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联播改版后主持人播报语态的变化

新闻联播改版后主持人播报语态的变化

密级公开学号

毕业论文

论新闻联播改版后的主持人语态

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系别:

专业

年级:

提交日期:

答辩日期:

毕业论文学术承诺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了解并遵守衡水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及相关资料。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新闻联播改版后主持人播报语态的变化

学生:×××,×××学院(系)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摘要

《新闻联播》节目在广大受众中有着不可撼动的神圣地位,自1978年元旦开播之日起,节目定位一直十分清晰,这也是它稳坐中央电视台收视王牌宝座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关于新闻类节目的改革之声早已响起。《新闻联播》节目无论从播讲方式的采用上还是从主持人形象的设计上,一直以权威性、严肃性为标准,但一成不变的节目形式和内容需要适时调整和更新,主持人的语言状态和播报方式更需要符合大众,贴近生活,否则将无法追赶时代的步伐。主持人语态的变化是《新闻联播》形式上的改版,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种创新思维是一种播讲理念的创新,这种理念更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关键词:新闻联播;改版;播音;语态;新闻

Abstract

"News network" program has not shake the sacred status in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 since the launch of the 1978 New Year's Day date, the program has been very clear position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is is it played a CCTV ace ratings thron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voice of the reform of the news program has sounded. "News broadcast" from the broadcast program regardless of the design or from the host image, has been to the authority and seriousness as the standard, but the immutable and frozen program form and content to adjust and update the language of the host state and broadcast more need to meet the public, close to life, otherwise the pace of the times will not be able to catch up.Change the host voice is "news broadcast" revision form, is also a kind of creative thinking, the creative thinking is an innovation of our ideas, this idea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audience,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and research.

Keywords: News network; revision; broadcasting; voice; News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录 .......................................................................................................................................... I II 绪论 .. (1)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1)

1、研究背景 (1)

2、研究目的 (1)

一、主持人语态的内涵 (2)

(一)语态的外在表现形式 (2)

1、语音,语气,声调和重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服饰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表情动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副语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语态的内在含义 (3)

二、新闻联播改版后主持人语态的变化 (4)

(一)人性化 (4)

(二)亲和力 (5)

(三)沟通性 (6)

(四)创新性 (6)

三、语态变化的意义 (7)

(一)回归新闻表达的本质 (7)

1从“宣传体”向“报道体”转变, 回归新闻的“专业化”。 (7)

2从“宏大叙事”思维向“纪实性”思维转变, 回归新闻的“平民化”。 (7)

3从“播报”向“讲述”转变, 回归新闻的“人格化”。 (8)

(二)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8)

1 主流媒体应有价值导向 (8)

2 受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9)

结论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1、研究背景

《新闻联播》是我国最专业化、权威化的一档新闻节目。自1978年首播至今,节目已经经历了39年的春秋。在这将近40载的时光中,节目以其鲜明的政治角色,广泛的传播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当前,它已然成为了中国传媒行业的风向标,融入了每一个平常百姓的生产生活中。节目始终坚持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为宗旨,以反映国际社会与我国社会现状为主题,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晴雨表”,收获了大量的忠实观众。其内容涵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时至今日,节目已从开播初期50%的收视率降至了个位数,而其影响力的下载也十分明显。在电视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不断发展之际,为了吸引更多青年观众,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新闻联播》的整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2011年9月,《新闻联播》迎来了两位新面孔,一是年轻朝气的郎永淳,另一位是活力四射的欧阳夏丹。郎永淳与欧阳夏丹搭档的正式亮相,一改节目以往的庄重、严肃面貌,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生命力。2011年进行的改版,是对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主持人的全新变动,对《新闻联播》收视率的改善和时代性的增强大有裨益。

改版后的两年中,《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话语模式和报道模式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就报道模式而言,节目增设了新闻评论员机制、新闻现场连线,同时引入了大量的民生行、时代性新闻,希望回归观众的视角,以提升节目的故事化表达能力。就主持人话语模式而言,主持人的语态变得更加亲民化、人性化、创新化,能够为为观众带来更民生化的新闻。此外,节目还推出了“你幸福吗”、“新春走基层”等特别节目,体现出节目对“回归百姓生活”的重视,讲好中国故事,内容固然重要,要贴近百姓生活,切实反应民生等等,然而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也就是讲故事的形式也很重要。本文将以主持人语态为视角浅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研究目的

《新闻联播》既是央视的收视率王牌,也是观众了解我国民生、民情和社会面貌的重要渠道。节目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自身影响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观众新闻

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研究《新闻联播》的变革,分析研判其主持人的语态变化,对提升新闻节目吸引力、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节目塑造品牌个性,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的有效手段。本文重点研究《新闻联播》中主持人的语态变化,以及语态变化的意义,力图为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向

本文聚焦于《新闻联播》改版后主持人播报语态发生变化的形式、原因及特点,以多年来的《新闻联播》节目为研究总体,运用媒体语言学方法,通过研究新闻联播主持人播报语态的内涵、变化及意义得到结论:本文探讨的新闻播报中的主持人语态是对新闻的一种叙述方式,它既包括新闻的内容也包括口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

一、主持人播报语态的内涵

(一)主持人播报语态

《新闻联播》是一档专业化、权威化的新闻节目,其语言较为规范严肃,要求主持人播报的及时、准确,同时彰显出新闻中心思想。由于新闻具有真实、及时、客观的特点,因此《新闻联播》也十分重视主持人语音语气的真实性、专业性。主持人语态是指播音员在相关播报工作中,使用的对观众传递信息的语言状态。新闻节目要求的语态不是宣读式、报告式或朗读式的,而是以贴近生活、平时自然且便于大众理解倾听的,对其语音与语调等有着较高的要求。

1、外在表现

(1)语音,即人们借助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它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语言的要素之一,是意义的载体。读音准确、规范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首要标准和基本素养。语音的发声错误是指在发声过程中由于发音器官或发音方法不正确,从而导致发音不够标准。语音方面发生错误是受到新闻主持人对于词汇接受度大、没有强烈的规范意识等等主观因素以及方言词汇、网络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入侵的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新闻节目主持人语音停顿不当,不利于新闻消息的准确传达,并会对观众的信息接收造成影响,直接影响人们对于语意表达的理解,从而减少受众范围。

(2)语气是语句节奏和思想感情的共同体;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对于这些被强调、突出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即在主持节目中,主持人播报的作品中的语句是由若干的词或词组组成的,对那些重要的词或词组,要运用轻重对比的手段加以强调,给予突出。《新闻联播》要求主持人能够有效驾驭节奏和思想感情,以精准呈现文字报道的具体内涵。经过改版之后,《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明显更加快速,节奏感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加强。例如节目主持人的播报速度,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每分钟240字,增长到了现在的每分钟300字,而语音、语调也日趋日常化、民生化,少了慢条斯理的官话和客套话,有助于节目平民性的提升。

(3)非语言,包括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服饰等。表情动作,是一种外在的语态表现形式。从2011年起,节目主持人就会在一些较为娱乐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节目中展现出表情,例如对于一些非官方性质的内容,主持人就会辅以不同程度的笑容,这对观众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主持人的笑容配合行拱手礼拜年的举动,体现出节目的人性化和亲和力。主持人的服饰特征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视觉化的语言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传递信息,起到有效交流思想、联系观众的作用。在具体的节目中,主持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服饰展现出节目的定位,对观众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新闻联播》十分重视服饰的个性。在改版之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罗京、李娟等人,往往身穿黑色正装,领口较高显得较为稳重,体现出庄严肃穆之感。而在改版后的节目中,节目不在是传统的黑色正装,反而多出了许多颜色,包括米色、灰色,西装外套内搭等,等成为了可以穿搭的风格。当前的节目中甚至允许明亮的颜色,甚至一些项链、领带的穿搭。这种个性化、大众化的视觉语言,不仅能够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增强对其吸引力,还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2、内在含义

(1)播报语态的生存环境。《新闻联播》自1978年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以来,已经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的语言播报形式也是我国电视新闻播报的基本范例,成为新闻播报的典范。这种播报形式的形成与《新闻联播》的节目性质密不可分从而决定了它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与特征,然而在这些形式特征下也隐藏着中国特有的美学内涵。语态变化是《新闻联播》改版后较为突出的环节。语态从以往的严肃化、官方化、拘谨化,转变为贴民心、近民意,对青年人有了更多的吸引力。新闻稿件的象征权威、模式的固定,限定了播音员语言风格的单一、不可逾越。新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张忠祥在回忆刚

播报《新闻联播》时,感慨那个时代电视新闻播音员传递的是党和国家的声音,是需要有个性的,也需要铿锵有力、情绪高昂、字正腔圆。

(2)主持人的人文要求。2011 年9 月25 日,欧阳夏丹、郎永淳两位主持人也成为《新闻联播》节目新生力量,在当天的节目中,欧阳夏丹身着白色小西装,清新亮丽,衣服上佩戴着装饰品,郎永淳一反往常《新闻联播》男主持形象,佩戴着戴眼镜出镜,两位主持人的出现,亲和有朝气,这种气质给节目也带来了一定的转变,同时在节目的播报形式上也带来了改变。两位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语速明显加快,在词汇上有了口语化的倾向,甚至还使用了方言。这种语言表达让受众听上去非常的有亲和力也更接地气,《新闻联播》以往常用的句型,像“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在欧阳夏丹播报时已经转变为“我们来看一条最新消息”。2011 年9 月25 日《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一则提示:“如果你想节省开支,错峰出游是个不错的方法。提前或者10 月 4 号后再走,最多可以节省四五成的费用......‘十一’黄金周,祝您玩得开心。”虽然,这个提示很短,但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带给受众的却是温暖与贴心。

(3)中国人讲自己的故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主流媒体是指拥有强大实力,面对主流受众,可以引领社会舆论并产生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它是能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社会主流发展方向,关注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的权威媒体。《新闻联播》作为政府的口舌,积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引领新闻变革,主动贴近百姓民生,反映社会形态。把握舆论导向,坚持创新创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联播》变革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改文风、改作风身上,还体现在媒体突围上。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媒体进入寒冬的说法甚嚣尘上,这也为一些媒体处境维艰甚至停止运营所证明。但要看到,互联网带来的是一种“全流域冲击”,受互联网影响的,绝不仅是传统纸媒,电视媒体同样受新媒体冲击。还要看到,不同媒体受到的影响不同,一些媒体对新闻规律和新闻品质把握较好,运行生态就相对较好。

二、新闻联播改版后主持人语态的变化

(一)从教条化到人性化

1966 年至1976 年,整整10 年的文化浩劫,剥夺了全部国人的文化欲望,文化的功能仅仅只为了满足高度政治化的需要。当时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每天大概从下午19 点左右开播,到晚上22 点左右结束。节目形式总体分为三大类:宣

传、知识和文艺。新闻节目负责向全国人民宣传党和国家的各类政治事件,科教节目负责向全国人民普及简单实用的科学知识,文艺节目(仅为诗歌朗诵、舞蹈等)为辛勤工作一天的劳动人民带来欢乐。屈指可数的几类教化图书、歌功颂德的几部故事片、形式单一的几个样板戏就是当时文化产品的全部。

随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增多,富有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主持人的话语系统。2013年2月15日《新闻联播》结束时,主播以“要获取最新资讯,您还可以登陆我们的官方微博——央视新闻。观众朋友,再见!”报尾。与网络新媒体互动,是近年来该栏目的重要革新点。除了此处提高“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地位的做法,该栏目在新闻选题上开始视网络为重要的新闻来源,类似“会开门的马网络走红”、“关注网友上传的暖人照片”、“购票攻略:微博上查询购票日期”“…光盘行动?走红网络”等越来越多的新闻都是以网络端为新闻来源;甚至与网络互动,播发如《抢黄灯记分引热议,公安部将出细则》《神奇的“月子水”》追踪或回应网络热点。加入网络内容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节目内容更人性化。

(二)从唱官腔到亲和力

改革开放以前,新闻稿件的写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严肃、庄重、大段使用排比句是当时重大新闻稿件的标志。这种在那个特殊年代通用新闻文体被统称为“新华体”,“很长时间以来,‘新华体’象征权威,象征可信度,被视作无坚不摧的‘利器’,安全、简单、好用。”播音员在播报这些稿件时,任务就是将稿件上的内容传达给电视观众。新闻稿件的象征权威、模式的固定,限定了播音员语言风格的单一、不可逾越。主持人的形象不仅仅是外貌的美丑,内在的沉淀更显重要,观众更欣赏稳重、机智、大方、热忱和具有高尚人格的主持人。这就需要主持人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做到把握分寸,头脑灵活、聪慧机敏,亲切自然、落落大方,满怀热情、态度真诚,将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崇高的道德体现在工作中。

新闻播报的“亲和力”应该是一个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新闻联播》的改版,是将节目的定位和服务对象定位成人民,根据人民意识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以人为本,以人民的生活需求为本。2014年2月11日,是大年初六,针对当天节假日结束,返程开工的热潮,新闻联播的结尾增加了“离家出行的人,请放慢脚步,再看一眼雪中的家乡。明天就是假期的最后一天了,在返程的路上请多多注意安全”煽情的话语,代表的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从生活的小事感受人民生活的变化,让节目内容更人性化,表达更具亲和力。在新闻编排上,更多地将“非重大时政新闻”往后排,而将民生类新闻、

服务类新闻向前排,这一条变革法则已经得到意识形态的默许,其实践也已日常化的展开。在“内容提要”中无国内时政新闻、突出民生新闻的情况,进一步关注百姓生活,2013年1月13日《新闻联播》的“内容提要”没有一条国内时政新闻,头两条“提要”都关注雾霾天气,随后的提要分别关注了暗访鱼翅造价、国产票房、网传暖人照片等内容。

(三)从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到注重沟通性

早期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党和国家颁布法令、宣传政策的窗口,当新闻播音员站在镜头前开口阅读稿件,他代表的就是党就是国家,传递的声音就是国家政策,其严肃性可想而知。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时,就像是接受国家政策的普及教育,单调无味,导致当时电视新闻节目不及文艺节目受大众欢迎,地位不高。现如今在新闻联播改版后的播报时,播音员不再是居高临下宣读党和国家的政策,与观众保持距离,而逐渐变成与观众平等的主持人身份,告诉观众身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2013年1月8日、13日、14日、24日《新闻联播》连续播发记者调查“揭秘追踪假鱼翅”,1月12日、13日连续播发记者调查“饲养牲畜吃人药,兽药滥用抗生素”。仅2013年前50天,《新闻联播》就播发了如“用制度力量堵上浪费的…无底洞?”、“拆掉地方…两会?花架子”、“山西长治苯胺泄漏未及时上报”、“PM2.5的危害”、“严重雾霾天气”的整月连续报道、“建筑用麻刚沙?豆腐渣!”、“义昌大桥坍塌事故涉及多环节违法”、“海南旅游高回扣乱象调查”、“农民工艰难讨薪路”等监督性新闻。内容上更贴近百姓生活,在舆论监督方面逐渐减少“花架子”,增加“生活服务台”、“假日服务台”、“春运服务台”“新春服务台”等板块,日常性地播发诸如《冬季雪天路滑,驾车有技巧》《春运火车票订票攻略》《雾霾影响健康,公众应加强个人防护》《伪劣烟花检测:危险系数高》等新闻,增加《新闻联播》的沟通性。

(四)创新性

2011年9月25日改版后的《新闻联播》,新闻标题运用白蓝色彩,字幕为透明底衬白字,字体更大更醒目。“新闻联播”四字的3D标志也有所改变,变为深蓝底色、亮黄中文、白色拼音,配以3D转动的地球,且位置改为屏幕左下角。具体新闻操作手段也更专业化,具体体现为:(1)新闻片更多地由记者配音而非主播配音,记者配音的新闻片甚至占当日新闻总量的一半以上。(2)增加带同期声的“体验式报道”,记者与新闻当事者一同经历新闻现场,减少“立正式报道”。(3)突出新闻中人与事的细节,相对减少

宏观性描述和镜头。(4)不再是一条导语词统摄一条新闻片,并且一统到底,而是主播导语词分段说,将新闻片分隔成为不同的段落。(5)动态图表、示意图、漫画、多视窗出现或大幅度增加,且常辅以大数据呈现,这种形式甚至成为常态;画面生动而灵活,由此对数据等的解析也更为有效。

三、语态变化的意义

(一)回归新闻表达的本质

1从“宣传体”向“报道体”转变, 回归新闻的“专业化”。

新闻报道内容增加,更加关注百姓民生。如2012 年10 月19 日、20 日《新闻联播》持续关注了广西桂林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故事,并在栏目中公布了寻母兄弟的联络方式。在宝贵的时长里用大篇幅报道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遭遇,并经当事人同意在屏幕上打出寻人者联系方式助其寻母,这是观众在《新闻联播》中很难见到的。此后,该栏目还有意将《寻人启事》板块适时持续下去。再如在2012 年《新闻联播》持续播出的《你幸福吗?》调查中,不断尝试将受访百姓多样反应、多样回答播出,甚至不拒绝一些个性、搞怪,或是消极、抱怨的回答,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对这些多样回答,特别是对或轻灵或非正面回答的处理,在日常节目中尝试“润物无声”的突破,考验着中国电视新闻人的改革智慧。

2从“宏大叙事”思维向“纪实性”思维转变, 回归新闻的“平民化”。

“纪实性”内容增加,增加了现场连线直播的内容,由记者第一见证人现场表述,更具新闻的真实性。由于《新闻联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安全播出”一直是该栏目恪守的最高原则,而现场连线直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给“安全播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2012 年农历除夕夜《新闻联播》大时段直播的呈现,值得肯定。从 6 分48 秒开始,至22 分44 秒结束,在当日超过一半的时长里,该栏目采用了演播室连线现场记者、全国多地实景直播画面配演播室口语播报等新闻直播手段。这些大时段直播的内容分别是:《广东广州荔枝湾水上花市》、《福建漳州南靖土楼》、《黑龙江雪乡》、

《江苏南京秦淮河》、《山东青岛:地铁工地上的年夜饭》、《台北:圆山饭店团圆火锅宴》、《北京:警用直升机夜航保平安》、《西太平洋:海军编队一级战备过除夕》、《春晚后台:文化“年夜饭”新惊喜》等,直播内容的地域跨度大、领域涉及广,这对严格恪守“安全播出”原则的《新闻联播》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3从“播报”向“讲述”转变, 回归新闻的“人格化”。

通过提高评论员和记者的地位,做有态度的新闻媒体。2013 年 1 月23 日,《新闻联播》首次加入独立评论员环节,在当日节目进行到20 分钟左右的时候,特约评论员杨禹就“公款浪费”的话题,发表主题为《刹住浪费,管好三“公”》的评论。放大评论员的地位和声音,将事实与意见分离,加强媒体的意见提供,为公众提供丰富、生动而略带个性的新闻资讯,是央视新闻改革乃至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未来的趋势。与“联播”同步,2013 年央视王牌栏目《焦点访谈》也增加了白岩松、杨禹等评论员。

从2011年9月25日《新闻联播》改版开始,该栏目便提高了记者地位,越来越多的新闻片开始由记者配音,在改版当晚的《新闻联播》中观众就看到了5 条由记者完成配音的新闻片。记者配音的新闻时长约占当日《新闻联播》总时长的2/5,而且播出位置靠前。除了配音所体现的语态变化外,记者出镜也不再是“立正式”地报道,而是多进行体验式采访报道,栏目把更多的采访自由度与空间让渡给记者把握。此后,该栏目还增加了《记者体验》、《记者调查》板块,将体验式报道纳入日常性报道当中。根据2011

《新闻联播》改版后总体收视率提高了20%,年9月25日改版起连续三周的收视率统计,

该次改版在叙事语态、编排、包装等方面的变化对收视的影响立竿见影。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 主流媒体应有价值导向

目前,中国正处于世界格局大变革,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好对外宣传,有效传播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声音至关重要,这也是党的新闻事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引导世界眼光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引导全国人民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项极端重要任务。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基础,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运用好国内媒体和境外媒体,打造符合世界人民需要的宣传格

局,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唱响中国旋律,讲好中国故事。

维护团结稳定,坚持正面宣传,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党的新闻事业才能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力量,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闻媒体要及时把党的声音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反映社情民意,要在政治方向上把握团结稳定大局,积极引导、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力量;在形式上,要让群众愿意看、喜欢看在社会上引起共鸣。

2 人民新闻要以人民为本

人民新闻应当成为人民的喉舌,传递人民呼声,发挥人民联系世界的纽带、桥梁作用,是人民及其无产阶政党的思想阵地、精神家园。表达一定的人民精神,是人民新闻的主要标志,是其有人民性的体现。人民新闻应代表人民利益,应该把人民之所忧、人民之所爱,做广泛地、真诚地报道,应从理性上、感情上来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艰苦生活,敢于反映社情民意;人民新闻要以人为本,习近平认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2014年元旦晚上的《新闻联播》最后播放了一段全国各地新年日出景象的风光片,《新闻联播》的结尾播音员康辉轻松的总结道:“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这不是一句卖萌的调侃,而是一个媒体的声音。这个声音意味着新闻联播走群众路线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死板教条化的新闻播报已经成为一个过去式。旧的,不合时宜的终归会被淘汰。好的、有益于社会的必会长盛不衰。通过互联网入口,掌握民众思想动向,提高政府舆论媒体的控制力度,打开民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且当下的年轻人大多喜欢使用互联网软件了解世界。主流媒体应该转变态度,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学习习惯,建立一个完整正确的世界观。

结论

本文在国内学者对新闻联播改版研究和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运用播音学、传播学、新闻学等的相关学科知识,围绕新闻联播改版后的主持人语态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生在《新闻联播》身上的改革变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希望媒体能够按照新闻规

定突围,但起码不会那么寒意逼人。“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媒体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播音员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时刻不能忘记自己为受众服务的角色,要向优秀的播音员学习,针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努力提升自己。不应利用宣传工具和播音员身份来炫耀自己。播音员工作时要有“服务的热情”。增强服务意识,保持对受众服务的热情,以一个服务员的姿态出现在话筒前,有助于播音员在话筒前排除自我表现、自我欣赏的杂念,迅速进入和受众说话交流的状态。播音员作为媒体的终端形象代言人,是联系制作者和受众的桥梁,在为听众服务时要有采编播整体工作的意识,拿出为受众全心全意服务的热情,其语言表达才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有可能成为受人认可的播音员。

分析《新闻联播》改版的具体细节,学习专业主持人的语音,语态,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的发挥自己所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总之,真诚地和受众交流的播音状态,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播音创作者们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体现,它直接关乎播音质量的好坏,需要播音创作者们在话筒前不断地摸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喻盈. 《新闻联播》变脸除了小清新还有什么[J].看天下,2011(27).

[2] 陈力丹,焦中栋.向“以新闻为本位”渐进靠拢——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0 年来的渐进变化[J].声屏世界,2008(11).

[3] 邵培仁,范红霞.传播民主真的能够实现吗?——媒介象征性权力的转移与话语民主的幻象[J].现代传播,2011(3).

[4] 张兵娟.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J].现代传播,2010(8).

[5] 王林.郎永淳欧阳夏丹新人“联播”[N].法制晚报,2011-08-09.

[6] 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联播打破常规创新方式用“画中画”直播嫦娥二号发射

[7] 易前良,王朝红.从改变语态到意见表达: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三个节点[J].国际新闻界,2010(12).

[8]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9]张颂.情声和谐启蒙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10]艾红红.新闻联播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11]普林斯. 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2]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4]贾际《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构建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新体系》,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9期。

[15]陈虹《论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化管理》,载《新闻界》,2007年02期。

[16]赵化勇《构建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新体系》。

[17]江耀进祁海琳《明星主持制造计划》,载《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第6(下)。

[18]严三九巩晓亮《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主持人管理的创新》,载《新闻大学》,2005年第3期。

[19]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2003 年,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致谢

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定稿,XXX老师给了我悉心的指导,不厌其烦的帮助我进行论文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最终完成。在此我向王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XXX系的各位领导和授课老师。感谢四年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帮助,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求知治学、如何为人处事。

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母校XXXX。是她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为我的人生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最后,我再次向帮助我的老师们、舍友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论文虽然几经努力最终定稿,但是自身的学识水平和能力有限,论文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诚请各位老师和同学多多批评和指导。谢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