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采访青县韩氏正骨小记

采访青县韩氏正骨小记

采访青县韩氏正骨小记

按刘经理的安排,今天上午去青县上伍乡上伍村韩和生大夫家采访。昨天,刘经理说,“韩氏正骨”的根在那里。要弄清韩氏家族何以扎根民间四氏传承,并生发枝叶开花结果,就必须到他们生活、行走、劳作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民间医术的生存空间。
刘经理特别告诉我,韩和生的爷爷,这位年近八十的老先生,至今耳聪目明,身板硬朗,而且记忆力出奇地好,说话一字一板,嗓门洪亮。跟老人谈话,他的爽直而开朗的性格、宽敞而善良的心地,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
我还记得她一句很经典的话“一个老人的心里都藏着许多宝贝”。
今天,我们就要到这位老人那里“寻宝”去了。
八点过五分,李建华打来电话,说车子已到楼下。
李建华是韩和生的爱人。在韩和生大夫给我家属治疗腿伤的那些日子,建华曾陪同和生一起到我家来过。她身材高挑,眼睛明亮,说话不说话脸上都带着笑容。那时,建华给我的印象是和生熟练的助手。和生动手前的准备,治疗后的收拾都是建华的事。建华手头利索,三下两下就把要干的活拾掇的漂漂亮亮。后来听和生说,他事业的发展得益于这位贤内助。首先是建华的孝顺,她把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四位老人伺候得服服帖帖,她的细致、周到和耐心让老人们打心眼里喜欢。爷爷常说,家里有建华,四季如春。这样,和生就不必再为家里的事情分心,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他的骨科医疗事业中去了。再就是建华有眼光有胆识,在“韩氏正骨”近年发展的几个关键环节上,建华总是全力支持,擂鼓助威。比如,和生要在祖辈正骨接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吸纳新的医学科技成果,增添新的医治器械和手段,建华总是举双手赞成,耐心说服家人,形成合力。和生要到长春和武汉进修,后来又到韩国学习,建华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和生学习的需要,承揽更多的家务和门诊的工作。还有,建华虚心好学,加之天生的心灵手巧,很快成了和生的有力助手。现在建华已能独挡一面,一些简单的伤病能处理得得心应手。
我走下楼来,建华和刘经理正等在一辆白色汽车的旁边。寒暄几句,我们便出发了。没想到,建华的车也开得稳稳当当,就像她和韩和生共同经营的家庭和事业。
车子沿104 国道,一直向南。快出县城的时候,刘经理指给我看座落在道东边的“建华诊所”,我知道这是“韩氏正骨”的又一个发展见证。但好像今天才明白,这个诊所的命名,另有一番含义。
“两边应诊,和生忙得过来吗?”我问


“村上有爷爷,和生两边跑。他会开车,好在路也不远。更多的时候,一个电话,我们就下乡应诊。”建华说。
“没想把村上的诊所都举家搬到县城吗”我问。
“爷爷说,‘韩氏正骨’离不开那块乡土。”建华说。
离不开那块乡土——这句话像一道阳光在我的眼前豁然一亮,我似乎明白了“韩氏正骨”之所以不断发展的真正的理由了。如果说“韩氏正骨”是一棵大树,那里的乡亲乡情就是它成长的土壤。如果说韩氏第一代行医舍药的先人在这块土上扎下了它们最初的根须,那么,韩和生的爷爷自然就是粗壮伟岸的躯干,而和生父子,连同建华毫无疑问就是这棵大树伸出的蓊蓊枝叶了。他们为这里的乡亲疗骨解痛,就像大树送给这片土地的荫凉。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大树的根扎得越来越深,枝枝叶叶散发的清香也越来越远。
车子在离开县城大约八公里的地方转头向东。一条笔直的子牙新河大堤,道路宽阔而平坦,坐在车上尽可放眼两侧广袤的田野。在冬日的阳光下,田野显得宁静、安详,又有几分神秘,似乎每一寸土地的下面都深藏着无尽的宝藏。
我说过:我们是来寻宝的!
我想起了黄井子的诗句:城里的鸽子总是要到乡下觅食的。


沿子牙新河北大堤往东六里地就是韩和生的家——上伍乡上伍村——“韩氏正骨”的发源地了。
子牙新河是地上河,河两侧的大堤远远高出地面。堤面上是一条平展的柏油路,路边和堤坡上种着茂密的绿化树,以白杨居多。如果是春夏季节,绿树一棵连着一棵,绿叶一团接着一团,行走其间,一定别有一番情趣。
我告诉建华把车子开得慢一点,我说我想看看这里冬天的风景。我以为建华会笑我:光秃秃的一片,有什么好看的。
建华没说。车子缓缓地行进在冬日的阳光和风里。
车窗外,这一片一望无际的田野显得格外的宁静而安详。庄稼早已经被勤劳的人们收拾干净,偶尔见着一些还竖在地里不愿离去的秸秆,也是一小片一小片的,像小学生写字本上总也擦不去的一些笔画。田野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地块,道路或沟渠的边沿上站着或多或少或高或矮的树,看上去,像一些性格倔强的人在寒冷的旷野上执著地守候着什么。
我的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伤。千百年来,这被阳光暴晒被风雨抽打的土地上,走过了多少消失在时空中的身影。多少怀抱理想的人从这里走向远处的世界,而更多的人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没有完结的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会受伤,会生病,会遭遇更多的难以意料的命运之痛。这样的时候,他们多么无助,多么

希望有一双温暖的手抚慰他们受伤的肉体和灵魂。也许这双手没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力量,没有崇高的职称和荣誉,没有超拔出群的回天医术,没有闪现着现代科技光芒的器械。他只是一双手,也许还是粗糙的,沾着泥土的,但毫无疑问他应该是温暖的、慈善的、贴心的,如同“韩氏正骨”······
“建华,你的爷爷、老爷肯定无数次地往返在这条土路上,走村行医。”我指着伸向上伍村的一条土道说。
“肯定的,老爷到外村看病,就靠两条腿走了一辈子;爷爷骑自行车,有请必到;我们就强多了,有了汽车,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哈哈,老兄是不是在这些土道上看见了‘韩氏正骨’的身影了”半天没说话的刘经理笑了。
说话间,汽车缓缓下坡,进村了。
上伍村紧靠着河堤。这是乡政府所在地,所以看上去比普通的村子要大要整齐得多。一条正街,南北走向,街西面一排建成不久的二层小楼粉刷一新。建华告诉我,最南头的楼是和生建的,最初的想法是把门诊从村子里边挪出来,方便前来看病的乡亲。原来的门诊就是村子里的几间平房,外村来的人总是要打听一番才能找到,而且有一段泥土街道,雨雪天出进很不方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