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第二章复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二章复习题(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学习要点

学习本章的目的就是要理解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功能,明确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要受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要素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它又在社会发展中影响着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文化意识形态,实现着教育的功能。学习本章的目的还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实践与应用

一、填空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目的和内容。

2.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培养目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3.“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说明教育发展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4.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__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_;文化影响教育_内容的发展__。

5.学校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是其他社会组织不能代替的,是因为教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A)。

A.性质B.教育组织形式

C.教育方法D.教育结构

2.教育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C)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文化

C.生产力D.意识形态

3.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D)。

A.社会性B.超前性

C.不适应性D.相对独立性

4.同是现代化国家,英国历来注重“绅士”教育;德国重视技术教育;美国注重实用教育;日本注重学历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B)。

A.竞争性B.历史继承性

C.独特性D.个别历史继承性

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2.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指传授新知识。(√)

3.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4.“教育救国论”是科学的、可行的,“教育改造社会”也是可以实现的。()

5.教育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对政治文明具有一般的促进作用,

因此可以忽视此作用。(×)

四、简答

1.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C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2.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3.简述教育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A教育可以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发展教育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B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政治变革,真正实现政治文明

4.简述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A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B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五、论述

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六、实例分析

1.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说:“科学进步的根是扎在教育之中的”。

2.有人说:“只要抓好教育,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可以重建,缺乏资源的国家可以富强起来。所以,教育可以救国。”

阅读资料

教育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个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在哲学上, 功能是指由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该事物的特性和能力;在社会学上 , 功能是指某一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挥的作用。综合哲学和社会学关于“功能”的认识 , 可以看到 ,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这一作用有两个方面 : 其一 , 它在该活动或系统内部所具有的特定作用 , 这完全由该事物的结构所决定;其二 , 它在更大的系统中或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特定作用 , 即该事物对其他事物的作用 , 这是由该事物的结构和外部事物的结构共同决定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 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 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 ,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 教育表现为一种活动。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要素构成 , 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教育内部结构的运行 , 是教育者借助教育手段 , 以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 , 其结果是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所以 , 教育的内部功能就表现为对受教育者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在微观上表现为一种活动 , 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 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推进的 , 教育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作用 , 而表现出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 不只是正向的促进 , 也有负向的阻碍。所以 ,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 , 而是客观的结果。教育功能不同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 , 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的“教育应该干什么”;而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 , 它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

么”。所以 , 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应然”表现 , 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 , 它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 , 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 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30页]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但未必都是这样。早有学人指出 :“教育这个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 如果只用于保守固有文化 , 固足阻碍社会的进步 , 如果不顾当前事实的需要 , 硬用这个工具灌输不能实现的幻想 , 也足以增加社会的混乱”。这时教育对社会发展就表现出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 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 , 即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 , 结果派生出来多种偏离行为 , 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

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 , 有些是整体的 , 有些是局部的 , 这取决于社会的性质。当社会的发展处于负向时 , 教育总体上发挥的是负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 由于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失调 , 致使教育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一种情况 :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 , 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发展是一个矢量 , 具有方向性。社会发展的方向是通过组成社会的个体人的发展来表现的。凡是在现有基础上沿着使人得到更大的解放的方向变化 , 称为社会正向的发展 ; 凡是在现有基础上沿着阻碍、乃至降低人的解放程度的方向变化, 称为社会的负向发展。当社会处于正向发展时期 , 社会更重视个体独立人格的自由发展。教育通过培养人的主体性 , 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 , 教育总体上发挥着正功能。但若社会处于倒退状态、反动势力得势之时 ,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 这时教育发挥的是负向功能。这是一个反动的、复辟的时代 , 教育培养了野心家式的人物和他的顺民 , 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倒退和灾难。欧洲中世纪和我国封建宗法统治时期都是如此。当然 , 社会最终要向前发展 , 这是历史的规律 , 但为了冲破黑暗 , 个体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文艺复兴时期坚持真理而英勇牺牲的伽利略、哥白尼 , 中国革命斗争中的无数英勇先烈 , 虽然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但唤醒了更多的个体 , 最终成为摧毁黑暗的坚强力量 , 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种情况 : 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 ,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 , 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 , 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 , 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 , 所以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 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 , 也是衡量教育与社会关系协调与否的准绳。违背这一规律 , 必然出现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如由于教育内容陈旧 , 学校所输送的人才并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 , 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 这就出现了教育成果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 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 , 这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 另一方面还会酿成社会问题 , 严重时会危及社会的安定。

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物质生产提供相应的基础性条件 , 如果超过了物质生产所能提供的“底限”, 就会出现教育的负向功能。如盲目的教育先行 , 就是不顾本国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 , 过度地投资教育 ( 如喀麦隆从 1967 到 1968 年把它的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65%, 同时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加了10% 多一点 ) 而导致国民经济的失衡 , 工农业生产投入降低 , 反而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盲目的教育先行 , 还会带来一系列负效应。首先 , 教育的盲目发展可能培养出过多的毕业生 , 而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又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和足够的岗位 , 致使这些毕业生无法就业 , 或无相应的岗位就业。这些毕业生在国内无法就业 , 造成社会的压力 , 同时 , 他们中的部分人就可能流向国外 , 这时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多大作用 , 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其次 , 劳动者的素质应

与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相适应 , 只有这时 , 提高受教育水平 , 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 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 它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劳动者素质 , 而教育提供的高学历人才只能就低工作 , 让大学生干中专生的活 , 不仅是人才浪费 , 而且因为大批高学历人才没有流向有限的高职位 , 而被迫在第一线消极工作 , 如果摆正不了心态的话 , 还有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 , 教育出现负向功能是人为的结果 , 是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所造成的正向功能的受阻和障碍。由于教育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 , 教育负向功能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正确认识并遵循教育规律 , 合理安排教育活动 , 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向功能 , 增强正向功能。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47~48页]

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教育功能的形成是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 它的起点来自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期待和要求 , 终点是教育结果的出现。它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 即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和教育功能结果的产生。

(一) 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从教育系统承受社会和个人的功能期待到确立自己的功能取向 , 是教育功能形成所经历的第一个阶段。虽然说教育功能是教育系统作用于社会和人的一种客观结果 , 但这种结果来自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 即功能期待。社会和个人对教育如何为自己服务 , 都有不同的功能期待。其中社会的期待代表统治阶层的利益 , 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在权衡社会期待和个人期待 , 做出教育功能取向的选择时 , 就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 , 并且社会中的各组成部分也处于和谐状态 , 这时社会各构成部分的功能需求以及个人的功能需求可以说是一致的 , 对此 , 教育功能价值取向的确立是一个对社会各组成部分和个人功能需求的认同过程。另一种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冲突、对立的 , 这就又衍生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个不同的取向。社会本位认为 , 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 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 , 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个人本位认为 ,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 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 , 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其中社会本位在某个时期又有可能偏重于社会的某个构成部分( 如政治、经济 ), 这时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 是一个对不同功能需求的选择过程。

古代社会 , 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 , 教育的功能取向只有社会本位。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 唤醒了西方个人的主体意识 , 教育在功能取向上力主个人本位 , 直到 19 世纪后半叶 , 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 , 社会本位在德国、法国、美国应运而生。我国文化传统是社会本位取向 , 在儒家文化中 , 即使是主张“修身”, 但不是为了“养性”, 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文化传统造成了近代以来教育功能以社会取向为主 , 而且主要是教育的政治功能取向。20 世纪70年代末 ,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 教育的经济功能成为教育功能取向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 , 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表现出一致性 , 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的需求 , 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 , 这时教育功能的取向呈现出以人为本的全面性 , 即通过人才的培养 , 全面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教育功能取向的选择过程中 , 某一时期以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取向为主 , 就意味着对其他功能需求的排斥和压抑。

(二) 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教育功能取向只是对教育功能的期望 , 充其量是期望的教育功能 , 并非是现实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期待只有通过教育功能行动才可能变为现实的功能。因此 , 从功能取向的确立到功能行动的发生 , 是教育功能形成所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所谓教育功能行动是指

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 , 具体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结构的确立、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以及教育手段的选择等。

从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到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 这个转换过程受到来自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制约。就社会而言 , 主要表现为社会对教育的控制 , 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目标的控制、方针政策的控制、领导权力的控制、教育经费的控制、教育内容的控制等 , 使教育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 力求使教育产生的功能结果满足社会的功能需求。就教育系统自身而言 , 这种功能期待能否发生 , 主要取决于教育过程的运行 , 这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素质条件和教育过程是否有序、持续运行。可以看出 , 同样的教育投入、在不同的学校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功效 , 主要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素质差异。同样的教育投入、同样的师资水平 , 在“教育动乱”的时期和在教育秩序井然有序的时期 , 会发生不同的教育功能。在教育有效、持续运转时期 , 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能更好地符合教育功能取向的要求和期待 , 产生教育的正向功能;反之 , 则偏离这种期待 , 产生教育的负向功能。

(三) 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从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到教育功能结果的产生 , 是教育功能形成中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包括两个过程 , 一是对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二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 , 即通过教育功能行动的控制 , 对受教育者“文化特性”形成的影响。前者形成了教育社会功能的直接结果 , 如教育宣传和形成了政治舆论 , 在非常时期 , 组织学生直接参加政治运动;教育消费对其他行业消费的剌激作用以及带来的经济增长;教育对文化的传播、选择、创造、批判功能等;后者是形成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 , 培养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对教育功能的这两种直接结果 , 我们更重视后者 , 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 虽然教育可直接参与政治、经济的运营 , 但那只能是一个附带的结果 , 教育功能的主要直接结果是培养人 , 这通常又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 , 是培养人 , 但培养什么样的人 , 这一结果又取决于起始确立的不同的教育功能取向。个人本位的教育功能取向主张培养“自然人”, 社会本位的教育功能取向主张培养“社会人”。18 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是个人本位的极端代表 , 他说 , 要在“人”和“公民”之间做出选择的话 , 他选择“人”。德国现代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是极端的社会本位者 , 他把社会本位发展为国家主义 , 认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 , 那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绝对服从国家利益的个人和士兵。我国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为功能取向 ,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49~51页]

教育功能的释放

从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的内化到教育功能结果的产生, 可以说一个简单的教育功能关系已经形成。但教育功能的结果除了直接发生功能作用外 , 更多的是以凝固形态储存起来 , 这表现为人才和文化产品。当这些人才和文化产品作用于社会系统时 , 对社会各个结构的改造和发展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说 , 这已不属于教育功能的形成过程 , 它超越了教育自身的范围 , 只能算做教育功能结果的衍生 , 是教育功能结果的释放。所以 , 教育功能的释放不同于发生在教育活动之中的教育功能的形成 , 它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之中 , 通过教育功能的结果参与社会活动而实现的。

教育功能的释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 : 一是产品的输入;二是产品的利用。教育生成的产品 , 包括毕业生和精神文化产品 ( 如作品、发明、设计方案等 ) 。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 , 首先是这些教育的产品走向社会 , 有相应的岗位和机会 , 这才有发挥作用的可能。所以 , 对社会来说 , 能不能给毕业生提供能级相应的工作岗位 , 能不能为新的科学文化

产品的应用提供实验、实施和传播、推广的机会和条件 , 是教育功能释放的前提。如果毕业生无法就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 , 教育显然无法释放其功能。即便是产品进入社会 , 寻求到了岗位和机会 , 接下来还有一个利用的问题 , 这就是教育功能释放的第二个环节。如果人才没有流向相应的岗位 , 社会也没有为人才力量的发挥提供相应的条件、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 这同样阻滞人才身上所蕴涵能量的充分发挥。如人才的跳槽 , 中小学教师的流失都是这种情况。同样 , 文化产品也存在着推广、利用中的重视程度、物质条件的充足与否问题 , 这也影响它们的功能释放。

当然, 教育功能的释放不只是受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 , 还受教育产品自身的影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否则,它所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 , 教育所授予的资格和技术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 出现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 , 社会便拒绝接受这些毕业生 , 这样教育的功能也就不可能得到释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 教育系统自身在功能形成过程中 , 必须与社会要求不断相适应 , 包括调整教育内容 , 反映新的科技成果;调整教育的层次和类别结构 , 以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 ,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毕业生 , 不至于出现结构性人才奇缺和人才过剩现象。就精神文化产品而言 , 它的科学性和创新的程度 , 它的应用价值等也制约着其功能的释放。

所以 , 提高教育功能的释放效益 , 尽可能减少受阻状态 , 就要在教育与社会的协调中 , 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的素质 , 二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使教育的产品不仅“用得上”, 而且“用得好”。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51~52页]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民主问题是现代社会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因为在古代社会, 教育融合于政治之中 , 教育活动是从属于政治的。近代以来 ,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 是以否定古代社会的专制和特权为特征的 , 并以“民主、自由、平等”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统治的口号。商品经济的出现 , 也使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 提供了可以自由出卖的劳动力 , 以及平等的自由竞争。顺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使得资本主义的教育不再是专制统治的附庸和工具 ,“自由教育”、“民主教育”应运而生。但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双轨制 , 在取消了封建社会血统等级制后 , 又代之以金钱为标准 , 这是“用貌似民主的词句作为烟幕掩盖了真正的不平等”。人类出现社会主义后 , 民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它不承认任何形式的专制和特权 , 把政治的民主、平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 , 在社会主义社会 , 民主问题成为教育联系政治的着眼点。

既然民主的问题成为教育与政治的核心问题 , 那么 , 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 , 教育传播科学 , 启迪人的民主观念。古代社会 , 教育始终是统治阶级愚昧人民的精神鸦片。现代社会 , 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 , 启迪人的思想意识 , 提高人的民主观念 , 鞭打愚昧和落后 , 成为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因为只有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 , 才能建立民主的社会和民主的政体。

第二 ,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 , 它表现为教育权力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平等 , 作为一种实践运动 , 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 也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教育民主化重要体现的全民教育 , 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

第三 ,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民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 , 推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 , 通过提高领导阶层的文化素质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

化;更重要的是民主教育本身的实践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 , 使他们在民主教育中增强民主的意识 , 使民主在一代人的心中开花、结果。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46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