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设计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设计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设计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设计汇总

教学设计框架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建立化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制取蒸馏水装置15套、50ml分液漏斗(15)、10ml量筒(15)、烧杯(15)、铁夹台、铁圈(15)、CCl4、碘水。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3、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

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

4、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

5、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

题的能力

6、通过学习,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体验概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

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

4、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5、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

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

重点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第3 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涵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和溶液稀释时有关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技能。3、初步学会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4、通过溶液配制实验,体验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学会反思、评价实验情况,提高实

探究和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5、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从概

的应用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探究

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7、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

方法。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2 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

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 课时

教学目标:1.步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体会科学探究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3.体会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污水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 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4、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 2 课时(选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

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养成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体会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2、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2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

3.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4.在归纳金属钠、铝的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5.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重点、难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教学目标:

1.以MgO、Fe2O3、CuO 为代表,了解金属氧化物的主要理化性质和主要用途。巩固药品取用等基础实验操作。

2.以铁的氢氧化物和 Al(OH)3 为代表,了解金属氢氧化物的制法、性质和用途。巩固试管实验等基础实验操作及Fe(OH)制备的特殊操作。

3.以 Na2CO3、NaHCO3及铁盐为代表,了解盐类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掌握检验金

属离子的实验方法————试剂法和焰色反应。

4.以 Al2O3、Al(OH)3 为代表,了解两性物质的特点。以 KAl(SO4)2 为代表,使学生掌握复盐的组成特点。

5.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同时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比较法。

6.通过对几个实验的探究,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7.通过实验、图表分析、联系生活等多渠道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 3+

重点、难点: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Fe 、Fe 的转化。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教学目的: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

3.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如何正确使用金属及如何爱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知道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2、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3、调查研究:完成并小组交流“硅及其化合物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小论文。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学习同族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的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学习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重点难点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硅酸盐的用途。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硅酸盐工业及一些产品。2、了解一些重要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重点难点: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化合

物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

2、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学

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氯气的漂白性。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氯气的化学性质,掌握Cl 的检验方法。

2、学习科学家研究化学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Clˉ的检验方法。卤素单质氧化性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 SO2和NO2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及了解防止酸雨产生的途径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2、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4、实验观察、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

大气的污染。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第 1课时

教学目标

1、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2、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

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

3、重视环境教育,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4、实验观察、想象分析,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2、自主探究:探究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1、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2、自主探究:探究卤素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的概念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以1-20 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第二节周期律(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教学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 3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第三节化学键(第1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滤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第三节化学键(第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2.

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3.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化学键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用电子式表示共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热能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吸热反应

和放热反应的化学实验。2.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的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

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能与热能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

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和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掌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引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教具准备:温度计、玻璃棒、烧杯、50ml 量筒、玻璃片、砂纸、试管。6 molL-1HCl, 2 molL-1 HCl ,2 molL-1 NaOH, Ba(OH)28H2O , NH4Cl . CuSO45H2O 晶体,铝条。大烧杯(500ml) 3

只、硬纸板(有孔)3 块、小烧杯(100~150ml)3 只、带圈玻璃搅拌器 3 支、温度计(100℃,1/10)3 支、碎纸条 3只、量筒(50ml)6 只、保温杯3 只、盐酸(1.00mol/L)、氢氧化钠溶液 1.1mol/L)。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重视利用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

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在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1、2、3 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实验进

行加工,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能与热能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

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3. 热爱家乡,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具准备:投影仪。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

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

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

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能源观。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

教学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锌片、石墨棒、稀硫酸。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2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获得原电池概念和组成条件的基础上,能设计出原电池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设计原电池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原电池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识原电池的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对研究成果以及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与反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第三节化学的速度和限度(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的外界条件。2.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通过实验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

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2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2.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响形成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第1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电子式和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2.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有关实验的结论,了解取代反应;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甲烷的

用途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2 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2.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甲烷的结构、研究某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教具准备:多多媒体、两试管 SO2气体、试管、水槽、烧杯、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品红试液、KMnO4溶液、溴水。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烷烃(第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目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2、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其命名法。

3、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4、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同系物的有机物的组成特征。

过程与方法:1、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解析方法,能够书写5 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2、从甲烷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烷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结构模型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典型化学性质,掌握加成反应。

2.了解乙烯的制备和收集方法。

过程与方法: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乙烯实验室制法条件的选择控制,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结合乙烯实验室制法条件的选择控制,使学生领悟到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教学重点、难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教具准备:多多媒体、两试管乙烯气体、石蜡油、试管、水槽、碎瓷片、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品红试液、KMnO4溶液、溴水。

第二节来自石油的两种有机物(第2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理解苯环的结构特征。2.掌握苯的典型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1.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2.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介绍,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通过苯及其同系物性质的对比,对学生进行“事物是相互影响、相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分子结构

教具准备:投影仪、试管若干、苯分子的比例模型;苯、甲苯、二甲苯、酸性KMnO4 溶液、溴水、乒乓球碎片、蒸馏水等。

第三节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1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从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

教学重点:乙醇的结构与性质

教具准备:多多媒体、试管、酒精灯、乙醇分子结构模型、小烧杯、尖嘴管、铜丝、火柴、酒精检测仪、钠、澄清石灰水、无水硫酸铜、

第三节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结构特征;

2.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解析思维能力;

2.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教具准备: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投影仪;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浓H2SO4、水垢、饱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 H2SO4、稀NaOH 溶液、蒸馏水、冰水混合物;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常识性介绍金属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意义 2、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

3、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4、初步培养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5、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活动动探究,通过了解金属资源的开发;金属冶炼;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的历史;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海洋资源的类型;海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现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等意识。

2、通过金属矿物以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专题,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砂纸、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滤纸、火柴、沙子、铝粉或铝银粉(商业名称)、镁带、氯酸钾、氧化铁粉末、小木条电教器材:视频展示台(包括录象),实物投影仪挂图、标本等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2、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

3、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4、初步培养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活动动探究,通过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海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现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等意识,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海水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电教器材:视频展示台,实物投影仪挂图、标本等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 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 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 3 课时)

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2、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3、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 3、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4、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 2 课时)

知识与技能:1、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2、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4、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5、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 3 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元素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2、能根据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4、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说出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教学重点、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共价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2.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3.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4.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教学难点分子的立体结构,杂化轨道理论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2.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表示方法3.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第二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

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3.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4.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3、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5、采用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手性分子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了解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知道金属键的涵义

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了解金属晶体性质的一般特点

理解金属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知道离子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与阴、阳离子的半径和电荷有关。

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

强弱

能说出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基元以及物

理性质方面的主要区别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用具:投影仪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燃烧燃烧的含义

③掌握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燃料”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我国的能源现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1课时盖斯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盖斯定律的本质,了解其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②掌握有关盖斯定律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盖斯定律求有关物质的反应热,进一步理解反应热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盖斯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有关盖斯定律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2课时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有关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有关反应热的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热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有关反应热的计算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和开发新能源的使命感、责任感;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有关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②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③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感悟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掌握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比较反应速率大小的方法;(2)通过识别有关化学反应速度与压强、温度或浓度等的图像,提高识图析图能力,培养从图像中挖掘化学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通过目前催化剂研究的遗憾,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难点压强对化学速率的影响,用活化分子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节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

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②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③查阅资料:奇妙的振荡反应。④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目标: 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使学生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教学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和总结归纳。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学会根据水的离子积计算溶液中H+ 和OH- 的浓度

教学重点水的离子积

教学难点在酸碱溶液中如何求H2O电离出的CH+ 和COH-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归纳

学法指导自学,预习

主要教具多媒体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 2、学会溶液pH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

教学难点关于溶液pH的计算

教学方法推理法、讲述法、分析比较法

学法指导自学,预习

主要教具多媒体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pH的测定方法

2.学会强酸强碱溶液的pH计算以及混合溶液的pH计算

教学重点学会强酸强碱溶液的pH计算以及混合溶液的pH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方法,训练思维,掌握基本计算格式

教学方法推理法、讲述法、分析比较法

学法指导分析、推理

主要教具多媒体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4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常用分析仪器。 2.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3.使学生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4.掌握酸碱滴定的误差分析。

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2.掌握酸碱滴定的误差分析。教学难点掌握酸碱滴定的误差分析

教学方法推理法、讲述法、分析比较法

学法指导自学,预习

主要教具多媒体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引导法、归纳法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2、掌握盐类水解及其应用

3、能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盐类的电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盐类水解的实质的理解

2掌握盐类水解实质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实质并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理解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守恒关系

【教学难点】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守恒关系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理解溶度积,及溶度积规则。

教学重点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难点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讨论

主要教具多媒体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影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移动的因素。

2.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

教学重点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

教学难点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

主要教具实验仪器药品、多媒体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

教学目标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第三节电解池

教学目标:1.理解电解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2.了解氯碱工业,电镀,冶金的原理 3.掌握电解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及金属腐蚀的本质原因;

2、了解金属腐蚀的种类,发生腐蚀的反应式的书写;掌握金属防护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第二章第三节卤代烃

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湖南省湘乡市第四中学龙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4. 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 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2. 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由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地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形成 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完整word版)化学教学设计范例

湖南省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化学课程标准主题或教材中规定的内容) 一、基本说明 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 ⒉年级: 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⒌所属的章节: ⒍教学时间: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2.内容分析:(根据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理解和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把握,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预设教学情景) 4.设计思路:(说明教学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立教学程序和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与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值得研究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关注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教学课题名称 课型:课时: 一教材分析: 根据“核心素养“提升的四个方面,提取课文中可以发挥作用的东西,即文本的教学价值。简要概述体现教学价值的具体内容,即文本“值得教”的东西。 二学情分析: 基于经验或者通过测试题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的认识起点和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 描述上课所用工具,比如多媒体、小黑板、卡片、ipad等。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用行为动词表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得到发展的额可实现的目标。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可预测的。它是课程目标在本节课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重点 从教学内容及学情出发确定教学重点,对应课堂教学所用时长、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应是

相互对应、包含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角度出发,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来确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与教学目标应是相互对应、包含的关系。同时简述教学中针对教学重难点所采取的措施。五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简述为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方法及技术手段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般在4-6个之间;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突出重点且富有层次,要求和教学目标(特别是重点、难点)相互照应。也可先附上教学流程图。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精当地突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八作业 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旨在巩固拓展学习效果的习题、课后时间活动等

九设计理论依据 简述本节课教学中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思想与教育教学理论应明确体现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避免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 十教学评价 教学的前后测、对学生的访谈、学生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单、学生知识、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等。 十一教学反思 教学实施后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反馈,简明扼要地总结出自己教学设计实施后的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300-500字。 十二相关资料

高中化学教案模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讲课教案

必修1课本实验 1.实验1-1粗盐的提纯(过滤食盐和泥沙蒸发食盐水) 粗盐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如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CaCl2和MgCl2 以及一些硫酸盐 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是指滤纸折叠角度要与漏斗内壁口径吻合,使湿润的滤纸紧贴 漏斗内壁而无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②“二低”是指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 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这样可以防止杂质未经过滤而直接流到烧杯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③“三靠”一是指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和待过滤液体冲破滤纸;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以防碰破滤纸(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以防液体溅出。 原理:利用泥沙不溶于水来分离出来操作步骤及现象: 思考:你认为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是比较纯的氯化钠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出它们?不纯CaCl2和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Ca2+用碳酸根除去,镁离子用氢氧化钠除去 2.实验1-2:粗盐提纯后SO42-的检验(除去食盐中的硫酸盐、CaCl2和MgCl2) 原理:利用碳酸钙是沉淀除去钙离子,利用硫酸钡除去硫酸根,利用氢氧化镁除去氢氧根 步骤:(加的试剂及化学方程式)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Na2SO4:BaCl2+Na2SO4==BaSO4↓+2NaCl 然后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MgCl2:MgCl2+2NaOH==Mg(OH)2↓+2NaCl 然后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和BaCl2(两个反应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 过滤 最后滴加适量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体,除去NaOH和Na2CO3(可以用PH试纸检测酸碱度,也有两个反应方程式):HCl+NaOH==NaCl+H2O 2HCl+Na2CO3==2NaCl+H2O+CO2↑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 三 化 学 组

(一)浓硫酸的性质 目的:认识浓硫酸的一些特性。 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验温器、酒精灯、玻璃棒。 浓硫酸、玻璃绒(或石棉绒)、硫酸铜晶体、脱脂棉花、铜片、锌粒、木炭、硫粉、蓝色石蕊试纸。 原理:纯净浓硫酸的溶解热在20℃时为43.6千焦,所以与水混和时有大量 的热释出,它的一系列水化物H2SO 4·H2O、H2SO 4 ·2H2O和H2SO 4 ·4H2O都很稳定, 是很好的吸水剂。浓硫酸还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 准备和操作: 1.浓硫酸的密度展示一瓶纯净的浓硫酸,它是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把一瓶浓硫酸放在托盘天平的一边,把同样大小的两只瓶子盛水一瓶半放在另一边,发现一瓶浓硫酸比一瓶半水还重。98%浓硫酸的密度为1.84克/毫升。 2浓硫酸的溶解热将一支长约80厘米、厚壁细孔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后,吹成薄壁圆柱形成玻璃球。球内充满红色酒精溶液作为验温器。在一只500毫升烧杯里盛水200毫升,放入验温器后,慢慢注入100毫升浓硫酸,边加边用验温器搅拌。可以看到验温器玻璃管里红色的酒精液柱逐渐上升,表示浓硫酸溶于水有大量的热放出。 在一支小试管里盛98%的浓硫酸3毫升。取黄豆大小的玻璃绒(或石棉绒)吸足水后投入试管中。浓硫酸跟水相遇即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而爆溅,并发出“嘶嘶”的声音。此实验说明稀释浓硫酸必须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3.浓硫酸的吸水性往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少量硫酸铜晶体小颗粒,静置片刻。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即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表示它的5个结晶水已被浓硫酸所吸收。 4.浓硫酸的脱水性往一支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黄豆大小的脱脂棉花一小块,用玻璃棒搅拌后微微加热,棉花即炭化变成黑色的絮状物。 5.浓硫酸跟金属的反应在一支试管里加铜片两小片,注入8∶3的浓硫酸2毫升,不发生反应。将试管微微加热,铜片开始变成黑色,生成硫化亚铜,并有硫酸铜生成。继续加热到沸腾,黑色物消失,溶液变成蓝绿色,这是因为硫化亚铜被继续氧化成硫化铜,直至全部转变成硫酸铜,同时放出二氧化硫。

高中化学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试讲教案模板 【篇一:2015招聘高中化学试讲内容】 2015招聘-中学化学 电解池教案及练习 ①让学生明确本节内容在高考及高二年考试中的重要性 ②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解池的原理 ③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电解池的电极 ①阴阳两极(特别是阳极)得失电子情况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②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 之一,同时对高中学生化学思维构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要求试 讲老师最好以递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电解池的原理及电极的判定, 而不是给出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 *快乐学习培训学校教学部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复制 1 2015招聘-中学化学 1.一定条件下,电解较稀浓度的硫酸,其还原产物为双氧水,该原 理可用于制取双氧水,其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3h2o+3o2o3+3h2o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池的阳极生成双氧水,阴极生成臭氧b.电解池中硫酸溶液 的ph保持不变 c.产生臭氧的电极反应式为3h2o-6e=o3+6h+d.产生双氧水的 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o2+2h+ -- 2.右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水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 极a和b附近分别滴加一滴酚酞溶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a.逸出气体的体积,a电极的小于b电极的 b.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c.a电极附近呈红色,b电极附近颜色没有变化 d.b电极附近呈红色,a电极附近颜色没有变化 3.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见右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 b.通电使cucl2发生电离 c.阳极上发生的反应:cu2++2e=cu - d.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新课标化学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新课标化学必修1(人教版) §2.2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教材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的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的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二、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2.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演示初中已做过实验“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一、电解质 定义:略。 【讲解新课】 (提问)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展示)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动画。(根据条件也可用简笔画展示)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引导。) 【结论】在水溶液中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练习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 ③H2SO4④H2O ⑤盐酸⑥小苏打⑦Fe ⑧C a(O H)2⑨蔗糖⑩CaCO3 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精讲】电解质属于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做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是混合物,应是纯净物。所以,⑤⑦不属于电解质。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属于电解质。另外④⑨它们在熔融状态及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所以也不是电解质。⑩虽然难溶于水,但总会溶极少量,用灵敏电量计会测出,并且其熔融状态也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答案:②③④⑥⑧⑩ (请一位同学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提问】那么什么叫电离方程式呢? (师生共同总结,体会并得出其概念) 【板书】二、电离方程式 【练习2】请同学们写出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巡视、检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指正) 【合作探究】 【练习3】请同学们写出硫酸、盐酸、硝酸、磷酸的电离方程式。 检查同学们完成情况。 【提问】根据上述电离方程式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自己得出结论。 【提问】当你得出酸的定义后,你还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也可以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碱和盐的定义。) 【板书】三、酸、碱、盐的定义 【练习4】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化时或溶于时都能导电 D.液体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氨气是电解质 B.将硫酸钡溶于水,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C.氢硫酸溶液中,c(H+)=2c(S2-) D.醋酸在溶液中主要以醋酸分子形式存在 3.重金属粒子有毒性,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 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钡离子,如将甲、乙两种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 低。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A.Cu2+和SO42- B.Cu2+和Cl- C.K+和SO42- D.Ag+和NO3-【小结】指导学生自主总结。 【布置作业】教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课程标准: 本章为高中必修模块的开篇第一章,从实验入手,重点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化学实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等,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另外,在做化学实验时,取用的药品都是可以称量的,但分子、原子、离子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是难以称量的,为此,引入“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可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物质的量及其由此导出的其它物理量如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是中学化学的计算核心,也是进行定量实验的计算依据。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2.通过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伤害的事件 非常多,你知道哪些哪些与化学 有关请你说出来与同学们共同 交流,并加以预防。 学生思考、讨论。 有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对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实验安 全,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你学习 了哪些实验安全问题对你有什 么启示 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以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顾、讨论交流,让一个学生 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 新 知 ~ 学习 \ 新~ 知学 习~ 投影 有关一些典型的伤害实例和违 规实验操作所发生的伤害。 通过血的事实,告诉学生实验安 全的重要性。 学生观看,感受颇深。 归纳整理 % 化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学生总结,交流,相互补充。 ? 思考交流 : 思考交流 要做到实验安全,你认为应注意 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整理,相互补充, 达成共识。 " 偶发事件的处理 练一练1.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 实验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水 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 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 上硼酸溶液 C.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上着火时, 可用水将其扑灭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 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 慢慢加入浓硫酸 对于危险品,都有特殊的标志, 你知道哪些请说出来与同学们 共享。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实验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⑴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了解安全措施 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 巩固练习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手接触药品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初中概念 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石蕊遇酸变红,酚酞遇酸不变色。) (2)酸 + 活泼金属→盐 + 氢气 H2SO4 + Zn = ZnSO4 + H2↑ (3)酸 + 碱性氧化物→盐 + 水 6HCl + Fe2O3 = 2FeCl3 + 3H2O (4)酸 + 碱→盐 + 水 H2SO4 + Cu(OH)2 = CuSO4 + H2O (5)酸 + 盐→新盐 + 新酸 2HCl + CaCO3 = CaCl2 + CO2↑+ H2O (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 大量的热。)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修全册教案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 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 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 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 2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OH NO 2 CH 3 CH 2 —CH 3 OH CH = CH 2 CH 3 CH 3 COOH CH 3 CH 3 OH COOH C —CH 3 CH 3 CH 3 OH H

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学设计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蒸馏和萃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蒸馏和萃取操作所适用的物质。 (2)认识分液漏斗,掌握蒸馏和萃取操作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蒸馏与萃取操作进一步掌握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蒸馏和萃取的基本操作难点: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实验室里如何提纯含有少量CaCl2、MgSO4的固体食盐?简述实验步骤。 【思考与交流】假设我们外出旅游,误入丛林地带,恰巧我们带的水已经用尽,只能从林地中获取一些泥水,请积极思考,在没有净水试剂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泥水来补充饮用水。 【总结】蒸馏原理:(装置如右图)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使低沸点组 分,再以分离整个组分的操作过程。 【思考】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需注意哪些问题? 1.检查装置; 2.加热液体需防:蒸馏烧瓶中需 加。 3. 根据物质沸点,用温度计测定馏分(蒸气)温度,以控制馏分组成:水银球应放置于。 4.冷凝效果(进出水方向):。 【实验1】

实验现象结论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 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 几粒沸石(或碎瓷片),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 中通入冷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部分液体, 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来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 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 体中含有Cl-吗?) 【总结】蒸馏的作用:除去液态混合物中、或 的杂质。 【思考题1】举例说明蒸馏有哪些应用? 【思考题2】现有一瓶物质甲与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下: 物质化学式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水中溶解性 甲C3H6O2-98 57.5 0.93 可溶 乙C4H8O2-84 77 0.90 可溶 据此,将甲和乙相互分离的最佳方法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探究实验1】如何将碘水中的碘分离出来? 操作现象解释(结论) 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 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或 苯),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 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分 液漏斗转过来振荡,然后打 开活塞放气。 3、把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 上,静置。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将上层液体从倒出。 【总结】萃取:根据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的溶剂里的不同,用一种

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教学能力之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用具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空气的组成 设问1:人的生命活动中能缺少空气吗? 板书: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活动:播放光碟 学生讨论回答:你所知道的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二)讲授新课——板书: 1、氧气 2、氮气 3、稀有气体 设问2:为什么氮气和稀有气体能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在什么方面有特殊用途? 讲授新课——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 (1)粉尘 (2)有害气体: 设问3: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来自何处? 2、空气防治 设问4:如何使重庆的天空更蓝? (三)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本课题内容涉及到全新的物理化学知识,特别是学生还不具备有关 压强的知识,想让所有学生理解实验原理非常困难,我认为可以加强实验教学,通 过实验现象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并且随着不断地练习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大部分 学习可以理解,但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不能急于求成,应逐步铺开,并反复强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电子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 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1月出版。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新课标对于“化学”的定义上,补充了它的特征,即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的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定义,进一步补充了它的地位作用,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时提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强调了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本理念将原有的八条整合更新为五条,并为每一条进行了命名。将原有“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引导教师反思”等删除;将原有“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整合为“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变为“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新增“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 为更好的体现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适应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目标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5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不再细分三维教学目标,而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模版教案资料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 计)模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2.2.1 例子反应教案 新课标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2.2.1 例子反应教案新课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⑵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⑶通过电解质的电离掌握酸、碱、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和氯化钡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 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出发,探寻反应本源; ⑶通过交流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导电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意 识,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⑵通过实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 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法指导】 ⑴“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描述实验现 象。 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 得到正确结论。 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表独立见解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材料,让学生 自己钻研教材,尝试攻克难点,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离子反应(第1课时) 【温故知新】 1.(自学、讨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它们在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 2.(自学、讨论)NaCl溶液为什么能导电?什么是电离? 【课堂研讨】 1.(自学、思考)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练一练】 ⑴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 铁能氯化钠晶 体 不能盐酸能 铜能氯化钠溶 液 能稀硫酸能 锌能硝酸钾晶 体 不能烧碱固体不能 铝能硝酸钾溶 液 能烧碱溶液能 金能葡萄糖溶 液 不能硫酸钡不能 结论与原因: ①金属单质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金属单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②氯化钠固体及酒精不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 ③表格中的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烧碱固体、硫酸钡有什么方法能使其导电?为什么? 前三者配制成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 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的习,掌握常见化学实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 教学难点:掌握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学过程: [引入情境]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问题]回顾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液体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以及基本仪器的使用。(课件3) [问题] ①初中化学实验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实验安全问题?如何避免?(课件4、5) ②实验中出现意外如何处理? [分组讨论,完成学案] 建议5—6人一组,组间交流,达成共识。

[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我们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 [板书]一、化学实验安全 [学生发言,小结讲述] 1. 遵守实验室规则。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并牢记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了解危险化学药品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及灭火器材、煤气、电闸等的位置和使用方法,报警电话等。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4. 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讲解]实验安全是为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要想我们的探究实验取得结果,必须遵守实验的有关规则、安全措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学生阅读]P4注意问题1、2、3、 [学生回答]实验安全注意的问题:……(老师穿插、补充、完善)[情境创设1]实验室规则展示(课件6-8) (1)进入实验室后,须按指定座位就座,不准大声喧哗,不得乱扔纸屑、杂物等,保持室内安静、清洁。 (2)实验课前,要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3)实验前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和所用仪器、药品的性能,弄清实验步骤,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做好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4)要节约水电和化学药品,爱护仪器设备。违反操作规程,损坏、拿走仪器和药品要按其情节轻重和有关规定作相应处理,并记录在册。 (5)实验完毕后,要认真整理和清洗仪器,并放回原处,打扫实验室并切断电源,关好门窗,经老师或实验员验收后方可离开。 [情境创设2]常见意外情况展示,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课件9-13) (1)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钠、磷等失火用细沙扑盖,重大火情拨打电话11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