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这是我找的一些资料,三个分支,

这样7天就差不多了,有任何意见和建

议可以畅所欲言。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一、胡同、四合院

胡同,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话题。在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中,北京的胡同面临着尴尬的命运。北京胡同目前的情况如何?怎样留住日渐减少的胡同?一直是北京人的一个关注点。

已拆的胡同:流水落花春去也

据有关资料显示,50年前北京大约有3200条胡同。而今天,被直接称为胡同的,只剩下400多条了,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一天一天减少……

在老北京的眼里,胡同的消逝,意味着一段丰富悠久的历史的消逝,一种亲切温馨的生活方式的消逝。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4月30日,北京市开始实施成片的危旧房改造。危改立项从旧城周边渗透到中心部位,从分散的点、片发展到连点成片、连街成片。1992到1997年间,北京市立项的危改片达到114片,近11.8平方公里,占整个旧城面积的五分之一。一些王府和保存较好的胡同、四合院因为地段好、人口少、拆迁费用低而被首先选中。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岳升阳博士说,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市区建设的重点由外沿扩展向旧区调整改造转移时,没能将历史风貌保护作为旧区改造的前提,在没有对危旧房与历史风貌作出明确界定和认真调查的情况下,提出在“20年内完成旧城及关厢地区的危旧房改造,改变落后面貌”的任务,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又进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旧城改造的任务,以至在随后的数年中,出现了大面积剃光头式的城市改造,使得大片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被拆除,众多的胡同遭到破坏,北京的古都风貌受到严重影响。

代之以胡同、四合院的,是大量没有个性的新建筑,其实际效果,吴良镛先生总结为“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毁损,新建凌乱”。

将拆的胡同:不得不拆

在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记者了解到,当地89.7%的家庭使用院外的公共厕所,82.1%的家庭采用土暖气作为冬季取暖的方式,51.3%的家庭没有浴室,43.6%的家庭有简单的淋浴设施。

在宣外大街,记者看到众多大大的写着“拆”字的白圆圈,拆迁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拆迁主要包括宣外大街、上斜街、校场口、达智桥、车子营等斜街,主要用于宣外大街的扩建。

校场口三条胡同的郑大爷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条胡同住了50多年了,院子共住了8户人家,几十口人,平常很是拥挤。而且当年的房子都是用小碎砖头垒起的,经过了几十年,很多家的屋顶都用了苫布。平常时候很潮,而且经常掉土渣。记者注意到,在郑大爷房后,有一根木头在支撑着已经有些下塌的房檐。

像郑大爷这样想搬而经济困难的不在少数,上斜街的谷大妈一家6口人,有一间12平方米的正房,其他就是搭建的棚子。在一个院子里共用水管、平摊电费,免不了磕磕碰碰,她说,当然愿意住楼房,只是没有钱,所以大部分还是愿意在原来的地方。

居委会的张主任告诉记者,一些老人很留恋胡同,故土难迁,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希望搬出去,毕竟太破了,生活条件差。而且这个地区以前穷人居多,也没有很完整的四合院,所以一些有价值的像一些会馆可以留下来,一些一般的胡同该拆还是拆了。

宣武区的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普通居民绝大多数更关注自身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拆迁能够得到的补偿,对与自己生活的物质空间,包括房屋、院落、胡同等看法十分实际,期待着能够早日得到改善,满足现代生活的面积、设施等基本要求,不会脱离这些问题谈论物质空间和历史文化的保护。

保护和改造的胡同:将在老城中存留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姜中光教授对南池子街道、胡同和居民房屋情况作了调查,他认为南池子有许多民国时期的民居保存完好,只是由于人口的增多出现了一些乱建的小房,只要把这些违章建筑拆除,古老的四合院的格局就会完整地显露出来。

新近出台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定了北京旧城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另有7片分布在皇城外的内城。还有4片分布在外城。根据这一规定,北京旧城内42%的地区将得到整体保护,而不是拆除重建,其中绝大部分是四合院保护区。这一规划还要求,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必须以“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保护与更新,危房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

北京市文物局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5片保护区,一要根据保护区的性质与特点,保护其整体风貌;二是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如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胡同和其它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等;三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四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以提高居民生

活质量。他说,去年5月,市政府做出决定,从2000年到2002年,市财政将拨出3.3亿元专项经费,用于修缮本市百余项市级以上危旧文物古建。这在新中国北京文物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二、小吃

见《_草根_老北京的饮食文化》

三、民间工艺

天桥,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曾经的天桥鼓曲,演艺名家,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流连。京韵大鼓创始人刘宝全、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西河大鼓马派创始人马连登父女、奉调大鼓演员魏喜奎等一批鼓曲艺术大师,成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大师们的离去,天桥的鼓曲艺术,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几乎销声匿迹了。

近年来,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宣武区一直在积极挖掘、整理、挽救民俗文化,特别是老天桥艺人留下的绝活儿。日前,宣武区文化馆联合天桥曲艺茶社举办了首届曲艺鼓曲培训班,面向全市“海选”弟子,免费学习鼓曲,其中包括京韵大鼓、单弦、岔曲、河南坠子、北京琴书、西河大鼓等,给天桥曲艺的未来注入了新的希望。

老北京民俗工艺:古老的记忆

12月24日,老北京民俗手工技艺展演在新北纬饭店举行,当天下午不到3点钟,就陆续有民间艺术家前来展演。天桥皮影雕刻的艺人路宝刚、制作毛猴的艺人萧掌柜、雕刻核桃饰品的艺人核桃卢、胡同张,以及剪纸张、内画鼻烟壶、绢人、老北京木车的制作等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艺人,纷纷亮相,意欲现场制作,给宾客一展老北

京绝活儿。

展演还没有开始,师傅们像变戏法一样,从自己带来的皮箱里搜罗出自己精心制作的老北京手工艺品,一一摆放好,等待来客。这些师傅,都是老北京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个个身怀绝技,不容小视。剪纸艺术家张晓林,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幅题为《奥运之光照中华》的作品,据说用纸140张,面积达到了90平方米,还因此荣获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北京京城百工坊的刘星,凭借精湛娴熟的技艺,现独揽北京料器第七代传人宝座;玩核桃出“道”的卢晓荣,用核桃切片制作的花瓶、笔筒等工艺品独具特色;历经10年亲手打造“京城百米老街”的“胡同张”张毓隽,笔下的醋铺、鞋铺、蒸锅铺,几乎完全还原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市井风情。

老北京习俗

老北京习俗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旧时北京的一首民谣中说: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之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家家都要彻底清扫,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墙上贴年画。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

11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11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风俗,过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约定俗成的日程 安排为: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麦子,二 十六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指拜年),初二接财神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送灶神上天报告这一家的 善恶,然后在除夕夜里迎回来。在这一天晚上一更时,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人是绝对不许参加的。将家中原有的灶神 (俗称灶王爷)供祀在案上,以关东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草料一碟作为供品,点上香之后,念过好话多说, 不好话少说”的祷词,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王爷的口粘住了,为的不让它报告本宅所作的恶事,干脆让它免开尊口,这也是中国人对付神灵的智慧。等到香燃尽之后,主祭人将钱粮草料一同焚化(那草料是为灶王爷所乘的马预备的),再把凉水泼在地上,祭灶的仪式就算完成了。

腊月二十四是扫房的日子,即卫生大扫除。将房屋、家具、各种器物用品都清扫擦拭干净,所用的扫帚、毛掸子,簸箕都得是新的,许多人家还要用白纸糊房糊窗户,贴上新的窗花。 从腊月二十五起,人们就开始蒸馒头、买肉、杀鸡,做成各种菜肴。在除夕之前,人人都要洗澡,即使是平时最脏最不讲卫生的人在这几天里也要到澡堂里洗上一个热水澡,据说 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 除夕 腊月三十也称为除夕”,这一天夜里要举行祭祖仪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面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蜡扦和供品。汉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鱼肉。南方籍的人家就要更讲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间设火锅,并为各灵位设杯箸。满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芙蓉糕、苹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还要供素饽饽(即饺子)。在除夕 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向祖宗影像前烧香叩头。王公贵族之家的 祭祖仪式在专设的家祠内举行,场面十分盛大。《红楼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就描绘了祭祖的具体情景。 除夕日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 时分,将素馅饺子摆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长拈香行礼,然后家人依次行礼,香燃尽后焚钱粮,在院中拜喜神、财神、 贵神,供品有蜜供、红月饼以及用豆腐、面筋、粉条做成的素菜。除夕这天家人要向长辈亲友辞岁,即向长辈行叩谒礼。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在张卉妍编写的《老北京的趣闻传说》里,我们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风味饮食、民间风俗、商业传奇、交通出行、民间工艺、方言俚语、皇宫逸事方面对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进行了详细而有趣的介绍,寓教于乐,力争用最朴实、轻松的语言将各种趣闻传说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一种轻阅读的氛围中,既能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个清晰了解,又能愉悦身心、达到放松的效果。 内容提要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陵墓祠堂、风味饮食、民间风俗、商业传奇、皇宫轶事等方面对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进行了详细有趣的介绍,让读者在一种轻阅读的氛围中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个清晰了解。 节选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张家湾附近依据储存的不同材料,渐渐地形成了各种厂,如皇木厂、木瓜厂、铜厂、砖厂、花板石厂等。后来,其中的皇木厂、木瓜厂和砖厂形成了居民聚落,最后发展成村庄。如今通州南部的张家湾镇,就有皇木厂村和砖厂村。这两个村子就是当年存放由京杭大运河运来修建皇城用的砖石木料的仓库。皇木厂村在

张家湾镇的北侧、土桥村的东侧,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 关于皇木厂村,还有一个故事。 那是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受命采集建造北京城的木材。一天,宋礼在四川发现一片金丝楠木林,砍伐后辗转运输,最后沿京杭大运河运至北京,堆放在皇木厂。永乐皇帝见了大喜,将其中最大的高达六丈有余的一棵封为“神木”,没有将它用于建筑,而是作为“镇物”供奉,成为北京五镇之一“东方之镇”,皇木厂也因此被称为神木厂。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亲笔题写了《神木谣》,至今神木谣碑还立在北京星海钢琴厂院内。如今的皇木厂村已经发展成市级民俗旅游村,荣获“2007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不仅如此,现在皇木厂村内还留藏着大量的京杭大运河古迹古物,使皇木厂村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其实,北京城不仅营建材料是从大运河来,建城后供应北京城数十万军民的粮食,也是通过大运河运过来的。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城的确是从河卜“漂”来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荟萃了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艺术,拥有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样一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一开始就被叫作“北京”的吗?当然不是。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这个古老的城市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据大致估计,历史上的北京竟有50多个称谓,可能是世界上名称最多的城市。 有关北京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大约

中国传统文化展活动策划书

中国传统文化展活动策划书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在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华传学子的风情,促进新闻传播学院学子团结协作、相互交流。2011届广电、摄影、汉语、传播策划将在三月举办首届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会”。 春风拂面,欣欣向荣;夏季到来,万物繁盛…… 这个三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 这个三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展会; 这个三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民俗; 这个三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 这个三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 一、展会名称:新闻传播学院文化艺术节首届中国传统文化展 二、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文化 展会主题:年—再现民俗文化,谱写学子风情 三、展会标志:中国结 四、展会时间:2012年3月15日 五、展会地点:行政楼二楼大厅 六、主办单位:广电、摄影、汉语、传播班委 七、运筹资金:人民币3000元整 八、展品范围:1、饮食文化 2、建筑文化 3、服饰文化 4、民俗风情 5、民俗工艺品 展会形式则以:实物、图片、文字说明及现场书法展示为主 九、专业指导老师:黄鹏 项目总策划:广电、摄影、汉语、传播班委 十、办展目的:通过模拟整个专业展会的全部运作流程,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 知识,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会展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进一步扩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影响力,打出传媒专业的知名度。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习俗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课时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如下问题:1、内容太多,无法深入展开。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时间不够,学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课堂沉闷。 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设计一个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说话训练---借鉴老舍先生介绍花灯的方式,用上文中的关键词来介绍广州的花市。写话训练是运用本文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 各具特色的民居》选自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略读课。本组训练重点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高年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文教学我才用了以下思路进行: 首先,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使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中国民俗文化答案

1、研究文化方面的感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小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婚俗进行了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婚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 各地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结婚有哪些讲究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中的礼仪。 古今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我负责的部分是各地婚俗,包括我国各个地区的婚俗和各个民族的婚俗情况,各个地区的婚俗文化介绍有: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上海、福建、安徽、青岛;由不同民族分类,研究到的婚俗习惯有僳僳族婚俗、土家族婚俗、哈萨克族婚俗、朝鲜族婚俗、黎族婚俗布依族婚俗、佤族婚俗、白族婚俗、阿昌族婚俗、藏族婚俗、傣族婚俗、景颇族婚俗和侗族婚俗。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吓一跳,原来结婚的礼数是非常讲究的,个人感觉各地的婚俗都显得十分有趣,譬如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北京婚俗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等等。从各个地区,不同名族

的婚俗习惯中,我看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叹我国的文化的伟大,对于婚俗文化的研究虽然结束了,我对婚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会停止,我将抱着对中国博大民俗的热爱把研究进行下去。 2、婚俗(三书六礼)——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文化意义。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三书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简单来说,六礼就是传统婚礼的六个步骤:

共同的节奏_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解析_王炎松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242.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2)12-0053-04摘 要 摘 要 该文通过对以“建筑与文化”为主题的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展览馆设计过程的解析,明确了文化主题、基地环境、形体空间、功能流线等因素在设计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及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通过解析学生的设计实践过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各个因素使其形成共同的节奏,从而使设计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由建筑形体空间所谱写的美妙乐章。关键词关键词 文化主题 基地环境 形体空间 功能流线 共同的节奏 Abstract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loc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design with the theme of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in jun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the essay explains the speci ? c position of culture theme site environment form and space function and circulation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 the design process. Additionally, by presenting students' design process in details, the essay explains how the four elements integrate into a common rhythm as to create a good design with soul. Key words Key words Culture theme Site environment Form and space Function and circulation The common rhythm 建筑实践Architectural Practice 共同的节奏 ——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解析The Common Rhythm: Analysis of the Loc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Design in Jun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Wang Yansong Zhang Ying 王炎松张 莹 以梁思成先生“建筑师,其最本质的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为指导思想,基于武汉大学建筑学三年级“建筑与文化”的设计主题,三年级第一个设计选定湖北主要少数民族——土家族为其特殊文化背景,意图让学生体悟建筑设计与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彼此交融与 渗透。 下面即以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的设计过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对建筑设计中共同节奏的思考及把握。设计位于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拟在土家族最具代表的古村落彭家寨西面兴建土家族民俗文化展览馆。如何在特定空间环境、特定文化环境背景下以土家文化主题为 指导,有机协调建筑形体、空间、功能、流线,以形成共同的节奏,再现传统建筑空间氛围,表现传统文化意境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 1 设计要素 1.1 文化主题——目标与灵魂 贝聿铭先生曾说:“建筑是有生命的, 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对于以“建筑与文化”为主题的该展览馆设计而言,文化不仅是建筑所要体现的主体同时更是该建筑之所以独特的灵魂之所在。 设计源于理念,要使得该民俗展览馆具有灵魂,就应该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一个基于 土家文化内涵及个人体悟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理念就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它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帮助我们理解、组织、安排设计的各个方面。建筑不是所谓的空间划分再加上装饰材料的包装,它需要一个指导思想,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向建筑整体灌输设计者内心的情感。事实上这个指导思想并不虚幻,那些触动创作的元素也不要求太精确太理想。就像菲利普?巴格比在《文化:历史的投影》一书中说到的“……文化包含了思维模式,情感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点使设计者有所触动的文化因子都可以成为整个设计的灵魂,重要的是去思考如何将一定的(个人选择的)文化思想(或者甚至是某种意

老北京的四合院(邓云乡)

《老北京的四合院》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细读文本,挖掘民俗文化,感受老北京四合院的民俗味和浓浓的京味。 2、通过学习,掌握对比鉴赏阅读这一方法,体会其表现主题,展现不同作家写作风格的妙处。 3、培养热爱传统文化之民俗文化的情操,号召他们走进社会生活,感受风土人情,积累写作素材。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感受作者邓云乡在行文中展示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2、学习掌握对比鉴赏同一角度不同作品的写作手法,提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拓展 探究的能力。 【学法指导】 朗读法、对比鉴赏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邓云乡作者简介及作品推荐 作者介绍: 邓云乡教授,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邓先生是极个别能让历史“活”起来的学者,既渊博厚重,细研历史文化,又细致闲情,深通民俗风情。云乡身后,谁能继之?呜呼,先生生前,默默无闻,如今人们才愈来愈觉出他的价值。 代表作推荐:《文化古城旧事》(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版) ?《春雨青灯漫录》(新华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华书局一九九八年版) 2、京派文化简介 京派文化,泛指具有北京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它不仅包括以老舍为代表的文学,还包括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建筑,及以京剧为代表的戏剧等。 京派文化是对田园与人情的深情回眸。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这两种文化风格在中国现代以至于当今依然并行存在。如果说海派文化是阳春白雪,那么京派文化就是下里巴人。如果说张爱玲代表了海派文化,那么沈从文、老舍就代表了京派文化。京派文化描写了小人物,贴近了底层生活画卷,无比眷恋地遥望了湘西世界,展示了人性之中的美。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民俗文化展览馆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展览馆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展览馆 民俗文化展览馆项目 民俗文化展览馆前期由县城建局实施建设,竣工后,由县文广局负责布展和运转工作,目前主要组织负责演艺大厅的歌舞晚会和民俗文化陈列馆布展工作。 一、《朝圣拉卜楞》歌舞剧目 对拉卜楞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采用聚集效应,展示拉卜楞文化的巨大潜力。邀请著名导演,由甘肃民族歌舞团具体策划创意《朝圣拉卜楞》歌舞剧目,编制充分展示夏河拉卜楞地区宗教节庆、民族风情等深邃文化让海内外游客感受到藏文化艺术魅力的民族特色浓厚的晚会。XX年将以县艺术团为基础进行排练,在民俗文化展览馆开馆时隆重推出这一反映拉卜楞文化的歌舞晚会《朝圣拉卜楞》。 《朝圣拉卜楞》舞台大剧的打造,必将给夏河文化事业产生强大的产业效应,为进一步使文化大县走向文化强县打下坚实的基础。夏河县是国内外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将来必将成为甘青川三省的旅游强县,尤其在国际客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为此打造《朝圣拉卜楞》舞台大剧不仅是夏河文化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建设魅力夏河的需要,也是对海内外游客感知到藏族文化在藏区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的窗口。

二、民俗文化陈列馆 根据县政府对民俗展览馆布展方案的批复,县文化馆积极行动,组织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在全县范围内搜集和整合反映民族的生活用品、民俗用品、宗教用品等文物精品,全力筹备布展工作,以期顺利完成。 1、XX年年底邀请省上专业人士来夏对制作拉卜楞寺全景沙盘、甘加八角古城全景、夏河香浪节场景进行实地考察,对以上项目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涉及拉卜楞寺景观,经请示汇报年初征得同意,式样效果图在XX年2月底形成。 2、根据县长办公会上对布展情况的强调,文化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尽力做到搜集特色民俗物品,而且达到价廉物美、实用耐看、彰显地方民族特色。对每一件物品测量尺寸、拍摄照片、商议价格。现今已经搜集了近200件民俗物品,基本可以摆放在两个展厅,估计价格在100万元。县上已下拨启动经费20万元。 3、具体进入布展,在XX年2月底经县上主管领导对效果图观看后,根据指示修改进行。如果资金100万元能按期到位,制作沙盘可在2个月时间内完成,5月中旬可完成全部工作。具体时间参照县上开馆时间。 为建设文化大县和魅力夏河,大力发展我县文化产业,繁荣民族特色文化,在民俗文化展览馆开馆后,XX年将策划进行商业化运作,将演艺大厅的歌舞晚会和民俗文化展览馆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章 一、 ㈠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㈡民俗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项进行调查、整理、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于1846年创立于英国,早期含义是指关于民众知识或智慧的科学。 ㈢民俗概念的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②精神文化说③民间文学说④传统文化说 ㈣民俗事象可分为四部分:①物质民俗②社会民俗③精神民俗④语言民俗 ㈤民俗学的内容:①民俗学原理②民俗史③民俗志④民俗学史⑤资料学⑥民俗学方法论23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 二、 ㈠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 2.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由复杂到简单;由简单到复杂 4.民俗的类型 5.民俗的规范性 ㈡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 三、中国民俗的起源发展 ㈠史前民俗: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 没有国家政权,一切按习俗办事 民俗事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特点) ㈡古代民俗: 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的这段期间的民俗 两阶段:汉末以前,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民俗系统形成期 汉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㈢近现代民俗: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中国近现代民俗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的封建民俗逐渐消亡,一些西方民俗传入中国,交流融合,人们又不断创造出一些新民俗(既合适我国情况,又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高,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包括

民俗陈列馆展品简介

文翰公祠耕读文化展览馆陈列品清单 一、农具类 1木梨:用于农田翻土。 2耙:用于将土块划碎。 3耖:用于将水田整平。 4擂荡:用于将水田的泥土打烂。 5牛轭:套在牛颈部用耕绳与梨耙耖相连。 6牛兜:套在牛的嘴巴免得牛吃农作物。 7圈耙:稻田耘田除草用具。 8稻桶、桶梯、桶簟:稻麦脱粒工具。 9稻担:割豆田稻时挑稻把用。 10风车:用于分离谷粒与批谷或米与糠。 11水车:(车架、车桶,车轮子、龙骨、车校架),用于水塘车水。 12椰:用于敲打大麦,大豆之工具。 13拜箕:用于小麦扬壳。 14米筛:用于筛选谷物工具。 15畚斗:装盛工具。 16担冲、蔴索、钩刀:上山砍柴工具。 17镰刀:稻麦收割工具。 18扁担、棒桩:挑担工具。

19地簟:晒谷、麦用。 20锄头、草削:翻地、刨草工具。 21箩筐:盛谷物用具。 22:畚箕:挑栏肥,泥土等工具。 23蓑衣:防雨用。 24笠帽:遮阳遮雨用具。 25草鞋:上山,下田穿的鞋。 26茶筒、饭框:田间劳动时送饭、装茶水工具。 27草袋:上山砍柴时装饭菜用。 二、厨房类用具。 1风箱:烧火鼓风用。 2千张架:做千张(豆制品)用具。 3豆腐桶、豆腐杠、豆腐盆:,做豆腐用具。 4饼模:制作各类糕饼之模具。 5压酒架、大酒缸:酿酒工具。 6温酒壶:温酒用具。 7饭甑:炊饭用具。 8盐缸、盐筐:盛盐用具。 9筷子笼:装筷子用。 10笼格:蒸糕、蒸馒头用具。 11火筒:吹火用具。 12火刀、火石:点火用具。

13笊篱:捞饭用具。 14水桶、井桶:挑水用具。 15、竹雕洒壶:用一节大毛竹雕成,盛酒用具。 三、纺织类工具。 1磨车:用于压棉花籽。 2弹弓、弹棉机:用于将棉花弹松 3纺车:将棉皮纺成棉纱工具。 4织布机:织布工具。 5搬互架:将棉纱拧捆工具。 6麻压、织筐篮:将麻捻成麻线用具。 7打线车:将麻线打成纱线用具。 8织带架:织带工具。 四、私塾馆 书箱:藏书用箱。 文房四宝:毛笔、墨、石砚、青田石笔架,注水壶,讲台桌、戒尺、学生课桌及凳子。 五、匾额类 包括“中书舍人”、“嘉议大夫”、“亚中大夫”、“儒家训导”、“恩进士”、“县丞”、“明经”7块匾额。

老北京的商业民俗

老北京的商业民俗

————————————————————————————————作者:————————————————————————————————日期:

老北京的商业民俗-科学论文 老北京的商业民俗 说起民俗的物件儿来,还是民俗博物馆比较有发言权。如果走进北京的民俗博物馆,您能看到北京的很多街头巷尾或者在旧时候的胡同儿里能见到的旧物件。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北京的民俗物件儿。 近日在北京市地方志馆举办了一场“老北京商业民俗物件”的展览。这个展览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这里,您可以看到老北京的商业民俗物件,比如剃头挑子、货郎担、游商的响器儿、坐商的广告牌匾……近百件几乎绝迹或正在消失的老物件儿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它们生动地回顾了清代、民国时期老北京的商业习俗和市井民风。听声就知道是卖什么的唤头、唤娇娘、云罗、铜点、小糖锣、梆子、手铃、惊闺叶、虎撑子…--对孩子们而言,这些物件的名称听起来似乎都很陌生,物件儿就更没见过了。 老北京的胡同里和大街上门脸房出租很多,但由于租金居高不下,很多小本儿买卖人就加入到了走街串巷的游商群体里。游商就是指没有专门铺面、挑着货担沿街叫卖的商人。他们经常挑着担子行走在闹市区或者是民居聚集的地方。 为了告诉屋院里的居民是剃头的来了,是磨刀的来了,还是卖酸梅汤的来了,许多行业都有自己专用的响器和吆喝声,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就有十多种响器。 先说说“唤头”,也叫做唤君知。顾名思义就是让您知道,这剃头的来了。那唤头为什么又叫唤君知呢?这个君指的是君子,君子在这里特指男性。旧时候剃头主要是给男性剃。那时候剃头的有三不剃:女人不剃,和尚不剃,乞丐不剃。 同时还有一个说法,这剃头用的响器有三不鸣:过桥不能敲——怕惊动河神,过庙不能敲——怕惊动佛爷,还有就是看见门脸了,门口对联上写着:进

春节的传统美食有什么_春节的民间传统美食

春节的传统美食有什么_春节的民间传统 美食 春节是我们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以及传统美食。春节的传统美食有什么呢?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的传统美食,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的传统美食一:元宵(汤圆)元宵是春节的另一大美食。按传统,它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必吃食品,现在人们则不太强调时令,一概归为春节美食。 元宵用白糖、玫瑰花、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南北方风味各异。元宵吃法也有多种,煮食、油炸、蒸食均可。为了满足现代人快捷、方便的需求,超市里常年卖各种口味的速冻元宵,当然,其销量在春节期间为最大。 春节的传统美食二:年糕年糕也是一种春节美食。在一些地方,年糕也叫“年年糕”,取汉语谐音“年年高”之意,表示人们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通常用糯米粉和黄米粉制成,有黄、白年糕之分。 年糕的吃法,可以与菜、肉混合煮成汤,也可以与桂花、玫瑰花一起蒸食。据说,年糕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后来逐渐成为春节食品,其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种地方美食可谓数不胜数。上面我们只是列举了几种比较大众化的春节美食,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总是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寄予到这些节日食品中。 比如,不少地方的人们在吃春节正餐时还会搭配些副食品,它们都有着汉字谐音的美好寓意;;吃枣意味着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象征着“幸”福来临,吃豆腐就会全家有“福”,等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安幸福的祈求。 春节的传统美食三:饺子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中国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饺子是用面皮把馅包裹起来煮食的食品。一般在除夕晚上12点以前,人们就把饺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煮食,这时正是新年旧年交接之时,吃饺子取中文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之意。因此过春节时,无论多么丰盛的菜肴,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吃一顿饺子。 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内容。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 为了过好年,旧时一进腊月(农历十二月),大家就开始准备。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一起过个团圆年。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