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阅读教学要着力构建_意会_与_言传_的桥梁

阅读教学要着力构建_意会_与_言传_的桥梁

阅读教学要着力构建_意会_与_言传_的桥梁
阅读教学要着力构建_意会_与_言传_的桥梁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关于古人读书学习的一句老话,意思是只能用心去领会,不能通过语言来传达;学习靠的是各人自己去揣摩,讲不出什么道理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老子》中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庄子提得更明确,《庄子·天道》中言“语有贵也:语之所随者,意也。意有所随,不可以言传”;清代的刘大魁更完整表述了这句名言,他在《论文偶记》中讲:“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这已经是中国古代传统语文教育的习惯用语了。

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语文课堂中的“意会”发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移情、融合、反思,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过程中实现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言传”应该有三种含义:①学生用语言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②师生之间的言语对话;③生生之间的言语对话。“意会”具有人文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言传”具有基础性特征和工具性特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其中蕴涵着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思想:首先,从阅读教学的价值指向来看,“意会”关注文本的深层的意义层面,偏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改中彰显人文性的理念与此一脉相承,这对当前那种只重知识传授、语言训练的平面化的课堂教学仍是一面镜子。其次,从阅读教学的方法、理念方面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代语文阅读教学偏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感悟意会,这与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和重体验、感悟教学的理念也是神同名异,对改变当前屡禁不止的灌输式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若从当代对话教学的角度来看,“意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三边对话。但“只可意会”的神秘性和模糊性使其变得难以操作,在当代常被指责为低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老教学传统中哪些需扬?哪些需弃?这值得深思。

一、阅读课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意会,不能“重言轻意”

我曾听过一节《陋室铭》的公开课,老师颇费心思设计了很多课件,学生读课文之后是文言字词解释抢答;然后翻译句子抢答;最后是思考题抢答,其中包括:①全文主旨是什么?②陋室环境怎样?哪是写室中人生活和交往的?③文章用了什么写法?……问题面面俱到,学生抢得不亦乐乎,但给人的感觉是整个教学活动只是游离在文本世界的表层,学生完全没有走进古代士人的情感世界,完全没有意会到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境界,更谈不上在与高贵品质的对话中建构自己的人格了。应该说每个文本都是由不同层面构成的立体结构,比如我国古代就有言、象、意的说法。这种教学至少存在这样几个弊端:①仅停留在“言”的层面而未进一步深入。②直接告诉学生文章的主题,而缺少形象层的过渡,未经学生意会,主题被抽象地建筑在语言的层面之上。这种教学只能算是一种单纯的线性的知识传授、语言训练,忽略、淡化甚至是缺失了意会、感悟,我们姑且称其为“重言轻意”。

语文课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意会”,这才符合汉语言教学的特性。“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乌申斯基语)。语文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这是“人文性”第一次列入国家课程文件。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无疑是强调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而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价值并不指向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它的价值实质是其“精神性”。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一文中写到:“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

—价值观念和人生观。”语文课的这种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种非物化、不可操练、难以测量的情感意识养成过程,与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没有直接关系,这一过程更多借助学生主体的体验、感悟、意会来建构。缺失了“意会”,语文教育的人文目标就难以实现。

语文课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意会”,有助于真正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意会是自我的,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意会,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在“意会”中与文本对话,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可以说语文课有了意会,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解放。而那种“重言轻意”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这与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背道而驰,从而也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最终价值。

二、阅读课要扎扎实实抓语言训练,谨防“得意忘言”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

—“老师我明白了作者的意思,但我说不出来”。或者是“……错了,我说错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学生语言贫乏、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偏疏?这种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得意忘言”吧。它启示我们语文课重“意会”但也不能丢弃“言传”。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安塞腰鼓》一文的课,环节大体是:第一步,教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二步,放映多媒体课件。忽而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学生大呼“哇噻”!忽而是响声振天的安塞腰鼓,学生大呼“哇”!课件很长,画面生动,“咚咚咚!咚咚咚……”的鼓声震耳欲聋。第三步,学生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谈感受,教师导出全文主旨。第四步,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蓬勃的生命力和黄土高原的赞美。于是,学生或表演、或舞蹈、或高歌、或绘画,课堂好不热闹!新课改后这样的课在许多地方屡见不鲜,课堂浮华之风渐起,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其最大的失误是华而不实,表面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根本没有好好读书。语文确实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但这决不能忽略或虚化甚至是淡化语言的训练。这样的课用课件来催生“意会”,用自由表演来代替“言传”,脱离了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异化,

阅读教学要着力构建“意会”与“言传”的桥梁

王正玲

(山东省新泰弘文中学)

33

摘要:本文试图以接受理论为指导,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指出接受主体在文学欣赏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文学文本本身对读者的想象空间起着制约和诱导作用,即读者的创造空间具有非任意性。文本对象与接受主体的双向交互创造构成了文学作品。

关键词:文学文本;读者;细读法

1.文学文本与接受主体的关系

在接受理论中,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的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人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之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文本对象与接受主体,不能简单地视为编码与译码、输送与承接、授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成双向建构,互为对象,互为主体,相互阐释,相互生成。黑格尔说过:“每件艺术品也都是和观众中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文学读解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它具有很宽泛的自由性,任何一种企图定于一尊的解释都会受到历史的无情嘲弄;另一方面,这种自由解释又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超过作品形象所提供的可能的范围。解释行为中的多种偶然性又包含着必然性,不是任何一种随心所欲的臆说都具有合理性。

2.文本解读中的字句解析

第一个例子来源于狄更斯的《艰难时世》第一部第十章,Stephen Blackpool很晚回到家里,发现与他分居的妻子也回来了,醉醺醺地,一副可怜相。他们互相说了几句难听的,然后她就要求借Stephen的床过夜。Stephen愤愤不平地给她腾了床。

(1)As she staggered to it,he avoided her with a shudder,

文学文本与读者反应

路利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

如果说精神涵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那么语言训练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第一要务。“语文”的命名者叶圣陶一直强调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强调听、说、读、写一把抓不可偏废。从吕叔湘、张志公到王国正、宁鸿彬等也都反复强调学语文语言训练是基础。语文教育首先是一种语言技能训练,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种观点是自建国后一直影响甚至是主导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语文教学观。但这一观点在凸显人文性的新课改中却被很多人视为批判对象,认为应完全抛弃,这难道不是一种矫枉过正?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教改的大潮中,语文教育不能因为追求时尚而丢弃永恒和本真。

三、言传为抓手意会为旨归,构建意会与言传的桥梁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这就决定了意会与言传密不可分。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世界存在的家园”,我们也不妨说言传是意会的家园。离开意会,言传将失去意义;没有言传,意会将无以存在。意会在言传中推进,意义在言传中生成。言传是语文教学抓手,意会是灵魂。言传与意会骨肉相连,语文阅读教学应着力构建意会和言传的桥梁。

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着意会与言传的融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课程目标设计的维度。这三个要求,即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教育的过程性三方面的融合,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就必须将“言传”与“意会”融合起来。另外,《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本体功能主要指向语文的工具性——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延伸功能主要指向语文的人文性——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言传与意会的融合共建。

语文课要应该以言传为抓手意会为旨归,努力构建意会与言传的桥梁。反观很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无不是意会与言传的有机融合,无缝焊接。仅举郑桂华的《风筝》一课为例说明,郑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并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意会文本。如:抓住“嫌恶”一词,通过与“讨厌”等词语的辨析让学生感悟出“我”对风筝的深恶痛绝;抓住“精神的虐杀”,通过对“虐”字的读、写、运用,通过文中表现“虐杀”的语句来理解“我”踏坏弟弟风筝的言语、行为、神态以及对弟弟的伤害之深……总之,她紧紧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在看似无意却有意的讨论中,带领学生一步步走入语言深处,走入文本的意义深处。正如于漪老师曾经说过的:“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总之,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意会是语文课的人文性的呼唤;注重学生言传的训练是语文课回归本真的要求。缺失意会的语文教学可谓画龙未点睛;忽略了言传训练语文课就是美丽的空中楼阁。语文课应立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着力构建意会与言传的桥梁,力求“得意”而不“忘言”。

34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 效结合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结题报 告 扶沟县韭园镇二十里店小学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如今的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代替了往日的问答分析,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几年的实践过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的改观。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词语句子,为什么说话、作文还是词汇贫乏,错字错话连篇?要么就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套话,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究其原因,应该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和训练的不足。据调查统计,现阶段小学生只有13%的学生爱写作文,21%的学生有点喜欢作文,24%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36%的学生怕写作文,6%的学生讨厌作文。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无处着手”。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文章”。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们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在教“阅读课”,但阅读课对语言的品味、训练、表达方法的体会和指导落实的也不够深入,读写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崔峦先生说过:“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作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流派纷 呈。“随文练笔”就是其中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随文练笔的研究现状大致如下: 1.日本的随文练笔研究强调的是,让课文成为学生模仿练笔的范例,充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立足课文特点,及时进行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从而达到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2.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把“随文练笔”看作是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反对将学生作文变成一些硬挤出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实验研究方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实验研究方案 洋浦干冲小学林秀丽 一、研究背景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成为WTO成员,无疑也对外语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习某种语言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该语言进行实际交际,学习英语也正是为了能运用它来完成交际的任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因此,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法国心理学家、外语教学家古恩在研究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后总结:学生学习外语要像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要在自然环境中按思维动作的先后顺序模仿操练习得。因此,学习英语要像学习母语那样,在语言环境中,潜意识的、无意识的,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方式获得。而我们的孩子正是缺少这样真实的语言环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尽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情境。

英语课堂上又该如何设计恰如其分的情景呢?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好的情景设计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学习氛围,感受语言,享受到运用语言沟通的快乐,而且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景,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然而反观我们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往往不尽人意,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1)教师在设计情景时,仅仅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或者只是简单地把教师主观认为比较好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会话,无视学生的体会,如此情景设计只会将学生强制性地纳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情景设计过于虚假,教师在情景设计时没有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摄取适当的场景,而是人为地编制了一些单一重复,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的情景;(3)中下学生参与交际时心中有疑虑,好的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大家越学越没劲。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我们提出了《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界定 情景(Situation)就是指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包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社会语言情景和用实物、图画、手势、动作及课件创设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与探索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与探索》 课题研究中期小结 (2008-2009下) 转眼间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本学期课题实验的工作,能根据期初的课题工作计划,发挥团队优势,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活动,提高课题实验质量,在不断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围绕专题,组织学习,读好一本书。 本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或重点问题,实验教师进一步梳理思路,细化课题加以研究。第一:在阅读教学上下工夫,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和谐发展;第二:充分理解和领会人教版小语教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习作编写理念,将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使学生的习作训练经常化、系列化。平时,坚持自学和集中两种形式,不断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或经验文章,读好一本书,做好笔记。如: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是“减负”最佳手段的理论等。教师自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语文课标、业务杂志和报刊等。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会,课题教师相互交流各自实验作开展情况,总结研究方法、体会,共同交流围绕课题进行备课,深度挖掘文本。 2、关注课堂,开展实践,上好每一节课。 1、咬定“文本”不放松——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颂。在教学中,我们语文组老师认真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懂得了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生有了较好的习惯:读文章时能仔细认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了教师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练习,学生们就可以超越文本,驰骋神思妙笔。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语文组教师们注重指导学生养成读课文、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们致力于文本的理解、消化,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学习作者的立意方法、写作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了自己的写作内容。

让评语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让评语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评语是班主任对学生一个时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综合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身体状况和品德状况等方面做出的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是班主任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交心、谈心,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形式。评语的最终目的在于启发、引导、激励和鞭策学生。班主任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态度、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等,把每一次评语都当作一次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让评语成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表扬式”评语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个性特点,班主任应采用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表扬方式。应注意表扬的艺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增强学生的驱动力。对于学习困难生班主任应优先表扬。重点表扬。可能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便能激发学生的上进热情。 对一名学习非常努力,但因客观原因成绩总上不去的学生我这样写道:本学期增加了新课程,学习难度加大了不少,但你却能克服基础较差的困难,竭尽全力,而且副科成绩相当不错,老师也分享了你成功的喜悦。下个学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让老师和你一起面对,好吗?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适当避开他们的学习,谈他们的性格。甚至可以避开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利用从家长那里获得的信息,谈他们在家里的表现,主要是谈他们的优点。 对一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这样写道:你有自己的优势——勤奋、踏实,刻苦,这是班里许多同学所缺乏的品质,再加一点儿自信,你就可以成功。你应该自豪地说:我很棒,我在努力。 对一位性格自卑、孤僻,学习成绩极不理想的女学生,我这样写道:你在家里是一个懂事的女儿,家务活干得非常出色,班里许多同学都比不上你。作为一个女性,我非常羡慕你的母素,她有你这样一个能干的女儿。 “激励式”评语 对于班里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优秀生”,我认为应该慎表扬多激励,使他们始终起到班级“领头羊”的作用。 对新人团的学生我写道:这个学期你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高兴之余是否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多了几分责任呢?相信你在下个学期,会时时以团员的身份警醒自己,把这份责任(团员的带头作用)承担起来。

最新《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 创设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思考研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创设情境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能更好地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 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小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式上直观的模仿胜于理性的思维,形象的接受胜于抽象的理解。他们更适合在游戏、娱乐中掌握新本领,学习新知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够善于运用、善于创造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产生兴趣,必将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效。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情景教学的一些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创设情境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并配有大量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彩色插图,情景会话贯穿全套教材,以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训练。此外教材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表演的心理,安排了大量儿童感兴趣的游戏、英文歌曲、绕口令、儿歌等内容,这些都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实施直观教具提供了方便。教师在教授新单词时,运用实物或画出相应的简笔画,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有效的学习。 因此,教师要熟悉和把握教材体系,充分体现和挖掘教材的情景内容,活用教材,创设情境。 2.运用多种手段刨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不是用‘好胜心’去诱导学生的竞争心理,而是要用好奇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对事物的内部活动,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正处在直接兴趣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如图片、实物、录音、动作、表演等多种媒体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发智力、培养语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最佳状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Animals这课时。课前教师可在教室里布置一个zoo的场景,教授相应的动物时,可出示相应的动物玩具,并用录音机配上该动物的叫声,达到一种真实的效果,最后,Let’s go to the zoo.一起去布置的场景中,让学生置身于“动物园”中认识动物。有条件的话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动物世界,使得画面由静变动,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景的把握,也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赞可夫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多元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想象,更好地走进文本。 一、导语激趣入情 教师“开讲”的创意,往往能为整堂优课写“基调”。因此,教师对导语的设计,必须紧密联系教学的目标、课文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在一堂优课中,虽然“好戏”还在后头,但这“开腔”可不一般,还得“未成曲调先有情”才是。 导入时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先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写,赠给他的好朋友汪伦的。说起李白,可真是大名鼎鼎,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孩子们眼睛瞪得圆圆的,悬念已成。“这个骗他上当的不是别人,就是汪伦。”孩子们更好奇了。接着,我不紧不慢地述说了汪伦怎样写信将李白“骗”至家乡,与李白结为好友的故事。这里,我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解释题

意中,借机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诗中寻求结果的迫切心情,推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深度。 讲一段趣事,无疑会先声夺人,使整堂课增色。例如:教《草船借箭》,我设计了这样别具一格的导语:“今天我们学一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叫《草船借箭》。三国故事皆为人知,可你们知道诸葛亮与周瑜谁的年龄大?”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多数孩子都说诸葛亮年龄大。我带着三分神秘笑笑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才28岁,而周瑜已有34岁。周瑜比诸葛亮年长6岁。这么说吧,当周瑜在孙权帐下当帅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农村‘待业青年’哩,他可是自学成材的。”这一导语,情趣横生,诙谐幽默,不仅使孩子发出由衷的欢笑,也为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重要铺垫。 二、音乐渲染融情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选取的音乐,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情节的发展上要与课文语言和谐,方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一时找不到合适曲子的课文,在阅读教学必须时,教师和学生恰当的弹奏、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也可以在教学重点段时,通过音乐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 研究报告 课题批准文号:JCJY2011099 课题分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所属学科: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张菲 课题组成员:戴春权田光宏李小燕符春艳鲁春梅彭金玲彭英群张桂英彭春蓉胡兴明沈建兵秦淑娴彭湖南刘胜利唐兴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自2012年1月立项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大胆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思想,确立了各阶段、各年级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交流各自经验并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与训练法,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以一种全新的训练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改变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2011年10月,我们通过从写作兴趣、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和写作方法、写作机会五个方面对学生习作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许多学生存在着“无米难炊”的难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观察的敏锐,素材的感觉,词汇量和写作技巧的积累,不懂得审题、立意、组材,再加之按教材安排,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六篇大作文,故学生练笔机会有限,所写文章语言生涩,不能自如地表达心中所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研究,旨在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的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二)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小学生的“表现欲”的特点,借助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符合学生迁移规律的需要

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发表时间:2013-05-27T16:29:27.2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7月总第139期供稿作者:王永辉[导读] 在义务教育实施以来,面对初中学生这一群体,素质教育参差不齐。在学习上,思想素质出类拔萃的学生毕竟不占多数。王永辉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毛都中学138000 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如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能力素质等等。而学生的转变主要由教师去实施,转变工作是双边活动。要使转变工作获得丰硕成果,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贵在沟通即师生沟通。沟通,关键是心灵的沟通。要做到心灵的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诚地对待学生,以心换心,教师把心交出来,交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会把心交给教师。师生心心相印,转变工作事半功倍。 在义务教育实施以来,面对初中学生这一群体,素质教育参差不齐。在学习上,思想素质出类拔萃的学生毕竟不占多数。要使他们学好,有长进,不断有所转变进步,这就非得教师把心交给学生不可。这一交出,不是降低了我们教师的人格,也不是知识的贬值,而是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是知识被人尊重的断然明智的举措。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父母的心头肉、宝贝。家长希望他们成才,国家需要他们成才。他们自己也有着五彩缤纷的梦,将来要成为什么什么的。教师责任重大,非得用心去教不可,把心交给学生是势在必行。呕心沥血是教师的工作形象。学生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有着教师的一份心血。这就是教师的自豪与欣慰。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教师一走进课堂,心中有一种神圣感,把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给所有的学生。教师在上课时,不必以45分钟为框架;把知识教给学生,不必斤斤计较在几个分数上;更不必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面对学生,而应像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教人方法那样,用功夫去引路,让人渡河,教人自救。教师应以学生学懂了一点知识,有了一点进步,而去分享学生的快乐,从中鼓励学生勤学苦练,引导学生不断向上攀登。这样,在教学中即使出现一些突发不良事件,师生互相谅解,教师就能处理得有理、有利、有节。对于当事者学生和面临的所有学生也会心服口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和谐亢奋的学习氛围,即使是枯燥乏味的公式推导,苦涩繁复的综合题的证明计算,学生们会全神贯注地、生动活泼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刻苦学习,奋力搏击,达到理想的彼岸。 这里必须指出,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以及思维素质属于中等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长一个心眼,多操一份心。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姿态,一个眼神,一句话的语气语调,无不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差生,他们的心态,本身就是很复杂的,不稳定的,易于激动的。他们怕教师看不起他们指责他们或者用冷眼旁观他们,甚至用尖刻的语言刺激他们。他们的情感世界是脆弱的。他们多心、多疑;错了,怕批评,想要好好学习了,可又憋着一股劲。差生对于面子是看重的,虚荣心很强,即使有时破罐子破摔,这也是一种虚荣心理的极端表现。别看他们平时吊儿郎当的,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其实不然。他们是要进步的。他们把教师对他们看不看得起比啥都重要。对于他们有时说理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但用情感的交流的,用教师的一颗火热的心去唤起他们被无知压盖着的正义,只要找到了突破口,师生在心灵上真正地通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的教学就多姿多彩了。 课外辅导,在整个教学若干环节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不管是哪类学生在学习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解释疑难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往往喜欢主动提问的学生,乐意解答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我们应当晓得,差生有一定的求知欲望。他们差就差在新知识,面前不能完全理解、消化,为自己所掌握。所以,当碰到了疑难问题,显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见了教师有一种自卑感,要想提问题,可又不知该从哪一点提出开来。教师应当在这关键时间主动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耐心地引导启发,有的放矢地点拨。通过他们用心动脑,顺利地化解了疑难点。无疑,他们的心灵上是感到无比欣慰的。这样一次、两次、多次,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冲击下,会茅塞顿开,心领神会,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从熟至生巧了。这样,我们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会绘声绘色了。 学生的学习状况是经常变化的。教师对所教的学生要做到个个心中有数。哪一位学生上进了,进到了哪一个层次。哪一个学生退步了,退到了何种程度。教师心中应有一盏明灯,一览无遗。无论是学生上进了,处于沾沾自喜;还是退步了,心中苦闷彷徨。教师都应及时送上一份关怀,一份温暖,一份鼓励,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灵上的障碍,引导学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教育是“心”的事业。教师教学生知识,首先要以教师的心去感召学生的心,尤其对于初中学生必须这样,教师学生真心以待。这样教师才能教得活,学生始终学得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师要在艰苦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画出一张张最新最美的图画,培养出一批批有才气有魄力的学生来。祖国繁荣昌盛指日可待,这是我们教师的心愿。

家访搭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家访搭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家访是学校与家长、学生沟通的重要形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三种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教育是补充的话,那家庭教育就是基础了。 王杰是留守中的独生子,因为奶奶田里活一忙就顾不上他,这时就会塞给他钱让他买零食吃,奶奶才会腾出时间管理农田,时间久了便成了习惯。我肯定了王杰在学校的表现,反映了他不能广泛交朋友的问题,对于乱花钱的问题,与他奶奶商量,并不是不给他钱,但在给钱的同时理应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并要求他钱不能乱花,自己实行记录,如果奶奶认为钱花的有意义,还能够奖励他,建议其奶奶用疏导的方法来协助孩子改掉环毛病。我们愉快地交谈着,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沟通从心开始。家长没有那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心灵的屏障已经消失。 彭钊上学要50分钟左右,早上七点半起床,来到学校也是九点多,我深感学生上学不易。他是个聪明能干,开朗的孩子。在谈话中知道父母很蛮宠他,更不会让他在家做家务,其实孩子在家,要让他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他的行为习惯和水平,促使他全面发展的多好啊。 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会象外面的世界一样纷繁复杂,不可揣摩。章烈涛同学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喜欢玩手机。家长文化水准较低,对孩子的学习比较漠视。认为只要会看报,会认几个字就行,没有更高的要求。 老师家访的目的不是告状,不是把“皮球”踢给家长。家访就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通过这次家访我认为要特别留心以下四类学生。第一类是留守学生。因为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学生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学生的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因为亲情缺失,学生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协助的对象,一些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第二类是学困生。学困生是家长的心病、教师的“累赘”,家长吵的多、教师批评的多,这部分学生心理负担重,心理问题也较多。所以,广大教师要树立准确的学生观、成才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分层要求,只要能使不同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就是成绩,对学生

随文练笔课题阶段性总结

随文练笔课题阶段性总结(七):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已近半年,在校 领导的支持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思想,确立了各阶段、各年级的目标, 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交流各自经验并不断总结的基础下,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与训练法,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以一种全新的训练手法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 趣,切实提升了作文教学的质量,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同时也遇到了 不少困惑。现将本学期课题研究小结如下 一、明确好处,促进教师用心探索 随文练笔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 和独特视角去用心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 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到达读写结合、读 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 教师充分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一课题研究理念。 二、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精心制订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常规,强 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搞笑的实践活动,使学 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潜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教师每一天手捧教材苦口婆心地教学生, 而我们的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这是为什么?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教师到底吃透了教材吗?我们是否把这本书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了呢?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如此丰富的“读写迁移”的资源。我们的教师真正认真地利用好了吗?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寻找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落点,以便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扎实课堂,促进课题有效探索 1、在语文教材中寻找由于表达的需要,写得或含蓄,或简练, 有意留下“空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的地方。筛选有必须代表性的材料。每一年级中,能够进行写作训练的资料比较多。我们就选取那些在本年段写作训练中有必须代表性,有必须难度的资料进行练笔,能对作文教学有真正地指导作用的结合点。 2、立足课堂,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透过课堂教学策略的 研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反复训练,突出读与写的重点、难点和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点,智力 的开发点。逐渐提高学生的读写潜力。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思考研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创设情境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能更好地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 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小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式上直观的模仿胜于理性的思维,形象的接受胜于抽象的理解。他们更适合在游戏、娱乐中掌握新本领,学习新知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够善于运用、善于创造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产生兴趣,必将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效。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情景教学的一些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创设情境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并配有大量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彩色插图,情景会话贯穿全套教材,以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训练。此外教材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表演的心理,安排了大量儿童感兴趣的游戏、英文歌曲、绕口令、儿歌等内容,这些都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实施直观教具提供了方便。教师在教授新单词时,运用实物或画出相应的简笔画,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有效的学习。 因此,教师要熟悉和把握教材体系,充分体现和挖掘教材的情景内容,活用教材,创设情境。 2.运用多种手段刨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不是用…好胜心?去诱导学生的竞争心理,而是要用好奇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对事物的内部活动,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正处在直接兴趣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如图片、实物、录音、动作、表演等多种媒体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发智力、培养语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最佳状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Animals这课时。课前教师可在教室里布置一个zoo的场景,教授相应的动物时,可出示相应的动物玩具,并用录音机配上该动物的叫声,达到一种真实的效果,最后,Let?s go to the zoo.一起去布置的场景中,让学生置身于“动物园”中认识动物。有条件的话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动物世界,使得画面由静变动,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景的把握,也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创设情境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创设情境优化低年级 阅读教学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 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 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 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雷雨》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我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歌,让学生边结合看 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 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我设计如下的导语: 1 / 5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习语言的活动。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并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③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心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 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

浅谈师生之间的心里沟通

浅谈师生之间的心里沟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里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糸,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一个班主任,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要做些什么呢?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我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1.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班主任要想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跨世纪人才,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作。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多问。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问,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工作准备。巧谈。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善观。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有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 工作做在前头。 2.“ 爱是理解的别名”,要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然而,作为一名班主任,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 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发表时间:2018-04-09T15:21:33.050Z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3月刊作者:徐静 [导读] 情境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创设情境的内容与目的,掌握创设情境的途径与方法。 徐静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清溪镇中心小学 614400 【摘要】情境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创设情境的内容与目的,掌握创设情境的途径与方法,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在知识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从而进入积极参与的思维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小学英语知识的规律性,方便学生们对英语知识的整体的掌握。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3-105-01 情境是客观的具体环境,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例如,在比赛现场观看足球赛与观看电视直播的感觉就大不相同。在教学中,一个恰当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把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积极探索,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学得快、记得牢。 一、情境创设的途径 1.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创设直观情景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很好,他们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直接感知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变为更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抓住事物本质;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启迪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增加对学习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Unit4,学习各种衣服的名称,教师事先画了一些衣服的图片,在黑板上布置成服装店,老师说“I have a clothes shop. Look! What’s this?”让学生学说“sweater,dress…”并尝试用学会的语言 “Is it a shirt?”等来描述。最后让学生在课堂里展示自己设计的衣服并轮流用学会的语言为大家作介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 2.运用实物道具,创设表演情景 表演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指对话表演情景和故事表演情景的创设。教师运用实物道具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表演运用语言的情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具,配以一定的布景,音乐。也可以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表演,既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多说、多练对语言的熟练掌握作用很大。但是让学生反复单调地操练,会变得枯燥乏味,学习效率降低,同时也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通过生动的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交际情景氛围,在表演中掌握语言。例如,学《Happy birthday》这一课时,我就设计用音乐渲染出一个热闹的生日party场景。教师带上头饰说:“Today is my birthday.I have many gifts.”然后在情境中教学“This is for you. ”接过礼物时引导学生学说:“Thank you. How nice!”出示生日蛋糕时说:“It’s a birthday cake.”然后学生一起唱生日歌,请学生上台表演通过场景出示,同学们很快就把语音、语义与情景联系起来,理解了单词“gift”和句子“This is for you .”的含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抛开汉语,建立英语思维,记得牢,说得好。学生表演送礼,许愿,吹蜡烛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既提高了兴趣,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运用任务,创设活动情景 教师通过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创设活动情景,帮助学生运用巩固语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为了得到任务的答案,学生就会去说,去问,去交流,有交流,语言就在真实情景中得到了运用。 二、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觉得小学英语情境的创设即语境的创设,必须具有解释功能,和所教学的语言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师生双方对这一情景应该具有相同的认识。同时这一情景只具有一个内涵,不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景创设的合理性 我们还应当注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是指交际情景,是学习者将来使用外语的情境,它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背景、交际参与者、背景中心相关的物品。一个明确的交际语境应当有场景、方式、交际者三个部分组成,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即语境。语言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背景,在特定的人文进行的。因此,对语境的确切理解必须考虑这些语言外的因素。这些因素对语言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或话语的意义。如果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景不能产生共鸣,不仅不能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学生由于对语言背景的错误理解造成不当的运用。 3. 情景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创设情境最要紧的是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把握中心,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创设的情景还需要考虑到情境的连续,也就是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创设一个连着一个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的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一步步得到深化。 总而言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它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泼的成分,也是直接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