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5 圆明园历史介绍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采、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收藏】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

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

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

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

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

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

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

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

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

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

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

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

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

性丛书,收书34O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体现了我们

国家的古代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因《全书》篇帙

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00册。

《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

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

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

原是北宁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

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

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

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

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

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

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

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

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

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作者:我是孤单一人

2007-9-16 17:54 回复此发言

6 圆明园历史介绍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DE 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叫雷金玉的建筑师,他是在修建紫荆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洗劫】

圆明园这座举世名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的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罹劫及残毁圆明园的园林杰作和艺术宝藏无一不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既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材料来自圆明园网站)

(2009-06-23 11:04:17)转载▼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

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

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

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

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真可谓: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

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

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

修栏夹翼、中为广亭。波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

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

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

(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

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

人,率领干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

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

中的篷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

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

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

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

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

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

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

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

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

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弘历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

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

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

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

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弘历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采、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

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

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我国园林史上,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O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古代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00册。《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原是北宁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

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然而,正是这座举世名园,竟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的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材料来自圆明园网站)

(2009-06-23 10:47:18)转载▼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其中,西洋楼约120亩(约7

公顷),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从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

料和现存遗址,可以看出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100多个景区,没有一个不是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

机结合,没有一个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圆

明园的风貌,正是由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区构成的。今天整修圆明园,如只恢复山形水系、植物配置,而不恢复相应的建筑,就必然丧失这些景区原有的文化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的风貌也就成为一句空话。1980年,侯仁之先生提出了整顿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以水为纲,以木为本。现在,有必要在这两条之后再加一条,以建筑为魂。

2000年8月1日,北京市市长办公会原则通过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同年9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原则同意。一场持续了近20年的论争终于画上了句号。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已不再是圆明园要不要整修而是如何整修了。

整修圆明园,主要包括恢复山形水系,恢复园林植被景观,恢复部分建筑。其目的则是恢复圆明园的风貌。对于恢复山形水系,恢复园林植被景观,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基本一致。对于恢复部分建筑,则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认为,一切建筑都不应该恢复;有人认为,至少应该恢复80%。《规划》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将“恢复建筑面积控制在古建遗址面积的10%之内”。因此,恢复建筑与恢复圆明园原有风貌的关系,就成为整修圆明园遗址工作中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hm2))。其中,西洋楼约200亩(约13公顷(hm2)),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从表面看,圆明园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但是,圆明园的艺术特色,不是她的中西合璧,也不是她的欧式建筑,而是她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在那封著名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作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称后者为理念艺术。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历时150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圆明园的规模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圆明园的黄金时代是在乾隆一朝,圆明园的风貌,就是在这时形成的。

乾隆在位的60年,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这时,封建的中央集权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乾隆曾经说过:“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又说:“朕亲阅本章,折中酌定,皆非大臣所能参与。”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有关圆明园的上谕、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以及乾隆本人有关圆明园的诗文,可以看出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就是乾隆。不论是设计中国园林的样式雷,还是设计西洋楼的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都不过是乾隆旨意的执行者而已。

乾隆是满族人,但是,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他能写诗、填词、作文、绘画,书法

也有一定的水平。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于造园,他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在《清漪园记》中说:“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事有相因,文缘质起。”他认为,有了昆明湖、万寿山这样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必须有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来加以点缀。建筑之于湖山,是文和质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是,这种点缀,并不是草率从事,而是刻意经营。圆明园的100多个景区,都是建筑和山水、花木有机地结合,构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从圆明园的造景,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圆明园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在形成圆明园风貌中的重要作用。

平湖秋月,在福海西北隅,正宇三楹。西为流水音。东北出山口临河为花屿兰皋。折而东南,度桥为两峰插云,又东南为山水乐,其北为君子轩,为藏密楼。乾隆在《平湖秋月词序》中说:“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屐。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苏公,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公堤,就是他任杭州太守时为治水而修筑的西湖中的长堤。“苏公堤畔”四字告诉我们,这一景区是模拟西湖十景中同名的一景。

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门三楹,南向。正殿七楹。殿前东为畅襟楼,西为神州三岛。东偏为随安室,西偏为日月平安报好音。由蓬岛瑶台东南度桥为东岛,有亭为瀛海仙山。西北度桥为北岛,正宇三楹。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说:“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苕苕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这一景区,就是他的代表作《仙山楼阁图》的再现。

上下天光之西,折而南,度桥为杏花春馆。西北为春雨轩。轩西为杏花村。村南为石间壑余清。春雨轩后,东为镜水斋,西北室为抑斋,又西为翠微堂。乾隆在《杏花春馆诗序》中说:“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灿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瓜。识野田村落景象。”这里的景色,和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的意境是何等相似啊。

海宁陈氏的隅园,是江南名园之一。1762年乾隆南巡,驻跸于此,赐名安澜园。因“喜其结构致佳,图以归”。就修葺四宜书屋之便,“左右前后,略经位置,即与陈园曲折如一无二”。因为该园的蓝本是海宁的陈园,于是,这座园中之园也被命名为安澜园了。安澜园之正宇五楹为四宜书屋,东南为?经馆,又南为采芳洲,其后为飞睇亭,东北为绿帷舫。四宜书屋西南为无边风月之阁,又西南为涵秋堂,北为烟月清真楼,楼西稍南为远秀山房,楼北度曲桥为染霞楼。对于这些建筑,乾隆一一题咏,称《安澜园十咏》。

以上四个景区,有的模拟自然风光,有的再现前人诗画意境,有的移植江南名园,代表了圆明园造景取材的几个主要来源。从有关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遗址,可以看出圆明园的景区没有一个不是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没有一个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圆明园的风貌,正是这些具有诗情画意的景区构成的。1860年,一位曾经看到圆明园景色的英国随军牧师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历史家、美术鉴定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图写园景,形容尽致。”圆明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这位牧师的话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我们整修圆明园,如果只是恢复山形水系、花草树木,而不恢复一些景区的建筑,这些景区就失去了灵魂。蓬岛瑶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的福海,已经恢复了碧波荡漾的景观,但是,福海大小三岛上仿唐代画家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的建筑没有恢复,人们就很难想像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所描绘的人间仙境。平湖秋月、杏花春馆、安澜园等景区,如果只是恢复山形水系、花草树木,而不恢复相应的建筑,亦必然丧失这些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一个个的景区都没有了建筑,丧失了历史文化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的风貌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外国的古典园林有很大的不同,譬如,西方的建筑主要是砖石结构,中国的建筑则主要是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寿命较长,即使遭到破坏,它的废墟还可以长期保存,有的还能给人以美感。土木结构,寿命较短。乾隆在《安澜园记》中说:“土木之工,二十年斯敝。”这就是说,土木结

构的建筑,其寿命只有20年。如果遇到战乱,这些建筑更是难逃厄运。北宋李格非在《书〈洛阳名园记〉后》一文中说:“唐贞观(627~649年)、开元(714~741年)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躏,化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我国现存的许多名胜古迹,都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屡坏屡修,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做好圆明园的整修工作。对于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决不能照搬。

1980年10月,侯仁之先生在《圆明园》一文中提出了整顿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以水为纲,以木为本。”这一方针,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是完全正确的。在今天,对圆明园遗址的整修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侯仁之先生并不反对恢复建筑,只是把“重点恢复一些景区”作为正式开放以后“再逐步考虑”的问题。而恢复景区是必然包括建筑的。20年过去了,重点恢复一些景区的条件已经成熟。我认为,在侯仁之先生提出的“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两条之后,有必要再加一条“以建筑为魂”。至于恢复多少建筑,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决定。恢复建筑,要有精品意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力争达到最高水平。只有这样,这座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世界名园才能重放异彩。

从圆明园看中国园林建筑

从圆明园看中国园林建筑 园林二班麻嘉嘉 0909040215 摘要: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强调的是诗画的意境,着重于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做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的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皇帝来说.圆明园所要表现出的是诗画般的意境。圆明园中就有不少根据诗歌而建的园林,乾隆时期在圆明园扩建完成之时,乾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园中各处景色赋诗。 关键词:中国园林圆明园自然山水式园林 引言: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 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 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 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 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 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 很感兴趣, 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 最后由郎世宁推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西洋楼的引入, 拓展了国人的视野, 令人耳目一新。同时, 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正文: 清代雍乾时期, 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 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 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在圆明园中几乎集合了所有的中国建筑形式和包括巴洛克式的西洋建筑形式。在这个恢弘的园林中,有堂,亭,台,楼,阁,榭,园廊,轩,斋,房,舫,馆总计十二种建筑形式并存。此外,在圆明园中还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三种很基本的中国风格建筑——桥,墙,塔。“借景,”,“分景”,“隔景”的大量应用使圆明园的整体设计将中国诗,画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布局构思上大胆的采用对比,陪衬,外观,相对空间,深度排列和相对位置等手段。在技术元素上主要采用“因”、“借”、“堆”来实现人工园林与自然的相融合。集中国的南、北园林和西方园林与一身,其间的理水,叠山,建筑和花草不仅反映了基本的营造园林的理论——效法自然。同时也尽最大的可能展示皇权的威严,强调大一统的中国政治文化,也许这就是独特的中国美学品位和世界观。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曾有过如此宏大的园林与建筑群落。如果它今天仍然健在,它将是中国建筑的博物馆和生动的现实性建筑教材。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其中,西洋楼约120亩(约7公顷),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从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遗址,可以看出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100多个景区,没有一个不是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机结合,没有一个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圆 明园的风貌,正是由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区构成的。今天整修圆明园,如果只恢复山形水系、植物配置,而不恢复相应的建筑,就必然丧失这些景区原有的文化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的风貌也就成为一句空话。1980年,侯仁之先生提出了整顿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以水为纲,以木为本。现在,有必要在这两条之后再加一条,以建筑为魂。[1]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外国的古典园林有很大的不同,譬如,西方的建筑主要是砖石结构,中国的建筑则主要是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寿命较长,即使遭到破坏,它的废墟还可以长期保存,有的还能给人以美感。土木结构,寿命较短。乾隆在《安澜园记》中说:“土木之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是一种体验。本设计注重以读激情,以读感悟,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仇恨、对清政府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过程中,紧扣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五自然段,讨论归纳原因,激发学生的恨”。再让学生朗读文中描写圆明园辉煌过去的段落,激发学生的爱”。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

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 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 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2课时。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圆明园的西洋楼

圆明园的西洋 楼 意大利教士郎世 宁 巴洛克的影响 :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大理石巨柱、以及富丽 的雕塑,庞大的主楼及其美妙的雕塑令人惊叹。 欧式巴洛克建筑的柱子、门窗、走廊等等,特别有赖于绘画 与雕塑技能。文艺复兴影响:长方形建筑 欧式喷泉 洛可可( Rococo )风格:建筑的明亮窗户 西洋楼室内装潢:玻璃窗、地板、时钟、吊灯、花坛、油画 等红色砖墙围绕,耀眼的唐式彩色琉璃瓦 东方格调:太湖石与竹亭 对于水池、花草、树木、堆石等处理也很协调,赏心悦目。 欧式大楼配上唐式彩色琉璃瓦,有点像洋人戴瓜皮帽。 宫殿式的大楼对称,没有单调乏味之感。 多姿的中式飞檐增添了动感,而屋檐上彩色雕画更具美感。 各区的通道无论是桥梁还是环廊,使整区融为一体。 千年建筑文化的精华。当园之盛时,不愧是 “ 万园之 园” ,今残留的图片与纪录犹可唤起昔日荣华的记忆。水动力专家蒋友仁 设计师、工程师与工匠巴洛克建 筑群 法国式:方外观的柱子 室内装潢颇与凡尔赛宫相似, 汪荣祖 圆明三园极大部分是中式庭园设计,为吾华二

西洋楼位于乾隆皇帝扩建的长春园北端,这一长条西洋式建 筑坐落于整个圆明园之中,相当特别。中国受到外国建 筑的影响固非新鲜事,如唐朝时的中亚影响,以及蒙元时期北京的基督教堂,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更多见洋楼。然而,大型西洋建筑群出现在中国皇家御园,却是前所未见的。 乾隆兴建西洋楼,主要是因为对西洋大喷水池的兴趣。喷水装置在中国并不陌生,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 水木明瑟” ,就是为了享受喷水的乐趣,但是中国在之前从 未见过如此庞大的欧式喷水池结构。而西洋楼的兴建,若没 有西洋传教士主导,无以完成。意大利教士郎世宁 Father 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 )设计欧式喷泉以及搭配的巴洛克建筑群,是兴建西洋楼最主要的人物。他生长于北意大利,虽受到文艺复兴时代巴洛克文化的影响,但毕竟是一个画家而不是建筑师,所以除依赖书本上的模型外,尚须找水动力专家蒋友仁(Father Michel Benoit 1715-1774 )以及其他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士们相助,当然更有许许多多中国设计师、工程师与工匠参与其事。 西洋楼建筑群自西向东包括谐奇趣、养雀笼、花园门、迷宫、方外观、 先后完成。据蒋友仁说,当乾隆皇帝见到第一座西洋楼出现眼前,甚为喜悦。西洋楼建筑群,特别是谐奇趣、方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抢劫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清十二帝十三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清世宗胤祯(雍正)、清高宗弘历(乾隆)、清仁宗颙琰(嘉庆)、清宣宗旻宁(道光)、清文宗奕詝(咸丰)、清穆宗载淳(同治)、清德宗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圆明园的毁灭赛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诗情画意等词语。 2、有感情的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圆明园风景及文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要为大家读一段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话: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1、课件出示圆明园毁灭前的图片 2、过渡:可是这仙境般的圆明园现在怎样了呢? 3、出示图片: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板书:毁灭) 4、读题质疑:此时的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5、学生提出问题:如仙境般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会被毁灭?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 二、朗读感受,品味辉煌 1、过渡: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看一看,来欣赏它那往日的风采。 2、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二、三、四段,过去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反馈,师总结:圆明园特别大,因为它由众多小园组成,很多小圆绕在圆明园周围,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众星拱月) 4、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自已默读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掉,漏掉一个有就是漏掉了一处着名的景点,漏掉一个有就是漏掉一个着名的园林啊! 5、同学们找到了几个有?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一共有七个“有”) 6、那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出示课件,殿堂的特点是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的特点是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特点是热闹非凡,山村乡野的特点是幽静)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由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圆组成,总面积达347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三园分别有垣墙相隔;前为万春园,后面并列的两园,左为圆明园,右为长春园。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方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1860年和1900年,园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并付之一举。

圆明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准确读写词语,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学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圆明园部分美丽景观图)刚才大家看到这些美丽景色,以前能够全部在一个地方看到,这个地方就叫圆明园。但现在这地方已经成了废墟,从昔日的辉煌,到现在的废墟,这就叫“毁灭”。(板书,并提醒“毁”的笔顺。) 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 初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课文中找出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三、检查初读 1、读生字词 指名读、齐读 2、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四字词语。 3、学生汇报评价圆明园的相关的句子。 出示:A、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皇家园林。 B、圆明园不但建筑雄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C、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在学生汇报第二句时,提醒学生注意此句特殊的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 三、研读“圆明园的辉煌” 仔细阅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学生默读课文2、3、4自然段,划出句子,并写出感受。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一: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圆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很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出示图片,理解“众星拱月”。什么是“星”?什么是“月”? 预设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找出本段写了多少处景物,作者用什么词语将这么多处景物连接起来。“有……,也有……”“……,还有……”“不但有……,还有……”。(板书) 熟读第一句成诵。指名背诵,齐背。 试着将中间两个位置颠倒一下,与原名比较,这种位置的颠倒是行还是不行。 预设三:圆中很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圆,…… 读。 圆内还有其他的景观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指名全班交流,小组内交流。 出示图片,静静地欣赏。 齐读本段最后一句:漫步圆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预设四: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出示部分文物图片,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其数量之多。 看了这些文物后,你有什么感受?(骄傲)带着这种感受齐读此句。 那么这些文物现在又在哪儿呢?补充失散文物的资料。现在,你又有什么感受?(惋惜)再带着这种感受齐读此句。 这节课,我们体会到了圆明园昔日的灿烂与辉煌,那么英法联军是如何一步步毁灭这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西洋楼景区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圆明园 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院内,把园中的建筑物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和光绪帝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中,有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苏州的狮子林、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建造的,如,、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成就被普遍认为既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

圆明园祭

圆明园祭冯峥 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⑴ 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⑵ 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⑶ 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⑷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⑸ 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⑹ 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⑺ 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⑻ 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⑼ 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⑽ 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⑾ 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⑿ 这是历史的悲哀!⒀ 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⒁ 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⒂ 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⒃ 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⒄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⒅ 题目:14.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15.第⑵、⑶两段的描写,轻松中蕴含着,沉静中透露出,作用是。16.第⑷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17.第⑹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的心情。 18.第⑺段中的“悲哀”的词性已由词活用为词。 19.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20.从全文看,第⒁节中的“他们”是指。 21.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22.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培根的一句名言回答。 【补充资料】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窦桂梅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圆明园” 1 ?我住在清华园,在离我家50米的地方,有一片废墟,叫(板书“圆明园”)。打 开书,看这两幅废墟图,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源于一个词一一毁灭(板书,指导学生注意笔顺)。从题目看,重点写的是“毁灭”。再读课题。 2?让我们走近圆明园。读课文。 (1)注意指导书中的生字,提示文中的连接词及分号等。 (2)板书“不可估量、举世闻名、诗情画意、天南海北;众星拱月、玲珑剔透、蓬莱瑶台、金碧辉煌”。 (3)可以读读第129页的词语盘点,老师把以上词语补充完整。 3?从最后一段课文引入:这片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一百四十多年。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圆明园损失的程度(提示连接词“是……也是……”和“文化”) 4?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说毁灭的是不可估量的价值(加问号)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1 ?同学们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公顷。圆明园相当于多 少个这么大的教室这么大的面积,有些什么(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2?课文1-4段,说说圆明园有些什么。 (1)抓“三园”,理解“众星拱月”(看图,不愧是万园之园!) (2)有……也有……(看图,金碧辉煌。大到宏大无比,小到精美绝伦。) (3)有……也有……(看图,理解象征。既有城市的,也有乡村的,尽收眼底。) (4)不仅有……还有……(看图,西洋景观。空间上,既有国内,又有国外。) (5)上自……下至……(看图,珍宝字画。时间上,展示几千年的精华。) 3?圆明园浓缩着“天南海北”的精华!用成语概括:应有尽有、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5 圆明园历史介绍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采、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收藏】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

圆明园的历史感悟和现代思考

目录 内容提要 (2) 关键词 (2) 参观圆明园 (2) 圆明园的毁灭 (5) 历史原因追寻 (6) 修复争论 (7) 圆明园毁灭的现代思考 (7) 参考文献 (8)

思政实践报告 内容提要 圆明园,曾经大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多处的一所皇家园林,却被西方列强无情的焚毁了。现在经过修整的园林,绿树依然茂盛,部分建筑依然独特,可人们偏偏在乎的是那被毁的残垣断壁!圆明园的毁灭,与中国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脱不了关系,主要是封建科技的落后;还有当时国人的思想有关,封建思想主宰的人们对富贵钱权的奢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圆明园参观和认识,结合当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形式地位,分析当代中国人,尤其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段历史,报效我们的国家。 关键词 火烧圆明园落后就要挨打忧患意识自力更生 参观圆明园 以前去圆明园只是简简单单出自对圆明园名气和美的向往——当今的圆明园,经部分修整以后的圆明园气势宏伟,美不胜收。虽然形式上仍然保持着中式古建筑的风格,但她也融入了很多的现代因素。今天的人们去游园,其目的不过是欣赏圆明园的美丽景色,观看圆明园中独特的建筑风格,遥想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带给我们的好奇与向往是必然的。当然,也有人怀着对历史的追忆来寻找历史的遗迹。 当我们拿起思政实践课题的时,我们都在思考该如何去做。现在的中国,我们不能说已经繁荣富强,但毕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民生活也得到大幅的提升。就是这个思之若安的年代,西方列强(现在用这个词并不为过)仍然对中国虎视眈眈!如何对现在的安逸思考呢?一个国家的生存需要较强的忧患意识,中国在历史上遭受过沉痛的打击,而圆明园是这样历史的见证,也是非常能带给我们启发的地方。思之再三,我们小组选择在圆明园参观,记录见闻与感想。 这一天早晨我们来到实践目的地——圆明园。这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之北皇家园林遗址,占地约5300亩,这里曾有着繁茂的林木,丰沛的水泉,兼具江南和北方风光双重特色,也曾今享有"万园之园"的好称。这里虽然曾号称“万园之园”,现在却是剩一些断

圆明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感受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出示课件1)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 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3、人们梦中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出示课件2)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圆明园的哪些内容,简单概括.。 2、交流反馈: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出示课件3) 举世闻名众星拱月金碧辉煌宏伟建筑 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山村乡野诗情画意 武陵春色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天南海北艺术瑰宝奇珍异宝 损失销毁灰烬侵略不可 估量 (2)学生交流读后所了解的内容,随机板书: 昔日的辉煌无情的毁灭 三.细读课文2——4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圆明园的辉煌,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课件4:昔日的辉煌 学生交流后板书: 布局(精妙)建筑(宏伟)文物(珍贵)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A精妙的布局: 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5(指名读) (1)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它的近义词是什么?(课件6 举世闻名变红)(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这里指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驰名中外享誉世界中外闻名名扬中外……) (2)在这段文字中,还有哪里写出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课件7:众星拱月变红) (课件8众星拱月示意图)(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课件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

中国建筑史论文-圆明园

中国建筑史论文 题目:中国园林建筑——圆明园 摘要: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 之象征。 关键词:中国园林建筑、圆明园、水主题园林 正文: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然而在这个国土上生活着具有创造性、拥有智慧的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睿智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一座座唯美的园林。其中圆明园在我们心中有着独特的神秘色彩。它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之一。 水是大多数园林的主题,可以说是园林的一个灵魂所在。水是大自然与人类建筑之间的桥梁,三者的组合就是一道唯美的风景。古人有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园林中假山与水的搭配又是一种美。可以说水的柔和可以很自然的将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喜欢的园林。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

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300字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300字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300字”,供大家参阅。 圆明园历史--争议 关于圆明园的建园日期学术界中尚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说是依据《日下旧闻考》所载圆明园建园于公元1709年,另一种是圆明园研究员张恩荫先生所说的1707年。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

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圆明园历史--鼎盛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绮春园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