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基本知识题库7-1-8

地震基本知识题库7-1-8

地震基本知识题库7-

1-8

问题:

[单选]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的地方是()。

A.乡镇

B.森林

C.城市

D.偏僻的农村

问题:

[单选]地震三要素为()。

A.地点、震级、烈度

B.时间、地点、震级

C.地点、震级、深度

D.时间、烈度、距离

问题:

[单选]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发布。

A.中国地震局

B.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地震科技工作者

(11选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4515257.html,)

问题:

[单选]国家对地震台网的建设,实行()。

A.统一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级管理

D.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问题:

[单选]地震发生时,人们最先感受到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

C.面波

D.纵波与横波同时感受到

问题:

[单选]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

A.台网建设、震灾预防、紧急救援

B.台网建设、震灾预防、地震监测预报

C.台网建设、紧急救援、地震监测预报

D.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

问题:

[单选]据统计()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A.90%

B.80%

C.70%

D.60%

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内容介绍>> 1.地震的前兆 (1)井或泉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2)动物行为异常 多次震例表明,某些动物可能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 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 并不是说动物有反常表现就一定是地震前兆,所以,我们发现异常后不要慌张,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以便作出正确判断。 (3)地声与地光 地声与地光,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往往在大震快要来临时,匆匆跑来向人们发出警报。 地声的特点 ——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有时也出现在震前几小时或几天。 ——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等。 地光的特点 ——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状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 2.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然很短,但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阶段: ——地面上下颠动(先颠),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 ——地面大幅度水平晃动(后晃),一般伴有地面旋转、塌陷、喷砂冒水,人有眩晕感; ——房屋倒塌。 也就是说,从地面开始上下颠动到房屋倒塌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的预警时间。一般大震的预警时间与离震中的距离有关。粗略估计,唐山地震的预警时间约为10~20秒,而汶川地震的预警时间更长。 特别提醒:①不要慌张,一定要听从老师或家长的正确指挥 ②抓紧预警时间,行动迅速,紧急避震 3.应急避震应注意什么 (1)在家里如何紧急避震 ①家住楼房怎样避震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 ②家住平房怎样避震 有条件时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室内避险较安全的地点 ——炕沿下或低矮、牢固的家具边; ——牢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020年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50题)

2020年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共150题) 1.不锈钢中的什么元素使这种合金钢不生锈(C) A 碳 B 铁 C铬 D铝 2.飞机起飞与降落时,如下哪种情况最有利于安全保障?(D) A顺风起飞,顺风降落 B 顺风起飞,逆风降落 C逆风起飞,顺风降落 D 逆风起飞,逆风降落 3.将红色颜料与哪中颜料可配成紫色?(A) A 蓝 B 绿 C 黄 D 灰 4.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是指:(C) A.黄河,淮河和海河 B.黄河,淮河和辽河 C.淮河,海河和辽河 D.黄河,长江和海河 5.树叶脱落前,为什么有的树叶会变红?( C ) A、树叶中的叶黄素超过叶绿素 B、树叶中的类胡萝卜素超过叶绿素 C、树叶中的花青素超过叶绿素 D、树叶中的花红素超过叶绿素 6.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A ),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热量 7.大多系统环境下,操作系统分配资源以( A )为基本单位: A.程序 B.指令 C.进程 D.作业 8.春天快过去的时候,空中会飘飞柳絮。柳絮是指(A)。

A、柳树开出的花 B、柳树长出的纤维 C、柳树裹着绒毛的种子 D、柳树排出的废物 9、钓鱼岛从何时开始就明确为我国的领土? ( A ) A、明朝 B、唐朝巴元朝D、宋朝 10、我国第一座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站是:( A ) A、大亚湾核电站 B、泰山核电站 C、岭澳核电站 D、田湾核电站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名最早是由谁提出的?B A、张奚若 B、任弼时 C、毛泽东 D、周恩来 12、世界上最大的海是哪一个?A A、中国的南海 B、黑海 C、中国的黄海 D、红海 13、世界上是被称为“教育王国”的哪一个国家?C A、中国 B、美国 C、以色列 D、日本 14、天气预报:“今天阴有小雨”你可知道小雨的降雨量为多少?A A、15毫米以下 B、20毫米以下 C、25毫米以下 D、30毫米以下 15、下面哪位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未曾获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D ) A、杨振宁 B、李政道 C、丁肇中 D、吴健雄 16、人类基因组计划堪称生物阿波罗计划,其中中国参与测定的部分占全部的:( D ) A、 50% B、 20% C、 10% D、 1%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本周(5月11—17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宣传周,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抗灾知识水平,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我们特推出防灾抗震基本常识及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大家的自救能力,减少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各类损害。 1、震时如何避险 (1)楼房内的成员震时可暂躲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家俱下,或躲在楼房卫生间等小开间房内。 (2)地震时大家应该用随手物件护头和捂住口鼻以防砸伤或被泥沙烟尘呛住。 (3)家庭成员正在用火用电时,要立即灭火和断电,防止触电和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 (4)高层楼房里的人员不可使用电梯,不要向阳台跑,尤其不可跳楼。 (5)地震时对家庭成员中的残疾者、病人、幼儿、老人要特别关照。 (6)住院的病人应用被褥蒙住头部和身体,并立即躲在床下。 (7)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或小床下;应听从老师安排,不要乱跑和擅自单独离开学校。 (8)人在影剧院或游艺场时,应就地蹲下,保护头部,切不可一剂拥向出口,以防被高空坠落物体砸伤。 (9)在地铁和地下商场的人员,要原地躲避,不要慌忙挤向出口

处。 (10)在街道上的行人,应待在开阔地带,不要躲避在电线杆、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11)人在过桥时要紧紧扒住桥栏杆,主震后立即向可靠近的岸边转移。 (12)正在行驶的车辆震前应紧急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 (13)车上乘客要抓住坐椅或车上牢固物件,不要争于外出。 (14)人应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爆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遇火情不可处于下风,宜躲避在上风有水处。 (15)居住在山区的居民,震时要密切注意滑坡和泥石流;若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的迹象时,应立即沿斜坡横向水平方向撤离。 2、震后如何自救互救 (1)自救 a、未伤人员尽快抢救家中和邻居人员,被压在室内的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向有空气和水的方向移动,节约食物和用水,以便维持尽可能长的时间。 b、封闭在室内的人,不可使用电气、火柴、蜡烛等,最好用手电筒照明,如闻到煤气或有毒有害气体异味时,最好用湿衣物等捂住口鼻。 c、保持镇静,保存体力,待外面有动静时再大声呼救或敲击。 d、对自己所处的空间,设法加固,以免余震时再次倒塌伤人。 e、尽快离开房间,不可轻易再进房内,以免强余震再次震坍房屋伤人。

防震科普知识课件

防震科普知识课件 防震科普知识课件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突遇危急情况时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二、教学过程: A、正确认识地震 讲解汶川大地震的情形,将受灾情况与学生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 B、如何有效的.防震减灾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1、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另外,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 2、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二)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 2、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壁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三)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三、学生交流了解的防震知识

2016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测试题

2016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测试题 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为了增强全民防震减灾素质,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活动,活动时间为:2016 年07月15日——2016年11月15日。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关于2016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测试题,供参考练习,欢迎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 续关注我们网! 一、判断题 1.地震时因为恐慌而失去理智是最大的危险,很多伤亡并非地震而是恐慌造成的。( ) 2.在学校若遇地震,全校同学要按平时演练要求,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 3.地震发生时你如果在教室里来不及往外撤离,可迅速就近躲避在课桌、讲台下。( ) 4.教室在高层的,强震时因为时间来不及,可迅速分散到洗手间、小办公室等跨度小 的房间,千万不能从楼上跳下。( ) 5.主震后一般有余震,同学们一定要懂得在两次地震的间隙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 6.地震发生时,要注意保护头部,以防异物砸伤。不要刻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 7.地震时在山区的人员要警惕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 ) 8.地震发生时,你如果是在教室或家里,一定要立刻将所有的门打开,以免房门、大 门变形卡死无法进出。( ) 9.避震要选择内墙墙根、墙角处等易形成三角形空间的地方或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 厨房、洗手间、储藏室去躲避。( ) 10.在街上遇到地震,要往人多的地方躲避,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 11、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形成震灾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按抗震进行设防,将建(构) 筑物建在活断层上、建(构)筑物位于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不合理,不按抗震设计施工等( ) 12、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地震局发布。 ( )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D )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区别(A )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B )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4、( D )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列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 B、1974年7月28日 C、1975年7月28日 D、1976年7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 B )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次年3月1日起施行。 A、1997年10月29日 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 D、1998年10月29日 6、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 ) 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 B )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8、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C )。 A、木柱 B、檩子 C、木圈梁 D、地基 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A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10、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 A )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11、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4日,我们成功地预报了( D )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 A、四川松潘7.2级 B、河北邢台6.8级 C、云南龙陵7.4级 D、辽宁海城7.3级 12、目前,我国共划分为8个地震区和25个地震带,其中大震主要发生在( B )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但是地震的破坏性却是最强的,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不一样,旱灾、水灾、火灾等灾害目前基本上都可以预报了,但是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国家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在地震预报难题未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为方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地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历史上,人类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地震是1975年辽宁海城级地震,成功转移了23万人。但是像汶川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仍然难以准确预测。地震预报还有许多未知的空间、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我们去探索。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通俗的讲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五是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三要素:1、震中: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点,一般用经纬度表述;2、震级:地震发生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时间:地震发生时的时间; 其它几个概念:1、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地震预报按时间划分为: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试题答案

平凉市崆峒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试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准确、及时发布。 2、防震减灾法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3、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的方针。 4、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 5、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 6、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保证建设质量。 7、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须得(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8、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 9、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 10、我国现行的救灾工作方针是:(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11、救灾款使用的主要原则:(专款专用原则)、(重点使用原则)、(以地方为主原则)。 12、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发明者是(张衡),被誉为(地震仪之父)。 13、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指的是:(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 14、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是(1930年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的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 15、地震应急培训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图上作业)、(实物操练)、(计算机模拟)、(实兵演习)等。 16、防震减灾宣传包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经常持久)、(科学求实)。 17、地震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程抗震)、(社会防灾)、(震后救灾)、(恢复重建)、(平息恐慌等)。 18、组成地震三道防线的三大体系建设是:(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体系建设)、(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19、我国地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织指挥)、(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 20、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该(不要朝顺风方向跑)、(要尽快绕到工厂的上风方向去)、(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21、常用的人工简易止血方法有:(指压止血法)、(加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

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黄色ZY(TNT)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计

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里克特很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术语。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7、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8、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大。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另外,构造地震的分布与最新世界活动的构造带一致。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城关二小防震减灾教师培训教材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及分布广等特点。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地震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此,社会公众普遍怀有恐震心理,甚至谈震色变。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但由于地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和局限性。因此,减轻地震灾害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其中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地震科学和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地震基本常识 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个: 一是“弹性回跳说”——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 二是“岩浆冲击说”——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 三是“相变说”——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地震的分类 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界

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四川省所有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在5至30公里之间。这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这类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至1000公里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微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三、震级与烈度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应就越大。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度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四、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70问 一、地震常识 1、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3、地震是什么?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4、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5、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6、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7、什么是火山地震?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8、什么是塌陷地震?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

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9、什么是诱发地震?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0、什么是人工地震? 答: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11、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是如何引起的? 答:火灾,由房屋倒塌、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12、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为巨大地震。 13、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14、什么是震源? 答: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15、什么是震中? 答: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16、什么是震中距? 答:从地面上任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17、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18、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但是地震的破坏性却是最强的,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不一样,旱灾、水灾、火灾等灾害目前基本上都可以预报了,但是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国家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在地震预报难题未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为方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地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历史上,人类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地震是1975年辽宁海城级地震,成功转移了23万人。但是像汶川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仍然难以准确预测。地震预报还有许多未知的空间、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我们去探索。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通俗的讲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五是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三要素:1、震中: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点,一般用经纬度表述;2、震级:地震发生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时间:地震发生时的时间; 其它几个概念:1、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地震预报按时间划分为: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

2018年地震安全知识测试题(答案)

3、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应(AB) A、待在原地不要动。 B、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4、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AB)两类。 A、减滑工程、 B、抗滑工程, C、减震工程 5、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主要有( ABC ) A、滑坡的躲避。 B、崩塌和滚石的躲避。 C、泥石流的躲避 6、灾后搜救搜索手段主要有(ABC) A、搜救犬搜索, B、技术搜索, C、人工搜索, D、电动搜索 7、震后应迅速派人调查,根据情况,救治同发型滑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采取措施,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ABCD) A、人员救护, B、清除堆积, C、防治后发型滑坡和泥石, D、重建家园的选址。 8、随着灾难的发生,当事人的情绪会经历(ABCD)截然不同的阶段。 A 、受冲击阶段, B 、整理阶,C、营救阶段,D、恢复阶段, F痊愈阶段 9、在开展搜救工作之前,必须立即将受灾区域设为禁区。建立营救工作点时,必须优先完成以下规划:(ABCDEF) A、出入道路、 B、紧急集合区域、 C、医疗援助区、 D、人员集散区、 E、装备集散区、 F、建构仓库 10、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大灾难袭击的日本人,用自己的智慧开发出很多用于防灾的商品,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有(ABCDEFGHIJK) A、高频哨子、 B、手摇电灯、 C、保质水罐、 D、方便米饭、 E、冷冻蔬菜、 F、长明蜡烛、 G、防灾兜帽、 H、炉具套件、 I、干洗发剂、 J、全能电器、 K、压缩内衣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共20分) 1、地震发生时如果室内应远离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墙、门窗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 2、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待在原地不要动。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3. 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开动的汽车上,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4、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开动的汽车上,(不要)把车停在建筑物下、大树 旁、立交桥或者电线电缆下。(√)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D )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区别(A ) A 、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震级:表明地 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B ) A 、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4、(D )年河北唐山发生7.8 级强列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16 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 B、1974年7 月28日 C、1975年7月28日 D、1976年7 月28日 5、vv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B )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次年3 月1 日起施行。 A、1997年10月29 日 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 D、1998年10月29日 6、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 ) A 、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 B )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8、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C )。 A、木柱 B、檩子 C、木圈梁 D、地基 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10、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A )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其中地震波又分为S波及P波。一般而言,地震一词可指自然现象或人为破坏所造成的地震波。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震中即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动最强烈,受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地方。 震源深度即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是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是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 地震的分类与成因 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 诱发地震是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以人为采用强力炸药直接破坏地壳,藉以测得相关研究数据,或进行矿藏开采,武器测试等活动。 地震的规模 1震级(规模)

目前国际上一般使用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6倍,通常,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2烈度(震度) 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麦加利地震烈度”从感觉不到地震至全部损毁分为1(无感)至12度(全面破坏),6度或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可以有多个。一般来说,烈度会随距离震中的距离而成指数比的下降。 地震测报 1.地震预测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2地震前兆 通常地震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些自然现象,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鸣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梯度、地应力的异常与氡气异常等。

第一章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 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一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 中源地震一震源深度60?300km, 12% 3. 深源地震一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 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 2.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 3. 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 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 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 计震中烈度I。与震级M之间的关系:M = 1.5 0.5810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 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 答: 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

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 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 2.欧亚地震带 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 I. 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 3. 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 4.新疆的天山地区 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 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城都-昆明) 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1.频次高、强度大 2.起伏式发展 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II. 直接地震灾害的表现有哪些? 答:1地表破坏a.地裂缝b.滑坡c.砂土液化d.软土震陷2.建筑物破坏3.生命线工程破坏 12. 什么是砂土液化?砂土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 答:砂土液化:指饱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由于孔 隙水压力上升,有效应力减小所导致的砂土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现象。 危害:路基不均匀沉降、桥梁的倾斜、流滑 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土体自身的含水量。颗粒的大小、级配以及压实体状态有关 13. 减轻和消除砂土液化的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从预防砂土液化的发生和防止或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陷两方面入手。 1. 合理选择场地; 2.采取振冲、夯实、爆炸、挤密桩等措施,提高砂土密度; 3. 排水降低砂土孔隙水压力; 4.换土,板桩围封, 5.采用整体性较好的筏基、.深桩基等方法。 第二章桥梁震害 1?上部结构的震害有哪些?其中最为严重的震害是什么?上部结构的移位震害的原因?哪 些措施可以防止移位破坏? 答:桥梁上部结构的震害包括:1上部结构本身的震害 2. 上部结构的移位震害(包括落梁震害最为严重)3.上部结构的碰撞震害 移位震害的原因:1.连接处过窄的支承面 2.纵向约束装置破坏 3.支座、连接限位构件失效防止移位破坏:1.增大墩、台的支承面 2.设置限位装置 2?桥梁墩柱的震害有哪些?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的特点、原因,? 答:桥梁墩柱的震害:1.墩柱的弯曲破坏 2.墩柱的剪切破坏(脆性破坏)3.墩柱的基脚破坏弯曲破坏的特点:墩柱的弯曲破坏是延性的,多表现为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钢筋裸露 和弯曲等,并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原因:箍筋配置不足;纵向主筋联结不牢 剪切破坏的特点:1.脆性的2.出现在墩柱的中部原因:纵向主筋过早切断,箍筋配置不 足。 3?基础震害的特点。基础震害的主要原因是地基失效。如何防止地基失效? 深基础的震害比浅基础的震害轻。 答:基础震害的特点:1.隐蔽性2.高危性3.修复比较困难 防止地基失效:通过合理选择桥位,避开震害地带,若避不开,可避重就轻。 4. 支座的震害有哪些? 震害:支座移位、锚固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以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