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唐国柯裴世深李大伟黄庆华付军初李丰周文华吴罗根马远征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S (PoSteriOr ring apophysis SeParatiOn f PRA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诊断为腰椎PRAS并行全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12 ~ 41岁,平均(26.6±4.8)岁。其中L 4 ~ 5椎间隙16例,L5 ~ Sl椎间隙15例;手术采用椎间孔入路21例,采用椎板间入路10例。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和腰椎活动度来评价临床效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0 ~ 150 min ,平均90 min ,所有的患者均无硬膜或者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症状缓解不佳Z2周后给予椎间融合手术翻修。其余30例均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 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42±2.72)分下降至术后即刻的(2.78±1.21)分,术后3 个月的(1.78±0.56)分,术后12 个月的(1.56±0.36) 分;腿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78±2.44)分下降到术后即刻的(0.78±0.32)分,术后3 个月的(0.65±0.12)分,术后12 个月的(0.71±0.45) 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PRAS能够明显缓解症状,并完整保留患者腰椎的活动度,中短期恢复良好。

【期刊名称】《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年(卷),期】2019(008)010

【总页数】5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1.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1)人员配置 ①医师 a.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b.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c.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②护士 a.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b.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③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2)检查室 ①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m2,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 ②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

消毒不严的后果。 ③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 ④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⑤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置、吸引装置、供氧装置、抢救药品及设备。 (3)基本器械 ①内镜数量内镜室的内镜数量应与本院内镜检查人数相一致。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内镜消毒的规定,每例内镜检查后,内镜清洗及消毒时间不得少于20min。医院应根据检查人数配置相应的内镜与检查台数,以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②内镜的使用与报废制度各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档案卡,记录内镜购置时间、使用频度、检查人数及维修情况。对不能维修使用的内镜实行报废制度,性能不良的内镜不得用于临床检查。 ③器械购置对各类辅助器械与治疗器械,购置时须严格检查“三证”,未经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器械不得使用。 ④其他器械活检钳等器械应每例患者一把,消毒后可重复使用。有条件者可采用一次性活检钳,但一次性器械不得反复使用。 (4)其他辅助设施 各内镜室应配备足量的检查用品。包括: ①内镜检查用品每一内镜检查台必须配有足够数量的弯盘、牙垫、治疗巾、敷料缸、纱布、各类镊子、过滤纸片、标本瓶、消毒手套、消毒用桶等。 ②辅助器械除内镜器械外,尚须有:吸引器、玻片、标本固定瓶、喷洒管、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表时间:2018-07-27T16:42:37.8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0期作者:罗健[导读] 对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罗健 (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目的:对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本次6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选患者均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完成平均分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34例研究组患者则采取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腰椎键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进一步采纳和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0-0135-01 在临床脊柱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为主,有些患者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1],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则需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我院接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探究内容以如下报告形式呈现。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6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选患者均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完成平均分组,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的比值是18:16,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63岁和18岁,均值为(42.15±6.35)岁;研究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的比值是19:15,年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61岁和19岁,均值为(43.63±6.52)岁,组间基础资料经P值检验后,未见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入组标准:①经过X线以及CT等检查之后被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此次所选人员均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了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重大心理以及精神疾病患者;②伴有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严重器官性疾病患者;③中途退出患者。 1.2 方法 1.2.1经皮椎间孔TESSYS技术本次研究系统为Thessys椎间孔内镜系统和低温消融射频系统。患者选取俯卧体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对穿刺方向以及穿刺点进行明确,然后将标记做好,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操作,麻醉位置由皮下到肌层穿刺位置,根据Thessys椎间孔技术进行常规穿刺操作,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在椎间盘内部刺入造影针,然后将1~3ml的混合造影剂注入到椎间盘中。将造影剂退出,并插入导丝,然后将穿刺针退出,在穿刺点位置作一切口,长度大约为8mm,根据导丝的方向将套管插入其中。将椎间孔镜置入其中,然后连接40万U的庆大霉素以生理盐水3000ml,对压力以及水流量进行适当调整,以获得显著效果,在明确硬膜囊、纤维坏以及髓核等组织之后,采用髓核钳将椎间盘后侧退变的髓核组织以及突出髓核全部摘除,利用射频电极消融将髓核碎片清除,然后对硬膜囊出口神经根以及行走神经根进行观察,在对创面进行清洗之后,采用射频方式进行止血,采用电凝方式对受损的纤维进行修补,将工作套管拔出,并缝合切口,采用无菌敷料对切口进行覆盖。 1.2.2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使用系统为脊柱内镜系统和低温消融射频系统。首先进行硬膜外麻醉,帮助患者选取俯卧体位,使腹部处于悬空状态,在C形臂X线机透视的前提下,对病变椎间隙的体表投影进行明确,然后在平椎间隙旁边大约0.5cm的部位作一切口,长度大约是0.8cm,将导棒置于椎板间隙,根据透视状况对工作通道进行明确,然后将工作通道置入其中,并连接注水管道和内窥镜,将硬脊膜和神经根全部显现出来,牵拉硬脊膜和神经根,使椎间盘全部暴露出来,并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摘除,最后松解神经根。 1.2.3传统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进行常规的后路小切口手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然后将相关资料用数据表示出来。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均需要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其统计和处理,两者的表示方法分别是(均数±标准差)和率,前者采用t值进行检验,后者则应用χ2进行检验,组间结果差异明显,则表示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2.结果 组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果如下表1。 3.讨论 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腰椎键盘突出症,其是由于腰椎间盘多个位置,特别是髓核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引起的[2],再加之外力作用,使得椎间盘纤维化受到损伤,髓核突出出来,使得周围脊神经受到压迫,进而引发疼痛症状。现阶段,对于严重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速度快等特点[3],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现象,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研究组在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两个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要比对照组长出许多,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内镜检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内镜检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麻醉意外 ●预防措施:由麻醉医师详细询问、填写、告知知情同意书;并备抢救药品及加压呼吸皮球。 ●处理规范:协助麻醉科医师进行抢救。 二、消化道穿孔 ●预防措施:填写知情同意书;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和准备,操作人员相互积极配合。 ●处理规范:1、带病人到放射科进行立体透视观察是否有肠壁外气体溢出--穿孔;必要时口服泛影葡胺观察是否有肠壁外影剂溢出---穿孔; 2、已明确穿孔:可在内镜下钛铗夹闭穿孔; 3、住院禁食、胃肠减压观察并做相关治疗; 三、坠床 ●预防措施:检查治疗过程时刻有相关人员看护;在病人麻醉苏醒时由操作者上翻诊疗床两侧护栏确保病人不发生坠床;年老体弱下床时由家人或医者助其安稳下地安坐。 ●处理规范:1、及时检查有无受伤; 2、酌情进行检查,如:X照片等; 3、确定是否留院观察 四、出血 ●预防措施:填写知情同意书;按照内镜诊疗常规操作规范进行检查治疗前的相关准备。 ●处理规范:1、少量出血观察是否可自行凝固;

2、活动性出血可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钛夹钳夹; 3、息肉治疗如残蒂较长可局部高频电止血; 4、小的点状出血及弥漫性渗血可氩气刀止血。 5、如采用钛夹钳夹止血此前不能使用高频电或氩气刀,避免因局部组织变性钛夹钳夹无效; 6、在止血的同时酌情建立输液通道,保持患者血压平稳; 7、止血后酌情留院观察; 8、止血无效通知外科处理; 五、虚脱 ●预防措施:年老体弱者在肠道准备时可嘱其适当多饮一些水;也可饮用糖水以免低血糖。 ●处理规范:嘱病人平卧;及时补充液体:一般口服、必要时输液。 六、支气管哮喘 ●预防措施:填写检查治疗知情同意书;详细询问病史,操作规范轻柔,禁粗暴操作。 ●处理规范:在内镜诊治过程中,特别是支气管镜检查,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出现呼吸困难、喘息、气急、胸闷等症状,甚至症状急剧加重,应予以紧急救治。 1、取坐位并予以背部支持,保持安静,解除病人的焦虑及紧张。 2、保证呼吸道通畅并纠正缺氧,吸痰、吸氧。 3、建立静脉通道: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甲强龙40-80mg加生理盐水100ml 中静滴。 4、平喘扩支,减轻呼吸困难。沙丁胺醇气雾剂,吸气时喷入1-2

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段家丽 【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方法:抽选来自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84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使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避免不良情况出现,在临床上显示出卓越效果。 【关键词】消化内镜;胃肠息肉;护理;并发症发生率 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变组织较小时,往往无明显症状,通常情况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可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等,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常见手术方式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等,虽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时常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穿孔、出血等,若不进行及时处理,将影响患者预后[1-2]。鉴于此,本文将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优质护理进行总结,详情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来自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84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范畴34~44岁,年龄均值(37.65±2.15)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范畴35~45岁,年龄均值(38.52±2.62)岁,按照统计学概念分析,两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可行比对,P0.05。 1.2 方法 對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疾病知识介绍、安排相关检测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主要内容为:(1)术前宣教: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文化程度,

脊柱内镜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

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一、技术管理制度 1.严格遵守脊柱关节外科疾病诊疗规范、脊柱内镜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2.本院脊柱内镜诊疗技术开展由具有脊柱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医师决定,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医师决定,术者必须符合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要求的医师担任。术前要确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术后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3.实施脊柱内镜手术前,要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加强脊柱内镜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脊柱内镜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二、质量保障措施 1.对于行内镜手术医师,严格控制准入制度,对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的医师,具备以下条件:(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与开展脊柱内镜技术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2)具有5年以上骨科疾病诊疗工作经验,具备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脊柱内镜技术的适应证选择符合要求。近3年内未发生过二级以上与开展脊柱内镜手术相关的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2.对内镜手术,要严格遵从脊柱内镜治疗操作规范和治疗指南,严格控制适应证的禁忌症,术前相应告及示识需明确详细。 (1)严格遵守脊柱关节疾病诊疗规范、脊柱内镜诊疗技术操作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对有疑难病例可全科讨论或清专家会诊后再统一制定手术方案。 (2)完善相应必备检查,术前需有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胸片及心电图及相应专科检查,如缺少,则需补足;在发现有检查异常时,需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可请专科医师会诊,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百度文库精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 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后返回病房。 3.按顺序进行常规胃镜检查。 4.根据术中所见息肉形态、大小、数目等决定内镜下治疗方案并按胃息肉内镜治疗规范实施治疗,围手术期采用适当措施避免可能的治疗并发症。 5.抗血小板药物停用5天或以上。 6.尽可能回收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7.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八)选择用药。 1.使用抑酸剂(如PPI/H2RA)。 2.用粘膜保护剂。 3.必要时抗生素。 (九)出院标准。 1.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2.患者一般情况允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方案

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一、概述 内镜操作过程中并发症不可避免。医源性损伤、操作失误、诊断错误等情况均可引起严重后果,但几乎所有的内镜医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均会经历或多或少的并发症事件。早期识别并发症并进行妥善处理对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二、内镜检查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出血 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出血发生率为0.01%~0.13%,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胃。内镜操作和活检所致的Mallory-Weiss撕裂或者对曲张静脉的损伤均会诱发出血,内镜检查中并发的Mallory-Weiss撕裂一般发生于胃食管交界处小弯侧,一般预后较好,无需特殊治疗。此外,内镜活检可致出血,尤其是长期应用抗凝药物者。 预防措施: (1)填写知情同意书 (2)操作前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 (3)操作过程中,少注气,操作轻柔,禁忌暴力操作。 处理措施: (1)如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病史,应避免行内镜活检,或建议停用抗凝药物恰当时间后再行检查; (2)活检后少量出血观察是否可自行凝固; (3)活动性出血可局部喷洒1:10000肾上腺素,无效可选择粘膜下注射、钛夹止血、氩气刀止血、高频电止血; (4)在止血的同时酌情建立输液通道,保持患者血压平稳; (5)止血后酌情留院观察; (6)止血无效通知外科处理。 (二)穿孔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穿孔发生率为0.02%~0.22%。上消化道内镜所致穿孔最常见的部位是咽部及食管上段,食管穿孔发生率约0.03%。颈段食管易穿孔多源于解剖学因素,即Zenker憩室、颈椎骨性隆起等;而胸段和腹段食管穿孔的原因则多以器质性病变为主,如肿瘤、狭窄、重度炎症等。术者缺乏经验以及患者不合作也是重要因素。与食管穿孔有关的最常见的病变为食管下1/3良性或恶性病变引起的狭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所致的胃或十二指肠穿孔非常少见。由于患者剧烈干呕、内镜操作时注气过多及溃疡部位的活检均可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此外,正常小肠黏膜活检也可发生穿孔。诊断性结肠镜检查相关的穿孔

认识脊柱内镜技术

基础篇 一.认识脊柱镜 1.脊柱镜手术系统的组成 1.镜体:(连接成像、光源、冲水、手术通道)图片 2.冷光源(光源、光钎)图片 3.成像系统(摄像、传输、显示器)图片 4.等离子系统:发生器、消融电极图片 5.冲水系统 6.X光机或CT 图片 7.手术器械:1.建立通道的手术器械图片 2.镜下使用器械图片 8.神经检测仪,全麻或连续硬膜阻滞 2.脊柱镜手术系统的工作原理 A:手术医生在X光机引导下,利用穿刺扩及骨髂处理器械,由皮肤到达脊柱病变部位,建立一个通道。 B:镜从通道中到达病灶区, C:由光源系统提供照明,由摄像及成像系统将病灶区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并监视医生进入身体的手术工具及动作,医生利用镜下手术工具在直视下切除病灶,修复组织。 特点:①通道尽量在身体自然腔隙过以便减少出血及损伤组织, ②通道要避开重要组织,如神经、大血管、脏等 ③镜下工具精致细小,抗力差,操作宜柔和。 ④通道尽量对准靶点病灶区。 ⑤镜下影像与实物放大约60倍。 ⑥广角镜头提供宽广的视野常会出现“看到碰不到”现象。 ⑦冲水系统通过水压可以减少创面出血提供干净清晰的手术视野。 ⑧等离子刀头可以用于镜下出血或疏松软组织的消融。 3.镜系统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 (1)清洗: A.镜体单独清洗,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毛刷清洗官腔,然后酶洗,注意不能磕碰、折弯、单独包消,保护头端摄像头, B.管道系统,要注意清洗中空的腔隙,清洗其中的骨和其他组织。 (2)消毒灭菌: A.支持等离子灭菌 B.支持高温、高压灭菌(注意光钎传输不能高温) C.支持戊二醛2%以上浸泡(消毒不低于20分钟,灭菌10小时以上)镜必须灭菌,灭菌方法不宜交替使用,否则易出现镜体损害。 (3)养护: A.镜是贵重医疗器械,镜体要单独存放,忌磕碰与折弯、挤压。 B.镜头部摄像头脆弱,术中切忌大的骨块或钳子碰撞。 C.镜下工具纤细精致,抗力差,不宜使用暴力。

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 黄 艳

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黄艳 发表时间:2018-05-04T11:56:57.17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4期作者:黄艳[导读] 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生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更多的诊断,也可以在内镜下用微创手术进行更多的治疗. (解放军第209医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摘要: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生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更多的诊断,也可以在内镜下用微创手术进行更多的治疗,不但提高了检出率,也实现了多种疾病的早期治疗。本研究抽选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采用尼龙圈套扎法内镜下治疗的63例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宽基底或粗蒂息肉患者,对其实施的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护理干预效果。关键词: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护理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国内医生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切除术。但该项技术对于宽基底或粗蒂的息肉进行治疗风险大[1]。为了提高内镜下摘除息肉的治愈率、降低出血和穿孔的危险性。抽选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采用尼龙圈套扎法对63例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宽基底或粗蒂息肉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行内镜检查的消化道宽基底和粗蒂息肉的患者,经本人和家属知情同意后进行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术63例,其中男29例,女34例,年龄19~81岁。 1.2内镜检查结果 息肉位于食管6例,直肠12例,回盲部19例,贲门5例,十二指肠球部3例,乙状结肠7例,残胃吻合口4例,胃底7例。息肉大小1.2cm×1.5cm~3.0×4.0cm,宽基底26例,粗蒂37例。 1.3治疗方法 首先在内镜前端根据病变的大小和位置安装不同型号的透明黏膜吸套,选择适当大小的尼龙绳结扎环,并安装在结扎装置上,将结扎装置经内镜(钳)道插入达透明黏膜吸套后,调节尼龙绳结扎环使其嵌入透明黏膜吸套前端的凹槽中,进镜至病变处,负压吸引至病灶完全进入透明黏膜吸套内并见“红雾征”,逐渐收紧结扎装置手柄至阻力最大时释放尼龙绳结扎环,此时观察结扎情况,可见病变结扎后因缺血逐渐变成紫色,表示结扎成功。然后退镜,安置患者。 1.4结果 63例患者中60例(95.23%)一次操作成功,3例(4.77%)在结扎过程中结扎环与结扎装置脱离而退镜,重新安装后再行结扎。术后复查示62例(98.41%)完全脱落消失,1例(1.59%)病灶未脱落行第二次治疗。所有病例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尼龙圈套扎治疗的流程,为患者做心理疏导,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应症和处置方法[2]。让患者了解该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指导患者术中配合的方法,介绍同病案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信心。 2.1.2术前准备 1)常规化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术前2周禁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及其他抗凝血药物; 2)术前禁食8小时以上,肠道准备用和爽清理肠道,以保证视野清晰; 3)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和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检查器械是否齐全、性能是否正常,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2.2术中护理 套扎前先行内镜观察,确认病灶的位置及大小,选择适当大小的尼龙绳结扎环安装在结扎装置上;按程序配合操作。操作过程中应全神贯注,双目注视显示屏,负压吸引时除观察镜下“红雾征”外,还宜注意负压吸引压力并告知医生,在恰当时机果断完成套扎,避免因过度吸引使消化道壁完全结扎造成正常组织缺血坏死穿孔;套扎过程中用力适当,不可过度结扎,以免造成钝性切割引起出血[3]。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胃息肉患者术后口服质子泵抑制剂1周。在此期间还宜注意患者大便通畅情况,便秘时给予缓泻剂。 2.3.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胃肠道息肉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穿孔,术后护理应加强巡视,重点观察,注意疼痛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3.3术后饮食指导 禁食期间采用静脉支持营养,一般术后第1天禁食,如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则第2天进全量流质,一次100-200ml,第3天进无渣半流质,以后根据症状逐渐过度到软食。 2.4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胃肠道息肉的基本知识,要合理饮食,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勿用力,必要时可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干硬粪便摩擦创面或致焦痴、止血夹过早脱落导致大出血。嘱患者定期内镜复查,腺瘤切除术后的患者可在6~12个月复查,如无变化,可隔2~3年后复查。

脊柱内镜诊疗规范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1.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腿痛重于腰痛,经严格的保守治疗6~8周无效或已造成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者,包括旁中央型、外侧型的突出、破裂、游离的椎间盘,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的外侧型突出。 2.尽管保守治疗有效,但症状很快复发,且反复发作两次以上,发作时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病史超过半年以上者;或者虽然症状体征都不十分严重,但病史较长,诊断明确,患者有手术治疗要求者。 3.无论病史长短,一旦出现神经根麻痹损害者,如拇趾伸肌肌力Ⅳ级以下。 4.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害,如大小便功能障碍,CT显示椎间盘或后纵韧带无明显钙化者。 5.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椎间盘突出。 6.突出物有钙化的椎间盘突出。 7.有神经根受压的阳性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拇指伸屈试验(+)、膝或跟腱反射减弱等。 8.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一致。 9.愿意接受椎间孔镜手术并承担穿刺失败需转行开放手术风险者。 二、【禁忌症】:

1.有脊柱畸形、肿瘤或曾行化学溶盘术以及腰椎滑脱等节段性不稳定表现者。 2.合并有严重内脏功能异常或其他身体状况异常不能承受手术者。 3.有严重肌力下降、足下垂或马尾综合征者。 4.出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或正使用抗凝药物者。 5.妊娠妇女以及女性月经期间者。 6.术前感染者 (1)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切口及附近(15cm内)有感染; (2)非手术部位的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常通过血运发生椎间盘炎及硬膜外感染; (3)潜在感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4)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7.有严重心理障碍、手术恐惧等心身性疾病者。 8.症状、体征表现与影像学检查不一致者。 9.期望值过高术前经过充分的交流沟通,患者及家属期望值仍过高者。 三、【操作方法】: 第一步:病人体位 如果采取侧卧位,则患侧朝上,背部朝向术者,在腰部放一个枕头或支架,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屈曲。如果采取腑卧位,

认识脊柱内镜技术

基础篇 一.认识脊柱内镜 1.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组成 1. 镜体:(连接成像、光源、冲水、手术通道)图片 2. 冷光源(光源、光钎)图片 3. 成像系统(摄像、传输、显示器)图片 4. 等离子系统:发生器、消融电极图片 5. 冲水系统 6. X 光机或CT 图片 7. 手术器械: 1.建立通道的手术器械图片 2.镜下使用器械图片 8. 神经检测仪,全麻或连续硬膜阻滞 2.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工作原理 A:手术医生在X光机引导下,利用穿刺扩张及骨髂处理器械,由皮肤到达脊柱病变部位,建立一个通道。 B:内镜从通道中到达病灶区, C:由光源系统提供照明,由摄像及成像系统将病灶区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并监视医生进入身体的手术工具及动作,医生利用镜下手术工具在直视下切除病灶,修复组织。 特点: ①通道尽量在身体自然腔隙中通过以便减少出血及损伤组织, ②通道要避开重要组织,如神经、大血管、内脏等 ③镜下工具精致细小,抗张力差,操作宜柔和。 ④通道尽量对准靶点病灶区。 ⑤镜下影像与实物放大约60 倍。 ⑥广角镜头提供宽广的视野常会出现“看到碰不到”现象。 ⑦冲水系统通过水压可以减少创面出血提供干净清晰的手术视野。 ⑧等离子刀头可以用于镜下出血或疏松软组织的消融。 3.内镜系统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 (1)清洗: A. 镜体单独清洗,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毛刷清洗官腔,然后酶洗,注 意不能磕碰、折弯、单独包消,保护头端摄像头, B. 管道系统,要注意清洗中空的腔隙,清洗其中的骨和其他组织。 (2)消毒灭菌: A. 支持等离子灭菌 B. 支持咼温、咼压火菌(注意光钎传输不能咼温) C. 支持戊二醛2%以上浸泡(消毒不低于20分钟,灭菌10小时以上)内 镜必须灭菌,灭菌方法不宜交替使用,否则易出现镜体损害。 (3)养护: A. 内镜是贵重医疗器械,镜体要单独存放,忌磕碰与折弯、挤压。 B. 内镜头部摄像头脆弱,术中切忌大的骨块或钳子碰撞。 C?镜下工具纤细精致,抗张力差,不宜使用暴力。 D. 内镜器械要和其他手术器械分开存放运输

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04T11:00:56.6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李晓斐王现海甘琨生[导读] 探讨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李晓斐王现海甘琨生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科 102200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8~71岁,平均41.21±3.35岁;病程3~17个月,平均8±1.63个月。术前及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2.5min,C型臂X线机曝光频率13-26次,平均18.5次。术后卧床时间6h,住院平均时间3.5天,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30±1.04个月,术前VAS评分(6.18±1.15)分,术后1天(1.73±1.21)、术后2周(1.64±1.12)、术后1个月(1.51±1.17)术后3个月(1.33±0.94)、术后6个月(0.76±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5.%。结论:脊柱内窥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关键词】脊柱内窥镜;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近几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特别是脊柱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因其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治疗效果也得到患者和医生的广泛认可,已逐渐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主流技术[1]。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3月- 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旨在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8 ~71岁,平均41.21±3.35岁;病程3 ~ 17个月,平均8±1.63个月。节段分布:L3-4 3例,L4-5 16例,L5?S1 12例,8例L5?S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椎板间入路,其余患者都采用椎间孔入路。术前均行腰椎正侧过伸过屈位X线片、CT 平扫+三维重建和MRI平扫检查,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存在明显椎间不稳者不考虑内窥镜手术。 1.2手术方法椎间孔入路 ①体表定位穿刺点: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C臂机下正位透视标记腰椎棘突中线和中线垂直线,标出与垂直线向头侧15°角斜线为穿刺方向,中线为起点,沿斜线旁开11 ~ 13 cm为穿刺进针点。②麻醉:基础麻醉给予舒芬太尼注射液5μg,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75%10ml、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15ml、0.9%氯化钠注射液20ml配成混合液,行皮肤、皮下组织和腰深筋膜浸润麻醉。③建立工作通道:18号穿刺针在已标记的穿刺点,沿标记的方向穿刺到达上关节突,行关节突周围浸润麻醉,调整穿刺针,侧位透视穿刺针经上关节突尖端指向下位椎体后上缘,然后将穿刺针固定于上关节突尖端关节囊处,切开皮肤7mm,插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插入Tom针,顶住骨质慢慢敲击至椎体后上缘,正位C臂透视达到或接近棘突中线。4.5、5.5、6.5、7.5mm骨钻磨掉部分上关节突骨质,放置工作通道,透视侧位见工作通道尖端到椎体后上角,正位到达或接近棘突中线。④镜下神经根减压:连接光源和显示器,打开光源调节白平衡,达到最佳显示效果。调节水压及流速,置入椎间孔镜,镜下射频电极头止血,探查黄韧带、神经根和椎间盘的位置,沿行走神经根腹侧寻找并消除致压因素,先摘除脱垂、游离的髓核组织,再切除部分硬化增厚的后纵韧带、纤维环及黄韧带,射频电极头镜下行纤维环成形,手术区严密止血,镜下再次探查见神经根腹侧充分松解,神经根表面受压的血管重新充盈,随着呼吸搏动。手术完成后,1ml得宝松与生理盐水配成10ml混合液,经工作通道注入椎管内,拔出工作套管,伤口缝合1针,无菌敷料覆盖切口,术后复查双下肢感觉、运动是否正常。间接椎板间入路:患者俯卧位。C型臂透视下定位手术节段及穿刺进针点,后正中线旁开 0~1 cm,穿刺点行皮肤、皮下组织和腰深筋膜浸润麻醉,向患侧椎板间窗穿刺,穿刺针到达黄韧带时停止穿刺,置入导丝拔出穿刺针。皮肤切口长约0.7 cm,沿导丝依次置入各级导管,逐级扩张软组织通道,置入工作套管,正侧位透视确认工作套管置入椎板间窗、黄韧带外侧,放置内窥镜。在内窥镜直视下,咬除黄韧带,显露神经根、硬模囊,旋转工作通道至椎管内,于腋下摘除神经根、硬膜囊周围突出的髓核组织,射频电极头镜下行纤维环成形,手术区止血,镜下见神经根完全松解询问患者下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撤除工作套管,缝合切口。 1.3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术后使用激素、抑酸剂等缓解腰部疼痛不适,常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营养神经药物2周。嘱患者卧床6h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指导直腿抬高训练。相对卧床4周,避免久坐、久站及体力劳动,下床活动常规佩戴腰围,每日去腰围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术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下肢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症状有减轻,活动受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疗前后效果无差别,甚至症状加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后症状均有减轻或消失,术中无神经根损伤、大出血等,术后无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每节段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2.5min,C型臂X线机曝光频率13~26次,平均18.5次。术后卧床时间6h,住院平均时间3.5天,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30±1.04个月。 2.2 VAS评分与MacNab疗效评定 VAS评分见表1。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采用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5.%。典型病例见图1、图2

四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上传

四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 一、胃镜诊疗技术 (一)胃镜下食管粘膜剥离术 (二)胃镜下胃粘膜剥离术 二、结肠镜诊疗技术 结肠镜下结肠粘膜剥离术 三、十二指肠镜诊疗技术 (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三)内镜下胆管括约肌切开术 (四)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 (五)内镜下壶腹气囊成型术 (六)内镜下胆管结石取石术 (七)内镜下胰管结石取石术 (八)内镜下胆管结石机械碎石术 (九)内镜下胆管结石激光碎石术 (十)内镜下胆管结石液电碎石术 (十一)内镜下胆管扩张术 (十二)内镜下胰管扩张术 (十三)内镜下胆管支架植入术 (十四)内镜下胰管支架植入术 (十五)内镜下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十六)内镜下副乳头支架植入术 (十七)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十八)内镜下胆管内超声检查术 (十九)内镜下胰管内超声检查术 (二十)内镜下胆管射频消融术 (二^一)内镜下胰管射频消融术 (二十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切除术(二十三)内镜下鼻胰管引流术 (二十四)胆管镜下光动力或氩气治疗术 (二十五)胆管镜下电切治疗术 四、超声内镜诊疗技术 (一)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术 (二)超声内镜下放射粒子植入术 (三)超声内镜下肿瘤标记术 (四)超声内镜下放射免疫治疗术 (五)超声内镜下肿瘤注射治疗术 (六)超声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七)超声内镜下血管栓塞术 (八)超声内镜下假性囊肿引流术 (九)超声内镜下胆管穿刺引流术 (十)超声内镜下胰管穿刺引流术 (^一)超声内镜下脓肿穿刺引流术 (十二)超声内镜下光动力治疗术 (十三)超声内镜辅助胰胆管造影术 五、经口经隧道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一)经口经隧道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二)经口经隧道内镜下间质瘤摘除术十、小肠镜诊疗技术 小肠镜下治疗术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唐国柯裴世深李大伟黄庆华付军初李丰周文华吴罗根马远征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S (PoSteriOr ring apophysis SeParatiOn f PRA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诊断为腰椎PRAS并行全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12 ~ 41岁,平均(26.6±4.8)岁。其中L 4 ~ 5椎间隙16例,L5 ~ Sl椎间隙15例;手术采用椎间孔入路21例,采用椎板间入路10例。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和腰椎活动度来评价临床效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0 ~ 150 min ,平均90 min ,所有的患者均无硬膜或者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症状缓解不佳Z2周后给予椎间融合手术翻修。其余30例均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 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42±2.72)分下降至术后即刻的(2.78±1.21)分,术后3 个月的(1.78±0.56)分,术后12 个月的(1.56±0.36) 分;腿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78±2.44)分下降到术后即刻的(0.78±0.32)分,术后3 个月的(0.65±0.12)分,术后12 个月的(0.71±0.45) 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PRAS能够明显缓解症状,并完整保留患者腰椎的活动度,中短期恢复良好。 【期刊名称】《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年(卷),期】2019(008)010 【总页数】5

消化内镜治疗息肉的护理要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17560049.html, 消化内镜治疗息肉的护理要点 作者:杨橹伶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 消化道息肉说的就是在消化道黏膜上凸起来的广基或者带蒂隆起引发的病变,疾病发生的源头是黏膜上皮。从组织学的角度可以分成腺瘤性、错构瘤性、炎性以及化生性息肉四种。在这当中,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转化为癌症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最好就趁早摘除掉。在最近几年,患上消化道息肉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消化道内镜治疗息肉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护理。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一)酒精注射 这是最早使用,最简单的一种内镜治疗的防止。采用适量的浓度为95%的酒精注入息肉或者息肉蒂的部位,通过人为的防止来引发溃疡,让它自然坏死,最终脱落。但是要注射的次数比较多,息肉的标本无法进行回收,取得的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现在已经很少使用这种方法。 (二)活检钳咬取 这种方法只能够用在直径不超过0.5厘米的息肉,用活检钳直接咬取住息肉,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非常容易导致出血并且清除得不够彻底。 电热活检钳 这种方法经常用于摘除直径不超过0.5厘米的无蒂息肉,也可以当做是对圈套电切摘除术进行补充的一种治疗的方式,可以防止出血的情况发生,清除得也比较全面,取出来的组织可以进行病理分析。 冷冻 这是内镜治疗息肉当中的不属于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把液氮、压缩的二氧化碳等当做冷却剂,用特殊的导管通过活检钳通道插入以后,把探头尾部是-63°C的探头和发生了病变的部位相互接触,让该部位的组织冰冻发白,从而脱落。这种方法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要进行多次的治疗,现在已很少会使用这种方式了。 激光烧灼

脊柱内镜系统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技术操作的研究

Hans Journal of Surgery外科, 2018, 7(1), 26-31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17560049.html,/journal/hj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17560049.html,/10.12677/hjs.2018.71004 The Operation Study of Spinal Endoscopy System with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athway and the Vertebral Plate Pathway Zhifeng Li*, Hu Yan# The Ta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an Shandong Received: Jan. 12th, 2018; accepted: Jan. 23rd, 2018; published: Jan. 31st, 201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doscope system,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athway and the verte-bral plate pathway had been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was gradually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neck and lumbar disc disease, spinal stenosis disease, chronic low back pain and other spinal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small trauma and clinical effe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athway and the vertebral plate pathway completely, a review had been summarized. Keywords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athway, The Vertebral Plate Pathway, Review 脊柱内镜系统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技术操作的研究 李志峰*,闫虎# 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泰安 收稿日期:2018年1月12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23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31日 摘要 随着内镜系统、手术器械及相关解剖学的发展,经皮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的临床操作因创伤小、临*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