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园林讲课稿

中国园林讲课稿

中国园林讲课稿
中国园林讲课稿

中国园林赏析

——《园论》读后感

培根曾认为,“人类先建美宕,营园较迟,似乎造园艺术更臻完美。”如果建筑是为了生活,那么造园在居住尚未成为一门艺术之前,就不可能得到认真考虑。

早西方,私家花园与公园并无太大差别。恢宏而机械的种植方式成为一种主要意念。而中国园林,则是为了想象,它是人文气质的,而且最好带有乡村野趣。文艺复兴的壮丽和辉煌并不适合于中国园林,在那里,富人期望从乡野情趣中获得朴实的快乐,而且仅钟情于蓝天白云,明月清风。他的环境是一种虚构,他的生活是一种哲学,他的宇宙是一个梦想。只有与世隔绝的人,才能体验到完满的快乐。

与追求享乐主题的艾斯泰别墅和图埃乐里宫苑相比,中国园林之宗旨则更富有哲理,而非浅止于感性。在崇尚绘画、诗文和书法的中国园林中,造园之意境并不拘泥而迂腐。相反,舞文弄墨如同喂养金鱼,品味假山那样漫不经心,处之淡然。闲暇之余饮茶品茗无疑要比藩篱之后调情说爱要更有益身心。

中国园林从不表现宏伟,造园是一种亲切宜人而精致的艺术。中国园林很少出现西方园林常有的令人敬畏的空旷景象。即使规模宏大,中国园林也不丧失其亲切感。

中国纪念性建筑甚至居住建筑都含有对称性,然而在园林布局中全然不用,因为决定的因素是求悠闲而不失理性。

“中国园林旨在“迷人”“喜人”“乐人”,同时体现某种可称为蒙蔽术的东西。我不想武断地说,游人都完全明白被蒙蔽,一旦忘却“园”而沉湎入“画”,他说不再感受到尘世沉浮的烦忧。世界在他眼前敞开,诗铭唤起他的想象,美景激发他的好奇。的确,每件景物都恰似出现在画中。”园林中的长廊、狭门、和取经并非从大众出发,台阶、小桥和假山亦非为逗引儿童而设,这里不是消遣场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

中国造园设计原则之一是小中见大、实中有虚。由此,凭借中国传入的佛教学说而产生了日本的“枯山水”,这一禅宗教义与布莱克的信念相吻合——由一砂可见世界,由一野花可见天堂。

中国园林是一种精致艺术的产物,其种植物却常不带任何人工痕迹。

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中国画。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例如弯曲的径、廊和桥,除具有绘画美以外,没有什么别的解释,这使中国园林往往带有洛可可色彩。而就那些精美的漏窗,奇异的门洞以及千变万化的铺地来说,原因依然。这方面,日本园林森林般的质朴与中国园林形成强烈对比。

中国园林往往封以高墙。园内庭院亦由墙来分割,时而一边时而两边沿墙设廊。除在坡地情况下,墙体作为分隔林与外界的手段十分必要。平整素白的墙面衬出成组薄砖片瓦叠砌的漏窗。漏窗的深度加强了形象美:阳光照耀其上,绚丽多变。不同角度的阳光又可使用同一漏窗看起来完全不同。漏窗样式亦变化无穷,一座园中极少两个雷同。

中国南方园林墙面总要刷白,这可巧妙衬出日月所射的竹影。白墙、绿叶、青瓦、木作,组成中国园林的基调。墙顶蜿蜒起伏,瓦作漏窗能减轻沉重感。有做法甚者,加以首尾,比拟游龙。

墙少直行。它曲折波转,或于亭侧或于山边终止;可以弧线优美的停顿,或以一屏山石而续行。

中国园林艺术不事炫耀,它以墙掩藏内秀,而以门洞花格后的一瞥以召唤游人。空白的粉墙寓宗教含义。对禅僧来说,这就是终结和极限。整座园林是一处隐居静思之地。就此而言,日本园林中保留有大量源出禅宗哲理的宗教习俗。“门洞窗格的造型多姿多彩,亦为中国园林特色所在。门洞形同月亮、花瓶或花瓣。没有比通过这类门洞将美景引入眼底更诱人的画框。窗格形象无穷,其花式细密,再嵌入以半透明而尺寸不大的贝片。不过,上品乃属简洁有力纹样,而绝非争奇斗巧者。”

中国园林中另一半具有极大魅力的独特成分是假山。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有对人工山有如此的热情。诚然,在西方园林中,人们常可发现岩石和洞穴,在日本园林中,发现石山或“散石”。但在所有这些地方,石头均未经受过水力浸蚀。京都龙安寺园中有象征虎兽的十五块石,一眼看去与野外天然石并无二致。中国假山则多由经过水浸蚀而形状奇异的石灰石组成。这就是“湖石”,经数百年水浪冲击使成漏、瘦奇形,人们将其从忽地崛起。中国园林少不了假山,它们或峰、或岸、或丘、或穴,甚至统领全国。

中国艺术家酷爱假山,不仅由于其逗人的形状,而且由于石头具有人类往往缺乏的坚固持久性,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喜爱甚至崇拜假山。宋代书法画家米蒂竟称石为“兄”。另一元代画家柯九思曾向一奇石跪拜。石头一被赋予人性,人们便发现它是可爱的伴侣。

据文字载,汉代即有“石园”,但首座大型假山园为宋徽宗所建。皇帝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画家,他对假山的兴趣胜过料理国事。自太湖运送湖石的驳船充塞运河。当时,由于湖石价值大大高于他石,人们便将普通石块凿成所需形状石投入急流,历经时日使成赝品。明末“湖石热”曾达到高潮。鉴赏家们为那些由专家肯定的石头付出惊人价格。

宋末,湖州文人叶梦得营造一座几乎全用石头建造的私园,颇具诗意地呼之为“石林”。不过据传其中许多石头都是他在当地发现,只经清洗整理一番罢了。

历史上著名石园,现仅苏州“狮子林”一座幸存,原味佛寺一部分,其假山为一高僧垒于1342年。40年后,倪云林作图,此园遂声名倍增。园与寺可能明末分开,易手黄氏时,乾隆驾临并效其制于北京、热河营两园。园名“狮子林”传有两种解释,一说园内有石状似狮形;一说维则曾于天目山“狮子岩”修炼,因命名以怀旧。除大部分假山外,殆皆新建。

“假山不仅是吸引穴居者和诗人的自然因素,而且在中国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它使植物、水与建筑群巧妙结合,作为自然与人类创造的中介。假山将前者生命的搏动,优美地带给后者的冷漠造作。人们也许能看出意大利园中得丝柏作为黄杨和别墅的中介发挥同样的作用,正如假山与不规则建筑那样,丝柏与规整建筑配合协调。”

叠山方面论述颇多,有的主张盘环曲折的峰谷洞穴群组以求宏伟,有的只推崇小单峰。清初张南恒不以模仿真山水为然,他喜爱自然界的偶然性和不规则性,已极少石块突出山的本质或隐喻其存在。戈裕良常于园中苦心经营一山,并革新垒洞术。他不屑于于迄时洞穴顶部皆以条石板跨盖的做法,而独创一种穹形顶壁,以拱合的石块构成酷似天然的洞穴。现今人们多认为其所用造穴之法。计成、李渔二人有关垒山评论特详。垒山之艺,非工山水画者不精。大山难营,小雅易取。因此,苏州名园“狮子林”,曾一度不幸得名“乱堆煤渣”。

中国园林几乎全不供起居,通常宅、园相隔,主人偶尔涉足,甚则扃钥经年。这是中国园林易废的原因之一。

园林中一种有趣的建筑物是水滨旱船,有时设计一些临时性建筑以敷急需。五世纪末一太子嗜园,为避免他的游乐场所被人在高处的父王宫中发现,他竟发明了可以匆忙遮掩其人间天堂的折叠墙。

中国园中竹屋多用以掩饰楼阁。花卉常被提到的原因在于它芳香流溢,且为赋诗的无价之宝。花中至尊为牡丹、芍药。常见园花为荷、紫藤、李、秋海棠、茉莉和菊。当然,无竹不成园,常青树为松、柏、杉。其他树种不计其数——柳、槭、梧桐、棕榈、芭蕉、榆等。中国园丁的花木移植和杂交之道众所周知。

园林屋宇多属木构,或一面或多面开敞,以供观赏。宋、明至清初的园林,现今仅存有遗址。大都遭到兵劫、火焚及营园材料的易损,致使众多历史名园倏尔湮废。自从玻璃和水泥推广开来,中国园中极美的特征如漏窗、铺地渐渐消失。如今更有甚者,竟企图以水泥仿石垒山。

这就是艺术与商业精神的冲突。因耗费巨大而难于维持的中国园林,在地产改造中濒临湮灭之灾。时代进步的悲剧在于消灭人类珍贵艺术成就之一的园林。

说课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

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中国园林的风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能学以致用,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3、学习引用等说明方法,能体会典雅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学习引用等说明方法,能体会典雅凝练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给加点字注音。 笨拙.()山蹊.()幽篁.()模.拟()雕塑.()跻.攀()钓矶.()曲.折()穿凿.()渊.博()弦.外之音()盎.然而生() 2、解释下列词语。 顾名思义: 弦外之音: 息息相通: 穿凿附会: 二、释题 1、走进作者 陈从周(1918-2000):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擅长文学、戏曲、绘画、书法。主要著作有:《苏州园林》《园林丛谈》《扬州园林》《说园》《书带集》《青苔集》《帘青集》《山湖处处》等。 2、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3、识记说明文体 ⑴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⑵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①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②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 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⑶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画图表(作图表)等。 ⑷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归纳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苏州园林说课稿教案

苏州园林说课稿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苏州园林》说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中国园林的风格word版

中国园林的风格 《中国园林的风格》探究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本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如何结合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利用网络、书籍为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以课文的“原点”,通过研究,让学生感性地把握“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由此引发对园林的了解兴趣,对园林布局的探究兴趣。课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信息,筛选、整理,在全班进行共享和交流。由此,由“原点”进行“辐射”,学生对园林风格的理解和赏鉴由课内转向课外。 二、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通过亲自进行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课型安排 自读指导课 五、课时安排 上机准备预习:1 课时 课堂教学:1课时 六、课前预习指导 预习课文,围绕“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查找以下资料: 1、中国园林图片荟萃; 2、园林的定义、园林的故事; 3、著名的“园林”知多少; 4、南昌园林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阅读分析,熟悉教材内容。 A、导入:欣赏苏州园林精彩剪辑 B、快速阅读课文 C、归纳中国园林的风格 有静观与动观之分 讲究诗情画意 讲究“含蓄”、“耐人寻味” 有仰视与俯视之别 讲究曲中寓直,曲直自如 讲究以少胜多 讲究意境

教学板块之二:激发探究,延伸教材内容。 A、教师启发 B、学生探究交流 主题: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 1、园林的定义及规律; 2、园林图片荟萃; 3、著名园林知多少; 4、南昌园林资料。 结合练习二,分析留园风格 教学板块之三:比较研究,活用教材内容。 A、教师质疑: 以八一公园为例,分析其中体现了哪些园林风格。 B、展示相关图片资料

诗意的中国园林

诗意的中国园林 山野村夫 我在《环境艺术与艺术环境》中说了,中国古典园林可当之无愧地理直气壮地称之为艺术环境。然而,艺术是没有衡量标准的,尽管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最终还是到达不了自己的目标,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无尽止的目标。假如真有标准的、完美的艺术品,就不会周而复始地一代代地无端生出许多艺术家来,因为人们只需不断地复制这件标准的、完美的艺术品就行了,何需这些艺术家们煞费苦心地去白白浪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在我们今天看来,中国园林虽说可称之为艺术环境,却也不例外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的完美统一,但却忽略了人类自身的能力与自我表现,缺少了西方人镇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宣言与霸气;尽管中国人遵循孔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但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们因走不出自己的生活圈子,故不可能尽善尽美地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如:谈到山水,人们习惯把它与“风水”联系起来,从而捆绑自己,无法施展;因中国人感性多于理性,如:面对一块太湖石,他们会吟出一大堆像“骨耸云岩瘦,风穿玉窦空”等等之类的诗句来,并以此自我陶醉自我炫耀,正是这种追求意境的享乐的心理驱使,因而他们只注意园林艺术中的趣味性,却忽略了某些应有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如泳池等;还有,中国人太注重传统及权威,因而在雕塑艺术上几乎千篇一律地尽是龙凤狮虎及鬼神之类地落于俗套。 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不足,仅代表我的一家之言。其实,有些不足之处也正是它的亮点——正因为中国园林里没有西方人镇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霸气,使得游园的人能够在有限的人为空间里感悟到无限的宇宙空间,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就是这个意思,能让人通过眼前的景物徒然生出许多联想许多情感来;因感性多于理性,趣味性多于功能性,使得中国园林较西方园林更能使人深刻地感悟自然,直接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从而获得身心愉悦;至于雕塑艺术的雷同,即更能代表并体现民族特色,突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我经常说,在中国园林里,园林与诗词歌赋及绘画艺术是相关联的,它们的共同点是情与景的统一。这与西方园林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园林中多见于天人不一的情与景的相互对立,而中国园林即通过亭台楼阁景墙园门漏窗假山水池园路等等一系列人文景观,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合理地布置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利用声影光香等虚景,使游人于有限中充分体味无限,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等等深刻的哲理。 诗歌、绘画的意境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的构成,而园林的意境是由实物

2019-2020年高中美术 艺体教研组美术公开课教案

2019-2020年高中美术艺体教研组美术公开课教案 教学类型:新课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2. 教学难点:使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有切实的感受、 体验。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引导法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教材,备课本,范画,幻灯机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二)讲授新课(主要内容提要) 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1.什么是绘画? 2.绘画的种类?(注意分类的依据,注意条理性。) 刚才大家谈的有一定自己的见解,非常好。 3.绘画与美术其他门类的根本区别在于作品的平面性。从欣赏的角度,绘画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重点)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样性。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举例说明。以巩固听讲内容,讲练结合。)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请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归纳一下绘画构图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A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 B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C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 D构图要符合形式美法则,给人一形式美感。 4.西方绘画自成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 (2)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 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中西方近现代绘画均以发生了明显变化,互相吸收,这在中外现代绘画作品中都有反映。 九.问题讨论 1.请你说出课本中你最难理解的一幅绘画作品,试说出原因。 2.请你用对比的方法,例举中西方同类题材的绘画各一幅,谈谈它们的艺术特色。 十.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一下同学们的观点及优缺点,给予肯定

中国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中国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其在中国艺术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园林艺术除了有美化功能、居住功能、生态功能外,还能够体现人文意境,让造园者、居住者和观赏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升华,本文将从人文意境这一方面浅析中国园林。 中国在其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无论是书法、绘画、诗歌还是舞蹈,都蕴含着中国哲学独特的意蕴。由于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农耕国家,自然掌握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生活富足,所以中国人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之心。这份崇敬之心渐渐地演化成哲学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至臻境界。而在园林中,这一思想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不去刻意的改造自然,而是依靠自然的景象,以景生情。中国园林常常是从大自然中来找寻美感,布局、配置、挑选植物都追求顺其自然,重点显示自然天成的美。构建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所迸发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建筑艺术。造景时,一般都不是单纯的为了形成一个景象而去设置,而是将山水自然植物的美与人的道德情操交织在一起,通过意境来让人产生更多的审美体验。 中国园林在造园中常用几种手法,如“小中见大”、“欲露先藏、“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化虚为实”等来巧妙的体现其中意境。举例来说,“小中见大”就是中国园林非常常用的造园手法,让人先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用假山、草木等将空间分隔,体现一种“曲径通幽处”的美,通过空间的变换给人非常多的遐想,让游览者有更丰富的空间享受。中国的园林美,从不是单独孤立的,它通过景致的叠加让整个园林形成一幅和谐的图画。与此有相似之处的还有“景墙开窗”的手法,通过在园林的墙上设置花窗,并且让窗户镂空,雕刻出图案,让人能够透过窗户缝隙窗外的美景,让人感觉别有洞天。“欲露先藏”也是非常常见的抑景手法,中国人讲究含蓄的美,不主张一览无余。造园者常常通过假山等物将后面的景色隐藏起来,半藏半露,让整个园都非常的层次鲜明。本课讲解的拙政园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中国园林同时也讲究虚实相生的结构美,用虚景衬实景,用实景勾人无限想象。这一手法主要通过在园林中建造亭子、开窗、走廊,借外景体现。闭合是实,敞开是虚,虚实结合让整个园林显得更为灵动,意境更为丰富辽阔。比如四大名园中的留园,整体布局前宅后院。用楼阁、假山、池塘和建筑水体有机结合,同时又在布局上采取极其不均匀的布局,紧密和稀疏结合,让园林外观轻巧玲珑,在有限的空间中留出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 中国园林非常讲究“情景交融”,景色和人的情感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景色是自然,情感属于人,用景色触发人的情感。景物的重点不在于其是否逼真,而是在于其是否能够通过有限的景色激发人无限的想象。事实上,中国园林中意境的重点不在景色有多逼真,而是在于景是否能和情感融合,这也和历史上造园者的境遇有关。中国历史上私家园林的主要造园者是不得志的文人志士,他们在官场上不能被赏识,于是选择了用园林中的一草一木来诉说自己的情感。园林中的物,对他们而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而是他们情感志向的载体,蕴含着、依托着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在失望中渐渐超越了自己,在园林这一方净土中找寻到了心灵的休憩,返璞归真,追求清雅,在自然中领悟人生真谛。因此,在中国园林中也常见一些元素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意境,以下将举例说明。 在中国园林中,最常见的元素有梅兰菊竹这花中四君子,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表征意义。梅花象征着傲骨,不畏严寒在寒冬中绽放。兰花象征着清雅,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子刚正不阿,虚心好学,高风亮节,是君子的象征。而菊花虽美,却不愿意和百花争艳,自有一股恬淡。园中的植物象征,也代表着造园者的内心追求。雨也同样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元素,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意义。雨有很多种,有刚毅的雨,也有柔美的雨;有

《苏州园林》说课稿范文

《苏州园林》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州园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教学本单元,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一方面要着力帮助学生领悟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次序、运用怎样的方法和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这篇文章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点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分析完教学目标,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文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有关说明方法。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

《苏州园林》说课稿

《苏州园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也有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陈从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二、分析课文 1、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 2、分层 第一部分(1):点题,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第二部分:(2-8)具体介绍我国园林风格。 第2段:“静观”与“动观”。园有动静观之分。庭院专主静;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网师园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堂侧建有花园,名“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借渔隐原意改名网师。后归瞿

远村,再加修葺(qì),始成今状。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8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第3段:讲究诗情画意。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 第4段:讲究“含蓄”与“耐人寻味”。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寒碧山庄——(现名留园)位在阊(chāng)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为“吴中名园之冠”。 第5段:仰观与俯观。 第6段:曲中寓直,曲直自如。 第7段:讲究以少胜多,用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空间。用有形之景借无形之景达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目的。 第8段:讲究意境。讲究简与深。华丽难简,雅淡难深;还要讲究意境,注意隐显适中。 第三部分:(9)谈我国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强调赏园需要丰富的生活,渊博的知识。 3、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是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展示他们的风采。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

中国园林的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的艺术意境 摘要: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关键词:历史溯源,意境,创作方法。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

《苏州园林》说课稿教案

《苏州园林》说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园、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传统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内容,颐和园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它的意境? 一以山水为主题。颐和园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运用大量的山石和水体,化物象为意象,把物镜幻为意境。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成要素。颐和园对这些东西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园林的创作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惟其如此,颐和园这样的大型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表现出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颐和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借助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主旨,牧笛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而又不失于自然生态的天成之趣。 二应用诗画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中国造园与诗、画之间关系之密切,历史悠久。“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早已形成。甚至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花架的币种、某种流派的画风引以为造园的粉本。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游动”,即在游动、进行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我这一特性,运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表达意境。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以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商的匾额或者是物镜破那个的刻石等文字来“点题”,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从而使园林意境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匾额和对联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它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情于景,随处即可”触景生情”.因此,园林的重要建筑上一般都悬挂匾和联,它们的文字点出了景物的精粹所在。如颐和园内临湖坐东朝西的“夕佳楼”和南湖岛上的三座牌楼题额,东牌楼为“凌霄”、“映日”,南牌楼为“彩虹”、“澄霁”,西牌楼为“镜月”、“绮霞”。它们分别描绘了在祠前广场上所能见到的四时风景:晨间高耸的云雾与红日的映照;雨后彩色的霓虹和空澄的云霁;黄昏时满天的彩霞和夜晚时水静如镜的湖水中映出的明月。

初中语文说课稿《苏州园林》说课稿2_0421文档

2020 初中语文说课稿《苏州园林》说课稿2_0421文档 EDUCATION WORD

初中语文说课稿《苏州园林》说课稿2_0421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苏州园林》说案 一、说教材: 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

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 美讯在线网2009年01月05日16:17 人气指数:843 来源:互联网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论”,他将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意境。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蕴。相对而言,物境为实,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可以被大众普遍体验与感知;情境、意境为虚,依赖于人对物境的体验和感知而存在,并具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当某种体验与感知能得到大众的共鸣达成共识时,美的意境就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并具备了雅俗共赏、流芳千古的条件,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境界。 厦门“嘉园”园林景观 现在“意境”一词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一般情况下,“意境”指作品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式诱发和拓展出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意识形态的境界和情调的表现。园林是一门的造“境”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山石亭榭花木水体等元素的营建了有形的物境,

在物境之上追求造园意境。通过对有形的园林景物的创造,托物言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征。这里意(联想、心思、感情等体验与感知)和境(构筑物、景物、风景等客观物体)是构成意境的两个主要因素,我们可以根据其相互生成的关系来简述我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 1、从物境到意境——通过形式美感的营造直接以物境塑造意境。山自无言水自无语,然而山水无情人有情,中国文化历来精于托物言志,如用蓬莱、赢州、方丈三山表达对神仙的向往,北海、颐和园、西湖都在湖中置岛模拟仙山;用松梅竹来表达文人的品行高洁。而古典园林中对孤赏置石的品鉴和运用,堪称用物境的形式美营造意境美的典范。园林的名题如匾额、楹联等也是从物境到意境的重要表达手法。 2、从意境到意境——预先设定园林的意境,通过对物境形式美的营造达成意境的展现。文人雅士们为表达自己大隐于市、却依然意在朝廷的志愿,常常筑园结庐,广结同类以造声势。如沧浪亭、拙政园都是因意筑景,以景引意,意得于境的营建过程。古典园林还擅长巧妙地运用缩影来完成从意境到意境的表达方式。 3、缩影:园林通过模拟实物景观或神话传说等理想境界表达个人志趣和对美好生活的遐思、移情、憧憬。缩影是从意境到意境的特例。同样是因意筑景,以景引意,意得于境的过程。特别的是缩影的“意”来源于真实存在的景观、自然风光,或者是有据可查、有源可究的历史文化遗存。缩影也要求造园之先预设定好主题,王昌龄的《诗格》有:“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的句子,造园与诗画同理,要造好山水,只有当山水“神之于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了然境象”的物境意象成竹在胸后,才能设计建造得出可以产生悠远意境的优秀山水园林。因此,缩影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拷贝,而是从蕴涵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美好意象中提炼、加工的具象形式表现,是“形未成而意先生”的形式美和意象美的整合,超出形式美的物境之上,是对意象美的传达和再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