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

——和谐格局下农村宗教问题的动态思考

作者:单位:西燕镇人民政府

[摘要]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四个多样化”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宗教发展迅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是根据实际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分析的结果。对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状况做了详细的阐释,并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宗教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作了剖析,提出了在充分尊重农民宗教信仰选择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努力引导农村群众宗教信仰重建,使其健康发展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 农村信仰宗教

一、引言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文化产物,蕴含于宗教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物质世界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宗教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一经产生,就对世界历史、文化和人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和复杂的影响。在我国,宗教作为农村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信仰群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现阶段我国要建设全新的农村社会,必须高度注重人的精神建设,把塑造农民的“新”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而在人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信仰是最为核心和基础的部分。农村信仰主要就是民间的和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各种不同信

仰从不同方面塑造着我国的农民精神。近年来,我国农村信仰宗教的人数明显增加,农民的宗教信仰对于农村发展和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积极应对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好农民群众的精神脉动,推动宗教进一步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适应,与和谐社会构建相协调,农村群众宗教信仰问题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农村群众宗教信仰的现状描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旧时的祭拜天地、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宗教迷信活动盛行;许多宗教组织和团体大肆修缮、扩建寺庙、教院和道观等,增加宗教活动场所,采取各种手段广收信徒。通过对近几年农村信教群众的对比分析,中国农村群众的宗教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宗教信仰比重迅速上升而无神论者的比重却在迅速下降,这也符合了农村中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徒构成上有变化。性别上,女性群众居多,比例已经达到80%;年龄上,老年人群多,所占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身患疾病的教徒多于身体健康的教徒;在信教人口中,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多为文盲或者小学文化,所占的比例超过了80%;职业上下层劳动者居多,存在部分高职业者信教严重情况;第二,信教目的多元化。信教从作为一种精神安慰和心理解脱演变成带有严重经济政治目的的行为,严重扭曲了信教最初的目的性;第三,信仰对象多元化。农民群众崇拜对象涉及万事万物,且信奉多重信仰,多重信仰之间相互兼容,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以信仰基督教和道教群众最多,且较为复杂混乱,信仰佛教群众较少,而传统习俗和自然崇拜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第四,传播途径多样化。宗教传播由传统的在教堂教

会和庙宇等固定场所进行,到现在通过电话、网络等信息科技进行传播,还发现有不少的地下传教人员。另外,从发展趋势上了解,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指数的强烈压迫,心里层次的急剧反应,使得中国信徒构成“四多”现象(文盲多、老人多、妇女多、病人多)正在发生改变,不仅信众数量在不断快速增加,而且信众的素质也在逐步改善,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经济状况等,这些使得宗教的社会边缘化地位正在逐渐变转,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现阶段我国农村宗教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的宗教活动状况,从总体上看还是稳定的,但偶发事件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宗教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基层组织认识偏差,宗教事务管理滞后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压力的剧增,使得农村信教群众队伍迅速扩大,给宗教治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再加上基层部门对宗教工作的复杂性、严重性在政治上缺乏足够的认识,看不到宗教工作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村级组织密切相关,使得在宗教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组织,自由松散,不利于农村宗教事业的正常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宗教认识不到位,没有正确区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处理宗教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单一化,其结果,不但增加了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隔阂,也产生了信教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加剧了宗教问题的演变;二是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宗教都是劝人向善、提倡宽容的,且对基层党组织没有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因而放松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任由其自由发展,人为地扩大了宗教影响力,使诸多宗教矛盾纠纷,在基层未能就地消化或未有效调处而引起上访。

(二)宗教信仰异化现象严重,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农村宗教信仰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极易出现异化现象。由于农民群众对宗教认识模糊,思想混乱,政府引导力度不够,使很多农民群众无法认清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的真相,把披着宗教的外衣的迷信当作正常的宗教来信仰(如法轮功的盛行),导致了封建迷信活动泛滥,使得正常的宗教信仰偏离了自身发展的轨道,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据了解,近几年有许多的地下传教人员到农村进行传教,打着传播宗教的旗号欺骗群众,散布歪理邪说、散发反动宣传材料和一些海外宗教宣传品,导致部分信教群众离心离德,脱离党和政府的领导,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此外,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对群众遇到困难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解决,促使许多群众求神拜佛,搞封建迷信,特别是一些有病残的群众,通过信主、信神以求能消灾除病。

(三)科学文化教育不够,信教群众政策法制观念不强

在农村,由于缺乏对农民群众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知识的教育,缺少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精神文化阵地容易被封建迷信和宗教所渗透。再加上部分信教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辨别能力和自主能力,盲从性大,极易跟着少数人糊里糊涂参加邪教组织或非法宗教活动,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宗教偶发事件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有些甚至发展成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另外,一些宗教教职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爱国爱教思想不牢,自我管理普遍无序,宗教活动有章不循,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信教群众凝聚力不强,周边关系处理不善,需要地方政府和县宗教部门协调的矛盾经常发生。

(四)社会道德信仰失落,信教群众上升十分明显

目前,宗教文化在农村地区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农民的精神信仰开始转向虚无缥缈的宗教世界。农民的精神信仰之所以转化为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农村信仰的缺失而给了宗教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条件。根据调查,由于农民的精神信仰空虚,既没有现实价值信仰,亦无民间宗

教信仰;他们既没有终极追求,亦没有精神寄托。信仰缺失很容易导致社会道德失范、公共规则解体。譬如社会的正义感正在急速丧失,歹徒满街抢劫竟无一人挺身而出;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三鹿奶粉”造成的“大头娃”触目惊心;社会道德沦丧,色情成了许多娱乐场所服务的“应有之义”;生活中谎言假话连篇,如电影《手机》中的演绎内容,引发了人民对信任危机的空前关注;暴力、强奸等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因出现信仰危机而导致精神空虚,迷茫虚无,甚至悲观绝望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他们不是盲目追求感官刺激,就是以吸毒来麻醉自我,有的甚至走上自杀的不归路……究其原因,种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和中国自身的精神文化落后因素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人生价值的遗忘甚至是故意掩盖,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极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极度泛滥。总之,信仰的缺失,致使农民群众找不到精神寄托,就容易加入到信教队伍,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也容易受到反、坏分子的蛊惑,走进社会的边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特别是其中一些愚昧的做法、盲目的迷恋宗教行为,严重影响了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五)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有些农村仍然存在着宗教干扰政府依法行政,影响党和政府政令的畅通,干涉群众的生产生活;已经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还未彻底杜绝,宗教事务规范管理难等问题。这些与社会主义社会不适应的问题,不同程度危害着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影响着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当前农村群众宗教信仰的原因探析

(一)宗教发展的历史根源

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宗教

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现实世界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在遍地洪水野兽的原始社会,在满是剥削压迫的阶级社会里,人们渴望战胜自然,幻想过上幸福的生活,甚至超脱生死,得道成仙,因而出现了最初的宗教。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消失了,但宗教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人们社会意识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对严重天灾人祸带来的种种困难疾苦无法解脱的心理作用,使得宗教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如今,大部分农村家庭中,家里都有神龛,每逢初一、十五,家家门前和厅堂里都是香烟缭绕,爆竹声声。几乎所有的家庭每逢红、白喜事都遵循宗教仪式。比如人死了,就要为其超度。在很多地方,龙王庙,观音庙等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地方还有集体组织宗教祭祀活动。至于传统宗教,在农民心里已经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巨大的宗教文化惯性,使得它们在农民心中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基督教和天主教虽然在农村传播时间不长,但他们的传教活动很积极,已经在农村打下了基础。

(二)宗教自身的独特魅力

宗教本身文化的号召力,使得宗教长期存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在长期生存发展中,与我国传统文化、民俗信仰的融合,形成了很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地方。在伦理道德中,宗教占据着制高点,符合人性本身的要求,能够满足人内心的需要,使人能够获得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归属感。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内容,宗教对自身的教义、教规增加了新的诠释与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也适应了世俗化的要求,加之传教人员大力宣扬的慈爱、互助、集体主义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宗教对人们的吸引力,使得更多的农

民群众加入到信教的行列。

(三)信仰个体的内在动因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然有其文化方面的诸多特征。作为东方的中国的农村,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在思想文化上的特点尤为显著。由于这种自发性的原因,我国农村宗教信仰呈现一种低层次性,即信教动因的低层次和宗教意识的低层次。一是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很低,农民的收入和付出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加上村民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差距。因此,显著的经济社会分层,贫富差距的加剧使得部分农民感到强烈的挫折与反差,引发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此一来他们就需要寻找倾诉发泄的途径,以求得内心的解脱与平衡,而信仰宗教能够为他们带来了一丝安慰;二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和心理。当农民群众会遇到各种压力和不确定的事情,无处发泄和寄托时,就会寻找精神的寄托,而宗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劳动能力逐渐下降,再加上农村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闲暇时间相应增加,又加之子女及晚辈忙于工作、生产和求学,身边无人陪伴,他们感到孤独寂寞、精神空虚,因而求助于宗教,以获得精神慰藉和心灵安慰;四是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加之农村信息渠道较少,部分农民群众缺乏科学知识,无法对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容易受传教人员的影响加入信教者的行列,以寻求对事件的合理解释;五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小和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得很多农民处于“有病无钱医,有病无处医”的境地,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感到失落、烦躁甚至是绝望,这是就导致部分农民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期望通过宗教信仰能够解决自身的病痛与苦难。尽管从科学理论上讲,宗教信仰并不能起到治疗病人的作用,但是很多处于无助、病痛状态下的农民因为相信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疾病因信仰宗教不治而愈的传说,对宗教治病救人的作用深信不

疑。他们普遍认为,不管是心理作用还是什么其他的神秘作用,总之信教内有什么坏处;六是在农村,年轻一辈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对宗教教义缺乏准确、全面的了解,对自我言行缺乏必要的约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依赖性,其宗教信仰往往容易随其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辈。

(四)政治领域的失范

据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地方基层组织瘫痪无力及其恶劣的工作作风,有力地把经济大潮中茫然失序的农民推向了上帝。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解构,使得习惯于平稳生活、依赖组织和集体的农民一旦要独立为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承担责任时,常常产生孤独无助感,尤其当他们感到自身或亲友的人身健康、财产得不到安全保障时,便迫切需要向一个可信奉和可依赖的组织靠拢。此时,基层组织就应当伸出温暖的手,给他们以关怀和力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然而,由于基层组织功能弱化,许多组织名存实亡,农民自身的关联性又比较小,农民失去了依赖的对象。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基层组织不但不为农民谋利,反而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严重,工作作风恶劣,严重伤害了农民群众的感情,损坏了基层组织在农民心中的形象,这样,作为农民所依赖的大家庭的农村基层组织相当部分或瘫痪或解体。于是,疲惫无力、孤独无靠、强烈需求安稳和寄托的农民纷纷投入宗教的怀抱,希望通过教徒之间的互帮互助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基层组织的部分功能,满足了人们心理归属和组织依赖的需要。

五、正确引导农民群众宗教信仰的对策

农村宗教问题敏感而复杂,宗教工作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要做好和谐格局下的农村宗教工作,迫切需要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共同研究,从多方面入手具体地解决好这一课题。

(一)认清本质,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宗教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意识反映,它对社会各方面都有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首先,基层干部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要善于区别和处理好正常宗教与封建迷信、合法宗教活动与非法、违法宗教活动、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与民间信仰等界限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农民群众的宗教信仰,绝不干涉他们正当的宗教生活。同时积极清除宗教中的反动势力,严厉打击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坏分子,团结、教育和改造受惑人群,使他们认识到邪教组织的危害性,从而使得我国的宗教界面貌一新。其次,基层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多种宣传阵地,对基层干部群众加强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增强政治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大政方针上来,确保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第三,加强基层干部的责任心和任务感。在农教工作中,基层干部要深入实际,切实关心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真心实意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切实关心宗教界人士和宗教教职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二)加强教育,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无论是一个政党,一个社会组织,还是一个人,理论上的清醒都是最根本的清醒。理论是最抽象的东西,但就它能指导人的行动而言,却是最实际的东西。因此,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民众的思想观念。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

是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的工作。为此,必须要创新渠道,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来加强农民群众的理论学习,引导他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其次,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新时期的宗教传教者,不仅要掌握高深的神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和道德品质。因此,为保证宗教活动的健康进行,对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的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宗教工作主管部门要担起重任,常抓不懈,加大对《宪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通过学习、交流、考试等灌输途径,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整体素质,在他们的作用下,使广大农村信教群众在信仰上做一个好教徒,在社会上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第三,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加强农村的思想阵地建设,引导农民组建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秧歌队、民间艺术团队等队伍,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样,既可以帮助农民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培养农民的文化生活素养。

(三)强化管理,依法打击非法活动

在当前复杂的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面临的宗教问题具有特殊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宗教事务的规范化管理,依法打击各种非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使农村的宗教信仰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首先, 建立健全宗教管理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层次、全方位的宗教工作领导体系和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宗教界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制度建设促进信仰建设、教风建设和宗教活动场所的有序管理,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和规范化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的要求,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督导检查 ,深入到基层农村、社区宗教活动中去,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宗教活动在法律框架内正常

进行;第三,对于那些利用宗教名义进行欺骗群众、收敛钱财以及从事各种违法活动的,要及时予以揭露和打击;对于宣扬封建迷信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和提供封建迷信活动的商品市场要依法取缔和坚决打击,同时教育信教群众要深刻认识法轮功等非法宗教组织的的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实质,自觉的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使群众自觉的与各种非法的宗教活动和打着宗教的旗帜从事的各种非法活动作斗争。

(四)积极引导,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其落脚点就是为了引导宗教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是基层组织要不断促进宗教与社会、社会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和睦,引导宗教界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大力提倡宗教人士参加农村的生产建设活动,使其在宪法、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二是对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在与社会相适应过程中的成绩,应如实予以报道以利于激励和引导;对其负面因素,则应注重协调疏导以化解各类矛盾;三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科技富农政策,努力推动农村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让广大信教群众亲身感受到学科学、用科学带来的实实在在利益,引导他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按照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总结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至少有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关系著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宗教信仰作为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其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宗教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宗教问题。当然,宗教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特别是对传统主义非常深厚和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的中国来说,尤其显得艰难和漫长。但

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轻言放弃,因为“没有宗教信仰就意味着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必须制定正确的目标体系,宣传和普及各有利因素,逐渐改造农民宗教信仰中保守落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消极观念和陈旧教规,使信教农民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科学家与宗教信仰

科学家与宗教信仰 姓名:陈婷班级:自然辩证法6班 学号:0216207 “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恩格斯 科学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善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它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它是主观认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科学,本身即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科学家其实就是对真理、真实自然、各种环境、未知生命、各种现象进行科学性、统一性的客观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定义的专业性特征明显的贡献者。 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旧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也是一种心灵寄托。宗教信仰则是信仰中的一种,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精神的阶段性体现,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其形成是极其复杂的,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科学与宗教的领域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虽然宗教可以决定目标,但它还是从最广义的科学学到了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达到自己所建立起来的目标。宗教的形成要早于科学,两者都是在人类实际需要前提下形成,宗教需要从整体上将自身与周围世界区分开来,科学则不满足一般的说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形成对具体客体加以专门认识的需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从科学家与宗教信仰两者本质之间所发展的方向来看好像并无关联,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科学家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探索、研究、实践、定义将其发现的真实自然现象或生命现象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向人类传达和展现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客观存在是科学家研究的根本。但是宗教信仰则不同,宗教信仰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它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文化的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主观意识反应,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于宇宙、天地、命运的整体超出性的一种意识,在相对于其他意识而言这种意识可能具有统治性和至上性,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整体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可以说科学和宗教就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手段。宗教则是在人类未认知的和不可控制的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用信仰取代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比较复杂,要对这种关系的进行概括,不管是通过冲突,还是以和平表达出来,都是经不起严格考究的。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关系,它是由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在复杂的不同环境下造成的。不仅仅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分是成问题的、而且可能伴随着时间随时变动的。科学和宗教既不冲突也不分离,关系极其密切,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绝不是有害的,而是能够对双方都有利,宗教信仰去理解似乎不可理解的事物,去给似乎无意义的赋予意义;宗教经常涉及寻求得救的种种努力,在尘世追求美好生活最终升入天堂;科学则是有更好地理解自然的需求所驱动,这样的理解通常会带来巨大的技术成果和实际利益。就是宗教中的发现神和神谕相对应的是科学发明,宗教信仰中的通过启示人的精神经历、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进行宗教学习神秘体验而发生,科学发现通过探索、实践、定义或者基于一些数学原理来实现,很多情况下发现的过程启示对于绝大数的普通人来说显得也是十分神秘。宗教和科学都能做出预言,宗教包含灾祸降临和许多其他事件的预言,科学则企图预测物质在未来的运动。与宗教一样,科学也有自己的预言家,即科学家和教师,而科学的圣徒则是那些做出巨大科学贡献的伟大人物;科学因为有用而存在,宗教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作为人类的精神支柱的道德准则。 科学家对于宗教的态度有着多种情况。在西方,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很多科学家对于宗教的态度。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布鲁诺等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和当时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是不相符的,所以受到了宗教的反对和打压,最后不得不进行妥协。伽利略则是哥白尼学说的坚定支持者,开始时立场非常坚定,但是在教会的打压下还是妥协了。牛顿则是既探索科学真理,又保持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情感和道德方面赞扬上帝,甚至用自然科学家的成就赞美上上帝的全知全能。达尔文则 是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布鲁诺则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也是哥白尼日心说的支持者,在宗教打压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反对宗教,最后被宗教神职人员带上了绞刑架被火刑烧死。原始社会,科学处于萌芽状态,宗教具有双重性质。近代史上,科学终于摆脱受宗教支配地位,但仍有一定相互包容关系。宗教对科学限制和打击,坚定意志,;科学批判宗教观念,迫使宗教按照时代要求改变自身形态。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对科学知识传播和科学自身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力的批判了传统宗教观念;科学在赢得独立生存权利后,它与宗教的矛盾有很大的缓和。近代以来,科学得到长足发展,而此发展一开始归功于教会支持;宗教也不再反对和打压科学,并且在科学真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做出相应的改变,尊重科学,使得宗教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科学家们并不因为从事科学研究而摒弃自己的信仰,许多西方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在探索科学真理的同时,也保持着虔诚的宗教信仰,科学家中有一些是相信宗教的现代主义者,他们致力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解,而反对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根据联合国的一项调查 -----他们用世界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方法,即调查最近300年间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是否相信神(基督教的上帝)。其中除38位因无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计以外,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不信神者仅20人,占总数的7.6%;信神者则有242人,占92.4%,其中包括几乎所有曾对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巨人。更令人惊奇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信神者竟占93.27%。甚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学家全都相信上帝。 所以说科学家并不因为研究科学而没有宗教信仰,恰恰相反,宗教信仰给了他们研究科学的启发和信念,使他们在宗教中发现科学的存在,并致力于科学的研究。伽利略晚年对自己的辩论很好的说明了一位坚持真理的科学家对宗教与科学的态度,“有人指控我的发现是暗示圣经有错,我却认为我在物理上的精确研究,更是印证了圣经的准确性……可是有些不懂天文的学者,以自己无知的诠释,来封闭别人对圣经更深认识的道路,而且不准别人提出对他们诠释圣经的质疑。可是人都是有偏差的,因此,只有相信圣经是绝对真理的人,才有勇气对世界上任何伟大的理论提出挑战。”开普勒也曾说:“我们天文学家是至高无上之神在大自然方面的代理人,大自然提供我们研究的机会,并非让我们自命不凡,而是为了荣耀神。” 通过西方科学家对于宗教不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可以清楚的看出科学家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些科学家在研究未知生命、自然想象、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的同时有着自己所信奉的虔诚的信仰,有些则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所以说科学家与宗教信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彼此并不矛盾。科学家对宗教信仰的选择是自由的,宗教信仰对所信奉它的人的要求是宽容的。

践行信仰

践行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故事,第一次非常明确地通过电视语言呈现给观众。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对我们年轻一代谈信仰并不容易,但《信仰》的故事形式,很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看到这些感人的信仰故事,我们会感到正享受着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成果,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他们、记住他们。这是一种用柔性情感来引领刚性道理的好方式,特别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我们感觉到一种和历史的柔软接触,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与历史沟通、与历史人物沟通的亲近和温暖。 作为80后,我们该有什么样的信仰?我是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来到油田成为了一名普通石油工人,用自己的所学来为我们国家的石油事业添一份力量。在与老石油工人朝夕相处中,我体会到信仰是很多先进工作老党员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工作的源泉。以前觉得信仰有点高、有点大,但在这些老石油工人的身上,我觉得信仰特别真实,它就体现在时刻要想着自己是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之中。 树立信仰,贵在践行。《信仰》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践行信仰。亲近是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当代年轻党员同样也是信仰的践行者,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在奥运会、世博会的志愿者队伍中,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一位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一座座精神丰碑,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有真正理解了先辈们当年的青春无悔,才能理解信仰不断的根、不灭的魂。作为新时期年轻人,我们应该志存高远,立志干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当中,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切实肩负起当代青年的使命。 如何以实际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作出新贡献,才是最终的目的。践行信仰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原以为信仰就是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普通人遥不可及,但《信仰》中王进喜、雷锋的故事启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践行党的宗旨,就是普通党员的信仰。如今信仰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上,我们应该接过老一辈石油工人手中责任,立足本职,扎根油田,面对目前中国严峻的石油形势,唤起我们的紧迫感,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倾尽自己的力量;我们应继承和坚守信仰,有情有义,传递勇气,传递幸福,让我们的青春在最广阔的基层天地发光发热。 东辛采油厂张琳

什么是信仰

什么是信仰 问题一:信仰的定义是什么?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我的理解是信仰是一种类似三观大礼包的东西,对世界、对自身、对幸福及对金钱等等的一套综合认知模式问题二:大家觉得人活着需要信仰吗? 在我的认知体系里不是需不需要,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这里的信仰有一点三观的意思,是你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一种偏主观的认知模式,而宗教是其中的一种。 据说,神在造人后,发现泥做的人总是软软的,一经风雨就会倒下,于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这根脊梁在人遇到无论多大的风雨、多深的坎坷时,终可以让人类屹立不倒,这根脊梁就是信仰。 问题三:大家觉得我们自己有信仰吗? 我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是或者在看到一些不人道的事的是也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是这是真的吗? 揭阳城城隍庙有对儿楹联——【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城隍在中国神话体系里,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仙。 我们信仰宇宙间的公平和正义,我们相信天道有常,或因人事而迟,然终不误。 我们信仰平等,我们相信智慧和真理蕴含于万事万物,格物方能致知,正心方能养德,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信仰“民本”,我们相信当灾难降临,总会挺身而出,射下天空中多余的九个太阳,降服引发洪水的龙神,可能那位英雄只是个扎着总角的小娃娃。 早在文艺复兴发生前的两千多年,早在耶稣降生前的五百多年,中国战国时代的先贤们,就不止一次在统治者和神的面前,强调过,每一个普通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可以告诉大家,在中国人眼里,当面对公平,正义以及民生的时候,即便是神权,也要屈服。 你看,你怎么能说我们没有信仰?这就是我们深入到骨子里的信仰,抗争,也是贯穿着中国的神话,中国的文化的信仰。

中世纪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之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13723991.html, 中世纪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之思 作者:李敏 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2期 摘要: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理性和没有信仰都不能称之为中世纪哲学。以梳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脉络,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哲学,纠偏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宗教的认识,对解决现代所面临的理性过度张扬、信仰失落、价值迷失有一定的启示 作用。 关键词:中世纪哲学;理性;信仰;调和 中图分类号:B5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6—0013—02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是中世纪的核心问题,贯穿了中世纪哲学形成、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 提起中世纪,人们大都会认为:中世纪——这个由14、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提出的,用 以指称欧洲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他们所处的启蒙时代之间那一段黑暗的文化断裂时期,是欧洲历 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是封建的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人的理性寒夜,哲学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其实,如果能够用辨证的态度给予这个时代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的话,中世纪哲学则是以一种独特的形 态延续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轨迹,并且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在理性的科学精神和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中发展。在理性张扬、科学主义盛行的今天,人类精神家园失落,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以理性与信仰之间力量的消长为脉络,重新审视中世纪哲学的基本精神,纠正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宗教的偏见,对于解救现代人面对的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1.理性依赖信仰存在 在早期教父哲学把希腊、罗马的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有理性的思考,提倡绝对信仰。教会一直强制推行这样的思想准则,要求哲学服从神学,信仰高于理性,启示高于知识。但是早期基督教虽有着虔诚的信仰,却没有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却有着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迫于传播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转而利用哲学。所以早期基督教一方面贬抑理性,另一方面也对希腊哲学进行有选择地接纳,借助哲学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使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这时期的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以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真理台柱”的奥古斯丁为例,他的名言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主张信仰高于理性,靠神秘的直觉去认识上帝,但是又认为上帝是可认知的,可以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论证。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随着人们对理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对教义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早期教父哲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信仰无理性是盲目的,要想使基督教信仰成为一种普遍现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论科学与迷信

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 论科学与迷信 1213012231 刘雪梅 学号 姓名

论科学与迷信 摘要 由"科学主义"思潮或对科学过度的宣传引致的"科学迷信"现象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倡导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实现科学与信仰的辩证统一。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神舟飞船升天到蛟龙号下水,人们相信科学的力量。但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很迷信的东西,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本文主要从科学与迷信的定义出发,阐述他们之间的对立。 关键字:科学迷信对立文化媒体辩证

科学和迷信,一个自古以来似乎一对水火不容的死对头。科学代表着毫无争议,正确无误的事物,而迷信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理应质疑,错误的事物。科学昌盛了,迷信就会不攻自破。一说到“迷信”二字,一般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就是“鬼、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东西,而一说到“科学”让人想到的就是好的、正确的,迷信的东西都是坏的、错误的。于是就出现了“科学与迷信”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之类的讲法。其实这种用“科学与迷信”来表示“对与错”的观念并非是正确的。科学本身也可能成为迷信。 那何为科学,何为迷信?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空想。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在爱恩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绝对真理。如果不是粒子、分子的微观世界理论的出现,相对于宏观世界,牛顿的经典力学的确是正确的,是科学的。然而目前,其已从科学走向迷信的边缘了,但我们不能否定其的价值作用和贡献。同样,相对论也将面临着这一天。“电脑”在今天看来是一个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东西,我们都称其为高科技,但若干年之后呢?我预言它将成为一件装饰摆设品,将不再是科学,而是迷信。我推测若干年前“八卦”也必被时人称之为科技,只不过后来其被一些人所利用,所鼓吹而成为一个能驱邪僻凶的圣物罢了。它本身就是一件工具。一件如算盘一样的工具而已,但后人却曲解了它的价值作用。正如我们从武侠小说的角度曲解气功一样,现在已有些人开始曲解中医了。如果商人需要算盘,裁缝需要尺量,那么航海家、军事家、风水先生等等更上层人物就需要“八卦”,要注意“八卦”的别称是“罗盘”。在古代航海和行军没有这个东西是不行的,因为这个东西标示着时间和空间,能够确定方向和日期。中心阴阳两仪的指针能指南北,周边卦像能定节气确定时间,定天文中的星宿位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万年历,二十八星宿在上面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其还包括《易经》中事物兴衰更迭变化过程。因为《易经》本就是“仰观象测天,俯观法可测地,中观物可测人。”而成书。所以我大胆地推测“八卦”就是古代的科技,古代的“电脑”,而非迷信者所认为能驱邪僻凶的圣物。 迷信,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举个例子:如果人有蝙蝠的耳朵,那么人就不会再用电磁波测定仪来测定电磁波了,人们就可以用这个器官来有效发射功遥感许多事物,从而形成新的认识,人也会具有神仙所具有的遥知遥觉,如果有人红外眼,那么这个人则可以看到万里之物,那他也具有“千里眼”与“火眼金睛”了;如果人有一双超光速的腿,那么他向时间的负坐标飞越就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到古代的秦王朝去见孟毅大将军,他也可以向时间的正坐标飞越达到未来自己死后将要到达的天堂。可惜,人没有这些器官功能,但根据我们人类现在的认识,这些假设的事实结论是正确的。但在科学的还没发展,在这些电磁波、红外线、超光速没有被人们认识以前,有人说他可以听到万里音,你肯定说他是疯子;如果一千年前有人说他可以看到万里之蝇,你也会不相信,说他胡说八道,几百年前如果有说他可以返老还童,大家可能说他是胡扯。古人看到现代人拿着一个铁砖头同人说话(其实是现代人们用的大哥大),那时的人们一定认为现代人是不可思议,现代人把手机比喻作顺风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对古代人说,有人有顺风耳真是无稽之谈,当时的人们如果说他能听到万里之音,人们会认为他是胡扯,当时人们如果说有能神能感知万里之遥,人们可以说他是迷信,但现代人们已清楚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可能,只是当时人们认识有限制,才把这种思想当作迷信。在哥白尼创建日心说时,罗马教皇说他蛊惑人心,搞迷信宣传。当时相信地心说的人们也会认为他确实是迷信,我们不能嘲笑当时那些人们的无知,因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承认人的意识永远是有限的,这个世界我们是无法完全认识的,所以人们才犯下现代人看来是多么幼稚的错误。所以在科学没有被人们认知之前,它就是迷信。

信仰与精神文明建设

信仰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些学者先生们认为,今天中国人普遍不道德,如坑蒙拐骗、贪污腐化、制造伪劣产品,生产有毒食物,开个宝马车就自以为老大等等,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特别是没有宗教信仰造成的。而西方人之所以相当文明,就是因为他们有信仰,特别是有宗教信仰。你看基督教倡导仁爱,伊斯兰教倡导慈爱,所以他们遵纪守法,与人为善。 为什么老外有宗教信仰,中国人没有信仰呢? 先说基督教,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使基督教成为合法的宗教。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什么是国教?国教就是谁不信教,谁就不是这个国家的国民,谁就是异教徒,就可人人得而诛之。到后来,不要说不信教,只要谁敢说基督教的不是,或说的话与《圣经》不一致,就要被烧死,如布鲁诺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就要被烧死。如果你也生活在欧洲,你敢不信教吗? 再说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于公元630年率领十多万教徒,从麦地那进逼麦加城下,威逼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投降,并强迫麦加全城居民宣布改信伊斯兰教。接下来,穆罕默德的后继者们----四大哈里,挥刀向西,沿地中海南岸从埃及、利比亚、经摩洛哥进入西班牙;向东经伊朗进入印度。在这些占领区,凡是不信伊斯兰教的不是加重赋税,就是格杀无论。如果你面对阿拉伯弯刀,你能不当穆斯林吗? 说到我们中国人,也不是从来就没有宗教信仰。如果你生活在南北朝,杜牧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不定你就在其中的一个寺中敲着木鱼,津津有味地在唸经。如果你生活在武则天或唐玄宗时代,全城人都去迎接佛骨时,说不定你也口颂:“阿弥陀佛”伸头探脑往前挤,心想如果能到法门寺去当个小弥沙就无限荣光了。如果你生活在北宋,看到宋真宗亲自驾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听到宋徽宗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并把道教变成了国教时。你很可能早就头戴偃月冠,身披白鹤氅,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指点着道童们去炼仙丹了。 但是,如果你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或后周世宗时代的佛家弟子,很可能早就逃离了和尚庙,乖乖地回去种田了。因为这些皇帝派出大批军队,实行灭佛,跑慢了就有可能光头落地。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有什么信仰,与其统治者有很大关系。统治者提倡什么信仰,这种信仰就兴旺发达;统治者排斥什么信仰,这种信仰就大大衰落。例如印度是佛教的创始地,在印度旃陀罗笈多建立的孔雀王朝时,由于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从而使佛教在印度盛况空前。但后来阿拉伯人、突厥人相继入侵印度,大力提倡伊斯兰教,佛教在印度就基本消失了。 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因为近千年来,统治者们不提倡。明朝的一些皇帝

信仰的力量 演讲稿(1)

信仰的力量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工程技术学院.............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信仰的力量,说到信仰,相信这个词对于大家而言并不陌生,那么,敢问在座的各位,你的信仰是什么? 英国有句谚语:One should eat to live,not live to eat. 翻译成中文就是人为生而食,不为食而生。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一味追求衣食住行,满足了最根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在个人精神层面却不加修缮进取,那么试问,这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独行者穿梭于浩然大地,忍受着恶劣环境和时空距离对其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也许放弃这样的念头也在脑海里飞速闪过,但望见,路还在脚下,焦点还在远方,行走就是他终生的信仰,所以,即便是脚下的路布满荆棘,也依然选择坚定的去行走,去一步步靠近,滋生出信仰的那个远方。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希望的信仰;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爱情的信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是忠义的信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善良无私的信仰。于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齐聚一堂,是缘分,让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这里,但是,也是因为信仰,让我们将那一粒呵护了十几载的梦想的种子,连同我们曾许给自己郑重的承诺,一起打包,来到了这里。说信仰,我们共同的体会应该就是高考那年,1000个人,就有1000种高考,我想那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那是青春里凌厉的一个转弯,也是成长里最沉痛却也最畅快的节点。在那时刻将神经紧绷的特殊阶段里,我们可以每天六点半起床,匆匆赶到教室气宇轩昂的读给自己长达几分钟的宣誓词,然后开始一天繁忙的学习,我们可以每天和书本打交道,可以为了一道数学题争论不休然后反复思索,我们也可以在每次考试失利后心底里暗自神伤,却心有不甘的学习到深夜,那个时候,我们像复读机一样,我们倔强,我们坚强,我们相信。每天重复着一个频道,一个动作,咀嚼着这个过程里的反反复复的酸甜苦辣。累吗?累,苦吗?也挺苦,但是为什么又苦又累,我们却依然可以坚持下来,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甚至更多。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抽不出时间去迷茫,我们只有笃定的一份信仰—高考成功!虽然这个成功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无论这份信仰它带你走向了何方,至少,你没有辜负那段美丽的时光,最重要的是,你因为这份信仰完成了最精彩的成长。我们应该为那个忠奉信仰而忍耐坚持的自己鼓掌。 再后来,带着十八岁的梦想走进了大学,我们像离弦的箭,突然间的自由让我们在形形色色的大学里开始迷茫,开始失去方向,在白无聊赖坐下来静静思考的时候,想想几年前的自己在如何的往前走,对比现在的自己,会逃本就不多的专业课,会经常通宵打游戏,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向父母伸手要生活费...,诸如此类的行为还有很多,阔别了曾经那份简单而笃定的心境,回过神来,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自己很陌生,陌生到让自己有些发怵,十八岁的梦想,我们把它遗失在了哪个岔路口?你曾那样坚定守护的信仰,又在哪里,与年轻的你,做了平静的告别? 因为信仰,爱迪生在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获取了研制电灯实验的伟大成功;因为信仰,史铁生在不惑之年带着残废的双腿,将轮椅驶进了它精神的归所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摘要】西方文明史上,理性与信仰可被看作是两条此消彼长的轴线,有着各自内在的、外在的起源。而将两者关系“大规模”的复杂化——融合或对立的根源阶段应该是在中世纪盛期。在当代科技和理性高度扩张,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本文通过简述中世纪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一些观点主张,重视和重新审视、评价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及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信仰理性 每每提到中世纪,总是条件反射似的想到“黑暗”、“愚昧”这些词。大部分人认为中世纪是封建的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人的理性寒夜,哲学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对于中世纪的文化人们普遍持极端否定的态度。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中世纪的哲学就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并且中世纪的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其基本精神仍是理性的科学精神与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恰恰是围绕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中世纪哲学经历了形成、繁荣及衰落的发展过程。[1] 一、理性与信仰的调和 中世纪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即古希腊哲学的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是中世纪哲学的思想来源。希腊晚期罗马时代,理性和信仰的调和孕育出了独特的中世纪经院哲学。 早期各个流派的思想交锋中,基督教一方有虔诚的信仰,无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一方有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但无统一的信仰,正是在这样丰厚的理性批判精神的文化氛围下,基督教借助哲学对自身的教义做出理论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俄里根是基督教第一位系统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最早开了从理性上论证基督教信条的先河。被称为“真理台柱”的奥古斯汀主张信仰高于理性,“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是他思想本质的概括,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2]他还指出,在不完善中认识完善,在相对中认识绝对,在经验中认识超验,从外在物质界回到自身,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上升,达到判断力,最后达到理性,“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本体,这是靠神秘的直觉认识上帝,是“刹那间悟入于真慧”,与普罗提诺的“解说”、“顿悟”如出一辙。虽然如此,但他认为上帝又可认知,可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证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和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闲极无聊读杂书,读到一本《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全》(Louise S. Sherby, "The Who’s Who of Nobel Prize Winners 1901–2000", Oryx Press, Westport, CT ? London 2002)。突然觉得手痒,量化癖发作,随手作了一个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统计。 此书编者,从公开文献中摘取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宗教信仰。当文献中明确提到获奖者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属教派时,编者会尽可能列出细分的教派名。当编者感觉相当肯定获奖者信仰某一宗教,但无法确认之时,就用“极可能信某教(如Most probably Christian)”标出。有时候,获奖者的宗教信仰有改变,编者就以“来自某某教背景(如From Jewish background)”标明。可以肯定获奖者没有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根据具体情况,标以“无神论Atheist”“疑神论Agnostic”“反教权论Anticlerical”或“无宗教归属 No affiliation”等等。无法确定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标以“无资料记录”。 我个人统计,此书中提到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计161人。其中有明确宗教信仰者116人,占72%;极可能或可能有宗教信仰者20人,占12.4%;本人信仰不明,但承认有宗教背景者8人,占5%;无神论或无宗教信仰者12人,占7.5%;无资料记录者5人,占3.1%。 不信教的12个人中,包括居里夫妇,他们是“反教权论者”;包括杨振宁与李政道,他们被标为“无宗教归属”;标明为“无神论”的只有一个人,即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56年获物理学奖。 另外几个华人获奖者的情况:1976年获奖的丁肇中,基督教;1997年获奖的朱棣文,无资料记录;1998年获奖的崔琦,属路德教派(Lutheran)。 爱因斯坦曾经表示,他不相信人格化上帝(即可以听人祷告并且奖赏人惩罚人的上帝),但他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此书编者没有把他当做无宗教信仰者,仍把他归于信仰犹太教行列。 这个资料,可能有朋友会感兴趣。所以我把详细统计结果列在下面: 广义基督教,76人,占 47.2% Anglican 8 Catholic 10 Christian 26 Christian/Protestant 1 Congregationalist 2 Dutch Mennonite 1 Lutheran 8 Methodist 3

浅谈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浅谈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有其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其核心价值观是与科学理论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的。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同一切科学理论一样,是需要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实的,会受到历史条件和客观现实的限制,既有认识真理和发现真理的一面,又有缺憾和不足。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从其理论体系中提炼、升华的一种理想和目标,这种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可以成为接受她的人们的信仰的。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类社会,他从人类生产劳动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探究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奥秘。为此,他搜集了数不清的从人类社会远古时代到他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他的涉猎面之广几乎是无人可比的。在一生的研究工作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法学、文学、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文献和资料,光是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就有几百万字,而《资本论》的原始手稿就有10卷本之多。 正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出发,马克思运用观察、分析、抽象、归纳、演绎、逻辑、推理、数学、统计、实证等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工作,创立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庞大的理论体系,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总结出了人类社会要经历的三大社会形态和五种生产关系。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由此,他逻辑地推出了人类历史上要经历人(原始人)——非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人(资本主义社会)——人(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演进过程。所以,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完全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用科学方法抽象论证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具有科学理论的双重性。即,它既有反映客观真理的一面,又有对客观真理认识不完全的一面。因为,人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主观世界只有在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时候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也才有可能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然而,由于人的认识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达到了当时人类思想史上的巅峰,但是,他的理论仍然不可能把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认识穷尽,尤其是他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所做的一些具体判断以及所阐述的一些改造社会的具体措施,更容易受到当时时代的限制而呈现出局限性。 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但是这种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科学领域中某些强调“价值中立”或“价值祛除”的理论流派不同,马克思公然

党,是一种信仰

党,是一种信仰 二十几岁的年纪,我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而又动荡的年代党是如何带领中华的儿女一路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直至走到今日的人民小康、国泰民安。只是偶尔还能忆起祖辈、父辈们慷慨激昂地陈述当时党的军队是如何叱咤神勇、党的人民是何等不屈不挠,而后,才有了我们今天如花般的美好的生活。 年幼时,我想我是不懂“党”这个字意味着什么的,那时的党熏陶着我的,也许是家家户户墙上贴的毛主席像,也许是耳边时常响起的妈妈的歌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就是强……”。现在想来,那也是党对我最初的“启蒙”教育。 十八九岁的年纪,随着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让我有了对党深一层次的的认识。那时的党在我心里,是洪水来临之时,早已遍体鳞伤、筋疲力尽的人民子弟兵在洪水中铸就一道道坚强如钢的人墙时的坚毅;是党带领我们的民族“入世”、“申奥”成功之时,国人脸上洋溢的无尽自豪与激动热泪;是“非典”来临之时,全党上下高度戒备、全力以赴对抗闻之色变的疾病时的众志成城,是她带领着她自强不息的儿女们走过了冰冷而漫长的冬天,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也是在那个年纪,怀着对党的无限向往与崇敬,我紧握右手站在党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那时的热血沸腾,我至今记忆犹新。

怀着一名预备党员的自豪与对党坚定的信念,我迈入了大学的门槛。那时,虽然依然青春也还懵懂,但我知道我是一个有组织的人了,谈不上“使命”,但我也有我的信念。我记得很多个清晨,我在校园的大道上散步,我会捡起地上随意被人扔掉的纸屑、包装袋送到垃圾桶内,同时我也会感觉到路上穿梭的人群对我投来的异样目光,我想在他们眼里,那是一个理应追求体面、优雅的80后女生的“多此一举”,并非在遭遇到他们的异样目光时我不会尴尬,只是我从内心里对自己说:“我是一名党员,应当有高觉悟,这没什么。”虽然我不能惊天动地,但我想,我也要用心中那份信念支持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微不足道。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也震碎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心,然而,每一次灾难,总留下了许多感动,饱含热泪指挥在第一线的温总理,奋战在生死营救第一线的解放军,舍身救学生的人民教师,失去双亲和孩子后仍然坚强战斗的女警察,刚从废墟救援出来跪在地上哭求让我再救一个的战士……每一次灾难,党和人民始终一起面对,解放军、公安干警、党员干部,哪里有危险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英雄的国家,英雄的中国共产党,英雄的人民,视死如归,为的只是灾区人民永远的家园。这时的党传递给我的是动人心魄的震撼:她为了人民事业坚贞不屈的不息信念。 毕业后,我选择了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这座青山绿水环绕的千年古镇,我深切感受到的是基层中坚党员干部带领农民一

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世上没有哪一种信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亘古不变,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改变命运,信仰塑造品格,信仰铸就忠诚。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找到自己的信仰,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她所以能在历史的变迁里保持自己的民族本色,最后巍然屹立于世界,就是因为有了信仰这种生命的存在。多少次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终是被我们坚定的信仰所挽救。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信仰也是一个人的生命线,我们要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对于宗教我并不推崇,但也不反感。我始终认为一个事物只要能引导人们遵循幸福的方向,那么不管她以何种方式存在,都值得尊重。事实上,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她不是表面口号,也不是清规戒律,她不依赖于物质,也不拘泥于形式,她不靠制度规范,更不靠强制力保驾护航,她必然是一种自主的意识,自觉的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信仰是什么或许许多人对信仰只是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状态!笔者认为有信仰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有信仰的人,是有抱负的人。信仰可以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可以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星火燎原的希望。能够将上苍赋予我们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华成具有高尚品格 和坚定意志的精神生命。 有信仰的人,是求真的人。人来到这个世上,的确都在为自己的信仰活着。一个有真正信仰的人必定是一个求真的人,真,是他们的生命底色。他们把生命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人生成功的道路得靠自己闯,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 有信仰的人,是自信的人。人生立世,自己拍板,不怕失败,。成功时,不要醉倒,不要忘乎所以;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面对“山重水复”之关卡,唯有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信仰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 有信仰的人,是自爱的人。信仰还让人学会爱己爱人。每一个拥有信仰的人,必先要做的是爱自己。有的对基督教义的认知里,了解到她让每一个信仰她的人明白,哪怕你一无是处,罪责累累,只要你肯皈依,肯醒悟,上帝都会原谅你,因为你的存在始终都是有价值的。那么,如果连上帝都肯原谅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原谅自己哪

如何理解信仰与理性的冲突

如何理解信仰与理性的冲突 摘要信仰与理性的冲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由来已久,而且可以肯定,只要人类在自己认识世界的活动中还有未知的领域,还有理性无法触及的地方,这种冲突必将存在下去。关于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冲突,本文将通过分析两者冲突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探讨这种冲突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这种冲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信仰理性宗教科学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心灵与肉体的完美结合,求真的执著与求善的企盼构筑了人性的两股动力——理性与信仰。然而,这两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却始终不断地纠缠着对方,一次又一次爆发冲突。可以说,在历史上求真的理性和求善的信仰之间一直上演着依赖与叛逆、离弃与召唤相交织的历史舞台剧。歌德曾经把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视为世界史和人类史上最深刻的甚至是唯一的主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信仰与不信仰往往被等同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信仰与理性的对立也被人认为是贯彻西方历史的一条主线 一、信仰与理性的冲突起源与发展 在人类社会初期,科学理性还没有成长的时候,是靠着宗教信仰维系秩序的,信仰通过对圣贤的主张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和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在哲学出现之前,神学正是靠着信仰这一利器完成自己使命。往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理性得以发展,信仰也在与时俱进。不过,有的时候是理性占主导地位,有的时候是信仰居上,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在古希腊时期,理性有过一段时期的张扬,公元前6——5世纪,希腊人从蒙昧时代走出,出现了一大批自热哲学家,他们开始将视线从对神的研究转移到了对自热和人本身的研究上。随着当时“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就是知识”两大著名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时代主题已由政治神学研究转向了政治哲学的研究,也吹响了理性精神挑战信仰情结的号角!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但是,当踏入“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失去了原有的高尚位置,成果被神学消化并且成为论证信仰的工具。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这个时代,政治思想是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人们把事情的起因认作是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时,这就走向信仰。 当理性被严重扭曲、神学被推上极至的时候,整个欧洲社会开始了以人和自然为主题的文艺复兴运动,理性与信仰,政治哲学与政治神学之间又一次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论战。在这次运动中,理性对信仰的几番征战,揭穿了神学的虚伪面纱,导致了人们对信仰的崩溃。信仰被推向理性的法庭上遭到审判,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在这一次的信仰与理性之争中,理性精神战胜了信仰情结,信仰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然而在近现代,人们一方面,踏着科学的步伐,崇尚理性,歌颂知识,;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