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2020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45分钟作业3

最新2020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45分钟作业3

最新2020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45分钟作业3
最新2020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45分钟作业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目标导航

1.一定要记住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要学会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一定要下工夫掌握!

课前预习

(10分钟,10分)

一、两弹一星

1.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

(2)反对核威胁,打破________。

2.历程

(1)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2)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3)1966年10月27日,________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________。

(4)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________试爆成功。

(5)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________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6)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________卫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二、东方魔稻

1.研制:1973年,________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________,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

(1)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

(2)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1)________年,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2)________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影响:我国政府实施以________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神舟”号飞船

1.发射: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将宇航员________顺利地送上太空。

2.意义

(1)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的________。

(2)在未来5~10年里,将给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3)成为带动________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答案:

一、1.(2)核垄断 2.(3)导弹核武器核导弹(4)氢弹(5)“东方红—1”(6)返回式遥感

二、1.袁隆平“南优2号”

三、1.(1)1983 (2)1997

2.信息化

四、1.杨利伟 2.(1)里程碑(3)高新技术

课堂作业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两弹一星

1..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教授曾说:“毛泽东的‘两弹一星’使得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也使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这表明 ( )

A.“两弹一星”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

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军事科技的竞争

C.“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原则

D.“两弹一星”使中国走在世界科技的前列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两弹一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故A项正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B项错误;中国的外交原则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2.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中国迈出此征程的第一步的标志应当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人造卫星属于航天方面的成果,A、B明显与题意不相符。D项时间较晚。故C正确。

3.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现实意义就是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两弹一星”是在美苏垄断核武器的情况下实施的,其研制成功的现实意义主要是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

知识点二

东方魔稻

4.“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列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两弹一星”战略的实施

B.“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

C.袁隆平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D.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题干引用的这句话高度肯定了科学技术,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联系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番话是邓小平说的。四个选项中,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最能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故本题选C项。

5.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与常规稻相比,每公顷年增产能够达到1.6吨,故而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其影响不包括( )

A.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B.它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

C.它解决了全球饥饿问题

D.它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答案:C

解析: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C项表述不对。

6.如图是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他( )

A.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

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D.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D

知识点三

银河系列计算机

7.下图展现的是科研人员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机房观测“天河二号”的运行情况。据“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2014年6月24日报道,中国“天河二号”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第三次荣登榜首。下列有关计算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美国为军事需要而最早研制

B.“银河—1号”是中国首台运行10亿次/秒的巨型计算机

C.中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居世界前列

D.推动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银河—Ⅰ号”是中国成功研制的首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8.我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开始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1世纪初

答案:C

解析:我国成功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在1983年。

9.“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你认为这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 )

A.“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答案:B

解析:由关键信息“中国人进入太空”等可判断出材料是对“神舟”号载人飞船的评价。题中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正确。

10.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如近年来,在航天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已经研制了属于自己的牛奶无菌软包装“康丽包”,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材料表明( )

A.我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

B.航天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C.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我国已走向可持续发展轨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航天技术的支持下……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可知,航天技术的发

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说法错误。

11.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技。解题关键是根据所学知识对备选项作出全面准确的解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非超级大国,故A错;C的说法太过绝对,故C 错;D的说法也不符合现实,故D错。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有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和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摘编自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必修Ⅲ

材料三: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嫦娥一号”研发团队获“感动中国特别奖”。

《感动中国》给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评委对于嫦娥团队的评价语: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支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述我国取得辉煌科技成就的原因。

答案:(1)特点:航空航天领域成就突出;世界领先;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原因:国家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科学工作者的爱国和奉献精神,刻苦钻研,不畏艰难,科技创新。

课后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答案:C

解析:解题过程中应该抓住“1958年”和“原子弹”这两个有效信息,结合教材明确本题立意的考查点是“两弹一星”战略,然后从题干表述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战略决策的背景:即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

2.“虽然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当时科技发展的条件是不利的。”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

①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④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并非不利条件,排除③。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这些都是当时我国科技发展的不利条件。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属于20世纪60年代成就的是( )

A.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C.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是在1964、1967年;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成功发射“神舟”五号是在2003年。

4.“在‘文革’期间,对科技成果的重视丝毫不亚于‘文革’前,由于这些成果都被纳入领袖思想和‘文革’的胜利果实,所以,重视程度甚至还超过了‘文革’以前。”“文革”期间取得的成果包括(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银河—1”巨型计算机诞生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的难点主要在于熟练识记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1964年,②发生在1983年,③发生在1967年,④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是③④。答案为C。

5.世界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评价中国的一位科学家说:“……击败了饥饿的威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位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三强 D.钱学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饥饿的威胁”“丰衣足食”可知,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

6.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宇宙飞船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A、B、C三项所示成就的取得均在美、苏等国之后,故选D。

7.2012年中国以国产微处理器为基础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下面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B.中国“银河—Ⅰ”号计算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

C.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D.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

答案:B

解析:中国“银河—Ⅰ”号计算机是在1983年研制出来的,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选B。

8.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

①“神舟”五号宇宙飞船②“南优2号”杂交水稻③月球漫步④“两弹一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新中国科技成果的掌握情况。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尚未成功登陆月球。①②④符合题目要求,所以本题选C。

9.“飞天”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想。右图照片摄于21世纪初,图中的人们无比兴奋,那是因为他们在欢庆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上了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故选D项。

10.中国将于2012年以前把无人驾驶月面车发射到月球;2015年以前通过这一轨道飞行器在登月中进行采样工作,并执行最初的登月计划。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中国的航天史又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中国迈入航天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属于航天事业的是C和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1970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2003年。

11.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对外国先进科技成果的借鉴

答案:B

解析: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高科技成就的取得一定是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的。所以选B。

12.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

A.“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成功发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中国人进入太空”可知评论的是“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把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

13.“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

A.“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飞船

D.“神舟”六号飞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的识记能力。中国是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其标志就是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

14.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室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保证了占世界1/5人口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他的杂交水稻走出国门,遍及七大洲,惠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杂交水稻在增加世界水稻产量、保障国际粮食安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保障人类生存权这一最基本的人权和促进世界和平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材料二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请回答:

(1)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是什么?

(2)为什么他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3)为什么他能获得外国人的称赞?

答案:(1)南优2号。

(2)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对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促进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范围内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贡献。

(3)因为粮食关系国计民生。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粮食不足,甚至严重不足的问题,如非洲。人们预测未来将出现世界性饥饿问题,其杂交水稻在增加世界水稻产量、保障国际粮食安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材料二:在多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下,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1)“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有何意义?

(2)“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美丽的现实。试分析中国开展首次绕月探测的重大意义。

(3)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

答案:(1)意义:“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返回,是我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俄之后,第三个能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使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对和平利用太空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2)①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②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③推动中国科技向新的层次和高度发展;④迈出了积极参与月球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一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推动国际航天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等。

必修一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 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与世界格局的特点,分析其成因。 2.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阐释】 1.怎样看待“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化趋势? (1)“极”的含义: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2)原因: ①根本原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级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③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④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3)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二战后至今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 (1)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 (3)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4)90年代至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预习自测】 1.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对“交替”的正确认识是()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向经济竞争过渡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D、由区域集团向全球化过渡 2.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反映出()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D.美国依然可以独霸世界 3.近年来,国际上消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以前那种敌视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上述现象说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霸权主义得到有效控制 D.地区冲突日趋消亡 4.《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里“新的框架”可以理解为( ) A.两极格局 B.单极世界 C.多极化和多元化 D.“一超多强”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方案一(一般校)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水平要求] 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瓦解 A 多极化趋势加强 A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B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过程中吸取 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特征的了解,培养学生比较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的特点的理解,引导学 生认识当今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通过对多极化趋势影 响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深入思考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史实的原因;运用比较法引导 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当前社会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使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培养学生主动承 担历史、社会赋予的责任;增强反对霸权主义、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 维护世界多样性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如何利用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已有知识 和时事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局势。 ?难点: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史实和影响;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出现新的不稳 定因素的原因;教材篇幅较大,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相对比较复杂;学生很难理解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突然走向解体;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动收集材料,开发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当今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本课有三个子目 第一子目: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解体 教学要点:格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 第二子目:缓和与动荡并存 教学要点: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诸多不稳定因素。 第三子目:多极化趋势加强 教学要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当今世界是新旧格局交替的时代;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引入反映苏联解体内容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导入新课 2.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教师讲述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的大致过程,建议①淡化处理戈尔巴乔夫 改革,讲明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但并非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②通过图片、 音像资料的引入,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③强调以苏联解体为标志,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 【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1、当今世界政治特点?2、当今世界不稳定的原因? 3、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4.认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 发展的推动力,而不应该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 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两极格局瓦解: 1、瓦解: (1)苏联解体: 解体:①80年代陷入困境 ②戈氏改革,改革的思想发生根本改变,提出 ③东欧剧变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④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解散,苏在欧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⑤8〃19事件——催化剂 ⑥标志 影响:至此,苏联完全解体,,冷战结束 (2)东欧剧变: (3)德国统一: 2、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特点是什么?) (1)世界形势总体上 (2)并存局面: 当今世界不稳定的原因? 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 ②新的不稳定因素出现:美国的霸权主义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等 ③南北差距加大 (3)新旧格局交替: (4)美国的单边主义: (5)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多极化趋势加强: 1、表现:①美国②欧盟③日本 ④俄罗斯⑤中国⑥发展中国家 2、影响:①有利于 ②有利于

③有利于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东欧剧变 瓦解 德国统一 两极格局瓦解 苏联解体 影响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美国 欧盟 表 日本 多极化趋势加强 现 俄罗斯 中国 发展中国家 影响 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师生纠正与巩固预习案 1、当今世界政治特点? 2、当今世界不稳定的原因? 3、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要求: 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2、各小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需进 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 材料一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 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摘自《历史学习》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 Ⅰ 材料三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 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缓和与动荡并存 多极化趋势加强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课题、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教案

课题27: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两极格局瓦解 1、瓦解标志: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2、瓦解影响: (1)国际形势的变化: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缓和与动荡并存 (2)国际格局的变化:新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多极化趋势加强 1、原因: (1)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单边主义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壮大,重新分化和组合 (3)国际关系民主化呼声高涨 2、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一、全面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及启示 1、东欧剧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等。 (2)表现:东欧各国实行多党制和执政党丧失政权,新政权向西方靠拢;东德并入西德,德国统一 (3)实质:社会制度根本性变化

(4)影响:引发经互会和华约解散,导致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 2、苏联解体: (1)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引发政治危机;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 内容:经济——政治(“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实行多党制、外交上与美国寻求缓和) (2)过程:8.19事件(催化剂)——独联体成立(标志解体)——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法律宣布解体) (3)影响:一极坍塌,两极瓦解,冷战结束 3、启示: (1)各国必须走合符本国国情的、独立发展的道路 (2)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必须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演变及其根因? 1、演变: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 70年代: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2、根因: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变化(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三、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中国如何去应对? 应对: 1、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提高综合国力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习题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在他的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其中的“两弹”是指( ) A.原子弹、氢弹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D.原子弹、核弹 解析:“两弹一星”应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B 2.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网络技术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火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答案:B 3.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解析:题干中“1970年”是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 答案:B 4.在“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为本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解析:袁隆平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农业科技领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答案:B 5.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学案(含答案)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含答案) 第第27课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导航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难点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新中国发展战略核导弹的意义;如何深入浅出.准确地讲述所学科学知识。 一.两弹一星1原因1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一国的国际地位。 3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判断正误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提示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是客观目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成就1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2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3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5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61975年11月,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问题思考思考美联社曾在报道中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什么提示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二.“东方魔稻”1发展概况1理论突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理论禁区。 2实践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1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正在世界各地推广。 2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问题思考思考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中国农民为什么会这么说提示1邓小平领导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经济权益得到了保障。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自主检测 岳麓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自主检测岳麓 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战争与革命”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20世纪下半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以下对于20世纪后半期的时代主题转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②全球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深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 C.十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3.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对“1+X ”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 A.是一个常数 B.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D.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4.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最大影响是( )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B.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矛盾突出,昔日的盟友变成对手 C.核战争威胁已经消除,各国注重发展经济 D.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5.(2011年广东增城调研)邓小平曾说:“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C.和平崛起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D.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6.通常称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一“交替”主要是指(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D.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7.下表为“198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A.中国多边外交政策 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培训讲学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创新设计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总结岳麓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 习总结岳麓版必修3 一、20世纪以来的中外科技 1.20世纪,量子论和相对论掀起了科学革命 (1)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已经达到高峰,但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经典物理学面临危机。 (2)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基本原理的相对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之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形成了物理学的分支——量子力学,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20世纪以来出现的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已历五代,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网络技术的发明使计算机如虎添翼,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2)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探索生命奥秘的步伐加快。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实践,遗传工程取得突破。 (3)苏联发射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飞天梦想,之后美国登月成功,航天飞机遨游太空,中国载人航天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天地。3.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1)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反映了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神舟”号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使我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先进国家行列。 二、现代中国的教育文化 1.新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经历的曲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各项举措开展扫盲教育,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2)国家通过教育立法、“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措施加强普及义务教育,改变了中国命运。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获得较大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双百”方针成为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涌现出了像《青春之歌》等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2)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文艺发展遭遇曲折,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双百”方针的指导地位,文学、戏剧、小说、影视等呈现出繁荣景象,中国科学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例题】(2011·安徽文综·T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世界文化遗产知识梳理(教师版)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复习资料汇编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的因素:难以抵御的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的战争、近代以来特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使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2、世界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遗产。 3、为保护世界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 1972 年,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公约规定,个缔约国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公约还规定,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和经费的援助。 4、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活动,外面的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整个图案呈圆形,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5、世界遗产委员会,负责审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单;监测各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确定受到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项目,把他们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管理世界遗产基金,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实施技术和财力援助。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立了一个常设的执行秘书处,称为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公约的日常工作。 6、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自然遗产是指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双重遗产是指既有突出文化价值价值又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景观,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具有 真实性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的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损坏;⑥与具特殊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5、《世界遗产名录》的审议和公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无形的的保护相对滞后。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推动非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 6、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2)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3)它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 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二十五:现代科学技术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另一支柱——德国普朗克提出来。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二十六: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2、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登月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已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1997年人类第一次一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4、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到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5、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6、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7、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二十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2、1964年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3、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70年“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5、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6、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7、1983年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8、XX年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XX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

2012年高中历史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学案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课程标准]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 (2)内容 ①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②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取消__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对外政策:改变与美国____________的方针,寻求缓和。 (3)后果 ①国内________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②促使东欧发生剧变。 ③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a.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合并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了统一。 b.1991年,____________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 2.过程 (1)“__________”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1991年12月,“__________”成立,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3.影响:____________最终瓦解。 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1.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特点:总体上趋于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明显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原因 (1)缓和的原因:____________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____________得到缓解。 (2)动荡的原因 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________及________纠纷、________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②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如霸权主义、____________、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等。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特点: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____________,但地位相对削弱。 (2)________、日本、俄罗斯、________、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3.意义 (1)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______________新秩序。

巩固练06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原卷版)2020年衔接教材新高三历史(人教版)

巩固练06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美国学生学习图。这样的画面应该最早出现于() A.手工工场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2.如图选自2015年12月IT网行业资讯。图片的主旨是() A.社会不重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 B.互联网成为社会交际的必备工具 C.科技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D.互联网更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 3.20世纪,他以其关于弯曲空间的稀奇思想抓住了公众的想象,他成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美国以隆重的仪式欢迎了他,为他独行侠式的创造所倾倒,“思辨威力的一个最美妙的例证”,“遮掩真理的墙已被推倒”,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他的贡献() A.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B.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C.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D.充满了个性的浪漫主义 4.1948年,英国科学家约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瓦尔特。布拉顿发现用很小的电流和功率就能有效地工作,而且可以将尺寸做得很小,为晶体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晶体管出现后迅速取代了笨重、昂贵的真空管,这是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论的实践。这表明()

A.互联网反战开创了信息时代B.相对论运用推动物质空间重构 C.量子理论运用推动技术进步D.经典力学有益于现代技术突破 5.在19世纪中期,受过教育的人虽然对牛顿宇宙说的起源及其验证知之甚少,但其理论却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因为普通人仅仅在原理及逻辑层面上接受了牛顿惊人的伟大成就,并且宇宙说支持而非违背了人们所习惯的常识。这种现象表明() A.只有大众接受的科学才有价值B.牛顿经典力学遭受学术界抵制 C.政治民主化是科学发展的前提D.实用功能助推科学成果的普及 6.下表为一部世界伟人传记的部分目录。该传记的主人公是() A.伽利略B.牛顿C.普朗克D.爱因斯坦 7.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如钢铁采矿)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原子能、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这次科技革命() A.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B.使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C.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使科技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8.“这位奠定经典物理学大厦的绝世天才,这位冷酷无情的理性主义者,这位最后的炼金术士,不管他行为有多么怪僻,是他让我们明了宇宙的运行轨迹,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光明……”材料中所述的这个“绝世天才”() A.童年时期正值英国伟大的“不流血革命”发生,代议制逐渐确立 B.在光学、力学、天文学和微观高速运动粒子领域都有突破性理论贡献 C.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并据此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D.一反当时流行的“归纳﹣﹣演绎”法研究方法,倡导并实践观察法验证科学概念 9.理性与科学带来西方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和残酷战争,导致人们对理性与科学的幻想破灭。《等待戈多》的荒诞意识正是产生于这种破灭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和信仰危机之中。据此分析,该作品()

高中历史 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 1.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教学目标识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面临的任务理解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含义教学重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引言,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北京不能整个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引申出世界遗产的登录条件和保护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目“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大力保护?然后着重讲述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两个保护原则的深刻内涵。所谓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特征,即保存遗产的原貌,反对在遗产地增添新的非遗产建筑(包括宾馆、饭店、水泥路面)和改变景观面貌的设施(如铺设水泥路面、架设索道、修建公路、在空中拉电线、电缆等)。 这点只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对完整性的内涵,可让学生先阅读有关的课文和“学思之窗” 栏目有关长城的完整性的小字,并让他们以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例来说明文

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开讨论,真正弄清完整性所包含的两层涵义,即有形的范围上的完整性和无形的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最后,在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为保护遗产所作的几项规定时,要着重讲出执行这些规定何以能起到有效保护遗产的作用。 最后一目“艰巨的保护任务” 建议教师用“喜”与“忧”两个字作为基本线索进行讲述,“喜”指的是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和申遗热潮的高涨,“忧” 指的是世界遗产遭到的破坏。可结合本省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准备申遗的项目(可从后面参考资料或报纸、网站上查找)进行讲解,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一)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二)泰山的地方官曾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号,并修建了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修建了大批宾馆、饭店、娱乐城、电影院,使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了遗产建筑,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三)洛阳龙门石窟申遗之前曾在宾阳中洞、惠简洞、万佛洞中重塑早已遗失、毁坏的本尊佛像,在联合国专家前来评审前才匆忙撤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两弹一星 1.研制原因 (1)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________________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 (2)维护安全的需要:为了反对________,打破核垄断,中共中央决定发展原子弹、导弹。 2.成就 (1)______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2)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________试爆成功。 (3)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号发射成功。 (5)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二、“东方魔稻” 1.现实原因:人多地少。 2.成就 打破传统观念,培育出“____________”和“超级杂交稻”。 3.意义 (1)对中国:粮食增产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 000多亿元。

(2)对世界:被西方称为“东方魔稻”、“________________”。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1)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开始于________年,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____________”型机诞生。 (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____________”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2.影响 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____________的跨越式发展。 四、“神舟”号飞船 1.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1)________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了太空。中国成为第______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飞船又将聂海胜、费俊龙顺利送入太空。 2.意义 (1)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继“____________”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2)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____________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浙江专版)高中历史专题达标检测(1)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新人教版选修6

专题达标检测(1)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 1.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解析:选D A项是《世界遗产公约》的倡议机构;B、C两项是其内容;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的机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 2.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不能体现在( ) A.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B.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C.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D.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重大经济价值 解析:选D 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在于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一味作为旅游资源,追求经济价值,只会破坏文化遗产。 3.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是( ) A.真实性和艺术性B.真实性和完整性 C.真实性和独特性 D.独特性和艺术性 解析:选B 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判断选B。 4.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成立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的日常工作的机构是( ) A.世界遗产委员会 B.世界遗产中心 C.世界遗产保护处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解析:选B 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公约实施的日常工作,故B项正确。 5.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解析:选A 缔约国只就本国被确认为世界遗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向世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