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7)小麦の雪腐病の上手な防ぎ方

7)小麦の雪腐病の上手な防ぎ方

7)小麦の雪腐病の上手な防ぎ方
7)小麦の雪腐病の上手な防ぎ方

7)小麦の雪腐病の上手な防ぎ方

(研究成果名:小麦の雪腐黒色小粒菌核病および雪腐大粒菌核病に対する殺菌剤の残効性と防除時期、小麦の褐色雪腐病および褐色雪腐病に対する殺菌剤の残効性と防除時期)

道総研十勝農業試験場研究部生産環境G

中央農業試験場病虫部クリーン病害虫G

上川農業試験場研究部生産環境G

北見農業試験場研究部生産環境G

1.はじめに

雪腐病は多発すると被害が大きく廃耕となる危険性もあることから、薬剤による種子消毒と茎葉散布は小麦の安定生産のために不可欠な技術となっている。本病は積雪下で蔓延するため茎葉散布の防除適期は根雪始直前である。

しかしながら、いつ根雪始になるかを予想することは極めて難しい。このため、平年より大幅に早く根雪始となった場合には防除することができず、根雪始が遅く散布からの期間が長くなった場合には防除効果の低下が懸念される。道東地域のように圃場条件が比較的良好な地域では再散布することも可能であるが、再散布の要否を判断する目安がない。また道央?道北地域のような多雪地帯では、圃場条件が悪く防除機が圃場内に入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ために根雪始直前に防除できない場合が多い。

このような問題点を解決するために本課題では、散布から根雪始までの期間が長くなった場合に防除効果が低減する要因を明らかにするともに、茎葉散布の重要性の高い4種の雪腐病(雪腐黒色小粒菌核病、雪腐大粒菌核病、雪腐褐色小粒菌核病および褐色雪腐病、)防除薬剤について残効性の評価を行った。

2.試験の方法

1)防除効果が低下する要因の解明

雨よけ処理を行い、降雨が殺菌剤の防除効果に及ぼす影響を調査した。2)各種雪腐病に対する殺菌剤の残効性評価

散布から根雪始までの降水量の異なる条件で薬剤散布試験を行い、設定した防除効果レベルを基準とし、残効性の評価を行った。

3.試験の結果

1)防除効果低減要因

降雨が防除効果に及ぼす影響を調査した結果、防除効果の低下は、殺菌剤散布から根雪始までの経過日数よりその間の降水量の影響が大きいことが明らかとなった(表1)。したがって、殺菌剤の残効性の評価は、降水量を尺度とすることが適当と考えられた。

2)各種雪腐病に対する殺菌剤の残効性評価(1)雪腐黒色小粒菌核病

雪腐黒色小粒菌核病は発病程度が中発生(発病度26~50)を超えると茎の半数以上が枯死した個体が10%以上発生し、融雪後の生育にばらつきが生じる要因となる。そこで、防除目標を少発生以下(発病度25以下)に設定するのが妥当である。発病度が25を上回る事例が認められた薬剤散布から根雪始までの期間の降水量は、フルアジナム水和剤Fでは積算降水量120mm程度、日最大降水量65mm程度、テブコナゾール水和剤Fでは積算降水量100mm程度、日最大降水量40mm程度、イミノクタジン酢酸塩?トルクロホスメチル水和剤F では積算降水量40mm程度、日最大降水量15mm程度であった(図1)。

(2)雪腐大粒菌核病

本病も雪腐黒色小粒菌核病と同様に発病程度が

中発生(発病度26~50)を超えると茎の半数以上が枯死した個体が10%以上発生した。そこで本病についても防除目標を少発生以下(発病度25以下)に設定するのが妥当である。

雪腐大粒菌核病では、フルアジナム水和剤Fはいずれの試験でも発病度が25を上回る事例はなく、雪腐黒色小粒菌核病と同程度の残効性が期待できる。一方、チオファネートメチル水和剤は積算降水量80mm程度、日最大降水量40mm程度で発病度25を上回る事例が認められた(図2)。(3)雪腐褐色小粒菌核病

本病は発病度50を超えると収量や品質が低下する傾向を示したことから、防除目標を発病度40に設定した。過去の多発事例から殺菌剤に求められる防除価は40程度と考えられた。

感染圧が通常より高い接種条件において残効性を評価すると、フルアジナム水和剤Fは積算降水量150mm程度、テブコナゾール水和剤Fは積算降水量85mm程度まで防除価40程度を維持したのに対し、イミノクタジン酢酸塩?トルクロホスメチル水和剤Fは25mm程度と残効性が劣った(図3)。なお、テブコナゾール水和剤Fを散布すると無散布よりも褐色雪腐病が多発する事例が確認された。本剤を散布する際には褐色雪腐病の防除を実施する必要がある。

(4)褐色雪腐病

本病の被害許容水準は発病度50であることが明らかとなっている(平成14年普及推進事項)。また、本病は圃場全面枯死(発病度100)することが往々にして認められる。防除目標を発病度40とすると、殺菌剤に求められる防除価は60と考えられた。

シアゾファミド水和剤Fは、多~甚発生条件下において、積算降水量150mm程度まで防除価70程度を維持した(図4)。

3)防除時期の考え方

いずれの病害とも根雪始に近いほど安定した防除効果が得られるが、残効性に優れる薬剤を散布することで根雪始直前散布の必要はなく、より早期の防除でも十分な効果が期待できる。

各雪腐病に対する殺菌剤の残効性の評価と防除時期の考え方を表2に示した。

雪腐黒色小粒菌核病および雪腐大粒菌核病が優占して発生する道東地域を中心とした圃場条件が比較的良好な地域では、根雪始近くまで防除することが可能な場合もある。このような地域では、各地域における過去の根雪始の時期を参考にして防除時期を判断する。また散布後にここで示した残効性の目安を超えるような降水量に達した場合は、再散布することで被害を回避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雪腐褐色小粒菌核病および褐色雪腐病が優占して発生する道央および道北地域を中心とした多雪地帯では、圃場内に防除機が入ることができない場合がある。それぞれの地域?圃場でスプレーヤーによる防除が可能な時期に確実に防除する。

-------------------------------------------- 用語の説明

発病度:0~100の数値で雪腐病の発生量を示す指標。数値が高いほど発生が多いことを示す。

防除価:0~100の数値で殺菌剤の防除効果を示す指標。数値が高いほど殺菌剤の防除効果が高いことを示す。

被害許容水準:減収被害をもたらす病害の発生程度で、この水準より発生が多いと減収する。

)を散布した。

**雨よけ区の積算降水量は被覆期間を除いた降水量

図4褐色雪腐病に対するシアゾファミド水和剤F(1000倍)の防除効果と 散布から根雪始までの積算降水量の関係

図3雪腐褐色小粒菌核病に対する殺菌剤の防除効果と散布から根雪始までの積算降水量の関係

散布から根雪始までの期間の積算降水量(mm)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 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 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一、图文干货及概述 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 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 4、概述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 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 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1.1小麦茎基基腐病 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 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

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 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世界上报道的叶枯病的病原菌达20多种,我国目前以雪霉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叶疫病)、壳针孢类叶枯病等在各产麦区危害较大,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尤其严重。小麦感染叶枯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造成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有些叶枯病的病原菌还可引起籽粒的黑胚病,降低小麦商品粮等级。 症状 几种叶枯病都以危害小麦叶片为主,在叶片上产生各种类型的病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死亡。其主要区别如表2-1 所示。 表2-1 小麦几种叶枯病发生时期、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比较 病害种类 雪霉叶枯病 根腐叶枯病 链格孢叶枯病 壳针孢类叶枯病 发生时期 幼苗~灌浆期 苗期~收获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危害部位和 症状类型 危害幼芽、叶片、叶鞘和穗部,造成芽腐、叶枯、鞘腐 和穗腐等症状,以叶枯为主 危害叶片、根部、茎基部、穗部和籽粒,造成苗腐、叶枯、根腐、穗腐和黑胚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黑胚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穗腐

叶片上病 斑 特点病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 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直径 1~4cm,边缘灰绿色,中央 污褐色,多有数层不明显轮 纹。叶片上病斑较大或较多 时即可造成叶枯 早期在叶片上形成褐色近 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病斑。成 株期形成典型的淡褐色梭 形叶斑,周围常有黄色晕 圈。病斑相互愈合形成大 斑,使叶片干枯 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小 的黄色褪绿斑,后扩展为 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 色长圆形病斑。病斑在适 宜条件下可愈合形成不 规则大斑,造成叶枯 初形成淡褐色卵圆形小斑, 扩大后形成浅褐色近圆形 或长条形,亦可互相连结成 不规则形较大病斑。一般下 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 展,重病叶常早枯 病征 病斑表面常形成砖红色霉 层,潮湿时病斑边缘有白色 菌丝薄层,有时产生黑色小 粒点(子囊壳)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黑色 霉层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 黑色霉层 病斑上密生小黑点,为病菌 的分生孢子器病原 小麦雪霉叶枯病:有性态为Monographella nivalis (Schaffn.)Mull. 。子囊壳埋生, 球形或卵形,大小90~100μm×160~250μ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内有侧丝。子囊棍棒状或圆柱状,47~70μm×3.5~6.5μm,内有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无色,1~3个隔膜,大小10~18μm×3.5~4.5μm。无性态为Microdochium nivale (Fr.)Samuels Hallett ,异名为Gerlachia nivalis (Ces. ex Sacc.)Gams and Mull.和Fusarium nivale (Fr.)Ces. 病菌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两端尖细,无脚胞,多为1个或3个隔膜。1隔膜的分生孢子大小为13.7~22.5μm×2.8~3.0μm,3隔膜的分生孢子大小为20~35μm×3.5~6.0μm。分生孢子梗短而直,棍棒状,无隔,产孢细胞瓶状或倒梨形,有环痕。 根腐叶枯病菌:有性态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Ito et Kurib.) Drechsl.,

小麦病害文件档案

小 麦 病 害 目录 1 小麦全蚀病 (2) 2 小麦白粉病 (5) 3 小麦纹枯病 (9) 4 小麦锈病 (14) 5 小麦黑穗病 (20) 6 小麦秆黑粉病 (24) 7 小麦赤霉病 (25) 8 小麦叶枯病 (28) 9 小麦颖枯病 (33)

10 小麦黑颖病 (35) 11 小麦黄矮病 (37) 12 小麦黄花叶病 (39) 13 小麦胞囊线虫病 (41) 14 小麦根腐病 (43) 15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45) 16 小麦雪腐病 (46) 17 小麦冻害 (48) 18 小麦倒伏 (49)

1 小麦全蚀病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峻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1.1 症状 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峻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图1.1)。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图1.1小麦全蚀病为害呈“黑脚”状图1.2小麦全蚀病为害

病健株比较情况 图1.3小麦全蚀病后期田间受害症状 1.2 病原 病原(Gaeumannomyces graminis)称禾顶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图1.4)。匍匐菌丝粗壮,栗褐色,有隔。分枝菌丝淡褐色,形成两类附着枝:一类裂瓣状,褐色,顶生于侧枝上;另一类简单,圆筒状,淡褐色,顶生或问生。 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围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逝,棍棒状,无色,大小61~102×8~4(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3~7个假

小麦病害

小麦雪霉叶枯病 小麦雪霉叶枯病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发病时期会出现严重的腐烂,造成小麦减产所以农民朋友们应该要了解小麦雪霉叶枯病。 为害症状 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2)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小麦褐斑病 小麦褐斑病为害下部叶片。初生圆形至椭圆形褪绿病斑,后变紫褐色,无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西北麦区发生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4453756.html,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作者:陈影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受到细致地照顾,以保证小麦的后期质量。小麦在生长的过 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干扰。只有保证了小麦的安全,才能使小麦正常生长。本文介绍了小麦常见病害、虫害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旨在提升小麦种植的质量,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小麦常见病虫害。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 小麦一直是我国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作物。小麦的种植历史悠久,但是其经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影响,因此其质量和产量都难以保证。要想实现小麦的高质高产,需要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入手,以保障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小麦的种植质量。 一、小麦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1.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冬小麦常见的病害,其能够发生在小麦的各个不同阶段,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染病小麦病变部位会首先出现黄斑后期逐步变成灰白色甚至变成黑色颗粒,白粉病的适宜发生温度在15~20摄氏度,在种植过密的小麦田中易发,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小麦白粉病能够通过科学的天津管理以提升小麦的抗病性。通过精细的田间管理,科学设置小麦的种植密度,合理进行灌溉和施肥,能够大幅降低白粉病的发病几率,同时在种植过程中选择优秀的品种,提升品种的抗病性,使小麦摆脱白粉病困扰。若是已经患病且危害范围扩大的情况,则可以使用适当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是粉锈宁来进行白粉病的防治。 2.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是由于担子菌亚门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诸多病害的总称。其包括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组成。锈病会导致小麦各部分形成明显黄色病变斑,同时随着真菌不断扩散,其会蔓延至小麦的各个部分。进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锈病会随着湿度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发病几率。 为了解决小麦锈病,可以运用抗病性优良的品种,适当延长播种期以避开锈病高发期,同时降低麦田的湿度。若是往年锈病严重时。可以用粉锈宁拌种,或是使用25%的三唑酮乳油防治锈病。 3.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一般发生在小麦的幼苗时期,若是小麦的播种时间较早则较有可能染上根腐病若是在成熟期沾染根腐病还有可能转为黑胚病和穗腐病,严重影响小麦苗的成活率和种子质量。小麦发病后会使发病部位产生菱形斑点并逐渐变成灰白色,最终侵蚀根部导

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一、小麦赤霉病 1.发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受害最大发病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使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2.防治: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方法.适时播种,使小麦的扬花期避开雨季,.播种前用多菌灵等药剂浸种。小麦的扬花期是最佳的施药期.药剂可选用多菌灵、防霉宝、甲基硫菌灵、多.霉威、甲霉灵,在赤霉痛发生、蔓延的高峰期,正是春季多雨、高温高温

的季节,务必抓住雨停间隙的时机.喷药防治2~3次,以免延误农时.降低防治效果 二、小麦纹枯病 1.发生:小麦纹枯痛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我国各麦区的雷发性病害,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为10%~30%,重病田块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向穗率可达20%以上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小麦出苗后,根茎、叶鞘即可受害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向内侧发展可延及茎秆.致病株的基部茎节腐烂,幼苗猝倒、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痛斑常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旗叶当麦株间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导致烂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2.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避免过早播种.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在播种

14种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技术

14种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技术! 一文拿在手,小麦病虫害发生,不用再发愁。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发生的8种病害+6种虫害图谱,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 小麦赤霉病 俗称“烂麦头” 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时,病害会大发生。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也正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赤霉病。 表现症状: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会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还会引起小麦出现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

携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粒里含有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 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2)在小麦扬花期的时候,要少浇一些水,浇水太多也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发生。(3)药剂处理:比较有效的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最适合喷药的时期是小麦的齐穗期至盛花期。 2 小麦白粉病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危害症状: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防治药剂: 药剂选择: 杂环类(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这类药效果很好,但容易出现抗药性。 三唑类(三唑酮、乙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这类药效果也好,不过不太稳定,可用于发生初期或未发生时期。

嘧菌酯、醚菌酯效果近两年来效果不错。 防治小麦白粉病,宜早不宜晚,在发病初期用药较好,之后再用,效果不太好。 3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 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 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

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综合治理技术意见

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综合治理技术意见 小麦茎基腐病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病菌综合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侵染,小麦分蘖减少,病株矮弱,穗粒数减少,粒重降低,后期易形成枯白穗,减产严重。该病源菌可在土壤中存活,随农事操作及流水传播蔓延。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近年来我省小麦、玉米双季秸秆大量粗放还田,对病原菌越冬越夏极为有利,为该病大面积发生积累充足菌源。我省于2015年发现其零星危害,之后逐年呈快速上升加重趋势,目前全省年发生面积已突破1200万亩,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重大病害,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科学有效治理病害,最大限度减少危害损失,确保小麦生产平稳安全,在前期试验探索基础上,研究制定本意见。 一、治理目标 有效遏制小麦茎基腐病蔓延上升势头,降低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实现重病区有效种子处理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二、治理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住关键时期,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危害。采取防、调、治相结合策略,重点做好小麦播前预防、结合物候及环境合理调控、对早期侵染及时防治。 三、关键措施 (一)做好监测调查 针对该病发生特点,开展科学抽样调查,全面准确掌握发生情况,对重发区域综合分析,制定长远策略,开展系统治理。根据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在做好系统调查同时,重点做好三个时期普查,即冬前苗期调查、返青期调查和灌浆后期调查。调查时要科学选择典型地块,采取五点取样法,统计折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准确及时掌握发病情况,为指导防治举措提供依据。 (二)科学栽培管理 一是选用良种。选择抗耐小麦茎基腐病品种,或抗逆性强的品种,产量、品质等特性优良,质量符合相关标准(GB 4404.1)。自留种时,要注意规范去杂、去劣。二是合理轮作。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根据当地实际,每隔2-3年,玉米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三是适当深翻。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玉米收获时,秸秆尽量打碎还田或机械化收集打捆清除田外,播前土壤深翻,深度约30cm左右,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压低病原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危害。每隔3年深翻一次。四是适期晚播。根据各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气候条件和耕作实际,适当将小麦播种时间推迟10天左右。最晚播种时间不宜迟于10月20日,即霜降前3-4天。晚播地块宜加大播种量。五是精耕细管。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健身栽培。深翻后,耙细整平,表层土壤尽量平整,小麦播种深度均匀合理,降低病菌侵染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及防治措施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等多病原引起的土传病害,主要分布在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较多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增长较快,在小麦出苗期就通过衰败的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翌年小麦返青后,继续向上扩展到茎基节间,在此形成茶褐色病斑,导致麦苗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导致水分向上运输阻断,造成上部茎叶和穗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发病较重的麦田,造成亩穗数大幅减少,最大减少 50%以上,且多为小穗,穗粒数也较少。 小麦茎基腐病主要危害部位是小麦茎基部 1、 2 节的叶鞘及茎,侵染发病后此处会呈现褐色或黑褐色,丧失上下营养交换功能,出现弱苗或死苗,湿度大或中后期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层 ;大量的分蘖消亡是病菌优质的载体。 易发生小麦茎基腐病的土地类型: 1.多年秸秆还田,常年连作旋耕的地块; 2.灌溉条件好,化肥施用量大,有机肥施用量偏少的地块; 3.没浇越冬

水,冬季干旱,越冬后麦苗长势弱的地块; 4.盐碱地、有机质含低的沙质地块。 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小麦茎基腐病作为新发病害,农民对此认识不深,防治技术有限。生产上常用的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一般,三唑类杀菌剂防治效果较好,但须在拔节前喷施,拔节后出现明显病株后治疗,防治效果欠佳。因此,小麦茎基腐病需要综合防治: 具体措施为: 1.轮作和深耕; 2.降低秸秆还田量或回收田间秸秆; 3.增施有机肥; 4.合理施用化肥,氮磷钾比例合适,建议采用配方施肥; 5.选用酷拉斯种衣剂对种子包衣; 6.及时浇灌越冬水; 7.小麦返青后喷施三唑类杀菌剂,如先正达扬彩等。

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危害小麦的各个部位,尤以根部受害较为严重。在我省各地均有发生,且旱茬麦田发生偏重,造成缺苗率增加,成穗率、穗粒数和种子质量明显降低,发病田块一般减产5%~40% 不等,对小麦安全生产影响较大。 1发病症状 1.1 苗期 种子带菌严重者播种后不能发芽,或发芽后幼芽即脱离种皮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病苗矮小丛生,无效分孽多。 1.2 成株期 小麦根颈部呈褐色腐烂,引起茎基部折断倒伏,严重地块会发现有点发性的枯死麦株,穗部在叶片及叶鞘上会形成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颜色灰至黑色。 1.3 穗部 穗部发病多危害几个小穗,小穗梗和颖片先变褐色,以后表面密生黑色霉,如果穗茎或穗轴受害常引起穗枯或掉穗,病穗种子受害,胚部变黑,形成黑胚。 2发病规律 病原物为小麦离蠕孢菌,主要侵染源是土壤里病残组织中的菌丝体和带病种子内的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小麦播种后,种子和土壤中病残体上病原菌直接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腐和苗枯。病菌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侵染叶片、穗部和种子,造成叶枯、穗腐和黑胚粒。 3小麦根腐病病情加重的原因 种植方式单一,小麦玉米连年重茬导致土壤中致病菌的大量积累。 播种较晚,较深,造成幼苗出苗缓慢,延长了侵染时间,为致病菌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 玉米秸秆还田粉碎轻,加上整地质量差,土壤坷垃较多,出苗晚,发苗慢,形成弱苗,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 推广品种抗逆性差,倒春寒使麦苗受冻害,诱发了根腐病的发生。

4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子和抗冬春寒能力强的品种,如百农AK58、周麦22 等,并用粉锈宁、退菌特等三唑类杀菌剂药剂拌种或选用适乐时包衣种子。 在重病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适期、适量播种,在河南省播期在10月5~15日为宜,基本苗13 万~16 万/667m2,注意浅播,促进出苗。 在发病初期或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小麦开花初期等防治关键时期,用禾果利、井冈霉素、粉锈宁和退菌特等进行防治。 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适量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改善土壤结构;拔除杂草,给小麦生长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

利用外源基因抗小麦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2):50—51,66 JournalofHebeiAgncuhuralSciences编辑索相敏利用外源基因抗小麦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蒋雯,何德。,陶松(西南林学院资源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小麦根腐病是严重为害小麦产量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华j匕等麦区广泛分布。小麦根腐茵是多种病原茵复合侵染导致的病害,病菌可寄生也可腐生,适应能力极强。将外源抗病基因转入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性成为提高小麦抗病性的1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从B-1,3一葡聚糖酶基因和PGIP这2个方面,介绍了抗小麦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小麦根腐病;外源基因;B.1,3.葡聚糖酶基因;PGIP 中图分类号:¥435.12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631(2010)02-0050-02 ResearchProgressofResistancetoWheatRootRotUsingExogenousGene JIANGWen,HEDe’,TAOSong (FacultyofResources,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 Abstract:Thewheatrootrotwasoneofseriousworldwidediseases,whichwidelydistributedinNortheast,NorthwestandNorthwheatproductionareasinChina.Itwagcausedbycomplexinfectionofmanykindsofparasiticandsaprophyticfungiwithstrongadaptability.Transformingexogenousresistancegenesintowheatvarietiestoimprovetheresistanceofwheathadbecomeanimportantresearchdirection.Theresearchprogressofresistancetowheatrootusing13-1,3-glucanasegene andPGIPwagreviewed. Keywords:Wheatrootrot;Exogenousgene;B-1,3-glucanasegene;PGIP 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是1种世界性病害,在全球麦区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在我国小麦根腐病为害也较严重,尤其是在江淮麦区,造成普遍为害…。引起小麦根腐病的病菌主要是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akey),其为1种较顽强的土传类真菌,为害幼苗和成株的根、茎、叶、穗及种子,生产上多采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根腐病的效果,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2。。由于缺乏对小麦根腐病表现免疫的种质资源口1,因而获得免疫且稳定的抗原材料已经成为研究小麦抗根腐病以及培育高抗病品种的限制因素,这一突出问题不仅在小麦抗根腐病中存在,在其它植物病害中也较为普遍。但近年来,筛选并转化近缘植物的相关抗病基因在解决这一类突出问题中已展示出巨大潜力卜。。贾士荣等p。通过将 CecropinB和ShivaA导人马铃薯,增强了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青桔病的抗性。而在小麦抗根腐病研究中,也已 初步筛选到一些有明显抗病效果的外源基因,例如来自 收稿日期:2010-02-0l 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资助;西南林学院森林培育云南省重点学科资助(XKZ200906);西南林学院 林木遗传育种学校级重点学科资助(XKX200904) 作者简介:蒋雯(1985一),女。河北保定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外源基因对小麦纹枯病及掇腐病抗性的研究。E.mail: jw85rbdj@126.COS。 通讯作者:何德(1970一),男。湖南江华人。剐教授,博士,主要从事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 于小麦的葡聚糖酶基因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基因。介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旨为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1葡聚糖酶基因 目前,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研究中,植物的B.1,3.葡聚糖酶基冈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1种基因。葡聚糖∞1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葡聚糖酶可以水解不同的葡聚糖,植物防卫反应中的B.1,3一葡聚糖酶作用于以B.1,3.糖苷键连接起来的多聚糖,导致病原真菌细胞壁被降解而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从而使植物表现出抗病性。因此,葡聚糖酶被认为是有效的抗真菌蛋白。将13.1,3.葡聚糖酶基因(BG2)转人烟草、水稻等植物,转基因植株对黑胫病、赤星病、根腐病以及其他病害的抗病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9】。邢全华等¨0’将B.1,3.葡聚糖酶基因插人高效表达载体质粒pATC940中,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获得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麦植株对白粉病和根腐病抗性提高了1—2级。 2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基因与利用植物中的葡聚糖酶降解病原菌细胞壁中的葡聚糖作用不同的另外1种策略是控制病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能力。病原菌人侵寄主植物时首先遇到的是植物表皮细胞壁,病原菌分泌的许多酶可分解寄主植物表皮细胞中的重要组分,以利于病菌的入侵¨1|。小麦根腐病菌是1种土壤习居菌,其分泌的毒素和降解酶为主要 万方数据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

收稿日期:2014-01- 16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3BAD07B07);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CXJQ120111);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作者简介:周海峰(1986-),男,河南商丘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麦土传病害。*通讯作者:李洪连(1963-),男,河南夏邑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小麦病害研究。E-mail:hong lianli@sina.com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 周海峰,杨 云,牛亚娟,袁虹霞,李洪连*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近年已成为我国黄淮部分麦区生产上的新问题, 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而且呈现不断蔓延态势。结合近年的研究工作,系统介绍了该病害的发生分布、危害情况、症状特点、病原组成、侵染和发病规律,分析了其成灾机制,重点论述了该病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动态;症状特点;成灾机制;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1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B1004-3268(2014)05-0114- 04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of Crown Rot of  WheatZHOU Hai-feng,YANG Yun,NIU Ya-j uan,YUAN Hong-xia,LI Hong-lian*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 zhou 450002,China)Abstract:Crown rot is an important soil-borne disease in wheat p roduction.It has become a newproblem in winter wheat on the Huang-Huai floodp lain of China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thedamage area is wider gradually.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our group, this articleintroduced the distribution and damage,symptom characteristics,pathogen sp ecies,infection andepidemiology  of wheat crown rot systematically,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serious damage,andmainly  discussed the control methods of crown rot of wheat.Key  words:wheat;crown rot;occurrence;symptom characteristics;mechanism of serious damage;control methods 小麦茎基腐病(crown rot,CR)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又被称作旱地脚腐病(dryland foot rot)、镰刀根腐病(Fusariumroot  rot)和镰刀茎基腐病(Fusariumcrown rot)等。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已有10多个国家报道其发生, 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土耳其、加拿大等[1] 。在我国,江苏曾报道过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危害[2],但其病原以根腐蠕孢为主,与国外报道的以镰 刀菌为主要病原的小麦茎基腐病明显不同。Li 等[3] 首次在我国报道了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 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根据本课题组(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小麦土传病害课题组)调查,由于常年实施秸秆还田,造成土壤 中菌源积累,加上品种抗性较差、水浇田面积扩大等因素,该病害在我国黄淮小麦主产区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省份普遍发生,河南省焦作、许昌、商丘等部分麦田发生严重,而且呈现不断加重和蔓延趋势(未发表资料) 。茎基腐病对小麦生产危害很大。据估计,在美国西北部部分地块茎基腐病可导致小麦减产35%, 人工接种地块产量损失高达61%[4] 。在澳大利亚, 茎基腐病一直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多年以来每年均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有些地块损失率甚至 高达100%[5] 。本课题组调查发现, 其在我国黄淮麦区的河南和山东大部、河北中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东部均有发生,其中河南  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114- 117 Journal of Henan Ag ricultural Sciences

小麦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吸浆虫防治 适用区域:黄淮以北小麦生产区。 小麦吸浆虫主要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沿河平原低洼区以红吸浆虫为主,西北麦区以黄吸浆虫为主。 防治指标:土壤查虫时每取土样方(10×10×20厘米)有2头蛹,或灌浆期拨开麦垅一眼可见2~3头成虫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蛹期(小麦抽穗期)防治: 1.每亩用5%毒死蜱粉剂,600~900克拌细土20~25公斤,顺麦垅均匀撒施。 2.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毫升,兑水1~2公斤,喷拌在20~25公斤的细土上,顺麦垅均匀撒施。 3.亩用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兑水1~2公斤,喷在20公斤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 注意:施药后应浇水,以提高防效。重发麦田应适当增加药量。 成虫期(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补治: 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65毫升,或菊酯类药剂25毫升,兑水40~50公斤于傍晚喷雾,间隔2~3天,连喷2~3次。或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兑水1~2公斤喷在20公斤麦糠或细砂土上,下午均匀撒入麦田。 麦叶蜂防治 适用区域:长江以北小麦生产区。 麦叶蜂以幼虫取食小麦等植物叶片,由叶尖和叶缘开始咬食,将叶片吃成缺刻状,严重时仅留下主脉。 防治指标:每平方米麦田有40头麦叶蜂幼虫时应及时防治。 防治方法: 1.合理耕作。种麦前深耕可把土中休眠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而死亡。有条件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减轻危害。 2.化学防治。麦叶蜂要掌握在幼虫3龄前(一般抽穗前后)施药。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30~50毫升,或2.5%溴氢菊酯乳油10~15毫升兑水45~50公斤喷雾。 条锈病防治 适用区域:冬小麦生产区。 小麦条锈病是适温喜湿、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在雨量多、田间湿度大、结露、有雾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小麦品种间对条锈病的抗性差异较大。 防治指标:病叶率0.5~1%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降低田间湿度。 3.药剂防治。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白粉病防治 适用区域:小麦生产区。 白粉病是全国性病害,在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防治方法: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二)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3%华丹种衣剂加40%的甲基异柳磷,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0毫升,加3%华丹50―60毫升或2%戊唑醇10―15毫升或2.5%适乐时15―20毫升兑水300—400ml均匀拌麦种10公斤,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2、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一)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果盾或思科进行防治,即亩用25%果盾水乳剂10-15ml或10%思科10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每亩用25%果盾水乳剂10-15ml或10%思科10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或者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小麦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在我国各麦区均有发生,旱茬麦田发生较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1、症状表现及发病规律 小麦各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生根腐病,可危害植株各个部位,表现为根部腐烂、叶片出现病斑、茎枯死、穗茎枯死等症状。苗期发病,小麦芽鞘和根部变褐色甚至腐烂。发病轻的植株生长细弱,不就枯死;发病严重的幼芽不能出土,进而枯死。分蘖期病株根茎部出现褐色病斑,叶鞘叶变褐色腐烂,无效分蘖增多、丛生,严重时幼苗枯死。生长后期发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引起倒伏和形成“白穗”。小麦根腐病由长蠕孢属真菌侵染引起,病菌潜伏在种子内和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初侵染源。春季气温不稳定,返青期遇寒流,麦苗受冻后抗病能力下降,易秀发根腐病,造成大量死苗。抽穗期后遇高温多雨或多雾天气,有利于根腐病菌孢子萌发浸染,病害发生严重,导致叶片早枯。开花期以后与持续高温多湿天气穗腐重,种子感病率高。过早或过晚播种、田间管理粗放、田间杂草多、地下害虫危害,均会不同程度地诱发该病。 2、防治措施 小麦根腐病易防难治,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株后及时用药治疗。播前选用杀菌剂拌种拌有益+满适金进行拌种 瑞士先正达进口种衣剂 产品性能:

本品是由全球第一种衣剂品牌瑞士先正达和北京绿禾宝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悬浮种衣剂,具有超强的内吸性,添加进口成膜剂,包衣技术先进,该组合具有触杀和保护的作用,对小麦、玉米、花生、大蒜、土豆、蔬菜等各种作物的种子和种苗上的种传、土传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蚜虫、飞虱、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土壤中的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有极好的杀灭和趋避效果,增产显著,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措施。

麦类病害简介

麦类病害简介 麦类作物主要包括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我国以小麦为主,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由于小麦在我国分布很广,华北、西北、东北和长江流域均有种植,各地病害种类有所不同。全世界记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我国发生较重的有20多种。病害的危害不仅造成严重产量损失,而且大大影响小麦品质。 锈病一直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历史上曾经几度大流行,损失惨重。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小麦60亿kg;之后的10几年间,小麦叶锈病在华北,小麦秆锈病在东北、华南都曾有过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抗病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近40余年内未发生过大面积的流行,但小麦条锈病在西北和华北局部地区的某些年份仍发生严重,叶锈病的发生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秆锈病基本未发生过严重危害。由于麦类锈菌变异频繁,生产中所推广小麦品种的遗传基因又很单一,这些病害又是靠高空远传,病害流行的潜在危险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小麦锈病的基础研究,尤其是监测锈菌小种的分布和消长动态,以及生产中所推广品种的抗病性变化,预防病害突发。 小麦赤霉病一直是长江流域麦区的主要病害,1985年全国大爆发,仅河南省就损失小麦8.5亿kg。近年来,该病害不断向北扩展,已发展到河北的中部麦区。该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更为重要的是有赤霉菌所产生的很多毒素对人畜具有毒性,目前世界各国都将检测面粉中的毒素含量做为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随着栽培制度的改进和肥水条件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前后,小麦白粉病曾频频流行,损失很大。尽管利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麦类白粉病效果很好,但研究表明白粉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性日益突出,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叶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已经成为许多麦区的重要病害。由于目前缺乏抗病品种,危害还在加剧。 小麦全蚀病和小麦根腐病等根部病害,以前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近年来也在向长江流域麦区蔓延,应引起高度重视。麦类黑穗病和小麦线虫病等种传病害通过种子处理,在前20多年中没有严重发生,但由于放松了防治,最近在某些麦区又有加重发生的趋势。此外,小麦病毒病等病害也有加重趋势,防治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