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汉中物称和人称差异论文

英汉中物称和人称差异论文

英汉中物称和人称差异论文
英汉中物称和人称差异论文

英汉中物称和人称差异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化渊源分析了英、汉语物称与人称形成的根源、使用形式及其差异,并针对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it”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当然,上述差异及翻译策略是英汉语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产物,随着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两种语言势必走向相互借鉴、彼此融合的道路。

1. 引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所反映出的文化,思维方式,哲学认知也是十分不同的。英语重理性,而汉语重悟性。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有些英语写作论著称之“为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躲在非人称语言之后与读者进行交际”。相比之下,汉语则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和动词这两方面。事实上,与汉语相比,英语更加注重主语。

2. 英、汉物称与人称形成的原因

发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化认为“天人相分”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切二分: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人超然于自然界之外,具有绝对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人的本性就是要凭借自身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来征服自然、主宰天地。与此相反,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儒家的孟子亦云:万物皆备于我,这句话的涵义是:作为字宙的部分的“我”

从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谈翻译论文

2.称呼方式 近年来,很多说英语的人倾向于用名来称呼别人,这个现象在美国人当中尤其普遍,甚至是初次见面的时候。这个不仅适用于同龄人,也适用于年龄不同的人。听到一个小孩称呼一个年龄很大的人为joe, ben, may, helen是很平常的事。很多大学生直呼他们教授的名字,教授不把这个看作是一种不尊敬或不熟悉,而是把他看作是一种谦恭有礼和平等。 中国人称呼自己的家人、亲戚或近邻为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而这些不应当被转译成英语。中国人的称呼方式通常是使用一个人的头衔、办公室、职业等,比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但是很少听到说英语的人说“bureau director”, “manager jackson”, “principle morris”。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具有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汉英称谓在形式、语用意图、文化内涵上存在诸多差异,通过两种语言称谓系统的归纳对比,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对中英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三种方法。关键词: 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比较;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kinship term is not only a par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some extend. From the comparative analys is of usages and meanings of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hich people familiar with,the paper is to reveal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s also have different usages of kinship terms and developments. The main reasons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lie in the family structure, consanguinity, patriarchy concept, culture adoption and courtesy principl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s features and usage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itle and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ir complicated pragmatic intent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us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two systems, and reveals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 specific implications. Finally, three methods are presented on how to translate addressing form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kinship term; cultural difference; comparison; translation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复杂程度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复杂,英语简单。“亲属称谓(Kinship term)是一定的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1](P139)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婶母、姨父;区分宗族非宗族,如爷爷、侄儿、孙子和外公、外甥、外孙等;区分父系母系,如叔叔、姑妈、堂兄和舅舅、姨妈、表兄等;区分长幼辈份,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就显得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grandparent(爷爷,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另外,英语中的一些亲属称谓非常笼统,没有指明具体关系。所以像Linda?s bother married Michelle?s sister这句话就很难准确地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是Linda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Michelle的姐姐还是妹妹。还有cousin这个称谓,有时连男女都不分了。在西方国家,亲属关系的涵盖和延伸范围远没有中国那么广阔。 (二)、英汉亲属称谓关系表达清楚性差异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定语比较和翻译 一.引言 有人认为,翻译可以“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外文词不认识可以查字典,只要有点外语基础,就能搞翻译”。一言以蔽之,翻译容易,但是对于真正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来说,翻译无不很难。因为中英文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以及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等。这些原因导致了各种现象,如很难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完全与英语对等的单词,英语重型合,汉语重意合,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很大等差异。为了翻译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中英定语的差异,本文讨论中英语种 在英语中,定语是附加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宾语的词或词组。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而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由此可以知道,在英汉语中,充当定语的成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决定的,汉语是重意合,而英语是重型合,在汉语中,语言组织以意御型,无词性变化,所有的动词都是动词原形,没有动词不定式,分词和过去式之分,汉语的动词,至少相当于英语的谓语动词、现在在分词、不定式、动名词五种可能。如“去”,既可能是watch(watches), watching(现在分词), watched , to watch, watching(动名词)中的任何一种,因为汉语中缺乏词形变化标记,也不像英语一样,要求成分(主谓宾)和词性(名动形)之间的严格一致。 例(1)正在看的,将要去看的,已经看过的电影 the movie ( which is) being watching, the movie to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will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has been watched. 从上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英语的动词发生了各种变化(现在分词,过去式,不定式等)而汉语的动词并没有变化,都是“看”。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决定了其句子定语也会产生差异。 二、英汉定语的位置的差异 定语是修饰主语和定语的语法成分,说明事物的属性,类型或特征。在英语里,单个词做定语时一般放在被修饰词前面,但是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从句做定语时一般放在被修饰成分的后面。汉语则不然,只要是定语,它一般只能放在被修饰词之前,放在后面的情况绝少。因此,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而英语中 1)前置定语 前置定语指置于定语中心语之前对之起修饰作用的成分。英汉语种都有前置定语,但两种语言中充当定语的语言单位不同,英语的前置定语一般以词为主(包括复合词和带前置修饰语的词),这和汉语定语顺序相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汉译时一般可以直接按照原来的顺序翻译成汉语而不会影响其意思如: (1)a famous university.(形容词)一所著名的学校(2)our class(代词)我们班

中英文化对比论文

英汉习俗文化对比(选修课) 题 目 __中西文化差异_______ 姓 名 周超 ________ 学 号 3090311120 _________ 专业班级 英语094 ________ 分 院 外国语分院 _____ 宁波理工学院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例如在言谈方面,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但是西方人就不是这么认为了。当我们向西方人表示关切地问候时,他们可能反而觉得很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需要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另外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认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添酒加菜,而且他们认为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带来不少困惑。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中国人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然而西方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别说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是理所当然。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现实中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实在天差地别。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谦虚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方面,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也不习惯过问他人的事情,比较注重隐私。因此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对比与翻译 学 期 论

文 英汉倒装句对比研究 谈耀文 (外国语学院 10级英语翻译二班 0409100234) 摘要:本文论述、对比了英汉倒装结构和信息状态差异,并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进一步支持了徐盛桓等人有关英语倒装句的信息分布理论—前置成分不应新于后置成分。同时也提出:汉语口语倒装,是出于实际语用的目的,其信息分布一般从未知到已知或从信息分布量轻到信息分布量重,与汉语正序句和书面倒装句相反。 关键词:倒装句对比研究 当代中外语言研究者对英语倒装句做过细致的研究和阐述。Jesprson,Poutsma,Quirk,Green等及我国的张道真、章振邦、薄冰、徐立吾等学者都研究过英语倒装句,详述了倒装句的形式与结构等。近一二十年以来,中外学者还注意到了倒装句的语用功能,认为此句型可表强调、惊叹、感叹等。同时,汉语语言研究者也对汉语的倒装句作了认真的研究,朱德熙、胡裕树等在他们的论著里都谈到了汉语的倒装问题,特别是陆俭明先生在《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里系统的论述了汉语口语中的倒装结构、现象和特点。这些研究和概括十分有助于我们对英汉倒装句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近年来,新的信息理论的提出,也大大促进了我们对句法信息分布状态的分析。徐盛桓、朱永生等皆进行过信息理论分析,认为英语或汉语句子的主位信息分布大多从已知到未知。Birner(1994)和徐盛桓(1995)指出,英语倒装句中的信息分布状态为:主位或前置部分信息不应新于述位或后置部分信息。胡壮麟等认为汉语正序句的信息分布也相似。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英汉倒装结构的形式、信息分布,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对比,一窥英汉倒装句的共性与个性之一斑。 一、结构比较 1、定义差异 英语倒装句—逻辑主语出现在动词(包括谓语动词/助动词/能愿动词)后,

语用学论文(英汉指示语对比分析)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Pragmatic Analysis on expressions Chinese and English ------- From thePerspective of Deixis 完成时间 课程名称《语用与交际》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年级

Pragmatic Analysis on expressions Chinese and English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ixis 摘要:指示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日常生活里使用频率较多的语言慨念。本文拟从对比语言学的观点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指示语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其目的是提高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英汉;指示语;对比;分析 Abstract:Deixis is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of the language, but also the frequency of use in everyday life are more generous concept of language.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on the instruction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fo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consistenc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its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deixis; comparison; analysis I Introduction Deixis appears to be a universal compone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linking utterances to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used. It is highly context-dependent. The strong context-dependency nature of deixis constantly reminds us of the fact that natural languages are primarily invented for use in face-to-face exchange.And deixis belongs to pragmatic study since it reveal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 The understanding of indexical expressions relies on the utterance context. In linguistics, deixis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where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ertain words and phrases in an utterance requires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ords are deictic if their semantic meaning is fixed but their denotational meaning varies depending on time and place. Words or phrases that require contextual information to convey any meaning,for example, English pronouns are deictic. Deix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both indexicality and anaphora, as will be further explained below. Although this article deals primarily with deixis in spoken language, the concepts can apply to written language, gestures,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as well. While this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英汉对比与翻译期末论文 (2)

英汉对比与翻译——词汇三境 [摘要]:本文将英汉语言中词语分布做了对比,并就词汇翻译提出了“意译”、“义译”、“化境”三个要求,从而得知,词汇翻译的地道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的还原程度。 关键词: 译意、译义、臻化、词汇、语境 正文: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W ilk ins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中所居的重要地位。在翻译时,即使一个译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与句法,还是会遇到总不能够突破的瓶颈,这个障碍往往是由词汇,甚至是简单词汇所引起的。例如:“He is a 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这里对于什么是一个“perfect stranger”的理解与处理会造成译文层次的不同,同时也是考量一个译者的水平。如果仅翻译字面意思,翻译成“完美的陌生人”,译文显得晦涩难懂;当我们进一步理解“perfect”这个词的含义,并进入意义层面, “perfect”就是“完完全全”的意思,那么“perfect stranger”该译为“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是这城市中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意思准确但是和全句契合不够完美,同“in the city”在搭配上略有滞涩;所以,我们将其转化,将“完完全全的陌生人”这一名词词组转化为动词词组,意为“对……完全陌生”,这句话就可译为“他对这城市完全陌生”,这样的搭配显得协调,不但译出了源语言想表达的意思,“疏离”这一

语境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了。 以上例子就体现了英汉互译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即词性转换。世界上的语言,不管其各有多少词类,名词和动词都占最大的比例;不管有多少句型,都能归纳为静态与动态两类。总的来说,汉语呈动态特征,英文呈静态特征。在词汇的使用上,汉语的动态表现为:汉语的动词丰富,使用频率高;而英语中,名词、介词等非动词性此类的使用频率很高。据周志培(2003:390)统计显示截选如下:(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及英译 语言总 数名 词 介 词 动 词 助 动 非限 定动 词 代 词 形容 词 副 词 数 词 连 词 量 词 冠 词 汉语词数636 167 11 186 27 41 70 70 39 17 8 % 26% 2% 29% 4% 7% 11% 11% 6% 3% 1% 英语词数907 238 99 105 19 30 98 104 43 28 5 84 % 26% 11% 12% 2% 3% 11% 11% 5% 3% 7% 9%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中国欢迎宴会上的讲话”及汉译文 语言总 数名词介词动词助动非限定 动词 代词形容 词 副词数 词 连词量词冠 词 汉语词数324 99 9 72 5 36 22 42 15 13 2 % 31% 3% 22% 2% 11% 7% 13% 4% 4% 0.6% 英语词数366 91 49 41 1 9 39 50 22 13 23 28 % 25% 14% 11% 0.2% 2% 10% 14% 6% 4% 6% 8% 上述结果表明,若要在英汉互译中,若要翻译出地道的T arget Text,就应当尽量符合Target Language的表达习惯。这必然包含必 要的词性转换。在进行英译汉时,根据需要将英文中的名词,介词等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体系的不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亲属称谓系统的不同。如果直接把汉语亲属称谓移植到英语中,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因此,了解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称谓语。 “称谓”与“称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密切联系,应当加以区分。祝畹谨在《汉语称呼研究》一文中指出,这两个词的含义和侧重点是有区别的,“称谓”是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称呼语更多用于当面称呼,称谓语更多用于背面指称。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父、姑父等等。本文将依照梁真惠(2002)的观点,把亲属称谓再分为亲属称谓和仿亲属称谓(也称类亲属称谓)。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各种语言都相应地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它包括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四种(黎昌抱,2001)。英语亲属称谓语属类分型,而汉语亲属称谓语属叙述型(曲彦斌,1996)。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语概括、笼统;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清楚、细致,每一种亲属关系都给予叙述。英汉亲属称谓的具体差异概括为以下7点: (一)直系旁系区别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爷爷、奶奶、孙子、孙女是直系亲属,是属于同宗的;但其英语表达却分别与旁系亲属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一样 (二)父系母系区别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3-07-09 作者简介:顾云峰,男,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顾云峰 (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 更应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文章具体阐述由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在英汉广告翻译中造成的三种差异;从 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翻译的影响。文章主要归纳出四 点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关键词:广告;语言;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4)02-002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也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全球化趋势,这使得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对广告翻译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人才缺乏,在对外广告,尤其是外文广告方面,做得还有差距。本文将从广告语言特点和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跨文化广告的翻译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广告英语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广告也是一种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作为广告文化信息的载体)))广告语言具有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广告语言便是英语。广告英语从文体上看,多为口语体,书面体并不多见。具体表现为: 词汇简单。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积极肯定、褒义的词占绝对优势,多用缩约词。名词词组中所有格/.s 0的出现频率很高,比用/of 0更为精炼。如:L otte,the VIP .s choice(L otte 旅馆)。 句型简单。句子长度一般都很短,结构简单,复合句少。如:Every man has his price(苏格兰威士忌酒)。 语法简单。动词词组非常简单,被动语态运用较少。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因为使用一般现在时,商品的特征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征,这是其他各种时态所做不到的。如:True values never change(钻石)。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常见的有比喻、双关、拟人、重复等等。如:Light as a breez e,sof t as a cloud (比喻,服装);Have a good time(双关,Certina-D A 手表)。 二、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在广告翻译中的差异 广告英语的口语化和简单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理解,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亲切、不拘束,能赢得读者的好感。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在广告翻译中主要是三类: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和句型。 1、语用意义的差异。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 第17卷第2期 2004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 OURNAL O F NINGBO UNIVERS ITY (LIB ER AL AR TS EDI TION) Vol.17N O.2 Mar. 2004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13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 33成人世界的童话——从文体学角度解析现今童话再度流行的现象49论文化差异与英汉商标互译 55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59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62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65统觉团对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影响 67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69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动词研究 7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7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76英译汉中词序的变动 78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80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译性限度 101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137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 138从价值观转换看斯佳丽的角色特征 142从礼貌准则看中英文化的异同 146从习语看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149从英语人名中看性别歧视 157动词过程类型的选择和话语隐性态度的表达 161对母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现象的思考 162对严复译作中“信”的质疑 167法律英语用词特征分析 168法律语言翻译与法律文体 177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180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 183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189国际商务文化之对比研究 204汉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213基于概念隐喻的诗歌解读 228论广告英语中的幽默 265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268论汉英谚语的语言特征 280论清教理念与美国西进运动 282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 300论英语广告中几种常用修辞格及其汉译 310论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手法 324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330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39浅谈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340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345浅析二十世纪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其文化习惯和表述方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可以在句子结构,构词特征,语法时态,词格,修辞结构等很多方面表现出来。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篇 1 浅谈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变异性研究 摘要: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而作为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使用的法律语言,英语和汉语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依据拉波夫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理论,从语域外与语域内两个角度探究了法律语言产生变异的原因,并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变异的现象,对汉语的法律语言进一步完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法律语言;语言变异;英汉对比 1 概述 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受社会因素影响产生变异的特殊符号系统,由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开创的语言变异研究(language variation)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然而,一些语言学者曾质疑“法律语言”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他们

认为“法律语言”是民族大众语的一部分,不能称作一门独立的语言而存在。确实,法律并没有使用完全区别于民族大众语的独立语言,但是,廖美珍教授指出,“法律语言具有不同于民族大众语的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正是这些显著的特点足以将从事法律活动的语言称之为‘法律语言’”。为了法律交际和发展的需要,法律语言作为民族大众语言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民族大众语言不同的发音、语法或词汇。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这种发生在法律语言上的变化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值得关注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英汉两种法律语言中形成此种变异的原因、现象与影响,拟通过对比英汉两种法律语言在语音、语法等具体语言因素上的异同,探究揭示法律语言的变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以期对汉语的法律语言之完善起到些微作用。 2 引起法律语言变异的原因 语言变异指因情景、话题、说话对象和地点等外界因素的不同而改变的口语或书面语形式,表现在语音、词语、句子结构等语言形式的变化。语言变异受到物质环境和语言结构因素的很大限制,不过引导语言变化更为重要的力量来自于社会。 相较于民族大众语,法律语言则是一种语域,是特定社会群体,即法律人使用和掌控的一种专门技术语言。因法律的专业性,以及法律人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可以说,法律语言是一门精英语言。就目前所使用的法律语言,其术语主要来源为:沿用旧

(完整word版)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113班61号覃钰霞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由于中英文化起源不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风俗习惯的区别以及俩民族的语言独特性,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必要弄清各民族文化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并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的原因。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差异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为此,许多文化学者吸收他人之长,归纳整理,以飨世人。 首先在称谓方面中文汉语跟英语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中文上说王先生,李小姐,张老师,黄老板,吴警官或小陈,小李……而在说英语的共育家或地方他们一般说Mr.Smith,Mr.wang,Mr.zhang,Miss.li等。而且中文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然而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不可。 其次在职衔称谓上,中文跟英语的唤法也不一样。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如老师,厂长,工程师,博士等。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例如,李老师/博士等。而在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某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某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fessor 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例如,Dr.Brown/Professor Smith。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再者在问候差异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人们见而或相遇时有互致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礼仪行为。只是问候内容、言辞和方式不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最新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2论简奥斯丁在《傲慢和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 3对林语堂的《吾国和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4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5从家庭伦理关系视角解读《儿子和情人》的女性主义 6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7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8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9《紫色》中“家”的解读 10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和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1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12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3爵士时代下的狂欢化精神——分析豪华宴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 14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15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和翻译 16文类、历史和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7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18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9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 20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21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22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23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 24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25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26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和情感》中的体现 27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28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9中英文颜色词的非对应翻译 30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31《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32女性主义解读《傲慢和偏见》中的柯林斯 33《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4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35论翻译的艺术 36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37《王尔德童话故事》的翻译美学探析 38《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时髦女郎的对比 39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 40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41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