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

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2.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

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

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

时代。

3.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

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

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

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

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

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4.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

温暖湿润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

转折时期。

5.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

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

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6.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

低温多灾时期。

7.黄河大改道:黄河下游在近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1500多

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六次重大改道。先秦时期,主

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为北流;汉唐时期,在今山东

入渤海,为东流;南宋至清咸丰,夺淮从江苏如黄海,

为南流;清咸丰后,恢复东流,结束夺淮入海,形成今

天的黄河。

8.汉唐安流期:东汉时,69年在王景领导下治河,固定了一条

从长寿津自西汉大和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范县

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颊和之间,

至今利津入海。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了大约600

多年,称汉唐安流期。

9.梁山泊:源于巨野泽,又称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鹿县东北。

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巨野泽南部淤高而向北扩展,

梁山成为湖中孤山,形成梁山泊,以后不断扩大。金代

湖面内缩,元代河水决入,梁山泊又成泽国。后黄河夺

淮入海,梁山泊来水减少,到康熙时淤成平陆。1855

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河床於高,汶水下有壅塞成为东

平湖。

10.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

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

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

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汉晋以来,

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

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

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11.荆江河曲:在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

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

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游推

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

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

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

河曲活动更趋频繁。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下荆江河

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

蜿蜒型河型。12.罗布泊:在历史上曾氏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古称盐泽、蒲

昌海、楼兰海,清代称罗布淖尔,近代称罗布泊。在历

史时期罗布泊因为入湖水道的改道而不断变化,时而广

阔,时而干涸,时而成为若干小湖,但总体趋势是湖面

越来越小,水源越来越少,以至今天完全干涸。

13.低海岸:地势平坦宽阔的海岸称为平原海岸。平原海岸曾

有“沙岸”之称,系由巨厚而松散的沉积物组成。这种

海岸的岸线平直、单调,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方多沙

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

14.贝壳海岸: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

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

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

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15.海侵: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

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又称海进。通常,

海侵是海水逐渐向时代较老的陆地风化剥蚀面上推进

的过程。一个海侵面就是一个不整合面,也是一个典型

的穿时面。海侵的结果,常形成地层的海侵序列:其沉

积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或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沉

积时的海水由浅变深;陆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

沉积,继续演变成海相沉积。

16.直沽:汉代泉州在今天津西北武青县城上村,故天津历史

上有“直沽”之称。到宋代,海河一度成为松辽的界河,

金时正式称为直沽。当时直沽位于三汊口,滨海临河。

元代海运以直沽为海河与海的转运中心。延祐三年,改

直沽为海津镇,成为元大都的门户。明燕王曾于直沽率

军南下,夺得帝位后,将直沽改称天津。

17.冈身: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

经太仓、嘉定方泰、上海马桥、奉贤新寺,直至金山漕

泾一线及其以东,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俗

称冈身。

18.珠江洲潭岛屿时代:由于海湾河谷的大面积堆积,珠江三

角洲出现了一些岛屿洲潭,进入洲潭岛屿时代。明清以

来,珠江三角洲成陆加快,洲潭岛屿大部分新积为沙滩

沙滩所连接,现代水网基本形成,洲潭岛屿时代结束,

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都有极大发展。19.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

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建立,开始推行郡

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

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20.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

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

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

路制合称道路制。

21.行省制: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

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行省除腹地直属中央中书

省、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全国设立行省。它改变

了传统的以“山川行便”划分区划的原则,其省制和分

省政区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22.道:明代设立的省的派出机构,其中有守备道、兵备道、

督粮道等,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

23.双头州郡:西晋北方地区流行“虚设”之制,出现同一州

名在同一时期分属多地,东晋出现“双头州郡”,即二

州、二郡合治一地,如东晋以后梁和南秦州合治南郑。

24.侨置州郡:两晋时期,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

客、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

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

并。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

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

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

县。

25.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是将侨置州、郡、县并如土县,居民按实际居住

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26.监军:官名。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

督察将帅。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省

称监军,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

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

出现监军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

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废。

27.羁縻府州: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

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

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

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

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

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

府、州、县四级

28.九州:中国最早与行政区划相关的地名,但并不统一,《禹

贡》中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幽州、雍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梁、徐,

有幽、并,《尔雅·释地》有营、徐而无青、并州。《吕

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有徐州、营州而无青州、并州。

先秦的九州并不是严格的行政区划,而是后人意念中的

先秦理想政区。

29.关东关西:秦汉以来,以函谷关为界,以东为关东,以西

为关西。现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

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

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

30.江左江右: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

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

统治的全部地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

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

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

江北面),也可指江北。

31.关内关外:秦汉时期以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

内”,以东地区为“关外”。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嘉峪关

以东地区为“关内”,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

江三省及嘉峪关以西为“关外”。

32.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

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

史上,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

一带。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如今,特指广东、广西和

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

包括在内。

33.湖广: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

级行政区。为湖北和湖南在元明时期的合称。清时将湖

广左司为湖北省,将湖北右司为湖南省。

34.楚方城:即春秋时南阳楚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从楚

国始筑长城把它叫方城,到《春秋》、《左传》、《史记》

中一直称楚长城为方城。因为长期有长城和方城的不同

叫法,所以,人们并不认为方城是长城,甚至以为是孤

立的城堡或城垣,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35.汉长城: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

长城东起辽东,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

为加强防御,在阴山以北修筑的是两道平行的外长城。

汉长城全长2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主要是在

汉武帝反击匈奴,加强防御而修筑的。

36.明长城:为明朝从洪武至万历,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

筑成的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

8851.8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

37.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是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

的交通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多次发生重要战争。

38.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南,为明长城西端终点。初

建与明洪武五年,明弘治十四年重修。明代嘉峪关事通

往西北的一个重要关隘,关外少数民族多取此道进贡,

是明军与西北民族征战的一个重要关隘。

39.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关隘,是历史上今河南地区与

陕西地区交通的重要关隘。战国和秦代函谷关在河南灵

宝县西,汉武帝时,将秦关移到新安县东北,为汉代函

谷关。

40.玉门关:汉武帝置的通西域的重要关隘,因从西域输入和

阗玉石取此道而得名。玉门关为汉唐西北丝绸之路的重

要关隘,汉代为都尉治地,军事征战和商旅往返不断。

41.阳关:与玉门关一样,是西北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

42.九边: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力量,在长城沿线划分成九个

防区,形成九个军镇,称九边。

43.龙门碣石: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四大区之一,龙门在今陕

西韩城市、山西河津县黄河两岸龙门山,碣石在辽宁绥

中县。龙门碣石地区为畜牧或半农半牧区。

44.山东山西:以华山为界,以西为山西,以东为山东。

45.江南:长江以南。

46.天府:三国以前“天府”指关中平原,指陕西省秦岭北麓

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号称“八百里秦川”。

三国以后,多指称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的富庶之地。47.苏湖熟,天下足: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迁到长江流域,

长江下游的经济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湖地区是

全国主要产粮区。

48.湖广熟,天下足:明清以来,北方地区在“明清宇宙期”

的背景下,经济地位大大下降,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经

济也发展起来。

49.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

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

祖”。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

建的,这使成都平原成了旱涝保收的地区,农业经济十

分发达,成为“天府之国”。

51.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

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黄米)、稷(谷

子、粟)、麦(小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

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

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

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52.稻麦复种制:复种,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

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复种可以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土

地,提高农田的产量。我国最早实行复种轮作是在战国

时期。当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部分地区改变了一

年一熟制。把冬麦和一些春种或夏种的作物搭配起来,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在一年或几年之内,增加种植和

收获的次数。

53.占城稻: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

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这使

水稻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促使双季稻复种和稻麦轮作制

的发展,从而使水稻等粮食大大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

的经济中心的地位。

54.美洲高产作物:明万历传入的番茄、辣椒,明传入的花生。

56.西汉五大都市:临淄、洛阳、邯郸、宛、成都。

57.东西京: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后改都洛阳﹐因此东汉人习

惯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隋炀帝建洛阳为东京﹐

因此称长安为西京。

58.扬一益二: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即

益州)为东西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

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

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

称“扬一益二”,就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59.草市镇: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中唐以后打破了州县以下不

得设市的规定。

60.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61.明代包城高潮:明代,中国县级城市普遍以砖石墙替代土

墙,大大增强了城市的防御力。

62.直道: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秦修筑了从咸阳北通

往阴山间的捷径,因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到。

63.驰道:从秦代开始,中国进入统一的封建王朝,驰道是全

国统一的交通国道。

64.五尺道:修建于川滇之界的驰道,只有五尺宽。

66.两京驿道:唐代起,交通最繁忙的两条官道,是当时东西

交通大动脉。

69.站赤:元代境域广大,广置驿站,蒙语译音乐“战赤”,交

通通达,一度形成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邮驿路线。

70.淞沪铁路:我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建于1876年。

71.灵渠:秦军在进军岭南时,将湘江海洋河与漓江直流灵渠

始安水联系起来,成为“灵渠”。

72.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

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

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

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

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73.横断山民族走廊:在中国历史上,横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

历史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向南

的民族大移民,故称横断山民族大走廊。

74.客家人:北方汉族移民迁入赣、闽、粤交界地区,以其人

数的优势和优势、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原住居民,又

吸收了原住居民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新的文

化载体——客家体系,体系下的居民就是客家人。当客

家体系形成后,迁入的汉族被同化,其成员也成为客家

人。

75.江西填湖广:元末明初,战乱影响巨大,湖广、四川乃重

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而江西是等地人口自然增殖和

外来移民比较多,形成了东向西的人口推动力。明代,

迁入湖广的外来移民中江西籍占绝大多数,故有“江西

填湖广”的说法。

76.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

区,对人口损耗极大。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

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首先对

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移民

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特别是各省

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今天

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

77.闯关东:由于灾荒等原因,大量汉族人迫于生计,纷纷在

封禁汉人自由迁入东北的背景下用各种方式出关外。78.走西口:“西口”主要是指长城西部的张家口、独石口。“走

西口”是指西北地区移民进入蒙古。移民主要来自华北

西部的山西、陕西地区和河北西北地区。

79.江浙人文薮:宋代中国文化教育重心东移南迁,江浙地区

乃我国文化重心,人才辈出。

80.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后世把洛

学和闵学结合,形成程朱理学。

81.闵学:南宋朱熹创立的学派。后世把洛学和闵学结合,形

成程朱理学。

82.蜀学:流行于川陕一带的学派,影响极大。

83.婺学:吕氏家族创立的重要文献学,又称吕学,南渡后因

吕好问移居婺州,故形成婺学。

84.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

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说

明以函谷关为界的东西地区在人才分布上的特色。85.巴有将,蜀有相:四川民风好文,多出宰相;重庆民风好

武多出将帅,表明了四川和重庆在人才特色上的明显差

异,

86.裴秀:西晋河东闻喜人,曾编制《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提出了地图编绘的“制图六体”,即编绘地图的六条原

则。

87.贾耽:唐代沧州南皮人,撰有《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

另著《海内华夷》,此外还有《贞元十道录》及《皇华

四达记》等。这些地图取材广泛,并用裴秀理论为指导,

特别是采用朱墨两种颜色来区分历史地名和当代地名,

十分可取。

88.《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

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

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它也是

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

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

用。

89.《元和郡县图志》:为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在

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

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元和郡县图志》的内容非

常丰富,作为一部讲述全国范围的地理总志,首先对政

区沿革地理方面有比较系统的叙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及其发展与展望

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及其发展与展望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外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形成至少可上溯到两汉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的同时也是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自班固之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收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作谈起。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关于《禹贡》的著作时代,晚近大致有四种说法:辛树帜的西周说、王成组的春秋孔子说、顾颉刚的战国中期说、日本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目前历史地理学界普遍采用的是战国说,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顾颉刚认为“《禹贡》的作者是西北人”,并推测可能是秦人;而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 传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直到两汉时期才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作为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兼历史水文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于一身,而《史记·货殖列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更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素材。《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对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功绩显赫。 两汉以后,历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为正宗,抛弃了司马迁的专题研究法,只讲地名沿革,很少涉及其他内容,沿革地理学俨然成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继《汉书·地理志》之后,先后有十六种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为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郡县志,职方考)即《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北京大学袁成达教授:这里传承是中华民族之魂

这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之魂 —关于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 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依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成达教授 2011年6月25日——7月9日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女娲)的渔猎时期,大发展于黄帝(炎帝)和尧舜的农耕时期,集大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此后,经不断发扬光大,扬弃传承而至于现代。 晋源区密聚中华民族从远古伏羲到近古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其集聚性和系统性为国内、为山西所鲜见。特别是以“唐城”和“晋阳城”为突出代表的太原市(晋源区)建城史,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根据,其权威性为国内之最,是晋源区古文化最大亮点。在晋源区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为主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华夏文化园区”,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提高太原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中的地位,对于丰富晋源区古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晋源区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晋源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现实可行的,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依据一:尧“初都太原”,筑城名“唐”,是太原文明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唐城、夏墟和后来的晋阳古城,其兴建和湮灭、重建的历史是太原所特有的水与火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重建尧“初都太原”的“唐城”史实,突出展示从尧到宋朝这一段建城—城毁—再建城的历史,就抓住了中华民族之魂传承的载体,从而产生内在的强大吸引力。 1、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构成浑宏雄伟的文化景观的标志。它揭示着、展现着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成为文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 分享 2018-2019年考研时,地理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是广大考研学子十分关心的问题,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最新第四轮地理学学科评估结果,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排名数据。 从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共有43所开设地理学类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华东师范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大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术含量高、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地理学分支。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摇篮,在老一辈的学者,特别是侯仁之院士的努力与开拓下,取得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历史地理是中国品牌学科,代表中国历史与地域的特色,中国历史地理的丰富内容在世界上具有优越地位。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注重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传统、地域特征等问题,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民族特色,并与今天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区域管理相结合,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几十年来,在侯仁之院士的带动与指导下,配合北京城市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是国内率先以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注重人-地关系问题,而开拓北方地区环境演变史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大规模治沙工程启动,北大以侯仁之为首的历史地理学者深入毛乌素、乌兰布和等沙漠半干旱地带,细致考察沙海之中掩藏的人类活动遗迹,首次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沙漠化形成的影响规律,从而开创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为全社会所注重,侯仁之率先强调历史地理学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可以从全新世早期开始,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全过程,从而总结规律,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充分的历史依据。目前,环境变迁研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文明起源环境机制、原始农业形态、历史聚落分布、农牧业转换机制、北方历史人口特征、半干旱地带城市发展、旅游资源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中,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着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着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所撰,共一百三十卷。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为主的地理着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述作者1613~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研究和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人,中国历史学家、家,中国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长期从事中国史和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主要着作有《》《长水集续编》等。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主编。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着,共四十卷。作者是晚期的。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3960平方公里,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湖泊。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70%水域在九江市境内,有20%水域在上饶市境内,有10%水域在南昌市境内。 云梦泽,又称大泽,中国湖北省上的古代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和带来的泥沙不断,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时期已缩小一半,时解体为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就是在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4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世界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专业外语笔试、考生资格审查、面试三部分组成,其中笔试占20%,考生资格审查占10%,面试占20%; 中国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考生资格审查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考生资格审查占20%,面试占30%。 最终录取成绩为初试(50%)+复试(50%)+英语听力成绩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式为:总成绩=[初试权重×初试各门总成绩+复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复试权重+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本文系统介绍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大历史学系就业,北大历史学系学费,北大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一、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大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大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大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大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 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或世界史) 考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是分专业分科目考试的,也就是说考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课方面只考中国史,不再考是世界史;同样,考世界史的研究生不考中国史。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 【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 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 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 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 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历史地理学名校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名师 学校实力: 复旦大学:是毫无争议的NO.1,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实力的话建议报考之; 北京大学:有人认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很牛,但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只有一位导师,还是史念海的学生,而难度却是最大的,复试按1:2的比例划线。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考北大实力的话建议你报考复旦,因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实力和复旦不在一个级别。 武汉大学:有徐少华,值得一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有3位导师,以华林甫为代表(人大历史地理学唯一的博导)。华林甫是大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建议报考之。 陕西师范大学:很多人说这所学校已经今非昔比,但其历史地理学实力仍排第二,原因如下: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以上2 个荣耀只有复旦大学能与其分享)、中国古都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有7 位博导、全国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所以尽管史念海、朱士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底子还在。放眼全国历史地理学导师很多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友:北大历史地理学的导师毕业于陕师大、川大历史地理学导师毕业于陕师大、暨大5位博导中的3位是陕师大的校友…… 西南大学:继承了西南师范大学的衣钵,有蓝勇,值得一读。但今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具体待遇未定。 暨南大学:它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后起之秀,实力处于上升期,有5位博导。如果你认为自己实力中上的话建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之间选择暨大,原因如下:二者同为中央下属院校,尽管暨大历史地理学实力不如陕师大,但暨大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丰厚的奖学金待遇,而且其发展处于上升期;陕师大由于区位条件,不可避免地处于下滑期,而且受制于资金问题,其没有公费,平时评选奖学金很重要的是依据你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功底欠火候的话在陕师大拿奖学金比较难。 总结: 历史地理学实力排名:第一梯队: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二梯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梯队: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综合学校发展及奖学金待遇:第一梯队: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第二梯队:暨南大学;第三梯队:陕西师范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由于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发展还不完善,继谭其骧、邹逸麟、侯仁之、史念海的时代之后,代表性的学者并不算多(大佬级的人物都在复旦),所以不推荐报考其它学校。 报考难度排行:1、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5、陕西师范大学;6、暨南大学;7、西南大学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幺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及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历史地理复习

1-5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论、专题研究】(历史地理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什么是历史地理?伯克利学派课件上著名的地理学家 6-13考试重点熟练掌握全面掌握系统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基础知识】 重点的有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水路交通、清代以来的地理变化 简述元大都的规划布局特点。 明清北京城市的规划特点 秦汉到明清中国王朝都城在北方地区的空间转移过程和特点 2010年1月 名词解释(5*8) 1、横剖面法 2、读史方舆纪要 3、元和郡县志 4、太平寰宇记 5、郡县制 6、济水 7、陈仓 8、秦楚大道 论述:20*3 1、简述北宋时期开封到杭州的运河包括那几个主要河段?并在地图上标出具体走向(提供地图一张,在上面画) 2、论述秦代、汉代以及隋代、唐代再以及明代、清代的都城和基本经济区变化 3、论述禹贡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地理思想史上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地理思想的影响 前面有人说发考题不好,不过本来邓辉老师每年试题都是有变化的,还是发上来给后人做个参照吧,可以把握一下大方向。 2009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分异特点,以及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门学科体系。 2、五服制度 3、禹贡九州 4、吴会(隆中对) 5、昆明(族,汉代) 6、元和郡县志 7、太平寰宇记 8、黔中郡 二、综合题

1、简述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王朝都城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空间转移过程和主要特点 2、简述北宋时期开封到杭州的运河包括那几个主要河段?其中利用了哪些天然河道和古 运河? 3、翻译下段文字,并比较它和唐朝基本经济区分布的区别。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和去年的题其实有很大不同,不过还是可以看出重点依旧是文献和交通部分。 总结一点经验吧: 1、古文献那一章要好好背,哪怕是课件上只出现过名字的,也得背,考前去找找资料看 一下。 2、交通是重点,不过不要太纠缠于细节了,我们复习时都背了很多道路的具体路线,都 没考。 可能过于注重细枝末节了。老师更注重是宏观方面的把握吧。 3、背古代交通部分时可以结合地图,尤其是运河那部分。 4、其实平时就应该去翻翻历史地理类的书,考前翻了下侯仁之先生的文集,很有意思呀 ,关于北京城水系变迁、规划设计和沙漠地理都写的很详细,虽然今年没考,不过这些基础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可能很多人平时就有去翻文献,我期末才后知后觉,面壁去……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其重视。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区域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括地志:《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全面反映盛唐时代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的专书。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为李吉甫所撰,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书中以贞观十道为基础,又分为47个节镇,将所属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依次作了叙述。每镇篇首有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宋太宗时地理总志。乐史撰。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分为十三道,分述各州府之沿革、户口、风俗、土产及所属各县之概况、山川湖泽、古迹要塞等,还分列“四夷”二十九卷,记述周边各族 元丰九域志:北宋中叶地理总志,王存主编,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