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农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三农”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个部门或局部的问题而是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战略部署的重要问题。“三农”经济在我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三农”被忽视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多次下调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意在扶持“三农”融资,但是小农业经济转型中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问题仍然是三农经济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学界围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现状,并已经有学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其次从内在与外在两面着手,分析“三农”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最后对构建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给出建议。

二、农村金融供求现状

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地区经济主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方式,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三农”融资问题。学界在讨论“三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时,通常以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作为研究的起点。因此,多年来学者们持续、广泛的关注着农村金融的供求问题。汴静(2010)通过深入地考察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规模总量、信贷用调结构、信贷额度机构和信贷期限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整体供求处于失衡状态,另外他还指出失衡不仅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财政支农的作用,加剧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为解决供求失衡的矛盾,学者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王玉靓(2013)认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含量和资金回收速度与其他行业相比独具特点;在金融监管当局没有对农村信贷产品给予特别规定,以及

农村金融机构在推出农村信贷产品同时并未设计相应的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使得融资手续过于复杂不符合“三农”经济的实际融资需求。

二、“三农”融资困境

(一)内在原因

1.农业的天然弱质性

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弱质产业,这可以在世界各国家普遍运用财政补贴保护农业发展上得到验证。农业弱质性受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大、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小、涉农科学技术革新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等因素更加阻碍了农业发展的“三化”进程。因此,我国农业呈现更强的弱质性。

付兵涛(2008)认为农业生产投资与其他产业相比,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投资收益低而且不稳定,导致稳定的现金流无法保证。可控性和可测性都很低的系统性自然风险加大了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就意味着“三农”的信贷自偿能力低下,进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惜贷”。李景波、田露(2011)、郑良芳(2013)又进一步指出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又引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与农企的弱质性。

2.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体缺位

(1)农业发展银行

世界各国政府现行的普遍做法是设立专门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以扶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作为我国唯一为“三农”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性金融组织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行为与初设时的宗旨相违背,长期以来却主要从事以粮棉收购以确保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安全,并且仅仅主要以大型农业企业为服务对象。

(2)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几经变迁,虽然很多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自从“人民公社”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空有头衔,脱离了“社员入股”的组织形式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已经不再具备实质意义上的合作性质(路伟,2012;杨峰,2012),并且进一步指出机制和制度是造成农信社作为合作金融主体缺位的根本原因。

2003年以来对农信社的多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的问题,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措施只是使农信社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改善。对此很多学者发出了农信社“缺机制而非缺资金”、“改革关键的解决机制问题”的感慨(应朝晖,2010;曹军,2011;匡国建,2012等),并指出农信社改革的屡屡失败正是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变迁造成的。

(3)商业性金融机构

农村地区的大多经济活动具有规模小、季节性、分散化等特征决定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超大银行在满足欠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小额贷款人金融服务需求方面规模优势无法施展(祝健、张传良,2011等)。

(二)三农融资困境的外在原因

1.缺乏农业风险有效分散路径

长期以来农业高风险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中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着“多年致富抵不过一次天灾”的现象。农业风险主要来自气候的变化无常以及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两个方面。较其他行业而言,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为强烈。再加上国家政策过于向农村信贷倾斜导致农业保险发展在政策上的支持不足,农保地位严重被忽视(赵俊英,2010)。

农业因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天生不足,农民受现货价格信号的误导导致生产资源错配使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例如农业中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完善的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回避价格风险而且能够发现价格,然而,在我国一直以来以政府制度供给为主导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由于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农产品期货

市场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产品价格发现与价格稳定等作用的发挥(谢高强,2011;苏伟伟,2013)。丹新闯(2013)指出由于特殊持仓、市场参与主体自身局限性和市场交易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降低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2.缺乏有效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小农经济的历史传统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农企和农户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建筑、土地等传统抵押品缺乏,有些更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甚至根本无法提供贷款抵押品(陈军,2008)。有效评估的抵押品和资信证明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调查成本很高,贷款风险大,造成三农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获取困难,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信贷担保(曹琦,2010;赵文昆,2013;华东,2014等)。

3.征信体系落后

熊学萍(2010)指出农户征信制度的缺失是我国发展中突出的“软肋”,已经成为制约农户融资的主要瓶颈之一。中国是一个非征信国家,因此,对于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很多学者有更多的的期待(杨小玲,2011;欧哲琳,2012;姜文华,2013等)。

三、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结合我国“三农”经济的实际,众多学者致力于构建政府指导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既相互竞争又协同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1.注重市场的基础作用

黄慧春(2012)认为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提升的重要保障就是稳步推进多层次、竞争性的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针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现象日益增多的现状,闰江奇(2013)提出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政策性金融引入市场化竞争,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在此观点的启发下,张洁(2013)提出合作性金融同样可以纳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市场这只看不见

的手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三农”经济发展的支持功能。

2.谏言政府职能的转变

张传良、祝健(2010)认为在政府主导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引导市场上的其他资金进入基建领域。顾海峰(2010)指出金融全球化和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模糊了三大金融领域(银行、保险和证券)与金融产品之间的界限,这必将使基于功能视角对金融组织施行统一监管成为必然趋势;同时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特殊性论证了从监管模式、监管理念、监管方法、内控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农村金融组织监管创新,并提出建立专门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为功能监管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 坚持合作金融地位

武霞(2013)认为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新型农村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比较符合我国经济多样性、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现实状况。

4.规范非正式金融

吴正刚(2010)指出长期以来仅是大量的习惯法和一些自愿性的契约规范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应民间金融法律制度规范,大多民间金融机构游走在法律边缘制约其在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方面作用的发挥。针对这一情况,刘溪(2012)运用DEA模型以村镇银行为非正式金融机构代表,研究非正式金融的效率性并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认为政府应该允许其合法存在并为之创造条件以实现功能上的互补。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的写作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等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加速互联网业务创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变革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资金快速配置与融通的新金融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功能外,主要形式有金融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网络保险产品销售、网络证券买卖、第三方电子支付和网络小额信贷等。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新产品余额宝以来,余额宝的业务量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而且显现出强劲高速的发展势头,其他互联网金融也呈现突飞猛进发展趋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也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从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案件频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2013年10月到11月末,就有39家P2P借贷平台陷入困境和倒闭。(二)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乔玉梅(2014)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沿袭多年的经营范围、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和竞争格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避免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朱治豪(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但是互联网金融业有相应的信用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都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可能性。故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安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政府加大立法力度,共同防范互联网金融

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

摘要 供应链金融作为近几年被商业银行和各类企业日益关注的创新业务之一,不仅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竞争市场和盈利途径,也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阅读、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基本概念,运作模式,业务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供应链融资的相关研究做出简要归纳总结,并据此对该业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文章认为,在进一步做好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趋势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金融机构和电商企业的有效合作,将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s and enterprises of all kind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upply chain finance, which is one of the business innovations in recent years. Not only does SCF bring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new profit channel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costs of enterprises financing.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we conduct a brief summar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basic concept, the mode of operation the business models, etc. And a forecast fo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F is made.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risks are under control,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ing will be a main stream.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online retailers will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ng market. KEY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literature review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1全球金融发展及趋势 1.1 全球金融格局 从最开始的“高利贷”开始,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朴素的实物(货币)借贷,逐步扩展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又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管理等。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形成,导致金融权力逐渐集中。 这一权力集中的趋势不但反映在一锅部,同样反映于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从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从18~19世纪英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再到20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主导权力的形成,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变表明,一国的金融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一国强大的金融力量将极支撑该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一国领先的经济实力将促进全球性金融资源向该国的集中,凸显该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二者互相促进,导致国际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 全球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国家的过度集中导致国际围的金融失衡——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过于丰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虚拟经济大幅度脱离并超过尸体经济,累积巨大的系统风险,并把风险向全球围扩散。而不发达国家基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差,有限的外汇资金无法在本国市场得到好的回报,只能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或机构债券等金融资产,不但削弱了本国的金融资源、抑制了本国的金融需求,而且分担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反而导致情况的恶化,加重全球经济失衡。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有所变化,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全球开始质疑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当性,改变现有金融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呼声强烈。亚洲和新兴市场银行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地位均有所下降,但其住到地位并非发生根本性动摇,其弊端也无从消除。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12 年,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Friedman 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Joan Robinson 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bert Lucas 根据理性如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Mckinnon 和 Shaw 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创意众筹的异质性融资激励与自反馈机制设计研究》黄玲,周勤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创意转化成产品,如打印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促进了一批创意型企业的成长。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中的企业通过发展创意项目顺利摆脱了结构转型的困境。支持创意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的转型。然而创意项目发展初期却面临诸多难题,其中融资难是其关键。创意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的转型,而融资难是其发展初期面临的关键问题。而众筹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从融资人、投资人和平台三方面说明了众筹模式三方目标各异,激励具有异质性。并建立模型,对这三方的激励模式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指出在众筹发展的初期,众筹机制的设计任务主要由平台来承担,肩负着教育市场和指导众筹的使命其目的是使更多的创意项目和资金有效对接,从而满足三方利益的一致诉求。随后,本文结合激励模式、众筹机制两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表明,在阈值机制约束下,资金需求较小的创意项目倾向于选择众筹模式,融资方通过平台展示,向投资人发送项目质量信号,投资人在自我尽职审查机制下选择符合自身偏好的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借助“点名时间”数据研究表明,有效的质量信号在满足投资人偏好类型条件下能诱发投资激励,并通过众筹社区反馈渠道迅速传播,推动创意项目取得成功,反之则可能遭遇失败,这可以形成有效的众筹自反馈效应。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以改善异质性融资激励缺陷与创造自反馈机制的优良环境为基础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美国SEC众筹新规及其监管启示》龚映清,蓝海平 众筹作为一种科技融资的新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众筹通过互联网有效匹配了资金供给与需求,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且低成本的融资方式,是传统风险投资的一种重要补充。然而作为一种新模式,众筹模式也存在着包括股权众筹受限、投资者保护难等许多问题。因此,2013年10月,美国SEC正式发布了一项针对众筹的监管提案,以规范早期的众筹市场,促进其良性发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股权众筹、对发行人的要求以及对中介机构的要求。该法案的颁布对众筹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放宽了投资者门槛,二是有利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速了众筹中介机构的发展。同时这一法案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能会增加发行企业成本,不利于投资者保护,增加监管成本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众筹新规提案为众筹发展框定了边界,提供了土壤。本文针对中国众筹模式发展的中出现的政策监管不明、创新环境弱、投资者保护难度大、社会公众对众筹认识不足等问题,结合美国经验得出一些启示:一是要加快立法,二是要不断探索股权众筹方向及其可能路径,三是必须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四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众筹项目的社交网络影响力预测与分析》杨扬,Chun-TaLU,王菲菲,许进,PhilipS.YU 与传统的募资方式相比,众筹具有募资速度快和成本低等优势,因而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募资渠道。然而,由于众筹平台中的大多数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众筹项目发起人、投资者和众筹平台的运营者都迫切地需要找到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率的方法。本文针对众筹项目由于社会影响力不足而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众筹平台的社交网络影响力预测方法。根据已有的数据,本文构造了一些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了项目统计特征、内容特征、社会行为特征和社会结构特征等4类累积特征。其后,结合KickStarter众筹平台数据和Twitter社交网络中的相应数据外构建了模型,对众筹模式的影响力增长以及上述四项累积特征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推广过程中,众筹项目的社交网

金融文献综述

文献归纳和述评 研究背景 由于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行为金融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提出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这是对标准金融学的强有力挑战。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目标不同。标准金融学描述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而行为金融描述的是真实决策行为。 国内外行为金融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状况 行为金融理论奠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经济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Amos Tversky,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大量的行为实验,观察对比发现,许多投资者在实际决策时表现出非完全理性和风险厌恶特征,投资行为的期望值在不同情境多种多样。 1979年Kahneman 和Tversky 共同提出的“期望理论”,成为了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该理论把投资者的情绪变化纳入模型参考指标,提出了在不同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下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期望理论”的出现成为行为金融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行为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Kahneman还在2002年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预示着行为金融理论和行为经济理论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进一步开拓出心理学方法在经济学应用空间。1982年Kahneman、Slovic 和Tversky 在《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中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的经典经济模型中基本假设相违背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 1985年,Bondt和R.H.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引发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复兴,通过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实证检验了美国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学术界视他们的研究工作为行为金融研究的正式开端,标志着行为金融的研究进入黄金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Thaler、Shiller、Shefrin、Statman 以及Odean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Thaler分别在1987和1999年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投资者心理会计等问题,Shiller在1990年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等,得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股价波动加剧。Odean在1998年研究投资者在风险厌恶的条件下,结合股票价格、成交量、组合收益等方面就处置效应、过度自信等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得到投资者普遍具有处置效应和过度自信行为特征。因此,Thaler、Shiller、Odean等人被称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行为金融理论更加注重投资者心理对最优组合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Shefrin和Statman在1994年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随后在2000年,他们又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如资产金字塔一层一层构成。每层有不同的目标,每层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有的是为了避免贫困和破产,规避等闲;有的是为了暴富,追逐风险,进一步充实了行为金融理论。 国内研究现状 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模型和策略介绍阶段,近年来也开始运用行为金融理论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问题。国内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年至2000年底,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研究行为金融理论与经典金融理论系统冲突,应用期望理论对一些典型心理特征和决策特征进行介绍和研究,运用行为金融解释股市“异象”以及介绍该理论的研究前景。1999年,刘力教授的《行为金融理论对EMH假说的挑战》一文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行为金融理论与EMH之争及其基本理论的文章。2000年,牛芳和

绿色金融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践的现状及趋势

[转载]绿色金融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践的现状及趋势 原文地址:绿色金融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践的现状及趋势作者:雷立钧碳金融研究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人类开始意识到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生产方式的危害性,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并在政策和舆论导向上向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倾斜,绿色观念逐渐被人们认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必须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绿色金融应运而生。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一) 绿色金融的定义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又称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将其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国内学者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政策, 通过

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 [1]。二是绿色金融是指金融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绿色 ”,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其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王军华,2000)[2]。三是把绿色金融定义为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环保意识,即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投融资行为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李心印,2006) [3]。 除了以上代表性的定义外,国内学者还有从金融政策、金融与生态关系角度给出定义。截至目前,关于绿色金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本文认为,从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看,高建良的定义更准确地指出了绿色金融的核心——“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一观点基本上与国际上的研究一致。 (二)绿色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上最早提出绿色金融概念是在1997年。在此前后,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领域进行了多种尝试,取得不少经验,1974年,前西德

浅议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创新【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 浅议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创新 (一)国内外中小企业的信贷问题的研究现状 研习了大量学者文献,专家学者对中小企业信贷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大致持有如下几个观点: 1、培育中小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小、频、急的特点,推出相应支持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具体措施。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成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部门;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办法、评级标准和操作流程;创新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信贷品种;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考核办法及责任制度等。(严启发,2009) 2、完善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比重将直接提高。一是支持优质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资。目前,浙江境内在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不到50家,潜力非常巨大。二是继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目前省内相继发行了多款中小企业集合债,效果良好,政府应继续给予引导和支持。(严华好,2009) 3、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面对当前持续宏观调控背景下资金要素瓶颈制约,浙江各地紧紧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加大金融改革探索,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呈现了诸多亮点,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姚作汀,2008) (二)研究主要成果 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些已经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用担保体系贷款不断完善。当前需要完善的工作:一是加快整合信用担保资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担保网络。尤其加快建立省级信用再担保机构,其资金来源可采取政府少量出资,主要向社会筹资和会员入股方式解决。二是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自身积累机制。信用担保机构要设法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多元化,完善增资扩股机制。(张秀君,2008) 2、质押贷款创新。银行实际业务中,持有汇票、支票、本票办理质押贷款在我国贷

金融学中期论文文献综述

本科中期论文 题目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院系金融学院 年级专业09级专升本金融学 姓名朱逢幸 学号12320177 指导教师张远为 职称副教授

摘要: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危机的不断出现,各国都把金融监管作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一种手段,但是在他们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却发现金融风险及其酿成的金融危机却依旧一次次地对各国经济造成重大破坏。这一问题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的思考。国内外对金融监管的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更多的学者将监管理论与其有效性结合起来考虑。 关键词:金融监管有效性金融风险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当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通过杠杆效应放大出来,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在经济发展与金融监管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既面临着着力发展经济的重要历史任务,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的监管的难题,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的监管,如何使金融监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国外金融监管的研究 Sismondi(1989)主张国家干预银行的经营,主张实行严格的银行监管。这与当时经济条件环境密切相关,也可称为比较早的银行监管理论。它探讨了为什么管制失效而又发生管制的原因。作者指出:“经济管制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理解谁从管制得益,谁因管制受损,管制会采取什么形式及管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管制是源于被管制者追还私利的政治活动,是保护被管制者的利益免受市场力量的影响。 Gowani和Marquez(2007)提出建议,建立同一点金融监管机构,他们认为金融监管中的外部性使独立监管机构的解决方案产生集体无效率。 二、关于我国金融监管的研究 (一)关于加强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研究 金融市场的失灵决定了金融市场必须由政府来进行必要的监管,这在理论界已默契的达成了一种共识。中国银监会(2010)指出,如果金融监管不能维护金融稳定,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转,那么金融机构的利益、金融投资者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 张永成指出由于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金融体系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和波动性,这样使得金融监管具有客观必要性。因此针对我国在经济转轨

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文献综述 摘要:金融从来离不开科技,尤其是每个时代的前沿科技。现如今这个时代的前沿科技莫过于互联网技术了,2013年6月13日,天弘基金联手支付宝推出国内首支互联网基金——天弘余额宝,它的诞生让国内金融行业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关于技术与金融的研究较为重要的理论是2002年卡箩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在其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提出的,佩蕾丝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新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正是在高额利润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然而好景不长,伴随着不法分子、非法机构的大量跑路、停业,互联网金融进入转型和洗牌期。如今,“互联网金融”一词已经不经常被提起,人们说的更多的是“金融科技Fi ntech”。金融科技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和引领新一轮金融变革的主导力量,自其概念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 一、关于金融科技定义的文献综述 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是一个舶来品,是由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两个词语合成的词。目前,对金融科技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是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2016年3月提出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国内的学者也对金融科技做出了定义,虽表述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蕴含相同的本质。以李光磊(2016)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认为:“Fintech”一词是金融的英文表述finance与科技的英文表述technology的合成,本质则是新兴的互联网或高科技信息技术公司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高科技开展普惠的面向大众的金融服务。 正如上文提到的,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二者之间又存在什么区别呢?互联网金融一词源于我国,对这一词语的定义虽也存在争议,但是都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手段来实现金融服务的。对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之间的区别,我国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地域范围的视角,叶纯青(2016)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仅适用于我国,Fintech或金融科技则是欧美乃至全球范畴的概念;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童文涛(2016)将金融史与科技史相联系,提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科技的发展阶段:金融业的作用和使命没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改变,它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为实体经济运行服务和为客户创造价值;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因而只是作为向金融科技过渡的一个阶段而存在。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融科技的定义,本文将进一步对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两个词语进行辨析。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字面上只是“科技”、“金融”两个核心词汇不同顺序的搭配,其实质却差异巨大,两者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关于科技金融的定义,国务院研究中心盐业部部长赵昌文研究员(《科技金融》,2009)认为,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关于互联网金融相关文献的综述 金专一班武星吉 [摘要]本文就最近余额宝事件所引起的互联网金融热,搜寻了近年来大量的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文献,总结了其中比较经典的部分,以网络贷款P2P、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前景三个方面做了文献综述。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企业逐步累积了大量用户,再拥有了这些用户数据之后,了解他们对金融服务的各方面需求,互联网企业涉足了金融服务,以庞大的用户基础展开金融服务,在传统金融市场上引爆了一场创新变革之战,从此产生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的新兴产物,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Finance,简称IOF。这一概念最早出自IT行业,其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在线结算、移动支付、云计算等新兴科技手段提供的结算、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在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实践中,其狭义概念是指互联网金融公司(通常是非金融业的第三方机构)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 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作用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上产生的新兴金融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模式。2000年后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出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例如网银、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手段迅速的融入的人们的生活,使支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第二个趋势是人人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这种中介通过互联网将借贷双方撮合起来的方式,解决了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得问题,提高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个趋势是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所谓众筹,就是集中大家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是最近2年国外最热的创业方向之一。阿里的余额宝就是典型的众筹融资,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抽走了4000亿银行存款,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这么多年来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的最大冲击,也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迅速活跃起来,学者教授纷纷开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各方面问题,监管机构也不得不开始重视起来。 而本文就在此背景下,总结互联网金融产生的10多年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写一篇综述性质的文章。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概念过于广泛,而研究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会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来研究,所以本文也会对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某些角度来进行文献综述,不足之处请读者海涵。 一对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综述 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2012)总结了互联网金融这么多年来最重要的三种模式移动支付、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并对其选择了案例研究。本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尽选取网络贷款中P2P模式来综述。 P2P(peer-to-peer)融资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信贷模式。其发展背景是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解决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替代民间贷款,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使得个体之间直接金融这一人类最早的金融模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而且弥补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全球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成立于

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普遍关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的重视,开展了许多理论探索,或是利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数据为依据作了实证研究,论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尽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没有达成一致,但总体上说,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倾向于认为,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在理论方面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有许多争论。最早开始研究经济与金融相关性的是Bagehot(1873),他认为金融系统在工业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认为金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而另一些学者,比如Robinson(1952)认为金融只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是必然、被动的反应,对金融持怀疑和漠视态度。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认为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只是一层“面纱”,对生产供给、产出和就业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可见,在对待二者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研究体系。 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体系的发展中,熊彼特(Schumpeter)于1912年最早提出了金融发展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金融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观点,论述了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企业家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创新,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而后Gurley和Shaw发展了熊彼特的思想,出现了金融结构论和金融抑制论。Goldsmith (1969)和Gurley是金融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分析金融中介的作用探讨了不同结构金融系统,即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抑制论中,McKinnon(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活动

家庭理财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文献综述 1国外企业资本运营的研究状况 资本运营是指通过投融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等手段,对资本实行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资本赢利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其伴随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产生而产生,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核心,其主要包括: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资本运营理论包括财务目标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股利理论。 传统经济学都假定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1961年Anthony 对利润最大化提出质疑,同时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这一理论被财务管理界所接受,一直持续了40年,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另一被广泛接受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1963年著名经济学家Modigliani&Miller提出MM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等价的,这一目标的的性质和特征与股东财富最大化基本上是相同的。而当前大多采用企业价值最大化,源于他考虑了相关者利益。资本结构又被称为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来源、组成及相互关系。在理想市场假设条件下,1963年Modigliani&Miller提出MM理论,在没有所得税的市场假设条件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市场总价值无关。如果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价值与企业举债量成线性关系,举债越多企业价值越高。1974年斯蒂格利茨(Stiglitz)在更一般的条件下证明了MM 理论1的结论是成立的。他们也将“无风险债务”假设改为“风险债务”假设,证明MM理论的结论依然成立。20世纪七十年代詹森和麦克林(Jensen&Meckling)、瓦纳(Warner)和梅耶斯(Myers)研究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他们证明了举债边际代理成本是资本结构中的举债量的增函数。对于风险的刺激问题,盖莱(Galai)对可预测的方案按照净市场价值和风险程度融资优序观测。市场净值的改变是由于转向较高风险而引起,这种现象可确定企业边际代理成本的变化。梅耶斯和马基卢夫(Myers&Majluf)证明了如果投资人比企业内部人了解更少的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相关信息,则企业的股东权益价值在市场上可能是错误的,从而提出融资优序理论即企业融资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无风险和低风险的举债融资,最后考虑发行股票。遗憾的是融资优序论不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资本结构规律。1987年楞南在“不对称信息情况下的融资效率”中提出不存在融资优序理论,融资偏好不存在一种必然顺序,内部融资和举债融资比发行股票更优,投资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各种融资期权信号传递来解决。从债务契约和破产机制之间的联系出发,Aghion和Bolton 证明了一个结论:在一个多期的环境下,当出现不易观测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贷款人是最优的。融资结构的选择也就是控制权在不同的证券持有人之间分配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是在会导致企业破产的负债水平上将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1988年斯达尔兹(Stulz)提出最优资本结构是由企业价值最大化而非经理收益最大化来确定的,达到成为兼并目标企业的负债水平是最大化外部投资者股份价值的最优资本结构。除此之外资本结构还与产品策略和产品特性有关系,布兰德和刘易斯(Brander&Leweis)很据詹森(Jensen)一文思想提出:增加杠杆引致股东追求更有风险的的策略。企业在竞争市场下,若采用较为激进的战略则企业的风险也高,因此企业选择较高的债务水平,如果企业的产品毛利

关于农村金融的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徐恒晔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新疆五家渠831300)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几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农村金融成为金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因为它不仅对农民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基于国外关于农村金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国外的研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梳理,主要阐述了我国有关学者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有关问题的看法。文章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字: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金融正逐步朝着合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农村金融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因而研究农村金融问题,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改观现阶段“三农”资金短缺的现状、稳定农村金融秩序、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监管问题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农村金融的研究相比,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许多专家和

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总结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退化和不科学的管理制度等。 第一,农村金融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部分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麦金龙,1973) ,同时也放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的正式贷款只能用于田地农业生产用途,并且贷款使用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长度基本吻合,所以,其他的非正式贷款大部分应对突发、大额或者现实的非一般消费,如亲人丧葬婚嫁或者在建造家庭新房舍中使用等……因此,非正式贷款总是用于农户各自的目的,并在道义上给了农户信贷人以权威,通常情况下,农户正式贷款只用于农户个人预定的目的,而非正式贷款也不会使农业田地生产中的净流动资金增加。这是在农户信贷市场中,我国农村长时间存在的农户贷款供需结构(张杰,2000)。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能否建立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资金供给能否切实满足农村微观金融的资金需求,能否培育现代农民(王芳,2005) 。从金融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结构单一,金融供给与需求总量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需要(张笑尘,2007) 。 此外,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迟缓的根源在于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体制问题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他们认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构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摘要:2013年以来,中国金融界迅速被互联网技术与人才侵袭和蚕食,在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了,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界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无论主流媒体还是相关从业机构都普遍认为:互联网必将改变金融,要么是金融机构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实现自我变革(如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要么是互联网企业深入金融业务撼动传统格局(如阿里、腾讯和京东)。相关研究多从技术和市场角度展开,认为其是科技和数据金融。而其中又以关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互联网技术化和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开拓为多。同时也关注新兴的P2P借贷、众筹、移动支付等新鲜领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互联网思想金融监管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高速交换网络,直接作用是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降低交换成本,因此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初集中在通信、传媒、军事等有限的领域。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电子化、数字化后放置于网络之上,互联网开始逐渐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更多的人类活动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改造是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革新,它已经颠覆传统传媒,而正在颠覆传统零售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子商务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但扩大了互联网经济的范畴,使互联网经济由“支撑互联网的经济”转变为“被互联网支撑的经济”,而且它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网络紧密联系起来,深刻地改变了商业结构和经济运作模式。它激发、推进了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招聘、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展现出重构人类经济的强大力量。而互联网的影响也由此上升到社会心理、行业思维、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金融创新文献综述

金融创新下的金融管制研究文献综述 1.金融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上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的。熊彼特使用“创新”一词是用来定义将新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经济中去的第一次尝试。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创新真正成为金融领域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并成为研究的对象,则是80年代的事。虽然金融创新是一个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概念,但直到目前为止,金融创新一词在学术界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基本上都是从熊彼特的创新定义中衍生出来的,差异不大。 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认为,金融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国际货币制度的空前发展“使得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和结构”。 在美国《银行词典》中,金融创新被定义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按照它的定义,金融创新可以分为四类:风险转移创新、流动性增强创新、信用创新和股权创新。 西方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在1986年编写的《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研究报告中认为,金融创新从广义角度看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指票据发行便利、货币和利率互换、外汇期权和利率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另一种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即金融领域的证券化趋势、资产表外业务与日俱增的趋势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我国学者厉以宁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领域内的创新。在金融领域内存在许多潜在利润,但在现行的体制和手段下无法得到,因此就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和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这就是金融创新。 徐进前认为,“金融创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发生的金融改革”。 综上所述,所谓金融创新也就是各金融机构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将金融领域内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所形成的新事物,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创新泛指金融发展史上出现的任何有创造性的变革;狭义的金融创新则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内发生的重大变革。 2.金融创新的理论研究 金融创新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而且,这些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诱发金融创新的动因方面,所以金融创新理论主要也是研究金融创新动因的理论,而且中西方的金融创新的动因也有所不同。 2.1西方金融创新的理论研究 总结起来,西方主流的金融创新理论可以分为三类:顺应需求变化的金融创新理论、顺应供给变化的金融创新理论和规避管制金融创新理论。

互联网金融论文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变革的文献综述 摘要: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 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以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迅速占领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给传统商业银行带了空前的挑战和压力。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流向多元化的宏观形势,也暴露出了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和利润结构上的漏洞。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传统商业银行该如何做出改变?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金融、银行业未来的变革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银行业变革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日趋深化,作为现代信息科技金融应用主力军的互联网金融已经以其势如破竹的姿态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碰撞、现代信息科技与金融的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直接推动着传统银行业的深刻变革。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传统银行业未来的变革方向。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 谢平(2012)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等,将会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即‘互联网金融模式’”。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确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同时也显示很强的创造性和竞争性。能否据此断定互联网金融将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呢?判断之前还是应该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研究。 (一)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 1、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研究 对于第三方支付理论研究的时间晚于市场的发育,关于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学术界争议较大。李伏安( 2006) 认为,第三方支付类似于网上虚拟银行,实际上是在充当着网上银行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和服务。阿拉木斯( 2007) 认为,第三方支付是不受管制的银行,客观上已经具备了某些银行的特征。而较多的学者趋同于将第三方支付定义为担负了金融服务中的资金结算中介角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宋仁杰、袁海威( 2008) 从暂留货款成为第三方支付性质界定的争论焦点入手,根据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定位和商业银行法规定,认为第三方支付应定义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钟伟等( 2010) 从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创新出发,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借鉴了国外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思路,建议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定位为从事“货币服务机构”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置于央行和监管部门的双重监管。 2、第三方支付的安全监管研究 国内学者早在21世纪初就对网络化电子商务带来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周纳( 2003 ) 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是建立在广义信用概念基础之上的概念。而与信任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信息流、资金流和货物流,信任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解决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庞川等( 2004) 实证分析消费者网络信任影响因素,通过统计分析寻找出影响消费者网络信任的主要路径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商业因素和技术因素影响,并提出了增强消费者网络信任的措施。吴晓光( 2011) 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第三方机构自身的运营风险和洗钱风险,并提出利用信用专家系统,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思路。 第三方支付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韩宝明( 2004 )《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