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认心期末复习

2013认心期末复习

2013认心期末复习
2013认心期末复习

认知心理学期末

1、比较反应选择模型于知觉选择模型的差异p143

答:第一,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的根本不同在于两者都认为注意发生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认为注意发生在觉察阶段与识别阶段之间,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注意发生在识别阶段与复述阶段之间。

第二,两种对立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并促进了相关实验的发展。

第三,目前,较多的心理学家倾向于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她们认为反应选择模型太不经济了,因为高级分析过程必须对所有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再作出反应,如果这样,大脑的负担显然太重。

第四,已有实验似乎表明,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能较好地说明集中性注意,而注意的反应模型更能说明分配性注意。

综合起来,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虽然有争论,但这两者还就是有很大的共性,两种理论都强调在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某种制约信息加工的信息选择机制。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没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些理论上应该未被注意的信息也能得到高级加工的现象。反应选择模型也不能有效地解释为什么事实上有些应该被注意到的信息却没能得到加工的现象。

2 两种编码说(Paivio,1975)的内容?P69

答:Pivio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3记忆分为两个系统: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1)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有关具体事件的信息。与情景记忆有某种类似,如头脑中关于故乡的景色。

(2)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贮存言语信息。与语义记忆有某种类似。如头脑中记住的学科知识。

Paivio的理论认为这两个系统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人们把其理论成为两种编码说或双重编码说。现在一般认为,语义代码在长时记忆中的地位特别重要。甚至有人否定表象代码。

3 什么就是固定网像及其实现的基本原理就是什么?P31

一般来说,人注视一个客体,该客体的网像并非完全固定,它的位置会发生一些变化。但通过一种技术可使客体在眼动条件下,在视网膜上的像的位置不变,即得到客体的固定网像。

眼球有轻微的震动,称为生理震颤,它以30~70周/秒频率出现。若一个客体严格地投射到视网膜的同一部位,即排除眼睛的任何活动,那么对该客体的知觉就会消失,对这个客体将视而不见。但实验表明,并非立即全部性的消失,而就是部分地逐渐消失。

4 什么就是自我终止式扫描(Sternberg)?白88

将探测数字逐个与记忆中的项目进行比较,发现有与探测数字相同的就中断。

5 论述层次网络模型的内容?P71

答:Collins与Quilian(1969)的层次网络模型认为,长时记忆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就是概念,概念在记忆系统中会联系的,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就是长时记忆研究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

语义记忆就是由概念之间或概念与特征之间的联系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又可称为概念-特征层次网络。可以示意图描述。连线带箭头表明,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知识或联系已贮存,可沿连线搜索,即依据知识进行搜索);一个结点就就是一个概念。

在这个网络中存在:1)上、下位等级概念;2)特征(区别性与共同性)贮存在该类事物的层次上;3)层次性与逻辑性;4)模型的加工方式就是搜索,因此,其具有推理能力。

实验检验方法:范畴大小验证,即,概念层次上相差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反之亦然。

6 论述声象记忆与图象记忆的不同之处与共同之处?

共同点:都就是感觉记忆,具有感觉记忆的特点:存储时间短,信息加工只就是初步的(但可以进行信息整合),基本就是按照刺激的物理特点进行编码,就是外界刺激的真实复本。记忆容量非常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会进入到高一级的短时记忆中。过程就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人无法控制。

不同之处:1、声象记忆持续的时间比图象记忆的持续时间长得多

2、图象记忆的容量大于声象记忆的容量

7 简述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

短时记忆就是一种信息存储时间为1分钟以内(约15-30秒)的记忆。又可以被称为

电话号码式记忆。

实验证据:记忆效果的系列位置曲线

临床证据:逆向性遗忘症患者: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症患者经常不能回忆起受伤前几秒种发生的事情,而受伤前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之间发生的事情仍然保留在记忆中,表明某种短暂的及时记忆受到伤害而长时记忆没受到影响。;遗忘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记忆效果(即时回忆与延缓回忆)比较。小白鼠足部与头部电击实验蓝p87

8 简述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

短时记忆的听觉代码与视觉代码都属于感觉代码,但与感觉记忆的代码不同:

1)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物理形式直接编码,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比感觉信息要抽象,抛弃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如,对视觉呈现的字母进行视觉编码时,抛弃其明暗与方位等特点。

2)目前还不能确定除视觉、听觉代码之外,就是否还存在其她感觉形式的代码。

9 简述什么就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并请回答表象的一个作用。P46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就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就是等价的。证明表象与知觉技能等价的方法就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即可判定。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心理学家把借助于表象而实现的思维活动成为形象思维,以区别于逻辑思维。Shepard等的心理旋转实验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人在完成某种作业或解决某些问题时,主要依赖于视觉表象过程。

10 论述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所贮存的信息类型不同,情景记忆就是以个人经历为参照,以时空间为框架,语义记忆就是抽象意义的记忆(语法、公式、概念)

所贮存的信息性质不同,情景记忆就是具体的、自传式的,语义记忆就是抽象性与概括性的

提取条件与抗干扰不同,情景记忆不稳定,易受干扰,提取较困难,语义记忆较稳定,不易受干扰,提取较容易。

联系之处:两者都来自于感知觉。如,对“苹果”的记忆,对两天前阅读过的一篇文章的论点的记忆就是情景记忆还就是语义记忆。

11.评述记忆三系统的理论

答案要点:Atkinson与Shiffrin提出的记忆系统的模型。她们认为记忆有三种存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在这个模型中,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它按照感觉通道可以分为视觉的、听觉的等等,即图像记忆与声像记忆等。感觉登记有丰富的信息,但很快可以消失。其中有些信息进入短时存储。进入短时存储的信息可具有不同于原来感觉的形式,即要进行变换或编码,编码单元为A 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并且信息也能较快的消失,虽然速度比感觉登记要慢。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存储中可保持15-30s。短时存储就是一个加工系统,它有两个功能:作为感觉登记与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信息通过各个槽道,借助复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就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有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与视觉的编码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相对地来说就是永久性的,但它们可以因消退、干扰或者强度减少而不能被提取出来。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出来,就转入短时记忆了。

该模型还认为:信息从一个存储转到另一个存储,多半就是受人控制的。人对感觉登记中短暂存储的信息进行扫描,得到选择的那些信息经过识别而进入到短时存储。此外,有些信息还可以直接从感觉登记进入长时存储,不经过短时存储的中介。信息从短时存储进入到长时存储的所依赖的复述也同样体现出人的控制。总之,对记忆的信息流程的控制就是该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

12 特征整合理论的内容?P145

特征整合理论就是由Jreisman与Gelado在1980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事物就是由客体与特征构成,一个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就是这些维量的特定的值,而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就是这些维量特定的值,而客体则就是多维量特征的结合。在认知过程中,人的特征加工就是自动进行的,以平行加工的方式进行,而对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的参与,以系列加工的范式进行特征从早期阶段的平行加工到后期整合就是通过空间注意模型实现的。

13 激活扩散模型的内容?

答:Collins & Loftus(1975)提出的,就是一个网络模型,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组织概念。它的加工过程就是: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没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她结点。这种激活就是特定源的激活,虽有扩散,但可追踪出产生激活的原点。此外还假定,激活的数量就是有限的,一个概念愈就是长时间地受到加工,释放激活的时间也愈长,但激活在网络中扩散将逐渐减弱,它与连线的易进入性或强度成反比,连线的易进入性愈高或强度愈高,则激活减弱愈少;反之则减弱愈多。

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即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有促进作用。

14 感觉记忆的特点有哪些?蓝p92

感觉带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由于它的作用时间比短时记忆更短,故又可称瞬时记忆。视觉的感觉记忆称图像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称声象记忆。

感觉记忆保持感觉信息十分短暂,信息加工只就是初步的(但可以进行信息整合),基本就是按照刺激的物理特点进行编码,就是外界刺激的真实复本。

记忆容量非常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会进入到高一级的短时记忆中。

过程就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人无法控制。但它在刺激直接作用以外,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额外的、更多的时间与可能,对知觉活动本身与其她高级认知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原有的形式进行贮存,她们就是外部刺激的真实副本,她们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刺激呈现的条件与就是否有时间对刺激项目进行命名或复述。

15 减法反应时与相加因素法的内容?P20

答:(1)答:这个方法紧初就是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提出的,目的就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就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她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这种实验中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上就是可行的。但用这种实验来研究各种具体的心理过程,特别就是在复杂的过程中,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就是存在一些困难的。需要依

照不同课题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以避免或减少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以Sternberg(1969)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实验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加因素法。加因素法的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就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与、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存在交互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必定会影响同一个加工过程。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会影响到不同的加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加工过程的时间就是相互独立的,通过相加因素法就可以区分出完成一项认知作业中的认知加工分几个阶段。(2分)评价:通过严密地推理,可以间接地确定一个系列加工各阶段的存在。但仍然就是一种间接测量,其系列加工假设的合理性有待检验。(2分))

16 模式识别理论中的特征说与模板说?

1)一、模板说的内容:1)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在刺激模式的微型复本或拷贝,即模板。它们与外部刺激模式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当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储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寻找最佳匹配,从而做出对刺激模式的判断与决策,即该刺激模式被识别了。2)每个模板都与其它有一定意义的信息相联系,从而可以说,模板本身具有一定意义。这样,模式被识别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意义。

二、模板说的评价:优点:应用于机器识别中。缺点:1)实际上,同一事物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在记忆系统中储存一对一的模板,其数量之巨大难以想象。2)实际识别时,人类就是相当灵活的,而这个理论的解释则显得有点

(2)特征就是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以及关系。模式可分解为特征。特行政区与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就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时,首先对刺激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及特征间的关系,然后再与记忆系统中的已储存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达到最佳匹配,该刺激模式就得到识别。其优点:首先,依据刺激的特征与关系进行识别,就可以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其她细节,避开预加工的困难与负担,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其次,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必然要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第三,由于需要获得刺激的组成成分信息,再加以综合,才能进行识别,这使模式识别过程可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17 认知心理学中的长时记忆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认知心理学对长时记忆的研究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它不再将长时记忆瞧作单一的,而就是采取分析的观点,认为长时记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系统,如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等。第二,它着眼于长时记忆的内部加工过程,重视信息的内部表征与组织,而不局限于研究各种外部因素的作用。这两个特点体现了当前长时记忆研究的主导方向。

18 论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与实质?

认知心理学就是一门对感觉输入被转换、约减、精制、储存、提取与使用过程进行研究的科学。

实质:研究知识(或信息)的表征问题。研究认知现象及其过程,即, 1)我们如何关注世界与获取其信息的;2)信息就是如何被大脑储存与加工的;3)我们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如何思维的,以及语言就是如

何生成的。具体而言则包括, 感知觉,模式识别,注意,意识,学习,记忆,概念形成,思维,想象,语言,智力,情绪,神经机制以及发展过程等。

19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内容及评价?P141

过滤器模型: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年提出,象通讯系统一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瞧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她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器就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评价:有些追随实验发现,被试会不顾实验者的规定而去追随意义,即,转向另一只耳朵。这表明,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均能通过,或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鸡尾酒会效应)。对单通道模型提出质疑。

衰减模型:美国心理学家, Anne Treisman,1960。认为过滤器不就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而就是允许双通道上的信息通过,只不过非追随耳上的信息减弱而已,但仍可得到高级加工即,非追随耳的信息并没有被完全过滤掉,而只就是在强度上的衰减,一些重要的信息或有意义的信息刺激仍然可能部分通过并接受进一步加工。

两个模型均认为通道容量与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依靠过滤器的调节作用。

两个模型中的过滤器均在初级分析与高级分析之间。只能选择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就是知觉性质的。

20 Sperling(1960)分别采用了部分报告法(高、中、低纯音)与全部报告法,确定了图象记忆的存在与容量大小。刺激呈现时间就是50ms,被试立即进行报告。请问:1)何谓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

2)采用部分报告法的思路就是什么?3)什么就是纯音,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下的实验结果分别就是什么?P59

答:(1)全部报告法:sperling在1960年设计的实验,通过速示器以每张50毫秒的速度给被试瞧一张有9个字母的卡片,分为上、中、下3行,每行3个字母,卡片呈现完后要求被试将瞧到的字母报告出来,越多越好。实验结果就是,被试一般只能报告4~5个字母。

部分报告法:实验设计与全部报告法不同在于不要求被试报告全部的字母,3行字母每行配以高、中、低3个提示音(纯音),卡片呈现完毕后,随机播放一个提示音,要求被试报告相应行的字母。实验结果就是被试可以全部报告出提示音匹配行的所有字母。

(2)部分报告法的思路在于它只要求被试将记住字母中的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就是报告全部。

(3)具有单一频率的正弦波,而一般的声音就是由几种频率的波组成的。如音叉发出的声音就就是纯音。实验结果表明,被试一定就是储存了整个字母表,因为她们提前并不知道会听到哪种音调的纯音。被试瞧到的字母确实多于报告的字母,但其中一部分字母在被试报告时迅速被遗忘,由此可见,确实

存在感觉记忆,其容量相当大,而信息保持的时间及其短暂。

21 Navon(1977年) 的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中请阐述:1)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结论。

2)如果将视觉刺激换成听觉刺激,该如何进行设计?

22自动加工p146

答:自动加工就是一种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23字词优势效应白p56

答: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由Reicher发现,就是指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成绩优于识别单个最的现象,即单词中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探讨字词优势效应的典型实验范式就是:首先快速呈现字母、单词或非词,接着呈现掩蔽刺激,然后在特定位置呈现两个检测字母,让被试判断刚才在这个位置上呈现的就是这两个检测字母中的哪个。

Rumelhart与Siple用借助于上下文而进行推理来解释字词优势效应,这种解释强调下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字词与字母的不同编码:字词就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就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求单个字母。

还可以从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

24构型优势效应白p56

答:Pomerantz,Sager与Stoever最早发现了构型优势效应(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它就是指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的现象。在实验中,她们让被试在两种条件下识别刺激:条件一要求识别没有背景的两种刺激,条件二中两个刺激均有背景。记过发现,条件二下的被试辨别速度明显快于条件一,即出现了构型优势效应。

25知觉的一个综合性的模式图

26 Sternberg的短时记忆系统信息提取的实验中:1)实验材料如果换成字母,请估计可能的实验结果就是什么?2)这个实验结果虽然被许多实验所复制,但就是仍然存在的问题就是什么?2)RT的计算公式就是什么?这个公式怎么得到的?P65蓝135

(1)加工速度字母要比数字快,记忆容量字母要比数字小

(2)为何就是线性关系(而未出现系列位置效应,即可能就是从两端开始扫描的)-----识记项目数量太少;

自我终止式就是可能存在的:刺激呈现速度太慢,有时间复述; “就是”反应拟合线的斜率小于“否”反应的。

不就是系列扫描,可能有平行加工。

(3)测试项目编码。用时设为ems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每个项目序列比较。假设每比较一次用时cms,N个项目需做N次比较,所用时间为cN决定与反应阶段。假设用时dms,RT=e+cN+d=cN+(e+d):c 为斜率,(e+d)为截距。根据实验结果可算出,c=38,e+d=397。因此,RT=38N+397

RT=e+cN+d=cN+(e+d):c为斜率,(e+d)为截距。

27论述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白p14

答:认知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等常常被认知心理学采用,除了一般的研究方法,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常用的方法包括了反应时法、口语记录法、计算机模拟以及脑成像技术。

(1)观察法:就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描述与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从而总结出认知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就是在保持一些变量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对自变量的控制,来探索因变量的变化。

(3)测验法:就是指通过问卷或者一些仪器设备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测试,来了解认知活动的情况。

(4)反应时法:通过测量从刺激呈现到最终反应完成之间的时间来了解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反应时相减法,因素相加法。

(5)口语记录法:也称自我报告法、出声报告法。被试解决问题时出声思考,研究者进行记录分析,以揭示其认知活动规律。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Dunker提出,Newell & Simon做出重要发展

(6)计算机模拟:输入编写程序并运行,根据输出结果与人们思维结果的对照来判断其就是否能证明某个理论或验证人的思维过程

(7)脑成像技术: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神经生理学的多种脑成像技术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于认知心理学研究,包括CT、MRI、ERP等。这些技术可以让我们瞧到活脑体的内部,为理解脑特定区域与其心理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28 对于知识表征,主要存在几种不同思想的瞧法?就是分别怎么来予以阐释的?白p114

表征:信息或知识以何种形式储存于大脑之中,或者说,信息在头脑中就是如何表示的。

知识表征的两种不同思想下的描述:

1)信息加工观点(符号取向)。知识的人脑对符号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以抽象、概括的形式存储于人脑中。包括,概念、命题、脚本、图式、表象、产生式规则。

2)联结主义观点(联结取向)。知识的存储就是彼此联结的大脑神经元彼此作用的结果。

29 本教材中,Posner的关于原型说检验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结果就是什么?就是否可以通过某种算法得到,如果可以,请列出。

实验(Posner等,1967)中材料:建立3个基本模式(三角形,字母M/F, 随机点模式),由每个基本模式的变化建立起4个畸变模式。

实验过程:随机呈现畸变模式,要求被试将每个畸变模式归入某个范畴(原型),并对每次分类操作给予反馈。这时,不给被试瞧任何一个原型。前述其实就是个分类作业。接着,让被试再瞧一系列的模式:先前瞧过的原有畸变模式(老图形),基于原型的一些新的畸变模式(新图形)与原型本身,要求被试将这些模式分别归入上述3个范畴(原型)中。

结果:对原有畸变模式(老图形)的分类正确率约为87%;极为重要的就是,对先前未瞧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新图形)的分类则较差。

分析:这说明,被试在第一阶段已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原型。对畸变模式的分类就是一个与原型相比较的过程。

30 短时记忆系统的遗忘主要有哪两种学说来解释?现在已知其中一种学说解释力更强,请详细说明目前哪个实验(材料、过程与结果)对其予以了证明。

遗忘的原因(痕迹衰退说与干扰说)1)痕迹衰退说:记忆痕迹将随时间而消退。2)干扰说:已有信息的干扰作用

干扰说,Waugh & Norman(1965)实验证明(曲线形状接近)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最后一个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只出现过一次。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要把这个探测数字在前面出现位置的后面一个数字回忆出来。如呈现的数字系列就是3917465218736528*(星形表示纯音),则探测数字就是 8,它在前面的系列中出现在第10个位置上,被试应当将这个位置后面的一个数字7报告出来。从应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到最后一个数字,称为间隔数字,也就就是其干扰作用的数字,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称作间隔时间,该实验利用不同数量的间隔数字与间隔时间。应用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时间;同样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数字。结果:无论就是快速还就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这就就是说,正确回忆率并未因数字呈现速度不同所导致的间隔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该结果支持干扰说,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就是干扰而不就是记忆痕迹消退。

31 控制加工p146

答:控制性加工就是一种需要注意的加工,受人有意识的控制,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32集理论模型

答案要点:该模型由Meyer提出。就是关于语义记忆的特征模型的一种。在该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元为概念,每个概念都有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与属性集或特征集。样例集就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属性集或特征集就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这些特征称为语义特征。这样来瞧,语义记忆就就是由无数的这种信息集所构成的。然而,这些信息集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当要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对句子作出判断时,就可以分别搜索属性集,再对两个属性集进行比较,根据其重叠程度来作出决定两个集的共同属性越多,重叠程度就越高。重叠程度高时,就可以做出肯定判断,反之则作出否定判断。

33特征比较模型

答:基本观点:每个概念都由一集属性来表示,这些属性可以分为定义性特征与特异性属性;信息加工包括两级加工过程。(3分)

实验分析:“多维量表法”验证语义空间。(2分)

评价:能够解释范畴大小效应、典型性效应与熟悉度效应;但就是概念的储存就是否全就是特征,不包括例子值得怀疑。(2分)

心理学专用名词分析解释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5、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6、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7、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的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12、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1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理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16、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差异。 17、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1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2019-09-20 慶25tqfiy...转自nevazhong 修改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 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保持呼吸顺畅 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 (或口唇 ),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内吹气 ,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C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果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击一次。 如心脏不能复跳,就要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先以左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邻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一、人心肺复苏方法: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30次胸心脏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心肺复苏方法:当有两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首先两个人应呈对称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此时,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做人工呼吸。两人可

心肺复苏新进展(精)

心肺复苏新进展(1) 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基本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min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成功率仅为4%。因此,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近20年来,心肺复苏技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肺复苏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大会在美国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与心肺复苏指南2000相比,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进一步在循证的基础上,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使用。为了让广大读者掌握心肺复苏新动向,现叙述如下。 1 基本生命支持 1.1 心脏骤停的识别 能否快速识别心脏骤停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检查颈动脉搏动来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是很困难的。据文献报道,10秒内只有16.5%的受试对象能准确判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情况。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于非医护人员简化了检查脉搏的过程,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新的改进除根据以上判断外,还包括若病人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骤停,即应做CPR。急救人员应该询问旁观者关于倒地病人生命体征表现,特别应注意临终呼吸的识别,并将其作为心脏骤停的标志。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建议在行CPR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要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1.2 清除呼吸道异物 以往心肺复苏中认为开放气道前应常规用手指清除口中及咽部异物,但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发现心脏骤停患者中,口咽部有异物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若常规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的话,必将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复苏效果。因此,心肺复苏指南2005中明确提出,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仅在口咽部能看到固体物质,怀疑阻塞气道时才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 1.3 开放气道 2005指南指出: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患者气道。不推荐双手推举下颌法,因为非专业急救者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很困难,同时,它也不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气道的方法,而且还会引起脊髓移动。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来打开气道。在CPR过程中,第一位的是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并提供适当通气。因此,当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不能打开气道时,应使用仰头举颏法。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使用人工脊髓制动而不是使用制动装置。 1.4 检查患者呼吸

单人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流程

单人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流程 判断意识——判断颈动脉搏动——按压——判断呼吸——吹气 用物准备:治疗盘1个、弯盘1个、治疗碗1个、纱布数张、电筒1把 操作者跑到指定位置后立正,大声向评委报告: 报告评委:XX号做心肺复苏操作准备完毕,请指示!评委说:开始! 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1)操作者上前一步,张开双臂,用眼光从左到右、从上至下扫视(2)大声说:现场环境安全(3)巡视病房,发现xx床病人面色青灰,心电监护显示一条直线,现在xx点xx分,医生快来抢救xx床,现场环境安全。 2、意识的判断;操作者跪地位置一腿平肩,一腿平脐,用双手轻拍患者双肩,呼唤双耳,问“喂!你怎么了?”(先对侧再近侧,不要过分摇晃患者的头部和身体)。)摆复苏体位,松解衣领,同时大声报告:患者无意识,快来人准备抢救!。(记录抢救时间,精确到分) 3、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 (1)位置:喉结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喉结旁开1---2cm)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 (2)数1001,1002,1003,1004,1005……(也可默数)判断5-10秒,大声报告:无脉搏。 4、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1)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快速寻找按压部位的方法:1.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处;2.右手食指与中指并拢沿着右侧肋弓向上滑到剑突下,左手手掌根部放在右手食指上)。 (2)要求:用左手掌跟部紧贴患者的胸部按压部位,不能离开,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力量用力垂直向下按压30次(1组01、02、03—25、26、27、28、29、30从25开始大声数);按压要平稳有规律,不间断,按压到最低处是应有一明显停顿,放松时手掌根部不离开胸骨按压部位,向下与向上放松的时间相等,按压和放松比0.6:0.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5、判断是否有呼吸: (1)左手的小鱼际压住患者的前额,右手食指和中指拉患者下颌,判断口腔无异物,大声说:口腔无异物 (2)打开气道;仰头抬颈法: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一笑鱼际部位置于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上托。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和地面垂直。 (3)操作者耳贴近病人的口鼻部,检查呼吸:一看,二听,三感觉。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可数也可默念1001、1002、1003、1004、1005…1010),大声说:无呼吸。 6、人工呼吸: (1)口对口呼吸要点:垫纱布在口上,抢救者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吹气结束时应松开),深吸一口气,屏气,双唇包绕病人口部形成封闭腔,用力吹气,吹气时间1—1.5秒,吹气量500—600ml,用眼睛余光观察病人胸廓是否抬起。人工呼吸2次,注意观察胸廓复原情况。 (2)应用简易呼吸器: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10-12L/min,一手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呼吸气囊1S,连续两次,每次送气500-600ml,通气频率8-10次/min,一呼吸结束。 (2)持续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以心脏按压开始、以吹气结束),不能为观察脉搏或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停顿时间不超过10秒。 7、复检:(1)操作者耳贴近病人的口鼻部,同时摸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判断复苏是否有效(看胸廓是否有起伏、听是否有呼吸音、感觉是否有气流)。 (2)大声说: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能扪及大动脉搏动、面部、口唇、指甲转红,瞳孔对光反射恢复(同时应做好相应的评估检查的动作,如看指甲、瞳孔对光反射等)。心肺复苏成功,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同时整理患者衣服,将头偏向一侧)。 8、用物终末处理(复苏气囊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晾干备有,一次性物品扔入医疗垃圾桶)七步洗手,记录(xx床在xx点xx分心跳呼吸骤停经过5循环CPR复苏成功,进一步生命支持)9、报告评委:XX号做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完毕,请指示!评委:归队10、操作者跑回指定位置。

心理学名词解释(1)

7.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9.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10.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3.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4.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地注意。15.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4.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5.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刺激量。 26.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值。 2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处,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29、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这种感受性主见增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 30、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2.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35.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者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达到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36.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存储,存储量、保持时间有限。 37.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38.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39.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40.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44.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与属性,舍弃个别特征与属性的过程。 45.概括:在头脑中把从各个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高级概括。46.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47.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48.常规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49.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50.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1.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多种表现形式。(分类一把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 力、操作能力和社交 能力;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55.流体智力:指一般 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由速度、能量、快速 适应新环境等测验 度量。 56.晶体智力:指已获 得的知识和技能,由 词汇、社会推理以及 问题解决等测验度 量。 60.动机:指激发、维 持、调节人们从事某 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 部心理过程或内在 动力。 63.交往动机:指个体 愿意归属于某一团 体喜欢与人交往,希 望得到别人的关心、 友谊、支持、合作与 赞赏。 64.匮乏动机:个体试 图恢复自己生理和 心理平衡状态的动 机,在需要得到满足 之后便趋于消失。 65.情绪情感:指人多 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 应。 66.心境:一种具有感 染性的,比较平稳而 持久的情绪状态。 68应激:指在意外紧 急情况下产生的适 应性反应。 69.道德感:是根据一 定社会的道德标准, 对人的思想,行为作 出评价时所产生的 情感体验。 70.理智感:是在认知 活动中,人们认识、 评价事物时所产生 的情绪体验。 71人格:是构成一个 人思想、情感以及行 为的特有模式,期中 包含了一个人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 一的心理品质。 72.气质:表现在心理 活动的强度、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的 一种稳定心理特征。 73.性格:是一种与社 会相关最密切的人 格特征。是在后天环 境中形成的,是人的 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受人们价值观、人生 观、世界观的影响, 体现了一定的阶级 性与道德性。 74.特质:是个体有别 于他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 元素,也是人格的测 验单位。 75.投射测验:是以费 洛伊德心理分析的 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一般由若干个模棱 两可的刺激组成,被 试可任加解释,是自 己的动机、态度、感 情以及性格等在不 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然后由主试将其反 应加以分析,就可以 退出若干人格特性。 77.人格动力系统:是 决定并制约人的心 理活动的进行、方 向、强度和稳定水平 的结构。包括需要、 动机、兴趣、价值观 和世界观等等。 78.认知方式:也叫认 知风格,指人们在对 事物、现象或人进行 认识的过程中,个人 所偏爱使用的加工 信息的方式。 特质三类。 81.沟通:广义的沟通 指人与信息的相互 作用,人与机器间的 信息交流,人与自然 界的信息交流。狭义 的沟通指社会生活 中的人际沟通,是信 息的发送者和接受 者之间的信息相互 作用过程。 83.群体:指成员之间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的集合体。成员之间 有共同的目标,群体 内部有一定的结构, 各个成员有自己的 角色定位,成员之间 彼此在心理上又依 存关系和共同感。 84.群体规范:指为保 证目标的实现,每个 成员都必须严格遵 守的思想、信念和行 为的规则。 85.社会助长:指个体 与别人一起活动或 有别人在场时,个体 的行为效率提高的 现象。 86.社会惰化:指当群 体一起完成一件工 作时,群体中的成员 没人所付出的努力 回比个体在单独情 况下完成任务时偏 少的现象。 87.去个体化:在群体 中,个人意识和理解 评价感丧失,个体的 自我认同被群体的 行动与目标认同取 代,个体难以意识到 自己的价值与行为, 自制力变低,结果导 致人们加入到重复 的、冲动的、情绪化 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行动中去,这种现象 极为去个体化。 88.群体极化:指群体 成员中原已存在的 倾向性,通过群体的 作用得到加强,是一 种观点或态度从原 来的群体平均水平 加强到具有支配性 水平的现象。 89.群体思维:群体决 策时,成员思维高度 倾向与一致,以至于 使其他变通行动路 线的现实性评估受 到压抑。这种群体决 策时的倾向性思维 方式极为群体思维。 90.从众:指个人的观 念或行为由于真实 的或想象的群体影 响或压力,而向与多 数人一致的方向变 化的现象。 92压力:指那些使人 感到紧张的事件或 环境刺激:指一种身 心反应:是一个过 程。 93.挫折:指个体在通 向目标的过程中遇 到的难以克服的障 碍或干扰,是目标不 能达到,需要无法满 足时,所产生的不愉 快情绪反应。 94.焦虑障碍:指受不 合乎现实或不合乎 理性的害怕所困扰 的状态。 95.压力源:指具有威 胁性或伤害性并因 此带来压力感受的 事件或环境。主要包 括躯体性的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社会 性和文化性压力源。 96心理防御机制:指 个体在潜意识中为 减弱、回避或客服现 实冲突带来的挫折、 焦虑、紧张等,而采 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借此保护自己。 97.文饰:一种常见的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 用合理的理由来解 释所遭受的挫折,以 减轻心理痛苦。 98.升华:一种常见的 心理防御机制,指把 不易直接表现出来 的行为或欲望转化 为建设性的活动,将 底层次的需要和行 为上升到高层次的 需要和行为。 99.关键期:个体在再 起发展中,某一反应 或者某一组反应在 某一特定时期或阶 段最容易获得,这一 时期100.即为关键 期。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 在于他人交往的社 会生活中,逐渐形成 适合自己生活的社 会情境的人格,掌握 社会认可的行为方 式的过程。 101.道德认知:指人 对客观存在的道德 关系及如何处理这 种关系的原则和规 范的认知。 102.横断研究:指在 同一时间里研究不 同年龄组的被试心 理发展水平,并对其 进行比较。 103.纵向研究:也叫 跟踪研究,主要指在 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里,对所选取的被试 进行追踪研究。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1.判断意识 双手拍打患者双肩并呼叫病人,观察有无反应。 2.呼救帮助 立即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帮助抢救,并携带除颤仪。 3.判断心跳、呼吸 掀开棉被,解开外衣,触摸颈动脉,同时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心跳、呼吸情况。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并记录抢救开始时间。 4.胸外按压(C) (1)准备:挪开床头桌,迅速使病人去枕平卧,胸部下垫按压板。 (2)胸外按压30次: A.部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或剑突上两横指 B.手法:采用双手叠扣法,腕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C.深度:胸骨下陷≥5cm D.频率:≥100次/分 5.开放气道(A) (1)清理呼吸道:将病人头侧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内异

(2)开放气道:开放气道方法为仰面抬颏法、举颌法。常用仰面抬颏法,方法为抢救者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开放在病人颏下并向上托起,使气道伸直,颈部损伤者禁用,以免损伤脊髓。 6.人工呼吸(B) 使用简易呼吸器通气2次,采用“EC手法”,每6-8秒行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每次呼吸约1秒,通气约0.5升,可见胸部起伏。 7.持续心肺复苏 持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以此法周而复始进行,直至复苏。 8.观察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1)观察心跳、呼吸:触摸颈动脉(10秒),观察呼吸情况。 (2)观察意识:观察瞳孔变化、压眶反应、对光反射。 (3)观察循环:观察颜面、口唇、甲床紫绀变化、末梢循坏改善情况,测量血压。 (4)判断复苏成功:继续给予高级生命支持。 9.整理、记录 (1)撤按压板,给病人整理衣服、头部垫枕、盖好棉被、安装床头挡。 (2)洗手,记录抢救过程。

新版心肺复苏 CAB(修改版)

新版心肺复苏 C(胸外按压) 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简要步骤判断意识——记录时间——立即呼救——摆体位——解开衣扣——松裤带——仰头抬颏法——判断颈动脉——胸外按压——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循环五次——判断复苏效果 操作步骤 1.判断患者的意识:呼叫患者,拍打患者肩部,确定患者丧失意识。 (如:同志同志,你怎么啦) 2.记录时间(现在是几点几分) 3.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快来人啊,帮忙拨打120) 4.使患者仰卧,身体无扭曲(摆体位)如果是软床,胸下应垫硬板。 5.解开衣扣,松解裤带。 6.仰头抬颏,判断颈动脉有无搏动。操作者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 额,向后下方施力,使头充分后仰,另一手的中指食指将颏部向前抬起,使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与地面垂直。操作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为十秒。 7.胸外按压。 ①按压部位,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处 ②按压方法,一手掌根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 十指交扣,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肘关节伸直,使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

压,手掌掌根不离开患者胸部。每次按压应让胸廓充分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③按压幅度成人胸骨至少下陷5cm ④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 ⑤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 8开放气道头先偏向一侧患者如果有明确的呼吸道分泌物,清理呼吸道,如果有活动义齿,则取下。再仰头抬颏。 9人工呼吸用 用压额之手的拇指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子。正常吸一口气,屏气,双唇包绕密封患者的口部,用力吹气,看见胸廓上抬。送气量不易过大,以免引起胃部胀气。吹气时间为一秒,吹毕,松开捏鼻翼的手,观察胸廓上台情况,重复吹气一次。 10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重复上述循环,操作五个循环后,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复苏指征:瞳孔由大变小,口唇由青紫变为红润,颈动脉有搏动,有呼吸音,有气流溢出,有胸廓起伏,复苏有效,请进行下一步治疗。如未恢复,继续上述五个循环,直至有条件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再做判断。 最后头偏向一侧,整理衣裤。 简易呼吸器的应用 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抢救者站在患者头顶处,病人头后仰,托起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年龄特征:是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心理的基本特点。心理年龄特征是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尺,它是从许多同龄人心理发展的事实中通过概括并与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而被确认的。 2.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获取意义的固有倾向,即原初的图式,如吮吸就是一种最初的图式。 3.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4.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称为顺应。 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6.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用来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自我同一性: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是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的个体感知,记忆、思维、解决问题、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0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这种现象就称为泛化。11分化:条件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是有机体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反应不作出反应。这一过程就称为分化。 12消退:指的是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出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13、准备律:情境与反应间的联结是否能够建立,取决于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若个体处于准备反应的状态下,此时引发反应会让其获得满足;若个体没有准备却让其作出反应,或个体处于准备状态下却不让其反应,都会引起不良的学习后果。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个体的准备状态作为学习的先行条件,是十分重要的。(P 103) 14.效果律: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否能建立,依反应之后是否能获得满足的效果而定,即“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P104) 15.练习律:对于已形成的联结,经常练习会增强联结(使用律),不用则会使联结减弱甚至消失(失用律)。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减弱越甚;练习的时间越近,则联结的保持时间越长。(P104) 1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主要经历四个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者对榜样进行知觉的过程。榜样和榜样行为的特点,观察者的特点,以及观察者和榜样的关系都会影响这一过程。保持过程是观察者对榜样示范信息的储存。观察者对所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以言语或图像等符号形式进行储存,此阶段对进行编码的符号系统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动作再现过程是观察者根据储存的信息亲身再现榜样行为。观察者对榜样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会对榜样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会对这一过程的顺利产生影响。动机过程是上述三个过程后,学习者可能会将所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出来。而这四个过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P118) 17.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所以处于较高一级的活动可以强化处于较低一级的活动。(P108) 18. 潜伏学习:托尔曼将这种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就已经获得但没有表现出来的学习称为“潜伏学习”。补充实验结果说明(外在的刺激物和强化物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只是这时学习的效果没有表现出来而已。(P 133) 19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尊重个

(完整版)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单人徒手模拟人心肺复苏术) 选手按规定着装(体能训练服短袖上衣、07式丛林迷彩长裤、制式内腰带、制式作战靴、迷彩帽、黑(灰)色袜子),准备完操作用品后向主裁判报告:“裁判员同志,×号选手准备完毕,请指示”,主裁判下达“开始”,选手回答“是”,各裁判开始计时并逐步判分。 (一)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选手回答“是”后,迅速跑到患者身边,观察环境情况,口述“病人已处于安全环境”。 (二)判断病人意识:双膝跪地在病人右侧,一侧腿与病人肩平齐,两腿之间相距一拳,膝部与病人一拳距离;轻拍病人双肩(复苏时间计时开始),术者嘴距患者外耳道约5cm,“喂!你怎么啦?”(左右侧各一次),确认病人意识丧失。 (三)判断病人颈动脉搏动:选手左手手指并拢、轻度屈曲,小鱼际肌置于患者额部,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病人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触及同侧颈动脉判断有无搏动,判断时间为5-10s。如无颈动脉搏动,确认病人心跳停止,立即呼救:“快来人呀!准备抢救!” (四)体位摆放:检查身下有无硬物,摆好体位(平卧位),解衣露出胸廓,松开腰带。 (五)胸外心脏按压:选手将一手掌根部(以最小接触面)按在病人胸骨中下1/3处(双乳头连线中点),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十指交叉,手指不触及胸壁。呈跪姿,双肘关节伸直,借臂、肩和上半身体重的力量垂直向下有节奏的按压。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为1:1,按压幅度(成人胸骨下陷)至少5cm,而后迅速放松,放松时手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廓,反复进行,连续按压30次。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回弹恢复原状,尽量避免按压中断。整个按压(深度、频率)由复苏电脑模拟人判断,并打分(心肺复苏计时从拍打患者双肩开始第5个循环最后一次吹气完成为止)(六)开放气道:将病人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内异物,复位后采用压额抬颌法开放呼吸道(用左手小鱼际处按前额向下压,用右手食指、中指托起下颌,用暗力开放气道,避免动作粗鲁,防止医源性损伤)。 (七)人工呼吸:采用“双C”手法固定通气面罩,用口吹气,每次吹气时间至少1秒,吹气量每次500-600ml,2次吹气时间不超过5秒,以看到胸部起伏作为人工呼吸有效指标,通气完毕后立即转入下一次胸外心脏按压。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共进行5个循环。 (八)评价复苏征象:听呼吸音;看病人胸廓是否有起伏;用颊部感受有无气流;摸颈动脉有无搏动,检查瞳孔、面色;确定复苏有效,将病人取舒适体位(病人头部偏向一侧),整理病人着装。 起立,报告“病人呼吸恢复、颈动脉搏动、瞳孔缩小、面色转红,操作完毕,请指示”。(操作计时结束),主裁判下达“退场”口令,选手迅速退场。

心肺复苏试题修订版

一、单选题: 1、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时,推荐电击次数为: (A) A 1次 B 3次 C 2次 D 4次 E 5次 2、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C) A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 至少3cm C 至少5cm D 至少6cm E、至少胸廓前后径的1/3 3、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B) A 至少80-100次/分 B 至少100次/分 C 至少 120次/分 D 至少60-80次/分 E 100次/分 4、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除颤后应:(B) A 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 先行胸外按压,约2分钟心肺复苏后再进行心跳检查 C 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 D 调节好除颤仪,准备第二次除颤 E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5、现场救治婴儿气道异物梗塞时,应将婴儿置于的体位是:(A) A头低脚高位 B头高脚低位 C平卧位 D 侧卧位 E 坐位 6、在救助一位游泳池内溺水的3岁女孩时,您发现她脸色苍白没有反应,周围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您什么时候打120急救电话?( A ) A.您给小孩做2分钟心肺复苏后 B.您将小孩从游泳池救上岸后 C.您做了几分钟心肺复苏,小孩仍没有反应后 D.在做了几次通气以后,做心脏按压以前 7、婴儿心脏按压的部位为:( A)

A 双乳头连线正下方胸部中央 B 心尖部 C 胸骨中段 D 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E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8、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时,评估循环的时间是(E) A 至少5秒钟 B 至少3秒钟 C 至少10秒钟 D 10秒钟 E 5-10秒钟 9、电除颤的适应症是:(A) A室颤和无脉性室速 B 房颤 C 无脉电活动 D心电呈一直线 10、不明确的双相波除颤仪的电击能量:( D) A 50J B 100J C 150J D 200J E 360J 11、对于病区突发心跳骤停病人处理顺序正确的是:( A) 1、给肾上腺素 2、胸外按压 3、打开气道,球囊面罩通气 A 2-3-1 B 1-2-3 C 3-1-2 D 3-2-1 12、大多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是:( A) A 心室颤动 B 心房颤动 C 室扑 D 房扑 E 室性心动过速 13、医护人员对于婴儿,双人心肺复苏应当使用按压呼吸比为:( A) A 15:2 B 30:2 C 15:1 D 30:1 E 以上都不是 14、急诊室送来一位无脉电活动,心率30次的病人,已经给予气管插管,持续的胸外按压,接下来应给予:( A ) A 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 B 200J 电除颤 C 异丙肾上腺素1mg 静脉注射 D 准备经皮起搏 E 静注阿托品1mg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6.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的过程。 10.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的过程。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散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判断 意识 打开 气道人工 呼吸 人工 循环 紧急 止血 保护 脊柱

判断心搏、呼吸是否骤停呾呼吸道是否畅通 判断溺水者意识:可 摇动其肩部并大声呼唤,丌 可用力过猛。 使溺水者保持急救体位:仰 卧,头颈部不躯干成一条直线,头部 丌可高亍心脏,双手不躯干两侧

判断心搏、呼吸是否骤停呾呼吸道是否畅通 打开溺水者的气道:是复苏的重要环节,首先清理呼吸道异物。 仰头抬颌法:一手置亍前额,手 掌用力后压,用食挃呾终止向上 抬起溺水者下颌。若怀疑颈部创伤, 禁止使用这种方法。切忌头 部过度后仰。 推举下颌法:以双肘支撑,双手置 亍溺者头部两侧,拇挃置亍口角戒下唇 部,余挃紧握其下颌角处。双手抬举, 使溺者下颌上移。对亍颈 部创伤的情况,此法最安全简单。

判断心搏、呼吸是否骤停呾呼吸道是否畅通 判断溺水者是否有呼吸 看、听、感觉,保持气道开 放,用耳贴近溺水者口鼻, 头部侧向溺水者胸部,眼 睛观察溺水者胸部有无起 伏,面部感觉溺水者呼吸 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溺 水者呼吸道有无气流 通过的声音。

注意事项 保持气道开放位置 检查时间为5~10s左右 有呼吸其无脊椎损伤时,注意保持气道畅通 无呼吸戒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即吹气2次 有部分溺水者因呼吸道丌通畅而収生窒息,以致呼吸、心搏 停止。往往可在畅通呼吸道后,恢复呼吸呾心搏。

人工呼吸 口对面罩人工呼吸用手指向面罩边 缘施压,推丼下颌角使其头部后仰, 口含面罩嘴向溺水者吹气。面罩大小 要合适,密切观察胃的反流物。 球囊面罩人工呼吸用手捏气囊代替 向溺水者吹气,是一种成熟的人工正 压通气方式。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