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醛说课稿

醛说课稿

醛说课稿
醛说课稿

乙醛醛类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3.了解醛类,常识性了解甲醛的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确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教材分析

醛在烃的衍生物知识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醛是

含氧衍生物互相转变的中心环节();(二)、醛是学习糖类知识的基础;(三)、醛是有机物和无机物沟通的又一桥梁,如醛的氧化反应及还原反应在无机化学中是非常常见的,但在有机反应中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可以说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扩展和延伸,另外醛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很类似于无机物中的中间价态元素。

教材对醛的知识的处理是高度简略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乙醛的结构及用途,第二部分先叙述了乙醛的物理性质,然后重点分析了乙醛的两个化学性质——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最后一部分简略介绍了一下醛类,并以举例的方式介绍了甲醛的性质和用途。

醛的加成反应不仅是对还原反应的扩展和延伸,也是对加成反应的扩展和延伸,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有很好的作用,醛的氧化反应的两个实验均是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验,而教材中未作过多说明,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把握的。

教法建议

(一)在乙醇的性质中,学生对醛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从复习乙醇的性质入手引入醛,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认识的发展。

(二)醛的物理性质及醛类的教学可采取学生阅读教材、观察样品、教师引导点拨的方式由学生自学完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注意用对比的方法认识醛的加成反应,即通过与C=C双键对比,分析C=O 双键的性质,同时要注意讲清二者的区别:C=O双键的加成不如C=C双键容易,醛很难与HX、Br2等加成,防止学生机械模仿、生搬硬套。

(四)讲乙醛的氧化反应时,要说明银氨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均为弱氧化剂,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醛类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同时可提问:乙醛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补充实验验证。

(五)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师生共同完成这两个方程式的书写,并注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关系。

2.明确银氨溶液及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配制方法及原因。

3.这两个反应均可用于检验醛基的存在。

(六)关于银镜反应实验的建议

若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如银镜或黑色物质的出现,可向试管内滴加几滴NaOH溶液,往往会立即出现现象。

(七)由于醛氧化为酸的机理较为复杂,建议只向学生交待清反应前后原子位置的变化即可,不宜深究。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课题:乙醛

教学重点: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银镜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理解C=C 和C=O 性质的异同,利用两个实验体会醛的强还原性,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设计思路:由乙醇的性质引入乙醛,通过与C=C 的对比掌握C=O 的性质;由学生分组实验掌握醛的氧化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写出丁醇的同分异构及催化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 第五节 乙醛 醛类

[学生练习] 写出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展示] 乙醛分子的比例模型

一 物理性质

[展示]乙醛溶液,

【阅读】乙醛的物理性质

[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特性,那么醛的特性主要体现在—CHO 上,请

大家仔细观察 ,这个官能团中有一个C=O 双键,可以告诉大家,C=O 的内部结构和C=C 是类似的,我们再对比一下引入C=C 和C=O 的方法,能否推测出C=O 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C=O 应该能发生加成反应

[比较] 乙烯与氢气加成和CH 3CHO 与氢气加成

[板书] 二、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追问] 我们知道,乙醇氧化得乙醛实质是一个去氢氧化反应,现在乙醛与氢气加成又得到了乙醇,相当于是醇氧化的逆过程,那么这个加成反应还可以叫什么反应? 2CH 3CH 2OH+O 3CHO+H 2O Cu 乙醛分子式:C 2H 4O 乙醛结构式:

H —C —C —H H O H H 结构简式:CH 3CHO

官能团:—CHO

—C —H O

[板书]

强调:C=O双键的加成不如C=C容易,通常情况下C=O双键与溴水、水、HX等很难加成

[过渡] 醛的还原反应显然和瓶胆镀银没有关系,这涉及到醛的另一个性质——氧化反应[演示6-7] 应向学生说明以下几点:

1、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强调药品滴加顺序)

2、银氨溶液要现配现用的原因

[师生共同分析并板书] (二)、氧化反应

1、银镜反应

3、工业上是用含醛基的物质——葡萄糖来把银镀在保温瓶胆上的

[实验] 实验6-8,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氢氧化铜悬浊液的配制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师生共同分析并板书] 2、与新制的Cu (OH )2悬浊液反应

3氢氧化钠过量

4、此反应可用来检验是否患有糖尿病

5、以上两反应均可用来检验醛基的存在

[思考] 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均为弱氧化剂,如果向乙醛溶液中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1、将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乙醛溶液中

2、将少量Br2水滴入乙醛溶液中(注意是发生氧化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练习方程式

二、醛类,并完成自学提纲

(一)、醛的定义

(二)、饱和一元醛的通式

(三)、福尔马林的成分及作用

(四)、观察甲醛的结构,分析甲醛除具有醛的通性外还有什么特性?[补充材料] 《生活中的甲醛及其危害》(见扩展资料)

[巩固练习]

1、关于丙烯醛(CH2=CH—CHO)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与足量的氢气加成生成丙醛

C、能发生银镜反应

D、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成酸

2、完成下列方程式: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关键字】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地处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180多万彝族人口,散居在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瞩目,其中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关键字】彝族的食俗、饮食文化、餐饮用具的文化艺术、餐饮的历史风俗及礼仪 一、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彝族文化介绍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 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 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

彝族文化艺术的多元性给XX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板】

彝族文化艺术的多元性给**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我们在看到非物量文化遗产呵护和传承过程中的沉沉坚苦时,更当该看到国内高校所取得的成功和将来的前景,至多目前国内对于非物量文化遗产学的扶植仍是一类劣良的“空气”。从2002年5月8日,地方美术学院在本平难近间美术研究的根本上率先成立了“非物量文化遗产研究核心”之后,**大学、**大学、**大学、**大学、**大学等国内一批出名高校也接踵设立了名称类似的各类非物量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为推进高校呵护和传承非物量文化遗产开启了一个好的起头。比拟以上高校,**学院有其本身的奇同劣势和环境劣越性,在呵护和传承彝族文化方面不断处于领先程度,并且反阐扬灭越来越大的做用。 第四,**学院将被毁为“中邦寒暄舞”的达体舞做为沉生入学的必修课程。因为达体舞的俭朴、劣美、豪宕、简单难学等特点,逢到**学院各界学生的喜爱,也反是因为达体舞具有浓厚的平难近族气概和强烈的时代气味,表现了彝族人平难近的精力风貌,是连合和朋谊的精力面孔,使得其被学生带回了本人的家乡,广为传播。通过对**学院历届毕业生的跟踪查询拜访显示,达体舞那一彝族平难近间艺术瑰宝未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历史悠久从那个角度看,**学院对彝族平难近间艺术的呵护和传承做用近近大于了平难近间通过自由编造传承的做用,那也是平难近族地区高校所独具的劣势。 呵护和传承非物量文化遗产**学院彝族文化艺术地位和做用 采访中,吉伍木牛告诉记者,在2004年以前,西昌没有污水措放厂,**市所有的生污水和大部分工业废水都是未经措放曲接排放,一部分进入了邛海,一部分曲接排入河道,以致邛海和西昌的河道水体逢到严峻污染。不单影响了西昌的城市道孔,影响了迅猛成长的旅逛业,更影响了人平难近生量量及身体健康。 而生在此地的居平难近们,也情愿取那片天然氧吧亲密接触。每天约有1.5万人在那里健身、逛览、骑车、垂钓、散步,大大提拔了居平难近的生量量。 以**学院对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的呵护和传承为视角 第二,地处凉山州**市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为**学院呵护和传承彝族文化艺术供给了曲不雅的实物场合。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中陈列厅内从擒向和横切面用实物、文字论述、图片材料等形式展示了彝族奴隶社会中所涵盖的政乱、经济、言语文字、文学艺术、风尚习惯等内容,反映了凉山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平难近族学、人文学、汗青学等学科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博物馆中所呈现的大大都为实物和图片文字,可以或许让学生愈加曲不雅的体味彝族文化的发流和成长过程,那也大大缩短了学生进修和体味彝族文化的认知过程,节约了讲授成本,为彝族文化艺术的呵护和传承输得了时间,也让学生思维中的文化形态愈加实实、具体,在传承的过程中包管了文化形态的客不雅性。

彝族服饰的色彩美讲课稿

彝族服饰的色彩美

彝族服饰的色彩美 作者:陈晓亮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 摘要:居住在四川西南方向的彝族人,这是中国最大的群居彝族聚集地。他们对服饰的装扮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们在服饰中用黑、红、黄三色为主色调,青蓝、白色、紫色为配色,并在领、肩、胸、袖、脚边上绣上各类精美图案,使服饰变得绚丽多彩。其服饰的色彩大胆强烈,绚丽多彩,在崇山峻岭之间闪耀着独特的色彩魅力,蕴含着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审美文化。 关键词:彝族;服饰;色彩美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53-02 一、彝族服饰色彩原料的来源 彝族服饰的纹饰和色彩选择上,是根据服饰的色彩来决定绣什么纹饰。创作者一般都会选择与纹饰象征意义相近的色彩来表达,因此,色彩的象征意义与纹饰的内容是一致的。彝族服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传统服饰的材质大多采用动物的毛、皮、麻、或草,经过“纺专”纺线,“腰机”织布,然后制作成服饰。 彝族多分布在山区,地理位置优越,空气清新,自然植物种类丰茂,矿产充足,为天然色材的获取提供便利的条件,动物、植物、矿物、土壤等是主要的获取途径。动物色是最原始用色,人们直接用动物的血液涂抹身体或器物,来完成以巫术为目的的原始宗教仪式。天然的色质纯正稳重,尤其是加入特殊的调和剂会使原有的色彩更加光鲜、牢固不易退色。植物颜色取自于不同的草本或木本植物的花、叶、莲、皮、根,或直接取其汁液,经过腐蚀加工制成色料。植物染色的主要原料有:漆、茜草、红花、蓝、紫草、黄栗、黄连、核桃、枸杞等。彝族材料选择有这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色彩原料来源很好摄取。 二、彝族服饰色彩的表现 彝族服饰色彩以大面积的黑(青)为主色,红、黄次之,形成独有的彝族三色文化,以绿、紫、白等色为搭配。彝族多变的色彩搭配使用,实现了视觉感受的丰富。 黑色,大地之本色,寓意为端重与威严,是所有支系里共同使用的颜色,也是最基础的颜色。黑色多用在底布,上衣和裤子上,但每个支系服饰中黑色的使用面积却有很大的差异,元谋的诺苏最喜爱用黑色,从帽子、上衣的底布到及地的长裙,无不使用黑色,其他支系服饰的黑色常见于坎肩、长裤和上衣、围腰的底布。有少数服饰黑色只出现于腰带和脚边。 红色,热情豪放与勇敢,是彝族服饰中主要颜色和最亮丽的颜色。它主要用于服饰的装饰图案上,是彝族刺绣中的主色。彝族服饰的装饰手法丰富,在每一件衣服上都有手工的刺绣服饰,从头到脚,衣服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展示了红色的魅力。在彝族服饰中很难发现一套不着红色的彝族服饰。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阳市田家炳中学王清芬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路 胶体属于分散系内容,知识相对独立,但胶体知识与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纳米材料)联系密切。本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适宜于对学生进行学科内和多学科间综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加强多媒体的运用。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引导,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够通过实验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2、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介稳性、电泳和聚沉 3、了解生活中胶体的实例,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了解胶体的提纯。(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2、通过了解胶体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性质和相关应用。 难点:胶体粒子大小与其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示法和讨论法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前准备 1、实验药品:饱和FeCl3溶液、3mol/L CuSO4溶液、泥水 2、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激光笔、酒精灯、试管夹。 3、结合教学设计制作制作多媒体课件;给出预习提纲,做好分组实验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3课时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中国漆器之乡——大方

中国漆器之乡——大方 作者叶光良 大方漆器是贵州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方漆器与国酒茅台、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1915年2月,大方漆器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计510项),大方彝族漆器髹(xiu)饰技艺位列其中; 2010年9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大方漆器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大方“中国漆器之乡”的荣誉称号。大方漆器集较高的欣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闪耀着中国文化艺术的璀璨光芒! 大方县漆树栽培的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大方县境内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百纳、长石、沙厂、瓢井是主要产区。大方生漆以产量多、品质优而名扬海内外,素有“国漆之乡”的美誉。大方生漆漆酚含量高达70%以上,具有燥性好,膝膜光洁、防潮湿和耐磨损、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是对大方生漆质地优良的生动写照。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大方县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生漆的生产给予了大力扶持,使全县的生漆生产发展加快,生漆产量居全省之首,名列全国第六。 量大质优的生漆,为大方县漆器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史载,大方漆器制

作始于东汉年间,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马鞍、箭筒等物品,进而以牛皮制成胎坯,用生漆涂髹,制成酒、乳、茶具等革器。明洪武年间,大方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成为了地方特色产品,并开始向朝廷进贡。清代,《乾隆通志》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盛极一时,家庭漆器制作作坊遍及大方大街小巷,从业者达千人之众,故有“漆城”之美誉。清光绪年间,大方漆器生产由家庭作坊开始向手工业工场发展。 大方漆器开始时只用牛皮制胎,制成皮碗、皮箱、皮盘、马鞍、烟盒等。以后逐步发展到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并以上等漆作涂料。大方漆器制作工艺独特,制作要求高,其工艺流程繁杂,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底、漆地、罩面、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80多道生产环节才得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是装饰,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嵌花、明花、隐花三个类型。明末清初,大方的皮胎隐花漆器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与北京的雕漆、山西的云雕、四川的雕填、甘肃的填彩等漆器齐名而被载入史册。 大方漆器图案典雅逼真,质地坚实耐用,造型古朴雅致,漆色光可照人、润泽生辉,色泽艳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大方漆器制作技艺精湛,表面绘有金花、影花、龙凤、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并书有古代名人诗词歌赋,古雅庄重。装饰多以写实与大胆夸张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地方色彩。现在产品除了保留隐花、明花、退光等传统手法外,还发展了明光、印漆、台花、描金、刻银、嵌花、填彩等品种。隐花是大方漆器的独特技艺,艺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胚之间,若隐若现,独树一帜。大方漆器的嵌花,细腻纤巧,清幽雅致;它不刻意雕琢,也不饰以金银,只设淡淡润色,所嵌景物生动盎然;图案有青山、秀水、古木、瑞雪、春花秋实、飞禽走兽、风土人情等。五彩,是大方漆器又一特色,色彩调配趋于鲜艳夺目,更富民族气息,突破了沿袭已

彝族漆器视觉艺术及文化特征解析

2009年第l期(总第113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malofGuizhouuniVersi‘yf'0rEthnirMino—tiPs(PhilosophyandsorialsciPnce) No.1 FPh.20()9彝族臻器视觉艺术 及文化特征解析 ●吴霞,王坤茜,徐人平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摘要:彝族漆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老漆器工艺的特殊见证。本文从造型、纹样、色彩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视觉艺术,得出了其造型特点和纹样在装饰中的特殊规律,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关键词:彝族漆器;视觉艺术;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09)0l一0045一04 彝族漆器艺术历史久远。相传,彝族漆技是一个叫狄一伙甫的人发明的,距今有58代左右,约1700多年。…现今能够考察的漆器工艺世家为吉伍世家。吉伍家源于罗洪家支,血统为“诺伙”(即黑彝,贵族)。其祖先尼格吉史与白彝通婚而降为“曲伙”(即被占有阶级)。吉伍家既能获得贵族文化感染,又不失劳动者本色,从而发展了彝族漆器艺术。【2J漆彩绘在漆器中占绝大多数,本文便以凉山地区的彝族彩绘漆器为实证,从造型、纹饰、色彩三方面来解析其视觉艺术和文化特征。 一、彝族漆器的种类 (一)按材质分类 这里所指的材质是指漆器的底胎。按其胎骨分可以分为木胎、皮胎、角胎、竹胎四种,后期发展了竹木、皮木的混合胎。¨1 其中碗、盘、盒、钵、杯、勺等餐具以木胎居多,也有皮胎的碗。兵器(如盔甲、箭筒、护肘等)皮胎居多。牛羊角制的一般用于储放火药、种子或者做酒具。弓矢、箭筒、口弦筒、针线筒等,多用竹编织成胎骨。竹与木粘合制成的胎骨,如酒杯箭筒、毕摩用具等。用皮包木翘成的胎骨,如马鞍、盾牌等。 (二)按用途分类 彝族漆器按用途分主要有餐具、酒具、兵器、马具、毕摩用具等。此外还有茶筒、花瓶等日常生活用具,精致的法器也有着漆的。‘41 表l彝族餐具及酒具造型‘51‘61‘71 由于饮食具一类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得以 收稿日期:2008一09一13 作者简介:昊霞(1984一),女,重庆人,昆明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在读硕士。 45  万方数据

彝族酒文化

云南民族文化风情 期末作业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语言文学 姓名:赵桥明 学号:104030172

彝族酒文化 彝族酒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它在振奋精神、和谐关系、传播信息、征婚纳聘等方面,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高山峡谷间,彝族自身传统的万物有灵观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不时还主宰着人们的头脑,酒,就成为人们"通灵"的要件,在"驱邪"、"赶鬼"、人生礼仪、祭祖慰神甚至下种收割、出门归家等方面,都少不了用酒。 其酒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种类与制作、酒具、饮法、酒与人生仪礼等方面,特别是酒类与特别的酒具。从酒的制作工艺来分,有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几种。而其酒具除与其他民族一样使用玻璃、陶、瓷、金属等原料制成的外,还用牛角、羊角、木、竹等酒具,特别是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制作和使用的漆木酒具,堪称酒具珍宝,早已享誉国内外。酒具用特选的木材作料,有专门的师傅从事这一行业,酒具上施以黄、红、黑三色,器物有酒盘、酒壶、酒杯等,壶有鸟嘴壶、遍身壶、圆壶等多种,大小尺寸不等;杯有兽脚杯、鹰爪杯、雁爪杯等,过去彝族等级森严,酒具也因此有尊卑之分。 一、彝族喝酒习俗 彝族饮酒非常特别,分别有"吃白酒"、"咂酒"和"转转酒"等饮法,其间还要伴以猜拳酒令、酒曲、酒舞和相关的说唱等艺术。在彝族地区,有酒歌必有酒舞,有酒舞必有酒歌。酒与歌舞种类繁多,可分为敬酒歌舞、进新歌舞、生日歌舞、嫁娶歌舞和法事歌舞等几类。 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同时配于丰盛的肉食,以此热情待客。彝族俗语:“腊肉无味,加盐给客人吃;荞酒不香,加蜜给客人喝”。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昭觉彝族是极其好客的。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彝族赞美酒席是这样说的“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蜂。”“花杯像鹊鸣,黑杯似鸦叫,白杯如蝶舞”。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 凉山彝族是我国彝族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服饰图案也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那么,你知道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吗?下面是爱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凉山彝族服饰,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凉山彝族服饰有300多个品种,不同家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位及性别有各自不同的服饰类别和图案花纹。各种服饰色彩搭配、图案选择、制作工艺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艺术之美。由于凉山地处偏僻,经济交通比较落后,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奴隶社会,服饰的制作工艺、款式装饰依然保持古老的传统风格。解放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十分迅速,因而服饰形制保存得比较完整,被称为民族服饰研究中的“活化石”。 凉山彝族服装面料多以麻织品、毛制品为主,颜色主要是红、黄、黑三色,纹样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图形纹样。男子服饰特点是上身外罩“擦尔瓦”,里穿右衽青黑色土布或麻布衣,在内衣的两袖及胸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有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绣花,有挑绣、盘花等,采用涡形、回纹、波形、火镰、牛角等纹样;凉山彝族男子下装是长裤,裤脚因不同地域而有大、中、小脚裤之分,在裤脚的内侧都绣有和袖口类似的图案。凉山彝族妇女服饰特点是戴头帕,颈挂银领牌,上身穿对襟或右衽大襟大袖短衣,下身穿百褶裙。上衣领口、袖口、肩、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彩色花纹,以涡形、回纹、波形纹样为主,风格粗狂,古朴艳丽。长裙则大多数用羊毛织成,质地较为厚重。 1.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 由红、黄、黑构成的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是彝族图形图案艺术的灵魂,在彝族文化中具有神秘的色彩。古往今来,彝族服饰和彝族漆器的图案均采用大片的红、黄、黑来构造其亮丽的色彩,究其原因,红色是火的象征;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彝族人的火塘、火把节习俗、火神舞都是彝族崇拜火、重视火的表现。彝族人重视火是因为彝族往往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经济落后,火,不仅是他们生活中照明、取暖的重要能源,在更为偏僻的地区和远古时代亦是驱赶野兽保护自己的工具。火能够保护彝人,彝族人崇尚火是崇尚自然的体现。黄色,是彝族宗教文化的体现,在彝人传统文化中,太阳是黄色的,黄色是日月文化。太阳和月亮能够给彝人带来光明和丰收,有了太阳和月亮就有了生命延续的保障,因此彝族人崇尚黄色,在服饰或是漆器中经常见到黄色的云纹图案。黑色是彝族的“尊贵”色彩,彝族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民族,有黑彝和白彝之分。黑彝多数为

彝族风格软装饰

彝族风格软装饰,彝族的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都保存了传统民居的元素,极富有民族特色。彝族在空间装修上尤其注重室内隔断,且隔断方式非常灵活,没有固定的分隔模式。 彝族漆器艺术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会用油漆彩涂,并雕刻上各种民族图案,极具民族风情。 在民居立面处理上,一般为单层坡屋顶建筑,且在屋脊正中往往会做一个象征幸福、吉祥的装饰图形。在立柱上还会雕刻各种精美图形,并饰以油漆彩绘,颇具彝族特色。 彝族对色彩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是以红、黄、黑为主,间以其他颜色,这些色彩再结合各种图形图案,被普遍用于室内隔断、室内拱架等的装饰上。

唯美的自然景观特色与丰富的区域文化性的设计体现,彝族悠久历史文脉的发掘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等是此次文化综合体设计的关键。 从彝族海量的文化元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进行梳理、研究、提炼、创新及升华。 将最具彝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提淬并创作升华为蕴涵丰厚哲学思考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以抽象的设计概念在本案空间环境中贯穿始终。 由彝族穿斗挑梁提炼演变的造型作为主要设计语汇,富有层次和细节,也应用于其他主要的交通动线空间。 挑空空间,为整体空间设计的高潮。在原有建筑结构高度受限的情况下,设计采用彝族古建穿斗挑梁结构围合营造出木结构藻井,将藻井中心设计成红色木节构与黑色镜钢组成的天花造型。黑色镜钢具有含蓄内敛的视觉延展效果,提升了舞台区域的整体空间感。

红色木结构与整个空间的红色柱廊相呼应,又与黑色镜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增强了舞台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层次。 灯光、环绕音响及中央LED屏科学合理的布置,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结天花藻井及各维度的民族特色结构设计。 打造出了饱含民族文化特色、极富戏剧感又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专业舞台演艺区,是传统的彝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的结合。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自己整理)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一般量少) 2、分散系组成 分散剂:粒子分散在其中的物质(一般量多)物质与水混合时,一般认为是分散剂。 3、分散系分 类:、()、 。 溶液悬浊液胶体 分 散系 粒子直径 外观 粒子组成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否透过滤纸 3 二、胶体 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之间(可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一)胶体的性质 1. 丁达尔现象(光学性质) 实验:用激光笔垂直照射淀粉胶体,胶体,溶液。 现象:胶体内部存在一条光路而溶液没有。 结论:这种由于胶体微粒对光的散射作用形成的一条光亮的通道的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说明:应用此性质可对溶液和胶体进行区分。 例子:灰尘, 提问:能否说一种液体只要有丁达尔效应,就是胶体? 2. 布朗运动(动力学性质) 引入:胶粒较小而轻,它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如何 实验:将一滴液体放在水中观察 现象:胶体扩散 解释:胶粒在不同方向受到了水分子撞击的力量大小不同,所以运动方向在每一瞬间都在改变,因而形成无秩序的不停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布朗运动。 例子:花粉放于水中、空气中的灰尘、粉笔灰放于水中 3. 电泳(电学性质) 实验:将胶体放在U形管中,一端加导电 现象:阴极附近颜色加深 分析:阴极附近颜色加深→胶粒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胶体直径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只吸附阳离子,因而带正电荷。 结论: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 胶粒带电的一般规律 > A. 带正电的胶粒: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 FeO(与陶土的分离)、Fe(OH)3、Al(OH)3

人美版美术7年级下册 16彝族器皿

彝族器皿图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带领学生欣赏彝族器皿的纹样特点和用色方法,了解其内涵。能自己设计制作彝族漆器纹样。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激趣、指导观察等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价值态度观:通过了解彝族的民俗文化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特点与漆器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彝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图案纹样的器皿,了解彝族器皿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的特点。 难点:设计制作具有彝族特色的纹样。 【教学过程】 【导入】彝族漆器——导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你们猜猜看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呢?播放:七月的火把节。学生思考回答 【讲授】彝族漆器——讲授新课简单介绍少数民族彝族的相关知识。 出示彝族生活的地方——邛海的图片,同学们了解彝族的文化吗?他们是生活在我省与云南交界的凉山州—美丽邛海之滨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彝族漆器。那么彝族的器皿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先来一段美丽的旅程吧。 (出示三个具有特点的彝族漆器实物)讲解彝族的器皿非常有特点,首先是选材考究,其次工艺复杂并且天然环保,再次它还具有审美和实用的双重价值。

老师在这里要提一个问题,看哪些同学更细心,观察更仔细。“在前面欣赏过的漆器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谁知道?请举手回答。哦。。。(提问过渡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讲解漆器的色彩特点) 学生欣赏、观察后回答“它主要的色彩都是黑黄红三种颜色。”不错,这就是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黑色代表了黑暗,黄色代表了光明、红色代表了勇敢。这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是不是非常漂亮?其实彝族的漆器除了色彩漂亮以外,它的纹样构图也非常独特、美丽,有的像山川、有的像河流,还有各种的花卉这都反应的是他们生活的地区和喜欢的花草虫鱼,其实还有飞禽走兽的图案也是他们漆器里面常表达的内容,但是他们的这些纹样都是怎样出现在器皿上面的呢?只有一个,还是。。。? 学生这是会发现这些纹样是由同一种图案重复出现组合在一起的。 于是告诉同学们,这种类型的纹样我们把它叫做“二方连续”。还有一些器皿成圆形状,比如盘子,他们的构图又不一样,是以中心为对称图案重复出现构成的纹样,我们把它叫做适合纹样,也是出现在彝族器皿上的。【活动】小游戏揭示彝族漆器纹样用在我们的生活用品上照样好看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看彝族纹样出现在我们现在生活日用品中是什么样子的。 【练习】彝族漆器——课堂练习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漆器的纹样和色彩,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变身成为设计师,在我们的生活用品上设计具有彝族漆器特色的纹样。同学们加油哦!【测试】彝族漆器——学生互评练习作业时间过得真快,有没有做好的呢?来,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学生展示作品)同学们他们作品还有哪些可以值得改进的地方呢?请你们帮忙指点一下。(学生相互评价学习)。你们都说的很好,这些意见相信大家都会接受,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好吗? 【作业】彝族漆器结束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正因为彝族漆器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所以他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用不衰,显出勃勃生机。目前,漆器的造型、色彩、纹饰也有了新的进步,发展到40多种,形成了商品,受到国内外顾客的青睐。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

凉山彝族是我国彝族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服饰图案也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 那么,你知道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吗?下面是爱汇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凉山彝族服饰,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据不完全统计,凉山彝族服饰有300多个品种,不同家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位及性别有各自不同的服饰类别和图案花纹。 各种服饰色彩搭配、图案选择、制作工艺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艺术之美。 由于凉山地处偏僻,经济交通比较落后,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奴隶社会,服饰的制作工艺、款式装饰依然保持古老的传统风格。 解放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十分迅速,因而服饰形制保存得比较完整,被称为民族服饰研究中的“活化石。 凉山彝族服装面料多以麻织品、毛制品为主,颜色主要是红、黄、黑三色,纹样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图形纹样。 男子服饰特点是上身外罩“擦尔瓦,里穿右衽青黑色土布或麻布衣,在内衣的两袖及胸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有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绣花,有挑绣、盘花等,采用涡形、回纹、波形、火镰、牛角等纹样;凉山彝族男子下装是长裤,裤脚因不同地域而有大、中、小脚裤之分,在裤脚的内侧都绣有和袖口类似的图案。 凉山彝族妇女服饰特点是戴头帕,颈挂银领牌,上身穿对襟或右衽大襟大袖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上衣领口、袖口、肩、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彩色花纹,以涡形、回纹、波形纹样为主,风格粗狂,古朴艳丽。 长裙则大多数用羊毛织成,质地较为厚重。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特征 1.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由红、黄、黑构成的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是彝族图形图案艺术的灵魂,在彝族文化中具有神秘的色彩。 古往今来,彝族服饰和彝族漆器的图案均采用大片的红、黄、黑来构造其亮丽的色彩,究其原因,红色是火的象征;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彝族人的火塘、火把节习俗、火神舞都是彝族崇拜火、重视火的表现。 彝族人重视火是因为彝族往往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经济落后,火,不仅是他们生活中照明、取暖的重要能源,在更为偏僻的地区和远古时代亦是驱赶野兽保护自己的工具。 火能够保护彝人,彝族人崇尚火是崇尚自然的体现。 黄色,是彝族宗教文化的体现,在彝人传统文化中,太阳是黄色的,黄色是日月文化。 太阳和月亮能够给彝人带来光明和丰收,有了太阳和月亮就有了生命延续的保障,因此彝族人崇尚黄色,在服饰或是漆器中经常见到黄色的云纹图案。 黑色是彝族的“尊贵色彩,彝族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民族,有黑彝和白彝之分。

浅谈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一)

浅谈色彩与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一) 【论文关键词】办商个体协商相互协商程序协商意义协商第二语言获得SLA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日益频繁交流工具一语言也越来受到重视。作为语言获得的重要阵地一课堂要求小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协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灵活性、索质性和实用风险应运而生。本文平要从“协商”的意义、形式、原则和在语言教育中的运用等方而介绍了本人的观点和实践。 色彩是引起共同的审美愉快的、我们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索。一件艺术作品的色彩总是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色彩在艺术的表现力上是最有表现力的要索之一它的性质H.接影响我们的感情。当我们观看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并非必定理性地认识我们假定对其色彩产生感觉的东西而是对它有-种H.接的感情反应。愉悦的色彩节奏与和谐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求。 色彩与民俗的关系历来至远至深。色彩对中匡}文化的影响无所小在、无所小透。书法、绘函、摄影、包括文学创作都离小开色彩表现与色彩审美。彝族传统民俗文化里而涵盖了很多色彩的要索。色彩与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之问相为连里相得益彰。色彩真实H.观地再现了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这个对象并为其创造幻觉空问的效果。人们通过色彩去感知去再现彝民俗文化的一个侧而或多个侧而。彝俗文化为色彩涂抹了绮丽而魏丽的一笔使色彩在纵深的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包罗力象本文试从中提取几个侧而对色彩与其之问的融介做一些分析。 一、从凉山彝族的漆器艺术看彝族传统民俗文化黑红黄三原色 漆器在凉山彝语中统称为“祖古几达苏”。距今57代左右约有1600年的历史。彝族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被称作“洛戈”的匠人阶层一代代凉山彝族工匠创造了精美古朴的民具用品是彝族器物文化的重要构成其中尤以黑、红、黄二色漆器最为独特。 彝人的红、黄、黑二色的彩绘漆器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彝族漆器品种繁多传统漆器主要有酒具、餐具、马具、兵械、法具等20余种。漆器使用的原材料是用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带的优质“紫荆’,木材作为胚胎采用土漆、银米、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以传统乎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横旋木胎、上色与彩绘等I一道工序精制而成。凉山彝族漆器的纹饰特点自然写实。纹样源于自然来自生活。漆彩绘n}案多为写意抽象的几币”-图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还有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图谱等。其纹饰组介饱满、乖巧粗细、疏密效顾制作方法有彩绘、}雅刻、镶嵌、堆漆等。 漆器的色彩用彝族传统的黑、黄、红二色庄重的黑色、美丽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构成其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几币u图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黑、红、黄二色错综调配问隔使用基调是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色泽明快艳丽、粗放简略花纹清晰线条流畅活泼自山简练明快}xu劲豪放典雅庄重古朴形成一定的空问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 漆器所反映的彝人二色崇尚有着约定俗成的文化象征意义黑色表示尊贵和庄重红色象征勇敢和热情黄色代表美丽和光明。漆器还与彝族民问信仰有关如漆器中造型风格突出的鹰爪杯、牛角杯等饮酒器具其胎骨H.接取之于动物体经磨制彩绘而成色纤自然古朴。既反映了凉山彝族先l灯自}冬}腾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彝人纯朴尚武好勇的民族气质。 凉山漆器的生产经历了以阿普传统生产方式为基础生产漆器的乎工作坊到工厂产品的过程。州本地喜德县和昭觉县是漆器生产的主要出产地。工厂生产的产品与村寨传统方式生产出来的漆器小完全一样。村寨的乎工产品色泽暗淡、粗糙和带有民问风味的质地工厂产品使用有光泽的红色和黄色涂料描u图案黄色偏重于村檬色而小是黄褐色使得漆器餐具二种色彩的配色对比更加鲜明发亮光滑有较好的质感。二、从凉山彝族的服饰文化看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色彩运用

民间艺术彝族漆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 凉山彝族漆器 斯日木拉作

关于彝族彝族漆器的历史溯源| 彝族漆器的特点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彝族漆器的种类彝族漆器的文化内涵 |彝族漆器的发展现状总结彝族漆器文化宣传活动策划 |目录12 3 4

关于彝族 | 彝族漆器的历史溯源

关于彝族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支系繁 多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 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原称“古夷人,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 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 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 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 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 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 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 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 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漆器的起源 据在民间广泛传颂的古老歌谣《万事万物的开端》的记 载,狄阿甫(姓狄的老者)创造了各种器皿,据说距今 已经“五十七代”,即一千七百年。彝族人至今没有使 用陶器的习惯,在彝族历史上也还没有发现使用陶器的 例证。这是和彝族先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 地方可数千里”的游牧生活相适应的,因为陶器容易破 碎且笨重,不适应这种流动的“不喜耕稼,多畜牧”的 生活习惯。于是以木、角、皮为胎的漆器就迅速发展起 来了。

彝族史诗中记载了历史上两次从云南往今四川凉山地区大迁徙的事件。这就告诉我们,彝族先民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过着游牧生活,即使稍事定居的农耕生活,也由于耕作技术的落后,或仍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使得彝族人经常更换居住地。这样的生活习惯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生活用具,这就是促成漆器工艺生产的重要的社会原因。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和流传,是与生产、生活、地域和社会的特殊性紧密相关的,因此能在民间流传下来,并逐渐形成这个民族共同的价取向和审美心理。 凉山的彝族漆器工艺能够形成统一流程、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当属喜德县。在喜德,又当属以世袭相传、素有“凉山彝族工艺世家”之称的吉伍家族,在这个家族里,不但有许多后人在从事着彝族漆器的手工艺制作工作,而且有一部较为完整介绍漆器制作的家普,据记载,吉伍家从事彝族漆器工作已有16代人、370多年。在彝族漆器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所凝聚的民族勤劳、勇敢、善良和勇于创新精神。

大方漆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高清)

大方漆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陈 彬 内容提要:地处乌蒙山中的贵州大方县,素有“国漆之乡”的美称;本文围绕漆器文化的源流和历史,探索漆器文化的传承以及漆器与彝族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 及漆器作为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大方漆器彝族传承变迁 作者简介:陈彬 男贵族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 2002级学生贵州省大方县,明清时被称为“水西”,自元以降,一直是彝族的领地。在这里有着品质兼优的大方漆器,由于它的防腐、抗潮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漆器逐渐从一种希有的用具到大量用于现实生活中,最后发展成了艺术欣赏品。大方漆器一直是水西人民的骄傲,1826年皮胎描金葫芦被定为贡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1]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大方漆器与扬州漆器双双获奖,大方漆器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轻工业部通报为“大方漆器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形成了贵州自己的风格,1984年大方漆器有许多种被评为省优旅游产品,如:“嵌蛋壳鹤盒”、“黑推光台花(描纹)三套盒”、“描纹五套盒”、“黑推光嵌花圆糖盒”、“薄涂彩绘明光公鸡盒”、“薄涂彩绘明光荷叶盘”等,在1985年的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奥组委定购了许多大方漆器作为纪念品发给所有和参赛代表们。从此大方漆器走出了国门,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等国,走向了世界。 一、大方漆器文化源流 漆器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那么我国漆器溯源到何时呢?《韩非子·十过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而财之,削踞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官,为食器,诸候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漆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个文化层出土了一件朱漆木碗,高5.7厘米,口径10.6×9.2厘米。木胎,敛口,呈棱形椭圆状,圈足,内外壁均有薄薄的一层朱红色涂料,并微有光泽。经测定,朱红色光泽涂料为调朱色生漆。据碳----14法测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层的年代约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之间,由此可见漆器工艺在中国已有7000年的历史了[2]三国以后,随着中原人大规模的入闽,漆器工艺得以在福建扎根,宋代福州所作的“福犀”驰名于世;明代,大方开始有了自己的漆器漆文化,在三国蜀汉时,大方彝人先民在狩猎和征战中就用生漆涂髹皮胄,马鞍和箭筒,这足以说明了大方在 三国时已经开始有种植漆树,取生漆的记录了。[3]《文心雕龙·情采》上说:虎豹无纹。 则同犬羊,犀有皮,而色资丹漆,这借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很早以前就有了种植漆树和制作漆工艺的传统,用漆涂的皮具,一者增加强度二者加美,不过这种姑且看作漆器的雏形,被称为革器,以革为主,辅之以漆,并偏重于实,它包含欣赏性的工艺品还相差甚远。 明清时期,大方作为水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气的旺盛催生出极具欣赏价值、实用价值相统一的大方漆器。明朝洪武年间,大方漆器艺人们在革器的基础上发展提高,自创了皮胎漆器,不过仍然还以皮革作为胎料,但其造型已比三国以前的更兼具欣赏价值的器皿,而且呈现多样性,其灰地,漆工艺更加完善,装饰上的镂嵌填漆等技法的使用。纹饰图案的增添,大方漆器已经不单纯的“色资丹漆”;而是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种主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