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叙文升格训练——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记叙文升格训练——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记叙文升格训练——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记叙文升格训练——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记叙文升格训练——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方法及注意点。

1、提高在叙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恰当地抒情、议论的能力,提升记叙文的写作

水平。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英国诗人布莱克诗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白居易云:“感人者,莫先乎情。”龙欲腾飞须妙笔点睛,文欲感人要情真意切。记叙文中加入适当的抒情与议论,就如同锦上添花,会使我们的表达更具深度,文章更有魅力。

二、名家名段赏析

1、指出下列文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并作赏析

例1:“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魏巍——《我的老师》

(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师: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例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朱自清《背影》(缘事抒情)

例3: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茅盾《白杨礼赞》(状物抒情)

例4: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借景抒情)

(师: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例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因事寓理议论)

例6: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萧乾《枣核》

(以小见大议论)

例7:作者从看荔枝园、喝荔枝蜜,写到参观养蜂场: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深啊!——杨朔《荔枝蜜》(由物及人抒情议论)

2、教师指点:抒情、议论的常见方法

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缘事抒情、托物抒情、借景抒情……)

议论:由物及人、因事寓理、以小见大……

三、作文升格训练

1、评析期终考试考场作文《有阳光真好》

(1)点评二篇A类文,朗读文中的抒情、议论部分。

(2)点评三篇B类文,指出其得分点、提升点,重点评议是否做到了记叙中融入了恰当的抒情、议论。

(3)在三篇B类作文中任选一篇,针对其抒情、议论中的不足进行添改。班内展示、交流、点评。

四、师生共同小结

如何处理好记叙、抒情与议论的关系?

首先,把记叙的人、事、物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抒情、议论也就无从真切、深化。

其次,抒情、议论要紧扣记叙、描写的内容,自然贴切。记叙中的抒情、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抒情、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反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1)自然真切巧抒情;(2)画龙点睛妙议论;(3)叙抒议三位一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另一篇未修改完的的作文《有阳光真好》

2、阅读散文《紫藤萝瀑布》、《我的老师》,体会名家在记叙中结合抒情、议论的写作手法。

拓展阅读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ng)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qióng)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zhù)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líng)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qiú)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写作背景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我的老师

魏巍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赏析: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

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在较详细地叙述蔡老师为“我”排解纠纷一事后紧接着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抒情:“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蔡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这种朴素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衬托了蔡老师的伟大的人格。在叙述“梦中寻师”之后,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句、一个疑问句,两个比喻句抒发了对老师强烈的思念之情:“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

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适时地使用反问、排比、比喻等方法进行抒情议论,能够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教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句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名家名段赏析

1、指出下列文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并作赏析

例1:作者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又说: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魏巍——《我的老师》

例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朱自清《背影》

例3: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茅盾《白杨礼赞》

例4: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鲁迅《故乡》

例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例6: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萧乾《枣核》

例7:作者从看荔枝园、喝荔枝蜜,写到参观养蜂场: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

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深啊!——杨朔《荔枝蜜》

初三作文辅导课《记叙文升格训练——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教学反思:

目前的初三学生中,较多学生作文长于叙事,不重视(或不会)行文中适当地进行抒情、议论,写作中较难做到以情感人,立意深刻。因此,本人希望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方法及注意点,提高在叙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恰当地抒情、议论的能力,提升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通过教学,在发现成功之处的前提下反思如下:

1、教学因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本课在学生整体基础较好的初三8班

上的话,还可提高一点教学目标,如,可将重点落在“做到叙事描写的自然、真切”,“抒情议论与叙事描写有机结合,不着痕迹”上。

2、预习时应更有针对性,与教学目标一致,让学生点评作文时要明确

范围,围绕作文是否做到了“在叙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恰当地抒情、议论”,以及提升点在哪里,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3、用以体会“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及方法”的以经典散文、小

说片段可控制在四个左右,且应用学过的文章为宜,便于学生深刻理解。

4、在展示学生当堂修改的片段时,不宜横向平铺,展示、朗读一下即

过,可纵向深入,让学生评议,可与教师课、代表的范写片段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写,以强化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可有针对性的选好学生习作,避免展示时的盲目性。

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导师、教研员、同行的点评使自己收获颇丰,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