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董广才丁星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内容摘要: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一种将意象作为其核心概念的关于语言文化范畴的理论,它是在认知语言学、博厄斯语言学、人类文化语义学和人类言语文化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可以应用到许多与语言相关的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构建,探讨其对翻译的启示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试图为翻译过程中的意象再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图示;意象

The Implications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in

Translation

Ding X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Abstract: 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 is a linguistic cultural theory which makes imagery as its core; it develop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Boasian linguistics, ethnosemantics (ethnoscience) and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It is an effective linguistic theory which coul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in many fields relating to language.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and tr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study by making use of it.

Key words: 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 schema, imagery

一、引言

帕尔默(Gary B. Palmer)是著名的美国语言人类学家,他是第一个用“文化语言学”(“cultural linguistics”)这一名称来命名理论的人,而他的专著《关于文化语言学》(“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Palmer, G. B., 1996) [1] 也成为西方语言人类学和语言文化研究论著中第一部集中论述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专著。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将意象作为其核心概念,意象是其理论中的精髓部分。他认为利用意象的视角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层次的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模式。

帕尔默所致力的语言人类学主要起源于三种理论:博厄斯语言学(Boasian linguistics)、人类文化语义学(ethnosemantics ;ethnoscience)和人类言语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他认为,这三种理论本身就十分重要,如果它们能够与认知语言学综合起来,那么一种新的理论——文化语言学就会出现了,它可以更合理地结实人类学家在文化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语言学现象,因而帕尔默还将它称为“文化意义上的关于心理意象的理论”(“a theory of culturally defined mental imagery”),也就是“有关语言学意义的文化理论”(“a cultural theory of linguistic meaning”)。(Palmer, G. B., 1996:4)[2]

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

究竟什么是文化语言学呢?文化语言学是这样一种理论:它对语言和文化暗含着广泛的,它注意民族知识并依靠人种论和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它所关注的语言和文化的领域同以上所提到的人类学的理论所感兴趣的领域几乎是一样的,但是文化语言学采取的是建立在语言学现象基础上的认知的视角。

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有许多基本的原则和观点,我们下面就研究以下其中主要的几点:首先,帕尔默将“意象”(“imagery”)作为其文化语言理论的核心概念,同时意象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都是有关心理意象的基础理论。它们试图利用各种相关的意象概念去探寻说话者是如何使用言语的,而听者又是如何理解言语的,这些意象概念包括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象征性符号(symbol)、意象图示(image-schema)、原型(prototype)、基本范畴(basic category)、复合范畴(complex category)、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和社会情态(social scenario)等等(Palmer, G. B., 1996:46)[3]。单词的惯常的含义大多都是由与其相关的意象形成的,这些意象还是认知模式的主要成分,而认知模式的特点基本上是由于文化的原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单词的含义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因而我们就可以说,所有的意象都是有文化构成的,在文化环境所形成的认知模式中,意象形成并且严格地过滤了认知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单词的意义。意象或者是在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或者是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融入其中的。因此,当一些认知模式被激发并汇聚在一起时,某些情景或某些对话模式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由于各种不同的意象因视角不同、形象——场所结构不同、范围不同、情感价值等种种不同而相互区别,所以当这些情景或对话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时,不同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便会对本就各有特点的意象有不同的理解。意象起初总是在各种感觉经验中产生的,比如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动觉意象和嗅觉意象等。认知模式主要包括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民族言语模式和命题模式,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模式以及以上这些模式的混合体。认知模式通常也是在几种(事实上可能只有一种)感官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而且它还与人类的情感、意图、计划和期待巧妙的交织在一起。

其次,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中,在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规约的、并且互为前提的关于世界观的意象为翻译语篇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例如,“动物世界”拦目给我们提供了有关某种动物的图示化的意象,如野猪,它逐渐地变成我们谈论野猪或其他动物的共有的知识基础。这种意义上的意象就属于T. Givon (1992(30):12) [4]所称的“普遍共享的语境,或者文化知识”(“the generally shared context, or cultural knowledge”),属于Deborah Schiffrin (1987:28) [5]所指的“信息状态”(“information state”),它关注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所知道的内容,同时意象也就是Deborah Tannen 和Cynthia Wallat (1993: 60) [6]认为的“知识图示”(“knowledge schemas”),就是有关世界上人物、对象、事情和环境的预测。

再次,在大脑中存在的普遍的概念结构可以被同时激发,或者按一定的顺序激发,它们能够相互呼应,而呼应的结果就产生了语言。被多维的言语、语法或世界观所激发的图示经理了一个漫长的伴随与结合的过程之后,便能够形成一组决定速成的结构,这就是语言的规约。此外,尽管语言、语义系统、认知模式和世界观都是在社会文化中构建起来的,但是文化语言学却并不盲目地跟从彻头彻尾的文化相对论。虽然不同的语言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人类的语言却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构成了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础。

三、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与作用

翻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它是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

而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它既研究语言主体本身,又研究语言作为产生意义的工具的方面。人们曾经一度将翻译看作是语言学的一支,可见翻译同语言学的关系甚为密切。“因而我们应该致力于翻译研究这一新兴的学科,因为它肯定会为译者提供关于语言的本质和功用的极具价值的建议。”(“It should therefore have a great deal to offer to the budding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t can certainly offer translato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language”)(Mona Baker., 2000:5) [7]这种密切关系对于现代语言学来讲尤为正确,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也不是例外。因此,我们将仔细探讨一下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于翻译活动的帮助。

一) 图示理论对翻译的重要启示

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图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看成是种“学术性的、内化了的思维形式,它可以调解不断发展的经验翻译和记忆的重构之间的关系。”(“learned, internalized patterns of thought feeling that mediate bo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ongoing experienc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memories”)(Claudia Strauss, 1992a:3) [8]. 图示是按照一定的等级顺序形成的,可以被想象成是意识所拥有的检验形式,也或者是种对意识检验十分有效的认知形式。

不论是笔译还是口译,如果我们想将其做好,除了能够精通并熟练的运用母语和这种外语以外,我们还必须掌握充足的、与文章相关的知识来帮助我们理解语篇。因此我们就深入探讨以下图示,尤其是知识图示是如何为翻译提供有效的帮助的。

知识图示可以说是在我们的大脑中关于某中事物背景知识、常识知识等种种图示混合在一起的产物,它所覆盖的范围极其广大而又不易被察觉,全是因为它的形成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它对于翻译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在领会作品含义和对记忆的提取两方面,更具有突出的作用,领会了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水平。知识图示在领会作品含义方面突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知识图示可以帮助语篇中词语的选择和确定。我们说词汇同图示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某中特殊的运用场合中,每个单词都对应着相互不同的一部分图示或者图示的某个视角。一个单词必定是由与其相关的图示所定义的,那么在说话者想要或者努力地恰当使用一个单词时,为了正确的理解它,了解这个单词在特定的使用语境下究竟属于哪种或者哪几种图示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语言中单词可以唤起人们对某种意义系统的记忆,通常情况下,隐喻作为一种“优秀”的修辞手法可以同时激发出两种甚至更多意义系统的记忆。团鱼景色、身体、动植物、亲缘关系等及其他主题的所有词汇都有其内在的基本图示。依据这些图示,单词和词组的含义相对来说便有规律可循了。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单词含义的确定问题就十分需要图示理论的帮助,我们可以根据单词所唤起的大脑中的基本图示,借助联想得出复杂的引申图示,再运用语境加以取舍,方法十分有效。许多单词是一词多义的,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bank”一词可以解释成“河岸”,也可以解释成“银行”;再如“hot dog”,它的本意是“熏红肠,热狗”,但表面看起来好象是一种狗,如果你并不知道它的意思,而有一天你看见这样的情景:街边小吃摊子上有人要了“hot dog”,尽管你不知道这人点的实际上就是一条烤肠,你也可以猜测出他要的是一种食物,而不是一条狗,这就是关于街边小吃的图示在你的大脑中起了帮助作用的缘故;

2) 知识图示可以为领会作品的语境提供帮助。语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上下文的含义,还有整个文章所处的历史的、地域的背景环境,因而要正确的把握语境意义十分困难,利用知识图示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将语境分为已知和未知等层次来分别考虑。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作品的语境会在读者的大脑里形成一定的图示来协助读者的阅读,而这些图示会与读者大脑中原本存在的图示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融,便会形成

更新、更具体、更恰当的图示,继而便理解了整个语境;

3) 知识图示可以有益于对下文的预测。当人们阅读原文时,作品的内容会在大脑中激发相关的一些图示,一旦这些图示被激发起来,就会帮助读者预测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情景,这便是图示的作用。当然,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合理的推测”可能不止一个,但是这里我们想要证明的是尽管知识图示不能绝对正确的预测下文的发展,它人就可以相对地限定下文内容和可能性的范围。

而知识图示在加强记忆和提取信息方面可以为信息的提取提供向导,例如,人们可以凭借知识图示中“存钱”这一普遍知识能回想起银行里发生的一些具体情况;还可以有益于信息的重建,有时后,人们回想不起某一具体内容,便可以利用相关的知识图示来弥补重现这一信息。

把握原文意图和意义是翻译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图示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理性认知的知识结构,同时它也是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概念化的过程。所以翻译认知模式的形成需要许多步骤:译者要将在自己大脑中现存的图示同作者所要力图表达的图示想比较;依据比较的结果提出假设,并不断的验证假设知道译者表达的概念和作者要表达的概念相温和。掌握了这一规律有利于译者充分地利用图示概念提高翻译水平。

二) 意象对翻译的重要启示

在翻译领域中,意象是指一种由描绘的景象和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文化艺术状态,它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影响读者,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篇文学作品情境之美通常是由意境、意象体现出来的。意象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可以使整篇作品熠熠生辉,因而“意象的翻译也就成为翻译工作者反复揣摩,力求传神达意的问题”(廖七一,2000:218)[9]。

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意象的概念也十分重要,它是指一种不靠直接的感受,而是凭借记忆或想象所形成的心理表现。语言同意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语言的论述可以唤起规约的意象,并激发新的意象的建构。而反过来意象也形成论述的语言,它们互为构成的基本要素。文化语言学认为,意象作为一个语言学因素,应该与文化合起来考虑,这样可以推进其他语言学领域的进步,也包括翻译。翻译的功用大致被分为三类,其中之一是在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中通过表达、按时或修辞来表达读者能够感受到的事物或特质,“(而其中的修辞)最普遍的用法是指比喻,尤其是指隐喻或明喻的媒介”(吕俊,2001:15)[10],而它们也是构成意象的重要部分。习语和箴言中的意象又总是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内容,而至今人们仍不能充分体会文化意象,他们总是将意象同文化分割开来,将意象同视觉词语、典故、习语、修辞和格言等归为一类,将其视作是一种修辞手法。毫无疑问,意象同上面提到的文学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并不是并列的平行关系,文化意象贯穿它们全部,并具有更宽、更深的含义。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一门除了语言信息之外还包括美学因素的艺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着语言的认知和审美活动,通过这两种活动,译者领会原作品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意象,然后运用目的语再造这个意象,从而实现文学艺术的转变和再造。当然同样的意象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的语言里会有不同的涵义,对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较之与其他文学形式,在诗歌的翻译中,意象的作用更为重要也更为明显。那么我们就来品位一下诗歌翻译中意象的作用。这里有宋代著名词人秦观①的《踏莎行》及这阕词的一篇译作: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The distant buildings are hidden by the fog. / With faint moonlight, the ferry is out of sight. / The way to Tao Yuanming’s

Ideal Arcadia. / Simply can’t be found, look as far as one might. // How could I bear to be confined in cold spring, /with the close limits of a hotel room? / The characteristic cries of the cuckoo- / Heralds the approach of the evening’s gloom? / It is kind of my friends to send plum blossoms; / to write me letters, for comfort and relief. / Such favors have piled up in my consciousness-/a deep sense of gratitude and boundless grief. // It is only proper that the Chen Waters, / should wind about the Chen Mountains in its flow. / But for whom does this river leave its namesake; / Flow into the Xiao and Xiang Waters below?)

原诗本身十分优美,它的美和深远意义在于其忧郁、惨淡、思乡和离愁,这些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这阕词总体上的文化意象。同时,这些特点也是婉约派宋词的普遍特点:幽雅、婉约,总体细腻体贴的意象。这阕词中有许多设计精巧的暗喻及其他修辞手法构成意象。一个是从陶渊明②的《桃花源记》中借来的“桃源”,它是指远离尘嚣的仙境般平静美好的地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也用来指原始的共产主义思想,包括人人平等,无剥削压迫,生活安乐等。还有一个暗喻是“杜鹃”,在英国诗歌中杜鹃常被看作是快乐和自由的化身,而在中国明朝著名医药学家了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中,他写道:“(杜鹃)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就是杜鹃在这里的身曾含义。因而文化意象的差异在翻译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这阕词中,相关的意象包括“雾”、“月”、“春”、“梅花”、“楼台”、“津渡”、“桃源”、“孤馆”、“杜鹃”、“斜阳”、“郴水”、“郴山”和“潇湘”,它们都是分散的、独立的事物,但它们合在一起却构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意象。在浓舞笼罩下的楼台形成了一幅静态的图画,朦胧的月色将津渡描画得如梦如幻,仿佛是个电影镜头,不仅拍出了潺潺流水,而且还将场景从楼台转到了津渡,前两句显示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而后我们得知这些景色都映入了诗人的眼帘,并且视角从景色转到了人。第四句和第五句显示了作者此时是多么孤寂忧伤,这种惨淡的心情在读者的眼中就像是连绵的江水流穿整首词,使舞、月、春、桃源和杜鹃等更清楚地体现了它们作为意象原型的象征意义。

然而,这阕词的翻译却没有能够成功地再现原作的意象,一些意象比如杜鹃、桃源与原作的意象相比有文化上的区别,或者不容易恰当地翻译出来。汉语的“桃源”来自陶渊明的作品,指原始的共产主义思想,而“Tao Yuanming’s Ideal Arcadia”却同其本意相差甚远,“Arcadia”是指拥有田园牧歌式的淳朴生活的地方,这种解释似乎与“桃源”中所描写的简单快乐的生活相似,但“桃源”却是陶渊明对于显示不满所憧憬的避世之所,表现了他对统治阶级的残酷无人道的揭露与批判。词人秦观在写这阕词时正被谪贬到湖南郴州,他的心情大致与陶渊明相同,而Arcadia 这一词却不具有这么深刻的历史政治意义,因而不能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意义。此外,如果我们将译作的“The characteristic cries of the cuckoo-/Heralds the approach of the evening’s gloom?”反译回汉语,我们却得到了这样的意思“杜鹃独特的啼鸣预示着黄昏的来临”,显然,这与原作的意思大为不同。“杜鹃”和“斜阳”共同形成了孤独暗淡的画面:夕阳和杜鹃相互呼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加上杜鹃不住的哀鸣“不如归去”,估计、悲惨的核心意象便一览无遗地铺陈开来。而译者只使用了一个普通的句子,不能够感染读者,激发联想,品味起来味同嚼蜡。这些都是由于意象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所以意象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置于文化背景下加以斟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翻译中适当的选择意象可以正确的向读者传递情感、伦理意识、作者的经历或者思想,能够形成宏伟的、神圣的、神秘的、恐怖的等种种特质。意象应该在文化背景下同读者的知识图示一起加以考虑、选择和检验。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图示和意象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知道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与翻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译者应该充分利用它的语言学成果来为翻译服务,应该懂得运用图示、原型、易和文化背景来审视原作品,从而在目的语中做出有关意象的合理的选择。文化就像是从感觉中产生的意象——图示一样,是领会、理解和在大脑中加工处理信息所依赖的工具和手段。而在文化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有着更多的其他密切的关系等待着我们去探讨,我们应该以更多的努力和信心找出它们,使其为翻译做出更多贡献。

注释:

①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南宋著名词人,著有《淮海集》40卷,《后集》6卷,《长短句》3卷等。

②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两,晋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参考文献:

[1] Palmer, G. B.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6

[2] Palmer, G. B.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6:4

[3] [2] Palmer, G. B.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6:46

[4] Giveon, T. The Grammer of Referential Coherence as Mental Processing Instructions [J]. Linguistics [A], 1992(30):5-55

[5] 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28

[6] Deborah Tannen and Cynthia Wallat. Interactive frames and knowledge schemas in interaction: Examples from a medical examination/ interview [A]. Deborah Tannen. Framing in Discourse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57-76

[7] Mona Baker.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5

[8] Claudia Strauss. Models and Motives [A]. Roy G. D. Andrade and Claudia Strauss. Human Motives and Cultural Models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20

[9]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讨[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218

[10] 吕俊. 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15

汉字字根的象形特点

汉字字根的象形特点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0对外汉语 伍润 学号:201002040147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字根的定义,接着区别汉语字根和五笔字根。然后重点要论述汉字的象形特征,简要介绍字根象形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它的演变。 关键词:字根象形性起因 字根是什么?字根是由若干笔划交叉连接而形成的相对不变的结构。字根是构成汉字最重要、最基本的单位。而字根又分为两大类:一是汉字字根,汉字的字根是指汉字的基础字基本的字;二是五笔字根,五笔字根是五笔输入法的基本单元。五笔的主要字根包括:王 戋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大犬三古石厂镸 丆,木丁西,工戈艹匚七廿 。目上止卜虎皮丨(“虎字上面部分字根”,“皮字上面部分字根”),日早刂虫(竖的上面左边部分字根,师字的左边部分字根,利字的右边部分字根),口川,田甲囗四车力皿罒,山由贝冂。禾竹 丿攵夂,白手 斤爫,月彡乃用豕,人八癶,金勹犭乂夕鱼儿。言讠文方广亠圭丿,立辛六门疒丬,水氵 ,火业灬米,之冖宀礻。已巳己心尸羽,子孑耳了也凵,女刀九,臼彐巛,又巴厶马厶,弓匕

幺。而汉字字根大体有:人体字根两性字根天地字根动物字根植物篇工具字根生活字根抽象字根,汉字字根的数量很庞大,都是人类造字之初的汉字。 可以很容易看出五笔字根与汉字字根的联系与区别,五笔字根中的很多字是汉字起源时字根,如“口心木大一目五土犬上虎日川山手人鱼水火子马”等等都是汉字的字根,而有些五笔字根是笔画或是汉字的形体一部分即意符,是汉字字根衍生出来的其他汉字的一部分如“ 冖宀巛勹”等等。五笔字根从根本来说是汉字字根的一部分,而五笔字根的形成与汉字字根有很大的关系。汉字中许多字根是在字形或字义上是同源的,如:日→白(丿日);目→自(丿目);木→禾(丿木);厂→广(丶厂);冂→门(丶冂);王→主(丶王)、木→耒(一一木)、火→灭(一火)等等。 上述的每对中的第二个字根都是在核心形义字根的前面,加上一种简单笔画(修饰笔画或修饰码)衍变而成的。 核心形义字根,代表较为固定的字形或字义,是汉字形义的基本的重要的组成要素,在和码字根表中列出的各多笔画字根都是核心形义字根。 在核心形义字根前加上单笔画而形成的衍生字根有:冂巾→门帀;儿→兀;尸→户;土七→ 壬乇;口→‘一口’;氵→爫水;大→天夭夫 ;廾→开井;勹→万歹;王→主;厂→广;木→未耒禾;日目→白自;火→灭;米→釆,等等。 这些字根的特点是,在和码的核心字根前面,加上一种单笔画组合

语言学期末(这份是正确的)

一. What is language? 1. Language can be generally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elements in it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can’t be combined at will. e.g. *bkli, *I apple eat. Arbitrar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 e.g. “pen”by any other name is the thing we use to write with. Symbolic----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by convention.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Shakespeare Vocal----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 writing system came much later than spoken form. Human-specific----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 e.g. bird songs, bee dance, animal cries. The design/defin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Productivity/Creativity(创造性) Duality (二元性、二层性) Displacement (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性) 2.语言&言语 Langue--- the l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community of speakers Parole--- the concrete act of speaking in actual situations by an individual speaker. 3.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Synchronic (linguistics)---languages are studied at a theoretic point in time: one describes a ‘state’of language, disregarding whatever changes might be taking place. Diachronic----languages are studied from point of view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Old and Modern English could be described in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terms. 二.语音学(选择题) 三.音位学Phonology 1.音位变体 Allophones ---- the phones that can represent a phoneme in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s. 同一音位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两个或多个语音上不同的音段. 例如,在英语里,音位/t/在tin里是送气的[th], 在stand里是不送气的[t],在eighth里是齿化的[t],在cotton里是鼻除阻的[tn],在bottle里是边除阻的[tl],在hit里则表现为声门化的[t]. 此外,随着说话人口音的不同,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语音形式. 这样一套在说话人话语中的语音形式就是音位/t/的音位变体. 把两个音素划归成同一音位的两个音位变体必须满足语音相似性原则,而且它们不能处于对比分布. [p, ph] are two different phones 音子and are variants of the phoneme /p/. Such variants of a phoneme are called 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In this case the allophones are said to be in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互补分布because they never occur in the same context: [p] occurs after [s] while [ph] occurs in other places. /p/ [p] / [s] _____

文化语言学

简答题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的学术贡献? 该书专门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当时以语言形式研究为主的时代卓然而立。它论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①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②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③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④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⑤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⑥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这实际上是一本词汇与文化的专门著作。 2.文化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的联系与区别? 同: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人身上。 异:人类语言学以活的语言为对象,以了解语言的现状为目的,以实地考察为主要方法。而文化语言学除了活的语言外,还关注语言的历史、语言的书面形态、语言现状背后的原因、有多种方法如参照法、认同法等。 3.文化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联系与区别? 同:都强调人类与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都关注着语言与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在社会中的存在状况,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现象中与人有密切关系的地域、职业、行业、性别、年龄、性格等特征。文化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存在状况,它主要关注观念、信仰、道德、习俗、意识、思维等因素。 4. 什么是语言的人文性? 指语言结构体能通过自身的存在状态、分布范围、活动单位、变化方式等各方面表现出它所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种种因素的属性语言的人文性应是语言的一种属性,一种功能,而不是具体的文化因素。 5.中国文化语言学有几个学派?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三个:以游汝杰为代表的文化参照派、以申小龙为代表的文化认同派、以陈建民为代表的社会学派。 同:语言研究必须要与它的人文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对几乎全盘接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中国现代语言学提出尖锐批评,要求建立独立的文化语言学科,注重语言的个性,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等。 异: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看待语言的人文属性;怎样评价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文化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如何。文化派: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参照比较研究,认为可以从汉语来探求文化,也可以从汉文化来探求汉语。文化认同派:注重对汉语的文化功能进行研究,认为汉语不仅是汉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结晶,追求汉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一致性。社会学派:注重探求在社会背景下的语言变异和运用规律。 论述题 1. 这是几组关于称谓语的原式和变式,对变式结构的特点 进行分类描写,并分析其原因 叶利钦——叶氏,奥巴马——奥氏 马拉多纳——老马;贝克汉姆——小贝 穆托姆博——穆大叔;霍华德——霍二叔 莎士比亚——莎翁;萨马兰奇——萨翁 第一组是总统的名字的第一个字加上“氏” 很显然是中外结合原因是中国人命名的是根据自己民族的思维进行的即姓+氏这种表达有庄重义故用于总统第二组是加了词头即 在人的姓前加上老或小这样的词头原因表示亲切和喜爱第三组名字的头字加上辈分 这里是按年龄转换的原因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和喜爱最后一组在名字的头字加上翁翁指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1-6章期末复习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什么是语言学 1.1.1定义 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he study of sounds, which are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etics.(语音学)The study of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in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ology. (音位学) The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morphemes are arranged to form words are called morphology. (形态学) The study of how morphemes and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sentences is called syntax(句法学)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language is called semantics. (语义学)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context of use is called pragmatics. (语用学) 1.1.3 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 成对的概念辨析差异必考P3 (1)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规定与描写 If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it is said to be descriptive, if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say, it is said to be prescriptive.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while modern 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The task of linguists is supposed to describe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whether it is “correct” or not. 规定性Prescriptive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behavior,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should not say. 描述性Descriptive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2)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共时和历时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in time is a synchronic stud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In modern linguistics, synchronic study is more important. 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a given language at a given time.

文化语言学考试资料

文化语言学考试资料 1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其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试论述有哪些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20分 2双语阶段结束后,底层语言不会立即死亡,而是缓慢地萎缩,试举例论述语言萎缩的情况 20分 3简述汉语南方方言形成的历史层次 10分 4什么是等意异字和叠义复合?举例加以说明 10分 5语言接触后一把会产生什么变化?试举例说明 20分 6关于钢铁,枪炮和细菌 1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 () 汉文化起源的多样性。 中原文化时期,夏朝和商朝的建立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开始形成。这个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与北狄、西羌、东夷及南方百越等民族时有冲突,同时也有交流,因此,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 (二)汉字的一统作用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尽管各地的人对同一个字还是说不同的音,但汉字统一了全国的书面语,实际上也就是统一了古汉语和汉文化。同时,由于汉字符号的表义性使汉字表示的语素意义长期稳定,从而使汉语记载下来的汉文化作品具有长期稳定的延续性,这就形成了长达几千年的高度发达和统一的汉字文化。而汉字文化反过来也使汉民族的语言自古以来在长期发展中一直保持其稳定的延续性。 (三)佛教文化的融入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时期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渐渐融入汉民族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潮海陆并进,涌入中国,在北方更加上少数民族武力的推波助澜,佛教变成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唐朝,佛教大盛,玄奘在印度求得重要的梵文经本,开始了三百年的佛经运动,从此佛学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四声理论的建立2、书面语口语话倾向产生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四)社会分合和人口迁徙 从黄帝到清朝,中国境内曾出现过大大小小共八十多个王朝。割据和统一,依长江的南北对峙,北方王朝的南进等,分分合合的社会政治历史使社会动荡,人口迁徙。这样的结果对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 退缩到宗教领域 中国历史上的犹太移民在放弃母语后,掌教的神职人员仍使用希伯来语诵读讲解犹太经文。 .

浅谈刑福义的《文化语言学》

浅谈刑福义的《文化语言学》 外汉0712 庄丽梅 2007513060 ?文化语言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见端倪,且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不久即掀起了一股股?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许多学者都纷纷出版有关于该命题的专著,如: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日本社会语言学家铃木孝夫的《语言与文化》申小龙的《中国文化语言学》等。但在我看来由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担任主编,湖北省武汉市的语言学工作者集体编著的《文化语言学》,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以?文化语言学?作为书名的关于文化语言学的学术专著。 该书在总论中系统性地讲述了文化语言学研究对象、方法以及其的研究小史,这样能够让读者们先认识一下何谓?文化语言学?以及该书的一个总的大纲。在上编?语言——文化的符号?和中编?文化——语言的管轨?中编者们从两个方向全面、透彻地阐释了语言——文化的关系,○1从语言中去考察研究文化的结构层次和发展变化,进而验证语言对文化传播的作用;○2研究文化对语言系统、语言观念、发生发展及其接触融合的影响。在这两编中编者们都用了四个章节来研究,前三个章节都是从一些小的方面来看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在第四章就会系统地概括语言对文化或文

化对语言的影响,那么该书是如何在这两编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下面就讲一下这两编的内容:○1上编的第一章详细地阐述了文化的物质、制度、心理层次在语言留下的痕迹,引用了大量的古代经典来加以证明;在第二章中又从古文字与古文化、语言的分化融合、专门用语和准语言来看文化的发展轨迹,从多方面来阐明观点,如姓名、地名、礼仪、体态语、绘画等语言;在第三章主要讲的是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文字对其的辅佐、词语借用对其的记录;在第四章中就比较全面地讲述语言是如何作为文化的符号的,如在宗教、文化艺术中的应用及社会文化变迁与语言。○2中编的第一章也是从语法、语音、语用及语言观念等四个方面来讲文化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观念的影响,第二章就讲文化对原始语言、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地域变异及语言的社会变异等的影响,第三章是研究语言的文化背景,从语言的四个方向入手:双语双方言、语言政策和规划、语言成分借用及语言混合和替代,这就与社会接轨了,有涉及到社会语言学,第四章详细阐明文化对文字和准语言的影响。当然编者们在阐述这些论点时引用了大量的文字和事实,是论点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新增的下编则是讲一些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专题研究,有十二个专题,都是有关文化语言学的。 而该书自1990年初版问世以来,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备受众位专家学者的推崇。而它之所以能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3、关于平等社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财富和权利平等B个人声望平等C主要指狩猎和采集社会 D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经济资源和权利上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4、改革前中国社会的分层情况() A一种缺少公平竞争机会的体制 B政治色彩浓厚 C以身份指标确定个人的社会地位 D是开放性的 5、人类学中关于乱伦禁忌的理论有() A近亲繁殖理论 B童年期亲密理论 C家庭破裂理论 D广泛联姻论 6、宗教仪式的基本类型包括() A 祈祷 B 音乐 C 强化仪式 D 转换仪式

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异同

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异同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中国在汉朝时产生了训诂学。在印度和希腊,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就建立了语法学。现代的语言学建立于18世纪初期,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的。它主要包括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上的两个分支,它们虽然相互联系,但重点很不相同。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的意义,还有实践意义不同,它们对人类的其他活动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定义不同 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亦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的边缘化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交迭领域为“语言、思维、文化及其关系”,这是当今语言研究中最具动力和潜势的一个探索点。同时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换言之,开展人类文化语言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介入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领域,而且还可以高屋建瓴地带动、推进和融合当代语言学分支的研究。人类之所以会有文化,而其它动物不能有文化,其原因除脑力的差异以外,便是语言能力的有无,故语言对于文化的关系极为重大(Ellwood C ·A·,Cultural Evolution)。欧美的语言学家、文化人类学家们,如洪堡特(W ·F ·Humboldt)、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等也都有过精彩论述。这些理论昭示了语言的文化属性或人文性,使当代语言学家反思语言研究游离于社会,游离于人文世界的缺陷。社会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术语,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多样性的特征,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它试图揭示出那些能解释和限制言语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同时,也努力去确定语言多样性对于说话者的符号性价值。而这种由语言的多样性产生的符号性或象征性特征,是语言功能差异的必然结果。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 人类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本土性、多样性、传统性、时代性、实用性、温和性。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年龄与语言变异(1)、.性别与语言变异(2)、社会阶层与语言变异(3)、集团用语(4),集团用语中主要有行话、单位用语、专业用语、术语、隐语和黑话。其中(1)(2)是从“属性论”的观点探讨语言的使用状况。一种语言即使在同一时代、也会因说话人所属的地区、年龄、性别、身份、修养等不同而产生差异。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中,特别值

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优选.)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102) 一、学科简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学科。本专业侧重以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人类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内在规律。该学科可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大块,理论语言学倾向于理论研究,探讨特定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的共时结构和历史演变规律;应用语言学泛指语言学理论或方法运用在其他领域及学科而产生的应用性交叉学科,是综合各科知识的一门边缘学科。目前语言学科的研究呈现出内外交融的趋势,体现为立足于汉语实际,运用国外的有关语言学理论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研究,尤其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并确立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即文化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交际语言学,其研究成果已得到专家、学者及相关领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学科内具有较大反响。 二、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具有系统的语言学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语言研究的特殊方法,具备独立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成为语言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可在各级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新闻、出版、文化或党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文化语言学 2.对比语言学 3.社会语言学 4.交际语言学 (三)主要相关学科 文学、文化学、社会学 (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习年限为3年;学分不少于36,不超过38学分。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六)课程简介、教材和参考书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文化语言学》教学大纲

《文化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化语言学英文名称:metalinguistics 课程代码:[JX042006] 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2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 修(制)订人:郝鹏飞修(制)订日期:2014年9月1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 审订人:审订日期: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文化语言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学科,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定位在汉语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范围内。本课程以基本掌握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知识体系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导学生对汉语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初步掌握研究方法。 (二)课程目的要求 1.了解汉字和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 2.认识汉字、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3.初步掌握从汉字、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中国文化和从中国文化透视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内容(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语言学的概念、文化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要点: 1.文化的涵义 2.文化的三个层次 3.文化语言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4.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对文化和文化层次的理解。

第2章汉汉语语音与汉文化(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中国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由汉语语音的特点形成的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 教学要点: 1.汉语音义结合的特点 (1)一音多义(语素)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2)一音多字造成汉语的奇特现象 2.语音特点形成的文学艺术手法 (1)双关 (2)借对 (3)幽默的谈笑艺术 (4)歇后语 3.汉语语音特点形成的民俗 (1)吉祥语与吉祥物 (2)禁忌语 4.语音特点形成的制度—避讳 教学重(难)点:汉语语音的特点与中国文化特点的关系。 第3章汉字与文化(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汉字性质和特点,掌握从汉字中了解历史文化信息的方法。 教学要点: 1.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1)文字使语言突破了时间上的局限,使语言得以长久保存 (2)文字使语言突破了空间上的局限,使语言得以传到远处 2.文字的形体反映了古文化的演进 (1)古文字反映古代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 (2)古文字反映古代风俗制度的变化 (3)古文字反映审美意识的起源 教学重(难)点:汉字的结构;汉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第4章汉语词汇与汉文化(8学时)

《汉语修辞学》教学大纲

《汉语修辞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齐红飞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汉语修辞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在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的修辞技巧和汉语修辞学研究概况。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步具备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修辞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修辞技巧,从而提高实际应用语言的水平,提高学生对修辞的鉴赏能力和言语交际素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修辞概说、修辞手段、修辞方法、修辞规律、修辞学史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第一章修辞概说(2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修辞的概念、修辞原则。 教学难点:修辞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修辞、修辞学的概念。 2、了解对修辞认识的偏颇,修辞的作用。 3、理解修辞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修辞的概念、修辞原则、修辞作用、修辞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二)第二章修辞手段第一节语音及其调整(3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音节匀称、平仄的安排、韵脚和谐、双声叠韵运用、叠音自然、谐音。 教学难点:音节匀称、平仄的安排、韵脚和谐、双声叠韵运用、叠音自然、谐音。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修辞手段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语音调整应注意问题。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修辞手段概念、修辞手段分类、语音调整应注意问题、音节匀称、平仄的安排、韵脚和谐、双声叠韵运用、叠音自然、谐音。 (三)第二章修辞手段第二节词语及其锤炼(3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词语锤炼的要求、词语锤炼的内容。 教学难点:词语锤炼与运用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词语锤炼的要求。 2、掌握词语锤炼的内容。 3、理解词语锤炼与运用的方法。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词语锤炼的要求、词语锤炼与运用的方法、词语锤炼的内容。 (四)第二章修辞手段第三节句子及其选择(3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2种句式的概念内涵、特点、修辞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12种句式。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长句和短句选择。 2、理解整句和散句选择。 3、掌握肯定句和否定句选择。 4、掌握主动句和被动句选择。 5、掌握设问句和否定句选择。 6、掌握常式句和变式句。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理解长句和短句选择;理解整句和散句选择;掌握肯定句和否定句选择;掌握主动句和被动句选择;掌握设问句和否定句选择;掌握常式句和变式句。 (五)第三章修辞方法第一节形式化修辞方法(5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1. (单选题) 下 列关于“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本题2.0 分) A 、语言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B 、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C 、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征D 、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可以任意改变 2. (单选题) 下 卜列兀音音素都是后兀音的一组是(B)本题2.0分) A 、[u, £] B 、 [a , A ] C 、 [a ,y] D 、[o, a] 3. (单选题) 下 F列辅音音素都是塞音的一组是(B)(本题2.0分) A 、[k, 1] B 、[p, k] C 、[p, n] D 、[t, v] 4. (单选题)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本题2.0分) A 、音位 B 、 曰素 C 、 音节 D 、 音渡 5.(单选题)汉语普通话中的“我”和助词“的”单念时发音分别 为[uo]和[te],而在实际语流中,“我的”发音是[uo de],这是语流音变中的(A)本题2.0分) A 、顺同化现象 B 、 逆同化现象 C 、 弱化现象 D 、 异化现象 6.(单选题)语音的本质属性是(C )本题2.0分) A 、物理属性 B 、 生理属性 C 、 社会属性 D 、 心理属性 7.(单选题)英语“students”中的“-s”是(C)本题2.0分)

A 、虚词语素 B 、 词根语素 C 、 构形语素 D 、 构词语素 8.(单选题)从词的构造方式看,下列各项中属于复合词的是(D)本题2.0分) A 、木头 B 、 念头 C 、 苦头 D 、 山头 9.(单选题)划分词类的最本质的标准是(A )(本题2.0分) A 、分布标准 B 、 意义标准 C 、 形态标准 D 、 逻辑标准 10.(单选题)下面词组中,结构类型与其他各组不冋的一组是(D)本题2.0分) A 、年轻漂亮/朴素大方 B 、我们大家/首都北京 C、铁路民航/工人农民 D、贯彻执行/讨论研究

人类文化语言学

一. 概论 在国外出版的语言学概论一类的书上,常常看到“语言与文化”这样的章节,但是在语言学文献里从来未见到“文化语言学”这个名称(国外正式出版物中收录的相关术语只有:人种语言学(或种族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文化语言学这一学科名称在国内出版物上最早见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三期游汝杰的《方言与文化》,该文是一本当时尚未出版的同名书稿的内容提要。其后,桂诗春、顾嘉祖和陆晟主编的《语言与文化》2002年增改版序言中解释说“文化语言学”乃是译自英文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s)。 而事实上,社会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这三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其创立过程中吸收了西方人类学语言学和人种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但由于它提出并坚持了以汉语人文性论为本体论、以汉语的文化性征和中国语文传统的科学分析、阐释为方法论的两翼这一“向中华文化认同”的方法原则,因此,被它所吸收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很自然地已在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文化规定”和“语言型式”中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并融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经改造后的西方人类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与其原初形态已有了本质差异,中国文化语言学成为一种既对立于西方形式主义(或曰科学主义)语言学及其中国变体—中国现代语言学,又有别于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的学术新范型, 它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 我先分别介绍西方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和中国的文化语言学,再作一个比较。 二. 西方的人类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 西方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又称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成型于20世纪初,是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之集大成。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语言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文化模式和信仰有关的语言变异。其缘起的学术逻辑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崇尚人文的奥尔菲传统,他关注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注重社会政治伦理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命题,从而构成了西方学术中相对于形式主义倾向与流派的一种人文主义倾向与流派。18世纪由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l668- 1774)在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中首次依据“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出符号学——文化语言学的思想,开创了把语言作为文化的核心和构成因素来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人文主义传统。 继维柯之后,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角度对文化学一语言学作创造性阐释的是威廉·洪堡特(Wilhelrn Freiberr von Humbolt ,1767-1835)。他首次认定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进而提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特定的认知形式即“内蕴形式”.所谓语言的内蕴形式是一种语言的语义结构,它决定着语言的各种成分、模式和规则,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对事物、思想的表达方式和对语言的组织原则.包含着该语言集团对世界的一种主观见解.因此,语言的内蕴形式是一种语言的个性,是民族的思想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简言之,语言的内蕴形式只是部分地为人类所共有并属于人类的智力特征,而另一部分则为每种语言所特有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构成该语言与其它一切语言形式的同一和差别.由此,洪堡特建立起著名的语言世界观理论—人类各种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外部声音和感性符号的不同、不在于对某一事物的称谓不同,而在于它的内蕴形式所取的对某一种事物的观点即世界观不同,因此,语言结构具有民族的特点,不能用莫须有的逻辑的普遍语法代替每种语言的独特性。 洪堡特所代表的文化学一语言学传统,在欧洲大陆曾因19世纪后期新语法学派的崛起而出现断裂.不过,一些具有文化哲学洞察力的语言学家还是沿着维柯、洪堡特的理论和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董广才丁星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内容摘要: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一种将意象作为其核心概念的关于语言文化范畴的理论,它是在认知语言学、博厄斯语言学、人类文化语义学和人类言语文化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可以应用到许多与语言相关的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构建,探讨其对翻译的启示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试图为翻译过程中的意象再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图示;意象 The Implications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in Translation Ding X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Abstract: 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 is a linguistic cultural theory which makes imagery as its core; it develop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Boasian linguistics, ethnosemantics (ethnoscience) and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It is an effective linguistic theory which coul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in many fields relating to language.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and tr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study by making use of it. Key words: Palmer Cultural Linguistics, schema, imagery 一、引言 帕尔默(Gary B. Palmer)是著名的美国语言人类学家,他是第一个用“文化语言学”(“cultural linguistics”)这一名称来命名理论的人,而他的专著《关于文化语言学》(“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Palmer, G. B., 1996) [1] 也成为西方语言人类学和语言文化研究论著中第一部集中论述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专著。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将意象作为其核心概念,意象是其理论中的精髓部分。他认为利用意象的视角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层次的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模式。 帕尔默所致力的语言人类学主要起源于三种理论:博厄斯语言学(Boasian linguistics)、人类文化语义学(ethnosemantics ;ethnoscience)和人类言语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他认为,这三种理论本身就十分重要,如果它们能够与认知语言学综合起来,那么一种新的理论——文化语言学就会出现了,它可以更合理地结实人类学家在文化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语言学现象,因而帕尔默还将它称为“文化意义上的关于心理意象的理论”(“a theory of culturally defined mental imagery”),也就是“有关语言学意义的文化理论”(“a cultural theory of linguistic meaning”)。(Palmer, G. B., 1996:4)[2] 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