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矿山地质学

矿山地质学

矿山地质学
矿山地质学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东偏角+西偏角-

2.地球外圈层 :从地表往上至地球大气的边界称为地球外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

3.地球内圈层:地球内部的圈层称为内圈层。地球内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4.活动大陆边缘: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窄)、大陆坡(窄)、海沟和岛弧

5.稳定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6.莫霍面:1909年莫霍洛维契发现大陆地下平均33(16)km处地震波横波速度突然增大,表明此处上下有物质变化。存在一个界面称为莫霍面

7.古登堡面:1914,古登堡,美籍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约2885km处地震波横波波速突然为零,表明此处上下也有明显的物质变化,存在一个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8.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

9.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10.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或岩石圈、能源主要来自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11.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层、能源主要来自于地球以外的称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往上运移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3.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

14.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到围岩中而未到达地表的过程。

15.变质作用:使岩石改变其成分、结构、构造变成新岩石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固相、高温、高压

16.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气温的变化、水和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生物的活动等,使岩石在原地受到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17.剥蚀作用:地表水体、地下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地壳表层岩石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产物剥离原地的过程。

18.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脱离搬运介质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沉积作用。

19.固结成岩作用:使松散沉积物变成坚硬岩石的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0.矿物: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内部构造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形态。

21.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常见矿物。岩浆岩沉积岩中保留下的: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白云石;变质矿物:石榴石红柱石滑石石墨

2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即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23.解理:矿物受外力打击时,总是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4.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时,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裂开,而在任意方向(受力的地方)产生不平整面的性质。

25.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结晶质或非晶质矿物构成的固结的矿物集合体。

26.沉积岩:沉积岩是地壳表层环境中形成的岩石。

27.变质岩:变质岩是由沉积岩、火成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

28.火成岩(岩浆岩):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29.岩浆:来自地下深处或上地幔的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800~1200℃。

30.火成岩的结构:组成部分自身的特点即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状、自形程度及组合关系。

31.火成岩的构造:由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外表形态。

包括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枕状构造

32.深成岩:侵入体深度>5KM。晶质结构,粒粗。

33.浅成岩:侵入体深度<5KM。晶质结构,粒细。

34.喷出岩:由岩浆喷发物形成的岩石。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35.岩墙:狭长的墙状侵入体,近于直立,与围岩层面方向大致垂直。

36.岩床:顺围岩层面方向侵入的层状侵入体。

37.酸性岩:SiO2>65%

38.基性岩:SiO2 含量52%~45%

39.中性岩:SiO2 含量65%~52%

40.碎屑岩:是由于机械破碎的岩石残余物,经过搬运、沉积、压实、胶结,最后形成的新岩石。

41.层理:层内细微成层的现象。

42.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43.结核:在沉积岩中常见到呈团块状,椭球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块体,与周围沉积物成分不同的矿物质团块称结核。

44.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都可以成层分布,都是地层的组成部分。

45.整合:新老两套地层彼此平行接触,他们之间是连续沉积,没有沉积的间断(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46.假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有或长或短的沉积间断。

47.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以角度相交,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

48.年代地层单位:以岩石形成的时代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地层。(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地质体(岩石),即代表相

应的地质年代内所形成的地层。)

49.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石特征和岩石类别划分出的地层单位称为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石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以最初研究的标准剖面地名来命名。)50.岩层产状三要素:用来说明岩石产状的参数称为岩层产状素,由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组成。

51.视倾角:岩层面上与走向线不垂直的线都称为视(伪)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视倾角。

52.真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53.褶皱与褶曲:由于构造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连续弯曲的各构造形态,称为褶皱构造;褶皱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54.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翼相背倾斜,中心为老地层,两侧对应出现新地层。

55.枢纽:同一岩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56.褶曲轴:轴线—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轴迹—轴面与地表面的交线。

57.斜歪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58.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倾角不等。一翼产状正常,一翼倒转。

59.倾伏褶曲:枢纽呈倾斜状,整个褶曲向某一个方向倾伏,两翼岩层同一走向线向褶曲倾伏方向汇合相交。

60.短轴褶曲:短轴褶曲向两端延伸不远即消失,长轴/短轴介于10:1~3:1之间。

61.穹隆:穹隆—长轴/短轴<3:1的背斜

62.复向斜:复向斜又称复式向斜,是由若干次一级的背斜、向斜组合而成的一个大型向斜构造

63.节理:断裂面两侧岩石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64.断层:断裂面两侧岩石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65.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

66.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67.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底面的交线叫煤层交面线,又叫断煤交线。

67.铅直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上相对应岩层之间的铅直距离(hg),反映地层断距的铅直分量。

68.水平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上相对应岩层之间的水平距离(hf),反映地层断距的水平分量。

69.地层断距: 指断层两盘上对应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h0)。

70.断层落差:

71.走向断层:指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层走向基本一致。

72.横断层:指断层走向与褶曲轴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垂直的断层。

73.地垒: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背的正断层组成,致使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的组合类型。

74.阶梯状构造: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致使上盘在剖面上呈阶梯状向同一方向依次下降的组合类型。

75.成煤作用: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成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包括: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

76.煤化作用:泥炭或腐泥转变成褐煤、烟煤、无烟煤、超无烟煤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77.煤成岩作用:由泥炭或腐泥在温度压力作用下转变成褐煤的过程—煤成岩作用。

78.煤变质作用:褐煤在地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烟煤、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煤变质作用。

79.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

80.腐植煤: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

81.腐泥煤: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

82.宏观煤岩组分:腐植煤是由丝煤、镜煤、暗煤、亮煤四种成分组成的,称为煤岩成分(亦称宏观煤岩成分)

83.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类型是根据煤的平均光泽强度、煤岩组分和数量比例划分的光亮煤、半亮煤、半暗煤、暗淡煤四种宏观煤岩类型。

84.含煤岩系:指一套含有煤层并且在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岩系;(聚煤时期形成的一套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85.复杂结构煤层:煤层中常夹有稳定的呈层状分布的岩石夹层,少者1-2,多者十几层。

86.中厚煤层:露天开采煤层厚度3.5-10m,地下开采煤层厚度1.3-3.5m。

87.急倾斜煤层:露天开采煤层倾角>45°;地下开采>45°。

88.伪顶:指直接覆盖在煤层之上的薄层岩层。岩性多为炭质页或炭质泥岩,厚度一般为几cm至几十cm。(它极易跨塌,常随采随落。所以它都混杂在原煤里,增加了煤的含矸率)

89.老顶:又称“基本顶”,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岩层。岩性多为砂岩或石灰岩,一般厚度较大,强度也大。(基本顶一般采煤后长时期内不易自行跨塌,只发生缓慢下沉。)

90.直接底:指煤层之下与煤层直接接触的岩层。(它往往是当初沼泽中生长植物的土壤,富含根须化石,所以又称根土岩。岩性以炭质泥岩最常见,厚度不大,常为几十cm。)

91.煤田: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含煤岩系基本上连续分布的广大地区。

92.井田:煤田内划归一个煤矿开采的部分。

93.煤层稳定程度: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94.含水层:充满地下水的层状透水岩层,是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的场所。

95.隔水层:岩石(如泥岩、页岩)虽有很多空隙,但是因空隙大小或彼此间连通性差,地下水在其中很难流动,这种流动性差,对地下水的运动、渗透起阻滞和阻隔作用的岩层,称为隔水层或不透水层。

96.上层滞水:埋藏于地表以下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97.潜水: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98.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99.孔隙水:存在于松散沉积物(碎屑岩)孔隙中的重力水。

100.裂隙水:存在于岩石裂隙中的重力水。

101.水的硬度:指水中Ca2+ 和 Mg2+ 的含量。

102.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

103.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形成的泉称为上升泉。

104.下降泉:由潜水含水层形成的泉称为下降泉。

105.矿井充水: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水源进采掘空间的过程。106.矿井瓦斯:瓦斯是指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从煤层和围岩中释放出的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气体。(矿井瓦斯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 107.相对瓦斯涌出量:指矿井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日产1t煤涌出的瓦斯数量,单位m3/t。

108.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压力作用下,破碎的煤与瓦斯由煤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大量喷出.

109.岩溶陷落柱:由于地震地下可溶性岩(矿)层,经地下水强烈溶蚀,形成大量的溶洞,在上覆岩层的重力作用下产生塌陷,由于塌陷体在剖面上呈柱状,所以称为岩溶陷落柱。

110.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慢的上部。

二、思考题

1.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分为哪几个圈层?各有什么特征?

以地球表层为界,将地球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外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外圈层:大气圈特征;①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可分为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三种②大气圈的下界在地下一般小于3000m,一般认为上界在地表以上2000—3000km。从下往上一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其中与人类及地作用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其次是平流层。对流层;①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垂直温度梯度平均0.65。C/100m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发生一系列的天气现象③天气要素如温度、湿度的水平缝补不平均,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④对人类的影响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明显。平流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基本上不含水汽和尘埃,不存在各种天气现象。水圈特征;●海洋—冰川—河流—湖泊—地下水—沼泽●水圈中的水不断进行循环—蒸发、降水、径流①水圈是地球表层所有水的总称,它包含了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地下水等,他们在地表构成了一个连续分布圈层。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次是冰川和地下水。②水圈中的水是循环的。生物圈特征;①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由生物和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分布不均。

内圈层:1.地壳——平均厚16km,密度2.8g/cm3 硅铝层—花岗岩质

陆壳——平均33km(最厚70) 硅镁层—玄武岩质

洋壳——平均7km(最薄2最厚11) ,硅镁层

2.地幔——厚2800km,占地球体积82.3%,质量67.8%

(1)上地幔: 33~650km,密度 3.5g/cm3 70~250km为地震波低速带

(2)下地幔: 650~2885km , 密度5.1g/cm3

3.地核—厚3400 km,占地球体积16.2%,质量31.3%

(1)外核 2885~4170km , 密度 10.5g/cm3 ;液态

(2)过渡层 4170~5155km,密度12.25g/cm3 固~液态

(3)内核 5155~6371km,密度12.5g/cm3 ;固态

2.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状况是怎样的?

①外热层——平均深度为15m左右,温度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能,因而明显受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②常温层——外热层与内热层之间的地带,此层温度常年不变,大致为当地年平均气温。③内热层——位于常温层一下,其温度来自内热源,总的趋势是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3.何谓磁偏角?它是如何产生的?应该怎样校正?

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地磁场的南北两极与地理南北两极不一致,因此,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称为磁偏角。以指北针为准,地磁子午线偏在地理子午线的东边的为东偏角,符号为正;地磁子午线偏在地理子午线西边的为西偏角,符号为负。(东偏角+西偏角-)

4.何谓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类型?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区别何在?

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包括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其划分依据主要是作用的地球圈层和能源的主要来源。

5.何谓矿物?主要依据哪些特征来识别矿物?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中有哪些特征性矿物?

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内部构造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形态。

识别特征:①颜色②条痕③光泽④透明度⑤硬度⑥解理⑦断口⑧形态

火成岩特征性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闪石、辉石及橄榄石;变质岩特征性矿物:长石、石英、云母、石榴子石、硅灰石、红柱石、滑石、石墨;

沉积岩特征矿物:岩浆岩保留下来的;石英、长石、云母,新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方解石、白云石、赤铁矿、褐铁矿、石盐。

6.何谓解理?何谓断口?他们在鉴定矿物中有什么作用?

解理:矿物受外力打击时,总是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时,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裂开,而在任意方向(受力的地方)产生不平整面的性质。

解理和断口互为消长关系,即解理发育者,断口不发育,相反,不显解理者,断口发育。①解理面是鉴定矿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观察解理时,通常先看晶体破裂后是否出现闪光的平面(转动标本时,有否闪光的小平面),就可知有无解理面。然后,再根据解理面的完整程度确定解理的等级;②观察解理时,注意区别晶面和解理面,解理为受力后产生的破裂平面,一般较新鲜,平坦有较强的反光;而矿物的晶面,有的表现出各种花纹或麻点,通常无明亮的反光,其表面显得黝暗。

7.岩石与矿物是什么关系?岩石是怎样分类的?

矿物是岩石中具有有用成分(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的岩石,也就是矿物是岩石,但是岩石不一定是矿物。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的成因是:地球内部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随着温度压力的减小,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就是岩浆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等。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的特点,一层层的岩层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地层。不同的地层,含有本时期的生物遗体或足迹,就是化石。变质岩是已形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8.论述岩浆作用与火成岩的形成过程?

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往上运移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可分为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火成岩——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9.火成岩是怎样分类的?(分类依据、分类方案)

1.按化学成分(SiO2)分类:

超基性岩SiO2 ≤45% 基性岩SiO2 45%~52%中性岩SiO2 52%~65%酸性岩SiO2 ≥65% 定名时根据色率和矿物成分

2.按矿物成分分类:

橄榄岩-苦橄岩类:超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类:基性岩;闪长岩-安山岩类:中性岩;正长岩-粗面岩类:中性岩;花岗岩-流纹岩类:酸性岩

3.按产状分类:深成岩:晶质结构,粒粗;浅成岩:晶质结构,粒细;喷出岩: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10.论述火成岩的产状和特征?

11.论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主要是由于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经受外力作用,即先经过风化和剥蚀,呗破碎或分解呈碎屑物质和可溶物质等,又经过搬运(主要是流水和风来搬运),在适当的条件下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物,然后这些松散的沉积物再经受紧压、脱水、胶结,变成坚硬的岩石,这就是沉积岩的一般形成过程。

12.试述沉积的分类方法?

按照沉积物的成分和成因将沉积岩分为三类:火山碎屑岩、陆源沉积岩和内源沉积岩13.论述变质作用的因素及其在变质作用过程中起的作用?变质作用有哪些类型?

作用因素:1.温度:作用温度150℃~800 ℃,(1)在化学成分不变的条件下使矿物重结晶;(2)促使矿物成分之间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矿物;2.压力①静压力——能够是矿物成分从新组合,产生体积小、相对密度大的新矿物,从而使岩石体积缩小②定向压力——使岩石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柔性流动,使岩石中的柱状和片状矿物从新排列,形成变质岩所特有的片理结构;3.化学活动性流体: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能渗入到围岩中,与围岩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矿物。

变质作用有类型:1.区域变质作用2.接触变质作用3.动力变质作用4.混合岩化作用。

14.论述地质作用与三大岩类之间的演化关系?

15.地层单位有哪几种?年代地层单位分哪几级?地质年代单位分哪几级?两者关系如何?

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四个级别;年代地层单位划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宙、代、纪、世、期、时。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意义对应。

16.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各具有什么特征?论述其形成条件?

17.何谓岩层的产状?自然界中岩层的有哪几种产状?

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称为岩层的产状,划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18.掌握褶曲要素、褶曲分类、背斜向斜区别?

褶曲要素:1.核部2.翼部3.枢纽4.轴面5.轴;褶曲分为背斜和向斜;

区别:背斜的形态是岩层向上拱的弯曲,期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经剥蚀后出露与地表时,期核部相对为老地层,两翼依次相对变新的对称重复排列分布的新地层。向斜的形态是岩层向上凹的弯曲,期两翼岩层一般相向倾斜,经剥蚀后出露与地表时,期核部相对为新地层,两翼依次相对变老的对称重复排列分布的老地层。

19.掌握断裂构造的概念,节理和断层的区别,断层的要素,断层的分类方法?

自然界岩石受力后,当作用力超过其强度时,就会产生断裂,使其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这种岩石脆性变形的产物称为断裂构造。

区别:节理——断裂面两侧岩石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断裂面两侧岩石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的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段盘、交面线、断层位移等。

断层的分类方法: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①正断层②逆断层③平移断层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层走向的关系分①走向断层②倾向断层③斜交断层;根据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分①纵断层②横断层③斜断层。

20.成煤的原始物质有哪些?成煤过程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主要发生哪些变化?成煤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成煤的原始物质:植物(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主要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的丝状和叶状植物体,如菌类和藻类;高等植物的最大特点是根茎叶等器官分化,如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C-P蕨类、T-J裸子、E-N被子)

成煤过程主要经历:㈠泥炭化阶段①腐泥化作用,②泥炭化作用㈡煤化作用①煤成岩作用②煤变质作用。

成煤的必要条件是:①植物条件,大量的植物尤其是高等植物的生长、繁盛②气候条件,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是成煤的最有利条件之一③地理条件,适合于发生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场所,如滨海平原、内陆平原、山间盆地④地壳运动条件,

21.何谓宏观煤岩组分和煤岩类型?两者是什么关系?

宏观煤岩组分——腐植煤是由丝煤、镜煤、暗煤、亮煤四种成分组成的,称为煤岩成分(亦称宏观煤岩成分);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类型是根据煤的平均光泽强度、煤岩组分和数量比例划分的光亮煤、半亮煤、半暗煤、暗淡煤四种宏观煤岩类型。

关系:

22.中国煤炭主要依据哪些指标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哪些煤类?

分类指标:挥发分、粘结性、煤化程度;主要分为:①无烟煤②贫煤③瘦煤④焦煤⑤肥煤⑥气煤⑦长焰煤⑧褐煤。

23.何谓煤系?煤系有哪些主要类型?各具有什么特征?

煤系:指一套含有煤层并且在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岩系;煤系类型:1.近海型含煤岩;系近海型煤系特点:(1)煤系分布广;(2)岩性、岩相稳定,标志层多,煤层容易对比;(3)碎屑成分单一,分选好,圆度高,粒度细;(4)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煤系厚度不大;(5)煤层结构简单;(6)含黄铁矿,硫分高。

2.内陆型含煤岩系:特点:(1)煤系分布局限;(2)岩性、岩相变化大,标志层少,煤层对比困难;(3)碎屑物成分复杂,分选差,圆度低,粒度粗;(4)煤层层数少,单层厚度大,煤系厚度大;(5)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石多。。

24.煤层按厚度、结构、倾角、稳定程度分为哪些类型?

(3)按煤层稳定性分类:①稳定煤层②较稳定煤层③不稳定煤层④极不稳定煤层25.煤层顶底板依据什么进行划分?划分为哪些类型?

顶板是指位于煤层上方一定距离的岩层。根据顶板岩层性厚度以及采煤时顶板变形特征和跨落难易程度,将顶板划分为伪顶、直接顶、基本顶三种。

底板是指位于煤层下方一定距离的岩层。分为直接底和基本底两种。

26.地下水是如何分类的?分为哪些类型?各具有什么特征?

(一)按埋藏条件分类:1.上层滞水;特点:(1)降水量为直接补给量;(2)补给区

与分布区一致;(3)季节性的;(4)分布范围小,埋藏浅。2.潜水;潜水的特点:(1)动态不稳定,水位、水量随时随地变化;(2)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3)易受污染;(4)潜水埋藏浅,易于开发,是重要的水源。3. 承压水;承压水的特点:⑴承压水有一定压力;⑵地质构造对承压水起决定性作用;⑶承压水动态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⑷承压水水质好,不易污染。

(二)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类:1. 孔隙水;2.裂隙水3.喀斯特水(岩溶水)

27.论述泉的概念、泉的分类及形成条件?

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

分类:㈠下降泉⒈侵蚀下降泉,当河谷、冲沟切割到潜水含水层时,潜水即出露形成泉。因这种泉的出露与流水的侵蚀作用有关,称为侵蚀下降泉⒉接触下降泉,当地形被切割到含水层下面的隔水层时,潜水层被迫从两者的接触处涌出地表,称为接触下降泉⒊溢流下降泉,当岩石透水性变弱或当隔水层底板隆起时,潜水因流动受阻而涌溢于地表时,称为溢流下降泉㈡上升泉⒈侵蚀上升泉,当河流冲沟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承压水便会喷涌成泉,称为侵蚀上升泉⒉断裂上升泉,当导水断层或张性裂隙通过承压含水层时,地下水便会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在地面标高低于承压水测压水位处便会出现泉,称为断裂上升泉

28.矿井的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有哪些?

矿井的充水水源主要有四种,即矿体及围岩空隙中的地下水、地表水、老窑(采空区)积水和大气降水。充水通道:①岩石的空隙②岩层的裂隙③岩层的溶隙④人工通道29.矿井防治水有哪些主要措施?

分为地表防水和井下防治。(一)地表防水①慎重选择井筒位置②河流改道③铺设不透水的人工河床④修筑排(截)水沟⑤地表堵漏(二)井下防治水①井下探放水②煤矿酸性水防治③井下防水煤柱的留设④井下截水建筑物的设置⑤含水层的疏排。

30.掌握单斜、褶曲、断层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和识别方法?

剖面图:(一)单斜

(二)褶曲1.横剖面图:真实地反映褶曲的类型、轴面的产状、两翼岩层的产状、褶曲的开阔程度等特征

2.纵剖面图:能反映褶曲枢纽的倾伏情况。水平褶曲的地层界线表现为一组水平的直线倾伏褶曲的地层界线表现为一组倾斜的直线。岩层的倾角为褶曲的倾伏角

3.斜交剖面图

(三)断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一)单斜一组大致呈直线的相互平行的等高线。等高线即煤层的走向线;倾向:等高线疏-倾角缓等高线密-倾角陡

(二)褶曲

倾伏褶曲

(三)断层用断煤交线表示,造成等高线中断

(a)正断层(b)逆断层

1.上盘煤交线

2.下盘煤交线

3.煤层底板等高线

31.能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识别断层、褶曲类型,求煤层、断层的产状,确定断层的落差、铅直地层段距,能预测巷道遇到断层的位置?(课本P99)

32.论述煤厚变化的原因和特征?(课本P207)

引起煤厚变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地壳的不均匀沉降、泥炭沼泽基底不平、河流冲蚀、构造挤压等。

地壳的不均匀沉降特征:

(1)煤层层数增多,厚度变薄,分叉方向为地壳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的方向;

(2)向着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的方向,煤系的总厚度及煤层中矿物杂质含量有增大的趋势。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特征:

(1)煤层顶平,底不平;

(2)煤层变薄方向为底板凸起的方向,厚度逐渐变薄;

(3)煤分层或夹矸被凸起的底板所阻隔。

(三)河流冲蚀

1.同生冲蚀

(1)条带状分布,面积不大;(2)冲刷带为砂质岩,夹煤碎块;(3)冲刷带与煤层有共同的顶板。

2.后生冲蚀

(1)冲刷带呈条带状分布,范围大;(2)冲蚀带内煤质变劣;(3)冲蚀带为砂质顶板。(四)构造挤压

(1)无论在煤层增厚或变薄带,煤层中夹石层常和煤炭物质混杂在一起,造成煤的灰分增高;

(2)煤层顶底板多不完整,裂隙发育,有时与煤层互相穿插;

(3)在煤层增厚或变薄处,原始结构全部遭受破坏,煤变成鳞片状或碎粒状,往往可见很光滑的挤压面和不规则的小褶曲;

(4)沿煤层的走向或倾向,煤层的增厚带和变薄带常相互交替出现。

33.论述煤厚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课本P210)

1.影响采掘部署;

2.影响计划生产

3.掘进率增高

4.回采率降低

34.论述井下巷道遇到断层前的征兆?(课本P221)

(1)煤(岩)层产状发生显著变化,伴生、派生小褶皱发育。

(2)煤(矿)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

(3)煤(矿)层及其顶底板中裂隙显著增加,一般越靠近断层,裂隙越发育。

(4)煤层原生结构发生变化,滑面增多,出现揉皱和破碎现象,煤体呈鳞片状、粉末状。

(5)在大断层附近常伴生一系列小断层,这些小断层与大断层性质相同,产状大体一致。

(6)在高沼气矿井,巷道中的瓦斯涌出量在出现断层前有明显的增值变化。

(7)充水性大的矿井在揭露断层前,巷道出现滴水、淋水和涌水现象。

35.论述寻找断失翼煤层的方法?(课本P223)

(1)层位对比法确定断层性质、确定地层断距、确定平巷拐弯方向和距离、确定斜巷距离

(2)构造行迹判别法(3)规律类推法(4)作图分析法(5)生产勘探法

36.论述断层的处理方法?(课本P227)

1.开拓设计阶段对断层的处理

(1)井筒位置的选择井筒特别是井底车场应尽量避开大的断层,对于倾角较大的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