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高考试卷看高中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及教学对策

从高考试卷看高中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及教学对策

从高考试卷看高中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及教学对策
从高考试卷看高中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及教学对策

从高考试卷看高中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及教学对策

抚顺四中胡健

目前,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各市、各学科都在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开展方式与侧重点。鉴于高考在目前的高中教学体制中仍占重要地位,对教学仍有指导作用,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希望能从其他省区今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中,总结出相关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复习所用。

一、试卷特点

在几个率先开展新课程改革的省区,他们今年的高考历史卷各有特色,但总体分析起来,可以归纳出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对现今尤其是当年的热点考查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今年的热点问题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在几省试卷中都有体现。例如,山东文综第28题和第29题就是对热点问题的考查,它的考查角度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第28题是对中国传统家庭观理解的考查,而家庭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提倡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对和谐社会这个重要理论热点的考查,却被具体到了家庭伦理的范畴内,这使本来并不好把握的理论热点变得通俗、具体。同时,也达到了出题的目的。这告诉我们对大热点的把握,最好分割为几个更易于理解的小方面。如果说28题是将热点由大变小,那么29题则相反,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突破口,考题并不拘泥于这三十年,而是考查整个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体现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也体现了岳麓版教材的宗旨,即强调历史

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从这两题也可看出,对热点的考查方式是灵活的,不必过于直白,只要把握热点问题的精髓和课程改革的宗旨,就可以达到相关目的。

第二,考题体现地方特色,意在通过高考推动各地校本教研的开展。无论是哪一省的试卷,都在试题中体现本地特色,以深化高中生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特色的理解,从长远来看,这是培养适合本地区发展人才的重要方式。山东卷以儒家传统文化来突出自己孔孟之乡的地位;海南卷则突出了自己区位特征,在今年的28题考查了东盟的有关知识;广东单科(A卷)27题则用中外关系与文化交流来体现自己改革开放前沿的地位。实际上,试卷中的地方特色在课改前就普遍存在。课改后,由于强调校本教研,各地都将教材知识与地方发展史结合起来,以求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学以致用。从今年高考课改卷来看,地方特色已经不局限于某一道题中,而是体现在整个试卷上,这就要求在总复习是,注意模块的地方特色,可以在模块复习是专设与地方史挂靠的部分,这是其一。其二,地方特色不完全是地方史,也包括本省比较强调的知识点,例如,山东强调传统文化,广东强调改革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些知识点有时也带有年度热点特色,我们在复习是要多加留意。

第三,经济史和文化史的考查成为重点,更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其实,经济、文化早已成为历史考查的重点,在课改后,体现得更为明显,客观题大多数与经济、文化有关。同时,课改后对经济文化史的考查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海南卷第26

题“根据材料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学生回答本题时,其概括、理解、运用、表述等能力都会有所体现,考查内容已不限于知识本身。又如,广东单科(A卷)26题对西汉经济的考查,则增加了数学计算,并且每一题的回答都对下一题的回答产生影响,引导学生逐步加深认识。这种考查综合能力的趋势是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形成应重点培养。

二、教学对策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准备,积极应对我省的高考变化,在平时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夯实基础,加强“双基”,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新课改的核心是全面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即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这一点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的,因此,对“双基”的培养不仅是以往教学的重点,也将是新课改成功的基础,新教材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很多,而“理解要从背诵开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抓紧对学生的“双基”培养,让学生对此重视起来,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技能,使学生形成一般性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第二,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差异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中国是日益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也体现着这一时代要求。课改省区试卷对“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和“中外

文化差异”的考查都占较大比重。在今年辽宁省使用的文综卷中,有中国科举制与英国中古选官制度比较,就属于这一范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史方面应该加强。学习中外文化史不仅要依靠课堂,而且要广泛吸收课外知识,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介绍中外文化的各种媒介,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第三,努力开发以地方史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如前所述,当前高考越来越重视体现地方特色,这要求学校重视起校本教研。由于各校条件不一,校本教研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的学校专门编写了乡土史教材;有的学校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有的学校则是在教学中强化本地特色。结合其他省区高考,辽宁省在乡土考查上一定会大做文章。

在乡土史考查方面,国内史和国际史都可有所体现。国内史主要集中在对本地区发展历程的考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史主要集中在有关本地区的国际事件、人物,以及邻近国家发展史。具体到辽宁卷可能会在近现代东北地区发展史和东北亚国家关系史上多出一些题,我们在复习时应更多地关注这一方面。

此外,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高考中出现了一些需要学生提出独立观点的开放性试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造就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宗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总之,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刚刚开展,还没有进行课改高考,有很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这给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创新教育的

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真正开拓出中国教育的希望之路。

2008年10月4日

于抚顺四中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怎样学才能学好高中历史课程呢?别着急,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高中历史学科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高中历史学科一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 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斯大林有一句:“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 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 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 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 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 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 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 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 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那么,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学习历史后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呢?这应该是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必须明确的。 2、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今天,我们应确立什么的价值观念,这涉及高中历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价值取向问题。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导语: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制定一个好的教学计划是很关键的。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以供大家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

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1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

立足历史学科特点

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 ——评2011 年高考历史山东卷 2011 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11 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 、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选择题的第11 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使考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工业半殖民地性的特征。第29 题第( 2 )小题,以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因素的考虑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洋务派官办企业封建性特点的认识。 2 、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考生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试题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有机结合,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如选择题的第12 题,考生只有将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三个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再如第15 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而加强了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第27 题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

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 一、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应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二、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 “时空观念”是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与特定时间、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古人“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读史方法,大致就是对早期时空观念的理解。 1、培养时空观念的必要性 目前,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新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以更好地帮助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科不同版本教科书特点的比较分析

高中历史学科不同版本教科书特点的比较分析-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学科不同版本教科书特点的比较分析 ◇甘肃省武威市第二中学李玉龙 摘要:现行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各具特色:岳麓版教科书体例构建最具创新,人民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增加课标以外的内容较多,人民版教科书历史表述的真实性方面较有功力,人教版历史表述最为简洁。但是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历史表述生动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体例结构;内容选择;历史表述;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2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科学性、适应性研究”[批准号:GS(2010)G0988]的阶段研究成果。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初审通过了4个版本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现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总体看来,四个版本的教科书都依据课标,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编者的学术背景不同,对课标的理解不同以及出版社的传统各有差异,所以教科书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试图就四个版本的教科书文本在体例构建、内容选择和历史表述方面的特点做一些比较,并结合对教科书使用的调查和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教科书体例的构建 根据课标的要求,四个版本的教科书整体都采用“古今中外”合编的“模块—专

题”体例。在这个大的体例框架内,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在体例构建上又各具特色。人民版教科书是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教科书,在体例构建上严格遵循课标的结构体系,先中国后西方,注重历史的时序性。就必修部分来看,人民版教科书与课标规定的三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的内容和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专题名称上稍有改动。从其体例安排来看,编写者显然主张在模块内中外分开编写。 大象版教科书与课标模块及专题的安排也基本相同,只是在必修1中,将课标列出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两个专题整合成为“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一个单元。这一整合非常必要也很有益,有利于实现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整体性和时序性,避免了两个专题独立开以后时序的颠倒和内容的割裂。 人教版对课标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即模块内把古代和近现代的中西历史按时期有限混编在一起,强调有限混编,是因为教科书虽然把某一时期中西历史编到了一起,但是在逻辑结构和内容上却未将中西历史交融在一起。相对于人民版和大象版模块内将中西历史截然分开,有限混编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历史进行比较学习。岳麓版教科书创新体例建构起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教科书结构体系。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对课标内容标准所提出的的专题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重组。一方面,重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重视历史发展的共时性和中外交往,对共同的历史专题进行中外比较,从而体现出历史内在的发展、互动关系和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科书从体例到内容的中外合编。 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发表时间:2014-12-08T15:29:40.9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9月总第160期供稿作者:张齐恩 [导读]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张齐恩四川省苍溪文昌中学校628431 笔者是川北一个小县城里的一名在一线工作的历史教师。随着新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普及了信息化教学。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及很多同行提高了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1.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2.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3.活跃教学气氛。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4.增进师生之间互动。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三、高中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4.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和远程教学,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四、高中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历史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历史教学】王沐《试谈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亮点与实施意义》

【历史教学】王沐《试谈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亮点与实施意义》【论文标题】《试谈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亮点与实施意义》 【论文来源】《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年9月 【论文作者】冯一下黄勇赖蓉辉 【分享者】王沐重庆师范大学 【摘要概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将于 2018 年秋季开始实施,其中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提法、新架构、新内容和新建议等亮点值得研究: 引入“核心素养”理念,确定核心素养目标; 凸显正确历史观,让唯物史观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 构建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专家“下海”,设计并展现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 提出新的历史教学评价方案,以评促教、促学。新课标实施的意义在于: 标志高中历史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具有学科特点的平台,倒逼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进行改革,拓宽了历史教学交流的通道。 【精彩摘抄】 一、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五大亮点 (一) 引入“核心素养”理念,确定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 教育有多种类型,而无论哪种类型的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 都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为首要目标,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外教育界的新共识。受此理念影响,依据21 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按照教育部意见,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目标。新课标强调: (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后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核心素养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唯物史观是理论保证,时空观念体现历史学科的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的达成途径,历史解释是历史思维和表述的能力要求,家国情怀是价值追求目标。( 3) 必备的历史知识在高中历史课程新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之,理念和提法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表述和呈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与持续性,使新目标的确定成为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第一个亮点,也是最大的亮点。(二) 凸显正确历史观,让唯物史观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历史观本应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关键词和核心概念之一。但在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标中,“历史观”却时多时少、时有时无。高中历史新课标与之不同,在多个重要地方强调历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重任,从而将历史观凸显出来。在此铺垫基础上,新课标进一步强调,在社会主义中国,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编制、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高中历史教学的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等,都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让广大师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唯物史观,新课标对唯物史观的性质、地位、基本观点和方法等作了既简单明白而又相当周全的介绍。 (三) 构建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

高三历史学科的复习特点和方法

] 高三历史学科的复习特点和方法 一、熟悉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习的侧重点。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如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13个专题: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2、列强侵略与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5、近代社会民主与专制的斗争;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9、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11、中国思想发展史;1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述的13个专题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们可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知历史。 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角度归纳知识,分析“热点”。如2003年文综第40题从地理学科考察第二战场开辟的条件,从历史学科考察了第二战场开辟的政治、军事条件条件。2003年第41题从地理学科考察考察了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问题,从历史学科考察了“西进运动”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评价,政治学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国的“西进运动”。今年高考第39题从地理学科考察了20 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形成的原因,从历史学科考察了50年前发生在此地印尼的重大事件之——“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精神和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从政治学科考察了与当代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和关系。在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揣摸文科综合测试题的特点和考察的思路。 二、掌握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 (一)制定出复习计划和抽出固定的时间复习 制定出复习计划和抽出固定的时间复习,是保证历史学的复习效率,提高历史学科成绩的必要条件。由于高中要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五本教材,教材内容多,记忆量大,因而,制定出复习计划和抽出固定的时间复习,做到对复习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就显得尤为必要。复习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在中学任教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回首这些年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万千,随着岁月的流转、教龄的延长,我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不断升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作个交流,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为了上好每一堂历史课,总是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广泛搜集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历史课,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理论较为抽象,往往给人以枯燥无味之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是很浓,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应紧紧抓住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历史课是中学阶段最能反映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在上课时,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以“讲”为主,“读、议”结合 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所以因学科而异,因学生而异。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讲“为主,”“读、议”结合。

运用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教师情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讲解是思想历史课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艺术,讲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洁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讲”为主,并非“满堂灌”,我在讲解之前,经常要求同学认真看书,积极做好准备,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抓住学习的要点,增强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听课的效率。 除了“讲、读”之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三,巧设练习,巩固教学成果 “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巩固知识的一个途径,教师讲得再好,如果不进行巩固,这些知识就会逐渐被忘记。“练”不是盲目的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要练得当,讲求效率,即要巧练。 巧设练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识结构的过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模块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必修部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与文化史三大模块二十五个专题形式重点介绍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专题为线索,中外历史混编。每一模块和专题独立成体系,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有着相近的学习目标和内在逻辑联系。 模块专题式编写体例是建立在中外编年体例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的再整合,模块专题式学习也要建立在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其中的重大问题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 在开始高中历史学习之前,进一步巩固以时间为序的历史知识体系,熟悉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规律及重大历史事件。在高中模

块专题式的学习中,要注意联想历史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事件,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思考历史问题。在学习政治史专题时要注意联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从经济根源和思想文化基础方面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从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思想潮流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政治事件的历史意义影响等。不难想象,如果对以时间为序的人类历史知识没有基本的感知了解,我们要对其中某一事件和专题问题进行全面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就很难做到。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时,既要继承初中阶段系统记忆基本历史事实的方法,又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基本事实进行归纳、抽象和评价等,对历史的认识要从表面的感知接受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判断。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还要求对历史事件全面认识、深入分析,把主要的

高一历史期末总结

高一历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6)整个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12节,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由于多年没有下到高一教学了,对高一学生学情的掌握,着实费 了一番工夫。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 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 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 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制定学案,规划整篇课本知识,重新组合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学期来,我所任教的6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高一(1)、(3)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提醒学生预习时,完成学案,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课后,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落实教学常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坚决

最新《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历史重大时代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重大时代特征及核心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历史的核心与主干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核心与主干知识的掌握,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建立科学的备考观,确立历史观念,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重点:历史核心知识 难点:通过历史核心和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了解时代特征,做到中外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读法、多媒体教学 课型:高三复习课 课时安排:2课时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决定高考成败的三大要素 心态知识方法讲授依据: 1、记住、理解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贪多记不住;一知半解;记住容易忘,容易混,考试时想不起来;时间紧,内容多。 3、现代高考特点:重视点的考察,不太重视面的掌握。 一、中国古代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 1、时代特征:分裂、动荡、争霸、变革、发展、转型 ●社会特征:从各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动 荡与分裂时期,人口流动频繁,旧制度衰落,新制度形成。 ●经济特征:原始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向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转变;井田制瓦 解,私有土地制度逐渐确立;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出现。 ●政治特征:周天子势力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各国为富国强兵而变 法。

●思想文化特征:诸子百家出现并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造成文化繁荣,人才流动频繁和地位提高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 2、核心史实:井田制、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铁器牛耕、水利工程; 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 诸子百家(儒、道、墨、法)代表人物及思想。 3、历史坐标: 年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阶段特征 4、中外联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雅典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其文明与中国古文明表现大不相同。这源于两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也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罗马人创立了其较为完备的法律,开启了依法治国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在这一时期,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分别奠定了东西方文明的基石。 (二)秦——清(前221—1840年) 1、时代特征:本时期王朝更迭频繁,中国社会大致经历统一(秦汉)—分裂(魏 晋南北朝)—统一(隋唐)—分裂(五代十国)—统一(宋元明清) 的过程。 ●经济特征: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官营与 私营手工业此消彼长,各有特色;商品经济持续发展,但时时受到限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经济与交流频繁。 ●政治特征:王朝更迭频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完善并不断加强。 ●思想文化特征: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儒、法、道、佛思想长期并 存相互影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元与多元并存。 2、核心史实: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官私手工业特点及发展;商品经济 的发展及表现;重农抑商政策。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各制度的特点(科 举制);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董仲舒新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四大思想家及思想。 3、中外联系: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中国凭借广阔的国土,创造了世界上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管是在哪一方面中国古代文明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1500年左右的时候,当中国还在传统社会中不断努力而逐渐失去活力的时候,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1 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显示出东方社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截然不同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社会。欧美国家引领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专制制度——民主制度 人治社会——法治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