健脾暖胃的食物 鲢鱼:用于缓解胃痛,常用于脾胃虚弱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胃寒疼痛或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从体阴用阳谈脾之阴阳

从“体阴用阳"谈脾之阴阳 历代医家对脾的论述,侧重脾阳的多,重视脾阴的较少。“体用”本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与中医理论结合,主要与阴阳理论结合,出现了体阴用阳,主要用于阐述脏腑的一个生理特点,对脏腑体阴用阳研究与运用最多的是肝体阴用阳,现从“体阴用阳”来看脾之阴阳。 哲学的“体用”与中医理论结合的体阴用阳 “体用”属古代哲学范畴,最先为思想家提出,历代思想家对“体用”的含义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中医学领域也有将“体用”用来描述对象,如早在《内经》中就有“体”、“用”二字,“在体为皮毛……其用为固”;“在体为骨……其用为燥”(《素问·五运行大论》),“体用”用来描述人体、脏器、药物等物质实体。“体用”本为哲学概念,且有不同的含义,或以体为本质,用为现象;或以体为内容,用为形式;或以体为实体,用为作用等等。医学上出现的“体用”概念当属于“以体为形质,用为功用”这对范畴,即唐代崔憬在《周易探玄》中注解《易·系辞》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时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之妙用也。”这对“体用”概念在医学中运用最广。体即形质,用即功能。 “体用”在医学中的运用主要与阴阳结合。阴阳理论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故古代医家在运用“体用”时,不自觉的引入了阴阳的概念——“体阴者用必阳,体阳者用必阴”,或阐述藏象关系,或阐述药物功用,或指导调治脏腑。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云:“心肺……阴体而阳 用也,大肠小肠……阳体而阴用也等”。体属阴,用属阳,“体用”如同阴阳乃一切事物相关联的两种功能属性。至清代,体阴用阳学说逐步趋于成熟,以叶天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

简述脾阴虚的证治体会 首先是脾阴虚证的基础,是脾气虚。脾虚证侯每以气虚为多,气虚在先。如经及时治疗,饮 食起居调摄得宜,脾气虚弱逐渐恢复,疾病趋向治愈。如若气虚不复,久则脾阴随之亦虚, 或由脾气虚进一步导致脾阳虚,由阳虚而发展到阴虚。所以,一旦出现脾阴亏虚,往往同时 还存在脾气虚。 其次是脾阴虚多兼胃阴虚。脾合胃,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上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原发 病位或在脾,或在胃,一旦出现阴虚证,一脏一腑,常相继或兼见。 再次是脾阴虚证常可继发于肺、肝和肾阴虚证。如肺病经久,肺气肺阴亏虚,治节失司,阴 津不足,于是脾胃之阴亦常耗伤;肝病阴虚,脾胃失荣,其阴亦常不足;肾阴久虚,精气耗损,脾阴也常相继虚衰。反之,脾胃阴虚日久,每易导致肺、肝和肾阴随之亦虚。 综上所述,单独、孤立的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体脏腑之间确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2、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胀,大便易溏,(饮食极少时,大便有可 能少而干结),神倦乏力,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久则形体日益消瘦。 兼胃阴虚者,胃脘嘈热,口干欲凉饮,舌红或光如镜。脾肺阴虚者,兼咳喘、短气、颧红, 肝脾阴虚者,兼目眩头昏,或胁痛腹胀,溲液甚少,脚弱无力。脾肾阴虚者,兼腰膝酸软, 小便灼热量少,男子阳痿遗泄,女子月经涩少。一般均为内伤慢性疾病,常见于久泻、胃痞、胃脘痛、咳喘、肺痨、痿证、虚劳、臌胀、水肿后等疾患,亦可见于温热大病之后、内脏手 术后,恶性肿瘤放射线多次照射或化学药物治疗期间。 久泻脾气必虚,长期不愈,脾津日亏、导致脾阴虚馁。由于脾胃运行需赖肾阳之温煦,故在 脾气、脾阴俱虚的基础上,尚有兼肾阳不足之证。故临床每见晨泄,完谷不化,畏寒喜暖, 甚则面肢浮肿,此时,不仅肾阳亏虚,脾阳亦常受损,病情较重,病机复杂。 关于内脏手术之后(如胃、食管、肺等内脏手术),由于手术伤创或术后禁食数日,津血耗伤,缺乏水谷精微之充养,每常出现口干、舌红等阴虚证征。待调护、补液数日后,饮食渐进,食量渐增,逐渐使津血耗伤获得恢复和充养,阴虚征象可相应得以改善。这类脾胃阴虚,一般属急性过程,且由胃而迅及于脾。 3、古今方剂甚丰富,补脾气之方甚多,补脾阴者却极少。局方参苓白术散属于补益脾气而 治久泻之常用方,方中山药、扁豆,既补脾气而亦或补脾阴,又有莲肉“补助脾阴”(《本经 逢原》)、“厚肠胃”(《纲目》),故此方亦可列为补益脾阴之剂,然仍以健脾益气为主。 《慎柔五书》慎柔养真汤为较合适的滋养脾阴方剂。山药、莲肉以外,尚有白芍、五味子、 麦冬等敛阴、养阴之品。然而,其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仍属补益脾气之品。 故临床上运用滋养脾阴方药时,应以健脾补气为基础,相互配用。而且,滋养脾、胃之阴, 也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况且慎柔养真汤“养真”二字,意指调整补养五脏之真气,综观全方, 可入脾、胃、心、肺、肝、肾诸脏腑,并非单为养脾胃而设。鉴于滋养脾阴之方甚少,故选 用此方为代表而已。 4、关于用药问题,据以个人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拙见,以供参考。 4.1 滋养脾阴:以淮山药、太子参、扁豆(或扁豆衣)、石莲子等为主,白芍、石榴皮、甘 草为辅,神曲、谷芽为佐。

脾阴不足

脾阴不足的治疗 山药、莲子肉、薏苡仁、木瓜、麦冬、沙参、生地、甘草, 怀山药九克、莲子肉九克、薏苡仁九克、木瓜六克、麦冬六克、沙参六克、生地六克、甘草三克。冰糖一块。 制作方法:把这些药放入锅里,添入四杯水,然后大火开锅,小火煎半个小时,大约剩下两杯左右的药汁,把药汁滤出,放入冰糖一块,然后放温。 山药是补脾阴的,白色,色白润肺,味甘入脾,它还有点补肾的作用,但总的说来补阴的效果比较好。莲子肉是补脾的,熬的时候,你最好给捣碎了。如果整个熬的话,二十多分钟都不会熬烂,捣碎后,药性就会煎出来。莲子肉里边莲子心已经去掉了。莲子肉是补脾的,莲子心是泄心火的,所以补脾一般是用肉。薏仁是去湿的,木瓜是跟甘草配着,中医叫酸甘化阴,同时木瓜还有疏肝的作用,缪希雍认为此时也要防止肝经受到影响。木瓜还有个特点,它是可以去湿的。而麦冬和沙参完全是滋阴生津液的。白芍和甘草配起来也是滋阴的。 脾阴不足的症状我们再总结一下。就是手脚心热、心烦、夜里盗汗、眼睛干、口干、渴喜冷饮,脉搏跳得快、舌质红,舌苔薄或者没有舌苔,以上是阴虚的症状,同时还要加上脾虚的症状,就是吃完饭肚子胀,会鼓起来,半天下不去,大便干燥。这是脾虚,吃完了以后肚子胀,堵在里面,是脾运化不了,阴虚和脾虚的症状合起来,就是脾阴不足。

孩子不要经常吃药 有的孩子咳嗽了三年,用的药物的病历是厚厚的一叠,里面每个方子都是清热解毒的,剂量很大,家长也奇怪,我这孩子这个毒怎么总也解不掉呢?其实,哪里来的那么多的毒?孩子只是有那么一点寒邪没有驱逐出去,您用这么多的寒凉的药,反而又把寒邪冰伏在里面了,当然会一直咳嗽了。请医生开点清淡的方子散邪,也可以自己学习一些推拿的方法。 积食的时候,讲到可以用焦三仙和炒鸡内金等药物来去掉积食,消积食的药物,用几天就可以了,不能久用,为什么?因为如果您天天使用,您的身体就知道有外力来替代他,这样,他自己的功能就会退化的,。补脾是有补脾阴和脾阳的两种,需要分别来对待,一般补脾阴的用明代名医缪希雍的滋补脾阴的方法,用的是山药、莲子肉、生地、沙参、麦冬、石斛等,熬成饮料喝,滋补脾阳的,用的是清宫里面的养生糕点八珍糕的思路,用的是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薏苡仁、芡实、白扁豆等。 很多孩子反复感冒,其实就是脾胃虚弱导致的,一般在感冒好了之后,需要用补中益气汤来滋补脾胃,我听了,忙问老先生:“您滋补的分寸如何掌握?”老先生回答:“最多不超过两个星期!” 防治治疗心脏病 就是三七粉、西洋参粉各等量,比如三七粉50克、西洋参粉50克即可,两者混合均匀。每日温水冲服,用量根据病情增减,一般人每日服用混

脾阴不足罗大伦完整版

脾阴不足罗大伦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脾阴不足----罗大伦 现在,我发现脾阴不足的孩子非常的多。我觉得这与吃肉多有关,必须荤素搭配,必须多吃青菜,孩子只吃肉,不吃青菜,会引起脾阴不足。 中医认为脾非常的重要,是人体后天之本,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需要脾来运化吸收的。如果脾胃虚弱,对人体的影响则很大。 要补脾的话,就要分出阴阳来。因为脾是有阴、阳的。我们今天说说脾阴吧,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脾阴,实际上这是明代名医缪希雍所倡导的内容,但是我发现,孩子恰恰是脾阴不足的多,正因为大家都不了解这个内容,所以对一些病总是搞不好。 为什么现在孩子脾阴不足的多呢我的观点是:因为现在伤阴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吃的好多肉类都是带激素,因为动物吃的饲料里面就已经添加了激素。激素进入人体后,因为激素的东西都是阳性、热性的性质。长期食用,脾阴就伤了。我遇到过很多脾阴虚的孩子,都是常年吃肉。那么,我们该怎么判断孩子是脾阴虚呢? 脾阴虚的小孩一般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嘴唇鲜红,因为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这种孩子的嘴唇往往是鲜红鲜红的,舌头伸出来也是红的,舌苔非常的薄,或者干脆没有舌苔。这种孩子往往下眼袋比较明显,而且眼袋微微发红。这是因为中医认为,眼睑与脾相应,中医管眼睑叫“肉轮”,一般水肿的患者,脾虚不能控制水湿,往往出现眼睑水肿。而脾阴不足之人,我的观察,眼袋不但大,而且往往发红,尤其是孩子比较明显。然后晚上睡觉容易盗汗,手脚心热。饭后容易肚子胀。这种孩子特别爱动,特别容易发火,脾 气不好,容易哭闹,因为心里烦躁。很多孩子几乎没有静的时候。你让他静下来,你就觉得他像火一样,不断的在燃烧,非常容易发火。另外,脾阴虚的孩子大便会特别干燥,还会口干舌燥。 脾阴虚,会引起孩子的很多疾病,比如容易感冒,一感冒就咽喉肿痛,这是因为上焦有热的缘故,还有很多疾病都有脾阴不足的影子,甚至连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脾阴不足的。 那么,脾阴不足怎么办呢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些补脾阴的饮料的小方子。这个方子,只是一个思路,具体使用的时候,请家长让附近的医生具体分析,进行加减使用才好。 山药、莲子肉、薏苡仁、木瓜、麦冬、沙参、生地、甘草,基本都是食疗的东西。 以六岁的小朋友为例,这个方子的分量是:山药九克、莲子肉九克、薏苡仁九克、木瓜六克、麦冬六克、沙参六克、生地六克、甘草三克。冰糖一块。

脾阴虚胃阴虚

脾阴虚论 “古方理脾健胃。多偏重胃阴而不及脾阴。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灼,津液不足。提出了外邪侵入人体,不但可以伤及脾阳,也能伤及脾阴,【“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治脾阴虚者,以滋脾阴为主,脾阴 足,自能灌溉诸脏腑。”“治阴症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然灌溉诸脏腑也。”脾阴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二、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区别 脾阴主健运需要脾阴、脾阳二方面的配合,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的营 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脾阳主温运,脾阴主融化,从作用上脾阴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脾阳虚者多因劳倦,饮食不节而 致,其证多见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脘腹冷痛,食入难化,或食后腹胀,口不渴,舌淡苔白。】【脾阴虚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 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津,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阴不足,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

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晶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其证常见食少腹胀、腹痛消瘦,便结尿黄,渴饮不多、低热、舌红;并伴其脏腑虚衰症状。从证侯鉴别看,脾 阴虚和脾阳虚是不同的。【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大便溏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脾阴虚,阴虚在生内热,津伤则化燥。故颧红、唇舌红、口渴、心烦、脉细数。脾 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一化,脾为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泄;胃为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诸病,胃阴虚多为阳热诸病。脾阴虚则不纳而便难,胃阴 虚则津液受劫而口渴。脾阴虚重在育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增液。胃阴虚则常见于急性热痛后期,邪热伤阴所致,其证常有食少或饥不欲食、胃中灼热、嘈杂、呃 逆、干呕、口燥、咽干等。同时脾阴虚和胃阴虚也不同。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胃主纳谷,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呕作 呃。口干咽干,脉细数。因此脾阴虚从生理病理证候上是有其实际内容的。 三、治疗脾阴虚的方药 [“欲令脾实……宜甘宜淡”].[“甘淡滋脾”].[“甘寒益胃阴、甘

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裴宇鹏,张哲,陈智慧

131 第17卷 第7期 2015 年 7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7 No. 7 Jul .,2015 现代研究中认为中医脾相关的西医组织器官 主要是消化系统。另外,大脑皮质、肾上腺皮质、 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前叶、免疫器官也与中医脾 有密切关系[1] 。中医理论中脾归属五脏,又称其为“后天之本”,因此,脾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脏器层面。中医脾脏象理论内涵丰富、有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众多。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脾的论述的整理与领悟,认识《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之脾。通过对脾在阴阳五行、脏腑归属、病症治疗、养生调护方面的理论阐释,为进一步研究脾脏象理论提供古文献基础。 1 脾的阴阳属性 《黄帝内经》中对脾的阴阳属性可以从实体和 功能两个层面理解。 1.1 脾的阴属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言人身之脏腑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这里是从脾所属脏腑的角度来看,脾为脏,属阴。“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阴阳具有相对性,在人身体位上来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因而从脾所处位置而言,言脾为阴中之至阴,是从实体层面表达了脾的阴属性[2-3]。 1.2 脾的阳属性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食入胃,游 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记述了脾对精气具有“行”和“散”的作用,这些作用体现了脾阳的功能,因此在这个层 面又在功能层面表达了脾的阳属性[2-3] 。 对于脾之阴阳属性的认识,早就有学者认为“体阴而用阳”非独肝也,五脏皆有“阴体”“阳用”从《黄帝内经》认识中医之脾脏 裴宇鹏1,张哲2,陈智慧1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 中医之脾与现代医学中所论述的脾器官有所不同,其在疾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均有着不同的意义。该文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于脾的记载,从脾的阴阳属性、五行属性、脏腑属性、脾的病证以及脾的养生与调护五个方面认识了中医之脾。同时中医之脾脏与其他四脏有密切联系,这对现代医学中其他系统疾病“从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帝内经;脾;中医 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5) 07- 0131- 03 收稿日期:2014-12-09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二层次作者简介:裴宇鹏(1984-),男,辽宁阜新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 The Understanding from Huangdi Neijing of Internal Organ Splee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 PEI Yupeng 1,ZHANG Zhe 2,CHEN Zhihui 1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spleen of TCM and modern medicine to the study of the spleen organ is different,its in the onset of disease,diagnosis and treatment,prognosis has a different meaning. This article on the spleen in Huangdi Neijing ,the properties of spleen Yin and Yang,five elements,zang-fu organs attribute,the conditions of the spleen and spleen and regulating five aspects of preserve one's health of understanding the spleen of TCM. At the same time,the spleen of TCM closely connected with four other four organs,this ma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reatment principle“treated from the spleen”of other systems for modern medicine disease. 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spleen;TCM 随着国家卫生部倡导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全面推进,目前全国各级医院纷纷都在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而优质护理如何体现呢?根据卫生部对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主题和目标,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患者舒适、满意。那么舒适护理的运用正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有效体现,对于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推行优质护理服务是最低成本且 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 1 ] 王吉耀. 内科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4-633.[ 2 ] 陆亚丽,刘莉.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护理[ J ] .护 理研究,2009,23 ( 15 ):1367-1368. [ 3 ] 姚丽娟.舒适护理在老年病区的应用体会[ J ] .护理与临床, 2011,15 ( 2 ):132.[ 4 ] 马艳环,宋美嫦.舒适护理在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 的应用效果分析[ J ] .河北医学,2014,20 ( 6 ):1031-1034.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5.07.044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汇总

脾胃病地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地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地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地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現将脾胃病治疗地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 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地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地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地治疗中更有重要地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地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地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地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b5E2R。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地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p1Ean。 在调治脾胃地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DXDiT。 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地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地分寸.RTCrp。 润燥互济,脾胃兼顾 叶天士在《脾胃论》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地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5PCzV。 攻补得当,勿伤脾胃 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地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jLBHr。 重视调肝,以济中州 在治疗脾胃病地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 中医《难经-四十难》中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赵献可《医贯》中亦云:“脾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马镰。”张景岳《类经图翼》云:“脾与胃同膜而附与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以上是中医对脾的形态位置、色泽及与其他脏器的联系作了论述。中医学将“脾”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化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功能。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脾气散精,上归於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於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诸病源候论》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以上说明水谷入胃腐熟后,经脾运化,其精微化为气血津液,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而将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脾能统血。统血是指脾脏具有生成血液、统摄血液之功能。《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 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云:“脾为生化之源,统诸经之血。” 尤在泾《金匮翼》云:“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生,因而脱陷妄行。” 以上说明血的来源是饮食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输布而化生,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血液运行与经脉中,不致溢出经脉之外,也全赖于脾气的统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脾主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具有长养人体肌肉之功能。 《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脾的功能正常时,肌肉自然丰满,四肢健壮有力,反之则见肌肉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素问·太阴阳明论》云: “四支皆禀气於胃,而不得致经,必因於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充分说明脾与肌肉、四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如何调养脾脏呢?调养脾脏有哪些禁忌呢?一忌养脾无常。即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二忌冷。要养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饮料,特别是冰饮料,不管是凉的饮料还是瓜果,都不能吃,过凉伤脾。三忌甜。我们提倡甜健脾,但过甜则伤脾,甜要有个度。四忌多。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八分饱。脾为后天之本,想要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要加强对脾的保护和调养。在生理上,脾和肾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它们的病变也常常相互影响。因此,很多食物的搭配都会注重对脾、肾的双重补充。健脾的食物主要包括萝卜、大枣、茯苓、党参、冬瓜、豆芽、山楂、肉桂、橘皮、薏仁、黄花菜、香菇、糯米、泥鳅、鲤鱼、鸭肉等。 总之,脾是我们脏腑里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它、保护它,好好调养自己的身体。

略谈_扶脾阳养胃阴_及应用

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此段描述风雨寒暑,循毫毛入腠理而留止,就是邪气留连之义。说明《内经》时代的医家已经认识到六淫邪气具有潜伏性,能够潜伏体内,因而也才有过期而发的温病、洞泄、咳嗽、痿厥等。再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谓:“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素问?疟论》说:“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言夏季感受暑邪,如果汗出不透,暑热内伏,延至秋令,暑欲出而凉欲入,金火相争,发为疟疾。《素问?疟论》谓暑邪“藏于腠理皮肤之中”,说明暑邪可以伏匿于人体,还指出了病邪藏匿的部位。这些原文可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夏伤于暑,秋必 疟”可以互证,暑邪伏匿,逾期而发,发为疟疾。他如《素问?风论》云:“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久风为飧泄”,亦可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互证。所谓久风,就是伏藏于体内的风邪,日久发为飧泄,与“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同义。同样,《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也足以佐证“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伏邪发病观,并且还说明伏寒化温,邪伏越久,热势越重。 再者,如果说“冬伤于寒”是“冬不藏精”的互词,暂且不承认伏邪这种发病类型,那么,对于《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所论之伏邪能视而不见吗?可见此说是站不住脚的。 《素问?疟论》有“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以其秋病者寒甚,以其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说明伏邪发病,变化无端,既与四时阴阳之变化有一定关系,又不一定随四时之变化而发病。故有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之应四时者,也有不应四时而其病异形者,这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657000) 冫工顺奎 略谈“扶脾阳养胃阴”及应用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因脾体阴用阳,易阴盛伤阳,病多阳虚;胃体阳用阴,易阳盛伤阴,病多阴虚,所以调治脾胃病常用扶脾阳、养胃阴之法。 1 扶脾阳 脾阳指脾的运化功能(脾气)以及在运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热能,具有运化精微,升益中气,温养脏腑、肌肉、四肢,统血,固密腠理,强体御邪功能。叶天士云:“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若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则可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热能不足,不能温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则可见形寒肢冷、腹痛泄泻、喜温喜按;脾失健运致气血虚少,则机体失养,诸病由生。脾阳虚常见于胃脘痛、胃痞、泄泻、痰饮、带下、便血、崩漏、痿证、自汗、内脏下垂等病证。 扶脾阳,即用甘温的药物扶助脾阳,病情较轻者用温热食物食养、食疗,旨在补中气、强健运,升清复阳。李东垣在《内经》和前人经验基础上,认为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气机之枢、后天之本,在《脾胃论》中强调重视扶脾升阳,治疗重倡补中、益气、升阳。创“补中益气汤”,选黄芪为主药,用其补气上升外达之性,辅以人参、炙甘草、白术强健脾益气之功,配伍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佐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当归养血和营、顾护脾阳,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诸药配伍共成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用治脾虚不运、清阳下陷,颇得效验。临床根据脾阳虚辨证特点,可灵活选用:健脾益气助运的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温中散寒的理中汤、黄芪建中汤;补火生土的附桂八味丸等。常用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附子、肉桂、补骨脂等。 例1:陈某某,男,52岁,2004年9月16日初诊。患者间歇性腹泄8年,近来加重。某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曾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现常间歇性发作,发作时每日4~6次,一般持续2~3日。便前时有小腹痛,便如糊状夹有不消化物,纳差,食后腹胀,少气乏力,舌淡、苔稍腻,脉濡缓。诊断为久泄,辨证属脾阳虚弱、清气下陷,治以益气扶阳,升清举陷,宗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炒白术12g,焦麦芽12g,茯苓12g,川芎6g,炙升麻6g,炙甘草6g,陈皮10g。15剂药毕,病愈大半,大便先硬后溏,日行1次,纳食不香,脉缓。守方去川芎加山药12g健脾护阴,服5剂后,改补脾益肠丸善后1个月收功。随访2年未复发。 2 养胃阴 胃阴,指胃中津液,由水谷化生而来,主要有濡润胃气,通顺纳降的作用。叶天士云:“阳明胃土,得阴自安。”若胃阴虚弱,不能濡润胃气致纳腐失司,胃气涩滞,则可见胃脘嘈杂或灼痛、水谷不化、饥不欲食、口渴思饮、形瘦乏力、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症状;通降不顺,则可见脘痞胀闷、嗳气呕吐、大便干结等症状。胃阴虚常见于胃脘痛、胃痞、嘈杂、中消、噎嗝、呃逆、呕吐等病证。 养胃阴,即用甘凉柔润清降的药物润养胃阴,病情较轻者用生津益胃的食物、或适当饮水护养胃阴。意在濡润胃气,恢复其纳腐、通降功能。一般不取或少取苦寒之品,因其易化燥伤阴。叶天士在深入研究《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后,博采众长,师古不泥古,承袭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的思想,结合临床体验力倡胃阴说,创制“养胃汤”,用甘凉濡润之沙参、麦冬、玉竹等药物,润养胃阴以顺通降。养胃阴一般可选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热性病选承气汤类或白虎汤,亦可护养胃阴。常用药有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花粉、白芍、山药等。 例2:王某某,女,48岁,2005年8月6日初诊。患者患胃病5年,加重2年。近2年来反复发作胃脘隐痛,食少乏力,身体渐瘦。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用西药治疗年余,效果不佳。现形瘦体倦,纳呆食少,脘腹胀痛,时有嗳气,口渴便秘,舌嫩红、少苔,脉细数。诊断为胃脘痛。辨证属胃阴虚少、纳降失司。治以益阴养胃、润肠通便。宗养胃汤加减:麦冬15g,沙参12g,生谷芽15g,甘草6g,当归12g,麻子仁10g,蒲公英10g,大黄10g,佛手10g。取6剂,隔日1剂缓图,并嘱忌辛热粗糙、油炸及刺激性食物,调畅情志。药后大便通畅,腹胀、嗳气、口渴消失,精神、食少乏力好转,但仍时有胃脘隐痛,舌淡红、少苔,脉细。辨为阴虚络涩。守方去大黄、麻子仁,加赤芍10g,丹参10g,山药12g,服15剂后,守方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1丸,2个月后诸症消失,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