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祁峰

(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号)

摘要: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不食肉”食肉类动物,也是一种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动物。但由于进入了进化的末端,并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成为“濒临物种”,一度几近灭绝。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我国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种群显著恢复,成为物种保护保育的典范。本文对大熊猫作了一个一般性的介绍,简要介绍了大熊猫的基本信息、生存现状、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保育措施及成就,最后对大熊猫的前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大熊猫、灭绝、保护、退化

1 简介

大熊猫,拉丁文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中称为Giant Panda,中文别称很多,如花猫,花熊,竹熊,食铁兽,大猫熊,黑白猫等,古称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我国有时单列一科为大熊猫科。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分明,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体

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

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雄性体型体

重均大于雌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

有一个第六趾,一节腕骨特化形成。背部毛粗

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此外,曾多次发现白

色和棕色大熊猫。

大熊猫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平方千米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区域内,雌体间的活动区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

大熊猫头圆而体硕似熊,有两个标志性的“黑眼圈”,性格温顺,憨态可掬,十分惹人喜爱,再加上数量很少,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喻为“国宝”。

在国外,大熊猫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中国物种,受到各国

人民的喜爱,被1961年成立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 –WWF)选作会徽后,更是知名度大增,成为“超

级动物明星”。

大熊猫为我国的外交和统一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每

当有大熊猫作为外交使者入住他国动物园时,往往造成万巷

人空的景象,而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更成为两岸同胞的感情纽带。

2 生存现状

在中国境内大熊猫曾经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

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

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

现了其化石。但在此以后,其

生存范围和数量呈逐渐萎缩态

势,在进入人类文明时代后,

其种群衰落趋势越来越快,分

布地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

见右图。到近代,大熊猫已成濒危物种,大熊猫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仅限于中国的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兴安岭和凉山局部地区。1983年夏季,,岷山和邛崃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积,造成当年冬季大熊猫食物匮乏,大量熊猫冻饿而死,野生数量锐减少不足1000只,面临灭绝险境,经过20多年的保护保育,数量也不过2000余只。

鉴于其物种数量极少,已被列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亦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I,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允许进行贸易。

3 主要威胁

大熊猫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濒危物种所承受的威胁在大熊猫身上都几乎有所体现。

(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年)。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平方千米,减少面积达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

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仍然很少,迄今已逾60余年,且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

(3)盗猎、走私。近些年来,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

(4)生境隔离。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平方千米。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食物匮乏。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

(6)环境污染。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

(7)生殖率低。大熊猫净生殖率为1.06740002,一生才生几个后代,一般每两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会生两只小大熊猫,而且雌熊猫没有精力全部养活它们。

(8)天敌威胁。大熊猫的天敌主要是大中型食肉类动物,如金猫、豺、狼、黄喉貂和云豹,由于主要是袭击大熊猫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为年轻体壮的大熊猫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强不弱,令敌害生畏,所以天敌威胁在一般情况不是造成大熊猫濒危的祸首。

4 主要保护措施

目前,我国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

(1)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通过的刑法补充案进一步强调,对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使大熊猫的处境转危为安。

5 感想与建议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现在已开始进入衰败期。所以从自然界的进化进程来看,大熊猫是一种进入了进化死胡同的动物,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认同大熊猫的灭绝。因为按自然界的自身规律,任何物种从出现到灭绝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也是进化的一部分。而现在由于人对自然界的过度影响,使它们退出自然界的步伐大在加快了,同时,它们在生物链上的替代又不可能马上接班,这势必造成整个生物链的断裂。所以,拯救大熊猫这类“末路”物种的意义不是逆“天”而行阻止它的灭绝,而是顺“天”而要其按自然规律让其按正常的进度离开进化序列,保证自然界的平稳发展。

目前,我国的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大熊猫虽然数量仍不

是很多,但已逃离濒临灭绝的境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长期的地理隔离,数量低谷,使整个大熊猫的基因库数量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野生大熊猫存在近交退化的风险,而长期的人工养育和保护对野生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抵抗自然风险和天敌的能力很差。所以目前大熊猫保护的主要矛盾不是量而质。

因而,本文对大熊猫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连成一片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或在相对隔离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动物通道,以保证野生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2)鉴于大熊猫是一种自然繁殖率很低的物种,应提高人工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率,使其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最小规模,并认真编制所有圈养大熊猫“谱系”,防止近交,造成种群退化。

(3)在圈养种群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开展圈养个体放归野外准备工作,最终建立野生大熊猫与人工圈养大熊猫的良性互动,不断用圈养补充野生种群,扩大其基因库,同时也将野生个体补充至圈养种群,防止野生和圈养的退化。

(4)提高周边地区的经济水平,使周边居民有动力建立以“环境友好”型社会,退耕还林,保护生态。

大 熊 猫 的 资 料

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2012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猫的祖先或源自欧洲。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即为“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说“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却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误的答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庆北倍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动物。 大熊猫主食竹子,大熊猫属于杂食动物,除了竹子以外非常喜欢吃苹果。也嗜爱饮水,还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大熊猫的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说到国宝,大家一定会即时联想起身形肥胖、样子傻楞楞的大熊猫。自从多年前熊猫「安安」及「佳佳」移居本港后,迅即成为港人的宠儿。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这意义重大的时刻,特别成立了一个为香港选赠大熊猫的专家小组,为「安安」及「佳佳」挑选两名活泼可爱的新伙伴。小组近日就制订了送港熊猫的5大条件,除了要天真可爱,还包括身体健康、心理行为态度正常、漂亮温驯、基因优良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要「青春无敌」,指定必须于2005年出生,只有2岁的小熊猫才符合赠港资格。小组表示,希望新来港的熊猫能适应本港的环境并开枝散叶。从中央对送港熊猫珍而重之的态度,除了因其崇高的国宝地位外,全球熊猫数目日渐稀少也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族群减少影响遗传基因多元性样子可爱的熊猫虽然得到全中国人的爱,但却似乎得不到自然界的眷顾,未能保证其子孙能延绵不绝地存活于世。据世界自然基金会资料显示,原本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的熊猫群,近年已缩小至只分布于我国川、甘、陕等地。随着熊猫分布地不断缩小,族群亦相应减少,势必影响熊猫遗传基因的多元性,减低熊猫的抵抗力、繁殖力及生存能力。据统计,当前全球只剩下约一千只熊猫,俨然已踏入濒临绝种的警戒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熊猫的数目大幅减少呢?其中一个原因是郊区城镇化。大家可能都知道,熊猫最喜欢吃竹子,特别是竹子中最幼嫩多汁的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为配合城市发展,人们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当中自然包括了竹子,加上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空气及水源污染,令原本适合熊猫生长的「世外桃源」不断萎缩,同时亦令熊猫赖以维生的食粮也逐渐消失,因此而饿死、病死的熊猫可谓不计其数。「一索得子」是奢求另一个主因则出自熊猫本身的问题,对大熊猫来说,「一索得子」似乎是一种奢求。熊猫的发情期其实并不短,雌性熊猫4至5岁就已经进入成熟期,拥有长达10年或以上的生育年期,虽然如此,但熊猫的交配表现却似乎并不理想,事实上,雌性熊猫在排卵期间,能真正受孕的日子只有一至三天,使成功受孕的机会大减。再加上近年因族群减少而出现的近亲繁殖问题,下一代的存活率及交配机会就因遗传因子缺憾而大幅降低。不少世界环保组织近年已积极进行熊猫拯救工作,而我国可算是最早拯救濒危大熊猫的国家之一。内地拯救大熊猫其中一法为保护现存的熊猫,包括禁止破坏自然林木地区及捕杀熊猫等可耻行为,并且由专人照顾、协助及研究熊猫繁殖。而早于40多年前,中国已成功为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繁殖,其后发展至以人工授精方式,协助熊猫繁衍下一代,并积极研究新技术保育熊猫品种,稳定熊猫数目下降的走势。内地禁止破坏林木及捕杀行为据专家表示,要让熊猫成功繁殖,必须要为其制造适合的环境,包括让雌雄熊猫多见面,在两者四周放置一些冷杉树、铁杉树及红桦树等植物,并且让环境温度维持于摄氏13至22度间,从而营造出适合交配的理想生境,而内地研究中心更不断进行熊猫繁育研究并引入新技术,使受孕率、熊猫宝宝出生率及存活率得以提升。改良了的人工授精技术更提高了熊猫诞下双胞胎的机会。保育人员更会协助照顾约200克重或以下的熊猫幼儿,确保细小及脆弱的熊猫宝宝不会夭折。建造半野生环境训练生存能力据卧龙大熊猫俱乐部网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正实行圈养熊猫,目的是希望熊猫最终可回归野外生活。2000年,该中心已为大熊猫建造了一个半野生的环境,并有计划扩大熊猫的圈养地,以及进行野外释放的研究,如培养熊猫的野性、训练其野外生存能力、寄生虫及预防疾病等,期望最快可于3年后让5只熊猫回归野外。但放熊猫归山的目标仍然不易实现,需要内地有关机构多番研究才能成事。早于古代,熊猫已被视为珍贵的异兽,西汉文帝之母的陵墓中就用熊猫的头骨作为陪葬。时至今日,其珍贵性也与其数目直接挂钩。科学家们虽然积极提升熊猫的出生率,希望让熊猫品种延续下去,然而今天我们还能否向熊猫们保证它们未来有适合居住的环境?如果连茂盛的竹林也于世上消失,熊猫也许只能于展馆中望着翠绿的图画发呆。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大熊猫在树上嬉戏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体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共有四次发现白色大熊猫。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陕西大事(1948-1990)》725页载,最早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白色大熊猫的时间是1990年11月15日。那只大熊猫体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堪称“宝中之宝”。此后在1991年、,此后于1990年、1991年和2009,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中又有3次分别观察到棕色大熊猫的2只成体和1只幼仔。这种熊猫两耳、眼圈、睫毛、吻头、肩胛及四肢的毛均为棕色。北京大学大熊猫专家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猫”。无论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确为世界罕见。它们的发现,打破了熊猫研究史上“单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间)的说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这样,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大熊猫喜欢独自生活,都是单独行动。不冬眠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熊猫趣闻:近几年,科学家的野外隐藏摄像机发现,雄性野生熊猫在树上留下气息记号时,会抬起一条后腿,像公狗一样,然后把尿往树的高处撒去。尿撒得越高,雄性大熊猫的社会地位也就越高。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消化竹子科研人员发现,大熊猫的消化道粗短而又简单,没有一般食草动物细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或发达的盲肠。此外,在大熊猫的基因序列于2009年公布之后,他们还发现大熊猫消化道内缺乏一些帮助食草动物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它们是纤维性植物饮食的主要成分)的酶。这让科研人员感到非常困惑,缺乏这些必要条件的大熊猫是如何消化竹子的呢?科研人员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5000多个核糖体RNA序列,最终在大熊猫体内发现了多种消化道微生物,而且和一些食草动物体内的微生物非常类似。这些都有助于动物消化体内的纤维素,而且其中有了7种是熊猫消化道内独有的。 人类迫使大熊猫吃竹子 大熊猫为什么喜欢吃竹子呢?科学家推测,随着古时候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大熊猫被迫迁徙到一些高山地区生存。它们为了避免和一些肉食动物比如亚洲黑熊等进行竞争,最终逐渐习惯以竹子为食。不过,尼可·麦克科也补充到,如果给大熊猫提供肉类食品,它们也会吃的,不过不会主动去索取。

大熊猫的介绍

大熊猫的介绍 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野生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大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恋歌,由此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大熊猫的婚配属于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大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他动物。当大熊猫听到异常响声时,常常是立即逃避。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即将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迄今为止,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小朋友,你知道吗?大熊猫是我国“国宝”,并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与和平友好的象征。它仅分布于我国的的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野外总数不足100只,80%以上的大熊猫分布在四川境内。成都所属的崇州、都江堰、大邑、彭州几邛崃等地均有大熊猫出没。它是四川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凡是到四川的中外宾客,都以一睹大熊猫风采为快。 大熊猫的身子胖胖的,尾巴很短,皮毛很光滑,头和身子是白的,四肢是黑的,它头上长着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还有两个圆圆的黑眼圈。 大熊猫小的时候很活泼,喜欢爬上爬下。长大以后,不大爱活动,常常用爪子抱着头,呼呼睡大觉。你去逗它,它会睁开眼睛看一看,然后又呼呼地睡了。有时它也摆动着胖呼呼的身子,走来走去找东西吃。 大熊猫喜欢吃新鲜的竹叶、竹笋、牛奶、鸡蛋。你看,它吃得多香啊! 我喜欢大熊猫,因为,它是四川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我国的“国宝”。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_2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如何?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亲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资料提供者: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国宝大熊猫》习作指导及范文+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国宝大熊猫》习作指导及范文+图文解读 习作指导 1. 搜集资料,全面了解。 根据文中提供的几个大熊猫的问题和信息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可以利用互联网、书籍、电视、广播、身边的人物等资源从大熊猫的外形、生活习性、生长环境、价值等方面来进行了解大熊猫。 2.整合信息,突出特点。 从搜集来的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分析、筛选、处理,进行整合出三个方面左右的信息来突出大熊猫的特点,以备写作时能合理地运用。 3.抓住特点,具体描写。 在搜集整理大熊猫信息的时候,就大熊猫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就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既要抓住大熊猫最有特色的部分具体描写它的外部特征,又要抓住关键的动作对其生活习性进行准确的描写,从而反映它的个性特征。只有做到这些,写出来的文中才具能生动、具体。 (1)描写有序。 动物的外形包括身体、毛色、脑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几部分,根据小动物的不同情况既可从整体到部分描写,也可由部分到整体描写;部分描写时刻按照从前到后,也可从上到下。 (2)描写有特点。 在写作时,一定要善于抓住所要描写小动物的外形中最有特点的部位,进行重点突出。比如:有的部位突出形状、有的部位突出颜色、有的部位突出大小、有的部位可以突出不动的时候一个样,动的时候又一个样……所以外形描写要突出不同部位的不同特点,至于没有特点的部位可以不写,没有必要面面俱到。(3)描写要生动。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把小动物的外形写得清楚、具体、生动。这样才能把小动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使读者一看到文章,就能在眼前浮现出小动物的样子。 4.结构合理,融入感情。 根据自己所选内容以及写作的顺序来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还要点出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要写好自己的喜爱之情,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动物形象和特征的描写上,还要通过描写把对动物的感情融于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具有吸引力。 5.交流习作,修改补充。 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内容,还需不需要补充新的内容,或者同学交换,互相看看是否抓住了特点、写得是否具体,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等,然后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最终写出满意的习作为止。 写作素材 描写熊猫的好词 宠儿、前爪、喜欢、散步、玩耍、睡觉 眼睛、好奇、蹒跚、光滑、四肢、肩膀 国宝、耳朵、黑色、面孔、笨重、缓慢 胖乎乎、圆滚滚、黑眼圈、椭圆形、大眼睛 珍稀动物、一举一动、盘腿而坐、腹部朝天 逗人喜爱、东张西望、津津有味 描写熊猫的句子 1.熊猫有一对黑耳朵。两个黑眼圈,好像几天没睡似的,黑眼圈里有黑珍珠一样的大眼睛,眼神很茫然。那副锋利的牙齿天生就是吃竹子用的。把竹子放到嘴里,一拉,竹叶全部留在嘴里,而竹子的枝杆还在手里,嘴却没有

介绍大熊猫小学生作文

介绍大熊猫小学生作文
熊猫是一种活泼可爱的珍贵动物。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介绍大熊猫小学生 作文
,欢迎阅读。 篇一:大熊猫 大家好!我叫“大熊猫”,并不是我长得大,我小时也叫“ 大熊猫”,因为“小熊猫”是另外一种动物。我的英文名叫 Panda,你们一定不认识我吧,让我来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的形态可奇特了,毛色黑白相间,肩膀黑黝黝的,如同披了一件黑披风。 身体肥嘟嘟的,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犹如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惹人喜爱!耳朵成半 圆形,仿佛一座小山坡长在一张大大的脸上。眼睛黑不溜秋,长着黑眼圈,好像 没睡醒的样子,又像戴着一副墨镜,真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博士呢! 我出生时可小了,比人的大拇指稍微大一些,还与刚出生的老鼠差不多大。 我还是哺乳类动物,我吃的食物非常特殊,主要有竹叶、笋等。我吃东西的样子 也很特别,只见我用力地抓一大把竹子,咬下后放在嘴巴里用牙齿使劲地咀嚼, 直到把竹子咽进肚子里。吃完后,还不时的摸一摸肚皮呢。夜深了,我要睡觉了, 只见我四脚朝天,与懒羊羊一样躺下就能睡着。有时睡不着就摸摸肚皮,一会儿 便进入了梦乡,够 Q 吧! 现在雌性熊猫不孕率很高,熊猫已经逐渐减少,只有一千只以下,请人们珍 惜我们吧! 篇二:熊猫 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熊猫的家主要在四川、甘肃、陕西省的各 个山岭里,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一,被人们称为“国 宝”。 熊猫一竹子为主食。它们最喜欢吃箭竹了,他们吃竹子是先剥皮,看看有没 有纤虫,经过一番检查之后,才可以吃的。 熊猫刚出生只有 150 克左右重。相当于妈妈体重的千分之一。但是,过了一 个月以后,熊猫的体重可达 2 公斤,过三个月后,体重可达 5、6 公斤重了。 妈妈经常把熊猫宝宝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摩,外出时也会把小熊猫叼在嘴里, 或使用背驼着。迈着瞒姗的步子走来走去,熊猫母子也经常嬉戏玩耍,高兴的时 候,也会在平坦的地上翻筋斗。非常亲热的。 熊猫的毛又黑又亮,毛茸茸的面孔上嵌着一对黑乎乎的眼睛,好似戴着一副 墨镜,可爱极了!再加上一身黑白相间的毛,更显的美丽了!
1/5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进化系统图及化石证据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 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 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始熊猫舌面 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大熊猫小种下颌化石武陵山亚种下颌 巴氏亚种头骨化石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台湾岛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 大熊猫生活现状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在野外,大熊猫的雄兽和雌兽平常都是过着独居的生活,每个个体的活动范围大约为4-7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它的种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均栖息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享着同一地区的食物来源,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和制约,自然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大熊猫的面部缺乏表情,一般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来保持种群之间的通讯联系,其中嗅觉最为重要。在它的肛门两侧各有一片裸露的区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这种腺体可以分泌一种闻起来带酸味的物质,它常在高大的树干基部或者其他显著的物体如石块、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涂抹,同时也用粪便和尿液等,作为互相之间识别的标记,表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大熊猫的眼睛的瞳孔象家猫一样,呈纵裂状,说明它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征。大熊猫发出的声音比较复杂,专家们采用了对其各种可分辩的叫声进行声谱分析的方法,并且参照它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叫声所表示的本能行为、求偶和感情状态等生物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成体的叫声由12个比较清晰的叫声和喘声所组成,其声音信号的意义可以表示占有领域、寻觅配偶、抚育幼仔、受到了威胁的恐惧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强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声,还有呼气、鼓鼻、咂嘴等声音。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叫声比较单调,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种,表示饥饿、身体不适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现象。到了9月龄时,还会发出呻吟、鼓鼻,以及类似牛叫和犬吠等叫声,其意义已经接近成体。随着其月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它们的叫声变得越来越复杂。 大熊猫的洞巢大多位于针阔混交林中的空心大树的基部或者树兜的凹穴中,树洞是由于人类在采伐时在树的基部一侧砍过几斧或由于其他原因而腐朽穿孔,里外沟通形成的。洞内一般有20-40厘米厚的朽木粉、碎屑、朽块。树兜凹穴则是由树根包围而成。这些洞巢或巢穴以高大的冷杉树为主,所处的环境都比较僻静,附近食物资源丰富,隐蔽条件也比较好。筑成的巢,结构比较简陋而粗糙。里面的铺垫物通常呈浅盘状,由从洞外衔入的几十根干枯的或新鲜的、带有嫩叶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我国是一个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仅兽类就有400多种。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中,有些还是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要问在这些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中哪种动物“知名度”最高,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至少在300万年前已经形成现在的模样了。它曾经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和凶猛的剑齿象是同时代的动物。后来,地球的气候越来越冷,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许多动植物都被冻死和饿死了,剑齿象就是这个时期灭绝的,可是唯有大熊猫却躲进了食物较多、避风而又与外界隔绝的高山深谷里去,顽强地活了下来。几大熊猫盈盈百万年来许多动物都在不断地进化,与原样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了,可是熊猫却几乎没有变化,成为动物界的“遗老”和珍贵的“活化石”了。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说起大熊猫,首先要为它正名。有关资料表明,动物学界的人士于1869年才发现大熊猫,大约过了70年左右,人们才第一次捕捉到熊猫。1869年,法国的一位传教士戴维来到中国。这年3月在四省宝兴县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张兽皮,这张皮上只有黑白两色的毛。10余天后这位农民又捕回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的皮与那张皮完全一样,除了四脚、耳朵、眼圈周围是黑色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白色。戴维就确认它是熊属中的一个新种。此后不久,他在公开自己的新发现时将这种动物定名为黑白熊。

大约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这种熊的标本在重庆展出,它的中文名字定为“猫熊”。展出时标本的名牌是由左往右写的,写作“猫熊”。但是当时汉字是由上往下直书,写满一行再往左写,参观者拘于习惯,将字从右往左读,于是“猫熊”就被读成了“熊猫”。此后又有一种香烟命名为“熊猫牌”香烟,对“熊猫”的称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我国的动物学家也就把它定名为“熊猫”了。又由于它形体肥大,在“熊猫”二字前面又加了个“大”字。“大熊猫”就成了“官名”。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坚持叫它“大猫熊”了。 作为珍稀动物,大熊猫“稀”在哪里呢? 大熊猫独产于我国,在世界上除了我国有野生大熊猫外,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动物园里饲养着一两只大熊猫,而这些被珍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还都是我国作为“国礼”赠送去的。 从栖息地看,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的深山密林里。此外,只有陕西、甘肃的个别县境内有零星的大熊猫了。据专家们估算,所有这些地方栖息的大熊猫,总数也只在1000只左右。 “物以稀为贵”,大熊猫的数量为什么这么稀少呢?这与它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相关。大熊猫性情孤独、不喜群居,喜欢独处,独来独往是它的生活习性之一。即便是雌性大熊猫在产仔后,对幼仔大约也只带领上一年左右的时间,母子也就不再结伴而居了。只有在繁殖期到来时,它们才会去寻找异性伙伴。然而,大熊猫发情期极短,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年也就几天的时间。雄性、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不尽

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一、任务解读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国宝大熊猫”。 1.关联本单元习作要求。 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2.细化本次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属于写实类,要搜集关于国宝大熊猫的信息,整合信息,从几个方面有序地向大家介绍清楚大熊猫,注意表达准确。 ①明确介绍对象:国宝大熊猫。 ②明确写作方式:以介绍的口吻写大熊猫。 ③明确写作内容:参考需要解答的疑问;参考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参考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合理地选择、整合。

④明确写法引导:在解答疑问中梳理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有先后顺序地介绍大熊猫;在阅读参考图表信息时,补充其他内容——我们可以整合信息介绍大熊猫;在交换习作互相检查时——我们可以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大熊猫。 3.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是:整合信息,从几个方面有序地介绍国宝大熊猫;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大熊猫。 4.本次习作教学的难点是:根据介绍的几个方面进行合理分段,并注意段落结构清晰,让习作更有条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对信息进行先后顺序的安排,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大熊猫。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搜集国宝大熊猫的相关信息,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从几个方面有序地介绍。

2.参考图表中的信息进行补充,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大熊猫。 3.在自评与互评中,试着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完善习作,并分享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作前指导 课前:根据习作提示中提到的疑问,搜集有关大熊猫的相关资料与信息,以备课上交流。 板块一:看图片,亲近大熊猫 1.出示图片:看看大熊猫,你们喜欢吗?为什么喜欢? 2.每个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说说喜欢大熊猫的理由。(或是因为外形可爱,或是因为国宝而自豪等) 3.师点评:大家都那么喜欢大熊猫,喜欢它的憨态可掬,喜欢它的珍稀罕见,它是中国的国宝,同时也成了我们的骄傲。

大熊猫国家公园情况介绍

大熊猫国家公园项目情况简介 一、大熊猫国家公园基本概况 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宝兴县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宝兴县区位条件。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东邻芦山,南毗天全,西连康定,北接小金,东北与汶川交界,距成都200公里,是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过渡带。县境东西宽约61公里,南北长约81公里,幅员面积3114平方公里。 ——宝兴县地质地貌。宝兴地貌属垂直地貌,地形以山地为主,大多为中高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最高山峰石喇嘛山,海拔5328米,最低地势灵关峡口海拔750米,县城海拔1011米。境内谷深坡峭,叠嶂重峦,景色秀美。 ——宝兴县生物资源。宝兴县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仅维管植物就有164科、566属、1054种,分别占全省的70%、34%、11%以上;野生脊椎动物有29目、77科、377个种和亚种,分别占全省的69%、59%、29%以上。其中,宝兴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4种;一级保护动物9种,二级保护动物18种;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23种,以宝兴产地命名模式种及亚种植物有30种,动物有51种。宝兴县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建国以来先后向国家提供活体大熊猫123只,其中17只作为国礼馈赠给有关国家,是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最重要的核心区,以大熊猫发现最早、大熊猫生态环境保护最好、大熊猫对外输出最多、

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面积占县域面积比例最高而成为当之无愧的“熊猫老家”。此外,宝兴县还被誉为“世界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动植物王国”、“全球重要生态区域”。 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有利条件和必要性 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生态系统,是我国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的典型代表和全球稀有景观生态系统的典范,具有全球突出的国家遗产资源价值。宝兴县在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方面具有5大优势。 ——符合国家公园建设条件。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丰富。此外,邓池沟天主教堂与和平使者为核心价值的大熊猫文化发祥地,以及红军徒步翻越大雪山的长征文化纪念地等重要人文景观多样性,都是独特的或特有的,具有建设国家公园的资源条件。 ——适应全球生态资源管理的要求。目前宝兴大熊猫遗产地包括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占30%)和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夹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40%)。遗产地管理与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存在分割、重叠和空缺,此种多元分散管理与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的遗产保护极不适应,既不利于遗产价值完整性保护,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形不成规模。大熊猫国家公园将遗产地、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组合,报请国务院整体升级为国家公园,由省政府统一管理规划和组建统一管理机构,以满足和适应世界遗产地管理要求。 ——拓展四川省的精品生态资源空间。宝兴县地处《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三条核心旅游环线之“西环线”上,是“西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又是四川旅游大、小西环线与跨省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现状及原因

从1974~1989年,大熊猫的栖息地已消失了一半。目前,它仅分布在我国34个县。据调查,大熊猫野生数量仅1000余只,且被分割成20多个孤立的小种群。世界各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约为120多只。 熊猫的种群数量少,导致大熊猫寻求配偶机会少,近亲繁殖多。加上繁殖和哺育的艰难,幼仔成活率很低。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在适应环境、繁殖和抵抗疾病等方面的能力日益低下。 大熊猫是古代动物的孑遗。更新世晚期,地球气候转冷,当时的剑齿象、剑齿虎、猛犸、巨貘等几乎“全军覆没”,唯有大熊猫在高山深谷中留存下来,数量本来就较少;另外由于大熊猫食性特别,以竹子为主食,所以每当竹子周期性开花枯死时,大熊猫就会大量减少。1975~1976年的冬天,岷山、邛崃山的大熊猫,因为竹子发生大面积开花枯萎,竟饿死了138只!这样的事件会造成熊猫种群数量的明显下降。 森林被大面积采伐,使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环境极其恶化,栖息地已退到高山深谷的尽头,无路可退。同时人为猎杀和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极大的威胁。大熊猫的一个世代大约5年,种群增长很慢,即使在绝对的保护条件下,种群的恢复也要几十年。 很多人将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命运归咎于它吃竹子的食性和生不 足月的幼仔。但是,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潘文石教授认为:大熊猫身为食肉动物而主要靠吃竹子为生,这是生物界一个独特的例子。如果

大熊猫不是吃竹子,恐怕早已灭绝了。过去曾经发生过竹子大面积开花的

“险情”,当时人们以为大熊猫都要被饿死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座山有不同的气候带,生长着各种竹子。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很广,覆盖了好几个气候带,能吃的竹子不止一种。发生竹子开花的卧龙保护区储量最大的两种竹子是拐棍竹和冷箭竹,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的海拔高度是2600米,而大熊猫的活动范围是1500~3300米,这当中有四五种竹子。冷箭竹开花了,但其他竹子没有开花,大熊猫可以吃别的竹子。即便是只有一种竹子,大熊猫也不会被饿死,因为大熊猫的消耗量是竹子每年长出地面部分的百分之二,而竹子开花顶多影响85%的竹子,成活的部分足够养活大熊猫了,更何况还有根本没开花的竹子。 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像只老鼠,每只有100~200克,仅母亲体重的千分之一左右。它又聋又瞎,看起来就像是没有在“娘肚子”里发育完全的“早产儿”。这是不是就说明大熊猫的生殖能力退化了呢? 其实,这是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面临的生理压力所决定的。母大熊猫在生仔时有一个穴居和禁食时期。它如何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怀孕,并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的呢?靠的是消耗体内的脂肪。脂肪先要不解为脂肪酸才能被吸收,但脂肪酸的分子量太大,不可能通过母体胎盘中的微血管渗透给胎儿,胎儿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于是,母大熊猫只能消耗自身的蛋白质:将蛋白质转变成为分子量较小的葡萄糖,就可以透过胎盘使胎儿生存下来。但是,母大熊猫自身的蛋白质有限,消耗过多会危及自身的性命。因此,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便选择了这样的方式:生下一个没有成熟的幼仔,成天抱着它喂奶。这就

大熊猫的资料-能猫之料

大熊猫的资料 1、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 大熊猫也叫‘猫熊’,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竹笋。 2、生幼仔非常小,一般只有100多克重,最小的仅50多克,最大的 也不过200多克。这样小的体重,仅相当于母亲的千分之一左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3、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4、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如何?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亲睐. 5、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6、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 7、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8、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 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 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如何?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亲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 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大熊猫是“草食动物”吗?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道道地地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

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大熊猫的种群现状与保护 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截至2003年底, 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 596 只, 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 省的45 个县境内, 总栖息地面积达2 304 991 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 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 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 3 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 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代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增加至34 000 km2,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有效地保护了约85%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关键词:大熊猫; 种群; 分布; 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 前言: 为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林业部( 现国家林业局) 先后于1974~ 1977 年、1985~ 1988 年以及1999 年6 月至2002年6 月组织开展了3 次全国性的大熊猫调查,为大熊猫保护管理决策和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第3 次调查是迄今为止, 我国对单个物种进行的规模最大、技术方法最先进的一次调查, 充分反映了我国大熊猫分布现状与格局。 自1869 年法国神甫戴维在四川宝兴发现大熊猫并将其订为新种以来,西方各国曾以考察探险、传教等不同形式,到中国捕捉或猎杀大熊猫,致使其生存状况渐趋濒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建立保护区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其中,广东鼎湖山( 1956) 浙江天目山( 1956) 和黑龙江丰林( 1958) 为我国第一批以保护自然植被和珍稀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