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2

第一章简论

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S6R I4l _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A!V Q Z#H-t/`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H G/T.}$_C:D }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tm d/~%t9v6B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

1)外在特点"T.n Q/D'a

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C)w9^p.};]v)f Z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v-T-~ ^]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4b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p)`(t$k4X+G sx.

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u!h R:w [

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W {:?-n r M)`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h0{.^3W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1G O1i/` f$_ lM

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a Z(^*^t;k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J a#Jq2]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8.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都督府),在边疆地区设(都

护府)。

9.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C$`\#r6i:z!v'm7K

10.现在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行政单位

第三章历史发展

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6v%k&u Z4S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b Q9t o2~9lp E@

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特点是: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渔猎发展到农业;由氏族分化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t{!i;t-Y

4.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5. 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V)\H6c5}\

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7M B'z8Y m

(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1o"P&l/|8@

(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O U A F~U

(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h j]:p&I \

7.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

(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I;` B6J H6c v+O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五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8. 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6i}*t U9X

9. 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

(1) 西方的华夏集团;

(2) 东方的东夷集团;

(3) 南方的苗蛮集团。#U2}~-\3d E#Z#a

10.(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3O,s-z a G~

11. 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牧)。

12.(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d-y-P c v W

13. 卜辞:即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14. 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X1p c6S/q A9?p&H

15. 西周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

16. 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百谷)之称。._ B9_'j U6L l7u

17.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a(I!D#i)c6m y X2X

18.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9. 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

20. 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P{1A I(P!F J5\

魏:曹丕,以洛阳为都;-[X G Y

蜀:刘备,以成都为都;&u,x A6W["~-w!J

吴:孙权,以建业为都。

21.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a!d"k9`-F/y Y

22.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

23. 南朝均以(建康)为都。p |#B2M;

24.(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T5I.[A9C m w

25.(元)朝建立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a/f:x e:nY

26.(明)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7.(明)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H

28.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29.《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30.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欣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举办近代工业,用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举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新式学校,历史上称为“洋务运动”。z0P

31.《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

32.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广州、武汉起义,并乘胜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第五章汉字4m

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

2.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3.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

4. 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

5.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A(i7C6V

6.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7. 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C9B h\ S're E

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7?p!D c)O t*E

9. 六书(《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g&k z6h(aH3} `

六书含义例子-D0r*p w/w

象形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日、月、龙、门等

指事指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上、下、本、甘等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武: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开步执戈,动武征伐。

旅、聂、安等

形声由形旁和声旁组合形成的字;左形右声:江、河、松、枫等

右形左声:期、朔、鸠、鸽等

上形下声:空、穹、笔、篆等p0H] w,}

下形上声:基、垄、悲、愁等6m"a+t M(w%W

内形外声:闷、圆、闽、唐等Z5@\-t U

外形内声:街、裹、序、固等!U H

转注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条件:部首相同或字义相同。考、老属同一部首,又都是年老的意思,可以互相注释。

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等m;^!e#\7H(_E'|0j O

假借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是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令、长、我、自、耳、且c6U]'a R"w

10.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1)写实主义精神

(2)人体本位精神

(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第六章学术思想

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x7^*Z5U-l g Q

2.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N#f&R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f N S c&q!J?"P C

3.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a:y.E l-p z)G*I

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k0G

6. 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V1i u.h w a!x'w

“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2N O N q#e

“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

“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pw u2x I&[

7. 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Y.n F0W$y,q

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8.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

9. 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

10. 古文经:使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q(D9V3|'E

11.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12. 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8b$C m$h$w%W(V

13. 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w@I z4~

14.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15.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19.(朱熹)集理学大成。

20.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9|3[T.Dc3Y-Q|

21.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8a |^W

22. 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E8w,V(a y$P@G P

23. 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

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

25.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

26. 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27. 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

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

28. 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今文经),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

第七章宗教信仰}#p k6a g6F K'W4U+I1V

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S+W"?)b

2.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I

3.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H:j W a

5.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

7.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9.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

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

10.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11.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N J.{O

12. 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

13. 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14.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o7P1s!a"s(R

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16.(师)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q;s g2e i&a W

17.(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N r4|&C x/|Gc

(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9e L1y H

到(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Q w2Q#U8``6g&n!I

18.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19.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20.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m#h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U M I:s D

(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

(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9Y0[

(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2j+D h

(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22.(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及妙法莲花经对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R}-o-c-x!w a&g

23. 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W k N9c-L0Y

2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

(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M-^g$e W+[ i

(2) 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 c x s+l Q G

(3) 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

25. 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

(1) 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

(2) 寺产丰肥;c5R!@

(3) 宗派林立。

26. 佛教宗派: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C y$D Q r#G

27.(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_ K n*p3@0|

28.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o8O({;X o h7N/Y

29.(葛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

30.(萨迦派)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宗派。

31.(格鲁派)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 F W&G3R

32.(DL)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33.(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34. 小乘佛教: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

35. 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T(X qu M]5P7T

36. 三武一宗: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是中外文化冲突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_ E&E0h-J)y!r7o

即: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Y[8Q5d u,k

37.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99年大题) B c5V!s0A n

(1)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s X'o+V Z'W1P K,I

(2)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z/J!R@"M-XB4?

(3)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w)p6y m%y%H P

(4)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O!?` ^~)H

38.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39. 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菩萨。

40. 佛教四大禅林: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

41. 四大石窟: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D z:k g(m

42.(乐山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

43. 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太原西山大佛)。C)e!Z2^ y H

44. 大藏经: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

45. 石经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

46.(佛指灵骨)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Z H P9k g!R

47. 道教的渊源:

(1) 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

(2) 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

(3) 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

(4) 黄老学说——名称来源z)L A$T![F2W+o

48. 道教的产生大体在(东汉中叶)。

49. 道教的基本特点:

(1) 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

(2) 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3) 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o

(4) 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50. 道教发展的原因:6Z'W u t#q N `

(1) 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2) 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_7}'Y`0B{ s&~

(3) 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51. 丹鼎派: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成仙为其特点。9@ Q"N"q,\

52. 符录派: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点。[-]!o8Q R x+Vo%]

53.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

(2) 道教的养身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

(3) 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W:G8z+F8W n8`

(4) 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

54. 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I6t?'K4_

55. 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tC4G V N

56.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J:~ f9Z v+

57. 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1) 信安拉是唯一的神&I!e M

(2) 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W s.n9M a |/a-|(S Q O

(3) 信天神$A%M r8T"h T/c

(4) 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5) 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M"u m

(6) 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58. 五功:C%I c7k

(1) 念功

(2) 拜功

(3) 斋功(回历9月) 3{#Y"H`$M M| X5m

(4) 课功(“课功”的“课”的意思:信徒要交纳课税。)e!p%\[)`

(5) 朝功(回历12月)

59. 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中国的伊斯兰教属于(前)者。

~Y*_@#m!a!Z

60.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唐)代。

61. 番坊: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由于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起,形成“番坊”。k Y1[I s7~

62. 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它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促成离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 -~q i E.G T

(2) 随着阿拉伯人的东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文化也进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p G4U p U

(3)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63. 伊斯兰教建筑以(清真寺)、(塔)和(穆斯林墓地)最为常见。"T:O j$W m

64. 四大清真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r#T S@a0t

65. 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艾提尕清真寺)。

66. 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公元(7)世纪。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1. 释菜: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都要举行祭祀先圣之礼,“释菜”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2V A9I l-B m4M9_

2. 释奠: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

3.(重农)和(重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特点。R o9Y&a5r Y*{

4. 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一文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0a( f.n1j0Q

5. 学校的发展:

夏代:庠、序、学、校。.E"o?)C s6},f*Ls

西周:国学和乡学。(w q/U u R$P J-\

汉代:官学和私学。z/a{; e t ^1m

隋炀帝:六学二馆。U I s)y n/~

6.(《劝学篇》)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7. 束脩: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

8. 明清国子监: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学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经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_k8m

9. 明清国子监的学生分类:

(1) 在京会试落地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叫“举监”;.T r!b

(2) 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拨入监就读叫“贡监”;i d;I r1f

(3) 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叫“荫监”;Z"a#c+_!R x A V N

(4) 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叫“例监”;

(5) 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

10. 我国书院教育的三大高潮:G$` H9B3B h@

(1) 宋初:统治者看到民办书院为政府解决了文化教育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维护统治,所以从政策和物资两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出现了宋初四大书院

(2) 南宋: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而兴盛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这时,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并亲自讲课,各地纷纷效法,出现南宋四大书院;#T)^_$P( (3) 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一些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O _ R D-s b"^

11. 宋初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T5Q0M i9_C"A

另说: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12. 南宋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j x3j p$[

13. 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基本教材是(《四书》)和(《五经》)。

14. 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s7n@.E,v;f

15. 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16. 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最早始于(西周)。[-@%m9P

17.(孔子)是理所当然的家庭教育的鼻祖。\4x4f

18.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学专著。+X j%Y r Q x+p%J

19. 家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20. 清代民间小学的办学形式(蒙馆、家塾、族学)。

第九章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2. 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

(1) 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 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c

K"D y(x

(3) 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e~\Q D

(4) 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3B6v(i m

3. 察举:就是由公卿、列候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3}G+g p8U8U2e-z8\%Y7l

4.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Bs O;p A$k G

5. 策问:被察举的人,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9E8M.O2I&k/p

6.(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r/r-h C%Qx:v

7. 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通过品评,然后按等录用。

8.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 e.N;G%e1?

9.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

10. 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1M G7]1R(\)g E9h

11. 生徒: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

12. 乡贡: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

13. 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14.(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o8Z`;y&J0X;t

15.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

16. 恩科: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

17. 科举制度的流弊:

唐:(1) 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 D1y r6w H

(2) 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与试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观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的人往往屡试不中。(e1E"b c'^4^D

明清:(1)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其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h C1N;Q5`

(1) 明清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

(2) 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