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税收超额负担分析-最新范文

税收超额负担分析-最新范文

税收超额负担分析-最新范文
税收超额负担分析-最新范文

税收超额负担分析

[摘要]税收超额负担是税收效率分析的核心,它可以借助于消费剩余和生产剩余及无差异曲线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应更关注征税引起的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我国现行主体税种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各种市场资源配置的均衡条件,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产生了超额负担。[关键词]税收超额负担;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一、税收超额负担理论分析当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已经处于最优状态下,政府征税给纳税人所造成的负担不仅仅表现为所征的那部分税款(直接成本),而且还往往会影响经济决策,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从而产生一个超额负担,即对纳税人福利造成的额外负担,也称为税收的福利成本,属于社会净损失。由于税收的存在,引起了相对价格结构的变化。价格变化影响了私人部门的经济决策,由此减少了征税前的经济选择所能获得的经济福利,消费者不得不克制自己,完全放弃了对征税商品的偏好,而去消费其它并不偏好的产品,有时即使没有税收直接成本,超额负担也依然存在。政府征税造成的超额负担既包括消费方面,也包括生产、投资等方面。对税收超额负担的分析一般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以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为工具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因为税收影响价格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商品之间的比价和购买力发生变化,所以也须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进行更深的分析。1.依据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理论分析税收超额负担税收超额负担以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主要借助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说明。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代价,超过它实际支付的代价的差

额。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对某种商品所实际得到的价格,超过它原本想获得的价值的差额。现以从量课征的商品税为例,见图1.课税前,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交于A点,均衡价格和数量分别为P0、QO.现按单位产出对厂商征收数量为t的税(对消费者征税效果一样),由此带来的税收效应是:均衡点由A移至B,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1、Q1,使得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由P0上升到P1,生产者获得的净价格从P0,降到P3.均衡产量减少Q1-Q1,给政府带来收入P1P3CB.税前消费者剩余是P0AE,税后消费者剩余是P1BE,损失P1P0AB;生产者剩余是P3CF,损失P0P3CA.总损失的面积。若需求曲线为水平线(弹性无穷大)时,没有消费者剩余,也就没有消费者剩余损失;存在生产者剩余损失,扣除政府收入为超额负担。若需求曲线是垂直线(弹性为0)时,价格又按课税数量上涨,税收全部由消费者负担,但需求量不受征税的影响,消费者剩余无穷大,存在消费者剩余损失,没有生产者剩余损失,消费者剩余损失扣除政府收入,超客负担为零。可见,课税的超额负担的大小取决于课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弹性越大,超额负担就越大。当然,课税的超额负担的大小也取决于供给弹性。当供给曲线为水平线时(弹性无穷大),税收全部由消费者负担,存在消费者剩余损失,没有生产者剩余损失。消费者剩余损失扣除政府税收收入就是超额负担。当供给典线为垂直线时(弹性为0),没有消费剩余损失,生产者剩余损失等于政府收入,超额负担为零。2.借助于无差异曲线分析税收超额负担税收超额负担还可以通过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进行分析,见图2.假如某消费者预算线为AB,无差

异曲线为U1,在X、Y两种商品之间进行选择,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其消费的最佳选择点为E1,消费X商品OX1量,Y商品为OY1量。现对X 商品征一定比例的商品税,税后预算线变为AB‘与无差异曲线U2切于E2点,消费X商品OX2量,Y商品为OY2量。税额为CE2.显然,与E1点相比,该消费者在E2点进行消费福利有所损失,但是任何税种都可能会使消费者处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重要的是消费者遭受的损失是否大于政府的税收收入。若消费者损失等于税收收入,说明无税收超额负担,若消费者损失大于税收收入,说明存在税收超额负担。是否大于政府的税收收入。若消费者损失等于税收收入,说明无税收超额负担,若消费者损失大于税收收入,说明存在税收超额负担。是否存在税收超额负担,这取决于政府课征的不同税种。一般来说,在现代税种中,除一次总付税,即按人头定额征税(假定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一样)外,几乎所有的税种都会产生税收超额负担,干扰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条件。为说明上述比例商品税的超额负担,需要比较一下一次总付税的效应。为使总付税为CE2,必然使税前预算线AB平行移到DF,与无差异曲线U3交于E3点,在此处该消费者可消费更多的X商品和较少的Y商品,获得较高水准的无差异曲线U3.所以比例商品税造成的额外负担为U2与U3的差异DG(相同税额,消费者税后盗用有差别)。若为保证消费者享有U2的效用水平,需要将税前预算线AB平行移到GH,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4点。显然,在此处该消费者的收入损失(U1与U2的差距),即AB与GH之间的垂直距离与税收收入NE4一样,说明一次总付税没有超额负担。而征比

例商品税,导致消费收入损失NE4F超过税收收入CE2,超额负担为E2I (比例商品税和一次总付税税后效用水平相同,但征集的税额不同)。

3.通过征税导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税收超额负担当征税使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使消费者的选择和效用发生变化。这种价格变动的总效应包括:一是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发生了变化,产生替代效用,即在效用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与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商品消费量的变化。二是收入的购买力发生了变化,产生收入效应,即在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购买力的变化导致的商品消费量的变化。仍以无差异曲线进行分析,见图3.当对X商品征一定比例税时,原来预算线AB移至AB‘,消费的均衡点由E2,征税导致的总价格效应是E1占到E2点的量的变化。X商品减少量为X1-X2,Y商品增加量为Y2-Y1.X商品消费量下降的部分原因是替代效应导致,即X商品相对贵了,购买量减少;部分原因是收入效应导致,由于价格上涨而减少了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因而购买X商品量减少(假如X商品是正常品)。更深入的分析是:若为保持与价格上涨前(征税前)的效用不变,找一条平行于AB’的预算线CD与原无差异曲线U1切于E3点。其中,均衡点由E1到E3的变化为替代效应;均衡点由E3到E2的变化为收入效应。对正常品而言,由于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均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因而,其总价格效应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即征税导致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符合需求规律(图3显示的是正常品的情况)。对劣等品而言(吉芬商品是特例),其替代效应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而收入效应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同(E2位于E3的右边),由于劣等品

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E2位于E1的左边),因而总价格效应仍然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即征税导致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也符合需求规律。事实上,税收超额负担是由替代效应引起的。由图3可推出正常需求的曲线D0(描述价格变化时商品需求量未补偿的变化)和补偿性需求曲线DC(描述价格变化而同时收入得到等量补偿,使消费者的商品组合仍然处于相同无差异曲线上时的需求量的变化),见图4.在不考虑收入效应的情况下,超额负担取决于正常需求曲线D0,税收超额负担为△BCD的面积,在存在收入效应的情况下,超额负担取决于补偿性需求曲线Dc,税收超额负担△BEF的面积,小于△BCD的面积。这说明用正常需求曲线高估了税收超额负担。只有在收入效应非常小的情况下,用正常需求曲线D0衡量超额负担才比较准确。二、我国现行主要税种的超额负担分析我国现行税制体系概括起来可分为商品税和要素税两大类,前者主要指流转税类,后者主要指所得税类和财产税类。就商品税而言,理论上分均一商品税和差别商品税。所谓均一商品税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按统一比例税率征税。差别商品税是指只选择部分商品和劳务征税,或对全部商品和劳务都征税,但采用差别税率征税。如果采用均一商品税,税后不改变税前的相对价格,这样就不会造成商品市场上的超额负担。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即使按相同率征税,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也会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价格上升幅度高于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而且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和劳务其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均一商品税事实上也类似差别商品税,同样会导致

税收超额负担,而且远离公平目标。只不过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均一商品税比差别商品税的超额负担小。征差别商品税后,直接改变了商品之间的比价,造成超额负担。征税差别越大,超额负担越大。就要素税而言,理论上一般按均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设计。由于不同的人边际投资倾向和边际劳动倾向不同,即使均一比例所得税事实上类似于差别比例所得税,也存在超额负担。累进所得税的超额负担最大。1.现行流转税类的超额负担分析我国现行增值税由于征税范围尚未扩展到全部产业,税率和计算方法尚未完全统一,而且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导致成本结构不同的行业实际税负差别很大。所以,我国现行增值税不完全符合中性原则,实际上还属于差别商品税。现行营业税是在未实行增值税的产业中实行,不仅按全额征税(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税负具有累积性),而且按行业设计税率,属于典型的差别商品税。现行消费税属于有限型消费税,选择了11类消费品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加收一道消费税,这11类消费品的选择基本上考虑的是:奢侈品、对健康有害品、不能再生资源品和财政意义大的消费品。目前污染品还未列入征税范围,所以现行消费税还不属于外部经济效果的矫正税。其税率分别按产品设置差别比例税率和差别税额,很明显也属于典型的差别商品税。2.现行所得税类超额负担分析由于我国目前内外资企业分设两套所得税制度,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明显重于外资和外国企业,资本在内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还有转移的诱因,企业所得税还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均衡,见图5.Dkn、Dkf分别代表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资本边际生产力,ON、OF

表示分配配在两部门的资本总量,t为税率。税前Dkn与Dkf交于A 点,即在内资企业部门使用Onk1的资本,外资企业部门使用Ofk1资本时,二者的报酬率相等,均为0NR1.现在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征比例为t1、t2的所税(t1>t2),则税后资本边际生产力分别为Dkn ‘、Dkf’,交于B点。内资、外资部门分别使用ONK2、OFK2资本量,由于内资企业的税负重于外资企业,诱导资本过多流入外资企业部门。在B点由于内资企业的资本边际生产力高于外资企业,税后均衡使资本配置效率是低的,若资本向内资企业移动(由K2移至K1)还可以提高整个资本存量的报酬率,但由于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不仅税率有差别,而且优惠政策差别更大)阻碍了资本作这样的移动,由此产生了两类超额负担。一类是类似商品税的低效率,造成消费者福利净损失,产生超额负担。因为过高的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促使资源流入外资部门,内资企业产出水平下降,使内资企业的商品价格上涨。另一类是来自资本方面的扭曲产生的超额负担。后者的税收超额负担为△ACD的面积。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不仅扭曲资本在数量上的配置,而且在具体制度设计上也导致在不同方面存在超额负担。由于企业的债务利息可在税前扣除,而自有资本和股权资本的正常收益却不允许税前扣除,说明企业所得税既不是对纯经济利润课税,也不是对全部资本所得课税,税基不伦不类,导致资本筹资结构扭曲;由于股息重复课税,又必然导致资本在公司与非公司制形式配置上发生扭曲。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度,分别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计税。如果把闲暇也当作一种商品的话,税后导致了劳动市场均

衡发生变化,也存在超额负担,见图6.假如税前无差异曲线U1与预算线AB切于E1点。劳动时间为BL1,闲暇为OL1,所得为E1L1.税后(假定是比例税率)则预算线为A‘B,与无差异曲线U2切于E2点,劳动时间为BL2,闲暇为OL2(劳动供给减少,这是所得税的替代效应起支配作用的结果,替代效应导致劳动供给减少,如果闲暇属于正常品,所得税的收入效应还会引起闲暇消费减少,相应劳动供给增加。至于哪种效应起支配使用,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人对闲暇的偏好不一样),所得为E2L2,税收负担为CE2.若按人头征定额税,税额同样CE2,预算线GD平行于AB与无差异曲线U3切于E3点(假如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相同),工作时间增加到BL3,而且获得较高水平的无差异曲线,福利水平提高了。从几何图上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的超额负担是以相同税额的比例所得税与定额税之间福利水平的差额衡量的,即U2与U3的距离。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的效应(图略)比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更强一些。个人所得税不仅影响劳动和闲暇之间的选择,而且由于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度,计税依据、扣除额标准以及税率都存在差异,还会导致劳动供给结构之间扭曲。1.除极端情况(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弹性为零)外,对任何商品课税都会产生超额负担。超额负担与商品需求体系弹性、税率高低成正比,从效率目标出发,一是对所有商品征相同的税(尽管也有超额负担);二是若对选择性商品课税应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征税,最好对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一般来说,现行消费税、营业税比增值税的超额负担要大,因为课征消费税的商品大部分属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而且征

税范围具有选择性,课税商品税率差别大。营业税按行业设置税率,税负也存在一定差别。为此,应扩大增值税的范围,取消营业税;规范增值税的计算方法,采用单一税率,实行消费型增值税。2.鉴于最优原则在税制设置中无法实现,将次优原则应用于税制设计中列具实践意义。次优原则是在市场存在失灵条件下,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最优,使税收超额负担最小。为此,应开征矫正外部经济效果的税种,如环境税。

3.企业所得税以经济利润为计税依据比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作为计税依据对资本筹资结构的扭曲程度要小。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应尽快合一,不仅公平,而且更具效率。

4.累进的边际税率越高、个人的购买总支出数量越大、劳动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对闲暇的替代效应越大,个人所得税的超额负担越大。由于闲暇和收入的无差异曲线因不同人而异(如年龄、性别、职业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各异),所以同样的税收对不同的群体,其个人所得税的效应不同。

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1. 税收的基本属性 税收的基本属性,同其他经济范畴一样,通常要从两方面来剖析:一方面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殊规定性,即不考虑税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差别,剖析税收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是剖析不同社会或不同国家的税收的特殊性。 2. 税收的"三性" 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是税收权威性的体现。 第二节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 税收制度:国家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课税办法的总和。 1. 税制要素 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其他要素:减税、免税附加和加成、纳税环节、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违章处理。 2. 税收分类 现代国家的税制一般都由多个税种组成,各税种既互相区别又密切相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将各税种分别归类,是研究和建设税制的重要前提。税收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一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2)直接税与间接税。(3)从量税与从价税(4)价内税与价外税。(5)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三节税收原则 1.税收原则及其发展 (1)税收原则的概念 一国设计、完善税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治税思想的具体化和条文化 (2)税收原则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税收思想—— 西方税收思想的发展 2、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 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而平等征税又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个方面的含义。 (2效率类税收原则 经济效率——税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行政效率——税收征收过程的效率,可以用税收活动中征纳双方的成本衡量,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3. 税收中性问题 (1)概念。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2)明确税收超额负担或称无谓负担问题是理解中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中国税收的负担情况

中国税收的负担情况 我国税种的简介 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种由37个缩减到目前的22个,具体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关税、船舶吨税。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筵席税已经停征,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征收。因此,目前税务部门征收的税种只有18个。

2011年全国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发布日期】:2012年01月20日 2011年,税务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努力改进纳税服务,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全国税收收入完成95729亿元(扣除出口退税后为86524亿元,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其中,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82122亿元,比2010年增收15260亿元,增长22.8%,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完成13607亿元,比2010年增收3079亿元,增长29.2%。税收收入增长随经济发展逐季趋缓。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9205亿元,比2010年增加1876亿元,增长25.6%。此外,地方税务机关还组织征收社保基金、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其他收入15652亿元,增收4395亿元,增长39%。 在税种方面,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营业税分别增长13.6%、15.1%、22.6%,企业所得税增长34.7%。在区域分布上,东、中、西三个区域税收收入分别增长21.7%、27.9%和28.5%。(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税收收入统计数据) 2011年中国税收情况日期:2012-2-16 2011年被认为是减税力度颇大和宏观经济“软着陆”的一年,但个税改革后2011年的个税收入增速却比2010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后,2011年其收入增速比2010年高0.9个百分点。昨日,财政部发布税收收入增长结构性分析,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同比增长22.6%,去年出台的上调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列减税措施,并没有让这些税种的收入增速降低。 多种减税税种收入大增 尽管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此前的2000元提高至3500元,但去年个人所得税收入依然达6054.09亿元,同比增长25.2%。而在2010年,个人所得税收入为4837.17亿元,同比增长22.5%。比较显示,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2011年税收收入增速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2.7个百分点。 和个人所得税情况类似,去年我国还提高了增值税起征点,以减少个体工商户纳税负担,但和2010年相比,增值税收入增速同样不降反增。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增值税实现收入24266.64亿元,同比增长15%,而在2010年增值税的收入为21091.95亿元,同比仅增长14.1%。 此外,去年我国还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但企业所得税收入依然一路走高。数据显示,2011年企业所得税实现收入16760.35亿元,同比增长30.5%,而在2010年企业所得税收入为12842.79亿元,同比仅增长11.3%。 财政部归因经济增长快 “去年税收总体平稳增长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上涨、企业效益较好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对税收收入大幅增加的原因,财政部解释,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带动了国内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等各主体税种收入的增长,此外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也都导致税收收入大幅增加。 “减税涉及的领域较小,涉及的税额和税基同样比较小,这是导致减税效应不明显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 刘元春介绍,从增值税来看,尽管去年增值税起征点有所提高,但提高起征点影响的仅是少部分个体工商户,相对增值税的纳税群体而言,个体工商户仅是少部分纳税者,由此,起征

财政学习题 14

第十四章税收与效率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下列税种中,不产生超额负担的是: A、统一的所得税 B、统一的商品税 C、人头税 D、有差别的商品税 2、下述哪种税收方式会直接对收入——休闲的选择产生扭曲性影响: A、对资本收入课税 B、对消费品课税 C、对劳动收入课税 D、对财产课税 3、以下税种中只产生收入效应不产生替代效应的是: A、统一的商品税 B、统一的所得税 C、有差别的所得税 D、人头税 4、以下关于税收超额负担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个人因税收而导致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收到的税收 B、税后福利水平相同,总额税税收收入大于差别税 C、同等税收收入条件下,总额税福利水平高于差别税 D、政府收到的税收大于纳税人因税收而导致的福利损失 5、以下关于减少税收超额负担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对商品征税采用反弹性法则 B、大力推引人头税 C、尽可能采用低税率 D、尽可能采用相对中性的税收 第二部分多选题 1、社会一般不选择总额税的原因有: A、总额税不符合公平原则 B、总额税不符合效率原则

C、总额税无法纠正市场缺陷 D、现实的市场经济总是有缺陷的 2、影响税收超额负担大小的因素有: A、对商品征税时,商品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弹性 B、税率的高低 C、税收对相对价格的影响程度 D、税制设计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 3、以下关于拉弗曲线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表明税率和税收收入的函数关系 B、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 C、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不同的税率 D、从理论上讲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存在最优结合 4、在税制设计中可减少税收超额负担的措施有: A、尽可能采用中性税收 B、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征税 C、尽可能避免高税率 D、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税 5、政府通常采用的激励投资的税收政策有: A、减免所得税 B、快速折旧 C、投资抵免 D、财政补贴 第三部分判断题 1、量能税比受益税引起的税收超额负担小。() 2、为减少税收超额负担,在税制设计时应尽量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采用相对高的税率。() 3、由于所得税不会直接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因此所得税是中性税收。()

【2018-2019】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 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 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 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 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 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 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 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 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 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 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 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 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 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 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 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 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 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XX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 长数额越来越大,如XX年为2350亿元,XX年为2500亿元,XX年为1831亿元,XX年为3465亿元,XX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 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 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的 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 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 5万亿元。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 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徘徊在 93左右,如1992-XX年分别为94. 66, 97. 84, 96. 43, 93. 29, ( 1996年

税收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直接税:纳税人不能把税负转嫁给他人的税种。 2.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享有法定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直接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3.课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是税法规定的征收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4.税率:是税额和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5.定额税率:是对课税对象按固定税额计征的税。 6.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时开始征税,未达到的不征税。 7.税收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归国家所有,即不需要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8.中央税:又称国税,是由国家政府或国家一级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9.地方税:是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10.税收原则:国家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11.税负转嫁: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是税负运动的一种方式。 12.税负归宿:是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的归着点。 13.扣缴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 14.税收中性:不仅包括税收不应使消费者遭受额外效率损失,还包括不应对一切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如对劳动、储蓄、资本形成的影响。 15.税收负担:即“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负担。 16.宏观税收负担: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总收入占当期社会新增财富的比重,是税收负担最重要的分类之一。 17.税收超额负担:政府税收导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税收收入,从而形成税外负担,引起效率损失。 18.税收成本:在实施税收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耗费。 19.税制结构:是国家根据集中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要求,设置各个税种从而形成的相互协调和补充的税收体系。 20.税收效应: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反应,即税收的调节作用。 21.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22.营业税: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和单位或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 23.消费税: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在特定的环节征收的一种税。 24.销项税额: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或应税劳务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 25.小规模纳税人: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 26.混合销售: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27.纳税申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和内容向税务机关提交有关纳税事项书面报告的法律行为,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是税务机关税收管理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税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28.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一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香港与中国大陆个人所得税税负比较

香港与中国大陆个人所得税税负比较 一、?税率和扣除额 香港以应纳所得额为计税依据,薪俸采用15%的标准或2%- 17%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和都采用15%的标准税率计税。纳税人可以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但按超额累进税率征收的薪俸税,不得超过以扣除费用前的总所得乘以标准税率计算出来的税额。香港没有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而是规定了免税条件和免税额。 香港现行的薪俸免税免税额、扣除额及税率如下文表一及表二所列。表一:免税额和扣除额

注:2015/2016年度税率。 表二:香港薪俸税累进税率 或以标准税率15%计算,以较低者为准。 中国大陆实行收入扣除基本费用后的余额累积超额累进税率,征税范围包括工资以及薪资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以及经营所得、企业以

及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以及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以及股息所得、财产承租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其它所得等所有收入。其中工资、薪金所得税率为3% – 45%,起征点为3,500元,月收入超过3,500元开始征税, 实行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中国大陆工资薪金所得税率如下文表三所列。 表三:中国大陆薪金税率 除了上文提到的每个月人民币3,500元的免税额外,中国大陆针对个人供养父母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免税扣除,也没有例如香港税制所提供的居所贷款利息及个人进修等扣除项目。 从上表可见,香港“”与内地个人所得税比较,免税额项目较多,金额也较高,但没有内地个人所得税规定的起征点。以四级超额累进税

率计算出的应交税额没有超过应税所得15%的,按照累进税率计算的结果交税;如果计算出的应交税额超过应税所得15%的,按照应税所得15%交税。 二、实例 香港居民 陈先生是香港居民,已婚并育有一子。其子今年15岁。陈先生之父母今年都已满60周岁,其父母与陈先生同住,由其供养。同时,陈先生及其他配偶还负责供养其配偶年满60周岁之父母。陈先生全年收入是港币96万元。陈先生于相关纳税年度支付进修费用5万元,另外支付住所房贷利息8万元。 陈先生在香港应交所得税为: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知识讲解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 一、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历史上的税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贡产生于夏朝,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贡因其带有强制性,所以是具有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 助产生于商代,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彻产生于周代,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缴纳给王室。即由力役形式改为实物形式。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从税收起源角度看,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三、隋唐时期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用调制。 “租庸调”是指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税款分夏秋两次缴纳,故名两税。两税的内容为地税与户税的合并,也就是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为一种新的税收。 四、明清时代 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计亩征银”,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即“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地丁合一,使得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征收情况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实现各项收入68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506.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收113.9亿元,增长29%,税收形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收97.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6%;社会保险费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收39.6亿元,增长30.7%;工会经费收入6.6亿元,同比增收1.2亿元,增长22.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亿元,同比增收0.2亿元,增长10.3%;其他代收费及基金收入1.1亿元。 企业所得税税收知识简介 一、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

关于增值税税负的分析

关于增值税税负的分析 增值税税负有增值税理论税负、增值税实际税负、增值税行业税负之分: 一、增值税实际税负 增值税实际税负指的是一般纳税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缴纳的增值税与同期实现的增值税计税收入的百分比。 二、增值税理论税负 增值税理论税负是一般纳税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按特定方式计算的理论增值税与同期实现的增值税计税收入的百分比,其中理论增值税是指在未考虑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和期间费用进项税额的前题下,根据产品的毛利总额或毛利率、计税销售收入结合产品的成本结构计算出来的同期应纳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增值税的理论税负=理论增值税/增值税计税收入×100% 1、对于工业企业,理论增值税有如下计算公式: 理论增值税=(不含税收入-可抵扣成本)×适用税率 =[不含税收入-(不含税材料成本+不含税可抵扣制造费用)]×适用税率 =(产品毛利+对应产品生产人工成本+不可抵扣制造费用)×适用税率 2、对于商业业企业,理论增值税有如下计算公式: 理论增值税=(不含税收入-商品销售成本)×适用税率 =商品销售毛利×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增值税计税收入,仅包括增值税应税收入,不包括出口收入等增值税免税收入,因为出口收入等增值税免税收入不存在增值税税负的问题,如企业同时存在出口收入等增值税免税收入,则在计算增值税理论税负时,计税收入不含增值税免税收入,同时应剔除与增值税免税收入相对应的毛利及成本项目; 当企业的增值税应税收入项目存在不同的增值税适用税率时,应分别计算不同税率收入的理论增值税,并将不同税率收入的理论增值税汇总得出一个总的理论增值税,并以此来确定总体的增值税理论税负; 理论增值税税负作为一种税负考核指标,在计算时未考虑固定资产和期间费用进项税额,这是因为固定资产进项虽然对投入当期的税负影响较大,但毕竞是一次性的影响,在作为税负考核时剔除其进项税额对税负的影响,可使其与同期

我国税负的宏观分析

摘要:近年中国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反映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 面也引发了公众对中国税负的关注,在财政收入实现巨大增长的背景下,如何评定一个国家的税负,具体而言有五种,均能从某些角度反映一个国家的税负程度。在种种评定方法下,究竟如何才能真实的反映中国的税负情况,从真实数据出发,结合实际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角度分析出中国税负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税负痛苦指数;宏观税负;科学性;非税收入;名义税负;税收结构;隐藏税收;税收征管;税收改革 引言:《福布斯》曾推出“税负痛苦指数”榜单,2009年的榜单显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度量世界52个国家及地区雇主及雇员的综合税务负担,所用指标有5个,即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富税、雇主及雇员社会保障金及销售税。该调查显示,中国在上述5个指标中,除了“雇员社保金”高于首位的法国外,其余指数均低于法国,总指数为160,全球列第二位。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杂志,其观点必然不会是空穴来风,且不管其具体的测算方法科学与否,其榜单足以证明中国的税负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宏观税负的评定 1. 测算宏观税负,目前主要有五种方法,相应有以下五种口径的宏观税负: 1.1小口径宏观税负。等于税收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口径的宏观税负。包括了社会保障缴款的净税收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口径的宏观税负。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的总和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4.大口径宏观税负。等于全部政府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5.美国《福布斯》杂志使用的宏观税负评价方法。自2005年《福布斯》将中国纳入全球税负痛苦指数评选体系以来,中国的排名一直靠前,2009年仅次于法国排第二位。不过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中国的宏观税负,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评定税负。 2 福布斯的税负痛苦指数的分析 2.1.税负痛苦指数的构成 《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雇主社会保险、雇员社会保险和增值税(或销售税)的最高法定税率进行加总,得出的总分为税收痛苦指数。 有观点认为,该统计方法在反映税负高低问题上有几个重大缺陷:一,指数选取的名义税率不等于实际税率,实际税率往往比名义税率低。二,最高的边际税率只适用很小比例的纳税人,不能反映一国居民的总体税负状况。三,简单相加的假设前提是对每个税种赋予同等的权重,而这一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福布斯》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非常复杂,在这种复杂情况下,进行国际比较,

中国宏观税负水平过高

* 前段时间,福布斯公布了中国的宏观税负排名世界第二。对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否,我们先不做讨论,但这次的数据无疑也给中国人民提了醒。中国真实的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从下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0028.43亿元,同比增长了29.6%。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2010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3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同比增收13681亿元。有研究显示,从1994-2009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从16%提高至30%,税收收入连年超过GDP增长,更大于居民收入增幅,使得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增加。 以去年为例,去年全国完成税收73202亿元,而去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83080亿元。上述收入并不包括高达2.9万亿的土地收入以及至少还有不低于5万亿的各级政府预算外收入和非税收入。如果将政府的各项收入相加无疑超过了15万亿。而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397983亿元。这意味着,中国的宏观税负超过了30%,远远高出此前国税总局公布的20%左右的名义水平。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则似乎佐证了“中国宏观税负确实不低”。财政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前 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由此测算,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确实增长过快,减税势在必行。从上半年相关数据来看,中国居民税负呈现上升局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呈现的减税趋势背道而驰。上半年,我国GDP增幅为9.6%,但税收收入增幅达到31.2%,其中个税收入增幅达到35%,税收收入增幅是GDP 增幅的3.25倍。根据各地年初制定的居民收入不低于GDP增幅的目标,居民收入增幅最多在10%,远低于税收增幅。而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的税负,都呈下降趋势,就连债务缠身的美国,也通过减税让利刺激经济。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增长却相对缓慢,远远达不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同时,我国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GDP增速。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财政收入过快增长,远高于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与GDP增速,实际上也就是我国税负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佐证。当然看一个国家税负水平高不高,除了看相关统计数据之外,民众的切身感受实际上更有发言权。当前我国税负水平已经一定程度上超出民众的承受能力,则是大多数民众的共同感受。以民众购买小汽车来说,除了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之外,消费者还需缴纳10%购置税,另外还要缴纳消费税,按年度交纳车船税。而在小汽车使用环节,除汽油价格中已经含有燃油税之外,车主还需另外缴纳各种过桥过路费。据媒体报道,目前各种税费占了购车总费用的40%,一辆车从出厂、购买、保有到使用环节,缴纳的税种和税金总额在全世界数一数二。民众在购买商品房等大宗商品过程中,对交易税费过高同样也有切身感受。在当前房价畸高上涨情形下,过高的商品房交易税费无疑起到了进一步加重民众购房负担的作用。财政部2010年3月披露的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65%的个人所得税来自工薪阶层。反观新加坡,同期,占人口总数20%的新加坡富人,贡献了93%的个人所得税。这就是说,由于税收公平性被破坏,本应负担重税的中国富人却没有足额负担,而让工薪阶层负担,中国个税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资税。中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普遍反映税费负担较重。今年7月份,全国税收收入继续高奏凯歌,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速均超过30%。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速分别只有13.2%和20.4%。显然,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

税收试题

2011财政091班《税收学》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税收属于(B )范畴。 A、生产范畴 B、分配范畴 C、交换范畴 D、消费范畴 2.在累进税制的情况下,平均税率(C)边际税率。 A、高于B、等于C、低于D不等于 3.( B )的税收原则首先被社会普遍接受,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马(穆)斯格雷夫 B、亚当·斯密 C、瓦格纳 D、凯恩斯 4.不同税种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 B )。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期限 5.(C)是计算政府税收和纳税人负担的最重要的因素。 A、广义税基 B、中义税基 C、狭义税基 D、税源 6.依据能力负担原则,凡是具有(B )负担能力的纳税人应区别纳税,以体现税收的纵向公平。 A、同等 B、不同 C、差别 D、税收 7.瓦格纳的税收四原则是(D)。 A、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小征收费用原则 B、财政、效率、公平、和法治原则 C、效率、公平、稳定、和发展原则 D、财政政策、国民经济、社会公正和税务行政原则 8.税收收入政策所要追求的比较理想的目标是(D)。 A、税收弹性值越大越好 B、税收弹性值越小越好 C、税收弹性值为1 D、税收弹性值保持在1以上,但不要太高 9.从公平的角度来分析,(C)可使税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比税前缩小。 A、比例税率B、定额税率C、累进税率D、累退税率 10.我国现行流转税中的主体税种是(A)。 A、增值税B、消费税C、营业税D、关税 11.所得税是设置在社会再生产(C)的税种。 A、生产环节B、流通环节C、分配环节D、消费环节 12.根据公平原则税率结构应是( D ) A、税率档次少,边际税率高 B、税率档次多,边际税率高 C、税率档次少,边际税率低 D、税率档次多,边际税率低 13.下列属于我国税收雏型阶段的是(D ) A、初税亩 B、关市之赋 C、山泽之赋 D、贡、助、彻 14.为使超税负担极小化,应选择对需求弹性( B )的商品征税,或按较高税率征收,即按反弹性原则选择征税或设计税率。 A、大 B、小 C、中等 D、超大 15.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分为( A )。 A、直接税与间接税 B、从价税与从量税 C、价内税与价外税 D.中央税、地方税与共享税 16.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理论中公民由于受到国家保护而负有纳税义务,应按其在国家受到的保护与所获得的收入的一定比例分担税收,属于(A )。 A、平等原则 B、确实原则 C、便利原则 D、最少征收费用 17.在实行( C )时,随着经济收入增长,税收收入增加百分比大于经济收入增长百分比,使税收收入具有弹性。 A、统一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累进税率 D、累退税率 18.从理论上讲,累进所得税( A ),因此必须把累进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A、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不利于效率 B、有利于效率,不利于公平收入分配 C、既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也有利于效率 D、既不利于公平收入分配,也不利于效率 19.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有(A )

建筑业“营改增”税负测算分析!(详细)

建筑业“营改增”税负测算分析!(详细) 2016-03-15 马泽方方斌国 随着建筑业“营改增”的临近,建筑企业税负变化到底如何,将面临哪些变化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实地调研数据为样本,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明确的建筑业适用11%税率,对“营改增”后可能引起的税负变化进行了分析,供纳税人参考。1建筑业特点及主要风险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后,按照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应交增值税,与其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相比,目前建筑业存在以下主要特点及涉税风险:(一)建筑业财务核算不规范。据了解,建筑业的财务核算主要由工程项目部门按预算成本提供报账 凭证,并非按照实际采购业务据实计账。这一做法对营业税直接依工程收入按适用税率计税影响不大。“营改增”后,工程成本及其原始凭证直接影响增值税税款计算,工程项目部门某些采购业务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将直接影响税 款的抵扣,而工程项目部门为报账虚构购进业务取得扣税凭证将涉嫌偷逃增值税。(二)建筑业人工费用占比高。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高。经测算,建筑企业人工费用约占全部成本的30%。与其

他行业相比,建筑业人工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建筑业工程收入中增值较多,“营改增”后税负可能上升较多。(三)建筑业采购市场不规范。建筑企业的多数大型设备,如挖掘机、吊机等是通过租赁得来,有的则是由劳务工队带机作业,不少主材如砂石、砖等以及一些辅料,如铁丝、扣件等是向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购买的,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将导致建筑业“营改增”后税负增加。2建筑业“营改增”税负测算方法为了便于对“营改增”前后税负变化进行对比,我们将“营改增”后的增值税税负界定为应纳增值税额与含税工程收入之比。即:增值税税负=增值税应纳税额÷含税工程结算收入增值税应纳税额=工程销项税额-工程进项税额工程销项税额=[工程结算收入÷(1+11%)]×11%工程进项税额=∑[材料等含税成本÷(1+材料等适用税率)] ×适用税率全部实施“营改增”后,增值税链条会逐步健全,建筑业进项税抵扣范围会逐步扩大并完善,因此区分两种情况分别测算建筑业“营改增”后的税负情况。第一种情况,假定除人工费用外的全部材料费用都可以取到增值税专用 发票。因为随着“营改增”的推行,建筑企业为了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必然会选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采购材料,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扣税。第二种情况,按照建筑企业估计,目前只有部分项目可以取得增值税扣税发票。3建筑业营改增税负的具体测算我们选择了省内较大建筑企业,其业务也具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总结报告模板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XX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XX年为2350 亿元,XX年为2500亿元,XX年为1831亿元,XX年为3465亿元,XX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

2019年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 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 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

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年一20**年的**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20**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20**年为2350亿元,20**年为2500亿元,20**年为1831亿元,20**年为3465亿元,20**年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20**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 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负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税收负担分析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由于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或者转移。而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或国民收入(NI)的比例来表示。宏观税负通过一国当年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GDP来衡量。 以下是我国1978-2008年的宏观税负统计表: 表1 中国历年宏观税收统计数据表(单位:亿元)年份税收收入财政收入GDP小口径税负中口径税负 1978 519.28 1132.26 3645.2 0.142455150.31061521 1979 537.82 1146.38 4062.6 0.132383880.28218035 1980 571.70 1159.93 4545.6 0.125769310.25517509 1981 629.89 1175.79 4889.5 0.128826060.24047436 1982 700.02 1212.33 5330.5 0.131324720.22743479 1983 775.59 1366.95 5985.6 0.129577030.22837494 1984 947.35 1642.86 7243.8 0.130781680.22679684 1985 2040.79 2004.82 9040.7 0.225732710.22175406 1986 2090.73 2122.01 10274.4 0.203489670.20653413 1987 2140.36 2199.35 12050.6 0.177614170.18250936 1988 2390.47 2357.24 15036.8 0.158974410.1567645 1989 2727.40 2664.90 17000.9 0.160426620.15675035 1990 2821.86 2937.10 18718.3 0.150753890.15691043 1991 2990.17 3149.48 21826.2 0.136999110.14429814 1992 3296.91 3483.37 26937.3 0.122392110.12931411 1993 4255.30 4348.95 35260.0 0.120683410.12333939 1994 5126.88 5218.10 48108.5 0.106569210.10846534 1995 6038.04 6242.20 59810.5 0.100952790.10436624 1996 6909.82 7407.99 70142.5 0.098511190.10561344 1997 8234.04 8651.14 78060.8 0.105482350.11082561 1998 9262.80 9875.95 83024.3 0.111567360.11895255 1999 10682.58 11444.08 88479.2 0.120735560.1293421 2000 12581.51 13395.23 98000.5 0.128382160.13668539 2001 15301.38 16386.04 108068.2 0.141590010.15162681 2002 17636.45 18903.64 119095.7 0.148086380.15872648 2003 20017.31 21715.25 135174.0 0.148085530.16064668 2004 24165.68 26396.47 159586.7 0.151426610.16540515 2005 28778.54 31649.29 184088.6 0.15632980.17192419 2006 34804.35 38760.20 213131.7 0.163299730.18186032 2007 45621.97 51321.78 259258.9 0.175970690.1979557 2008 54223.79 61330.35 302853.4 0.179043050.2025084 以上资料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注: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100% 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财政收入/GDP*1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