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 回顾

中国历史 回顾

中国历史  回顾
中国历史  回顾

用书第四单元第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

难点

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历程。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五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志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和促成国共合作。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历程,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与探索,以及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伟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今天的繁荣与稳定、民主与独立是经过几代人不懈的艰难探索、浴血奋斗得来的,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本课内容以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为线索,与内容相关的不同时期的图片、史料、文字资源十分丰富,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并将本课内容投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大背景中,增加学生对孙中山革命生涯的了解,为学生正确认识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和革命的局限性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由文字和照片两部分组成,介绍孙中山──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文字部分重点指出,建国后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的南侧都要竖起孙中山的巨幅画像,旨在说明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引文,观看照片。向学生提问,问题一:引文中提到的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巨人是谁?问题二:其中孙中山对20世纪的中国民主革命做出过哪些贡献?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教材叙述了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之前的生活、求学和从政经历。重点强调了他从“医人”到“医国”的思想转变。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萌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上书李鸿章受挫,让他认识到清政府无可救药的反动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

这一目谈到孙中山从政救国的原因时,应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作为核心和重点,早年接受的西方式教育以及国外生活求学经历,使他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但此时的孙中山还不是一个革命者,受时代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上书李鸿章是他以改良主义的美好愿望向腐败的清政府投去的最后一次热情尝试。然而上书的失败,使他彻底丢掉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认清了清政府无可救药的腐败反动本质,毅然下定决心,拿起武器,走上反清革命道路。上书受挫是他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的一个契机,从他一生的革命活动看,是他思想上第一次重大转变。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时,回顾所学过的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史实,为人物的出场活动预先构置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可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一: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问题二:美国历史学家史扶邻曾说过:“作为一个接受了几乎全部西方教育的人和一个现代医学潜在的先行者,

孙中山所具备的条件使他将更多地求助于支持清王朝的改良主义者,而不是更多地求助于三合会。”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孙中山对职业选择认识的有关内容,展开讨论,引入现实,启发学生思考:职业选择与服务祖国、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民族未来的关系。

第二目“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教材以孙中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活动为线索,叙述了从兴中会到同盟会的发展过程。从事革命斗争,迫切需要有力的组织和明确的政治主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斗争纲领。这是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纲领,是孙中山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初步萌芽。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这一时期国内出现多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深深地感到革命力量有迫切联合的必要。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成员,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即后来的三民主义。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从此,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目内容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孙中山在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中,其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演变,政治纲领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与孙中山的革命认识与实践活动,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教师应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中孙中山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时对留学生发表演讲的内容,围绕问题,结合史实,展开讨论。

第三目“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材围绕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展开叙述,交代了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准备工作,以及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改革和进步法令,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同盟会成立以后,首要的任务是统一认识,肃清改良派的影响。经过三年的激烈论战,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言论,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取得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为后来辛亥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在这场斗争中,孙中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与此同时,孙中山连续组织和领导了九次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和条件不成熟而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激发了群众斗志,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重要准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各省的迅速响应,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革命宣传和革命斗争所结出的果实。孙中山作为公认的革命领袖,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革命最直接的结果是通过暴力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一条新的宽阔道路。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目内容时,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有关介绍,与教材内容

互相印证补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历史过程和孙中山的思想与革命实践活动。同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展开探究。

第四目“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教材以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种种努力和活动作为重点展开叙述,并在叙述中阐述捍卫共和斗争屡屡失败的原因。

辞去大总统后,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相关介绍,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段历史事实。1913年,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实。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走日本。袁世凯复辟失败,孙中山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领导护法斗争。但是受到军阀、政客的排挤,护法运动失败。这使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1920年底,他返回广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由于陈炯明的叛乱,二次护法亦告失败。虽然他坚持斗争,但孱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时,重点放在: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种种努力和活动;这些努力和活动均告失败的原因。在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坚定的民主共和的捍卫者,其“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的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理想和斗争方式在当时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历史期待着翻开新的一页。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思之窗”,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对本目的理解。

第五目“促成国共合作”

教材以孙中山促成国共合作为重点,着重叙述了孙中山思想的伟大转变,并对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业,伟大的历史功绩作出高度评价。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将教学重点放在国共合作与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上。

护法运动的失败,给孙中山带来极大困惑。在此情况下,他渴望着开拓新的斗争道路和采取新的方法,寻求能够摆脱困境并推进中国革命的新力量。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给予孙中山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帮助。孙中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民主革命同自己倡导的国民革命,二者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和共产党人的合作,使他的革命活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他的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同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为了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毅然决定接受冯玉祥等人的邀请,离粤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和共产党人首次进行的国共合作,不仅实现了北伐的大业,还为此后的中国革命树立了两党并肩战斗的楷模。1937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之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再次携手,从而实现了抗日救国大业。今天,在共同完成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和振兴发达的事业中,首次国共合作的经验与教训,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思想是伟大的,他为实现首次国共合作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后来者应加以继承和发扬。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弃医从政图谋救国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孙中山弃医从政的原因是

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可采用谈话法,例如:课文中“五年后以全校最优的成绩毕业”,说明他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可他最终选择了从政的道路,这是不是很可惜?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为什么?关于上书清政府,可设计讨论与思考:假如上书成功是否还会有以后的辛亥革命?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究,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目。教师首先指出“团体”与“政党”的区别。教材引用了两段材料和一幅照片,可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和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问:怎样认识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怎样的新阶段?以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分析的能力。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一目。首先学生自读课文回答:(1)归纳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所做的两方面的准备;(2)写出辛亥革命中的大事年表。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的话“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27页),参考“历史纵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提问:毛泽东所说的革命性、民主性在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缺点有哪些?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成果的认识。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一目。首先,学生阅读课文,列举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探究:为什么孙中山的种种努力均告失败?使学生认识,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方案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走向绝境。通过回答“学思之窗”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曾努力改造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但无一例外地失败了,进一步认识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影响。教师可联系现实,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使经济出现腾飞。因此,孙中山的无奈,正是由于没有解决政治经济体制问题,经济思想也就无法实现,促使他再次走上探索革命的道路。

促成国共合作一目,通过回答“学思之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伟大转变,感受孙中山一生最可宝贵的品质就是从不停止对真理的探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教学案例

案例一讲引文时,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

图片一: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画像。

图片二:孙中山的放大画像。

案例二讲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时,出示图片和材料。

图片: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时的照片。

材料: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的纲领。

通过材料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案例三讲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时出示一组材料和照片。

图片一:中华民国建立。

图片二:清帝退位。

材料:毛泽东的话“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好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27页)。

通过展示图片,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材料的深层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案例四讲促成国共合作时,向学生展示一组材料。

孙中山的遗嘱。

通过几份遗嘱的展示,使学生对孙中山一生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一生最可贵

的对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产生敬佩之情,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

解题关键:个人职业选择与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的关系。

思路引领: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与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的关系。

答案提示: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做出了哪些贡献?

解题关键:孙中山为推翻君主专制和巩固民主共和所从事的斗争。

思路引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答案提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

2.如何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解题关键:孙中山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

思路引领: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提示: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略)

2.阅读与思考:

在以上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之大患各是什么?将材料(2)与材料(1)对比,可以看出孙中山在思想认识上有哪些进步?

解题关键: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现实认识的逐步深入。

思路引领: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加深。

答案提示:材料(1)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军阀混战,材料(2)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

其进步:由最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要使中国独立富强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上李鸿章书(节选)

(1894年6月)《上李鸿章书》,共8000余字,孙中山在这次上书里,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达到国家独立富强的目的。信的基本内容,就是希望统治阶级上层由上而下地实行一些资本主义的改良措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孙中山的这些要求,是他早期学习西方的一大成果,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表达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解除封建主义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是确有进步意义的主张。

宫太傅爵中堂钧座:

…………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

……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也。……

……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者也。……

……所谓货能畅其流者,在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道之载运也。……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13页。

檀香山兴中会盟书

(1894年11月24日)

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

兴中会章程

(1894年11月24日)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赏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造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令强邻环列,虎视膺瞵,久垂涎于中华之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共济,抒此时艰,奠我华夏。仰诸同志,盍去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下:

一、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自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二、凡入会之人,每名捐会底银五元。另有义捐以助经费,随人惟力是视,务宜踊跃赴义。

三、本会公举正副主席各一位,正副文案各一位,管库一位,值理八位,差委二位,以专司理会中事务。

四、每逢礼拜四晚,本会集议一次。正副主席必要一位赴会,方能开议。

五、凡会中所收会底各银,必要由管库存贮妥当,或贮银行以备有事调用。惟管库须有殷商二名担保,以昭郑重。

六、凡会中捐助各银,皆为帮助国家之用,在此不得动支,以省浮费。如或会中偶遇别事要用小费者,可由会友集议妥允,然后支给。

七、凡新入会者,须要会友一位引荐担保,方得准他入会。

八、凡会内所议各事,当照舍少从多之例而行,以昭公允。

九、凡以上所订规条,各友须要恪守。倘有善法,亦可随时当众议订加增,以臻完美。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20页。

《民报》发刊词

(1905年10月20日)

…………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

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其他旋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之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更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自推功让能之观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务尽责之观念以言,则文所不敢辞也。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虽编制或不一,号令或不齐,而目的所在则无不同。由共同之目的,以为共同之行动,整齐划一,夫岂其难?──是曰军政之统一。

国家幅员辽阔,各省自有其风气所宜。前此清廷强以中央集权之法行之,遂其伪立宪之术;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于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是曰内治之统一。

满清时代,借立宪之名,行敛财之实,杂捐苛细,民不聊生。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

以上数者,为政务之方针,持此进行,庶无大过。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关于五四运动

(1920年1月29日)

…………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2页。

2.课文注释

中国同盟会

清末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出任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正式确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同年10月孙中山把这个纲领归结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制订《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发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改良派展开论战;在国内外各地建立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组织领导反清武装斗争。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宣统三年)4月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10月,武昌起义,各省纷起响应,爆发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本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又迁至南京。1912年(民国元年)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同盟会对于推翻帝制与建立共和,曾做出伟大贡献。同盟会的弱点,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集中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它的领导政党的不健全密切相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计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七章,共五十六条。①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②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③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利,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帅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它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外,还规定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1914年5月被袁世凯废除,由《中华民国约法》取代。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清末安徽合肥人,字少荃。道光进士,授编修。1853年(咸丰三年)在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后投曾国藩,被曾保荐编练淮军。次年在上海和太平军作战,升任江苏巡抚,与戈登所部“常胜军”先后陷苏州、常州。1865年署两江总督。次年取代曾国藩任钦差大臣,督军务,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达二十余年,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标榜“自强求富”,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织布局等企业,并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中法战争中,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和广西;同年,海军衙门成立,任会办。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没,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1896年接受沙俄贿赂,签订《中俄密约》出卖主权,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参与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后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善后借款

1913年袁世凯以办理善后改革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进行的非法借款。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扼杀共和,消灭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力,未经国会同意,指派国务总理赵秉钧、外交总长陆徵祥、财政总长周学熙为全权代表,于1913年4月26日非法与五国银行团在北京正式签订《善后借款合同》。该合同共21款。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年息五厘,按84%实交。但扣除折扣、到期的借款和赔款,实际收到的现金仅有998万英镑,即不及借款总额的40%。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利竟达6899万余英镑。合同规定以盐税、海关税及直隶(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四省的中央税为担保。同时还规定中国政府须聘请外国人协助管理盐税征收事务。在北京设立盐务署,署内设立稽核总所,由中国总办一员、洋会办一员主管,又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由中国经理一员、洋协理一员会同担负征收、存储盐务收入之责任。从此中国盐务被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善后借款是列强与袁世凯之间的一笔政治交易,帝国主义通过苛刻的借款条件,从中国攫取到新的重大特权和经济利益;而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财政上的支持,镇压南方革命党势力,相对地巩固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权分立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是根据近代分权学说建立起来的,近代的分权学说由英国的J.洛克倡导,由法国的孟德斯鸠完成。它建立的根据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论基础是与社会契约论相结合的近代自然法学说。三权分立制度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国国情有不同形式。三权分立制度对中国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运用西方的分权学说,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统治经验,创立了五权宪法理论,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加入监察、考试两权。1947年元旦,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权宪法”原则。

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辛亥革命后,袁凭借北洋军的实力,控制中华民国中央和地方政权,出卖国家主权,镇压人民,实行独裁统治,企图恢复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为了争夺北京中央政权,1920年7月发生了直皖战争,皖系失败下台,直系上台。1922年和1924年先后发生了两次直奉战争,直系失败后,奉系控制中央政权。不断的军阀混战,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北洋军阀自身的实力也受到削弱。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最后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早年投靠淮军吴长庆。1882年(光绪八年)任朝鲜通商大臣。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以道员衔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为其反革命事业打下基础。1898年插足维新派,又出卖维新派,深得慈禧太后赏识。次年升任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津、京时,参加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1901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及练兵处会办大臣,趁“新政”之机,扩编北洋军为六镇,北洋军阀势力从此形成。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1908年被免职。1911年武昌起义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派兵向革命党进攻,要挟

议和,一面威胁孙中山让位,一面逼迫清帝退位,从而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在北京建立了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独裁政府。1913年3月派人刺死宋教仁,进行“善后大借款”,发动内战,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10月,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继而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议会,篡改《临时约法》。同时推行尊孔读经,宣扬纲常名教,大造复辟帝制舆论。1915年5月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2月12日悍然宣布实行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他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武装讨袁,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仍然称大总统。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

孙中山遗嘱

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俄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孙中山的遗嘱显示了他的爱国反帝和坚持三大政策的伟大革命精神。

3.学术观点

关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上书的目的是为了观察上层统治集团的“虚实”,所以需要北上见李鸿章。其实他早已做好了颠覆清廷的准备。

第二种观点认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是因为他是当时识时务的要员,如果李鸿章接受上书,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进行改革,那么也是挽救中国的一个方法。孙中山寻求的是一个改革的切入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孙中山在上书中提到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是很一般的改革要求,孙中山的思想是改良主义思想。

第四种观点认为,孙中山当时上书是既有革命思想又有改良思想。

第五种观点认为,上书李鸿章是孙中山改造中国的一部分,但他对和平改革的认识太简单,不过上书是他革命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

4.插图说明

伦敦蒙难

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侦骑四出,到处悬赏捉拿孙中山。1895年10月29日,孙中山由澳门潜赴香港。11月,又东渡日本,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政治流亡。1896年9月底,孙中山离美赴英,到达伦敦。伦敦的清使馆立即知道了孙中山到来的消息。经过了周密的布置,在10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正当孙中山行经清使馆附近的时候,他们将他绑架了。孙中山被幽禁在清使馆的一个楼上。清朝驻英公使准备将他偷偷押回中国,如果不行,便就地杀害。但是,当这个阴谋还没有来得及实施的时候,孙中山说服了两位在清使馆服役的英国工友,通过他们,将他被囚的消息通知了他的英国友人康德黎。康德黎是孙中山在香港学医时的老师和挚友,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立刻到处奔走,设法营救。最后,孙中山终于在被囚禁十三天之后获释。这就是著名的“伦敦蒙难”。经过这次事件,孙中山在国外的影响扩大了。

5.参考资料目录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尚明轩:《民国之父孙中山》,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文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简明中外历史辞典》编写组:《简明中外历史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 中国近代的划分是1848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历史,也还是中过不断奋斗不断进步的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落后西方了。从制度上从经济发展上中国由一个主宰世界发展主流的国家变成一个被动适应的国家。从一个先进的国家,从一个是外人学习的榜样国家到一个落后的国家,被动学习别过的国家。 在约公元2000多年前,夏朝建立了第一个王朝!而它的保护伞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这也是标志着有“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天下变成了一个家族的所有物了!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挥百万雄狮横扫华夏大陆,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封建国家。创立了皇帝制,从此统一的华夏民族由此展开它轰轰烈烈的精彩路程! 汉朝!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后人称之为大汉!在这个朝代中汉武帝挥铁骑将匈奴赶至到今天的中亚地区!而后闻名于世的大陆的交通的塞道“丝绸之路”的开通。正式的沟通西方地区的道路。“丝绸之路”到现在都有着重大意义。这条道路是当时大汉和中亚、西亚、南欧地区各民族友好往来关系密切!这条大道承载着大汉和当时西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隋唐!封建时期的顶峰时刻!在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都达到顶峰!此时的长安是国际大都市!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它的地位如同现在的经济霸主纽约。还有还是政治文化中心。当时周边的国家都是隋唐的附庸!都以隋唐为主!以学习华夏文化为荣!到现在的时期,华夏儿女都以隋唐为荣。隋唐遗留下的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史的瑰宝!李白杜甫是我们的骄傲! 明清…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在这个时期封建君主制达到高峰…制度的腐化、落后。经济的倒退、僵硬。文化的禁锢。闭关锁国、海禁、沿海居民的搬迁!八股取士、四书五经的断章取义腐朽读书人的思想!让他们变成愚民!政治上的大兴文字狱。中国开始落后,一切开始落后与西方了! 当中国还在用铁刀时,西方已经在用洋枪洋炮了!当中国还是一个腐朽的制度时,西方已经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当中国的人还在读之乎者也时,西方已经有了牛顿了、哥白尼!当中国还在用古老陈锈的工具时,还是用蜡烛时,还是马车时。西方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第一二次的工业革命使中国远远的落后了! 当西方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时,国人没有像日本那样立即认识自己的不足,没有放弃自己落后腐朽的的东西。日本在美国打开大门时,立即做出反映。学习西方!而中过却还在它的美梦中!还在做着“地大物博”的白日梦!虽然也有一些爱国人士清楚的看到中国的落败,他们也积极的寻求使中国强大的方法。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敢拿起手里的武器“焚烧”鸦片!还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的晚清爱国者的救亡图存运动。但这不能阻止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能阻止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火烧的命运,不能阻止八国联军侵华运动!不能阻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丧权辱过的条约的签订! 我们会永远记得和小日本的那战!那场战争真的是清朝彻彻底底的沦为“东亚病夫”成为西方别国所不耻! 国父孙中山组织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推翻了在中国历史上长达几千年的君主制!颁布《中华民国宪法》维护革命的胜利!但后来的袁世凯篡权复辟帝制夺取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也表示着革命的是以失败为结果的。但孙中山却不放弃他的救中国的梦想。发动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是很可惜的。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2015-04-27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号:ihxory 历史百家争鸣-说一说过去那些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解秘,等待您的参与,点击标题 ,共同呐喊! 下方“历史百家争鸣”关注,欢迎加入QQ群:426649104 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 汉中中原山东 巴蜀荆楚江东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中国历史地理

地球气候变迁遗留的痕迹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通过对延州(今陕西省北部)化石的观察,提出在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1686年,英国R·胡克根据波特兰角的海龟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认为该地过去气候曾经是比较温暖的。1840年,瑞典J·L·R·阿加西根据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堆积,第一次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20世纪初,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著《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将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大冰期划分为4个冰期(后又划分成5个冰期)。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古气候进行了研究。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对历史气候作了大量研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年)一文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注意。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气候记录 地球上仪器观测的气候记录,最长不过二、三百年。有两类资料可以把气候记录延长到没有仪器观测的年代:一类是历史资料,如考古发掘文物、历史文献等;另一类是各种天然气候记录,包括树木年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地理因子变迁的痕迹等。这些天然气候记录有连续的,也有间断的,其适用的地理范围、研究的时期及在气候上的意义也都不相同。时期愈早,古气候记录愈少。 起源气候史地球起源以来的约46亿年中,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巨大变化。现在人们还无法了解地球早期的气候状况,只能通过某些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推测约20亿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前寒武纪以来,至少出现过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 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据H·弗洛恩估计,中生代时的年平均温度在两极附近为8~10℃,低纬度热带地区为25~30℃。新生代新生代(距今约6700万年以来)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中纬度温度缓慢地下降,而热带地区却无明显变化。它导致南极洲冬季降雪,山岳冰川逐渐增加,大洋底水温下降。大约在距今500万年以前,南极地区已出现冰盖。到250万年前,北半球冰岛等地区也开始出现山岳冰川,以后格陵兰等地的现代冰川又相继形成。于是,地球气候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大冰期,即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第四纪大冰期开始时间有很大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始于距今 200万年以前。第四纪气候是以大陆冰盖和中、高纬度山岳冰川为主要特征,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据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划分的冰期有所不同。 第四纪中以里斯冰期的冰川作用最为强烈,当时地球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大陆面积为冰川覆盖(现在约为十分之一)。在亚洲,冰盖到达贝加尔湖附近。 冰期气温平均比现代低 8~10℃。间冰期气温比现代高,北极地区气温较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较现在高5~6℃。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①雨带分布的变化。冰期时,极地冰原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②雪线的升降。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玉木冰期时的海平面比现代低约 100米。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平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高。④生物群落的迁移。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在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地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动。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与反思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与反思 数教082班 17号叶康 【摘要】中国私学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学在民间、尊师重教、兴学办学等一系列优良的教育传统。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私学,以及现当代私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中国私学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许多与现代办学理念相吻合的闪光点,如独立办学,学校自治,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相互融汇,兼容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从而对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特别是中国私学教育体制进行反思,指出,中国现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与国家制度现代化并行共生,没有国家制度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私学的辉煌。 【关键字】中国古代私学现当代私学发展反思 一、前言 中国私学源远流长,始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500余年。中国是世界上私立教育发源最早、影响最深、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这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中国形成了学在民间、尊师重教、兴学办学等一系列教育传统。 二、中国古代私学的起因和意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现象,由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一大批没落贵族、文化官员流落民间,又引发了“文化下移”的现象。文化学术向民间扩散,为私学兴起创造了条件,于是官学衰废, 私学骤兴。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学衰败而诸子蜂起,门派林立,纷纷创办私学。他们著书立说,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扩展势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与教育关系最密切,对私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数儒、墨、道、法四家。 春秋时期中国私学的首创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乃至现代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开创了私立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的独立化;启动了教育理论的探讨;开创了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局面。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对中华文化的反思

对中华文化的反思 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有 着绵延而悠长的历史的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之歌 从那远处的高山深处、大河底端源源不断地传入 炎黄子孙的耳中,进而如同电流一般,瞬间贯穿 全身,直达心底,让无数人为之颤抖,为之惊叹,为之折服! 中华文化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千变万化。虽然 缤纷绚丽,但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它都有其不同的 色调,不同的风彩。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犹如 百花齐放,令人沉醉其中,为他们的思想和胆识 所吸引,无法自拔。唐诗、宋词、元曲。现在各 具特色的散文诗歌等等,无不说明了中华文化这 一特点。然而,中华文明最鼎盛的时期应属盛唐 了吧!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唐朝人更为宽阔的胸 襟和更加开放的政策、心态。各种各样的人,各 种各样的思想在这里汇集。就像我们的邻国日本 也为了学习大唐博大精深的文化派来了一批又一 批的遣唐使,而我们呢,任由他们把长安复制成 奈良。即使是在西方难以生存的教派也可以在这 盛唐觅得一处容身之地。唐代陶瓷,尤其到了唐

末五代,有重要的发展。唐代陶瓷中最重要的是 青瓷、白瓷和唐三彩的陶器。唐代的装饰艺术以 其华丽优美的风格成为时代的特点。由于吸收了 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 然不同。唐文化体系中,包括文学、宗教与哲学、史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百 工技艺等方面作文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庞大而 完整的文化体系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朝铸就了一段色彩斑斓的文化史,而这只是 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极小的一隅,去让世界 人民为之倾倒,心心念念地向往中国这个神奇的 文化古国,更别说中华文化庞大而绚烂的文化体系,那该让多少人震撼,心甘情愿被他的强大气 场和魅力所淹没。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中华文化也在与时俱进,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传统 的封建思想,繁琐的礼仪讲究都以不符合当今时 代的要求。外来文化的冲击,新一代年轻人对中 华文化知之甚少,人民对文化的漠视,这一切都 使得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文化混乱与文化空洞之中,失去了优良文化支撑的民族注定是去缺乏信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二画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 三畫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1936年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1960年改金川县。 大沫崮——山名,今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一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中国史大事年表(历史考研必备)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 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 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1 都城谱系:先秦 涿鹿黄帝建都之地。今属河北省。 穷桑古少昊氏建都地。在鲁北,今山东曲阜附近。 帝丘颛顼建都地。该地在今河南濮阳市。 亳①帝喾建都地。其建都之地在亳(今河南偃师县境)。②商代都城之一至仲丁时迁都于隞(今河南郑州附近),后又有盘庚、武丁行都于亳。原居亳地之人在周初已人居三处,而皆以“亳”名地,故有“三亳”之称(此据郑玄及孔颖达说;另有唐张守节等以为在今河面商丘的南亳、今山东曹县有北亳、河南偃师为西亳,皆为汤所迁,称“三亳”)。周代此地称尸氏。汉代于此置尸乡,属河郡偃师县。其地遗有大沟,后世称尸乡沟。 平阳①帝尧建都地。今河北唐县境。②帝舜建都地。③夏禹建都地。④周代韩国都城。⑤周代秦国之都。 唐①唐尧的国都。②夏商时期唐国之都。③周代唐国之都。 蒲坂一作蒲坂。虞舜建都地。《帝王世纪》载:“舜所都,或言蒲孤。” 陶虞舜之都。 阳翟①夏禹的国都。②周代韩国都城。 阳城夏禹之都。在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附近,当因临近古阳城山(今告成东北之东岭山)而得名。此外,禹都阳城之地望所在,尚有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境)、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境)、泽州阳城(今山西晋城县境)、唐城(今山西翼城县境)等说,似均不如颖川阳城(登封)说证据充足。 安邑①夏禹之都。即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古称“故夏虚”。②周代魏国都城。地在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 观或称灌、斟灌。在今河南范县境。 斟灌或作斗灌。夏代斟灌国之都。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北。 斟鄩①亦作斟寻、鄩。夏代禹之后裔斟寻氏之都。在今河南巩县西南。②或作斗寻。 夏代斟寻国之都。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 鉏夏代后羿之都。 穷石夏代后羿之都。在今山西南部,当临近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境)。 原夏代都城之一。①在今河南济源县境。②周代原国之都。在今河南济源县境。 老王夏代都城之一。在今河南沁阳县境,与原(今河南济源县境)相近。 老丘夏代都城之一。今河南开封市境有“老邱城”,或以为即夏都老丘之所在。亦有人以为“老丘”当为“老王”之误,“老王”即“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境。 西河夏代都城之。地在今山西河津县境,临于西河。 顾①夏时顾国之都。在今河南范县东南。②战国时期中山国之都。在今河北定州市境。 缗夏代有缗氏之都。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其君为少昊氏后裔。 扈夏代有扈氏之都。在今陕西户县北。 豕韦亦称韦。古豕韦国之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豕韦为彭姓国,祝融的后裔,夏帝少康时始受封。 仍有仍氏(亦作有戎氏、有?氏)之都。该地临近于夏都西河(今山西河泽县境)。 亦有学者以为仍地当在今山东济宁东南。 邾古邾国之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邾为曹姓国,颛顼的后裔,后改称邹。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中国古代史中一些人名地名等字的正确读音

中国古代史中一些人名地名等字的正确读音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同学因为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名和地名等不能正确读音,往往闹出很多历史笑话。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知识时,应首先将字读正确。以下就是对易读错的人名和地名的举例,以飨读者。 1、会稽(ɡuì jī) 2、岑参 (c?n shēn) 3、炮烙(páo lu?)之刑 4、大月氏 (r?u zhī) 5、女娲 (wā) 6、樊於期(fán yú jī) 7、苻(pú)坚 8、龟兹 (qiū cí) 9、可汗 (ka hán ) 10、吐蕃(bō) 11、帝喾 (kù) 12、万俟勰(m? qí xi?) 13、赤嵌(kàn )城 14、褒姒 (bāo sì) 15、范蠡 (lǐ) 16、焚(f?n)书坑儒(rú) 17、呼韩邪单于 (y? chán yú ) 18、金兀术 (wù zhú) 19、祖逖 (tì) 20、老聃(dān ) 21、汨(mì)罗江 22、淳(chún )于越 23、临洮(lín táo ) 24、鸭绿(lù)江 25、芒砀山 (mánɡ dànɡ) 26、缇萦 (tí yínɡ) 27、于阗 (tián ) 28、张骞 (qiān ) 29、谯(qiáo )县 30、应玚(yīnɡ yánɡ) 31、阮瑀(ruǎn yǔ) 32、拓跋珪(tu? báɡuī) 33、元昊(hào ) 34、郯(tán )城 35、暹(xiān )罗 36、蕲(qí)县 37、虞姬 (yú jī) 38、范滂 (pānɡ ) 39、鄯善(shàn shàn ) 40、蔡邕(yōnɡ) 41、许攸(yōu ) 42、刘歆(xīn ) 42、邗(hán )沟 43、范缜 (zhěn ) 44、鄄(juàn )城 45、郓( yùn )城 46、鲜卑 (xiān bēi ) 47、樵(qiáo )夫 48、大汶(wan)口 49、燧(suì)人氏 50、蚩尤 (chī y?u ) 51、有扈(hù)氏 52、亳 (b?) 53、镐(hào)京 54、夏桀 (ji?) 55、商纣 (zh?u ) 56、共(ɡōnɡ)伯和 57、藁(ɡǎo)城 58、蟠(pán)龙 59、郢(yǐnɡ) 60、李悝(kuī) 61、阖闾(h? lǘ) 63、公子虔(qián) 64、大宛(yuān) 65、邯郸(hán dān) 66、虢(ɡu?)国 67、弈(yì)秋 68、阿房(ē pánɡ)宫 69、骊(lí)山 70、胡亥(hài ) 71、垓(ɡāi )下 72、刘濞(bì) 73、主父偃(yǎn) 74、菑(zī)川 75、齐桓( huán)公 76、李膺(yīnɡ) 77、陂(bēi)塘 78、冒顿(m? dú) 79、阏氏(yān zhī) 80、王嫱(qiánɡ) 81、胡笳(jiā) 82、周髀(bì)算经 83、王粲 (càn) 84、迦毗(jiā pí)罗卫 85、蹴鞠(cù jū) 86、曹丕(pī) 87、刘禅(chán) 88、齐王冏(jiǒnɡ) 89、长沙王乂(yì) 90、河间王颙(y?nɡ) 91、遒(qiú)县 92、司马懿(yì) 93、疆埸(yì) 94、洧 (wěi) 水 95、钟繇(y?u)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