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下定于一

天下定于一

现代科技根据碳14放射技术,可以断定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在公元前4000多年,或者更早一些,这是根据出土文物考证。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对于夏朝及更早的记载,在史记的卷一和卷二里记载了《五帝本纪》和《夏本纪》,这些都是根据一些民间的普遍说法,但并没有出土真正的文字文物来详细地记录夏朝这个历史。
(这里有个问题,皇帝、商代的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如果是口口相传的话,说明确有其事,为什么会说是不存在呢,如果是史家编纂,这套系统怎么形成的,《五帝本纪》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尚书》,那么世本的五帝记载从哪来?)
很多学者就是根据没有文字记载来辩说夏朝的不存在,也有很多学者说夏朝有部分很少的文字是记录在竹简、丝织品上,并没有甲骨刻字和出版概念,随着年代被腐蚀所以找不到记录。夏朝的存在,现在还是一个未成定论的话题。
能有明确记载的中国历史,是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也就是商代,这个证明得益于商代的几处都城和王室陵墓被发现挖掘得到的共十几万片的兽骨、甲骨记载。商朝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之为一个朝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些文字记载里详细地记录了商朝的王室族谱,其族谱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大多是兄终弟及,偶尔也会发生父死子继。
商朝的子民,笼统讲称为“商民族”,当时在中华大地上事实上存在很多不同的民族,商民族能凌驾于这些民族之上,主要得益于其在青铜器冶炼技术上的垄断,包括青铜兵器和青铜祭器,统一由国家中央负责冶炼。
商代的人民已经开始进入了农耕,但是还是大部分保持着狩猎、渔猎等传统,商代的陵墓里通常都会保存很多野兽的骨头以及石器的镰刀,表示商代已经由狩猎慢慢转向了农业。事实上出土的甲骨文总共数一下,不同的字数其实只有3000多字,目前可识别的其实只有1000字左右,这1000字的意思推敲主要通过象形、会意和形声。
大约到了公元1000多年左右,青铜器的冶炼技术也是最高峰的时候,黄土高原西安周围的一个诸侯国“周”(商的都城主要在河南一带,所以周位于商的西部)。周民族的最初来源于哪,现在历史界也没有定论。根据史记的说法,周朝先前是商朝的农官,周朝推崇他们的祖先叫后稷,史记里出现多次复修后稷之业(公刘、姬昌的父亲季历等),说这种养民的政策优于后期商民族的滥用民力,所以很多外商民族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其他民族比如河洛、汉江等等)事实上这个时候,周民族的青铜器冶炼还比不过商民族的冶炼技术,随着周民

族逐步威胁到商民族的统治,商周之间逐渐由冲突升级为战争,一开始周朝数败于商朝,周民族的领导还被商民族俘虏过,是通过进贡大量的财物才得以赎回来。
以上这些是通过甲骨推测出来,只是一个模糊的阐述,中国历史能清晰阐释是在公元前841年才有详细的书籍进行记录,所以这些记录绝对看不到哪一年商周发生了战争。在姬昌儿子姬发的时代,才进一步巩固发展,集合周围大部分的其他民族进行多次伐商才得以最后以周代商。事实上,就军事实力而言,周商之间极像官渡之战的曹袁,至此以郑州周围为中心的中原迁移到了以西安周围为中心的周民族。
其实,商代至周代,奴隶社会逐步演变为半奴隶半封建(这里周公对于周朝封建体制的框架设计和贯彻执行有很大的功劳),如商朝人在神灵上信奉的是鬼,把很多事情解释为鬼神作祟或者祝福,周朝更注重将很多事情解释为祖宗的问题,所以周朝在地方诸侯那里要求供奉的都是周朝统一的祖先后稷等人和诸侯自己的祖先,以达到宗教信仰上的一致(这也是周公在改革中要达到的政治和宗教统一的目的,以方便统一稳定)。
商朝的继承原则是兄终弟及,而周朝统一规定是父死子继,这两个民族虽然曾经同时存在过一段时间,但是文化差异很多。随着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步优化(如井田制、政教相联等),农业才得以在中原大规模的,整个中原保持着一种和平稳定的局面。
但是即便如此,这时的中原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就周朝内部而言,分封的诸侯国尊周王室为宗主国,各诸侯国自己进行政治经济活动,就周朝外部而言,还存在很多当时或者后来发展的外民族,最著名的就是“南蛮戎狄”。
周王室作为当时多数诸侯国的宗主国,这种关系类似于朝鲜依附明朝一样,诸侯国的国君的任命需要宗主国认可,诸侯国之间的联姻需要宗主国安排主持,宗主国具有发号命令让诸侯国集合去统一攻击哪个外来民族等,由于农业发展,人口繁殖等,在这样的宗主—诸侯体系里中原的疆土不断得到了拓展,由原先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围绕黄河的地域向四面逐渐扩大,延伸到湖北、江苏、安徽等地,逐渐并入到周王室的版图,当然,这些版图大部分最后是进入了诸侯国的版图。
随着地域的拓展,周王室不得不面临一个对于真正的外民族融合的问题,南蛮一族,戎狄一族等,在西周的时候,在这类边界上,发生了众多的矛盾,周王室希望这些外民族能臣服至少是进贡,在开始周王室政治集中时,进贡或者臣服还是行之有效的,毕竟外民族不能对一个集中的国家进

行发难,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土地兼并、技术发展等,诸侯国内部的崛起,宗主国对于诸侯国的控制能力逐渐微弱,从一个事件里就可见一斑。东周齐桓公在葵丘之盟里要求各个诸侯国之间不要进行危害其他临近诸侯国的水利工程,这个根源就是西周末期,诸侯国之间已经不受宗主国领导互相为政的结果。
到了公元前771年,终于戎狄攻破周王室西安都城,周王被杀害,王子外逃其他诸侯国,最后依靠一些强有力的诸侯国才得以保证中原政局的稳定,毕竟戎狄在整体实力上根本比不过整个中原实力。随着周王室的东迁,也就是东迁到了河南的洛阳附近,实际上已经完全没有了宗主国在军事上的优势。
这个东周很可怜地还被分成为两个阶段,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春秋”和“战国”。春秋和战国的分界很多人以为是三家分晋,田代姜齐为界限的,这个也说的过去。但春秋的定义是取自鲁国孔子及徒子徒孙所编著的《春秋》为来,笼统的讲,春秋这本书所记载的历史就是春秋的历史,战国是春秋这本书所记载年份后其他后来的史学家写的战国史,如《战国策》。
春秋和战国的冲突之前说是土地兼并、技术发展的原因,细讲就是1、生产力得到发展,使得土地和原料变得更加重要,更多的土地让一个诸侯国更加有经济实力;2、金融上以金银铜等为媒介的货币开始流行,教育、文字开始普及(当然这个教育不是你现在享受的教育),使得人口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流动开始频繁;3、虽然贵族和平民之间等级还是相当明显,但是平民或者底层贵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君主的赏识称为新贵的可能性增加;4、冶铁的技术慢慢开始取代冶铜的技术,使得战争的工具、规模和杀伤力进一步扩大。。。等等这些原因,导致最后宗主国的仲裁能力日益薄弱,相对有建设性、土地规模大的诸侯国得到发展,以至于最后连对宗主国的进贡这样的姓氏都不落落。
春秋战国时期,也说是百家争鸣,事实上据可统计的家也就20多家,对中国政治、文化影响深远的有3家(儒家、法家、道家)。春秋战国,最终统一于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虽然还是存在一些外民族。相比较于其他文明,中国这时候的统一是一种早熟,秦始皇为后人建立起了如何中央集权的政府。
在很多关于商周战争中,都提到周武王会聚了八百诸侯,当然多少诸侯是数不出来了,每个诸侯多少人也是不知道的,但是可以预知到当时的相对独立的部落肯定不少,预计几百个还是有的。到了《春秋》的记载开始,可以喊出名字来的诸侯国还有百来个,当然能够算得上有实力

的,这个数量幅度就要减少很多了。到了战国,这个数量被进一步压缩,光是秦国吞并西蜀巴中,楚国吞并南方各国,就有50个左右。战国七雄时代,其实版图上只有10几个诸侯国了。这种土地兼并下去,最后肯定会归总到某一个诸侯国。
很多人都知道,商周开始战争是贵族战争,军队几乎与欧洲开始的圆桌骑士一样,交战需要祭祀,交战遵守战争礼仪,交战人数是相对后期是非常有限的,牧野之战,据记载周武王拿了老本也就1万多人。到了战国,土地争夺战时,基本上已经是平民肉搏战了,军队的数量看长平之战就知道了。
一种历史学派的观点是,中国这么多民族最后趋向于统一,最主要的因素是天气和地理的因素。禹能够被百姓拥戴,就是能够带领民众治理黄河,保护自己的生存生活,黄河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除了水源灌溉、饮用等原因外,在很多历史典籍里都记载了河水泛滥、治水记录,是不是涵盖了它的泛滥导致民众必须选择一个能够集中的政权来维护大家的生活,所以无论是西安还是洛阳,都是徘徊在黄河中上游地区。
还有一个例子是,大面积旱灾时记载有诸侯国越过边界去其他有收成的诸侯国偷粮食导致的军事纷争。类似于这样的问题,都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统一。有人会提问,那为什么中国和俄罗斯不因为天灾人祸合并统一呢?因为一个国家的统一除了因为环境压力,还需要文化、信仰等因素上的牵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这个版图的统一,只要中央足够集中,灾害这样的问题已经有能力很好解决了。
不管怎么说,最后这个统一者就是秦国,秦国的统一绝大部分的历史观点是基于他的改革和地理这两个因素。
改革这个并不是秦国首先提出的,事实上秦国甚至滞后于其他诸侯国的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都是先例,很多在一定时期内都是卓有成效的,比如申不害变法,在一定时间内让韩国内政一清。这些变法不应该被统一地称之为失败,尽管吴起被杀、邹忌被废,但是在当时确实解决了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力争图强的问题。事实上,这些改革事实上是治本不治标的方案,比如后代人在考虑战国哪个国家统一了中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最好,统计的结果是韩国,因为韩国是汉文化的最佳继承者,像这样优秀的“文人”在战国时期很可能被商鞅变法后的“军国主义”所吞并,所以说商鞅的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的,商鞅所倡导的秦国与抗战时期的日本很类似。
地理这个因素,有几个词相信都说的烂透了,殽山、函谷关等。秦国在这个地理确实是赚了大便宜,他

的东边是
广大的山川,去看一下《东周列国志》,秦国三帅去攻打晋国路过的那些奇葩的山峡名称就知道了(忘了具体叫什
么名字了,像毒龙峡、绝龙岭这种),秦国往下攻占文明程度更低的西蜀巴中,这个地方也是出了名的难过关,三
国里面也做了很多关于剑阁、阳平这种一夫当关的地方。所以秦军在地理上可以选择开关迎敌,或者闭关不出;秦
国可以自主选择将战场放在别的国家或者边界区域,不影响关内的农业发展。事实上,秦国整体以来的农业一直落
后于那些坐落在丰腴地面上的诸侯国,这个情景让我想起现在一直在我们身边的小日本,就是因为资源不发达才不
得不想办法找吃的,所以秦国在变法改革上才这么死心塌地,经济、农业的落后让他们能够更容易齐心协力,君主
的号令很容易集中。在春秋战国史上,比如齐国攻占鲁国一个城,就往往不会屠城,而是尽量将百姓迁到自己的内
城区,而秦国基本如果是打下来的城池,屠城的概率要比其他诸侯国高很多,秦国的军事策略往往伴随着屠杀敌方
壮丁、摧毁敌方要塞、征用敌方粮食这样的性质,因为秦国哪有什么粮食来养这么多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