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讲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讲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讲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讲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讲义

第一节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一、什么是语文

“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就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二、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但他又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物化的工具,而是与人类生存、思维、表达一体的(即语文这个工具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等)。它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它不仅负载文化、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要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是并不矛盾的。当然,要实现两方面目标的高度结合,必须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在实施上下大工夫,而且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下工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两点相加,是语文学科“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

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u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一位教师问学生用什麽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学生响亮的回答:“j、q、x小淘气,见到u眼就挖去。”说完得意

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于是这位老师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u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帽”。让同学门自己评价。一时间小手如雨后春笋高高举起。

“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久就会死了”

“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

“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这位老师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

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子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麽要有空?”老师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于是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希望我们教师努力,能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撒播友爱、团结的种子。

寓教于乐学好拼音

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拼音是单调枯燥乏味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又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刻板单一地进行灌输,很难达到

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把汉语拼音教学与童话、游戏结合起来,学生便全会学得有趣、主动。

(一)在童话的王国里学拼音

儿童都喜爱童话,因此,用童话的形式进行拼音教学,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极易被儿童接受。

1、使用童话语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使用童话语言能使他们感到亲切,如教学标点规则时,可编了这样的童谣:a老大最大,老二老二ooo,老大不在我最大,老三老三eee,a、o不在我最大,i、u双胞胎,谁在后谁就大,老六老六üüü,他是我们的小弟弟。这样教学生兴趣浓,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标调。

2、编童话故事,利用编童话故事进行拼音教学,能让学生把知识记得更牢。

(1)记拼音规则时,一位执教教师编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小熊愚愚(ü)见到好朋友jqx,他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墨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了墨镜,先和j拉拉手(板书j——ü——ju),再和q拉拉手(板书q——ü——qu),最后和x拉拉手(板书x——ü——xu)。通过这样富有情趣的教学,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2)整体认读音节中编童话故事。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可编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i、u、ü三个小朋友要出去玩,可是他们年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他们就请

大y大w来带路,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板书:yi),大w带着小u一块儿走(板书:wu)。可是小ü没有人带,急得哭了。两滴眼泪流出来了。大y看见了,说:“小ü妹妹,别哭了,我来带你吧,不过,你的把眼泪擦掉。”小ü高兴地把眼泪擦的干干净净,拉着大y姐姐一块儿走[板书:yu]。于是,大y带着小i和小ü大w带着小u高高兴兴地去玩了。这些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要好多。

(二)、在游戏世界里学拼音

游戏对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符合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当上到后半节课时,学生往往感到疲劳,若巩固练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便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

1.找朋友游戏。复习巩固声母时,把打乱的卡片放在讲台桌上,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找朋友”。教师说,声母d,ddd。众学生也有节奏地拍着说,声母d,ddd。讲台上的这个学生取出d的卡片说,d是我们的好朋友。众学生说,对对对。d是我们的好朋友。用这种方法复习声母,可收到好的效果。

2.分水果游戏。教完声母和韵母,将拼音写在纸做的“苹果”上,装在一个大盘子里。教师把盘子里的“苹果”逐个出示。学生谁读的正确,就把“苹果”拿去。看谁的本领大,拿的“苹果”最多。

3.拍手游戏。教完16个整体认读音节,引导学生背诵时,可让同桌两面对面互相击掌。每击一次掌各人说一个字母,谁接不下去或说错了,就算输了。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一定会促使他们积极读书。每在复习韵母声母时也可采用这一游戏让学生背诵。

第二节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

什么是理念

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为一个时髦的语词,被人们广泛应用。那么,究竟何为理念?它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具有理性色彩的、自觉化程度较高的观念。它必须是科学的、先进的、能指导我们实践的一种思想认识。

我认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观念和思想;其次,它还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么,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实际上是实施语文教育的“总纲领”。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升华教育理念”,就不单单包括更新教学的观念,还应包括我们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信念。就如老师们竞岗面试时要有意选择自认为比较大方、得体的衣服来穿是一样的,背后有什么理念在支持呢?为了给评委一个好印象,穿出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亮出自己、、、、、、因为理念指导行为。

四大理念之间的关系:

在这四个基本理念中,最核心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是其他三条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前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保障。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1、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

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怎样理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①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

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

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重视母语教育、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注,韩军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有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表现——禁绝个性语言、多元解读。

《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

我们的语文课文,说教味太浓,很多课文都充满了说教味。学《小公鸡和小鸭子》就要教人们互帮互助的,《小猴子下山》教育孩子不要见异思迁,《小猫钓鱼》则教导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美丽的公鸡》告诫孩子们美不美不在外表的,《狐狸和乌鸦》教导孩子们不要轻听别人奉承,等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小学生说,他听老师读《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眼泪禁不住直往外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让他留下了同情的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让他留下了激动的泪。我顿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力量。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悲悯与关怀,懂得了爱,懂得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孩子们从形象中、从故事中感悟到的,丑小鸭并没有指指点点说什么。丑小鸭与前面提到的公鸡、乌鸦、孔雀相比,它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孩子们从它身上获得的是真善美的启迪。这便是情的感染力。

第二种表现——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中央党校李书磊博士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亲身经历了一件难以忘怀的事。上英语课,外籍教师让全班学生用英语写一篇作文《我的母亲》。大家都写得相当流畅,因为从小学到中学写了不知多少遍了。然而英语教师在阅读了全部作文后,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教室,“用一种陌生的、带着几分怜悯的眼神扫了我们一眼,就像是看一群猴子一样———这一眼看得我们自惭形秽。原来我们每个人无例外地都写了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我们多么爱我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从小学我们就是这么写的。她用手指点着这些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个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就没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母亲就没有一点遗憾吗?’遗憾当然有,但一写成文章我们却只会这么写。我们早已学会在表达中排除个人经验而服从公共套路。”(《为什么远行》)李书磊痛愤地说:“现在我是一个‘吃写作饭’的人,而我写作的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痛苦,就是总得费力地排除来自学生作文时代的陈词滥调。倒不是说那些词调没有意义,但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它们因变成了公共语言而毫无意思……人就是这么给弄呆的。我至今也没有怨恨过我的语文老师,我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但我却无法原谅这种写作培养方式……”

第三种表现——有一个“圣化”、“升华”情结。

案例:我曾听过一堂课,一位教师讲《背影》。讲得生动,读得也感人。学生在教师极富情感的循循善诱之下,沉浸在父子情深的氛围之中。许多学生感动得流下泪来。我也被打动了。在课即将结束时,

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考虑一下,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课堂陷入了一片沉思。我也被教师的提问吸引住了。学生思考后开始回答。有的说,世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父子情,就如本篇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这是学生当然的答案,因为刚学了《背影》。教师说不是。有学生又答,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母子情。教师又否定。学生开始猜,有的说兄弟情,有的说姐妹情,也有的说爱情。教师说统统都不是。我也思考了半天,不知其然。我想教师一定有精妙、深刻、生动的答案。最后教师以深沉的语调郑重其事地说:“同学们,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既不是父子情,也不是母子情,更不是兄弟情、姐妹情、爱情。而是阶级情、民族情。本文作者描写父子情时,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种父子情,就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40年代,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伟大、崇高的民族情、阶级情。我们要善于把渺小的感情升华为阶级情、民族情!”教师一脸的肃然,学生却一脸的茫然、木然。课后我思考这位教师说的是由衷的话吗?她真的认为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阶级情、民族情吗?

或者她真的认为父子、母子等人伦感情,跟所谓的阶级情、民族情是对立的吗?或许很多老师有一个误区,认为:“何必那么当真,语文课上有几多真心话!但必须那样讲,否则就过不了关,课就被认为不深刻、没有高度。另外还怕,学生考试遇到此类问题难以应对,怕学生答题不符合标准答案……”

我从教多年,深知这绝非个别现象。写作中,学生稍有率性的言

语,稍有个性的表达,就可能被一些教师轻率地判为“不积极”、“不健康”、“无意义”、“不深刻”、“偏激”。我当然认为,“积极”、“进步”、“健康”、“深刻”、“有意义”等诸多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应是每个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的人生价值规范,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理想的至高目标。但我们的教师切不可用“伪圣化”的眼光去使用这些范畴,不能笼统和轻易地滥用这些概念,不要动辄指斥孩子们不积极、不进步、无意义等。例:郑渊洁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中来。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些做法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

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必须重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是说: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景,接受感染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元是什么?独特体验是什么?我想,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可以画,用线条、色彩、浓度、构图、层次来传递自己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可以唱,旋律的柔情与奔放,曲调的优伤与欢乐,节奏的强弱与快慢,以及演唱形式的选择;可以列图表,条形的,扇形的,线形的等;可以表演,口语表达加上肢体语言的运用会更生动地演绎文本,道具的使用更会让表演锦上添花;可以列数据,数据始终是最有说服力的符号。当然,还可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展示,用语言来说明语言,用语言来解析语言;还可以是只言片语的写作,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感悟,写自己的理解……

案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锦上添花增姿色

师:让我们来看看XXX同学的画,请她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自己画的内容。

生:我的画说明了“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枝花不能代表春天,这是好多好多的花,说明百花齐放才是美丽的春天。

师:她画得好吗?仔细观察她的画,看谁有新的建议,仔细看,认真想。

生:涂上颜色就更漂亮了。

生:春满园应该画上园子。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她画的花的样子,想想你见到的春天的花的品种,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XXX同学画的花都是一个样子,应该画出各种各样的花,春天的花有很多种。

生:可以画上迎春花、桃花、苹果花、梨花……

师:对,百花齐放的“百”,不仅指数量多,也指品种多。当然,这“春满园”的“园”,不仅仅是指园子,也代表者整个春天的美景呢!下去你再修改一下你的画,相信你修改后的“春天”会更迷人!

在上面的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体验是个性化的。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学生不仅走进了繁华似锦的春天,还感受着摇曳多姿的花的舞蹈,如闻沁人心脾的花香,如见蜂飞蝶舞的盛景!因此,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了学生无限的写意空间,教师或赞叹,或补充,或深化,或拓展,课堂变成了彩色的写意画。这画,尽显学生的个性,丰富而多姿!

【案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用板画诗意的方法,把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了美的教学:

师:请你们谈谈诗,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

生:要画篱笆。

师:篱笆要画得密还是松一点?要说出理由。

生: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

生:还要画小路。

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

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荫”。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李老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辨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所以还是要画黄蝴蝶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

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体验,

让想象展翅飞翔,让生命的活力尽情释放,这种状态是自由的,宽松的,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创新意识。

这一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正因为“体验”侧重于对情感的体会和验证,因而语文教学比之其他学科更需要体验的参与。体验的这种个性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使人不仅成为技术主体和科学主体,而且成为精神主体的审美主体。

深入领会并挖掘蕴涵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作出多元反应是积极的教学行为。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偏低,他们的生括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文本作出的多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义务教材第七册《鸬鹚》时,紧紧抓住“一抹”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之词,以“渔人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为研读专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由于这个研读专题建立在它的答案足不确定的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探究空间更广阔,想象更丰富,从而使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得到充分展现,请看学生的探究成果:

生1:渔人轻轻一抹,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生2:渔人轻轻—抹,鸬鹚扑扑钻进水里,又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生3:渔人轻轻一抹,收获真大,他有吃不完的鱼了。

生4:渔人捕鱼不是为了吃,是用来赚钱的。

生5:鸬鹚是渔人赚钱的工具,渔人靠鸬鹚捕鱼换钱,再用钱买更多的鸬鹚。这样,渔人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师:同学们对“渔人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真正感受到了渔人这“轻轻一抹”所带来的忙碌和喜悦。

评:在和师生一起享受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之后,我的心中又有了一丝困惑:课文应该是这么理解的吗?如何看待渔人这“一抹”,反映了学生对渔人所作所为的态度,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这一抹,抹出了渔人的幸福生活,同时还饱含着渔人对鸬鹚的绵绵情谊。“轻轻一抹”就像轻轻拍在老朋友的肩膀上,那么亲昵,那么爱惜,与其说是一种命令,不如说是一种鼓励。鸬鹚在渔人的心中是相依为命的伴侣,而不是赤裸裸的攒钱的工具。什么是人文内涵?这就是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人文关怀。

很显然,这位教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没有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主要是凭借课文,凭借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的现状、将来的关注和责任。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因此,我们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实”。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教育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也一定会涉及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一些知识。然而,掌握某个理论系统、系统地识记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平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案例]山东省胶南市珠海路小学成立少年研究院。珠海路小学为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成立了少年研究院。少年研究院分为文学部、科学部等若干部门,由学生根据兴趣自我选择参加的部门,然后共同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文学部,孩子们办起了自己的报纸、杂志,甚至成立了各种名目的“出版社”。同学们分工合作,担任记者的积极到校内外采访、撰写稿件,担任编辑的加工修改,同学们的来稿,主编们则负责整体的策划。在这一过程:孩子们主动学习

写作的意识大大加强,对各种体裁文章的驾驭能力、修改编辑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尤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实际的编采过程中,对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体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现在,一大批“名记者”“名编辑”在珠海路小学成长起来,他们的语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许多孩子在正式的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习作。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因为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才有生命力。比如一篇文章。它含有全部的中文语法,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又必须突出重点深入研读,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挖掘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辨证地处理整体把握和重点突出之间的矛盾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词语教学的案例:

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浙教版五年级《再见了,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寒冷的时候送去温暖。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他人最困难的时候送去援助。

师:你们不仅说出了这个成语的本义,还理解了它的喻义。让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志愿军战士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朝鲜妈妈送去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边读边想,纷纷举手发言)

生: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供给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就在这最田难的时候,朝鲜妈妈带着全村妇

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绐战士们吃。

师:朝鲜妈妈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

生:妈妈不仅送去了打糕,还送去了慈母般的温暖。

生:朝鲜妈妈还送去了鼓励,送去了力量,送去了打胜仗的希望。

生:朝鲜妈妈送去的还有“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师:这就是咱们的朝鲜妈妈,这就是“雪中送炭”!同学们,怎么才能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读出来呢?

评:在这位教师的眼里,“雪中送炭”不是一个孤立的词,而是课文整体的一个缩影,它折射着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联系整体来朗读和思考,切切实实让学生体验到了志愿军战士跟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意。这便是“由小窥大”的教学视野。让学生带着体悟了的文章情感再读“雪中送炭”的语句。则充分表现出“以大观小”的教学效果。有机地把词语训练和阅读联系起来,和渗透其中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语感。

但是,我们似乎也感觉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抓重点字、词、句的同时忽略了文本原有的整体美感,将原本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内容割裂开来,或过多地游离于文本之外。这种“单枪匹马”式的做法,看似深入,实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案例一:古代有一个手段高明的窃贼,他的儿子盼望着能学到父亲的本领,父亲也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有一天,他带上儿子去行窃。当他们潜入某户人家的内室时,父亲叫儿子先钻进旁边的一个柜子里,儿子很听话地钻进去了,这时,父亲立马关上并

2013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重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老师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还要抓住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在我们日常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⑴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⑶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⑷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我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是有区别的。听说训练常常是单方面的,重在“倾听”,主要是能听清内容并抓住要点复述出来,多以“独白”的形式存在。而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是特定情境中听说双方言语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 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情境性和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与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亮点颇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注意到,对比现行各版教科书,该教科书《口语交际》栏目的立意、创意,有“拓荒开路”的气象。 一、称谓的变化:由遮遮掩掩转而旗帜鲜明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口语交际是1-2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但现行各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却极少以之冠名。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为例,口语交际内容都直接以活动名称来命名,如“有趣的游戏”“这样做不好”“我会拼图”等。这种呈现方式,仿佛流露出小语界对口语交际的陌生和种种争议及担忧。在操作层面,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多多少少让一线教师有些迷惑:究竟是口语交际还是看图说话,抑或是实践活动? 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大大方方、脆脆生生地提出了“口语交际”概念,以“口语交际:×××××”的形式指称其内容。“正名”的背后,体现出编者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看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公民素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小语界对口语交际理论的认识正逐步深入,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正日趋深化,变得更加自信、扎实和稳健。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生上学之初就开宗明义地提出“口语交际”概念,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坚定信心,在教学中把它提升到与识字、写字、阅读同等的高度,着力加以培养。 二、合理吸纳学界研究成果:考虑交际的语境、目的对行为的影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口语交际》虽然注意到了交际的互动性,但依然有着过去“说话”的印痕。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在交际主体言说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对言语的制约、解释功能。本文所说的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作品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等,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以笔者之陋见,在设计《口语交际》时,只有关照到了语境层面,才意味着真正地迈进了口语交际的门槛。让我们细读教材。在本册第一次《口语交际》“我说你做”中,教材以便签条的形式明示“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提示呢?因为这是游戏中、活动中的交际行为,如果不大声就没法进行下去。那么是不是平时说话就一定要大声呢?在第三次口语交际时,教材专门安排了“用多大的声音”的内容,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孩子们明白,声音的大小随说话的环境、场合、时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试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四川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四川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决定课程地位的因素是( C ) A课程内容 B课程结构 C课程性质 D课程管理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约占总课时的( B) A18%—20% B20%—22%C23%—25% D26% 3.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这三个维度是( C) A知识、能力、方法 B知识、过程、价值观C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4.《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分别是阶段目标和( D) A年目标 B月目标 C周目标 D总目标 5.小学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D) A 2万字 B 3万字 C 4万字 D 5万字 6.小学三至四年级,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A ) A 2500个 B 2300个 C 2100个D2000个以下 7.小学三至四年级,在习作方面,要求课内习作每年( C ) A 5次左右B10次左右 C 16次左右 D 20次左右 8. 小学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会写常用汉字(C ) A 1500个 B 2500个 C 3000个 D 3500个 9. 小学五至六年级,在习作方面,要求学生40分钟能完成( C) A 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B 300字的习作 C 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D 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10.充分利用课本中那些精致而传神的插图教儿童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体方法,被称为( B ) A 实物演示法B情境图示法 C 情感激发法D媒体辅助法 11. 小学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A) A 70万字 B80万字 C 90万字 D 100万字 12.小学三至四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是( B)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6) 第三学段(5~6年级) (8) 第四学段(7~9年级) (10)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建议 (12) 二、评价建议 (16)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7)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7)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 (五)具体建议 (17) 三、教材编写建议 (2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1)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1)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5)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6)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20200417小学语文课标梳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整理 作者:大橙子——汤整理材料说明:填空题20道,简答题34道,论述题20,片段分析1题。 一、填空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6、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 年级为“写话”,3~6 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7、新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8、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9、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 10、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程中进行 11、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 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12、口语交际是__听__与_ 说_ 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 的_交际情境_中进行。 1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 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 完整。 14、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最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的修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的修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历经3年多的修订终于告一段落。去年春天,我曾就课标修订情况向相关部门和审评专家做过汇报。现将当时的“汇报要点”发表如下,给老师们参考。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十年课改很艰难,原先课标试验稿的试行,实际上大了很多折扣,可以说举步为艰,但成绩还是显著的,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改和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老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所以这次修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我们希望这个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这次修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这些都并非是虚的,而是力求落实到教学上,每个学段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和过去比较,这次修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变化: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结构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依据 微信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下载 考试(标准)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减少错别字。 2.词语、句子: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容。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围和难度)。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词语积累)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式:把、被、反问句、设问句、||| 修改病句:)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关联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全文) 第一节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1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对比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门学科的知识、能力的范围和结构,体现了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 教学大纲一般有说明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每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既是本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又是本门学科教学的基本。 教学大纲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建国至今,我国一共颁布了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他们是1952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草案)》,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一)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由说明和“教学大纲”两部分组成。这部大纲是学习苏联的产物,它的特点:第一,专辟一部分讲汉语教学,让儿童在语言实践中认识和运用语言规律等对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教学有指导意义。第二,阅读教学采取讲谈法,把语文课讲的详而又详,这对加强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导致了后来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阅读教学进行串讲串问,繁琐分析课文内容的弊端。但它还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教学大纲,也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教学大纲。 (二)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这部大纲的特点是: (1)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第一次明确了语文学科这一工具性的特点,回答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 (2)强调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双基”是1963年大纲的又一显著特点。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使学生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这个识字量,是建国以来也是迄今为止几部大纲规定的最大识字量。 (3)提出选文要体现文道统一,教学要贯彻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原则,这部大纲把语文教学重新引向正确的轨道,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三)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这部大纲包括前言、正文和各年级教学要求三大部分。它既是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结果,又是对建国以来28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其中对生字提出两种不同要求、课文分为三类,两三课之后安排基础训练的教材编排方法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时代要求。 (四)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着手制订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于1992年颁布供全国试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共六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第三章“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第四章“课外活动”,第五章“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第六章“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 这部大纲从制订到颁布,历时六年之久。大纲制订的过程,集中了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智慧,吸收了方方面面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有一些新的特点: (1)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表现在对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的意义、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思想、方法的阐述中。如,从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明确提出教学目的。 (2)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语文教学要求,表现在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调整为“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适当降低作文要求等方面。 (3)各年级教学要求规定的明确、具体。每个年级按“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五个方面提出20条教学要求。 (4)调整了大纲结构。增加“课外活动”一章。以适应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的需要。这部大纲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它对于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推进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一)关于教学目的 义务教育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最准确。它不仅提出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的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

(最新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附件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一、识字、写字目标 第一学段( 1-2 年级)第二学段( 3-4 年级)第三学段( 5-6 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学习兴 情感态度愿望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认识常用汉字 1600— 1800。其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2500 个,其 2.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 识字写字量中 800-1000 个会写。中 2000 个左右会写。其中 2500 个左右会写。 5.学会汉语拼音。(略)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 3.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 1.有较强独立识字能力。 识字能力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 习独立识字。的独立识字能力。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 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写楷书, 写字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汉字的形体美。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键盘输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入汉字。 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 洁。

二、阅读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 1-2 年级) 兴趣、习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阅读方法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 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词句理解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 思。 把握内容, 领悟方法 各种文体的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 阅读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 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标点6 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 语气。 积累9.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 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 。课外阅读 总量不少于 5 万字第二学段( 3-4 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 料。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 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 8.学习浏览,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9.诵读优秀诗文,注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 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 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 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 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 好的理想。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 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 6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 10.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 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 (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