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

题目: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

学院: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是国内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依然不够纯熟,企业年金的收益率过低,投资方向过于狭窄,对于风险的把控能力也依然不足,国内的法律体系与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我国的企业年金依然有着很高的发展潜力,比如投资方向上大部分企业年金都集中于储蓄和国债,投资方向过于单一,以及风险的补偿机制相比于国外也有很高的成长空间。我们应当立足于国内的现状,多学习国外成熟的市场体系和年金投资体系,从而降低年金投资的风险,提高年金运作的效率,增加年金运作的投资收益,使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趋于完善。

关键词: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投资管理;风险控制

Abstract

Enterprise annuity as supplementary pension insuranc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domestic endowment insurance in our country.China's enterprise annuity development still have long way to go ,the enterprise annuity return rate is low,the investment direction is too narrow,the ability to control risk is still defective,legal syste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 are still have many questions.China's enterprise annuity still has a high development potential,such as the investment direction of the enterprise annuity all focused on savings and bonds,investment direction is too single,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y the

risk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lso have plenty more room to grow. W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learn the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mature market system and investment system, to reduce the risk of pension 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nnuity operation,increase the income of annuity,mak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nuity in China tends to be perfect.

Key words: Enterprise annu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nuity;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Control risk

目录

一、引言 (1)

二、企业年金综述 (3)

(一)企业年金简述 (3)

(二)国内企业年金现状 (4)

三、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 (4)

(一)企业年金的投资原则与方式 (4)

(二)企业年金的税收 (6)

四、企业年金的风险控制 (7)

(一)企业年金的风险识别 (7)

(二)企业年金的风险规避 (8)

1.年金风险的监管模式 (8)

2.各类年金风险的规避 (10)

五、我国企业年金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11)

六、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一、引言

2004年我国企业年金开始施行,到13年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的颁布,我国企业年金依然在不断发展,却远远未见成熟。从企业年金政策的不断成熟中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方向正在不断拓宽,但是在拓宽的同时年金的投资风险也在不断提高,在提高投资收益的同时规避风险是如今企业年金发展的重点所在。从企业年金的投资上来看,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还远未达到成熟阶段,除了投资方向的把握上,支持性的税收政策,建立完善的EET税收模式增加员工以及单位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以及逐渐放宽企业年金的投资限制对如今而言都是必要的。在如今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已经是企业年金不断增值的关键,国内的严格限量管理模式虽说增加了安全性,但也已经到了该放宽限制的时候。在国内股票的投资收益率已经足以抑制通货膨胀率的前提下,加大对于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是完全可行的。政府也应当逐渐从限量管理模式向审慎性监管缓缓演变,逐渐放宽对于企业年金的管制。在风险的控制上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管体系,以及外部结构完善的年金运作体系实现企业年金利益最大化。

(一)文献综述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离不开许多理论的指导,国内外许多理论多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各个国家以及对于各个国家的监管模式等对于资料进行整理,从而归纳出如何让企业年金在低风险的情况下进行高收益的有利机制。

关于企业年金产生的理论从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刺激现代的消费理论

的发展开始,这个理论强调了应该将老年人的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把一生的消费与储蓄适当的进行分配从而使一生的消费的效用达到最大化,而建立企业年金就是来源于这样的安排。而人力资本折旧理论起源于在20世纪早期,李·魏林·斯奎尔在1912年提出,雇主不应该在一个员工工作了几十年后退休将其放置不管,这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成人。1949年,美国总统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也指出在所有的产业部门都有义务为给工人提供医疗福利等,对于老年退休的折旧就应该像对厂房和机器的折旧那样维持人力。这意味着必须通过退休之后的金钱补助来为人力资源的折旧提供保障。虽然人力并非和机器等价,但是在人力随着年纪不断衰弱的现实下,准备为老人养老的年金体系是必须的。

而后还有延期工资理论,提出员工的全部薪酬与边际产品相等。边际产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有的工资加上马上可以兑现的福利,二是企业年金的权利。企业年金是工资延期支付的权利,员工接受这种延期支付的诱因可以是因为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也可以是年金投资本身低风险高收益的元素。

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布科豪瑟的论文《老年工人接受企业年金的决策》中首次提出企业年金的隐性合同理论。该文详述了企业年金的给付应与员工的退休年龄有一定相互关系。1982年布罗研究也证实了企业年金可以降低员工的离职率。隐性合同理论提出企业年金的计划比一般的劳动合同更为复杂,其关系到离职率的控制等人力资源的管理手段,许多企业也因此开始发展自身的企业年金计划。

中国的企业年金发展仅有二十年的历史,邓大松、刘昌平(2005)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企业年金是国家组织建立的基本养老体系之外,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鼓励企业与员工按照自身的经济承担能力与企业发展状况,鼓励员工与企业按照自身的经济承担能力与企业发展情况,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为本企业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我国也与04年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突出年金计划的资源型,强调在员工与企业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建立年金计划。

而关于现阶段我国是否可以在税收优惠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年金计划,许多学者都持着肯定的看法,杨立雄(2009)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并非要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可以保障,任何时候都可以保障,我国建立了各种的保障制度,尤其是救灾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现在政府不应该以发展程度不到为借口而忽视一些社会保障的建设。中国如今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果没有一个补充的养老保险机制,未来社会的养老负担是很重的。丁纯(2009)强调社会保障发展要满足桑格条件,一是形成共识,二是经济条件许可,三是利益的分配,而达成共识是如今企业年金发展最常见的难题。

国内企业年金的研究中,杨帆等(2008)认为中国企业年金经过“两个时期,五个阶段”。郑秉文(2008)认为我国的企业年金在04年以后已经基本成型,而王廷中等(2005)则分析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的类型里,采用EET模式有助于企业年金市场的迅猛发展。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国外的企业年金发展都与政府的推动分不开,艾伦·布兰德与艾利西亚·芒内尔认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企业年金的发展都与英美等国家的推动

是分不开的,美国1974年通过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以及后来的401(k)计划推动了企业年金的大幅成长。

因而国内的企业年金发展也需要政府的支持,而如何支持,采取怎样的税收政策以及监管模式依然还在摸索中,而本文则着重这些方面对企业年金的管理进行讨论。

二、企业年金综述

(一)企业年金简述

身为国内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国家非强制性的前提下由企业本身建立的一种对于养老保险的补充制度,这种制度在国内的建立还不是很完善,普及率也不是很高。近几年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率逐渐提高,到2014年企业年金的加权投资收益率已经高达9.3%,企业年金自08年开始配置基本保底。虽然企业年金的投资决策上的风格依然偏向于稳健,但

年金的投资潜力依然很高。

企业年金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以及人力资本折旧理论等,依据的是权益积累的后置性。其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缴费确定型(DC),一类属于待

遇确定型(DB),两类区别就在于DC要求按照一定比例缴纳费用,收益受诸多方面影响。DB则是收益只与员工的工资和工作年限相关,而缴费则并不确定。两类各有优劣,但实质适用于不相同的两种环境。DB其由于待遇确定,所以员工基本上无法终止与更改年金计划,为了保证其待遇的稳定,缴纳费用的来源不能有太大的波动,在退休之前是无法动用个人账户的收益的。自然企业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无论是社会经济变化还是通货膨胀的压力都会给企业的盈亏带来不小的压力,其适用于投资市场和金融结构不够完善的国家,因为相比于使用及其依赖市场投资环境的DC计划,可以更好地确保员工的

利益。

DC计划是如今企业年金发展方向的主流,它几乎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全脱钩。它具有更高的自由性,员工也有更好地选择权。DC计划下员工可以随时支取,终止自身的年金计划,而且计算更为简易,只需依照缴费的数额就可以直接计算收益。不过也因此有着待遇不确定性,员工需要自己承担风险,得到的收益和投资的收益有极大的关联性,所以更适用于资本市场完善的国家制度下,这样的制度才能保证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有足够的收益。当然也不尽然都是如此,比如美国的部分积累信托模式等。

我国现在普通城镇员工,目前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是42.9%,公务员有80%,农村

则只有16%。而世界银行认为保证人民生活的话,养老金替代率最好不要低于70%,补

充养老保险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企业年金不仅可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的未来

福利,还可以为公司合理节省企业所得税,国税函[2009]694号文明确指出企业缴纳的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不扣除任何应缴纳的税款,从而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

(二)国内企业年金现状

我国企业年金的现状是由国内的环境决定的。在市场与投资环境还远未成熟的情况下,我国对于企业年金采取严格限量管理的模式,即对企业的投资手段与工具的选择采取了限制,我国要求活期存款与短期债券等流动产品必须占年金基金20%以上,定期存款与各类债券必须在50%以下,其中国债要在20%以上,股票等权益类投资必须在基金净资产30%以下。其限定了投资范围与投资产品来保证企业年金投资的安全性,并将之运用于国内的经济之中。严格限量管理的主旨在于降低高风险投资,让投资分散多样化从而减低风险。这在国内投资环境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是十分明智的,然而企业年金终究是要在把控安全的同时需要注重效率的体系,其监管体系也必然会向收益更高且自由度更高的审慎制度发展,而国内的市场环境也会更趋向于稳定成熟来让高度自由化的年金体系在国内生根发芽。

中国国内企业年金主为DC型的完全积累模式,DB与DC二者各有优劣就不多做赘述。目前国内的企业年金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年金的收益率也逐渐攀升,趋势良好,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

企业年金的类型不同,缴费与给付金额等方面也就存在着差异,投资方式也会因此有所改变。DB与DC在本质上就有着不同,前者确定待遇水平,因而当投资的边际回报率大于预计的回报率就会减少缴费的数额,反之就会增加,从而保证待遇水平的确定型。而后者确定了缴费水平,由收益人承担风险,获得的收益具有着不确定性,同时计算也会偏向于简单化,特定的缴费数额来保证更高的收益率是DC计划实行的目的。

(一)企业年金的投资原则与方式

企业年金的投资的目的在于保证资产在安全性与流动性兼备的情况下增加收益率,其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以及多样化投资。概括而言即安全性原则保证收益人尽量少受到损失,依靠严格的监管以及对于投资手段的限制来达成抑制风险的作用,流动性则是保证基金有一定的现金流从而预防流动性风险,盈利性则是保证基金的增值保值,是收益人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回报,多样化投资则是为了分散风险,虽说在经济不

发达且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多样化投资都会被严格的进行限制,缺乏灵活度,而且并不能有效抑制系统风险,比如对于分散于海外的投资的限制实际上是加大了系统风险,但是这样能够分散总体的风险,保证年金的安全性。

投资工具的使用是年金投资手段多样化的关键,企业年金投资通过年金投资管理机构进行,在中国,由于严格的限量监管体系的刚性要求下,投资工具的使用有着明确的限制,从而保证年金的投资足够的多样化且具有流动性,并限制了风险较高的权益性投资的额度。因而国内年金的储蓄和短期债券等流动性强的投资占据至少50%,而股票等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产品限定在30%以下。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在中国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下年金能够安全的增值。

年金的工具包括储蓄,票据等货币市场工具,以及共同基金,债券等收益较为稳定的投资选择,还有股票等权益类投资,还包括不动产,海外投资等。我国的投资工具在其限量监管的模式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不动产以及海外投资上,不动产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企业的保值增值,房屋地价相较于其他投资在遭遇通货膨胀等系统风险时可以保持着自身的增值,能够有效地抑制这样的风险。海外投资在我国严格限量监管模式下有着不小的限制,然而海外投资一定程度上可以跳出国内资本市场不够健全,波动较大从而风险更大的情况,不失为一种得以保值增值的投资选择。如今各个国家的限量监管都在逐渐放松来保证年金的收益,向审慎性转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虽说对于本国而言这么做还尚早,但是随着基金实力逐步增强,可以逐渐放宽投资的限制,增加年金投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而在在审慎制度下,年金的投资更为的自由化。审慎监管的前提是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严格的法律约束以及良好的监管水平作为基础的,而我国要想借鉴这些,必须就要从这样的监管模式下年金的投资方式中开始学习。

基于其完善的市场体系,发达国家在这样的监管模式下的投资方式可以分为四种方式,一是直接购买保险公司的保险计划,管理权直接外放,而保险公司通过承诺的收益来计算出所需要缴费的额度,以此来规定企业年金缴费的水平,属于DB型计划;第二种则是年金托管人参与各种金融机构的基金,基金运作与托管人无关也不会承诺投资的收益如何,企业年金的在其中所占的份额就是企业年金的总价值,属于DC型计划;三是直接交给金融机构来管理自己的年金,金融机构作为投资的管理人有时会规定最低收益来保证其投资的安全性;最后一种则是内部进行管理,通过聘请善于投资的人才对年金进行控制并使其保值增值。所有的管理模式,都为了保证信息的高度透明,托管人必须将缴费水平与投资收益向员工与企业及时的公布。而无论是何种的管理方式,都表现出了托管人对于投资管理人的委托关系。

由此看出,年金的投资手段根据国情的不同所具备的地位也略有不同,而这些也都体现在了限量监管国家的监管体系中。如资本市场越成熟的国家,其股票投资的比例就

会越高,原因是资本市场的成熟使股票的收益性和稳定性更高;而诸如国债等政府债券则是年金投资的重要工具,由于是国家发行其安全性十分可观,投资政府债券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在我国,加大权益类投资产品的投资收益是年金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市场的完善成熟这一点越为的清晰可见。

由此可见,年金的投资方式是与控制风险的监管模式密切相关的,而监管模式的不同根本来源于各国资本市场的差异性。在市场成熟的国家采用审慎性监管,其具有更高的收益性,因为投资管理人有着更高的自主权,他们的限制变少,使他们得以更为关注投保人和自身的利益,更注重于收益率,也使各个投资管理者形成良性竞争,从而让投资管理的人才更为精明,市场也因此更为稳定。同时限量管理具有着极高的安全性,虽说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以及国际投资的限制使其难以抑制系统风险,而且对于投资手段的刚性限制会导致投资组合的趋同,不能像审慎制度那样形成良性的投资竞争体系,不利于高素质投资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市场不够完善的国家而言只能在这样的模式下保证年金的安全性,而后逐渐向着更为自由的宽松体系过度。毕竟年金的原则实在保证高度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收益,没有安全那么所有的收益都只是赌博,并不利于国内年金的发展。

(二)企业年金的税收

企业年金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国家为了保证企业年金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这些税收优惠某种程度上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便利,或者说年金本身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投资工具。

首先探讨一般年金的征税环节,再来看我国的税收政策。

一般征税分为三个环节,即缴费阶段,投资回报阶段,年金待遇阶段。分别在三个阶段进行征税或者免税代表着不同国家对于企业年金的税收模式。例如大多数国家在缴费阶段与投资回报阶段是免税的,而在最后的年金待遇收益进行征税,则可以概括为EET 模式,同理,EEE模式则是三个阶段都不征税。而这些不同的税收模式也会造成不同的投资结果。比如EEE模式投资回报率必然是最高的,但是同时国家的税收损失也是最大的,反之TTT模式则是所有阶段都征税,赋税最重,给年金的投资压力也是最大的,投资收益也是最低的。

目前来说EET模式是被大部分国家普遍接受的模式,其不仅兼顾到了年金投资的收益额度和国家财政,并且由于它和基本养老保险的税收方式如出一辙,从而更加的便于管理。

我国对于企业年金的优惠政策从2000年开始就对企业年金实行政策支持,然而不足之处依然明显,税收政策明显不够完善与明确,目前只规定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在成本中列支。而这标准只是作为试点办法的规定,并没有什么约束力,

各个地区也对此进行过修改,而且其普及程度并未覆盖到全国,有的地区并没有享受到扣税政策的支持。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具有着差异,不能用这样的政策宽泛来论。而且这样的优惠其最终也并没有体现在增加员工的收益上,不能增加员工的积极性。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2014年1月1日起,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

政策正式实施。我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税收优惠体系来支持年金的建设,逐步建立起适用我国的EET税收优惠体系,才能逐步达成年金替代率20%的目标。个人认为我国的税收体系最好像EET模式发展,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步从而既方便管理又适度刺激年金的发展。

四、企业年金的风险控制

(一)企业年金的风险识别

企业年金的风险分类有很多种,而本文主要依据的是年金风险产生的原因,来把年金的风险分为五个类别。

一是信用风险,即企业年金中运营的主体,包括托管人,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或者账户管理人违约造成的风险。在我国企业年金是采取基于信托关系的市场化模式,在企业年金的运作过程中,企业职工作为委托人与企业年金受托人建立信托关系,伴随着基于信任关系的财产转移。而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以及投资管理人或者中介服务机构还会建立委托关系,属于一种劳务关系。不管这二者关系的本质为何,都存在着各类主体违约的风险,并且都会对收益人造成损失,其违约的形式很多,如在投资的资产中债务人做不到全额支付,亦或是有主体不愿意履行合同义务等。在投资企业年金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保持更高的增值性从而投资信用等级低的证券,从而就会使信用风险不断增大等。这些都属于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是企业年金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二是运作风险,是指各类经营主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过错或者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年金管理机构由于自身体制不健全,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纰漏等所导致的风险。这其中包含着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体制不完善而使信息不够透明化,不能及时传递给操作员,或者操作人员本身的技术性问题或者失误造成的损失,也有可能是操作系统的硬件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完善体系,增加投资管理人才运用等方式而加以避免的,操作过程中的损失亦可以通过不少方式进行弥补。

三是流动性风险,也就是融资产生的风险。企业年金本身需要一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资产来保证养老金的给付以及自身的运作的安全性,而流动性风险既是这部分流动资产

难以保证现金需求而形成的风险。包括其流动资产不能满足需要养老金的收益人的需要,或是其流动资产产生了贬值或者遇到各类问题而冻结,亦有可能是投资机构的负债与资产不匹配,即负债过多而使年金管理机构的流动资金不足,从而无法满足年金的现金需求的风险。投资管理机构必须保持自身的资产有着充足的流动性,得以让自己可以应付各项现金需求。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形式随着年金的形式不同而不同,DB型中影响流动性资产不确定性的包括当年缴费,养老金领取,一次性的养老金提取等,而DC型由于其

高度的自由性,影响因素只有中途退出年金计划或者一次性提取个人账户全部收益的情况。简略来说任何对流动性资产造成不确定因素的风险既是流动性风险,这也是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第四类属于金融环境产生的风险,如通货膨胀等降低全社会资产购买力的风险。由于购买力的降低,领取的年金实际购买力会下降,无论是何种年金方式受到这样的影响都难以保持其增值性,这样的风险由于属于大环境的系统风险,其不可分散的特性使这类风险尤其致命。企业必须使自己的收益增值性足以抑制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保证自身年金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年金在养老金体系的作用,保证员工的积极性。

第五类风险在于员工自身,如果员工生存时间比预期寿命长,而领取的金额只按照工作时间的账户余额发放,其在生存时年金的账户余额被用尽,就会造成风险。当然这样的风险可以通过购买新的年金产品来解决,商业保险公司推出过非常多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与之相反,由于未能领取充足的收益之前就过早过世也会造成损失,不过可以通过增加收益人等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在企业年金之外的各类人寿保险公司而言是最长处理的问题之一。

(二)企业年金的风险规避

上述的风险都是可以通过各项措施进行规避的,而这也是完善企业年金制度的关键。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去安全性,避免对员工造成损失,并且保证其退休后养老的替代率足够高,使其能够安享晚年。这其中需要在保证收益率之前有个大前提,就是尽量规避上述的五类风险,或者使风险达到最小。在我国,要想规避这些风险以得到更多收益,需要的是一个适应国内市场的监管体系,能够有效保证自由度以规范度的法律体系,以及一个完善控制年金风险的内部体系,以及充足的管理人才。

1.年金风险的监管模式

在阐述规避各类风险前需要一个优秀的监管体系,而这样的监管体系是可以多方借鉴的。通过合理的监管模式从而在保证收益率的前提下,保证其运行的稳定与安全,各个国家的监管模式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同。

监管模式分为两类,一种是审慎性监管,一种是限量管理的监管模式。我国目前采取限量管理模式,对于年金的投资手段进行完全严格的限制,从而保证收益人的利益,限制市场的风险。这种模式下的国家,一般都有一个权力极大独立性抢的监管机构,并会对投资的各项手段比例进行限制,在我国明确规定活期存款,短期债券等流动性较强的投资产品必须占基金净资产的20%以上,以保证现金流给付的稳定,定期存款,各类债券必须小于50%,债券里安全性最高的国债必须大于净资产20%,而股票这类收益高风险大的权益产品必须限制在净资产30%以下,这样的限制在许多国家各有不同,依照国情而定。这种管理模式一般都有严格的信息的披露制度,而且会规定投资的最低收益,如果低于要求会通过基金的管理公司的储备金进行弥补,弥补不了则有国家财政支持弥补。这种制度下,投资机构的准入门槛会非常的高,通过对于年金投资的控制保证其有足够的安全性,然而收益率一般而言并不如审慎性监管。包括日本,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采取这样的年金监管方式。

审慎性监管一般在英美法系的发达国家采用,这种监管模式下政府不会给予过多的干预,投资机构的准入要求并不高,投资机构的选择则有受托人以及基金理事会自行决定。通过鼓励竞争来保证投资组合的差异性以及保证基金投资市场的运转正常。这种监管模式具有高的自由化,所求的是基金管理机构对基金持有者的诚信义务,保证基金管理足够的公开,信息也足够被平等共享,并且通过投资资产多样化来降低风险。这样的模式下,监管人对于投资的行为手段以及细节都不会过多的限制,并且基金管理人在谨慎人规则下具有着极高的自主权,但是同时背后也有一定的法律进行约束。

我国目前的市场投资环境的规范程度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年金的发展也还不够成熟,因此本国采取限量监管是十分正确的。然而随着年金与市场的逐步完善,年金的发展趋势更应该趋同与更为完善的环境下。目前我国对于投资的范围与产品都有着规定,无论是储蓄还是债券还是权益类产品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投资所分配的比例更趋向于多样化从而分散风险,一家公司年金在同一债券上的投资额度不能超过基金资产的10%,也不能超过该证券总份额的5%,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关联交易风险,并且分散了投资失误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保证收益人的利益。

审慎性的环境需要的是更为完善规范的投资市场以保证投资机构对于投资的把控

程度,同时这也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从而保证投资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完善,还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作为投资机构自由运营的后盾。而中国的资本市场目前依然有不少漏洞,无论是资本市场的管制还是信息的透明化都做得不够,相关的人才也很缺乏,所以制定严格的投资限制是正确的。然而虽说这样的制度更符合中国的现实,但是另一种监管模式也值得我们去进行借鉴,而我国也可以试着向另一种方式进行过度。

限量监管模式一直都有着向审慎性监管过度的趋势。许多国家都在慢慢放宽年金管

理的趋势,比如智利等国家,通过对于投资限制的放宽来增加收益率,比如95年以后智利曾经把股票投资的下限从20%上涨到30%等。审慎性制度相比于限量管理具有更高的收益率,由于其并没有对资产投资的领域有硬性的规定,所以既不会导致金融产品的匮乏与市场的扭曲,也使年金的投资变得更为的灵活。限量监管模式虽说有利于监管当局控制风险,但是却越来越难以跟上现代投资人的脚步。企业年金若要实现收益与风险平衡,必须分散投资,而一般在不发达的国家内,投资人很难根据不完善的市场产生的波动来灵活制定投资方案,也无法降低风险,因此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分散投资成为了不错的选择,而一般限量管理对于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都是有很严格的标准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风险的规避。

每个国家对于监管模式的选择都会倾向于安全性与高收益性向结合,审慎制度也会定下限制,限量管理也会放宽渠道,中间的尺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我国,目前应该对各项经办机构采取严格的限量管理来保证投资运营的安全性。

2.各类年金风险的规避

年金的风险分为许多种,前文介绍了包括信用风险的五种风险,而企业年金制度其是否安全有效是判断年金制度安全与否的关键所在。

信用风险的规避在于防范各个主体之间的违约行为,对于各类经办主体的准入采取严格的监管模式,对投资经营机构的准入严格把关,保证他们的质量。而管理人更应该对投资的公司谨慎选择,仔细评估各个公司自身的风险及其信用评级,从而保证风险可以降到最小。

运作风险的规避在于年金的管理一定要足够的科学和完善,体系足够健全,在投资过程中追求高度安全适度收益的原则,做好风险的防范。管理体系一定要明确且有效,确保自身拥有拥驾驭风险的能力。同时在政策上,政府的监管尤为重要,为了尽量不使其失误造成风险,无论对于费用和预算的平衡性技术监督,还是对于运营过程本身的监督都是尤为重要的。

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流动资金不能满足养老金的现金需求,因而一定要保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协调关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收益性资产的比重,增加收益,扩大自身的融资储备,不因为为了保证安全而放弃好的投资机会。同时控制负债也可以保证投资人的现金流,保证负债平衡的前提下增加现金流的流动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回报率,从而可以规避由于流动资金不足造成的风险。

通货膨胀的风险属于系统风险,具有不可分散的特性。然而诸如股票等实际投资,其自身的价值会随着货币的价值发生较大变化的投资手段是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风

险的作用的,由于其对于货币以及物价的变化十分的敏感,从而有效地根据物价水平进行调整。当然这些投资的风险性也较大,我国对于权益类投资也具有这明确限制,但在

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的投资不仅可以抑制通货膨胀风险,还可以增加收益。

生命风险可以通过商业保险的产品进行规避,商业保险对于这方面具有更高的技术优势,无论是精算的技术还是开发的产品都更为优秀。从而有效的规避这样的风险。

综上,年金的风险需要体制的完善,严格的风险把控以及更多的技术性人才群策群力来进行规避,将来我国可能会增加待遇确定型的企业年金来增加年金运作的灵活性,而DB型也更需要精算技术和产品开发,可以让专业的保险公司与企业一起合作,共同

规避风险,增加收益,实现双赢。

五、我国企业年金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年金的发展必须秉持着高端安全适度收益的原则,我国年金的发展瓶颈在于市场的不够完善与体制的不够健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限量监管体系是投资的多样性受到限制,从而使年金的投资方向上偏向于趋同,并且不利于投资人才的培养,也形成不了投资市场的良性竞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体系。通过高效而且有利的法律体系支撑,在逐步放宽投资限制的同时可以严格的监管各类投资所产生的风险,这需要的是投资的运营主体之间信息要足够透明,运营主体自身的监管体系也足够的完善,并且投资的人才也更为的专业,从而在根本上避免流动资金不足的流动风险以及操作形成的风险。在企业内部形成的监管体系也可以把信用风险降到最低,而国家再逐渐的放宽投资限制,让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国际资产以及实际投资成为投资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根本上抑制系统风险,那么国家的年金投资体系就会越来越完善,直至形成投资机构低准入而高水平的高收益模式。

而要形成这样的模式,首先需要国家逐步放宽对于投资手段的限制,随着自身法律的完善而逐步完善年金的监管体系,是年金的投资收益率与安全性得到兼顾。目前我国5:3:2的谨慎投资虽说保证了安全性,但是并不能有效预防通货膨胀的投资风险。我国在2004年开始股票的收益率就已经充分显示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功能。而在2014年,我国年金的加权收益率已经达到了9.3%,同比增长了5.6%,近几年年金的平均收益率

都达到了7.87%,超过了年均膨胀率,因此增加股票这类权益类投资产品的投资是完全可行的。同时,海外投资以及不动产等也初步具备了抑制系统风险的能力,在当前投资手段限制及其刚性的条件下,放宽这类投资反而是减少风险的途径。而除了这些途径以外,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风险也很有必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全面,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陆续推出,这些工具可以有效地对冲风险,套期保值,从而降低年金的风险。而不动产上则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等可以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设施,从而稳定自身的投资,虽然这类投资由于流动性较差,必须对投资的比例进行限制,

但是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投资手段。而海外投资由于国内外资产的关联性较低,所以将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组合在一起能够在保持收益率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大大降低风险,不仅可以分享国外经济增长产生的利润,还可以降低本国整体的系统风险,有着极大的益处。

在投资手段逐渐放宽的同时,政府也应当逐渐放宽对于年金的管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私营以及委托管理的经营机构其绩效更好,远远超过政府的经办。原因是私营的经办机构不受到公权的干扰而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从而更关注公司的业绩,在拥有着完善的法人体系的前提下会使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投资能力也会随着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强,从而超过政府的经办机构。在我国政府的经办模式依然有所欠缺,投资管理并不能和公共权力有效地隔离开来,很难形成有效地年金管理体系,从而造成了管理效率低下甚至腐败问题的滋生。2005年上海社保案就是因为没有健全的法人机构以及足够透明的信息纰漏以及监管,使上海社保局谋取了不正当的利益。因此尽快让公共权力从年金管理中撤出,使其重新投放在市场中,通过公平与良性的竞争完善市场化运作与年金的管理,从而使投资的收益能够切实的增加是发展的重要趋势。

而在保证年金利益的同时,年金管理的安全性也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目前具有很多的监管主体,包括社保部财政部税务局银监会等,这些主体之间必须要加强交流合作,才能提高监管效率。而监管主体过多是很难形成合力监管的,因此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有为的重要。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行业自律体系,精简年金的监管机构使监管效率提高。监管的程序越复杂效率就越低,而好的行业自律平台可以通过倡导自律监管,让专业人员自我参与监管,降低监管成本的同时也能够及时的对年金的运营状况进行反馈,从而深层次保证年金运作的安全性。

总体而言,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趋势还是良好的,年金的收益率不断增加。然而我国的企业年金普及率依然不高,虽然2014年起新的政策规定个人缴纳企业年金和投资的收益所需的税金可以延迟扣除,直至领取企业年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然而企业年金的新增企业数并未有所上升反而有所回落,为能参与企业年金的员工占据所有员工的90%。这八年来,我国企业年金的平均收益达到了7.87%,而拥有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却还不到7%,普及率并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年金依然是由企业来主导,而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的是个人缴费部分,而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依然是有限的,因而对于企业的刺激是有限的,许多民营企业依然不会建立年金制度。而由于年金的收益率的提高,将来养老金的差异会被拉大,待遇差别会由于年金的参与与否而变得越来越大,这样的待遇差距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年金的发展。

随着国内市场的完善,以及年金发展的趋势良好,投资限制会逐渐走向宽松,而年金的建立也会逐渐走向普及,作为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其替代率会逐渐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从而让年金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规。然而年金的建立毕竟以企业为主导,如何建立能够刺激企业步入年金大门的制度还有待商榷,如今的税收优惠制度还不能够有效

地刺激企业参与年金的建立,而市场上这类人才的匮乏以及必要性不够明显等问题也让企业对年金并不是十分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仅仅从完善市场机制与法律体系的角度考虑,也应该从企业和利民的角度来看,在一个便于年金投资的市场里刺激企业对于年金的需求是扩大年金普及率,完善年金投资市场的关键所在。

六、结语

企业年金我国发展已经有十余年,现在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年金的收益率逐年攀升可依然不够成熟,需要我们逐渐的加大对于年金投资的重视。通过完善法律和市场体系逐步的减少年金的风险,在此前提之下放宽投资限制来稳定系统风险并提高收益,拓宽年金的投资工具是年金的投资更加趋向于灵活,并培养出国内良性的竞争市场使得年金经办机构的管理能力不断攀升,最终实现年金各个主体之间互惠多赢的局面。企业年金的风险控制在于规范体系,投资管理则在于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国家对于年金的支撑。而后扩大年金的普及率,使其成为养老保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民得到更高的收益,通过更为完善的税收优惠体系,刺激并且鼓励企业参与年金的建立,并且通过把年金管理与公共权力逐渐脱离开来,使其投向市场让其良性发展,是年金的信息更为公开且透明化,最终达到年金的广域普及,风险可控,收益高效。并且通过完善年金管理的自律体系,使监察成本降低的同时,使信息更为透明化,从而让人民能够对自己的投资实时把控,杜绝腐败和各类风险的形成,最终使年金成为一种高效且兼具收益和稳定性的未来福利,让人民能够在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之下更为小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宫黎明.企业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和建议[J].《交通财会》,2009,266:48~50

[2]蒋志强. 推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N].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

[3]马海通. 国外石油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129:9~10

[4]王刚义,冯悦.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税收优惠模式选择[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06:17~21

[5]柯亮.企业管理中年金发展的内在动力探析[J].《管理观察》,2014,23:83~84

[6]杨胜利.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年金税惠问题思考[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

[7]李媛秀.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方法的运用和完善[J].《中国农村金融》.2010,07:76~77

[8]中国工商银行企业年金中心课题组,赵跃,许金铭.建立我国基于风险控制的企业年金监管体系[J].《金融论坛》.2003,11:23~31

[9]韩雪.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管见[J].《中州学刊》.2010,04:282~283

[10]翟绍果. 企业年金计划受益人的财产风险及保护问题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8,01:44~49

[11]王峰章,刘国红.建立我国企业年金的对策和建议[J].《当代经济》.2008,01:28~29

[12]宛玲羽. 国外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中国劳动》.2014,03:21~24

[13]王志扬,刘海东.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监管的模式选择及措施.《投资研究》.2009,11:11~15

[14]王大波.企业年金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19

[15] 姚建来.商业寿险公司企业年金市场角色定位与竞争策略[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2~53

[16] Samuelson, P.A., An Exact Consumption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J]. 1958.

[17] Aaron, H.J,The Social Insurance Paradox[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32(8).

[18] Richard Ippolito :The economic burden of corporate pension liabilities[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Vol. 42,No. 1, Jan. - Feb., 1986.

[19]David Blake. The UK pension system:Key issues[M] .Pensions, 2003:330-375

[20]Markowitz,HarryM.Portfolio selection[J].Journal of Finance,7:77-91

[21]Richard A.Ippolito.pension Plansand Employee performaneel[M].TheUniversity of Chieago Press,1997:92-9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