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WTO《农业协定》的不平衡性及其改革

论WTO《农业协定》的不平衡性及其改革

论WTO《农业协定》的不平衡性及其改革
论WTO《农业协定》的不平衡性及其改革

论WTO《农业协定》的不平衡性及其改革

摘要:WTO《农业协定》虽然在表面上给予了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待遇,但其条款实质上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性。并且,从发达国家对协定的履行情况来看,其并未实质履行对协定的承诺。而同时,《农业协定》的实施却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因此,对农业谈判的改革应从弥补《农业协定》的不平衡、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应能有效地、迅速地降低发达国家的保护,特殊、区别对待必须对发展中国家有实际效果,且须立即到位。

关键词:《农业协定》;不平衡性;国内支持;出口补贴;改革

一、引言

尽管1995年开始实施的WTO《农业协定》已将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置于多边贸易规则的控制之下,但其条款的本质及实施方式却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农业协定》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总体上已有很高的农业补贴水平却只承诺轻微地降低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先前就维持很低的补贴水平却不能增加,且不能免除减让。这使得得到大量补贴的发达国家农产品充斥市场,发展中国家小农民的生计却大受打击。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否只能坐视这种现象呢?本文将通过分析《农业协定》不平衡的体现及发达国家补贴的特点,从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出发对农业谈判的改革提出建议。

二、WTO《农业协定》的特点

1.《农业协定》概述

1995年1月1日WTO《农业协定》(Agreement onAgriculture,本文所称的“协定”即指该协定。)正式开始实施,将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纳入了多边贸易规则的控制之下。《农业协定》前言中写道:“忆及它们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时所议定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并应通过支持和保护承诺的谈判及建立增强的和更行之有效的GATT规则和纪律发动改革进程”;“注意到应以公平的方式在所有成员之间作出改革计划下的承诺,并注意到非贸易关注,包括粮食安全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注意到各方一致同意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是谈判的组成部分,同时考虑改革计划的实施可能对最不发达国家和粮食净进口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消极影响”。可见人们预期《农业协定》将在农业领域开创一个自由贸易的新时代,因为时至今日,农业已不像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时代那样实际上脱离多边贸易体制的管制了。而且,从上述前言可以看出,《农业协定》的美好初衷是要寻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点。

但是正如本文后面将要论述的那样,《农业协定》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平衡的,其条款的本质及实施方式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它使发达国家可以继续维持高度保护而众多发展中国家却不得不接受自由化它使得到大量补贴的发达国家农产品充斥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却面临着严重且具有破坏力的竞争,面临着人为造成的廉价进口农产品的竞争。

2.《农业协定》的有关承诺

《农业协定》的有关承诺主要分为三类:

(1)市场准入

所有成员方必须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壁垒,以关税代之。成员方还必须减少关税:1995-2000年的六年中发达国家成员应将其所有农产品的关税平均降低36%,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关税最少要削减15%发展中国家成员所有农产品的关税应平均降低24%,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关税最少要削减10%;最不发达国家成员被要求约束其全部农业关税,但不承担关税减让。

(2)国内支持

国内支持政策分为三类:

①黄箱政策(Amber Box PoHcies),即可能导致贸易扭曲并对生产造成影响的措施,如投入补贴、价格支持;

②绿箱政策(Green Box PoUcies),即对生产不会造成影响的措施,如调研支持、营销协助;

③蓝箱政策(Blue Box PoHdes),即诸如直接支付给农民用于补偿其因工程而致生产受限之类的措施。

“黄箱”政策补贴用综合支持量(Aggregate Measure 0fSupport,简称AMS)进行衡量并应予减让。限度内的补贴(发达国家成员农业生产总值的5%,发展中国家成员为10%)可免除减让。超过此水平的补贴发达国家成员须在1986-88年综合支持量的基础上减少20%(1995-2000六年内),发展中国家成员须减少13%(1995-2004十年内),最不发达国家成员如果有综合总量支持一定要对其加以约束,但不要求削减。

(3)出口补贴

发达国家成员应在实施期内(1995-2000六年)将直接出口补贴在1986-88年平均综合支持量的基础上,从出口补贴金额和补贴产品数量上分别削减36%和21%,其中实施期第1年必须削减6%的补贴金额和3,5%的补贴产品数量。发展中国家成员应在实施期内(1995-2004十年)将直接出口补贴从出口补贴金额和补贴产品数量上分别削减24%和14%。最不发达国家成员免于削减。

以上表明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一样收到开放农业的相同约束,唯一的让步只是减少率低一点,时间表稍长一点。最不发达国家不必减少关税或补贴,但也不可提高其水平。

3.《农业协定》中不平衡的体现

《农业协定》不平衡的本质在于其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其允许发达国家增加国内支持而不是减少(因为发达国家某种程度上可实质上继续其扭曲的农业贸易,甚至是加重扭曲,这点本文将在第二部分继续论述),使其能实质上继续采用出口补贴并在进口增长时为当地农民体提供特殊保护,降低国内价格。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支持却不能超过最低减让标准(某些极有限的目的除外),不能对当地农民提供出口补贴和特殊保护。

下面本文就分析《农业协议》中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1)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国内支持上

使用高标准国内补贴的发达国家可在六年实施期后继续采用高达基础水平80%的补贴。比较而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极少数例外)由于资源缺乏,极少或基本没有补贴,现在也被禁止使用超过最低减让标准的补贴(农业总值的10%),一些极其有限的范围除外。此外,可免除减让的补贴也大都被发达国家所采用。这些国家将其须减让的补贴减到80%的同时却在增加免于减让的补贴,结果发达国家现在的国内支持总量与1986-88年的基础水平相比反而有所增加。例如:1999-2001年与基期1986-88年的情况相比,欧盟的生产者支持(PSE)的绝对水平(按美元计算)没有下降,并且略有上升,由937亿美元增加到993亿美元,上升了6%。虽然一般的看法是,承担了综合支持量义务的国家已经满足了农业协定的要求,

对某些政策亦进行了调整,宣称发达国家的此类补贴没有扭曲贸易,因此可免除减让。但这种补贴很明显地让当地农民的销售价比没有补贴要低,所以事实上也是扭曲了贸易。

发展中国家可免除减让的补贴主要局限在四方面:给予贫困农民的投入补贴、土地改良补贴、对生产者提供支持以鼓励不生产违禁麻醉作物的补贴和贫困生产者的粮食援助补贴。范围十分有限,几乎只有五六个发展中国家采用了此类补贴。并且,免除减让且大多被发达国家所采用的补贴(附录2之补贴)在世界贸易组织内可免受制裁,不受反倾销税或正常争端解决的约束。但,免除减让且常被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补贴却没有此种待遇。

(2)不平衡也表现在出口补贴上

关于出口补贴,发达国家6年后仍可保留其预算分配的64%、补贴总数量的79%。而发展中国家除极少数情况外,过去基本都没有采用出口补贴。原先没有采用补贴的发展中国家现被禁止采用,原先采用了几乎没有多大意义的补贴的发展中国家现也必须减少补贴比率。

(3)不平衡还表现在特别保障条款的操作上

进口中采用了非关税壁垒或数量限制的国家须取消这类措施,并将其转换为等额的关税。对产品采用了此种关税的国家可使用特别保障条款,这样他们就可在进口超过一定限制或价格降到一定水平时保护当地农民。而没有实行此种关税的国家则没有“特别保障”的权利。过去发展中国家除个别外几乎都没有任何的非关税壁垒,因此没有可以转换为关税的,所以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结果就是采取贸易扭曲做法的发达国家可以保护其本地的农民,而没有此种行为的发展中国家却不能为当地的农民提供特殊保护。

(4)不平衡的其他表现

如再考虑农业一般保障条款使用的局限性,协定中的不平衡和不平等显得更加严重。采用一般保障条款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国内生产造成伤害或威胁,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都分散在国家的各个角落,因此很难在农业生产中找到证明。

除补贴和保护等具体问题外,协定还有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协定假定农业的生产和贸易是以商业为基础进行的。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不是按商业运作,相反主要是小型农场和农户的形式。大多数农民从事农业并非出于商业因素,而是因为土地的世代拥有,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别的生计来源。如果让这样的农民去面对国际竞争,他们当然会失败。这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和农村经济崩溃,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几乎全部以农业为基础的。

三、发达国家对《农业协定》的履行

1.发达国家实质上没有履行减让保护和支持水平的承诺

《农业协定》实施多年后,两个主要问题开始暴露:首先,发达国家没有履行他们的承诺(至少从精神上讲);其次,发展中国家因第一个问题或其自身履行了承诺而遇到严重问题。这里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农业协定》本应约束发达国家的高度保护,并给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上提供实质性的便利,因为后者在农产品上相对有优势。但事实上,发达国家在减少农业保护和补贴上却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1)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利的高关税只是轻微地降低了

协定实施第一年,美国的高峰关税非常高(糖244%,花生174%),欧共体(牛肉213%,小麦168%),日本(小麦353%),加拿大(牛油360%,鸡蛋236%)。根据协定,发达国家只需在2000年末将关税平均降低36%,所以一些产品的税率仍然很高。

(2)国内支持有所增长而非减少

虽然人们预想协定将使农业国内支持减少,但事实上这类支持总体却呈上升趋势。协定

规定发达国家应减少综合支持量,但只有一些类型的补贴降到了综合支持量之下,两类补贴还可免除减让。发达国家在减少综合支持量的同时也在大大增加免除减让补贴,从而抵消综合支持量的减让,最终导致国内支持水平总体上升。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资料,所有发达国家的生产者补贴等值(PSE)从基础时期的2470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2740亿美元(欧共体从996亿美元增加到1298亿美元,美国从414亿美元增加到469亿美元)。

如前所述,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比较而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先前很少或几乎没有国内或出口补贴,现在协定却禁止其在将来采用或提高这类补贴。发达国家本来就有高度的国内支持现在却能保留大部分的补贴(事实上,由于协定的漏洞,这种保护还加强了),而发展中国家本来的补贴很少或没有却被禁止将保护水平提高到最低减让水平之上,这显然是极不平衡的。

(3)出口补贴仍然很高

关于出口补贴,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将预算费用降低36%,获补贴的出口数量减少21%,以1986-88的年平均水平为基础,在1995-2000年内完成减让。但即使到2000年以后,其出口补贴仍可达基础水平的64%。

2.发达国家虽然转换了补贴的种类,但仍起到保护的效果

(1)发展中国家补贴种类的转换

如前所述,协定将国内支持措施分为三类:“扭曲市场”的措施(黄箱政策)必须受到约束且须减让,对市场扭曲少或没有扭曲的补贴(蓝箱和绿箱政策)不但不受约束或无须减让,事实上还可无限制的增长。由于这一特殊分类,发达国家将国内农业从直接的、与价格有关的补贴(须减让)转为直接支付和其他“间接”补贴(可免除减让),其国内支持因此整体上升。

特别是美国,重新设计了其补贴体系,将大量补贴从黄箱政策转为蓝箱和绿箱政策。据估计,美国的绿箱补贴过去几年占主导地位,1998年美国的绿箱补贴为500亿美元,黄箱补贴为100亿美元。欧盟也在转换中,据估计1995年欧盟的黄箱补贴为480亿美元,蓝箱和绿箱补贴为400亿美元,而在2002年已转为黄箱补贴340亿美元,蓝箱和绿箱补贴520亿美元,整体补贴水平维持相同(880亿到860亿)。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CAP)也可看出其中的转换。根据共同农业政策,第一主轴补贴(商品支持体系,尤以价格为基础)占CAP预算的90%,而第二主轴补贴(支付给农民用于结构调整和转换及环境管理)构成CAP预算的10%。还有一些间接措施(国家援助),如疾病控制、地区收入不等补贴。据估计到2006年第一主轴补贴将从CAP预算的90%减至21%,大多数补贴将转为给农民的直接支付,到2006年时构成CAP预算的68%。比如可能限制生产的支付将以拥有的耕种面积和/或一定数量的牲畜为基础进行,这样就不会直接与生产有关。根据协定,直接支付补贴属于蓝箱政策,因而不须减让,相反还可增加。

(2)黄箱政策和蓝箱/绿箱政策对农业影响的比较

虽然从一种类型的补贴(通常被认为是扭曲市场的,因此受到约束,须减让)转为了另一种类型的补贴(被认为是不扭曲市场的,因此可以保持和增加),但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补贴对市场和贸易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农民来说,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得到足够的收入,能够盈利。而他们足够的收入是否来自高价销售(通过价格支持措施)还是来自直接支付和政府不同形式的补助却不重要。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补贴,只要是帮助农民获取收入,经济上养活自己,那么这种补贴对生产和市场就有重要影响。

下面就通过一个表格来举例说明黄箱政策和蓝箱/绿箱政策对农业的影响(其中的数据是假设的):

上表中,用方法A(黄箱政策),补贴是通过价格支持(被认为是扭曲了市场)。用方法B(蓝箱/绿箱政策),补贴是通过直接支付或给农民的各种补助(错误地被认为对市场没有扭曲)。两种方法都假定世界价格和生产成本不变。

方法A中国内价格通过价格支持抬升得比世界价格相对要高。这样农民的收入就大于成本,结果就盈利。尽管生产成本比世界价格高,务农仍可行。再者,一部分产品用于出口,通过高额的出口补贴,农民仍能以与世界价格相同的价格销售产品。通过这种方法,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显然扭曲了市场,必须受到约束。

方法B中没有价格支持也没有关税保护,这样国内价格就与世界价格相同或更低。虽然农民的销售价比生产成本低很多,但他们通过直接支付和/或其他形式的补助获得高额补贴。这样农民就可得到与方法A相同水平的收入,同样可盈利。务农在高额补贴下同样可行。而且,由于补贴,农民还能以低于世界销售价的价格销售产品,出口价格有竞争力(因为补贴而造成的人为的廉价),农民无序出口补贴就可出口。通过方法B,补贴的效果可能没有方法A那么明显,但它却使一个国家不会受到违反《农业协定》承诺的嫌疑,因为所看到的是没有采取扭曲市场的补贴。但方法B的效果与市场扭曲型的补贴却没有两样,让务农有利可图,还可让农民在即使没有出口补贴的情况下将产品“倾销”到别国。由此看来,方法B 应该说更是扭曲了市场。所以结论是《农业协定》错误地将几种类型的补贴分为所谓的蓝箱和绿箱政策,使其受到尊敬而不受约束,这些补贴给受补贴的农民提供了不公平的便利。发达国家因而可继续维持甚至增加国内支持总体水平,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却还说他们遵守了协定,黄箱政策补贴的综合支持量减少了。

四、《农业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发展中国家减少或取消的补贴

如前所述,发展中国家对当地农民的国内支持同样受到限制。发展中国家须在1986-88年黄箱政策补贴综合支持量的基础上减少13%(1995-2004十年内),生产总值的10%中有少部分符合普通最低减让标准的(针对某一特定产品的补贴)和农业生产总值的10%(不是

针对某一特定产品的补贴)可免除减让。同时对于一些用于有限目的的补贴也可免除减让(如贫困农民的投资补贴和投入补贴)。除这些专案外,协定禁止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农民的国内

支持,相反还须降低。而即使是那些允许国内支持的范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由于缺乏财政资源而无法让自己受益。发展中国家唯一的好处只是在关税、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的减让比率上只及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二,且执行的期限更长。最不发达国家可免除减让,但这些国家微乎其微,尤其是考虑到发达国家被允许继续保持高水准、重要的保护和补贴。

同时,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执行问题。一些国家由于国际或地区财政机构贷款的限制被迫减少或取消补贴或帮助农民销售的机构。《农业协定》的双重标准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可保持或提升高水准的国内支持,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补贴体系却被摧毁,或者是税率被减少。

南非国家的一些情况就是例子:受世界银行贷款条件的影响,南非国家的补贴不得不减少或取消,同时海外市场也被关闭。对马拉维、赞比亚、莫桑比克的影响调查表明:某些领域的投入和信用已崩溃,粮食储备则被自由化。在赞比亚,玉米和化肥补贴已被取消。世界银行2000年的一项内部调查说:“取消补贴导致了停滞和衰退而不是帮助了赞比亚的农业”。

2.进口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根据《农业协定》,发展中国家须取消农产品非关税壁垒,还须逐步减少关税,这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造成对小农生存的威胁,他们无法与廉价的进口产品竞争。成千上万的第三世界小农都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粮食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将因此而变得更加不能自立。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外汇短缺,粮食进口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WTO《农业协定》之影响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当属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对14个发展中国家执行协定的调查。调查发现了以下情况:

(1)进口自由化有重大影响。所有的14个国家中,1995-98年粮食进口年总值超过了1990-94年的水平,从塞内加尔的30%到印度的168%不等。两个国家(印度和巴西)的粮食进口值翻了两倍以上,五个国家(孟加拉国、摩洛哥、巴基斯坦、秘鲁和泰国)增幅为50—100%。

(2)粮食进口增长通常大大高于农产品出口增加。只有两个国家的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而大多数国家的进口增长都大大快于出口增长。该研究还测量了粮食进口与农业出口的比率,14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1995-98年问该比率比1990-94年间要高。这一增长说明影响是负面的,粮食进口支付比农业出口收入增长得快。最糟糕的是塞内加尔(该比率增长了86%)、孟加拉国(该比率增长了80%)和印度(该比率增长了49%)。

(3)虽然约束税率通常很高,但调查国家中施行关税平均值却比较低。大多数国家早已重新制定了国内政策,进行了结构调整,14个国家中12个国家的施行关税平均为22%,而约束关税为90%。一些国家为了满足贷款条件,被迫将施行关税降到协定约束关税之下。

(4)几项案例研究表明个别产品进口在猛增,尤其是奶制品和肉。一些地区,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区,进口竞争压力大的产业面临很大的困难。在圭亚那,很大主要食品都面临着进口猛增的威胁,而80年代时这些产品都在保护体制下在国内生产。

(5)由于贸易自由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农业有集中的趋势,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边缘化,尤其是小农和粮食没有保障的人群生活越来越难,安全网络几乎不存在。研究,尤其是对巴西的研究表明,奶制品、玉米和大豆正在形成合并,影响了传统的合作,使得小农被边缘化。

五、农业谈判改革的建议

正因为前面所讲的《农业协定》存在的不平衡性及其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

响,为了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平衡,进一步的农业谈判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应能有效地、迅速地降低发达国家的保护,其次,特殊、区别对待必须对发展中国家有实际效果,且须立即到位。下面就谈谈谈判有关方面的具体建议。

1.关于市场准入

在市场准入方面,谈判的目标应当是减轻当前权利和义务的扭曲,减轻当前由于发达国家各类国内保护和出口补贴引起的严重不平衡。为此,发展中国家可采取直接的进口控制措施,即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农产品进行数量限制,直到发达国家各类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被取消。而对于发达国家,应当要求其对于任何产品都应有最高关税率。

在这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区别对待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有必要保护国内生产者不受进口产品的伤害。为此,应当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拥有以下权利:关于粮食安全可采取直接的控制措施可不降低食品的约束关税当某特定产品的约束税率仍不能保护国内产品的生产时,可在与该国主要利益方协商的原则上提高该关税,而此种情况下无需支付赔偿。

(2)为了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应当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拥有以下权利:可采取直接的进口控制措施,如进口农产品的数量限制;可不降低农产品的约束关税;当某特定产品的约束税率仍不能保护国内产品的生产时,可在与该国主要利益方协商的原则上提高该关税,而此种情况下无需支付赔偿。

2.关于国内支持

(1)降低发达国家的保护

发达国家有高额的补贴却可继续采用(只是轻微地减少)而发展中国家没有或有很低的补贴却不能采用和提高,为了纠正这样的不平衡状况,弥补《农业协定》的漏洞,应当提议:

①协定所谓“绿箱”和“蓝箱”补贴的国内支持应当与须减让的补贴相同看待,必须受约束、减让和取消。

②发达国家的所有补贴,包括所谓的“绿箱”和“蓝箱”补贴,均应在一定时间内取消。为此,发达国家应每年制定一个比率,减少国内支持。

④采用争端处理时,不应免除国内支持的补偿责任。

④应假定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超过生产的一定比率即给其他国家造成伤害。

(2)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区别对待

①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应提议:为了让食品生产用于国内消耗,发展中国家可以对用于国内消耗的食品生产进行补贴,这类补贴不属于争端解决或反倾销机制。

②为了促进农村发展,应提议:本着保护小农的目的,发展中国家可对小农提供补贴,这类补贴不属于争端解决或反倾销机制。小农的定义将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来决定。

3.关于出口补贴

虽然其他措施也可达到与出口补贴相同的效果(即人为提升出口),如出口信贷、出口信贷保证和出口保险等,但《农业协定》却没有规定这类补贴须减少,因此发达国家可按承诺减少出口补贴,却可同时增加出口信贷。与国内支持一样,他们也有逃避的办法,巧妙地完成减少出口补贴的承诺。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提供出口或出口信贷或类似的其他手段。因此,即使允许这样做,他们也不能采取此种办法提高出口。这就加重了出口补贴的不平衡和不公正。

为纠正当前的不平衡和不公正,应提议:

(1)出口补贴包括出口信贷、出口信贷保证和出口保险都须在一定年限内取消。

(2)所有国家应向WTO秘书处上报其当前出口信贷、出口信贷保证和出口保险计划和措施,以便监控取消的义务。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儿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在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进行的孕育新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 确定的先后顺序。比如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儿童动作的发展严格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儿童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 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均存在差异,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 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的进程、内容、水平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成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心里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P67) 5、道德情感: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 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6、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等) 7、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如自然美感,艺术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8、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等) 9、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和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等) 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P36) 1、青少年的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 并能围绕目的展开象 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 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占优势。 3、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个体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 个体的表象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青少年的想象能更精确、完整的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较高的现实性。又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青少年能很好区分现实和虚构,会主动抑制不符合现实的想象,想象中虚构成分逐渐减少。

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与差异化管理

“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与差异化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成立30周年庆典 暨第八届国际经济伦理研讨会 2012年12月8-9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北京 背景 亚洲发展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1)在其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12年东亚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将为7.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紧缩的压力来自于欧元区及美国的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的复苏、资本流动的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的预期(报告同时指出,尽管一般性通货膨胀率在中国趋于温和,同时在新兴的工业经济体也开始下降,但仍不失为“众多经济体关注的”焦点)。依然严峻的发展前景迫切需要“适当的短期宏观经济对策”以及寻求“稳健的长期结构调整”,其中“平衡”与“促平衡”成为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改革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词,以“积累发展要素及提高生产率”1 从2000年签署之日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就成为国家、地区以及全球发展的风向标。回顾过往成果以及展望未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1)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应当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依然贫困以及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们”。2尽管差距及差异问题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2010年9月于美国纽约举办的联合国千年发展峰会的主题,但这一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度、广度并没有在深入的研究中得以厘清,更无所谓对根源的认识及寻求解决的途径(Wan & Zhang, 2011)。3 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以及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认识到“全球性难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途径”并具备“全球性的视野”,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成立30周年庆典之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将共同举办年度国际研讨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与差异化管理”。2012年的研讨会将视野聚焦于发展差异问题,包括全球性以及亚洲的贫富差距问题,促进建立伦理观念,同时探索国际经济伦理在全球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此次研讨会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商界领袖,并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同时,研讨会将吸引全世界有志于投身国际经济伦理在中国发展的年轻学者和商界人士的参与。 1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1). Asian Economic Monitor. 2United Nations. (2011).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1. 3Wan, G., & Zhang, Y. (2011). Between-Country Disparities in MDGs: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78.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发展不平衡

论中国的发展不均衡 ——形势与政治论文 中国经济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或者说是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是资源和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地区和少数的人手中,不到1%的人占有了超过41%的社会财富。从而集中引发一些问题,一些城市的房价奇高,普通百姓根本接受不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等。 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的风雨磨炼,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广泛赞誉。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地理区域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人曾经形象的比喻:经济发展东部开汽车,中部开摩托,西部骑自行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部地经济发展无论从贸易往来、经济体制还是产业结构,更容易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入世以后。而中西部地区则缺乏这样的机遇和优势。诚然,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城乡分布看,城市经济发展大大好于也快于农村。城市由于人口相对集中,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来发展经济;城市交通便利,利于商品流通;网络发达,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资源共享。诸多优势,均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观农村,与城市的优势相比,则完全转化为劣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可见一斑。 3、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以城市为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同样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教育发展不平衡 1、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 2、城乡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的教育也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城市中教育的发展,无论从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文化环境、资金投入都优于农村地区。这些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很大联系。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初期,受资本短缺、传统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使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和相对差距迅速扩大。新世纪以来,为了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仍未改变。如2016年我国省级GDP总量前三名广东、江苏、山东均在东部沿海地区,三省GDP总量占全国GDP的29%。天津、北京、上海人均GDP分别是11.56万元、11.47万元、11.37万元,排在我国前三位,人均GDP最高的天津市是人均GDP最低的甘肃省的4.2倍。即使在发达地区内部,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如北京中心城区西城区人均GDP为28.8万元,是北京远郊区延庆区的7.27倍。另外,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弊端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仍有较大差距。如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23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72倍。 二是结构发展不平衡。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使我国经历了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使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具体体现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的失衡。在需求结构上,拉动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由于投资和消费关系的不平衡,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和商品积压,进而不得不“畸形”地依赖“扩张投资”和“增加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导致需求结构的失衡。在投资结构上,高投资不仅导致资本投资效率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过快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2006年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矗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一、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 自然原因: 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政策原因: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一、顺序性 顺序性是指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即强调一定的方向性。故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要循序渐进,做到盈科而后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二、阶段性 阶段性指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任务,故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故书本上有很多的插图帮助理解;而到了中学时期,学生思维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故书本内容大多以大篇幅文字出现。 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平衡,时快时慢。所以把发展比较快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因此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如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回到人群中之后难以融入。 四、互补性 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理和生理的互补,如盲人的听力比较好;另一方面是生理和心理的互补,如身残志坚;故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五、差异性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群体和群体的差异,如男女老少的区别;另一方面是个体和个体的差异,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故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考察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古语俗语推原则 第二:举例反选原则 第三:教学启示反选原则 这部分知识点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更易出错,下面来看这样几个题: 1、王阳明4岁还不会说话,但却能默背祖父家众多藏书,表明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解析】C。本题就强调王阳明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发展速度不平衡,口头语发展的要比书面语慢,故选C。不平衡性就强调同一个人内部不同方面作比较,其速度有快有慢。 2、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说明人身心发展具有( )

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工程09-1班傅德威 0905300134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何推进,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有各种主张,如以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基层民主做起,向上逐步推进,等等。本人认为,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有先有后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可取的一种办法。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过去干革命,充分重视并很好利用了这个特点。今天搞建设,也要重视和利用这个特点。 中国的民主革命如何推进?开始时,一些人主张,在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起义,取得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然后取得全国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这种不顾中国国情的“左”的战略,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符合的,走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清醒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特点。他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他对中国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种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由于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就比较薄弱,而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再加上其他条件,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就可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正是从这样的国情特点出发,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推进革命的典范。 进入历史新时期,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仍然面临着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点。二十多年来,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特点。 邓小平设计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并很好把握了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又设计了“两个大局”的战略布局。他说,沿海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在世纪之交,党中央依据两个大局的战略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几年来,西部的发展明显加快。实践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很好掌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特点的又一个典范。 我国的革命是从发展落后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始,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建设是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然后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使全国都发展起来。二者掌握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做法不同,但重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并从积极方面把握这个特点,则是相同的。这就是规律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浅论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人的发展也是有规律性的。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以及不平衡性。 人是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另一方面,不同系统的发展速率、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童年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发展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则开始出现下降。①例如,身高的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速度就不大相同;人的智力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速度是不同的,在0-4岁就已经发展了50%;人的知觉一般在10-17岁就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而人的比较与判断要到18-29岁才能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②既然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心理现象,在特定的年龄时期产生,发展极为迅速,而在这种时期学习某种经验也十分容易。那么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应该如何开展教育呢?显然,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注意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实现卓有成效的发展。因为在关键期,学生学习的速度最快,知识、技能最容易形成,而错过了关键期,教育效果就会下降。 然而,在现实中,有一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没有抓住关键期来实施教育。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孩从出生到很长一段时间几乎都是父母陪伴着的,在这一时期,孩子几乎都是受父母的教育。但是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使得孩子的智力在幼儿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2-5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这时期,儿童可以十分迅速地掌握大量语言材料,也是儿童学习外语的关键期。但是,我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影响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二、影响 1、区部经济差距大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

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内容摘要】 近日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本书围绕“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作出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在这七个怎么看中,我就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相关的了解,并就此展开一系列的相关讨论。 【关键词】发展平衡热点国内 目录 一、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1) (一)国家发展不平衡为何引起关注 (1) (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2) (三)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2) 二、参考文献 (3) 一、怎么看国家发展不平衡 (一)国家发展不平衡为何引起关注。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与活力。这是在中国。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仍然是在中国。 …… 在同一个国家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经济状况,真的很让人想不明白到底那个才是真正的中国。而这种现象的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热烈讨论。 (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美国的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⑴从出生到1岁半⑵从1岁半到3岁⑶从三岁到7岁⑷从7岁到12岁⑸从12岁到18岁⑹从18岁到25岁⑺成人期⑻老年期5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意义:⑴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及基础知识差异⑵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⑶认知方式差异,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发散型和辐合型 6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奥地利劳伦兹提出的7初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8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9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10场独立和场依存最初来自威特金的知觉研究 11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⑴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思维开始萌芽⑵前运算阶段,2岁到7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原始和混乱的,自我中心是这阶段的突出特点⑶具体运算阶段,7岁到11岁,这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缺乏概括的能力,。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⑷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人,这简短的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学习理论 1行为学习理论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⑵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奠基者和捍卫者⑶

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经济学所讲的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结构合理、相对协调的状态,此时系统功能达到了最优。不平衡则是指相反的一种状态。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改革开放前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包括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家对东北和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主要项目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当时东北的经济总量与东部差别不大。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强化,东部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投资环境优势,成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由于投资效益最高,国内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形成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之势,迅速拉大了其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差距。 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开放政策的路径是由点到线再到面,即由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沿海省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占尽了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率先发展起来。等到优惠政策惠及内陆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拉开。可以说,今天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是过去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 我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和不科学的认识是导致今天产生不平衡的思想原因。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之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后的正确抉择。但实际上,我们把发展片面理解成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片面追求GDP的数量扩张。由于对发展的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发展方针的偏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无法转变,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不断加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内外失衡,内部失衡表现为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外部失衡表现为“双顺差”。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性问题。1984年以后我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发展加速,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业化重点在城市推进,城市的定位视野窄,没有做城乡一体化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局限于自我发展的圈子里,辐射功能、带动功能、聚集功能、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城市的功能不全、基础设施没有向周边乡镇延伸,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流动,使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先是采取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际执行的结果是要素收入高于劳动收入占比,突出效率优先了,公平原则没有兼顾,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知识点 常考题: (一)顺序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C 2.“拔苗助长”主要违背了儿童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A

(二)阶段性 1.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B 2.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连续性 C.差异性 D.顺序性 【参考答案】A (三)不平衡性 1.在儿童身心发展处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那一阶段?()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 2.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差异性 【答案】D (四)个体差异性 1.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课外兴趣小组供学生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发展的哪一特点()。

A.顺序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D 2.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D (五)互补性 1.有的盲人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嗅觉很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B 2.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参考答案】D 练习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教育公平的问题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等等。 那么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 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 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虽然国家在各个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与一定历史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四是体制原因。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影响消费

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种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各项城乡对话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用更多的财力和政策倾斜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技术、人才和资金。 3、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4、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金融等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

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只要我们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必然出现发展不平衡

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幼儿心理的发展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晚一些;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的幼儿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如有的儿童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等。即使在相同年龄的各个儿童之间,其心理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感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有的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外倾、内倾之别。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要求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等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xx 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

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图文稿

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幼儿心理的发展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晚一些;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的幼儿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如有的儿童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等。即使在相同年龄的各个儿童之间,其心理发展也有着显着的差异。如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感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有的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外倾、内倾之别。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要求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等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

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