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加入WTO后资本、技术、人才国际化对税制的影响

加入WTO后资本、技术、人才国际化对税制的影响

加入WTO后资本、技术、人才国际化对税制的影响
加入WTO后资本、技术、人才国际化对税制的影响

加入WTO后资本、技术、人才国际化对税制的影响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技术、人才的国际化。资本、技术、人才的国际化,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重大影响,并对我国政府运用税收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的决策及其过程产生重大冲击。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国政府应审时度势进行较大范围的税制改革。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全球化导致的资本、技术、人才国际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及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正在加深,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税制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资本国际化对我国税制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增长率高达25%,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如何在利用国际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降低其负面影响,已成为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税收对资本的流动具有直接的调控作用,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外资的引进方面,既具有积极的作用,又可能形成对本地资本的歧视而导致其外流。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税收政策,使内外资本形成良性循环,是当前我国入世后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对于外国资本自由流动的阻碍因素正在逐步剔除,原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对外资的鼓励作用也将随之减弱。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吸引外资的基础性条件薄弱,实施普遍的税收优惠政策,成为降低引进外资门槛,加快开放步伐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在入世前的二十余年改革实践中,尽管外资的大量引入也曾一度造成了对我国某些产业的强烈冲击,但是我国政府可以在本国范围内自主制定,诸如限定投资比例、增加市场准入限制条件等产业保护性措施,来缓解和消除对国内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幼稚产业的较强冲击。外国要想占领这些市场并非易事。例如,我国的汽车工业长期以来在保护性关税政策的支持下,国外跨国公司不得不与我国汽车合资建厂,并转让某些非关键技术,以绕过高关税壁垒。然而,伴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对产业保护力度减弱,以及对外资市场准入限制减少,对外资并购条件也逐步放宽,外资进入我国的自由度增大,外商投资目的逐渐地从以获取盈利为主转向以占领或控制我国市场为主。对外资而言,我国市场的大容量和廉价劳动力已显示出比税收优惠政策更大的吸引力。据经合组织对在

华外资调查结果显示,%的被调查认为,在中国投资的主要优势是市场容量大,%的被调查认为是税收优惠政策。以我国汽车工业为例,一方面汽车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如奔驰、宝马、尼桑等进口车价格下降约10%~20%,红旗、夏利、捷达、奥拓等10余款国产车平均降价近10%,汽车工业的利润也因此普遍下降。据统计,15家主要汽车制造公司20XX年头两个月的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另一方面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呼声渐高,也将影响外资预期投资收益。那么,为什么在国内投资收益率低、取消外资优惠呼声渐高的情况下,国外知名汽车公司仍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理由很简单,“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被视为几乎是没有边际的市场。”今后几年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据预计,全国汽车保有量将从20XX年底的1700万辆增加到20XX年4000~4500万辆。因此,从战略角度而言,我国将是全球知名汽车公司关注和跻身进驻的一个巨大市场,进驻我国市场成为其自身成功的重要标志。显然,外国资本涌入我国的理由已不再是以税收优惠的程度为基准了,也就是说,税收优惠政策对外资的鼓励作用正在减弱。

2.加入WTO后我国的投资将面向全球,税收政策在鼓励外资引进的同时,应关注内资的稳定。在引进外资方面,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起到了主导作用,如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较低的工资水平等(大致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5%,墨西哥和匈牙利的1/3左右)。但是在基础设施、工业化程度、法制建设、政府行政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较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形成理想的经济环境。而政府通过制定引进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无疑对于弥补我国投资环境的不足,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作用显著。然而,当前我国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生产性和区域性为特征,难以体现产业政策的要求,对经济具有如下负面影响:(1)未能有效调整外商投资的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就行业来说,外资的一半以上集中在制造业,对于急需发展的农业、能源、交通业等,外资介入不多。据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外商投资于制造业的个数占外商投资总数的%,投资总额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投资于农业、交通业的个数占外商投资总数的比重仅为%、%,投资总额占全部外商投资的%、%.由此加剧了我国一般加工工业的“长线化”。就地区来说,外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和中南地区,其外商投资数和投资总额分别占总数的%和%,而西南、西北地区仅占%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据统计,1997年与1980年相比,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分别增长倍、倍和倍,而贵州和甘肃两省仅分别增长倍和倍。(2)外资优于内资的税收政策,造成国内传统产业品牌丢失、市场受挤、受控。因为外资享受比内资更优惠的税收政策,使内资背负比外资更沉重的税收负担参与竞争,这显然不利于内资的发展和民族工业的振兴。结果是我国政府以放弃一部分税收收

入为代价扩大外商投资规模,而外资借政策和经验之利轻易地占领了部分产品的大部分国内市场。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饮料行业北京有“北冰洋”、上海有“正广和”、广州有“健力宝”、四川有“天府可乐”,全国各地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地方名牌饮料。但自1981年可口可乐第一家瓶装厂在北京落户以来,到1996年,可口可乐公司在我国占有1/3的市场份额,初步实现了对我国饮料市场的占领。类似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啤酒业、造纸业、医药业等行业。未能及时加以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形成了对内资的歧视性税收待遇,直接导致国内资本的外流。据测算,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资本外逃额一般在100亿美元左右,1997年和1998年猛增到亿美元和亿美元。1999年资本外逃情况稍有好转,但资本外逃额仍为亿美元。据有关专家测算,1990~1998年的9年间,我国外逃资本的总量高达1874亿美元,占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是同期国家举借外债总额的倍。境内资本的大量流出必然会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潜力。

造成国内资本外流原因很多,其中税收政策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外资优于内资的税收政策,造成国内资本过剩。现行所得税制在税前扣除、再投资退税、税收减免等方面,规定了外资比内资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如果剔除其他因素,则外资的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内资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国内项目的引资者更倾向于使用国外资本,致使国内资本受到歧视。据有关资料反映,“八五”时期我国国内储蓄率平均高达%,投资率

为%,储蓄率比投资率平均高出个百分点。(2)“生产型”增值税加重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的增值税负担。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在进项税额的抵扣上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负担的税款,这在内资税负普遍高于外资的情况下,对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内资可谓是雪上加霜。尽管从理论上讲,增值税是价外税,缴纳的增值税不是由本身负担。但在实际操作中,受资金回流、价格等因素影响,高税负难以全部转嫁,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利润,挫伤投资者对高新技术的投资积极性,制约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二)技术国际化对我国税制的冲击

加入WTO后技术的国际流动呈进一步加快趋势。外国为了抢占市场,在降低市场成本的战略选择上,开始较多地考虑先进技术的转让及外国技术的本地化问题。技术的国际流动,必然会对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为了尽量减少因技术的国际流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税制在科技导向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如20XX年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数控机床产品增值税先征后返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鼓励软件产品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等。但从先进技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中的作用看,目前对先进技术的税收优惠力度仍显不足,尚不能全面应对技术国际化流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1.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引进拥有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提供了财力保障,但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对拥有所有权的先进技术实行倾斜政策。一国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是重要的标志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速喜人,商品出口额连年攀升。20XX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其中出口2662亿美元,增长%.但在整个国际贸易额中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仍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境内创造发明相对费时费力,又具风险,所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捷径。战后的日本就是通过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其中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我国现行税制对于引进先进技术规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其在依法享受免征、减征所得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的,可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被确认为高新技术,经营期10年以上,可以免征外商投资所得税2年;再投资举办先进技术,经营期不小于5年的,可以全部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纳的所得税等等。这使得采用先进技术的税收负担不仅低于我国一般内资的总体税负水平,而且保持了与周边国家税负水平基本相近。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更多地考虑引进拥有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以避免在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人。这种变化了的状况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中尚未得到体现,目前实行的对引进先进技术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加区分的做法,显然既不利于鼓励引进拥有知识产权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扭转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仅成为使用先进技术的“躯干国家”的被动局面。

[NextPage]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是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前提,现行税收政策对技术创新和传统专有技术的保护力度不足。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谁掌握了高新技术,尤其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谁就控制了技术制高点,就掌握了竞争中的主动权。当前世界技术创新进程明显加快,以美国为例,专利数达到第一个100万大体用了85年时间,专利数从500万增加到600万仅仅花了8年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年平均专利申请数为80年代的84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于专利的开发与申请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政策扶持,近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数以平均超过27%的年增长率迅速递增。20XX年共受理专利申请17万项,比上年增长%,其中国

内申请14万项,比上年增长%,占总量的%,国外申请3万项,比上年增长%,占总量的%.但由于我国技术发展和专利研发的长期滞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多数行业仍主要依赖国外的技术,不具有自身的知识产权。作为民族高科技产业成功典范的联想公司,也仅仅是INTEL、MICROSOFT等大公司在我国的组装销售处,技术含量不高,尽管年销售额高达100多亿元,其销售利润率则不到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NTEL、MICROSOFT等大公司才是高赢利者。而冰箱、彩电、高保真音响、高性能轿车、复印机、传真机、移动等,哪一样是我国拥有核心自主产权的呢?而另一方面,对“人无我有”的国粹技术未加应有的保护。如中国刺绣、中医药方以及其他传统工艺等,有的已从强转弱,甚至面临难以为继的境遇。上述事实表明,我国政府应从政策措施上明确和加大对创造发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保护传统专有技术的力度,尽快使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成为一个能“生产”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头脑国家”。我国现行税制在鼓励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缺陷表现如下:(1)所得税税前成本费用扣除不足或不合理,造成内资研发支出水平低而导致后备技术补偿不足。据测算,目前实际平均税收负担率,外资为11%,内资为22%,国有大中型为30%.现行税制使内资背负比外资更沉重的税收负担,难有更多的投入进行技术的研发。(2)对科技创新的优惠,主要集中在已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及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这种税收政策导向会带来两种不利影响:一是对技术落后、急需要技术创新,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活动的缺少税收政策上的鼓励;二是一旦被确认为高科技,其非科技收益也会“搭车”享受税收优惠待遇,造成税收优惠的过滥,最终降低税收优惠的政策效应。(3)科技产品成本结构中物耗减少,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例正在不断降低,而购入专利权、非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和研究开发费、技术转让费、科技咨询费、宣传广告费等间接费用所占产品成本的比例正逐年上升,而这部分费用在现行增值税税制中是不允许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同时,的高额税负因受资金回流、价格等因素影响,难以全部转嫁,这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利润,挫伤了对技术投入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3.针对新技术境内转化为生产力缺乏税收政策鼓励。高新技术的良性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高新技术要有服务对象。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就其本身性质而言仍是服务性产业,一定要有可服务的对象。如果没有其服务对象,就会像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没有或者少有货车行驶一样,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二是要有促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高新技术的创造发明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外资还将大量科研费用作税前扣除,如果未能将境内创造发明的先进技术在境内转化为生产力,将失去鼓励的现实意义。我国在20

世纪80~90年代,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为15%,大面积推广普及率为%.目前,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万余项,能大面积推广并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5%

,而美国的这一比例高达80%~85%.80年代我国专利实施率仅为申请获准数的5%,90年代仍不足10%,远远低于日本的55%和美国的45%.政府理应通过政策鼓励,提高科学技术的转化率。可是截至目前,我国现行税制针对先进技术境内转化生产力方面的鼓励政策仍然鲜见。

(三)人才国际化对我国税制的冲击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税收政策上也给予领取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等人才以优惠待遇。但是随着我国入世后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升温,对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争夺愈来愈激烈。我国现行税制对人才鼓励和扶持的力度已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1)继续教育投资的所得税前扣除不足。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需要不断接受教育,更新和提高技能水平。现行税制既没有再教育投资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的规定,也不允许将员工的再教育投资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这种限制再教育投资的法律条文,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2)减免税优惠适用面过窄,对个人创造发明的转让收益未给予更多的优惠,对较能体现人才个体成长和业务成就的“股票期权”等未制定优惠政策。(3)由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对高科技人才实行无差别的工资所得计税扣除额,适用统一的800元/月的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显失公平。

二、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税制也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税制的设计要放弃国家的主权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恰恰相反,下一步税制的改革应以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经济安全为最高宗旨。

(一)按引进外资、稳定内资的要求调整税收政策

1.实施增值税转型,调整增值税征税范围。1994年税制改革推行“生产型”增值税,主要是考虑财政收入因素。随着税收征管的加强,税收实际征收率已有较大提高。有专家估计,税收实际征收率已从1994年的50%左右,提高到20XX 年的66%左右。根据税基与税率的关系分析,实行增值税转型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为了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目前可以先考虑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基础产业实行转型,以减轻这些行业的增值税负,促进其较快发展,也可以鼓励外国资本和技术对基础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直接投资。实行增

值税转型的同时,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进一步延伸到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消除增值税与营业税间的部分重复征税问题,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2.建立以产业优化为导向型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加入WTO后大量外资的涌入,并不意味着税收优惠政策时过境迁了。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涉外税收优惠作为吸引外资,或是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或是调节产业结构和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手段。由于目前我国的投资市场和投资环境尚在完善之中,发展中国家间对国际游资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特别是周边国家大多采取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以降低引进外资的成本。在这种背景下,完全取消税收优惠必将使我国在引进外资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考虑到外资进入我国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导向,对外资的税收优惠可作如下调整:减少或取消区域性和生产性的多层次税收优惠措施,特别是对中资公司构成较大压力的外资公司在税率、税基、税种、退税等方面的种种优惠,如金融、保险、外贸、电信、教育、医疗等部门。为了减少内资外流,应提升内资待遇。在税收政策上可作如下选择:把对技术密集型外资和外商投资于优先发展产业的税收优惠扩大到内资,区域性差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解决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

3.开征资本利得税。为推动投资,促进资本结构优化,应适时开征资本利得税,并区分短期资本所得与长期资本所得,规定不同税率征收资本利得税,鼓励外资长期留驻我国,转化为长期投资。

(二)按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要求调整税收政策

为鼓励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积极性,以及解决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资金需要,我国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科技导向上,体现为科技发展的全方位鼓励。

1.为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贷款,应规定金融机构对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给予减征营业税优惠。

2.为鼓励引进先进、创新技术,应规定使用先进技术后新增利润给予减免所得税优惠。尤其是对引进具有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应给予更大税收优惠。

3.为刺激高新技术发展,所得税制应增加投资抵免的相关条款。由于投资税收抵免给技术进步带来更直接更明显的税收优惠,因而更能产生刺激作用,是发达国家或科技进步国家经常运用的方法。而我国税法在间接优惠方式方面尚无明确规定,为健全我国税制,刺激高新技术发展,应考虑增加投资税收抵免的有关条款。

4.为鼓励高新技术在我国境内转化成生产力,应规定对转让或租赁专利、技术秘诀或新工艺给本国、单位使用所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免营业税、所得税优惠。

5.对技术股、贡献股等股权收益用于增资扩股的,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以提高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积极性。

(三)按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的要求调整税收政策

我国政府应适当加大给予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员为导向的税收优惠政策。

1.增加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倾斜度,如营业税减免、增加个人教育投入等税前扣除。

2.对股权转让收益给予税收优惠。在实践中,已有人提出股权奖励制度,即对技术发明者、高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给予股权,对按规定年限转让股权收益给予减免个人所得税优惠。

3.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4.转让自行研究开发的技术秘诀所获收入,给予减免个人所得税优惠;对以股权或出资比例形式取得科技成果转让利益的,几年后取得的资本利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再转让收入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主要参考资料

(1)胡金木、罗天舒《加入WTO对我国税收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载《税务研究》20XX年第7期)。

(2)刘军《21世纪产业化调整中税收政策取向》(载《财政研究》20XX 年第8期)。

(3)韩德强《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年版)

中国工商银行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案例分析 一、发展历程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于1984年成立。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2006年,工商银行成功在、两地同步发行上市。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经过20几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轨道。 随着2007年金融租赁公司的成立,工商银行的非银行牌照类业务已延伸到投资银行、基金和租赁等市场领域;收购澳门、非洲等地最大银行股权,进入俄罗斯、印尼等新市场,境外机构达112家,形成了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全球化服务网络。 2008年末企业网上银行客户144万户,个人网上银行客户5672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实现交易额110.50万亿元,增长28.9%;个人网上银行实现交易额9.77万亿元,增长135.4%。获《环球金融》杂志“亚洲最佳个人网上银行”、“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中国最佳企业网上银行”等奖项。 二、商业模式分析 (1)战略目标 工行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并致力于转型为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工行的整体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维持可持续增长。工行相信自身的独特性在于业务创新的经营方式

及引领市场的创新精神。工行致力于继续以业务创新的理念,通过以下战略措施加强工行的独特性: ?进一步发展具有高增长性的非信贷业务以实现收入及资产结构多元化; ?稳健发展本行的信贷业务,积极改善本行的信贷结构; ?通过扩大客户细分、加强目标市场营销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来继续提升本行的客户组合和盈利能力; ?通过战略性地提升传统分行网络,并加强电子银行业务,以进一步增强销售和市场推广能力; ?继续加强风险管理及部控制能力; ?充分利用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关系; ?完善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绩效。 (2)目标与客户 2011年6月末,企业网上银行客户27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4.2%;个人网上银行客户突破1亿户达1.07亿户,增长11.4%。并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网上银行”称号。 (3)产品或服务 ①、个人金融服务:投资理财、便利金融、个人贷款、存款服务、理财金账户;②、企业金融服务:对公存款、融资业务、票据业务、财智国际、清算和结算服务、理财产品、企业电子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机构金融业务、企业年金业务、中小企业服务、更多金融服务;

三星国际化人才培养(中)

三星国际化人才培养三星国际化人才培养((中) 2015年12月24日 (二)外籍精英俱乐部:GSG 三星全球战略部(Global Strategy Group,简称GSG)成立于1997年,是一个直接向CEO 报告的管理咨询机构。主要负责电子、保险、证券等事务,并为下属公司提供与海外企业经营相关的内部咨询服务。其使命是实现海外人才的三星化,培养优秀的国际经理人,提升三星的绩效,使得三星成为一个成功的国际化企业。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内部咨询机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招收非韩裔的顶级商学院毕业生以及在全球领导性公司,如麦肯锡、高盛、英特尔等工作过的人。这些人就是三星未来的“战略家”。他们要以公司内部顾问的身份在这个机构工作两年,同时接受培训,学习韩语和其他基础商业知识。在总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这些人会被派到三星下属公司做项目,了解三星业务和提高专业技能。两到三年后,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岗位上长期工作,其中很多人被派往海外分公司,通常在自己的母国。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才完成了一个从三星文化的接受者到认同者,最后是传播者的角色转变。他们具备全球领导素质,了解韩国文化和三星文化,能在世界各地准确执行三星文化和战略,成为三星未来战略的核心。GSG 取得成功,主要依靠两条路径: 首先是以多元化的团队合作、案例学习的方法培养人才。在培训中,所有的案例都来自于三星公司的真实案例,学员被要求分组对于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组员必须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才,通过协作,用2-3个月的时间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员们对于三星的商业运作逐渐熟悉,在与彼此的讨论合作学习中,本身就学习到了如何融入多元化的团队中,更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全球视角(黄伟东、张晓扬,2005)。 其次是文化融入。在总部的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被派遣深入到一家具体的公司,参与公司项目、为该公司提供咨询,三星将为他们指定导师,但在新公司的工作、学习和发展一切由学员自己把握。项目结束后,将是“永久派遣”,即这些人才真正成长为三星公司的“全球战略家”。 而GSG 创立当年招募的非韩裔MBA 中,32%的人三年之后还在三星。接下来的10年中,这个数字提高到了67%。据统计,GSG 创立以来招募的208名非韩裔MBA,到2010年仍有135人仍在三星工作(Khanna et al.,2011)。多年来,这些外来者对三星产生了水滴石穿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高管进入三星,韩国同事们也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工作风格和思维方式去适应这些外来高管的西化的行事方式,逐渐使得三星的内部环境和员工心态变得更开放,对外来思想更宽容,兼容并蓄。如今,三星内部各部门都向GSG 要求给他们分配更多的外雇员工。 (三)“保姆式”人才服务

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流动的国际化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分析 内容提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国际流动趋势不断加强。本文针对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就其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并适当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提出了增强发展中国家人才国际化流动效用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外流人才回流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中各个独立的实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日益深化和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的过程,也是各国内部在外界压力下推进结构变迁、阶级整合和反复调整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其中,经济的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最突出的特征,是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感受到的客观现实,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全球化和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这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能推进人才流动国际化的不断深化;而人才流动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又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机制和制度的竞争,即人才战略的竞争。谁能拥有人才谁就能成功地把握世纪的知识型经济,谁就能在世纪知识型经济国际大循环的洪流中处在领先和不败之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流动也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人才跨国流动的合理化,对于制定和调整我国的人才战略,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一、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人才跨国流动自国家产生以来就已出现,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才跨国流动的规模、范围、水平差异很大。 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宏观态势受产业革命推动,从19世纪中叶起,国际人口迁移蓬勃发展,在一个多世纪的长时期内,其基本形式一直是长期或永久性移民,移民的主流是从欧洲指向新大陆。从20纪60年代起,上述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较前期明显增大,其基本形式由以往比较单一的长期或永久定居性移民,转变为永久性移民、劳动力输出和难民三足并列。在地区结构上,欧洲由传统的人口迁出区转变为迁入区,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成为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才流动是人才跨国流动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造成这种流动趋势的原因与国家发展特点有直接关系。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人口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现象,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而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生产发展滞缓,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增长过快,于是人口纷纷流向发达国家以谋求出路,例如西德从1960-1970年的10年间,人口平均净迁入率是3.5%,1970至1974年更高达5.9%。又如美国1961-1970年迁入的移民有332万人,其中半数是来自拉丁美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发达国家高级人才缺口不断增大,据有关资料表明,今年美国各行各业创造了160万个技术岗位,但有近一半的岗位空缺;德国也需要招聘两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日本未来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160万—445万人;在欧洲,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1998年以来,缺乏合格人才每年给欧洲各国生产总值造成的损失至少达1060亿美元。专家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才短缺的危机,他们急需从国际人才市场中得到补充,此时,发展中国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业务发展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业务发展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业务发展案例分析 (周路楠材控1101班) 【摘要】:目前,国际上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将以个人理财、个人融资为主的个人金融业务列为其主营业务,个人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国际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之一。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金融市场也在不断进步完善,特别是证券、保险、银行私人信贷等业务的发展与成熟,为居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理财渠道。本文重点对中国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环节、营销环节、售后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商银行个人理财风险 一、工商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业务的背景 (一)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含义及发展意义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指商业银行通过明确个人客户的理财目标,分析客户的生活状况制定出可行的理财方案的一种综合金融服务,既包括投资、融资服务等一系列传统业务,也包括个人生涯规划、理财策划、理财方案设计与实施、理财咨询服务和资产管理等多种创新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反观国内,随着经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的改革与发展,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就业、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保障,已经相继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的风险及费用。“投资理财”也就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好财,用好自己的钱,使其能够不断保值、增值,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大多数居民对银行的理财咨询和理财方案设计很感兴趣,希望能与银行的专业理财人士建立稳定的业务联系。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机遇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目前工商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内容上,实际上都处于个人理财业务的初级阶段,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抓住优质客户,占领客户市

培训心得体会工行国际化人才培训体会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118094.html,)/心得体会范文/培训心得体会工行国际化人才培训体会 多伦多,九个月 ——工行国际化人才培训体会 编者按:总行《才智青年》20XX年第1期刊登我行入选总行国际化人才培训项目学员覃颖的海外培训心得。经作者授权,通过团聚八桂公众号转发以飨读者。 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历史,用自己的语言与当地的居民交谈,这样的探索让我切实感受到社会环境里一些微妙而细节的区别并深思其影响。 ——覃颖区分行营业部 20XX年10月起,经过层层考试面试的选拔,我有幸被总行选中,并得到营业部推荐,以国际化人才项目第七期学员的身份,与其它16位全国各地的同事一起,飞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与为期9个月的培训。 工作之后能有一段如此完整的时间去学习,反思,提升十分难得,因此对于这次机会我非常珍惜,早早就在心里将以往工作

中考虑到的要点难点列了表,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要全力以赴,学有所成。9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各种新鲜理念,事项层出不穷,这既是对我的挑战,也激起了我的奋斗心。反思这段时光,收获满满: 毋庸置疑,前期在北京金融学院的3个月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给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英语预热环境,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国外生活有了比较好的适应能力。现在回想,无论是情景英语,翻译训练还是口音连读都能在国外找到可以应用的场合,比较实用。 同时在加拿大我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课堂阅读交流有针对性地积累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各种场景,完成对英文应用,反应能力的各项训练。想想自己居然能在期末考试时用3个小时写完近30页的全英文电子商务企业咨询报告,从一开始怎么落款都不会到熟练地通过电子邮件以标准的格式与各种人士打交道,可以打客服电话半个小时不停歇地向客服代表描述自己遇到的通讯收费问题…… 这些日常交流所带来的对自己语言能力的反馈,使得自己更有信心去使用英语,也更明白使用的诀窍。 在多伦多大学的培训分为两个部分。前期的定制课请业界专业人士从银行业,资本市场,税收,投资政策,领导力,交流沟通,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加的差异,也让我对宏观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

国际化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国际化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在经济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旅游业也随之兴盛,并朝着国际化方向 发展。这也促使酒店的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此外,国际市场针对于 酒店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了解并分析当今社会高 星级酒店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具体,能够为各高校提供有力的协助, 使其日后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加的贴近企业,服务于企业。 一、文献综述 (一)国际化人才的界定程露悬(2010)指出在当前经济世界化的背 景下,国际化人才的涵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范围内,而是以本民族的文化为背景,超越国家的范畴,在世界范围内实行开 发与配置。国际化人才是经济世界化导致人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的必然结果。鲍艳利(2013)认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在世界化的进程 中能利用自身的外语应用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水平以及本行业专业知识,从事涉外工作,立足本土文化并具有国际事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所以,本文界定的国际化人才为:不但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掌握一 门以上的外语,还要具备较强的适合不同文化的水平,在面对世界化 的挑战的同时,能掌握并坚守本土特色文化,将外来文化实行本土化,并使本土特色文化成为世界化的一部分。 (二)国际化酒店人才的内涵根据对国际化人才的界定,国际化酒店 人才是指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但具备基本的文化交际水平 和外语的语言沟通水平,还应掌握与酒店业务相关的各国的文化,并 且能够以国际化的视野去思考和审视问题,按照国际规则去处理事物,遵纪守法。 二、高星级酒店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现状 (一)我国高星级酒店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我国酒店业集 团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决定了这些高星级酒店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d14118094.html,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江琦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文章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为例,探索和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实力和质量,促进高等院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实践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同国家的高等院校之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高等院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国际间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从而有效提高教育實力和质量,促进高等院校的持续发展。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简称天河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践行教育国际化理念,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定位,科学地制定了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确定了适合学校自身情况的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和国际化办学方向,明确了国际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从管理国际化、平台模式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环境国际化五个方面着手,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制度和管理架构,搭建平台、多样化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师资,构建国际化校园环境,探索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天河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管理国际化 1.健全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首先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天河学院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院所为平台”的国际交流运行机制,树立先进的教育国际化理念,健全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制度,使国际化发展战略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学校出台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管理办

人才国际化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的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4 1\从第一资源到战略资源: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部署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主要是从制度的层面,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 2\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性资源: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一个人他的高成就动机越强,他就越容易成功。一个国家高成就动机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兴旺发达。 3\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核心资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 4\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思想: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我国人才的发展的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终极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国际化素质政策要求 新时代新机遇: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的历史使命 1、人才是引领发展的战略思想,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性资源 3、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核心资源 4、树立人才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思想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新时代新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的相关政策 1995年11月1日人事部发布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人核培发〔1995〕131号)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相关内容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 2015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5号《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规划》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主要目标: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内容的理论教育更加深入2\党性教育更加扎实 3\专业化能力培训更加精准4\知识培训更加有效5\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更加深化 重要指标: ★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5年内参加党校、干部学院以及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或者550学时以上的培训。科级以下干部每年参加培训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90学时。不同类别干部每年达到一定的调训率、参训率和人均脱产培训、网络培训学时数。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2至3年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至少接受1次系统理论教育和严格党性教育,5年内累计不少于2个月;一般每年参加1次1周左右的专业

集团公司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集团公司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 (2018年—2020年) 一、培养目的 集团公司标准化战略发展推动了人才职业化的需求,同时随着业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才职业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快速道”。通过实施职业化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外语交流能力,并具备在海外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案,培养集团全面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人才,具备在全局调动资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导入人才职业化的概念,在人才职业化进程中挑选符合职业化素质要求的人员作为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 公司各级别人员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的数量和比例目标: ★高层管理人员(40人):25人100%高层干部(高级专家)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 ★中层管理人员(100人):93人100%中层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 ★管理人员(180人):382人中50-60%管理人员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主管级及以上100%成为职业化人才; ★基层班组长(60人):203人中的30-40%的班组长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有技能和具有大专文化的优先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 ★一线产业工人(120人):2311人中的5-10%的一线工人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有技能和具有大专文化的优先培养成为职业化人才。 (二)职业化人才的来源以“生性和外部引进”并行,前期以引进为主,部培养为辅。 “外部引进”职业化人才的来源:

★高层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引进有上市公司和海外公司工作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在集团公司进行培养; ★应届毕业生(硕士为主):每年引进50-80名制造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硕士),经过人才职业化培养程序进行培养后,随时赴各子公司工作、实践。 (三)职业化人才培养以区域市场分组,指定牵头人,哪个市场缺人由哪个组补,必要时可以互相贯通。 三、职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3-5年的时间打造一支职业化人才团队(替换/切换),包括技术、品质、销售、管理、财务、人资、采购、后勤服务以及职业型的蓝领人才。 (一)职业化人才素质要求 (1)深入了解经营企业的政策、法规、文化、市场、资源等问题;具有上市公司和海外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2)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较高,适应力较好; (3)有较强的同理心、抗压能力,以及调动资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服从集团工作安排,能够适应各地工作。 (二)类别目标及来源 根据公司培养XXX名职业化人才的目标,并根据集团公司现状,集团本土人才库中应储备以下人才: 高管按照每个岗位1-2人的储备,销售人才是国外销售公司人才的主力军,按照每个子公司10-20人储备,技术人才按照销售人才的50%储备,管理类负责支撑服务的按照每个子公司2-3人储备。一线工人主要为今后子公司生产制造链条储备,为子公司总人数的60-80%储备。 (1)高管6-12人:来源于销售公司中层、事业部高管; (2)销售人才60-100人:来源于销售公司及有销售职能的事业部; (3)技术人才(设计工艺、售前、售后支持)30-60人,来源于各事业部及技术中心; (4)行政、人事、财务管理类12-18人,来源于财务部、管理部、部分事业部; (5)一线工人(链条生产、生产支撑岗位)250-270人,来源于各事业部班组长、工人骨干、储备班组长等; (6)储备干部,20-40人,来源于事业部中层干部、技术及生产主管等。

如何打造对标世界一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之中,未来遇到的机遇是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未来面临的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 我们近年来在人才对标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有幸参与了十家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示范单位2019年人才资源对标分析工作。 下文将基于前期研究经验,尝试从人才资源的角度来探讨中央企业如何实现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希望能为推动中央企业实现人才强企战略、驱动管理升级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人才资源对标世界一流的核心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在专注经营和规模扩张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人才”这个驱动经营的关键因素。尽管中央企业的经济规模和企业规模都在不断增长,但其人才资源的增长速度却远远比不上业务发展速度。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的人才情况从人才规模数量向人才质量素质转变。人才规模总量逐年小幅下降,但人才质量指标提升明显,如人才学历、职称等都有明显增长,尽管如此,人才仍然面临挑战。 特别是人才国际化方面,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时,国际化人才的储备、关键人才的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保留等等如果与业务发展不匹配,会很容易变成中央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短板和痛点。 国际化人才有一组数据较能说明问题: 截止2018年末,中央企业国际化人才数量占全员比重不足世界一流企业国际化人才平均比例的十分之一,对于越来越看重国际市场、渴望“走出去”的中央企业而言,这是一个需要花大力气追赶的距离。 因此,今天我们谈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归根结底还是要首先大力培育人才资源,国际化人

才的规模、质量和竞争力,是比企业规模更值得追求的KPI指标。 二、人才资源对标世界一流的关键要素 人才资源毕竟是一个范围宽广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究竟要跟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哪些内容,才是比较准确可行且便捷高效的呢? 专业人才评鉴公司通过对十家示范单位人才资源对标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归纳出了八个关键要素,分别包括四项基本要素和四项核心要素,作为研究和判断世界一流企业“人才实力”的主要维度。 四项基本要素更多是从可量化的数据层面来衡量人才资源的储备度,包括人才规模、人才质量、人才结构和人均效能; 四项核心要素更多是从人才管理与运营角度来衡量企业人才资源的成熟度及整体竞争力,包括人才市场化水平、领导力水平、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1、从四项基本要素看人才资源储备差异 首先,从员工规模和人均效能的对比上,可以看出我们与世界一流企业之间人才资源储备度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批符合会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会计行业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内的会计标准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趋同与等效,会计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会计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并影响国际会计标准的制定,不断提高我国会计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地为我国经济走出去服务,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应当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二、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会计国际化要求,按照“服务大局、内外兼顾、培用结合、统筹协调”的原则,力争用五年时间,着力打造一支国际视野开阔、实务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英语应用娴熟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更好地服务我国会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在企业会计准则领域先行先试,待积累经验后再扩大到其他会计领域。 三、组织领导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由财政部会计司组织领导;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受财政部会计司委托,具体负责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国家会计学院承担具体培养工作。 四、人才选拔 (一)选拔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3.政治素质高,服从大局,维护国家利益; 4.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5.具有充足时间、精力参与相关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活动; 6.具有一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实务经验和会计理论基础,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领域具有一定见解; 7.沟通能力强,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 8.获得本人所在单位的同意和支持。 最近5年内因执业活动违法、违纪受过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或因直接过失给本单位造成不利后果或不良影响的,不得参加选拔。本人所在单位最近5年内存在严重违反会计法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且与本人执业活动或职权范围有直接关系的,不得参加选拔。

国际化人才培训总结

国际化人才培训总结 1工行国际化人才培训体会总结20XX年10月起,经过层层考试面试的选拔,我有幸被总行选中,并得到营业部推荐,以国际化人才项目第七期学员的身份,与其它16位全国各地的同事一起,飞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与为期9个月的培训。 工作之后能有一段如此完整的时间去学习,反思,提升十分难得,因此对于这次机会我非常珍惜,早早就在心里将以往工作中考虑到的要点难点列了表,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要全力以赴,学有所成。9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各种新鲜理念,事项层出不穷,这既是对我的挑战,也激起了我的奋斗心。反思这段时光,收获满满: 毋庸置疑,前期在北京金融学院的3个月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给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英语预热环境,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国外生活有了比较好的适应能力。现在回想,无论是情景英语,翻译训练还是口音连读都能在国外找到可以应用的场合,比较实用。 同时在加拿大我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课堂阅读交流有针对性地积累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各种场景,完成对英文应用,反应能力的各项训练。想想自己居然能在期末考试时用3个小时写完近30页的全英文电子商务企业咨询报告,从一开始怎么落款都不会到熟练地通过电子邮件以标准的格式与各种人士打交道,可以打客服电话半个小时不停歇地向客服代表描述自己遇到的通讯收

费问题…… 这些日常交流所带来的对自己语言能力的反馈,使得自己更有信心去使用英语,也更明白使用的诀窍。 在多伦多大学的培训分为两个部分。前期的定制课请业界专业人士从银行业,资本市场,税收,投资政策,领导力,交流沟通,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加的差异,也让我对宏观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 依稀记得我和RBC投行部的高管讨论投行业务的产品到底如何个性化,和个金部的理财顾问咨询后台系统如何给他们提供业务支持,和税务专家了解转移定价应该如何界定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我看到了我们的差距,也看到了我们很多业务的发展前景。 中期的选修课程让我有机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合自己的岗位需求去探索其它的知识领域。我个人就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大数据,电子商务,房地产投资,国际贸易融资等专业课程。大数据,电子商务让我对如何利用互联网+科技提高业务的效率与准确性形成自己的看法,房地产投资则使我触类旁通了解到我国住房登记系统发展的滞后性成为制约产权批量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最终应用在我们的小组论文里。国际贸易融资则让我对如保函,信用证等国际业务的参与方、单据流程有了大致了解,完成了我对锻炼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一项初步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课下的交流,小组作业的配合,实习以及平常社会活动的参与,我有幸认识了各行各业的人士,有加拿大第一大银行

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 培养国际化高职技能人才

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培养国际化高职技能人才 -----聚焦国际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特色办学之路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肯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在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尤其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都有国际化有意识地思索当下肯未来在国际化方向,作为沪上高职业高专专院的领头羊,上海出版印刷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引领高职业院校国际化建设方面有这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对于自己的国际化思考有其独特的设计方式。上海版专建校60多年以来,历史传统,实行开放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近年来伴随学校发展国际示范性骨干高职业院校建设的同时,其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越来越明晰灵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举措也越来越丰富可行。 踏实基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路应势而动,打造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际合作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上海版专的国际化办学李四日益明晰,可以用“一个核心、三个着眼点、五个原则”来示意: 一个核心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达到国际人才培养标准的复合职业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积极展开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与合作办学,引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个着眼点”:一个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中文合作或联合办学,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将国际化内化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三是围绕产业发展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发展战略,发挥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优势,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五个原则:一是把国际化渗透到学校的“印刷工程与包装设计”、“出版传播与文化管理”、“艺术设计与影视动漫”三大专业群,体现整体性原则;二是将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和国际认可的行业标准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高水平原则;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体现开放性原则;四是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艺术眼光、创新意识的印刷出版传媒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出发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第五,把国际化开放办学凝结为课程、专业、学科建设成果,体现内涵提高原则。 开放竞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 上海版专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的方式,实施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向行业先进企业、国际技能标准转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3年在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上海版专王东东同学获得印刷传媒技术项目的铜牌,创造了我国印刷高技能人才首次参赛即位列第三的历史,圆了印刷人在国际技能大赛上的“中国梦”,彰显了上海版专印刷媒体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达到国际化高水平标准,这是该校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的最好实践。 上海版专凭借专业雄厚的师资优势和丰富特色的培训经验呗国家确定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选拔工作。 一、实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引进特色。紧缺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以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各中外合作办学在各校普遍开展,但存在引进专业雷同,特色不明显的状况。在原有的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合作项目之外,上海版专与时俱进又拓展了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4年与法国艺术管理学院(EAC)成功申报与该院“及”艺术设计(艺术经纪方向)”两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两项专业紧密结合了上海版专传承文化的办学特色,并且是目前人才市场紧缺的项目。项目采用“2+1”模式,项目的实施将为上海及我国的文化产业、文化国际贸易和数以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极大满足了文化产业大发展下对从事文化媒介与版权经纪、艺术品交易市场工作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提升国际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全球化北京下我国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而且还要注重国际化办学标准。与国外校院开展联合办学项目是快速合理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有效方式。上海版专根据骨干高职业校院建设项目要求,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学校与国内外同类高校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关系,开展了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 近年来,上海版专共开括了中爱都柏林格里菲斯学院联合培养项目、中英博尔顿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法IPAG商学院联合培养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_唐鑛

《成人高教学刊》2006年第2期 同世界各国发展全面、长期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全球范围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通过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在各种文明的取长补短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都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衡量一个人才是否国际化人才的关键是,看其能否满足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使组织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获得并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需要。 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通过比较研究,其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和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强调国际化人才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要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支持各级教师、学者和其他个人的交流活动;扩大和加强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美国人对外国文化的深刻了解。 韩国政府深化教育改革,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培养国际化人才。1995年,韩国推出旨在“造就能够引导国际化潮流的人才”的教改方案,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外语教育,实施世界化教育。 印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样板,集中国力兴办了6所既有公认的国际一流水平,又保持印度文化特色的理工学院。印度的大学教育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几乎全部与国际接轨。 (二)政府主导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性 新加坡充分利用华人占80%的优势,把各部官员和经济学家派到中国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研究所,用1年的时间学习经济事务和中国语言,用4到5年时间培养数百名精通中国问题的人才。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国际化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启动“美国人力、研究与教育计划”,其中包括四个子计划:(1)全球研究生可申请奖学金进行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将国际合作的活力与优点带入高中基础教育的各类教学活动,扩大学生对国际合作的视野,及早培养学生的国际观。(2)大学生研究经验培养计划,鼓励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提供大学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机会,使其扩大研究国际化视野。(3)整合研究与教育训练国际计划,强调研究水准的提升与教学经验的落实。(4)研究中心参与国际合作,鼓励研究中心扩大国际合作范围。 韩国政府加大开发力度,在世界氛围中培育国际化人才。韩国政府以经济开放作为对外开放的先导,重视扩大文化艺术的对外开放,鼓励教育的对外开放,鼓励和支持大学的对外开放和交流,以此推进国际化进程,加速国际化人才的锻炼和成长。推进留学教育,坚持选派留学生,在国际环境中陶冶国际化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唐钅广赵立军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借鉴美国、韩国、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建立海外人才引进评估认定体系;大力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等一系列战略选择。 关键词: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 成教理论与管理 40 --

国际化人才培养

国际化人才培养 2007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苏树林提出,要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把中国石化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与之形成呼应的是,2008年1月16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也首次透露,到2020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这样,两大公司不谋而合,同时加了快国际化进程的步伐。 中石油于2006年6月成立了“中国石油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心” ,启动“国际化人才千人培训工程”。中国石化也在刚刚结束的教培工作会上提出要“培训国际化人才4000人”的五年规划。 再看一下其它行业的情况:2007年9月24日,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开始实施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国际化是中国大型公司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人才国际化是个关键。换言之,人才国际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事实上,无论是从能源工业看还是从全国看,国际化道路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或是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人才的国际化。 美国是1966年提出的国际化教育法,日本是1987年提出的培养国际化人才。国内进行国际化培训如果从大连理工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1984年开始合作培训MBA算起,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10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化人才培训成为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关注热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经验,明确观念,理清思路,以利再战。避免在国际化培养中的“重智商轻情商、重业务培训轻人员选拔”的现象。 一、什么是国际化人才 《汉语大词典》中对人才的解释为∶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很多人都有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比如,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等。

武汉工程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武汉工程大学关于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我校以“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核心的“两型两化”(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为牵引,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国际化水平,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国际化旨在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整合国外(含境外,下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施一批国际化本科办学项目和课程,构建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在整体提高我校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每年输送一批学生出国(含出境,下同)学习,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并推动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科研合作。 第二章办学项目与目标 第三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Degree Program:ICDP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我校与外方大学根据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施培养方案,并为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相应文凭的办学模式。学校逐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量和办学规模,力争五年内达到4-6个专业,在校生1000人左右,并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举办一所中外合作办学学院。 第四条中外交流生项目(International Exchange Student Program:IESP项目)。中外交流项目是指由我校与国外大学合作或学生个人申请,互派符合条件者到对方大学进行6个月以上的学习,双方互认学分并颁发相应证书或文凭的培养模式。学校逐步扩大开办中外交流班的专业数量和办学规模,力争五年内稳定在6-8个专业,在校生1000人左右。 第五条短期海外游学计划(Short-term Study Abroad Program:SSAP项目)。短期海外游学项目即利用假期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和文化考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学校逐步扩大派送国外游学的人数,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行申请到国外短期游学,力争五年内达到100人/年左右。 第六条国际化改革实验班(“E+”Program:“E+”项目)。包括“E+”双专业、软件工程3E项目、会计学(ACCA方向)等国际化培养改革实验班,通过语言强化,双语教学,国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