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系列实验报告

微生物系列实验报告

微生物系列实验报告
微生物系列实验报告

微生物工程综合性大实验实验内容

实验一谷氨酸发酵系列实验

实验二青霉素发酵系列实验

实验三啤酒发酵系列实验

实验四酸奶发酵系列实验

实验一谷氨酸的发酵系列实验

(一)谷氨酸菌种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了解发酵工业菌种制备工艺和质量的控制,为发酵实验准备菌种。

二、实验原理

菌种制备的主要是尽可能培养出高活性能满足大规模发酵需要的纯种,主要纺纱方式为:分离纯化和扩大培养。一般2个月分离纯化一次,分两步进行。①平板稀释法分离出单细胞菌落;②挑取若干单细胞菌落接种于试管斜面培养基,然后把这些菌株分别用三角瓶进行药瓶发酵实验,比较各菌株产酸的高低,选择产酸高的菌株供生产用。

三、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材料谷氨酸棒杆菌

仪器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棒;PH试纸(PH5.5~9.0);天平;立式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箱;显微镜等

试剂无水乙醇;牛肉膏;葡萄糖;蛋白胨;可溶性淀粉;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

NaCl;5mol/L NaOH;1mol/L HCl;KNO3;K2HPO4﹒H2O;MgSO4·7H2O;

MnSO4·H2O 。

四、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制备

1)平板培养基

葡萄糖0.1%;蛋白胨1%;牛肉膏1%;NaCI0.5%;琼脂2%(pH=7.0)

配置50ml培养基,灭菌后倒2个平板。

2) 一级种子培养基

蛋白胨1%;酵母浸出粉0.5%;NaCI1%;(pH=7.0)

用三角瓶配置100ml,高压灭菌20min。

3)二级种子培养基

葡萄糖2.5%;尿素0.34%;3水磷酸氢二钾0.16%;7水硫酸镁0.043%;7水硫

酸哑铁0.0002%;1水硫酸锰0.0002%(pH=7.0)

用三角瓶配置100ml,高压灭菌20min。

(二)菌种的制备

1)用平板稀释法在平板培养基进行画线,分离出单细胞菌落;

2)用接种环挑取若干个单细胞菌落接到一级种子培养基,置于控温摇床200r/min,振荡培养12h,温度为32℃。

3)取10ml一级种子培养基接到二级种子培养基中,置于控温摇床200r/min,振荡培养12h,温度为33-34℃。

附:二级种子质量要求

1)pH在7.2左右;

2)残糖量在1.5%以下,其他同一级种子;

3)OD值净增加>0.6。

(二)谷氨酸发酵及控制

一、实验目的

了解发酵罐的操作,完成谷氨酸发酵的全过程操作。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温度、pH值、通风、搅拌、泡沫等因素会对发酵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重要的参数进行控制是顺利进行发酵的前提和保证。根据发酵菌种对温度、pH值的要求不

同,因此在发酵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温度和pH,以使发酵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适当的溶氧对微生物菌株的发酵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保证一定的溶氧就必须对通风量及搅拌转速进行适当的调节。

三、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材料:谷氨酸发酵二级种子培养液;发酵培养基;谷氨酸发酵液不同发酵时间所取样品;

谷氨酸发酵液。

仪器:蒸汽发生器;发酵罐及控制系统;空气压缩机;补料瓶;补料针;硅胶管;滴定管;滴定管架;电炉;烧杯;1000mL容量瓶、150mL锥形瓶;高速离心机;分光

光度计;恒温水浴锅;三角瓶;小试管;烧杯;玻棒等。

试剂:无水乙醇;葡萄糖;硫酸镁;磷酸氢二钾;氢氧化钾;糖蜜;硫酸亚铁;硫酸锰;

尿素、消泡剂;去离子水;硫酸铜;亚甲基蓝;酒石硫钾钠;氢氧化钠;亚铁氢

化钾;盐酸;L-谷氨酸分析纯;茚三酮;丙酮;酒精等。

四、实验步骤

(一)谷氨酸的中糖发酵及控制

1清洗发酵罐,配制好5L发酵培养基,灭过菌的400ml40%尿素及400ml消泡剂;

2对发酵罐进行空消;

3加入5L的发酵培养基,对发酵罐进行实消;

4在接种槽中加好酒精并点燃,把二级种子培养基从接种口倒进发酵罐中进行发酵;

5对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及控制。

◆温度的控制

◆溶氧量的控制

◆通气量的控制

◆OD值的测定直接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下测得OD值;

◆pH值的测定用pH试纸进行测定,pH要控制在7.1-8.2这个范围内;

◆谷氨酸含量的测定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二)谷氨酸发酵过程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a试剂配制(斐林试剂)

甲液:五水硫酸铜3.5g,亚甲基蓝0.005g,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乙液:酒石酸钾钠11.7g,氢氧化钠12.64g,亚铁氢化钾0.94g,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0.1%标准葡萄糖溶液:取葡萄糖1g,用少量水溶解,转至1000ml容量瓶中,加入5ml

盐酸,用水稀释定容至1000ml,摇匀;

b斐林试剂的标定

甲、乙液各5ml,置于100ml锥形瓶中,加水10ml,从滴定管中预先加入约20ml0.1%标准葡萄糖溶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腾,在沸腾的状态下以每秒一滴的速度加入

0.1%标准葡萄糖溶液,至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前后总共消耗的标准葡萄糖溶液的

总体积。同法平行操作3次,取接近两次体积的平均值为V0。

c滴定

甲、乙液各5ml,置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0.1mlV1发酵液,摇匀后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腾,在沸腾状态下以每秒一滴的速度加入0.1%标准葡萄糖溶液,至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消耗的标准葡萄糖溶液的总体积V2.

d计算公式

还原糖(以葡萄糖计g/100ml)=(V0-V2)×C×1/ V1×100【V0=29.1mL;C=0.1%;V1=0.1mL】(三)谷氨酸含量的测定

a谷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标准样品的制备 L-谷氨酸纯品梯度稀释溶液:分别称取0.05-0.5g分析纯L-谷氨

酸,并分别溶解到100ml蒸馏水中,调节pH5.5-6。

◆茚三酮试剂的制备称取0.5g茚三酮溶于100ml丙酮。

◆pH调节试剂的制备 2mol/LNaOH溶液:称取80gNaOH溶于100mL蒸馏水中;1mol/L HCL

溶液:量取36mL蒸馏水中。

◆标准溶液OD569值的测定取20支试管,分别加入3ml配制好的(0. 05-0.50)g/100ml

的L-谷氨酸纯品溶液各两管,每支试管分别沿试管壁加入茚三酮试剂0.5ml,摇匀,迅速置于80℃水浴,3min后,冰浴3min,将分光光度计波长调至569nm处,以蒸馏水为

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空白对照,用1cm玻璃比色皿比色,测出OD569值。以OD

569

线。

b发酵液谷氨酸含量测定

谷氨酸发酵液114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蒸馏水稀释100倍,调节pH值5.5-6,取3ml预处理好的发酵液加入15mm×150mm试管,调整pH值5.5左右,沿试管壁加入0.5ml 茚三酮试剂,混匀,迅速置于80℃水浴,3min后,冰浴3min,将分光光度计波长调至569nm 处,以100稀释的空白发酵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用1cm玻璃比色皿比色,测出OD

值。从

569

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L-谷氨酸浓度。

结果与分析

1、谷氨酸菌种的制备结果

=0.239 pH=6.5

一级菌液OD

600

二级菌液OD

=0.106 pH=7.0

600

2、谷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1)标准曲线数据:

3、谷氨酸发酵过程 1)谷氨酸发酵上罐

谷氨酸棒杆菌 4、实验分析:

4.1实验通过平板划线分离菌种的方法获得单个菌落,图中可以看出,单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比较一致,可以用作一级、二级种子的培养。

4.2谷氨酸发酵是建立在容易变动的代谢平衡上,受多方面的环境条件支配。环境适应,谷氨酸产生菌能将50%以上的糖转化为谷氨酸,副产品较少。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谷氨酸几乎不产生,可能会合成乳酸、琥珀酸等代谢产物。因此,需要对发酵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4.3温度对于发酵是非常重要的,从酶反应动力学来看,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代谢产物速度提前。由谷氨酸发酵中温度及还原糖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发酵过程中,温度严格控制在30~36℃之间,在32~36h内,温度大都接近36℃,符合谷氨酸发酵中温度的要求。从而,可以排除温度在发酵过程中对谷氨酸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4.4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利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使发酵液的PH不断变化,若阴离子氮源被利用后产生NH3 ,则pH上升。有机酸的积累,使pH下降,培养基pH在发酵过程中能被菌体代谢所改变。而PH的变化又会间接影响到膜渗透性,进而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分泌。所以,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需控制好PH。谷氨酸发酵中PH及通风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表明,PH通过尿素流加法,严格控制在6~8之间,在发酵过程中,由于没有PH电极,不能及时得知发酵液的PH值,所以难以控制在6~8之间。

4.5供氧对菌体的生长和谷氨酸的积累都有很大的影响,若在生长期,供氧不足,会抑制菌体的生长,从而导致副产物乳酸的积累。有图标看出,在前8小时左右,DO值不断下降,这是由于发酵前期,谷氨酸棒杆菌增殖耗氧的缘故。第18小时左右DO值开始回升,谷氨酸棒杆菌增殖减缓。

4.6还原糖是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主要检测控制参数,当还原糖的含量降至1%以下,表明谷氨酸的发酵已经完成。图表看出还原糖含量不断降低,但是谷氨酸含量有个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可能是发酵后期,谷氨酸分解的缘故。

4.7谷氨酸的等电回收,并未得到谷氨酸的结晶体,可能是人工操作失误,无法结晶。

总结:此实验比较失败……

实验二啤酒发酵工程系列实验

(一)协定法糖化试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协定法糖化试验的原理,并掌握这种糖化法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利用麦芽所含的各种酶类将麦芽中的淀粉分解成可发酵性糖类,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碘遇淀粉显蓝色,从而判断可发酵性糖类的浓度。

三、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材料麦芽、麦芽汁

仪器水浴锅、烧杯、瓷板、玻棒、温度计、纱布、胶头滴管、恒温水浴锅

试剂碘化钾

四、实验步骤

A实验室糖化器的准备由水浴锅和1000ml的烧杯组成糖化仪器,杯内用玻璃棒搅拌。

实验时杯内液面应始终低于水浴液面。

B碘溶液配制 2.5g碘化钾溶于水中,稀释到100ml;

C协定法糖化麦芽汁的制备

1)用植物粉碎机将麦芽粉碎,称取75g;

2)在已知质量的糖化杯中放入75g麦芽粉,加300ml46-47℃的水,于不断搅拌下在45℃水浴中保温1h;

3)使酶液以每分钟升温1℃的速度,升温加热水浴锅,在25min内升至70℃,此时于杯内加入150ml70℃的水;

4)70℃保温2h;

5)每隔10min用玻璃棒取麦芽汁一滴,置于白滴板上,再加1滴碘液,混匀,观察颜色变化,直至碘液不变色为止;

6) 在10-15min内急速冷却到室温;

7) 用纱布将麦芽汁进行过滤,将滤液转移到蓝口瓶中;

8) 用八层纱布将瓶口封好;

9) 高压灭菌30min。

(二)啤酒酵母的扩大化培养

一、实验目的

学习酵母菌种的扩大培养方法,为实验室啤酒的发酵准备菌种。

二、实验原理

在啤酒发酵中,接种量一般应为麦芽汁量的10%(使发酵液中的酵母量达1×107个酵母/毫升),因此,要进行大规模的发酵,首先必须进行酵母菌种的扩大培养,扩大培养的目的一方面是获得足量的酵母,另一方面是使酵母由最适生长温度(28℃)逐步适应为发酵温度(10℃)。

三、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材料啤酒酵母发酵菌种培养液

仪器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显微镜等。

试剂麦芽汁平板;麦芽汁培养液

四、实验步骤

利用糖化后的麦芽汁50ml+1g的琼脂粉配制成固体培养基,灭菌后倒两个平板。另外将50ml的麦芽汁倒到100ml的锥形瓶中,高压灭菌

1)接种:将不同品牌的啤酒酵母用划线法接到麦芽汁培养基中;

2)培养:在28℃中培养48h后挑取若干个菌落接到50ml麦芽汁中;

3)28℃中培养12h后,每隔一小时摇5min,并将温度调低1℃,知道温度降到12℃为

止。

(三)啤酒主发酵及各项指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啤酒发酵的过程,掌握酵母发酵规律;学习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数量的方法;学习酵母菌种的质量鉴定方法;学习用糖锤度计测定糖度的方法;掌握PH的测定方法,监测啤酒发酵的进程;了解用目视比色法的、测定啤酒色度的方法,监测发酵液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

啤酒主发酵时静置培养的典型代表。是将酵母接种至盛有麦芽汁的容器中,早一定温度下培养的过程。由于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微生物,先利用麦芽汁中的溶解氧进行好氧生长,然后利用EMP途径进行厌氧发酵生成酒精。定期摇动容器既能增加溶氧,也能改善液体各成分的流动,最终加快菌体的生长过程。分析其他指标,应从取样口取样测定。

三、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材料啤酒酵母;啤酒酵母发酵菌液。

仪器玻璃缸;生化培养箱;显微镜;恒温水浴锅;恒温箱;高压蒸汽灭菌锅;带刻度的锥形离心管;PH计;糖锤度计;100mL比色管;白瓷板;吸管;玻璃杯等试剂麦芽汁培养基;灭菌水;0.1mol/L碘标准溶液;美篮;葡萄糖;蛋白胨;醋酸钾;琼脂等。

四、实验步骤

1)将糖化好的的麦芽汁装在蓝口瓶中,加葡萄糖调节糖度到10Bx,定容至600ml,用八层纱布封好口之后,灭菌30min;

2)在接种前先将麦芽汁培养基摇匀;

3)将扩大培养中的50ml酵母培养液转接到麦芽汁培养基中,摇匀;

4)将接好种的麦芽汁培养基放到10℃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每6小时摇瓶充氧5min,每24h取样测量啤酒发酵的各项指标,指标包括:糖度、细胞浓度、出芽率、细胞死亡率、还原糖、色度、pH。

5)糖度达到4Bx后停止发酵;

(一)啤酒酵母的计数

1)取清洁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平放于桌面,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盖玻片;

2)取酵母菌液(发酵液)10um加190um水稀释20倍(根据实际需要稀释所稀释倍数),

用移液枪吸取稀释后的菌液滴至盖玻片边缘,让菌液渗入计数室内,计数室内不能有气泡;

3)静置5min,让酵母细胞稳定附着于计数室内;

4)将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的方格网,并移至视野中间;

5)转用高倍镜,找到计数室位置开始计数;

6)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大格中的细胞总数×10000×稀释倍数

7)用完血球计数板后马上清洗干净。

(二)啤酒酵母的质量检查

1)试剂配制 0.025%美蓝水溶液100ml,0.025g美蓝溶于100ml水中。

2)死亡率检查取一滴稀释后的菌液加一滴的0.025%美蓝水溶液混匀,在将其滴至血

球计数板盖玻片边缘,使其渗入,取5个视野计算被染色的细胞与总细胞数,计算死亡率。

3)出芽率检查可以跟检查死亡率一起进行,在检查死亡率的视野中数出出芽的细胞个

数,计算出芽率。

(三)还原糖的测定

1)试剂配制(斐林试剂):

甲液:五水硫酸铜3.5g,亚甲基蓝0.005g,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乙液:酒石酸钾钠11.7g,氢氧化钠12.64g,亚铁氢化钾0.94g,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0.1%标准葡萄糖溶液:取葡萄糖1g,用少量水溶解,转至1000ml容量瓶中,加入5ml

盐酸,用水稀释定容至1000ml,摇匀;

2)斐林试剂的标定

甲、乙液各5ml,置于100ml锥形瓶中,加水10ml,从滴定管中预先加入约20ml0.1%标准葡萄糖溶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腾,在沸腾的状态下以每秒一滴的速度加入

0.1%标准葡萄糖溶液,至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前后总共消耗的标准葡萄糖溶液的

总体积。同法平行操作3次,取接近两次体积的平均值为V0。

3)滴定

甲、乙液各5ml,置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0.1mlV1发酵液,摇匀后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腾,在沸腾状态下以每秒一滴的速度加入0.1%标准葡萄糖溶液,至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消耗的标准葡萄糖溶液的总体积V2.

4)计算公式还原糖(以葡萄糖计g/100ml)=(V0- V2)×C×1/ V1×100

(四)糖度的测定用糖度仪测出发酵液的糖度,再根据公式换算出plato值。

(五)pH值的测定直接用pH试纸进行测定

(六)色度的测定取2支比色管,一支中加入5ml蒸馏水,另一支加入5ml离心后的啤酒发酵液,用白色纸张为背景,用1ml移液管吸取1.00ml碘液,逐滴滴入装水的比色管中,并不断振荡比色管使其混匀,直至从轴线方向观察其颜色与样品比色管相同为止,记下所消耗的碘液体积(ml,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样品的色度=10MV,M为碘标准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四)结果与分析

1、啤酒质量品评

表1 淡色啤酒的给分扣分标准

2、实验分析

啤酒发酵数据统计

2.1啤酒酵母在一定条件下,以麦汁所含的可发酵性营养物质为底物而进行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合成啤酒。因此,麦汁的糖化结果直接影响到发酵效果。在协定法糖化过程中,出现糖化时间过长以及糖度不够的现象。因素有:A、α-淀粉酶活力偏低,不能使淀粉快速液化以造成β-淀粉酶分解的条件,也能造成糖化时间延长。B、麦芽虽然酶活力正常,但脆度低、粗细粉差高,在粉碎度不够的情况下仍会导致糖化时间延长。

2.2酵母的生理状态将会影响整个发酵过程的质量,本小组选用的是珠江啤酒酵母,通过平板划线,得到较多的酵母菌落,可以用于一级种子和二级种子的制备(忘了拍照)

2.3酵母发酵过程,各生化指标的变化直接反应出发酵的质量。酵母的浓度可影响啤酒发酵时间的长短。由于操作误差,酵母死亡率计数不准确

2.4发酵结束后,由于糖度仪出现问题,最后的唐都不确定多少,但是啤酒色泽,香味都比较不错,口感也还可以,总体比较成功。

实验三青霉素发酵

一、实验目的

1、通过青霉素发酵,对抗生素发酵有一个初步了解。

2、掌握抗生素发酵过程中一些重要生理指标。

二、实验原理

抗生素产生菌在发酵过程中,利用培养基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进行一系列的代谢变化,同时分泌出许多代谢产物。抗生素发酵过程中生产菌株的代谢研究是提高抗生素产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很多工作都与菌株的代谢研究密切相关。本实验以青霉素发酵为例,介绍进行微生物生理研究的几个基本内容。例如,不同菌株、不同营养源、不同前体以及不同发酵条件对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等。

三、实验材料

1、菌种产黄青霉,金黄色葡萄球菌

2、PDA培养基(自然PH)

马铃薯(去皮)200g 琼脂粉20g 蔗糖20g 去离子水1000ml

LB培养基(PH7.0)

蛋白胨10.0g 氯化钠10.0g 酵母提取物5.0g 琼脂粉20g

四、实验步骤

1、菌种的培养将产黄青霉接种到PDA斜面培养基上,26℃培养。

2、发酵从PDA斜面培养基上移种一接种环青霉菌孢子,接种到三角瓶发酵PDA培养

液中,然后将三角瓶置于摇瓶机上进行振荡培养(26℃±1)。自零小时起,每隔24h 取出一瓶,在冰箱低温保存。

3、分析、测定

1)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的制备取琼脂培养基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置于10ml的离心管,用0.85%的生理盐水洗下,离心沉淀,倾去上层清液,菌体沉淀后再用生理盐水洗1~2次,最后将菌液稀释至,用比色计测定,OD值为0.2左右(波长650nm处)。

2)青霉素标准溶液的配置准确称取纯苄青霉素钠盐15~20mg,溶解在一定量的PH6.0的磷酸缓冲液中,使成2000单位\ml的青霉素溶液。然后依次稀释,配制成10~2000单位\ml青霉素标准工作液。

3)青霉素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灭菌培养基15套\每组,每皿倒入适量的下层培养基,

水平放置,待凝固之后,在加入含菌上层培养基,将培养皿来回倾侧,使含菌的上层培养基均匀分布。上层培养基在使用前先冷却至50℃左右,每100ml培养基内加入50%葡萄糖溶液1ml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ml,充分摇匀。待上层培养基完全凝固之后,在每个琼脂平板上轻轻的放置3~4个牛津小杯,小管之间的距离应相等,然后用移液枪将青霉素标准溶液加于小管内,每一浓度做3皿重复,盖上培养皿盖,将培养皿移至37℃恒温箱内培养18~24h后,一区小管,精确地量取抑菌圈直径并记录数据。

4)青霉素浓度的测定将不同时间检品稀释液使用青霉素标准曲线的制备的方法,测出

不同时间检品稀释液抑菌圈的校正直在标准曲线上分别查出个检品稀释液的效价,在乘以检品的稀释倍数,即可算出各个检品的效价。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实验结果

青霉素PDA培养基的PH

抑菌圈标准:100U 2.7 2.6 2.4

200U 3.5 3.6 3.4

300U 2.9 2.9 2.8

400U 3.7 3.5 3.6

500U 3.7 3.5 3.6

600U 3.4 3.7 3.9 标准曲线:

12.5:抑菌圈直径:1.2 1.9 1.5 12.6:抑菌圈直径:2.5 2.7 2.6 12.7:抑菌圈直径:2.3 2.5 2.4

由上图可看出菌种培养出来,数量比较多。

在显微镜下面可以清楚看到扫把头形状的菌体

2 实验分析

2.1上图有本组培养的青霉菌图片,几天后,可以看到平板布满了青色以及丝状的菌体。

2.2通过利用青霉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形成的抑菌圈的直径的大小,并利用青霉素标准曲线图,对应出发酵液中所含青霉素的含量。本组连续三天得到比较小的抑菌圈,其他时间并未得到抑菌圈,可能是以下的问题导致的

1、青霉素发酵是采用摇瓶发酵的方式,由于发酵瓶没封好,早成部分发酵液溢出,从而影响青霉菌利用营养物质合成代谢产物。

2、发酵过程中,出现大量青霉菌凝聚成块并贴在发酵瓶边的现象,导致青霉菌未能充分接

触发酵液,从而不能产生或产生少量青霉素。

3、PH对青霉素的稳定有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发酵过程,并没有严格控制PH。

整体实验应该是失败……

实验四乳酸杆菌发酵酸奶以及其分离与纯化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乳酸菌发酵酸奶的原理;

2、掌握分离、纯化乳酸菌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

无氧菌

糖乳酸

酸奶:发酵过程是双菌或多菌的混合培养实现的。

酪蛋白小肽或氨基酸促进球菌生长、甲酸

促进杆菌产生

中间有大量的乳酸、乙醛、双乙酰产生

乳酸菌发酵过程是双菌或多菌的混合培养实现的,酪蛋白分离成小肽或氨基酸,促进球菌的生长,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醛、双乙酰。乳酸菌利用牛奶为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得到主要发酵产物乳酸

三、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材料鲜奶;益力多酸奶;白砂糖。

仪器玻棒;立式高压蒸汽灭菌锅;酸奶装瓶;显微镜;恒温水浴锅;低温冰箱;PH 试纸等。

试剂无水乙醇;牛肉膏;葡萄糖;蛋白胨等。

四、实验步骤

(一)酸奶的制作

1、配奶150mL加15-20g白砂糖,搅拌至融化均匀;

2、接种按总体150mL鲜奶加15mL益力多,桌面上水平摇匀;

3、装瓶

4、保温40-42℃3-4H,常观察,整瓶上下层面出现凝乳时停止培养,并转

至4-5℃低温下冷藏1-2天。

5、后热低温下后热

(二)乳酸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1、益力多中乳酸菌的分离,按10倍稀释法(原液大约为109/mL浓度)

2、LB固体培养基制备胰蛋白胨1g ;氯化1g;酵母提取液0.5g ;琼脂粉

2g。摇动容器直至溶质溶解,用5mol/L调PH至7.0,用去离子水定容至

100mL,灭菌20min。

3、益力多中乳酸杆菌的纯化:划线,染色法,画图,照片,显微镜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酸奶的制作

1)实验结果

乳酸杆菌纯化图片

乳酸杆菌纯化后在显微镜下的图片

2)实验分析

本实验直接采用益力多中的混合菌来发酵酸奶,其中的杆菌分解酪蛋白为氨基酸和小肽,促进球菌的生长,而球菌产生的甲醛又刺激杆菌产生大量的乳酸和部分乙醛,此外球菌还产生了双乙醛这类风味物质,达到了稳定的混合发酵。乳酸发酵是利用乳酸菌产生乳酸,从而改变牛奶中的PH,达到酪蛋白的等电点,进而出现沉淀。但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发酵过程并没有出现凝乳的现象,其他班级加入的益力多的量比我们多,很多出现凝乳现象,所以可能是益力多的量不够,无法凝乳,也可能是因为益力多的本身已经纯化菌种多次,造成菌种功

能衰退。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 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分布 消毒灭菌

细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 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 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 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 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 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 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 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 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 4.做好使用记录 3.微生物知识 1.细菌按形态分类: 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 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 菌毛 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 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5.真菌 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如:酵母菌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我国教科书中,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香菇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现代定义: 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空间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细胞结构分类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主要特征: 体小面大 一个体积恒定的物体,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微生物体积很小,如一个典型的球菌,其体积约1mm3,可是其表面积却很大。这个特征也是赋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谢快等特性的基础。 吸多转快

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其高效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据研究,乳糖菌在1个小时之内能够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朊假丝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生长繁殖快 相比于大型动物,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繁殖速度。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内繁殖1次。不妨计算一下,1个大肠杆菌假设20分钟分裂1次,1小时3次,1昼夜24小时分裂24×3=72次,大概可产生4722366500万亿个(2的72次方),这是非常巨大的数字。但事实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营养缺失、竞争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微生物无法完全达到这种指数级增长。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 (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发酵、单细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2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3. 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4. 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 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 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2.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可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mm等分为100格每 格长0.01mm(即10μm)。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的大小,而是用于 矫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 3.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有 等分为50小格和100小格两种。测量时,需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 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显微镜或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 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用目镜测微尺 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大放 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 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4.球菌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杆菌则用宽和长的范围来表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直 径约为0.8μm,枯草芽孢杆菌大小为0.7~0.8×2~3μm。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本次试验中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 计数法是将少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 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以及Hawksley 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 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盖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0.02mm3,而且盖玻片和载波片之间 的距离只有0.02mm,因此可用油浸物镜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除 了用这些计菌器外,还有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涂片面积与视野面积之比的估算法, 此法一般用于牛乳的细菌学检查。)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操

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2年 12 月 4日 姓名系年级 2011级生科2班组别四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一、【实验目的】 1. 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同的酶系统。 2.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细菌坚定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5. 了解吲哚和甲基红试验的原理以及其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培养基:培养基:固体淀粉培养基、固体油脂培养基(大分子水解试验);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内装有倒置的德汉氏小管)(糖发酵试验);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试验);葡萄 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试剂:卢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 仪器: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德汉氏小管 三、【实验原理】 1.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由于各种 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所以他们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虽利用相同的底物但产生的代谢产物却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不同的细菌,尤其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生理生化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 2.淀粉的水解: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 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而淀粉遇碘液会产生蓝色,因此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在淀粉培养基上培养用碘处理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据此可分辨微生物能否产生淀粉酶。 3.油脂的水解:在油脂培养基上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苔的颜色,若出现红色斑点,则说 明此中菌可产生分解油脂的酶。 4.糖发酵试验: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 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 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产酸后再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5.IMVC实验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 (1)吲哚试验:是用来检测吲哚的产生,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但并 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具有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的能力,所以吲哚实验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化学检测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第八周

年级:2009 专业:医学检验班级:一班姓名:赵富海学号:2009221792 实验八、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K-B法】 菌种(均为幼龄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埃希菌1.5×108/ml 药物纸片:青霉素、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 方法: 1.涂菌(棋盘划线法),室温放10min; 2.贴药敏纸片,注意间距(大于24mm)和边距(大于15mm); 3.置35℃24h判读结果。 结果如图所示: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价结果 实验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对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敏感。 【试管稀释法】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b1.5×108/ml 抗生素:庆大霉素32u/ml 方法: 1.对倍稀释抗生素

2.加菌液0.1ml/管,摇均35℃16—18h 3.判读MIC 试验操作如下图所示: 注意:设立对照管(肉汤对照管,待测菌生长对照管和质控菌生长对照管) 结果判断: 不出现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该药对该细菌的MIC. 如图: 实验结论:MIC=原药物浓度(32u/ml) ×稀释倍数(1:24)=2u/ml 【联合药敏试验】(示教)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b 结果判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

①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 ②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 ③青+万=青单+万单→相加作用 ④青+林>青单+林单→协同作用 大肠b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 ①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 ②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 ③青+林=青单或林单→无关作用 ④青+南>青单+南单→协同作用 【实验讨论】 1.K-B法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有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即抑菌圈愈大,MIC 愈小。 2. K-B法影响因素 ①培养基的质量,如PH、深度、硬度和表面湿度等; ②药敏纸片的质量,含药量和保存方式; ③接种菌量正确与否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取决于比浊标准的配制,正确使用和保存; ④试验操作质量:接种细菌后贴片时5~15分钟; ⑤孵育条件,温度和时间:培养时间16~18h,不要超过24h。 3.稀释法原理: 以水解酪蛋白(MH)液体培养基将抗生素作不同浓度的稀释,然后种入待测细菌,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被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 4. 稀释法影响因素:培养基、接种菌量、蛋白质结合率、抗菌药物的配制、结果观察的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本试验的结果。 5.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AST)的意义 ①可预测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既AST试验结果为“敏感”时,治疗可能有效;试验结果为“耐药”时,使用该药物治疗肯定失败; ②指导临床医生选择使用抗生素,AST的结果往往在给予病人经验性治疗24~48h之后,若AST结果为“敏感”,该治疗为有效,若结果为“耐药”,即应更换药物; ③提供所选择药物的依据; ④监测耐药性,分析耐药菌的变迁,掌握耐药菌感染病的流行病学,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6.通过此次实验掌握纸片扩散法(K-B法)、试管稀释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的判读及其临床意义,并掌握联合药敏试验结果的观察、判断。

微生物实验报告模板

微生物实验报告模板 淀粉与微生物篇一:实验十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 第十次实验分离产淀粉酶微生物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类 年级:20XX级 姓名: 学号:1007040085 20XX年XX月XX日 实验十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学习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为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分离接种。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发分离微生物。 4、认识为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5、掌握分离产淀粉酶微生物的试验方法和步骤,了解产淀粉酶的微生物种类及形态。 二、实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有重要应用潜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不同土样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和霉菌。一般

在较干燥,偏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放线苗数量较多;酵母菌在一般土壤中的数量较少,而在水果表皮、葡萄园、果园土中数量多些。本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应该取那些富含产淀粉酶的微生物的土样。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类型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方法有 1、简单单细胞挑取法 2、平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结合,该方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原理包括: 1)稀释后的细胞悬液图不在平板上可以分离得单个菌株 2)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下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方法完成。 以淀粉作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未分离细菌,能产淀粉酶的细菌能生长,且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淀粉不透明,被消化后变透明),则产淀粉酶微生物被分离出来。本实验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 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 实验材料: 1 土样溶液,无菌生理盐水 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 实验步骤: A 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 B 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 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 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 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 菌落计数 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 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 实验结果及数据: 实验结果如附图。

【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专业学号 姓名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用到哪些试剂、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写出,包括数量) 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步骤填写,切忌抄袭)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2.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先将灭菌锅锅内的冷空气完全排尽? 实验二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这是个综合实验,请大家回顾三周来的所有操作步骤,将其整理成连贯完整的一份报告,注意每次实验的衔接,不要把其他的实验项目写进来,但也不要漏写该实验的相关步骤。)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整个综合实验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每周所做的相关步骤)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划线分离时,为什么每次都要将接种环上多余的菌体烧掉?划线为何不能重叠? 2、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自己所需要的纯培养? 实验三平板培养测数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相关步骤)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七、思考题 1、平板菌落计数法中,为什么溶化后的培养基再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2、本次实验是否成功?如果失败,试分析原因。 实验四简单染色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菌的显微形态) 六、思考题 1、简单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实验五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判断自己分离到的菌种是G还是G+-?) 六、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染色与形态观察 第一部分:显微镜的使用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油镜的使用原理和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2.学会正确使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 3.了解各种显微镜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原理 (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可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的机械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目镜、镜筒、基座回转器、物镜、载物台、光圈、聚光器、光源、镜臂、细调节器、粗调节器等。 2、光学部分:目镜、物镜、聚光器、光圈、光源。 (二)放大倍数 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这时光圈就要打开得愈大。 显微镜的性能受物镜的分辨距离或分辨力所限制。分辨距离即透镜所能分辨的两个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分辨距离愈小,透镜的分辨力愈高,物像也就愈清晰。因此常以分辨距离来衡量显微镜的分辨力。 R=0.61λ/N.A 式中:R-----分辨距离; λ------作用光的波长; N.A------数值口径。 一些介质的折射率

介质折射率 空气 水玻璃香柏油 1 13 55 1.56 三、实验内容 (一)材料: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 (二)方法: 细菌很小,须使用油镜方可观察到。油镜是显微镜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观察时与玻片非常接近,稍不小心即可压碎玻片,更严重的是损坏镜头,故必须极其仔细地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 1、为使低倍镜取得最适之光源,可将低倍镜头调节到离载物台约1cm的高度,将聚光器提高,光圈完全打开,然后调节电压旋钮至视野最合适。 2、滴一滴香柏油,固定于载物台上,用推动器调节到载物台正中。在双目侧视下,下旋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入油中几乎与标本片相接触。然后眼睛从目镜观察(如光线不足,可适当增大电源电压),徐徐上旋粗调节器至看到模糊物像之后,再用细调节器调节以使物像清晰。如镜头已离开油面还未看到物像,则再重新操作。 3、更换标本时应先提高油镜头,再更换玻片,切勿随意移动显微镜的位置。 4、油镜观察完毕后,按“显微镜保护”中(6)项处理。 5、最后将油镜各部分还原,聚光器下降,反光镜垂直于镜座,镜头转成八字形, 以免与聚光器发生碰撞。 四、思考题 1、使用显微镜时为何调节下列构造?反光镜,光圈,聚光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镜头回转器。 答:聚光器的位置之升降可影响视野的明亮度,上升则视野明亮,下降则光线减弱。光圈的放大或缩小也可控制视野明亮程度。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均是调节焦距的装置。镜头回转器为装置物镜和转换物镜之用。 2、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时,工作距离与光圈的关系。如何利用这一原理用好显微镜? 答: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为何要选用与玻璃折射率相似的香柏油作为油镜的介质?油镜的原理是什么? 答:香柏油只在使用油镜头时(100倍物镜)使用,因为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 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可见光的波长平均为0.55μm。当使用数值孔径为0.65的高倍镜时,它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为0.42μm;而使用数值孔径为1.25的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文档

2020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文档Contract Template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专业学号 姓名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用到哪些试剂、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写出,包括数量) 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步骤填写,切忌抄袭)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2.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先将灭菌锅锅内的冷空气完全排尽?

实验二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这是个综合实验,请大家回顾三周来的所有操作步骤,将其整理成连贯完整的一份报告,注意每次实验的衔接,不要把其他的实验项目写进来,但也不要漏写该实验的相关步骤。)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整个综合实验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每周所做的相关步骤)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划线分离时,为什么每次都要将接种环上多余的菌体烧掉?划线为何不能重叠? 2、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自己所需要的纯培养? 实验三平板培养测数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相关步骤)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七、思考题 1、平板菌落计数法中,为什么溶化后的培养基再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格式标准) (生命科学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11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 N·A=n·sinα 2、 D=λ/2N、A 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 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 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大肠杆菌微生物培养实验报告及评价标准

实验1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计数 实验原理 纯化分离:人为提供适宜的菌落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 等)。用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菌落。 筛选:转基因大肠杆菌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所以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 培养基中可以正常繁殖长成菌落。而普通的大肠杆菌没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咋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 培养基中不能繁殖。由此可进行大肠杆菌的筛选。 梯度稀释并计数:通过浓度梯度稀释把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稀释到一定浓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由此可计数计算大肠杆菌的数量。 实验目的 1. 通过制备LB 固体培养基,对平板进行划线等,学会使用固体LB 平板。 2. 通过用液体培养基,学会对微生物进行扩大培养。 3. 通过稀释,学会用计数器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实验材料和药品 待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液、高压蒸汽灭菌锅、LB 固体培养基、LB 液体培养基、接种环、玻璃涂布器、培养皿、恒温培养箱、摇床、酒精灯、无菌水、移液枪、EP 管 实验步骤(用简单的流程图表示)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如照片、表格等) 稀释倍数104105 大肠杆菌单个菌落个数837799111812 平均数86.313.7 浓度 1.726×1070.274×107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结果:稀释了105计算出来的结果约为1.726×107ml/cm^3 稀释了104计算出来的结果约为0.274×107ml/cm^3 全组数据计算出来结果为2.233×107ml/cm^3 讨论: 在稀释倍数为104的试验中大肠杆菌菌落较少,原因可能是在稀释过程操作中,震荡不够,而且由于不小心洒了半管104稀释液,所以取液接种的时候底层的大肠杆菌数量偏少了。也有可能是靠近酒精灯附近使得温度升高杀死了一部分细菌或者降低了活性。 从实验图片中可以看出,涂布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固体培养基上不平滑,有多处破损,细菌在破损处的生长大多是不规则的连续紧挨在一起的,所以不便于菌落的计数,也会影响最终实验数据。 课后提问 使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计算出来的细菌数量与实际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呢?误差有多

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一)掌握一般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及要求,掌握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熟悉一般培养基 的制备过程和各种器皿灭菌方法。 (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掌握细菌抹片的制备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及油镜的使用方法,并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反应特性。 (三)掌握学习用微生物学原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及步骤。二、实验用品(一)器材 量筒、烧杯、电子天平、漏斗、三角烧瓶、空试剂瓶、玻璃棒、玻璃平皿、刻度吸管、pH试纸、纱布、脱脂棉、天平、电炉、试剂瓶瓶塞、扎绳、放大镜、包装纸、洗耳球、酒精灯、载玻片、火柴、吸水纸、剪刀、记号笔、接种环、注射器、镊子、钳子、毫米尺、培养箱、水浴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油镜 (二)试剂及材料 肘胨、蛋白胨、猪胆盐、氯化钠、琼脂、乳糖、0.01%结晶紫水溶液、0.5%中性红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氢氧化钠、盐酸、牛血清、革兰氏染色液、蒸馏水、小白鼠、病猪内脏 三、实验步骤(一)培养基的制备 (所有用到的器皿都已121℃高压灭菌15~30min,倾注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完成,并放在无菌操作台内) 1、麦康凯培养基

(1)组成:蛋白胨17g、肘胨3g、猪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7g、乳糖10g、0.01% 结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红水溶液5ml、蒸馏水1000ml (2)方法:将蛋白胨、肘胨、猪胆盐和氯化钠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调节pH至7.2。 将琼脂加入600ml蒸馏水中,并加入乳糖,加热熔化。将两液混合,分装于烧瓶内,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待冷却至50 ~ 55℃时,加入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摇匀后倾注平板。 注: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配好后需经高压灭菌。 2、血清平板 (1)组成:营养琼脂、牛血清 (2)方法:将灭菌的营养琼脂加热熔化,冷却至45~50℃时,加入牛血清,并混匀, 倾注平板。 注:不得将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灭菌。 3、LB培养基 (1)组成: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琼脂15g (2)方法:在950ml蒸馏水中加入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琼脂和氯化钠,调节 pH至7.4,加热熔化,分装于瓶中,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格式标准参考) (生命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4)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6)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 (7)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 (9)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10)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 (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3)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N·A=n·sinα 2.D=λ/2N.A 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看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看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和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菌名:大肠杆菌菌名:金黄色葡萄球菌 放大倍数:100×10(×5)放大倍数:100×10(×5) 特殊结构:无特殊结构:无 视野观察下微生物的形态 2、油镜使用时为什么必须干燥装片?

南医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总结优化版

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20xx级xx专业(x)班学号XX 姓名xx 第x室第x组组员:xx 指导老师:xx [摘要]脓汁和粪便标本中有不同的病原菌。本实验主要探究检测其病原菌的类型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鉴定从而确定其病原菌的名称和性质。在实践中学习培 养基的制备、消毒和灭菌,细菌的分离与培养,细菌群体和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 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等技巧。从而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各种操作方法,培养对微生物 实验的兴趣。 [引言]常见的化脓性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结核杆菌、假单胞菌、流感杆菌等。浓汁标本在做细菌分离培养的同时, 均须直接涂片检查,观察是否有典型形态的菌体,芽孢有无,为临床提供最初的 诊治依据。 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有志贺氏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属、弧菌属、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等。粪便标本中常含有很多杂菌,应根据检验目的菌的不同而选择培养基(如SS、伊红美蓝平板、碱性蛋白胨水),尽可能抑制杂菌,以利于病原菌的检出。 本实验通过常规的病原菌检测方法从脓汁标本中分离出黄白两种细菌,均为 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中黄色是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是白色葡萄球菌; 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紫黑色和粉红色的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紫黑色 的是大肠埃希菌,粉红色的是痢疾志贺菌。 1实验材料 1.1器材 打火机油性笔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污物盘普通冰柜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奥林巴斯CX21型生物显微镜电炉试管(带棉塞)称量纸药勺牛皮纸硫酸纸橡皮筋尺子锥形瓶高压蒸汽灭菌器镊子bo片吸水纸拭镜纸 1.2 试剂药品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蒸馏水脓汁标本粪便标本石蜡油生理盐水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通过制备营养琼脂,营养肉汤,半固体琼脂培养基,掌握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方法。 2. 了解实验室和医院空气的有菌环境,加强消毒灭菌的观念;掌握医院病房空气的细菌检测方法;掌握空气的卫生细菌学监测指标及意义;了解人体体表的有菌环境,加强消毒灭菌的观念; 3. 通过平板分区划线法掌握细菌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方法。通过斜面培养基接种法掌握细菌的纯培养方法。通过肉汤培养纯菌种。 4. 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法,通过油镜观察革兰氏染色后的脓汁和粪便标本涂片中病原菌个体形态特征。 5. 通过糖发酵试验鉴定大肠埃希菌和肠道致病菌。通过血浆凝固酶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通过药物敏感试验,了解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对于青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敏感性。通过半固体穿刺接种法,鉴定大肠埃希菌和肠道致病菌。

实验器材 1. 培养基的制备:干粉培养基、蒸馏水、天平、称量皿、药勺、锥形瓶、量筒、电炉、洗耳球、试管框、移液管、棉塞、牛皮纸、纸绳、手套、石棉网、橡皮筋 2. 细菌的分离培养:脓汁标本,粪便标本、普通培养琼脂平板,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接种针,油性笔 3. 细菌的纯培养: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斜面培养基 4.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斜面培养物、营养肉汤、生理盐水、镜油瓶、拭镜纸、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打火机、中性笔、革兰染色机(结晶紫试剂、卢戈碘液、0.95乙醇、稀释稀释复红染液)、液体培养基 5. 细菌的生化试验:葡萄糖发酵管、乳糖发酵微量管、接种针、酒精灯、打火机、中性笔、菌液、营养琼脂平板、接种环、药物纸片(青霉素、庆霉素、头孢曲松)、玻片、兔血将、生理盐水 6. 细菌的血清学试验:玻片、福式志贺菌诊断血清、生理盐水、接种环、酒精灯

微生物实验报告

《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实验目的:本次脓汁粪便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实验,旨在通过培养基制备,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以及细菌鉴别实验如革兰氏染色法,血浆凝固酶试验,药敏试验,半固体接种法实验,从而对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初步掌握微生物试验的基本技能和原理,也有助于无菌观念的树立。 1.实验器材: 接种针、接种环、油性笔、打火机、试管架、普通冰箱、冷藏室、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电炉、蒸馏水、玻片缸、消毒液、1‰新洁而灭、天平、砝码、细菌干粉培养基、锥形瓶、量筒、试管筐、糖发酵管、灭菌平皿、试管(棉塞)、刻度吸管、洗耳球、称量纸、硫酸纸、牛皮纸、橡皮筋、尺子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培养基的制备、消毒和灭菌 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 ①调配→溶化→矫正pH →分装→灭菌→检定→保存。 ②干粉培养基→蒸馏水→加热溶化→分装→灭菌→检定→保存。 ③如下图表格内容要求所示制备培养基。 表一 组号培养基称量 (g) 水量 (ml) 煮沸 (次) 分装 (ml) 备注(40人份) 1 营养琼脂11.4 300 4瓶,500ml瓶,平板 2~4 营养琼脂 2.9 75 3 5 15支,中试管,斜面 5~7 营养肉汤 1.1 50 1 3 15支,小试管,液体 8~10 半固体 1.5 50 3 3 15支,小试管,高层2.2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2.2.1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取脓汁标本在普通平板表面划线,取粪便标本在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菌,在37℃培养18~24h ,从而分离出单个菌落。 2.2.2观察形成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表面、颜色。 2.2.3细菌的纯培养:取脓汁标本在普通平板上的黄色、白色单菌落,粪便标本在伊红美蓝平板上的紫黑色、淡粉红色单菌落接种在四个斜面培养基,标记,在37℃培养18h。 2.3细菌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 2.3.1革兰染色法观察细菌形态。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涂片:取一玻片在玻片的左右两侧上加生理盐水3~4ul,2滴,分别取黄色和紫黑菌菌苔少许(1mm小菌落的半量)与左右两侧盐水混匀,涂成1cm2。干燥:在空气中放置至干燥。固定:在酒精灯上来回横穿2到3次对其进行固定。染色:结晶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标准) (生命科学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5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11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

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 N·A=n·sinα 2. D=λ/ 3. 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看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看不清。 4. 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仔细观察并绘图 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三)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和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