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2010年第3期

(总第12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l o ng ji a ng Soc i a l Sciences N o 3,2010G enera.l N o .120 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刘仲翔

(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

化改革以及国家、市场和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社会学对这种巨变作出了及时的理论回应,对于人们理解

和掌握这种社会结构变迁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转型;身份制;单位制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3-0137-05

收稿日期:2010-03-17

作者简介:刘仲翔(1973-),男,湖南怀化人,编辑,社会学博士,从事社会学理论和医学社会学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各项体制改革进入了加速时期,尤其是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以及国家 市场 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对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表现出足够的理论自觉,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作出了独特的理论回应。

一、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明显加快。社会转型对身份制造成了很大冲击,身份制得到了合理化的改革。

由于经济建设成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色彩开始淡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为错划的右派平反以及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受害者落实政策、平反昭雪无疑纠正了经济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倾向。与此相连,政审制度虽然还存在,但范围缩小了,且更加注重人们的现实表现,而不是其阶级身份和家庭出生。这意味着阶级身份系列已丧失了它赖以维系的条件。社会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评价一个人不再将其家庭出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着眼于他的能力和成就。因此,原有的阶级身份系列在城乡社会日益弱化,并趋于消灭。

以!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导致了国家对生活资源的松动。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又相继出现了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源。这又导致了与生活资源的分配密切相连的户籍制度与票证制度的日益松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中计划外经济的发展,则使大批农民有了进城改变自己身份的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乡镇,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维系城乡居民身份的前提条件日益减弱,导致城乡居民身份界限逐渐模糊和松动。

城市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创造了大量体制外的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也意味着多种新的职业身份,而这些身份是原有的干部与工人两大身份系列都无法涵盖的。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在利益驱使下流向体制外这些新的就业岗位,模糊了原有的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并发展出一种用

体制外的职业身份系列来包容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身份系列的趋势[1]。随着体制外力量的增强,所有

制身份也日益弱化,社会上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被概

括为新阶层,社会新阶层在整个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分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的身份类别划分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种新的、具有自治性和可变性、以职业身份为标志的身份系列取代以往的城乡各种身份系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和快速发展,目前,原有的干部、工人身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速,大量农村人口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或者通过离土不离乡在乡镇企业中实现了就业,或者通过地域的流动,在城市中实现了就业,城乡居民身份之间的刚性壁垒也正被逐渐打破,身份制已经没有原来那么重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可以预见的是,我国人口的流动也会越来越快,这种社会流动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促使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

单位制的经济基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不再垄断几乎全部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体制外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调控体制的变革,单位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如下的重要变化:单位角色的职能化,且事业单位的政治职能在减弱,专业职能在上升;单位的利益独立化,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利益主体,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位责任具体化和内向化,且对企业职工的责任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责任大大上升,而对政府指令的责任减少,正在从!管理型单位?向!利益型单位?转变[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整个国家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导致了国家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配置的主体,个人和单位可以从社会和市场获得资源。整个控制逻辑发生变化,国家给予基本单位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它们积极主动地创造和获得资源,同时努力把资源分配方式逐渐转变为社会分配,或者转变为市场分配。资源总量的扩大和单位自主性的增强是单位制变革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促成了社会调控的新机制。

社会和市场成为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渠道。在放权和搞活的政策推动下,大一统的单位制已经松动,各级单位均掌握了较大的自主权来获得资源。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单位,无论事业单位还是其他单位,获得资源的方式已经多样化,国家提供资源只是其中之一。在体制改革的框架中,社会或市场对企业来说是主要的资源渠道,这样的变革结果是,单位和个人生存的基本资源从国家完全垄断发展到由国家和社会双重提供,个人的生存资源大大扩展,为个人和单位分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成长,打破了单位制一统天下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时至今日,已经成社会结构中的新阶层,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正是推动单位制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经济领域多种所有制成长的同时,社会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推动着单位制的变迁。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组织形态也开始萌生,民间社会组织化程度加强,开始与单位制分离。这种新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商会、文化体育协会、学术性协会、基金会、联谊会等,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加速了公民社会的成长。随着市场力量的成长,社会和市场提供的资源越来越多,对单位体制中的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原来很多单位体制内的人员纷纷流向体制外。大量人员脱离了原来的单位,转移到新组织结构中。调查表明,城镇私有企业主原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占12 1%,各级干部占22 1%,工人占25 2%,商业、服务人员占7 6%,其他占5 5%。城镇企业主有55 7%来自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3]。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单位制发生了巨大改变。单位制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单位的很多功能由市场来承担,个人的自由度也相应扩大;单位内的关系逐渐由初级关系为主,转变为次级关系为主,单位逐渐在向单一的就业场所转化。

三、国家、市场和社会合理格局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性社会结构被打破,市场成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手段,社会空间逐步扩大,公民社会正在成长。应该说,这一社会结构的变化,其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市

场力量的崛起和公民社会的成长。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入发展,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国家支配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市场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崛起,社会的力量也在成长,虽然与市场的崛起相比,社会力量的成长稍显缓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的力量已经成为社会三大部门的重要一员。所谓社会三大部门是指现代社会日益分化为三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领域:第一,国家或政府组织,也叫公共权力领域,通常叫社会!第一部门?,它们属于政治领域;第二,市场或营利组织,也叫私人领域,通常叫!第二部门?,属于经济领域;第三,社会组织,也叫公共领域,是前两者之外的!第三域?,即通常叫做!第三部门?,它们属于狭义的社会领域[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国家不再支配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过去!全能式?的单位体制逐步被打破,使得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朝合理的方向转型。社会三大部门的关系也日趋合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合理格局正在形成。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在高度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控制着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通过单位制和身份制的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在这种体制下,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之中,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整个社会缺乏活力。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以后,国有企业也逐渐摆脱了!企业办社会?的局面,通过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逐步从全能政府变成了有限的政府,把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了市场和社会,从而提高了整个政府的运作效率。从市场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逐渐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解放了在计划体制下受到严重桎梏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随着全能式政府和全能式单位的退出,社会自组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的单位外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纷纷成立,通过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并动员广泛的志愿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社会服务、中介服务等社会服务,形成一个有别于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日益庞大的公民社会体系。同时,单位制的解体促进了社区的成长,社区承接了过去国家通过单位承担的很多责任,随着养老、医疗、文化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不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居所,而成为与人们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空间。

总之,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市场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社区逐步成为公民社会成长的空间,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也逐步由全能的政府过渡为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合理格局正在形成,必将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四、社会学对新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回应

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探寻各种社会关系之因果关联、破解社会构成原理的钥匙[5]。当时的社会学家如潘光旦、费孝通、李景汉、陈翰笙、晏阳初、孙本文、许士廉、吴泽霖、吴文藻、杨堃、雷洁琼、林耀华等都非常重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社会结构的变迁问题,提出了种种学说理论和改造社会的对策。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被取消。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得到恢复。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加紧进行学科恢复和重建的工作。当时确定了恢复和重建的中国社会学的性质和作用,即中国要建立和发展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中国社会学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在本质上有别于中国旧时代的社会学和西方各国的社会学。他强调了社会调查的重要,引导了那一时期社会学经验或实证的风格。从1981年到1985年,费孝通多次组织江村课题组,对江村半个世纪的变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调查。对江村的追踪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成果[6]。此外,费孝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很多理论都代表了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结构分析的经典成果,其中主要有差序格局理论

和小城镇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理论议题。

1.对社会转型的研究。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着手研究这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结构转型,提出了!社会转型?的理论概念,并利用这一理论概念分析近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尽管各学者对社会转型的界定有一定差异,对社会转型的内涵、分期等问题的看法不尽一致,对社会转型的切入点和研究视角也不尽相同,但是都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快速转型这一事实。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郑杭生教授就提出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社会转型?等概念,尝试在社会学理论上用它们来概括中国内地社会的巨大变化。1989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刊登了郑杭生教授的文章#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该文指出: !研究这个转型过程,回答转型过程面临的种种课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任务,而且也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可以说,对中国社会的%转型&认识得越深入、越全面,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也就越扎实、越迅速,而成长了的社会学又转过来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地进行。?他指出:!中国社会学必须植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才有可能具有中国特色。能够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如实地反映和理论地再现这个转型的主要方面,是中国社会学是否成熟的标志。中国社会学离开转型社会的实际,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7]在此后的一系列研究社会转型的著作和论文中,郑杭生教授等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了社会转型的内涵、社会转型度、社会转型势,并且提出了社会转型论,他认为,社会转型论是一种正确处理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关系的新型现代化理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界对社会转型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社会转型的内涵、社会转型所面临的问题、社会转型的表现以及社会转型的未来走向等。如李培林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社会结构转型是既不同于市场调节也不同于国家干预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所形成的变革和创新力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配置状况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由于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在一个结构转型时期,并且中国经济处于含义更加广泛的非平衡状态,因而对于中国来说,还存在着第三只手,即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就是社会结构转型。?[8]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二是指它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阶段性特征,是在持续的结构型变动中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三是指它是一个数量关系的分析概念,是由一组结构变化的参数来说明,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宏观描述和抽象分析。

2.对身份制和单位制的研究。长期以来,身份制和单位制在中国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身份制和单位制的变迁突出反映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对身份制和单位制的讨论也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重要视角。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结构具有很强的身份属性。一系列将人们区分为不同身份群体的次级社会制度,构成了一种弹性很低的社会刚性结构体系。身份制的改变可以看做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集中表现之一。社会学界对中国的身份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身份制在中国社会控制、社会结构的重要作用,讨论了身份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表现及其作用。如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等认为,!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身份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根据制度化的规则,被划分为不同的与职业和其他社会角色相联系的社会地位群体。这种规则是如此明确,一般不能由社会成员个人自己来改变,他们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身份制的主要社会表现分为两种:第一,阶级身份;第二,与职业相关的身份?[9]。孙立平、王汉生等人认为,!身份,是指社会赋予个人、与职业及其他社会角色相联系、标明人的社会地位的类别标志。1949年后的中国社会确立了阶级、城乡、干部与工人,及不同所有制等身份系列。这几种什么系列的存在是中国社会结构上的重要特点?[1]。

从路风在#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发表#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一文开始,中国社会学界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单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社会学对单位的研究,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角度:一是单位组织的宏观制度结构;二是单位组织内部的关系和行

动结构。宏观制度结构的视角,是指将单位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通过单位透视社会的资源分配、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体制,单位构成了这种制度结构的!浓缩点?。这一研究视角,在一定意义上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特定制度的强调相关联强调单位在资源分配、控制和整合体系中的意义和作用[10]。从宏观制度结构研究这个角度进行单位研究的包括路风的单位起源的研究;李汉林和卢汉龙的城市社区和单位的研究;谭深的单位保障研究;李路路的单位资源、权力的研究;李培林的单位制和国有企业研究;于显洋的单位意识的研究;边燕杰的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杨晓民的单位作为制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李猛的单位是一种制度化组织的研究[11]。一部分社会学家认为,宏观制度结构的研究视角强调单位与制度结构的关系,强调单位的控制、统治、整合、调控的性质,但是这些研究对于单位的内部机制和单位体制的各种制度安排的意外后果分析不够,忽视了普通行动者如何在单位这一特殊组织的各种约束条件下有策略地行动,从而产生制度和组织中独特的行动结构,反过来对制度和组织的各种权利关系和制度安排产生巨大影响。单位的独特特征来自于在不断制度化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某种!自由空间?,他们对单位制度化组织特点和单位内行动结构的分析,印证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所强调的社会生活的重要特点,同时将组织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和权力学派结合起来理解中国单位的结构。

3.对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松动,我国城乡人口流动提速,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如何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找到出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成为社会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费孝通从家乡吴江!破题?,采用实地考察、类型比较、功能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对吴江小城镇进行了分析解剖。提出了!类别、层次、兴衰、布局、发展?十字研究课目,研究探析中国城乡结构、人口分布以及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费孝通指出,我国的农村城市化要走自己的道路,不是走把农民集中到城市里去发展工业的路子,而是把工厂办到农村里去,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小城镇介于城市与乡村,兼有城乡特点,是城乡生产交换、生产方式及经济社会建设的纽带。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应该走小城镇发展模式,建设颇具开放特色的新型小城镇。通过调查比较,费孝通又提出了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概念,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传统区域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以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著称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蓬勃兴起而闻名的!温州模式?,以及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珠江模式?。30年来,这三大模式不断变化,在工业化、国际化与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各有创新与发展,同时又相互融合、趋同现象显著。这三大模式发源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成为中国经济最强的增长极[12]。

参考文献:

[1] 孙立平,王汉生.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2]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530.

[3] #中国私有企业主阶层调查?课题组.我国私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私有企业主的群体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

1994,(4).

[4] 郑杭生.理顺社会三大部门关系[N].新华日报,2009-06-09.

[5] 郑杭生,刘少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5.

[6] 郑杭生.费孝通,社会学中国风格的奠基人[N].北京日报,2009-09-14.

[7]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8]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9] 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9.

[10] 李路路.论!单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5).

[11] 董敬畏.!单位制?研究文献述评[J].晋阳学刊,2005,(1).

[12] 宋林飞.中国!三大模式?的创新与未来[J].南京社会科学,2009,(1).

?责任编辑:杨大威(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龚维斌 2012-8-12 14:52:55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京)2010年5期第16~21页【内容提要】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结构,时代不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变动的一个后果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增加社会风险。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风险 [中图分类号]D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10)05-0016-06 一、社会结构变迁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 (一)人口结构转变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本世纪伊始,中国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

过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是,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总和生育率表现出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2,即更替水平以下,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国家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0‰,2004年进一步降到6‰以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大城市老龄化程度远高于一般中小城镇。例如,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00.57万人,占户籍人口21.61%,而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为23%至25%。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上海老年人口将达到500万至600万的峰值,且上海人口日益向高龄化方向发展。而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据预测,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 2.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统计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40.69%下降到2007年的17.88%,足足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而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则由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55.75%上升到了2007年的72.78%。从理论上说,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人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2010年第3期 (总第12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l o ng ji a ng Soc i a l Sciences N o 3,2010G enera.l N o .120 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刘仲翔 (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 化改革以及国家、市场和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社会学对这种巨变作出了及时的理论回应,对于人们理解 和掌握这种社会结构变迁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转型;身份制;单位制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3-0137-05 收稿日期:2010-03-17 作者简介:刘仲翔(1973-),男,湖南怀化人,编辑,社会学博士,从事社会学理论和医学社会学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各项体制改革进入了加速时期,尤其是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以及国家 市场 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对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表现出足够的理论自觉,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作出了独特的理论回应。 一、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明显加快。社会转型对身份制造成了很大冲击,身份制得到了合理化的改革。 由于经济建设成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色彩开始淡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为错划的右派平反以及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受害者落实政策、平反昭雪无疑纠正了经济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倾向。与此相连,政审制度虽然还存在,但范围缩小了,且更加注重人们的现实表现,而不是其阶级身份和家庭出生。这意味着阶级身份系列已丧失了它赖以维系的条件。社会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评价一个人不再将其家庭出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着眼于他的能力和成就。因此,原有的阶级身份系列在城乡社会日益弱化,并趋于消灭。 以!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导致了国家对生活资源的松动。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又相继出现了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源。这又导致了与生活资源的分配密切相连的户籍制度与票证制度的日益松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中计划外经济的发展,则使大批农民有了进城改变自己身份的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乡镇,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维系城乡居民身份的前提条件日益减弱,导致城乡居民身份界限逐渐模糊和松动。 城市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创造了大量体制外的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也意味着多种新的职业身份,而这些身份是原有的干部与工人两大身份系列都无法涵盖的。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在利益驱使下流向体制外这些新的就业岗位,模糊了原有的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并发展出一种用 体制外的职业身份系列来包容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身份系列的趋势[1]。随着体制外力量的增强,所有 制身份也日益弱化,社会上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被概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考题2010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 1.结构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2.试论“社会学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路径和注意的问题。 3.试述我国社会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并谈谈你对中国目前社会分层的看法。 4.以经济发展与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研究作为主题,设计研究框架(理论模型),设计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5000份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并说明其设计原理。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法社会学考题 1.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请你列举出当前中国法制建设中你最为关注的几个学术问题,并解释理由。 2.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则请你谈谈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 3.“清官崇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现象,请你谈谈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 传统法制的影响。 内容提要 法律是现实社会的调节器,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人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要求。因而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时人们关于人、社会、入与人的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同时,法律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以一种最明确的方式,对当时社会成员的言论或行动作出规范与要求,因而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对于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种种具体要求和限制。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中,同样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发展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法律制度乃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体现。 目录 第一篇法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 第一章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概念 第二节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答案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社会互动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互动就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2.0分) 正确 错误 2、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框架,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体是弱势边缘群体。()(2.0分) 正确 错误 3、04、05年时,国际组织的有关报道指出,我国的自杀率达到了万分之二点三,居全球第一位。()(2.0分) 正确 错误 4、我国的城市化被称为“瘸腿的城市化”、“半拉子城市化”。()(2.0分) 正确 错误 5、众多的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之中,但很难获得城市户口。()(2.0分) 正确 错误

6、解放以后,中国用户口这种最基本的制度性安排,把中国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类型。()(2.0分) 正确 错误 7、我国社会处在剧烈的转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过去的绝对贫困发展到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愈加丰富。()(2.0分) 正确 错误 8、社会学的理念:治社会病,解决社会问题。()(2.0分) 正确 错误 9、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的极少部分来自出售土地换取的土地转让费。()(2.0分) 正确 错误 10、要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解决好工人问题。()(2.0分) 正确 错误

第2部分:单选题 (共20题,共4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2.0分) 双轨制 “农转非” 人口迁移 下乡运动 2、农民问题的实质是()(2.0分) “三农问题” 社会变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经济问题 土地问题 3、社会学的维度不包括下列的()(2.0分) 声望 财富 权力 阶级 4、社会互动的根本目的是()(2.0分)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尔雅答案分

。。。。。。。。。。。。。。。。。。。。。。。。。。。。。。。。。。。。。。。。。。。。。。。。。。。。。。。。。。。。。。。。。。。。。。。。。。。。。。。。。。。。。。。。。。。。。。。。。。。。。。。。。。。。。。。。。。。。。。。。。。。。。。。。。。。。。。。。。。。。。。。。。。。。。。。。。。 我们都就是社会性动物 1 以下说法不正确得就是(D)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与得整体系统性质,这就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得客观依据。 B、社会学就是一门从社会结构得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得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得幸福与社会得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就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2 下列观点就是卡西尔提出得就是(A)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得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得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C、人就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得存在物。 D、人就是“有责任得”存在物,就是一种道德主体。 3 以下关于社会学得说法正确就是(AC)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得、占统治地位得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得现象。 D、社会学就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得研究方法就行了。 4 社会学概念就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得。(√) 5 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得心理变 化问题。(×)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1 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得社会学家有(ABC)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2 以下有关中国社会学得历史不正确得就是(BC)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 [摘要]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结构,时代不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变动的一个后果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增加社会风险。[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风险[作者简介]龚维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北京100089 一、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 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 (一)人口结构转变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本世纪伊始,中国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是,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总和生育率表现出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2,

即更替水平以下,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国家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0‰,2004年进一步降到6‰以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大城市老龄化程度远高于一般中小城镇。例如,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 家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00.57万人,占户籍人口21.61%,而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为23%至25%.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上海老年人口将达到500万至600万的峰值,且上海人口日益向高龄化方向发展。而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据预测,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 2.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统计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40.69%下降到2007年的17.88%,足足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而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则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超星网络课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 分 2 【多选题】以下关于社会学的说法正确是()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D、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就行了。 我的答案:AC 得分:25.0 分 3 【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X 得分:25.0分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 分 2 【判断题】1950 年3 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X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 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 年相隔已48 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 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D、社会学是累积的,通常透过不断检证、否证既有的理论与经验,在此基础上修正、说明并改善原有的社会学的知识。 我的答案:B 得分:25.0 分 【多选题】社会学的想象力适合用来解释以下哪些情形() A、小华与父母很疏远,因为他们外出打工,很少见面。 B、丽丽与同学闹矛盾了,现在心情不好不想吃饭。 C、来自农村的小刚发现大学同学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生是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连在一起的,其对社会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奠定了其在学术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费孝通先生虽然如今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其留给我们的是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追溯费老的学术历程,理清费老的学术轨迹,深思费老的学术启迪,对我们这些社会学的后辈来讲是非常必要的。 一追溯费老的学术历程 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学术努力是与其毕生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追求分不开的,费孝通从事学术研究70年,学术历程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三四十年代对中国乡村的研究;社会学重建以后到九十年代对中国小城镇的研究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九十年代后期对文化自觉的研究,费孝通每一次的学术贡献都是社会学中国化曲折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1)对中国乡村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江村经济》(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江村经济》是在吴文藻先生所倡导的实地的社区研究的方向指导下,运用功能学派的研究方法,取得的卓越成果。《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等体系的书” 该书“将说明变化着的乡村的经济动力和问题”(注费孝通:《江村经济》前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 这本书在社会学中国化上有两个突破:一是打破了模仿或者照搬西洋模式的状态,开始“企图运用西洋传过来的科学方法和已有的理论去观察中国的现实生活,更进一步想对中国会有这样的德问题作出解释”(注费孝通:“中国社会学的成长”载《社会学研究》第七期)二本书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开拓上亦有重大突破。它离开传统人类学对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首次开创了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政治上占有重大地位的民族较先进文化的研究。(注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142) 《禄村农田》是《江村经济》的姊妹篇,同样以村落为单位的社区为研究对象,但是以土地制度为核心,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江村经济》中重描述相比,重解释,更具有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生育制度》一书主要对中国得乡村婚姻家庭、生育、性等各种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在此开始转向了微观社会结构的研究。 《乡土中国》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社会结构,这是社区学派研究的重大突破。 费孝通在早期的研究中提到:“从乡村研究里,我曾想逐渐踏进更复杂的市镇社区,可是因为种种限制,我没有如愿以偿。我计划的街集调查并没有实行。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找机会去实地研究一个市镇。至于比市镇更复杂的的都会,我还不敢做一个具体计划。但是我明白如果不了解乡村以外的各种总不同性质的社区很容易像摸象的瞎子,把象形容成四根大柱子。”(注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p152-p153) 这个愿望终于在社会学恢复以后如愿以偿。从此费孝通开始迎来了第二个学术高峰期,费孝通把研究的重心放到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 (2)对小城镇的研究 费孝通形迹踏遍大江南北,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小城镇大问题》(1984)《小城镇四记》(1985)《论小城镇及其他》(1985)《行行重行行》(1992)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费孝通把小城镇的研究重心放在了江苏,对小城镇作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思路,在《小城镇大问题》中费孝通作了概括“类型、分布、兴衰、发展”。在这一时期,费孝通提出了“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后期,费孝通把研究的视野逐步扩大,踏遍中国,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温州模式、民权模式、珠江模式等,并在宏观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战略。 (3)对文化自觉的研究 90年代末。费孝通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化自觉上。比较能够体现其学术思想的就是《百年北大与文化自觉》,系统地阐述了其文化自觉地思想。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2018年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答案

第一节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和的整体系统性质,这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的客观依据。 B、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化的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成绩:100.0分 1【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 2【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年相隔已48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判断题】1950年3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4【多选题】下有关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不正确的是()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B、费孝通写《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提议将社会学系的任务明确定位为培养“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所需干部“。 C、1952年6月院系调整后仅存的两个社会学系是北大社会学系和清华社会学系。 D、不少社会学家被划为右派分子 我的答案:BC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者:张静 29人参与3评论 新周期的一个深刻社会背景是中国社会结构以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变了,但工作方式还跟不上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化,导致社会建设方面问题重重,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我主要想回应的是新周期政体或国体的整体性问题,为什么或如何获得公民的认同,用社会学的术语表达,就是一个整合的问题。包括社会的整合的问题。政府的控制权为什么会得到承认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普通人对社会怎么看、怎么想,他们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是我们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而不是从高层的角度怎么看、怎么想。前几天发生的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女儿带她坐高铁去成都看病,买不到全程坐票,在没有座位的阶段,她没有离席,结果就有人上来了,年轻人就要求老太太起身,老太太女儿说老人年纪大了,又是要去看病,能不能跟他挤一下,但年轻人断然拒绝。这件事在网络上热议,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现在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关键的是,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理,什么是道理,看法已经完全不同了。过去的看法毫无疑问是非常统一的,在上一代人看起来,尊老是道理。但这一代年轻人就会认为,我买到票了,我就有坐在这儿的权利,你为什么不去买票,买更高级的票,总之你没有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占了我的座位,这是错的;如果我同情你,是我的情,如果我不同情你,是我的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整个社会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代际问题,而是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及其中人与人关系乃至个人与其所在组织的责任、关系的认识,都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所以我认为,从执政、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对于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进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