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

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它们以脏腑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互相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且组成各有所属的系统。

人体有脏腑,脏是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共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器官,各联系一经,共有十二经脉,统率着若干络脉,布满全身。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所经过联络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经,在旁支的是络。因有经络,所以气血才能营养和保卫全身,贯彻上下,通达表里,运行不息。

古人认为“脏”能储藏人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十二经各随所属的脏腑,自然也就有“阴经”和“阳经”的分别。

十二经虽然在各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各有所属,然而其行径则是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十二经所以能够互相衔接,完整统一,主要是依靠经脉的传注。十二经的始终,是手三阴都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行臂内侧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阳经。三阳经由手指的外侧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入足三阳经。再由头循背部(督脉),至腿的外侧,至脚趾,入足三阴经。由足趾起,循踝内侧上行,至腹部,前胸(任脉),而终入手三阴,再入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如此循环,流注不息。

图2

十二经的具体循行线路

1、手太阴肺经(图2)。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的贲门部,上贯串横膈膜,分属肺脏,从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桡侧缘,入腕后桡动脉部,沿大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外侧端。其支脉,从腕后走食指横侧缘,达尖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接。(图3)

图3

2、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末端,沿食指背侧桡侧缘,上出第一、二掌骨之间,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凹陷处,沿下臂背侧桡侧缘,至肘外侧,再经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上出颈部脊椎骨之大椎,返向下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通贯横膈,入属大肠。其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部,通过面颊,入下齿槽,回绕至上唇,交会人中,左脉向右,右脉

向左,上行夹鼻孔旁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4)。

图4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上行交会于鼻根凹陷部,旁纳交会足太阳经,下沿鼻外侧入上齿槽,复出绕口唇,交叉于颏唇沟中点处。再向后沿颏后下缘,出下颌角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经过上关,沿发际到额颅;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入迎,沿喉咙入锁骨上窝,过膈膜,入属胃腑,联络脾脏;直行脉从胃的下口幽门部,经腹里下至腹股沟部;与前支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达伏兔,下至膝髌中,沿胫骨前外侧至足跗,入足第二、三趾之间;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另走第三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足背分出,走入足大趾内

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图5)。

图5

4、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尖端,沿足大趾胫侧赤白内际,经过第一趾骨小头,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膝股内侧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过横膈,夹行咽喉食管部,连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脉从胃腑别行,上

过横膈,流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图6)。

图6

5、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过横膈,联络小肠腑,其支脉从心系上夹咽喉,联系到目系;直行脉从心系上行于肺部,下走腋窝,沿上臂屈侧尺侧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的后方,下行肘窝,循下臂屈侧尺侧缘,直达尺骨基突,进入掌内后方,沿小指桡侧到末端,

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图7)。

图7

6、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外侧至腕,出尺骨小头直上,沿下臂外侧出于肘内侧与肱骨内上踝和尺骨鹰嘴之间,再沿上臂侧尺侧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交会于肩,下行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食道过横膈,到达胃部,下行入属小肠本腑;其支脉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至眼外眦,进转耳内;颊部支脉从颊部上行眼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

行而络于颧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图8)。

图8

7、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过额,交会于巅顶;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脉从头顶入里内络脑,复出顶后,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到达腰中,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脏,入属膀胱本腑;腰部支脉从腰中分出,夹脊柱行臀部,直入膝月国窝中;后项支脉从肩胛内侧缘下行,经过髋关节部,沿股外侧后缘下行,与腰部而下的支脉汇合于膝月国窝中,由此向下穿过腓肠肌,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趾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连接(图

9)。

图9

8、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入转足跟,上行小腿内侧,出膝月国窝内侧,上行股内后缘,通过脊柱,入属肾脏,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横贯肝和横膈,进肺中,沿喉咙,夹舌根;肺部支脉从肺出走,联络心脏,灌注胸中,

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接(图10)。

图10

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连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达腋窝,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与手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行于下臂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入掌中,沿中指达指端;掌中分支从掌

内沿无名指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接(图11)。

图11

10、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指端,上行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出下臂外侧尺骨与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交出于足少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分布胸中,联络心包,过横膈,从胸至腹,遍属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从胸上出锁骨上窝,走颈项,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屈而下行,绕面颊至眼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再出走耳

前,过上关前,与颊前支脉相交,再至外眼角,与足少阳胆经相连接(图12)。

图12

11、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行额角,下耳后,沿颈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交于手少阳三焦经后,向下入锁骨上窝;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目外眦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至颈与入锁骨上窝支脉相会合,下走胸中,过横膈,联络肝脏,入属胆腑,沿胁肋内,出少腹腹股沟动脉处,经外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锁骨上窝部直行脉从锁骨上窝下走腋下,沿胸侧过季胁,与入髋关节部的支脉会合,再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走腓骨头前,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端;足跗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趾间缝,出大趾末端,回转穿过趾甲,至趾背的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相连接(图

13)。

图13

12、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丛毛的边缘,沿足跗部内侧至内踝前一寸处,上行小腿内侧,在距内踝八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的后方,上行膝月国窝内缘,沿设内侧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小腹与胃经并行,入属肝脏,联络胆腑,上过横膈,散布胁肋,沿喉咙之后,过鼻咽部,连接目系,上行出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中央;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唇

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别贯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图2)。

除以上十二正经以外,还有奇经八脉。同时,奇经八脉是内功家们非常重视的;因为奇经八脉出入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功能,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故常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致八脉闭而不开,止行十二经络。所以,内功家以非常之手段,积累阳气,点化阴质,冲开八脉,则全身气通无阻,体返纯阳。

八脉的详细循行线路

图14

1、任脉。起于会阴,上行阴毛部,沿腹内上过关元,循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部,和冲脉会合,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颊到目眶下;其支脉下冲脉同起于胞中,向后贯穿脊柱的里面(图14)。

图15

2、督脉。起于会阴,上循脊柱内部,直达脑后凹陷中的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后沿前额下到鼻柱,于龈交穴与任脉相连接(图15)。

图16

3、冲脉。起于腹内胞中,沿脊柱上行出于气街,并于少阴,从横骨沿肾经夹脐上行,到达胸

中而散,其浅表部分,由腹上行会于咽喉,绕络口唇(图16)。

4、带脉。起于季肋下部,横行环绕腰腹一周(图17)。

图18

5、阴维脉。起于诸阴经交会处,沿内踝上行至小腿内侧足少阴肾经之筑宾穴,再沿胃经上行,过胸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府舍穴会交(或曰三阴、阳明四经会交府舍),又与足厥阴肝

经会于期门穴,贯膈上胸,交于任脉之廉泉穴(图18)。

图19

6、阳维脉。起于诸阳经交会处的金门穴,沿外踝经小腿腓侧足少阳胆经阳交穴,继沿胆

经上行,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于肩后俞穴,再上行肩部和手足少阳经会交天髎穴与肩井

穴,至前额部则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阳白穴,走至本神、临泣穴处,再沿脑空穴下至风池穴,

至项后会督脉哑门穴(图19)。

图20

7、阴跷脉。起于照海,上走内踝,直上沿肾经进入阴部,又上行胸腔里侧至缺盆,达人迎之前,经咽喉与冲脉一起行于唇口,上行于鼻部,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会合(图

20)。

图21

8、阳跷脉。起于申脉穴,绕行外参由外踝上行,经跗阳过髋部与足少阳胆经相会居穴,向躯干又与手少阳经、阳维脉相会合,再向前上行,与手足阳明经交会口角,沿鼻两旁与手阳明经会于足阳明经的巨髎穴,直贯任脉相会足阳明承泣穴,行至三阳五会之睛明穴,入脑

后发际止于风池穴(图21)。

叙述至此,已将人体经络的相互联系及循行线路及名称弄明白,这时候,我们再结合读下文时,就容易理解原文的“脉络”所指之真意了。

(原文)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为无垠。尻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领会)这段文字即将内功之脉络指明,而且还将容易混淆的经络与脉络作了比较性的指明。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二句,是告诉习者,这就是内功修炼的真路,但是,这个任、督,并非中医所指的经络任督二脉,内功中的脉路与针灸经络循行有很大的区别,内功的督脉指脊椎中的髓管,从尾椎直通入大脑内,在这条椎管由24个椎骨和1块骶骨与1块尾骨所组成,每个管骨相接而连成一条髓路,在颈椎接大脑骨的地方比较狭小,称为玉枕关;从颈椎数至第十四椎处的相接椎管也较小,即为夹脊关,尾骨尖处无明显的髓管,通常是闭塞的,内功中称此处为尾闾关,三关为督脉髓路的三个关隘,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将精气神凝炼而化为髓液是打不通此三关,同时也就完不成内功所指的通周天。

为什么说内功所炼的脉路是脊椎中的髓路而不是经络学的督脉循行路呢?《灵枢〃经脉篇》中曰:“人始成,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即人类在孕育时期最初的生机,先由阴阳两气的会合而成精,由精的发育而生脑髓。这个“精”,就是所谓的先天之精,乃雄精(男子阳精)与雌精(女子卵子阴精),相结合而生成的精。脑髓成熟后才逐渐生成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横络、孙络、浮络等而成生命。所以,髓是人体生命之根本,髓旺充满于每一骨空中时,生命就会旺盛,而且,髓足也能贯输于各条经、筋、脉、络中,使其得到足够的营养,这时候,人体即会青春永驻,永远健康而疾病不能侵。同时,这也是内功家们修炼内功的目的。

通过凝神静炼,将精化为气(注:精、气、神都是一种能流动的液体)经过下丹田上尾闾关进入髓管内而流入大脑,脑髓旺盛时而形成津,流入口中,从口内下十二重楼入中丹田,至下丹田形成津炼化为精,这种周而复始的转换互补过程,就是内功中的周天运转,这就是经文中的气行滚滚所指之义。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这两句经文乃是与前句的前任后督,气行滚滚的对照,也是告诉习者,不要把经络循线误作是内功修炼的真路。井者,指肩井穴,此为足少阳胆经的代称;池者,指曲池穴,乃手阳明大肠经的代称。文中指出,这种经络是练劲发劲时的脉路,也就是形竟拳中易筋经内容:其中这句经文还有根节、中节的顺序发力的意思。

不管功法名称怎么变化,都不能脱离其内在的根本,层次要分明,内功的奥妙,是千头万绪,难以穷尽的;而其要旨总不能离乎修脉洗髓,如果将修炼的脉路弄错,舍本爱末,于功夫是没有益处的。只有了解到内功的主旨是以洗髓为主的,以正确的方法修炼,才能达到内功修炼的最高境界。获得内功修炼至炉火纯青后的真效益。

为什么说经络是易筋的内容,而不是内功洗髓的内容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肾生骨髓,髓生肝”。从这句话中我们综合内功的内容可以看出,内功是以炼精为主,也就是下丹田精区,包括肾在内,并且是先有髓,才能生筋(经)。肝者,主筋脉,中医学中的“经”与“筋”是同一物,没有文献作出详细的分别解释。同时,练内功的髓路可以补充和强化经络和筋脉,此为顺势,而先炼经络和筋脉,对于补髓则为逆势,历代以来的许多功家没有理解到内功之经路,苦作一生都没得到内功的真谛,虽然功夫拳脚很好,气力也很大,但都未老先衰,头发斑白,皱纹满面,下寿而亡故!

对于“尻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四句经文,其中的内含就比较深而广阔,但有前面的解释作指导,理解它就不怎么难了,其实质就是内功的脉络更详细的解说。

内功家认为人体有三个中枢。即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称为神宫,相当于成为髓海的脑。在以归宿于肾的先天之气为中心的一大系统内,处于最远位臵的脑髓是独立的;上丹田和以肾为中心的系统——下丹田(随后即讲到),两者大体上是独立的,但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脊柱的空间把上、下丹田连结在一起,这与肾的系统与脑的连结点是相同的。把精从生殖器向泥刃逆流的“还精补脑”(使精凝化为气逆流而补脑充髓)的技法,前面曾提到过“肾生骨髓脑生肝”,足可证明肾精与脑——髓海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单纯停留在《灵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入手学习的第一项内容为下气桩,没想到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我,下气桩一站立即感觉胸口有一气柱,缓缓下沉于丹田……此后的两年中,我基本没有生病,而且晕车的毛病不治而愈……是什么功夫如此神效,且立竿见影呢?据杨辉先生所说,这是郭云深祖师所传授形意拳的下气桩! 据师门传说,太师爷是河北深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肩不能抗、手不能抬、头疼脑痛时常来,且家中贫困,不但无钱求医,就是生活都难以维持。一次郭云深祖师路过太师爷的家,并在其处留宿,太师爷谈起自己饱受疾病之苦。在郭祖指点下,立志以武强身,并得以留郭祖处小住,得到一些传授。当时的太师爷从未接触武术界的人与事,并不了解郭祖的武学成就与名望,只为一股求生的欲望,用功勤奋,很快就有了收获,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太师爷不但不再生病,且力大无比。能够做工养家。在战乱的年代,太师爷于兵慌马乱中数次死里逃生,都是因其身俱武艺。在其晚年,社会趋于安定,太师爷开始与武林人士接触,才知道郭云深祖师的来历,以及在武学上的成就与声望。偶与人动手试艺,则有胜无败,逐渐成了乡里与家族中小有威望的长者。太师爷晚年感郭祖传艺之德与再造之恩,在家族中挑选了师爷作为传人,从小培养,并叮嘱师爷将所学传下去,为郭云深祖师传名! 师爷是家庭中后辈中最伶俐、最懂事,也最受宠爱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太师爷选中,接到家中培养,其青年时代,为完善所学,又常年奔于山西、河北、京津之间,访求明师(师爷一生经历很难考证,但以其寥寥数语留下的线索看,他所学所访求的,除了受到宋氏后人于《内功四经》上的指点外,基本都是郭祖在山西、河北所传的传人以及后人)。大概在“文革”初期,其不知为何,心灰意冷,流落东北,在黑龙江省尚志某乡村一好心的老支书帮助下落户,从此以务农为业。其晚年以种地、授徒、访友为乐。我师杨辉,是师爷晚年打服的弟子。大约1999年9月底老人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水米不沾,三日后竟不药而愈,此后一个月,老人分别向弟子交代后事,在为众弟子讲解武学疑难后,独自远行,不知所踪,三年后,逝于山西某古刹,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 杨师自小习武,八岁筑基,十三岁正式拜师,对百家拳法都有涉猎,尤精北派实战形意拳法,一次在齐齐哈尔和平厂小花园练形意拳(这个小花园是尚氏形意拳传人李文彬前辈授拳的地方)有一位老爷子驻足观看,惊讶道:“现在很少有这么练拳的啦!”杨师停下与老人攀谈,开始时谈得投机,可谈得多啦,杨师对老人一些见解不甚赞同,于是老少二人试起手来,老人轻描淡写,便将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气的杨师打得一溜跟头,最后老人说,大道平常,你同意,则咱们有缘,你可以到尚志某地找我,不同意,则缘尽于此……杨师在极度沮丧中度过了三天,然后下定决心,到尚志求师,一学就是三年。杨师初入师爷的门下,心情很忐忑(因为初遇师爷的那一次,偷袭过师爷,怕师爷怪罪,不教他真东西),当时师爷教他第一个桩是四平马步的下气桩,而他的师兄们都在站三体式,于是他向师爷提出质疑,要求站三体式,师爷毫不犹豫地同意啦,但杨师站三体式的时候,师爷走到他身后,不知怎么地按了按他的肩,力量并不大,很轻,但杨师却一屁股坐倒在地.起来再站,再按,还是一屁股坐倒,如是三番,杨师老老实实地开始站起了马步下气桩,师爷也详细讲解要领,悉心传授,大约七八个月后,再站三才桩,任师爷怎么按也不再坐倒,从此功夫进步神速。 我与杨师结缘是由我弟弟介绍的,杨师与我弟弟开始是因为交换武术资料而结识,后来听说我学习卢氏结构武学,是卢氏武学再传弟子,便开始了交流。当时我弟弟问我练拳的体会,我说,要么是按科学的方法练拳,要么是按传统的秘要练拳,因为当时杨师的观点是“古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13211194.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13211194.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内功经解(尚济)

内功经解 内功经解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於海,光聚天心。”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於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於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於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於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於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於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於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於榻上,闭目紺口,舌顶上顎,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於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紺口,舌顶上顎。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於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

心意拳内功火烧身一式

本文由o_xyz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心意拳内功火烧身一式 河南邓州心意六合拳秘传内功,火烧身一式,为 南阳张志诚之徒李政传于南阳水观兰人称水四阿衡, 历代只在水氏家中秘传,外人很难见到. 火烧身一式又称惊起四梢劲,六合劲,灵劲,整劲. 昔前贤心意六合拳大师买壮图,根据自己多年练功心 德,曾做一首赞心意灵劲歌诀云:学拳容易,得艺难, 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难躲,遇敌好似弓断弦. " 这四句歌诀是心意拳灵劲的真实写照. 《形意拳谱》宝 显廷著,山西意源书社出版一书中,积建社形意拳师 记中载: "公(李政)这晚年河北有富翁水姓者酷嗜形意 拳生四子,曾延数师教之后慕公名聘至其家,其故师 某见公礼貌请瘦而年又老颇轻易之谓水翁曰:李某虽 负虚名观 其壮貌不似有本领 者以之为师徒误 诸公子 耳,翁曰:已延至将奈何,师曰:甚易,甚易,长公 子孙武有力技亦不恶使之佯为奉茶乘其接入猝不及防 顺势骤击必可中伤,欲为人师而先败人拳下,能不引 愧自去乎翁子果如师言,甫欲击公,公用火烧身式喝 以雷声翁子乃跌出丈余外,茶在公手涓滴未溢公复坐 从容而啜若无事,然水翁及其师皆警,无悸人色阴询 其子曰:汝击彼彼仅一喝,何以遂跌出耶曰:此老身 手似皆有眼吾手甫动彼忽抖擞,一喝状若霹雳之触吾 头顿失知觉吾亦不知如何被跌也,师某咋舌而叹曰: 此老雷声之效至于此极是真神乎,其技者矣. "可见李 政之火烧身一式已达出神入化拳无拳,意无意,无意 之中是真意之境界.李政晚年把心意六合拳及内功传 于邓州市稂东镇阿衡水观兰.据《水氏家传拳谱》 《水 氏家传武术谱》 《水氏家族》 《南阳文史资料》及历史 文献载水观兰河南镇平水沟人,约生于嘉庆末道光初 年(1818—1820 年,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水 氏有老五门堂弟兄,观兰排行老四,人称水四阿衡, 一生在邓州稂东清真寺任阿衡,精心意六合拳及唐氏 枪法,医术.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回民大都听 说过南阳水四阿衡.水观兰为把二子培养好,邀请了 心意拳师李礻真,洛阳心意拳师刘万仪,河南八大枪 手之一唐大用来邓传艺.其长子水腾龙字少波咸丰初 年(1850 年)生,自幼随父水观兰及李礻真,刘万仪, 唐大用习艺,当入痒时县试定案首试院拔第一,固人 称武秀才.民国初年受孟县桑坡回族聘任阿衡,病逝 于彼.次子水应龙字灵甫,因弟兄间排行第七,以医 名于世,人称水七先生,生于咸丰六年(1856 年)卒于 (1944 年),自幼随父水观兰及李礻真,刘万仪,唐大 用习艺. 岁时考取镇平县武试为的批首,即武庠生 . 31 因病未入省试.于河南第一枪唐万仪之子,一杆枪名 扬九州的唐九州结拜为兄弟,南阳有八府(水应龙),九 洲(重九洲)之称.水应龙传四子水剑光,剑光传子水普 慈,普慈传马雷石(本文作者).从以上史资及恩师水普 慈现年 83 岁及其兄现年 85 岁所讲.本人认为《形意 拳谱》所载,河北水翁应为南阳水氏之误.关于南阳 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及唐氏家传三十六枪,由于保守 及历史等种种原因,外界见者甚少,本人将另文介绍. 下面将整理出火烧身的盘法,劲意及功用,在于引玉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 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老师曾在2014年应广东卫视邀请,在《健康有道》节目中详细讲解了形意拳养生内功的基本理论和习练方法,配以主持人和现场嘉宾的互动,生动易懂,适合任何基础的人自学自练,是广大内功爱好者的理想入门和提高教材。我们将节目视频再次整理,并将其中的重点逐一列出,便于大家收藏学习:视频片段什么是内功(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养生的关键在于“放松”。2. 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3. 咬牙瞪眼、努气使力,会把自己肌肉练得很僵,40岁以后再练僵劲,就把自己身体练伤了。4. 用力是错的,要像水一样。5. 练丹田气,是用外气补内气。内气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消耗。6.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百会和会阴的连线要和地面垂直,才能做到“上接天根(阳)、下接地轴(阴)”。7. 下丹田为“炉”,中丹田为“土釜(锅)”,上丹田为“鼎”,乾鼎坤炉。三部丹田都在百会和会阴这条线上。视频片段桩功第一式(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腿是自然状态,不要刻意弯曲。 2. 前脚掌占三成力,后脚跟占七成力。 3. 重心往后移,胸空下来。

4. 腰要调直了,督脉就拉直了。 5. 如何调直腰:像坐椅子一样,尾骨往前收,把腰椎拔直,但腿不要弯。 6. 脚趾轻轻扣地,把足底涌泉穴空下来;肘向下沉一点,往前抱一点,把肩井穴打开。“泉”和“井”打开,肾水旺,肾气就旺。 7. 阴面闭藏了,阳面就打开了。阳面开了,阳气才能升发。 8. 收下颌,不仰头也不低头,颈椎尽量往上提。 9. 舌抵上腭,把唾液慢慢咽下。 10. 臀部稍微抱一点。 11. 气行则血行,若女性生理期经血量大,可暂停练习。 12. 避免空腹练习。 13. 不要克服杂念,关注呼吸即可。 14. 练完后要收功。祝大家功力大长!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一、预备式:身体直立,两足跟靠拢,向前进方向转体45?,转体时足跟做轴,左足与前进方向平行,右足与前进方向成45?角,左足跟与右足弓相贴(图1,图2)。 要点:身体自然直立,放松、沉肩、含胸、拔背、悬头竖项,精神贯注,呼吸 自然(腹式呼吸)。 二、起式(三俸式):两手向外翻转,两臂外旋由两侧向上托起,肘部下沉微 屈,当前臂举至高与肩平时(图3),随即屈肘收掌,前臂内旋,阳掌经面部、胸部下按(随落随变),停于小腹处突变阳拳。两手下落时,随之屈膝半蹲(图4),目平视前方。左转身45?,两脚不动,右拳经胸前及下颏,向前钻出,高与鼻平,拳心向上,前臂向外拧劲,小指向上翻转,肘下垂(图5);左足向前进一步,左拳同时 向前穿出(沿前臂内上侧),待两拳近于平齐时,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向前、向下劈出,高在肩胸之间,右掌撤回腹脐处,两手要有分挣之力(即三体式),目视左掌食指(图6)。 要点:两掌向上托起时,不要引肩上耸,臂不要挺直;两掌下落时,肘不动,待两掌经过面部、胸部后开始渐变成拳,落至腹前时,突变阳拳,两肘要抱肋,头要顶,气要沉,左脚上步与左拳前钻,双拳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前劈右掌撤至腹脐要同步,要体现拧裹、挣力,掌到脚停。三、纵步金鸡独立:左脚向前纵一大步,右掌贴近左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撤至左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

右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左足踝处,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右手食指(图7)。 要点:左脚前纵,右足要用力蹬地,以达纵步之远;左脚跟步要稳、快,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穿出、撤回要与脚动作同步进行,两掌穿出撤回要快,要有挣力。 四、退步金鸡独立:右脚靠左脚蹬力,向后纵一大步,左脚随之快速撤回至右脚处。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右足踝处。与脚动同时,左掌由右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撤至右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左手食指(图8)。 要点:左脚蹬、右脚后纵,要退步远、快、稳;左掌穿出、右掌回撤要快,要有挣力,要与脚动同步;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要有挣力。 1 篡、进步右崩攀:左腕向内扣,左掌内旋360?,掌心向外前方;左脚进一步,右脚跟进半步,身体再微向下蹲。同时右掌变拳,拳眼朝上,向左掌前方打出,同时左掌回撤至腰腹部变阳拳,目视右拳(图9)。 要点:左掌向内旋转360?,要稳准到位。上左脚时右脚要有蹬劲,右拳崩出要快似箭,左脚落地右拳崩出要同步,头要顶,肩要沉,腰要塌,右臂肘部微弯垂肘,臂不可过直。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前言 从网上阅读李仲轩老人的一系列文章后。不禁拍案叫绝。李老绝对可 以称得上形意拳新说的“开山祖师”,他用通俗易懂的聊斋笔法一脚踢开了二十年来那些又臭又长的武术八股文,他把拳经中许多抽象模糊的概念,用 生动、流畅、睿智、准确的文字,绘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规范释义,让人 借鉴参考。 他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生追求形意拳且获得巨大成就者的肺腑之言, 当他的武学思想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进入形意拳修炼者的视野时,多少困惑 而不得门径的形意拳传人茅塞顿开,原来形意拳可以这样解读。原来形意 拳可以这样练,这样用…… 把李老比作孙禄堂不妥,孙禄堂的“拳意述真”再妙,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有距离,而李老的一番“将死之语”与读者贴心。 如果说汉书能下酒,那么李老说拳的系列文章,不但可以饮如长鲸吸 百川,还可以醍醐灌顶使人清醒,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百读不厌就 像吃重庆火锅一样过瘾。我的一位练习二十多年形意拳的武友被感动了, 他愿意让更多的形意拳传人走近李老的内心世界,于是他在工作之余,不 辞辛苦。用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将这些惊心动魄的文字浓缩成精华。经过 剪辑后的李老说拳,放弃了原文一些人们熟悉的武林旧事和无益的是是非 非。而更趋向于学术本身,比之现在形意拳方面所有的杰作,更高一步。 以此来告慰逝去的武林、逝去的李老。不存门户之见,真正有志全面了解 形意拳文化精神的武友,舍此以外,大概别无捷径了。 一、站桩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 就是只站桩不打拳一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第 1 页 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 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 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靓丽,就是气的作用,正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做“息”,劈拳就是练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腿功是站桩站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 起来一走便是十里,两手背后,活动着脊椎,或带着点拳意。我们有时将“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顺口地说,跟唐师学“行拳”。 但真正神奇的是,尚云祥练武入迷,以神作拳,行住坐卧都是这个, 这是上道的东西,不是入门的技巧。李存义和尚云祥都站桩,但他俩平时 练功就是五行拳,很少站桩,只是可怜徒弟不长进,方教站桩。 站桩与打拳最关键的要点是一个,对这个要点没体会,练拳不出功夫, 站桩也照样不出功夫。这就是“桩法能融入拳法中,拳法能融入桩法中”的道理。 练武其实是在练心智。 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 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 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

六合心意拳秘传内功

六合心意拳秘传内功 一、炼气的阶段和呼吸法 练拳术的人,首要的是炼气,其次才练筋骨肌肉和关节韧性的发达。如果只在拳术形式上追求而不结合炼气的实际,将来拳术恐怕是没有成就的,对祛病、延年益寿的效果甚微,拳技也不能达到上乘。 1.浅呼吸 六合心意拳在炼气方面,是以呼吸作用为功、以气与力合为用而进行拳术运动的。初学六合心意拳,首先用後天自然呼吸,使肺活量和肺容积增大。气壮力大,勇敢过人,这是第一阶段。 2.中等呼吸 当第一阶段有了功夫,然後再练後天返先天的腹式呼吸,使气深而藏,气量更加增大。鼻吸丹呼,鼻呼丹吸,此谓腹式逆呼吸,呼吸时必须带呼声畅气。因为逆呼吸所起的是吐故纳新作用,一旦肺气充足肺部扩大,便不能含胸、降气、气沈丹田,而肺细胞的过分膨胀,容易使肺出血,使身体反受其害。所以炼气必须得法,这是第二阶段。 3.先天呼吸 两个阶段呼吸得法,使拳术工、顺、真,再把气故意松开,放至足底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前任後督,气行滚滚。庄子云:“真人之息通於踵。”这是第三阶段的“先天呼吸”,也称“胎呼吸”,是儒道两家追求达到的“大周天”气运全身法。 二、丹田功 六合心意拳是内功拳,全凭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

必须在炼内功的基本上练外功即练拳术。 丹田功有七种: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这七种丹田功,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开始站立,两足与肩平。先入静,“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入静以後,进行周身运气(也叫贯气)。贯气的方法是:两眼闭上,内视祖窍(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视,至囟门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以意引气,向後往下降气,经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沈肘,塌背,尾闾回收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搂,两膝微屈而稍下蹲。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也随之而起,恢复原状。意气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内缩,意气由此而直抵会阴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两肋上行,到璇玑穴再分由两耳後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头,从体内直抵夹脊,再直通心窝至降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过尾闾(并提肛),经夹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入气管至中丹田而达下丹田,复提尾闾,经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将气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气,不出气,这叫伏气(指的是丹田之气不是呼吸闭气)。然後静守丹田,准备进行练习丹田功。 1.竖丹田 按上法贯气,气伏丹田後,以意导气,由中丹田起至上丹田,手

张鸿庆传形意拳内功练法

张鸿庆传形意拳内功练法 民国年间天津的形意拳家张鸿庆。对古传形意拳谱讲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般拳师教学生练形意拳,都是以刚猛起步,求刚、求快、求整,硬打硬进无遮拦,而张鸿庆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先让学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劲道,调整好每个动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慢练、练气、摸劲。 张鸿庆传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张鸿庆的形意拳师承张子兰、李存义。张子兰、李存义师承刘奇兰。这一支形意拳属于李洛能传的。河北派。传到李存义这一辈时,已经很讲究气法的运用和练法上的灵活性了。张鸿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在内涵的感悟发掘上)。在长期的修炼与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博众师之技 求形意真脉

我一九四五年生于河北省吴桥县桑园,祖辈均练习长拳,当地“红枪会”总坛就设在我家。年跟随姑父于芝绍习练白西园形意拳。1960跟随刘佩满、张严两位恩师习练李旭洲所传山西宋世荣支脉形意拳。习练三年后二位恩师说:“我们所会均已授全,你可以和众位师伯习练他们的特点。”于是华瑞龙师叔带领我到了张贵良师伯那里,学到了“龙形抱裹”的特性;跟王茂轩师伯学会了腰的阴阳旋转;跟李西凤师叔学会了部分十二形套路;跟皮秋寒师伯学会人文文化及扩缩的原理:从卢忠仁师伯处学习整理材料及每式的分析方法;在沈恩桐师伯处令岳氏六首得到了很深的提升;跟于连发师伯学会了捌身之法;跟周连聚师叔学会了催力;在华瑞龙师叔处学会了李旭洲秘传虎形和马形;在韩启胜师叔处学会了钻拳如弹丸;在李友年师叔处学会了燕形抱裹的操练法以及抖翻等等。 我的两位恩师的大师兄孟鸿福对我的神、意、气的修炼帮助极大,我跟他学会了用神打人,明了了神外找神、神外找四平的原理和功法。在恩师众人的教诲下,我完整、系统地掌握了李旭洲师爷的“内浴八式”及“八个大伸筋法”、“八个大桩法”,并对“切金断玉”、“玉树挂宝衣”、“出手成式”、“变劲不变手”、“柔身法”、“空中游泳等技艺,有了很深的心得体会。 在我23岁时,每天骑自行车到40里路张贵良师伯处习练“翼德十三枪”以及各种行步。连续不断每周三四次达数年之久;孟鸿福师--伯(1899年――1996)曾在白云观出家三年,他传我一些北京白云观修炼功法,传授我“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你是谁,我是谁,你我是谁他是谁”等高妙的拳理。在孟师伯,还能经常聆听到师爷历史以及各位前辈的趣闻。多年来,向卢忠仁、皮秋寒师伯交谈武功心得及聆听他们的习武经历,也让我获益匪浅,至今我仍保留着与他们的谈话录音以及卢师伯的练功影像。 由于向20多位,师伯叔虚心学习,大家的教诲使我在本门内获得了较高的功法和技击之艺,所以人送雅号“小李旭洲”。 我25岁时走访沧州白头杨八楞之孙成为好友,25岁走访沧州陈铁头前辈。我在26岁时系统地抄写了李旭洲师爷的笔记,并请汪竺峰前辈用小楷书写成书在门内传播。70年代走访洲煎茶铺狄振东,拜访裘稚和、魏美茹、马其昌、莫柏松等等前辈受益匪浅。后又拜“津北铁罗汉”石玉山之师弟王春甫(字楹洲)学习正骨。18岁时经刘树田大爷介绍拜朱万年之弟子金针王宝元为师学习针灸及中医和武功书法。1981年,与郑企平、卢忠仁、任文柱等先生一起到河北省参加挖掘整理阴阳八盘掌,我主要负责章次、姿势的整理和校正工作。 经过多年的锻炼,我把各师伯叔的特性,把李旭洲师爷的武学汇聚在一起,进行了系统的整合,逐渐懂得了形意拳“松节强筋”、“从直中求”的法则;明白了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明白了“形意拳练劲不用劲,找劲不使劲,无劲而有劲的接骨逗榫”之法。明白了伸缩、刚柔相济的特性。掌握警弹力,对于外刚内柔,内柔外刚完全掌握了“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元”。不出筋力而骨生棱的原理及手上的两个八字诀,对脚下的八字诀均有很深的体会心得。为了练好鸡形步,两年之久每天下蹲行走20里路;为求射腿七天不停;为了体会八大桩和八小桩的不同,每天每桩单一练40分钟数年不断,后来练得了如中央十频道播放的“中华神功”中的抗击打的功法。充分体验了不用外操,通过内里修炼而做到了“如铁裹棉”的功法。 我的两位恩师把“肉要脱骨”的原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我全部掌握了“劈拳大桩”功法系统的方法,真正的掌握了“劈拳单操”法,并且完全继承了“七棍”的精华。掌握了“五行枪”的五行拳的操练法和“龙探身、蟒肌壳”的三步练法和功用。并接续了李旭洲师爷的“掸佛”之法。完整系统理解“练武”不是武,是武不是武的精辟经典理论。对于挑起经筋有独到的体验和心得。完整地做到“三窝”、“身如鸡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真正理解并汇聚在身。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教学文稿

形意拳《内功经》图 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序 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 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它们以脏腑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互相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且组成各有所属的系统。 人体有脏腑,脏是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共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器官,各联系一经,共有十二经脉,统率着若干络脉,布满全身。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所经过联络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经,在旁支的是络。因有经络,所以气血才能营养和保卫全身,贯彻上下,通达表里,运行不息。 古人认为“脏”能储藏人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十二经各随所属的脏腑,自然也就有“阴经”和“阳经”的分别。 十二经虽然在各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各有所属,然而其行径则是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十二经所以能够互相衔接,完整统一,主要是依靠经脉的传注。十二经的始终,是手三阴都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行臂内侧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阳经。三阳经由手指的外侧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入足三阳经。再由头循背部(督脉),至腿的外侧,至脚趾,入足三阴经。由足趾起,循踝内侧上行,至腹部,

六合心意拳内功

六合心意拳,乃内家拳之鼻祖,传系南宋岳飞首创.此六合心意拳内功系根据山西省戴文俊家传拳谱纂编而成。若能日积月累,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 能进能退,能刚能柔,充实如太仓,浩渺似沧海。习此艺者,必温文儒 雅,肃穆端庄。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心 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意六合, 就是以心意指导行动,行动贯穿心意,心意支配六合,六合寓有心意。 功法如下, 一、练丹田: 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之精髓,即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练丹田分为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逞丹田五步,彼此互为靖合,不可绝然分开。 练功开始,先练运气。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宽,入静,两眼轻闭,视力集中于祖窃(眼与心合)片刻,向上意视卤门,以意引气,向后猛下 降气,经玉枕、大椎下行,同时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内收,两手随之 下按,两膝微屈下蹲,气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达涌泉。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时,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体随起,意气行至两胯环跳时,两胯内缩,意气直抵会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两肋上行至璇玑,再经两耳至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至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后,从体内直抵夹脊,走心窝至绛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尾闾、提肛, 经夹脊、玉枕至泥丸,再下降至上 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气管 至中丹田,达下丹田,复提肛;经

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往中丹田回吸,将气集中于中丹田伏气(不是闭气),静守丹田,准备练丹田功。 1 .竖丹田: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至上丹田,双手随之升起,五指并拢,手背向前(图1),至不能再升时,随意气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用抓劲下抓(图 2 ),身体也随之下蹲,如骑马势。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反复练习,次数不限。 2.搂丹田:当意气回至中丹田时,手随之而回,同时钩手用搂劲,或从上往下搂,身随下蹲,成骑马势(图3 ),或从左右直搂,或两臂外伸转圈回搂(图4 ),或从前往回搂(图5 )均可,身皆取骑马势,交替反复多练。 3.坐丹田,心坐中丹田,身为骑马势,意气经下丹田顺两腿下涌泉,双手随之由正前或两侧向下按,身体下蹲.气至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下按时,意气与身、手即起,意气升至中丹田,双手抓力提起,身体还原为骑马势。一上一下以备导气带劲,反复多练。 4.闸丹田、开丹田,为内功,运气完毕,意气回收丹田,只收不放,如关水闸;再将闸伏之气,意向四肢百骸散发。这样以意运气充满全身,即会产生自发劲。 5.5.逞丹田:练上述功夫后,丹田气越足,周身气力也越大.内功发动起来,如同 生龙活虎,体力日増,体魄自健。 6.二、四把式: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的基本姿势.凡出手如鹰抓, 迈步如鸡行,膀力如熊膀。 1.鹰抓:分上下势,上势为出手势,下势为四平势,皆用内功。 练上势,双掌齐出或单掌独上,脚踏实地,脚尖虚悬,身下坐而手上、 面微仰视,意气由中丹田上升至上丹田,似上有一“环”欲抓之势(图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武术界俗称的“内功经”全名为《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传自清人琅岈南溪子,其好友珠山宗景房为全书作了注释。真本全书约四万余字,我有幸得自陈太平老师的收藏,从而一窥全貌。方知世传之“内功经”实乃《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片鳞只爪。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内功真经》,这一点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不知为何,社会上公开的《内功真经》仅为冰山一角,世人难窥全貌。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收入他的新作《太极推手述真》中,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暂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给大家一见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前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岈王南溪序 后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待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嗟呼,此书作于上古藏于水底,盛之石函,可谓遂年湮矣。数百年埋没,而一旦传之于世,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贾人以得之,总宪公,以藏之哉。公得视书简阅良久,见其理元妙,实正好之,然以贮膺。朝廷重命,方欲尽瘁,未暇研究。公殁,遂为世传。公之后人,大抵以文、功名为重,其不读书者,又留心于身家生计,皆论不及此,间有阅及之者,开卷茫然,遂以为无用之物,甚至王氏之子孙亦有不知家藏有此书者。唯吾友南溪子,生而颖悟,总读书不至功名,玩心于诗书之间毫无世俗输积之计。一日,忽得此书,见有印迹,叹曰:公神明人也,其不以重价沽无用之物也,明矣!此书必有弥意,但无有能知之者矣。乃细心推测,见其有言卦者,一似易经注解,有言周身经脉者,一似医家脉络,有练神气者,一似道家丹书,推测至二三年,无以对其际。后与管某闲谈,伊言其师,拳术精勇,妙艺绝伦等得之于内功经,因询之曰:“内功经尚存呼?”管某曰:“此书失之久矣,邵师盖得之于口授者,不过经中十之二三。”南溪子忽然有悟,盖明公所得之书也!又取而阅之,忽然略有所醒悟,乃益加钻研,才知可以开人之智慧,其次,亦可以疗病壮身,而遇敌可制胜,犹其功之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 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 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 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 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 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 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

,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 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 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 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 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 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 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 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 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 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