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分析

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分析

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分析
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分析

1起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邱财丽 1 ,郑艳 2

(1.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重庆 400080 ; 2.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控制中心,重庆 400082 )

2012年5月30日至6月26日,重庆市九龙坡区某幼儿园发生1起以手、足口腔疱疹、低热为主要表现的疫情暴发,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为1起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

1疫情经过

九龙坡区某幼儿园地处成郊结合处,学校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环境整洁,空气流通。该幼儿园共有4个年级7个班,学生280人,教职工25人。2012年5月22日,小一班幼儿杨(男,3岁),开始出现两粒口腔疱疹,绿豆样大小,手、足散在有少许疱疹。5月22日到九龙坡区第三人民医院就诊,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一直在家隔离治疗,五天后症状消失,目前已痊愈在家休息。之后陆续有学生出现类似症状,截止6月26日,共发病19例,罹患率6.23%(19/305),无重症及死亡病例。6月26日后该园无新发病例报告,于7月10日解除疫情。

2流行病学特征

2.1 时间分布: 5月22日、24日、6月1日、4日、18日、23日、24日、25日各1例,5月27日2例,5月28日6例,6月6日3例。详见下图。

123456

75-225-245-265-285-30

6-16-36-56-76-96-116-136-156-176-196-216-236-25

日期

发病

2.2 班级分布:小一班12例、小二班7例。

2.3 人群分布:男7例,女12例。发病年龄为3岁9例,4岁10例。

2.4临床资料 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疱疹,绿豆样大小;手、足疱疹,分布较散,米粒样大小,无水泡;部分有低热,扁桃体轻度肿大的症状。

3 实验室检测

本次疫情区疾控中心对7名患儿进行了咽拭子采样和1名患儿进行了肛拭子采样送市疾控中心检测,其中6件样品检测结果为“Cox A16”,另2件为阴性。

4 疫情处理

2012年5月30日,九龙坡区疾控中心传染病专管人员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审卡发现:九龙坡区某幼儿园一周内出现手足口病病例疫情。区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派出2名专业人员赶赴现场核实处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学校有手足口聚集病例,并采取了对所有现症病人按规定要求在家隔离治疗,隔离至痊愈

后持医院痊愈证明后方可允许返校。并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要求,建议该幼儿园出现手足口病病例的班级小一班、小二班停课10天。学校加强了晨检、午检,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疾病,立即通知家长将患儿带回家隔离治疗,并将每日疫情情况向区教委和区疾控中心报告,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控制传播。加强学校教室通风换气,做好空气、地面和桌面消毒。加强对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及儿童家长的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建议以“家长告知书”或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防病知识宣教,提倡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勤换衣被、不吃生冷食物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3讨论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 Disease,HFMD) 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1],好发于夏秋季,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容易形成暴发流行,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教学秩序。本次手足口病流行时间短、范围小、发病率高,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查,确认为手足口病暴发。此次手足口病暴发,其原因可能为:①、首发病例的症状轻,没有引起家长和患者的重视,以为是一般的口腔溃疡,从而引起在学校传播;②、疾病的本身特点:手足口病病程短,症状轻,传染性强,集中人群普遍易感,部份家长不配合幼儿回家隔离治疗,传染源不能及时隔离。③、幼儿园人口密集,是易感人群聚集的场所,儿童对传染病的免疫力差,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流行。

针对这起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提出以下建议:①. 加强晨检、午检,及时发现病例:幼儿园每日进行晨检、午检工作,仔细查看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是否有相应体征,做好晨午检记录,如有异常,嘱其立即到医院就诊;幼儿园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工作,每日收集缺勤缺课儿童情况,核实幼儿园儿童发病情况,并向区疾控中心、区教委、区第三人民医院报告。②、做好学校环境清洁卫生:对教室及课桌、椅等物品使用氯制剂消毒;用紫外线照射、醋熏等方法进行教室空气消毒。③、开展广泛持久的健康教育促进群防群控工作,手足口病5 岁以下儿童多见[ 2] [ 3] ,可在其幼托机构内造成流行[4] 。指导服务对象建立正确的卫生行为模式, 纠正不良喂养习惯[4]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加强对儿童的观察, 及时隔离疑似病例,及时送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防控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S]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2] 王静, 张如胜, 欧新华,等115 例手足口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10): 1932.

[3] 蔡智玲.婴幼儿手足口病91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9):119.

[4] 李丽萍.母子同患手足口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4) :207.

2012~2014年乌鲁木齐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2012~2014年乌鲁木齐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综合防治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收集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12~2014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部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2012~2014年乌鲁木齐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8119例,其中重症6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2/10万。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病率最高为138.85/10万,男性高于女性。每年5~7月为发病高峰期。≤5岁儿童发病占87.13%。结论乌鲁木齐市手足口病流行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和人群性,应加强幼托机构和小学的疫情监测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防止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 标签: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 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是最主要的病原体。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较快,其流行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对5岁年龄组儿童发病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我市的手足口病主要以CoxA16型病毒为主,其它亚型并存。目前我国尚无手足口病疫苗或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为防止疫情的暴发,须重点做好春夏高峰期,<5岁幼托及散居儿童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另外还需要加大对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县的管理;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有效落实小学及幼托机构晨检、午检、因病缺课追踪及消毒制度;对已感染儿童,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聚集性疫情暴发;同时,应做好病原学监测工作,严防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平,钱燕华,缪小兰,等.无锡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539-1541. [2]李辉,胡茂红,吴景文.南昌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2):129-131. [3]张庆东,王伟.扬中市2008-2011年手足El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2):48-49. [4]Chang LY,King CC.Hsu KH,et a1.Risk factor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erpangi-na in children during an epidemic in Taiwan[J].Pediatrics,2002,109(6):e88. [4]郭珍.东海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5):52-53.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版

卫生部等3部门关于印发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管发〔2012〕76号 二〇一二年六月六日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手足口病聚 /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第七条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加强晨午检和缺课追因等工作,对患儿使用过的玩具、用具、餐具等物品和活动场所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第八条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关班或关园 附表: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

附表 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 一、集体单位或社区基本信息 1.单位或社区名称及地点: 1.病例数个,发病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分布于个年级个班,年龄范围岁至岁 病例临床类型:①普通例②重症例③危重例④死亡例

江西省南康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叶新华

江西省南康市2008 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叶新华,谢小凤 (南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 南康341400) 摘要: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找出该病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部疫情数据资 料运用Excel 表格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08 2011年该市报告发病数为2914例, 死亡4例,报告发病率97.34/10万,死亡率为0.13/10万,病死率为0.14%。各月均有发病,3 6月份发病呈现高峰,占全年发病总 数的73.92%。0 3岁年龄组发病较集中,占87.99%。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9.65%;其次为幼托儿童占17.64%。结论:2008 2010年南康市手足口病发病较多,通过强化防控措施,加强培训与宣传, 2011年下降较快, 报告发病数下降了64.14%,说明强化防控措施取得了较大成效。关键词:手足口病;疫情;南康市 中图分类号:R181.8+ 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79(2012)06-0898-02南康市是一个辖有1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318个行政村的县级市,全市总数人口数为803017人。该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46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家,乡镇 医疗机构28家, 村卫生所367家,私人诊所443家。现对该市2008 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各网络直报单位上 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描述。运用Excel 表格录入全部疫情数据,统计分析使 用SPSS14.0英文版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若为正态分布采用均数和标准差形式描述,偏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及四位数间距描述。 2结果 据各网络直报单位报告,2008 2011年该市报告发病 数为2914例, 死亡4例,报告发病率97.34/10万,死亡率为0.13/10万,病死率为0.14%。其中2008年报告发病数为314例,重症病例1例,死亡0例,报告发病率42.24/10万;2009年报告发病数为841例,重症病例5例,死亡3例,报告发病率112.54/10万,死亡率为0.40/10万,病死率为0.36%;2010年报告发病数为1294例,重症病例5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172.21/10万,死亡率为0.13/10万,病死率为0.08%;2011年报告发病数为464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61.75/10万。2008 2010年南康市手足口 病发病较多, 通过强化防控措施,加强培训与宣传,2011年下降较快,报告发病数下降了64.14%。2.1流行病学特征 2.1.1时间分布各月均有发病,3 6月份发病呈现高峰, 占全年发病总数的73.92%。其中1月份发病80例、 2月份发病70例、 3月份发病293例,4月发病720例,5月份发病751例,6月份发病390例,7月份发病136例,8月份发病58 例, 9月份发病81例,10月份发病106例,11月份发病111例, 12月份发病118例。见图1。图1各月份新发病例数 2.1.2地区分布各乡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蓉江街 办、凤岗镇、东山街办发病居多,占发病总数的44.06%。其中蓉江街办543例,东山街办423例,凤岗镇318例,龙岭乡249例,龙回镇127例,三江乡145例,唐江镇213例,赤土镇96例,朱坊乡99例,太窝乡69例,浮石乡82例,龙华乡69例,镜坝镇89例,横市镇51例,横寨乡41例,十八塘乡69例,坪市乡71例,大坪乡26例,麻双乡55例,隆木乡24例,潭口镇25例,不明乡镇30例。见图2。 图2各乡镇(街道)病例数 — 898—第32卷第6期赣南医学院学报 Vol .32NO .62012年12月JOURN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DEC .2012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 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 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 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 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 检索1995 年1 月1 日-2013 年6 月30 日期间PebMed 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 中国2007 和2008 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 年5 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 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该报告发表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 年1 月1 日-5 月1 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 年5 月2 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 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 验室证据(包括EV71、CV-A16 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若患儿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心肺并发症(如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归类为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其余则为轻症病例。 研究人员针对2008 年1 月1 日-2012 年12 月31 日期间,上报给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中,调取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数据,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证据情况以及感染肠道病毒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所纳入病例资料的气候、地域和人口基本资料统计信息。 研究共纳入7200092 例手足口病登记信息,2010-2012 年期间该病年发病率为1.2 例/1000 人- 年;其中,267942 例(3.7%)为经实验室证据确诊病例,2457 例(0.03%)死亡。

传染病考试题病例分析答案

卷1: 一.1.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2.①夏季发病,急性病程,高热,呕吐、腹痛、腹泻、抽搐;②查体:高热,血压低,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心率快,四肢发凉,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③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粪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红细胞; 3.①急性阿米巴痢疾;②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③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4.①粪培养+药敏试验;②粪找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③血常规+生化,肠道病毒检测;④特异性核酸检测;⑤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 5.①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匹美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②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抗休克治疗;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适当退热及物理降温;④消化道隔离至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二.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①青年患者,急性病程,无服药史;②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食、小便呈浓茶样;③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轻度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④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血HBsAg(+); 3.①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②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病); 4.①凝血功能、尿常规、粪常规检查;②其他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及CMV、EBV标志物检查;③甲胚蛋白(AFP)监测;④腹部B超或

CT;⑤必要时肝穿刺活检; 5.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降酶、 退黄对症治疗;③补充维生素。 卷2: 一.1.水痘; 2. ①学龄前儿童,急性起病;②发热1天后出现皮疹;③头颈部及 躯干红色斑丘疹及水疱,可见溃破,疹间皮肤正常,咽部可见水疱; ④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3.①麻疹;②风疹;③猩红热;④药物疹或手足口病; 4.①疱疹刮片;②病毒分离;③血清学检查; 5.①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②避免皮肤 抓伤,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甲紫;③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 ④退热,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 二.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伤; 2. ①患者症状:发热、身目黄染、恶心欲吐;②查体:巩膜黄染, 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区叩击痛(+);③辅助检查:肝功能异常,EB 病毒(+); 3.①肝炎;②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③伤寒; 4.①肝炎病毒检查;②外周血细胞形态及性质分析;③血培养; 5. 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抗病 毒、保肝治疗;③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2020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总结范文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总结范文 面对手足口病的疫情,区委、区政府、区卫生局、区教育局等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快速反应、有效应对、科学防控,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3月25日区卫生局召开区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会议,会议上王笃峰局长传达了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全区的防控工作,重点强调了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贯彻各手足口等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指出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手足口病、麻疹等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容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暴发,群众关注程度高,社会影响程度大,波及范围广,防控工作关系民生。二是加强监测,规范报告,提高传染病预警预测能力。三是强化培训,规范诊疗,努力提高传染病救治水平。四是全面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水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五是加强部门协调,实行联防联控,形成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合力。各级各单位要加强与教育、宣传、农业、工商、 __等有关部门合作,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防控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联动,要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协同做好联防联控工作。六是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

报刊、宣传画册等各种宣传手段,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4月25日区委、区政府在雷健民副区长的主持下,召开了有区卫生系统、教育系统、乡镇分管乡镇长参加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会议上分析了我区的手足口病疫情,强调了手足口病的防控是当前疾病控制的首要任务,对防控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公布了咨询电话,实行责任包干制。在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中,分管区长靠上抓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现场督导,多次召开调度会,协调各部门防控工作的开展。保障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迅速调整了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局调整了XX区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副区长雷建民任组长,区旅游局局长张义岭、区卫生局王笃峰副主任,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导小组、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全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导小组,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的技术指导及相关标本采集的指导;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医疗救护的诊断、治疗技术指导。宣传教育指导工作小组负责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消杀组负责疫点的消毒处理. 落实手足口病防控关口前移措施,是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关键。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 第一条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二条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三条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 第五条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见附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第六条医疗机构根据患儿病情,要求患儿居家或住院治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XX地区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XX地区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9T15:48:12.6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1期作者:党亚兰[导读] 研究分析在XX地区中手足口病(HFMD)聚集性病例相关的流行病学 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0107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XX地区中手足口病(HFMD)聚集性病例相关的流行病学。方法:回顾性分析XX地区2017年HFMD聚集性病例的相关资料,施予流行病学调研,并找出各类影响因素。结果:所有聚集性疫情都产生在托幼机构中,年纪3-4周岁较易产生。病例均值12例,连续时间均值10d。在各个托幼机构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率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示范最小,民办最大;扩散情况比较 有明显的差异,P<0.05,示范最小,二级最大;在患病密度中,托班最大。结论:托幼机构为HFMD聚集性患病的关键场合,且其大多产生在托班、小班中。尽早施予防范能够阻碍疫情有所扩散,应增强对二级托幼机构等实施防范与引导。 关键词:分析;手足口病;调查;聚集性病例;效果 HFMD为由于各类肠道病毒而引发的病症,其大多产生在年纪低于5周岁的幼儿中。HFMD具备极大的传染性,且较易产生扩散,在易感人群汇集的托幼机构中较易产生疫情。为此,对这类疫情施予高效的防范尤为关键[1]。鉴于此,本研究为了分析在XX地区中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相关的流行病学,选出XX地区2017年HFMD聚集性病例,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基础资料、方法 1.1来源 所有HFMD病例都来自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托幼机构中的相关资料与聚集性病例等都来自于各个社区保健科开展调查后所报告的内容。 1.2聚集性病例 聚集性病例为在一周,在某一托幼机构中,产生多于5例HFMD病例;或是发生2例/班;在某一村镇中,产生多于3例HFMD病例;或是在某一家庭中,产生多于2例HFMD病例。 1.3调查方式 借助XX地区中聚集性疫情相关调查问卷与HFMD个案表搜集各类讯息。 1.4样品搜集及监测 在实地实施流调期间,搜集新兴产生病例自身的肛拭子、咽拭子等相关样品,在2h中,在试验室中对real-time RT-PCR型病毒核酸实施监测。 1.5数据分析处理 此次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19.9,对疫情相关情况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时,选(%)代表。对比、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有差距,表明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结果 2.1疫情相关情况 在XX地区中,总共产生30起HFMD聚集性疫情,都产生在托幼机构中,总共262例病例,没有产生死亡。病例最低、最高占据3例、21例,病例均值12例。疫情连续时间最少、最多占据2d、18d,连续时间均值10d。 2.2各类影响因素 2.2.1托幼机构特性及产生频率 在XX地区中,总共72处托幼机构(私立、公立),公立主要就有示范、二级、一级。所有疫情产生在总共72处托幼机构中,这类托幼机构依据级别进行分布,在各个托幼机构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率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示范最小,民办最大,详情如表1。 表1 托幼机构特性及产生频率(n) 2.2.2疫情依据扩散班级进行分布 扩散情况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示范中的疫情都把控于1个班级中且不具备扩散是100.00%,其二为一级,不具备扩散的占比是86.67%,其三是私立,不具备扩散的占比81.25%,二级不具备扩散的占比最小,疫情牵涉多于2个班级的比重大于其余级别,详情如表2。

2009年东丰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

2009年东丰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 发表时间:2011-08-26T09:34:0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侯佐东李勇李仁波[导读] 为了解东丰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侯佐东李勇李仁波(东丰县疾控中心吉林辽源136300)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077-02 【摘要】目的为了解东丰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09年全县手足口病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年比去年同期发病明显高,全县累计报告463例,发病率为122.0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7月份,发病188例,占总发病数的40.60%,农村344例,占总发病数的74.30%,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男性233例,女性230例,男女比为1.01:1,患者最小8个月,最大25岁,1—7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共发病393例,占总发病数的84.88%,尤其是4—5岁儿童最多,占102例,幼托儿童270例,占总发病数的58.32%,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主要发病年龄段是1—7岁的幼托儿童,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呈单峰型,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幼托儿童居多应重点防控。做好幼托机构的综合防控措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了2009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东丰县手足口病患者,共计463例。 1.2 调查方法采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软件和SPSS1 2.0系统软件,对东丰县2009年1月1至2009年12月31日的手足口病的个案信息按发病时间、现住址、年龄、性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通过全县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463例,发病率为122.04/10万,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男性233例,占50.32%;女性230例,占49.68%,男女性别比例为1.01:1。 2.2时间分布 2009年2月3日出现首例患者,2月4日到3月20日之间没有新病例出现,2月4日到6月13日期间是散在发病,6月13日到9月17日期间是持续高发阶段,尤以7月份发病数最多,达顶峰为188例,9月17日到11月11日是相对回落阶段。11月12日至12月31日无病例发生。 2.3 地区分布 2009月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全县14个乡镇手足口病发病前5位的是三合乡59例、沙河镇50例、黄河镇43例、东风路42例,横道河镇42例,共计236例,占50.97%,其他乡镇合计227例,占49.03%。农村344例,占总发病数的74.30%,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城乡结合部高于其他地区,发病前3位的三合乡与梅河口市相邻,沙河镇与磐石市相邻,黄河镇与梅河口市相邻。 2.4 人群分布 2.4.1年龄及性别分布全县累计报告463例患者中,男性233例,女性230例,男女比为1.01:1,患者最小8个月,最大25岁,发病主要年龄段为1—7岁,共269例,占总发病数的58.10 %,其中男202例,女191例,尤以4—5岁儿童最多,占102例,占总发病数的22.03%,7岁以上为64例,占总发病数的1 3.82%,其中男29例,女35例。 2.4.2职业分布全县累计报告463例患者中,幼托儿童270例,占总发病数的58.32%,散居儿童139例,占总发病数的30.02%,学生52例,占总发病数的11.23%。其他2例。幼托儿童居多。 3 讨论 从时间分布来看发病主要集中在6、7 、8、9 月份,其中7月份为发病高峰,9月份以后疫情逐渐减少。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因为夏季特有的气候特点为该病的盛行提供了条件。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发病的高峰季节,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由于低年龄组的儿童好动、不注意卫生或机体抵抗能力下降,便容易感染发病。另外今年雨季较多也为病毒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温度和湿度。 发病人数前3位乡镇是三合乡、沙河镇、黄河镇,由于以上3个乡镇与临近外市县接壤,人员流动频繁,不少儿童在临近市县幼儿园入托,缺少我县与外市县的互相沟通及联动机制,管理不能协调到位造成了本病的接触感染机会增大,引起大面积扩散。 主要发病年龄段是1—7岁,尤以4—5岁儿童居多,4—5岁以下儿童容易发病,这可能与体内的免疫力低有关。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发病机率相对小,而婴儿随年龄的增大,从母体带来的抗体逐渐减少,加之本身的抗病毒能力较差,因此发病可性也逐渐增大,机体缺乏保护性机体可能是低年龄组儿童高发的主要原因。 从人员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患儿集中在托幼机构,此类地点人员集中,免疫力低,交叉感染率高,易于发病。从人员家庭卫生状况分析,大多患儿生活在农村,卫生条件差,家长大多对儿童护理不到位,发病后的不及时就诊。手足口病发病涉及的私营幼托机构均多于公办幼托机构。由于部分幼托机构特别是中小幼托机构、设施简陋,居住和生活环境、卫生差,通风条件不良,教室同寝室公用,公共场所及大型玩具的消毒未落实,登记不完善,生活用品的消毒不规范。另外部分幼托机构学生晨检、午检、因病缺勤追访与登记制度不十分完善,登记不够详细、不规范,大部分幼托机构特别是中小幼儿园无专职、兼职保健医生。不能做到传染病的早期排查。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最主要方法是学校及托幼机构加强晨检、午检、因病缺勤追访与登记,发现手足口病立即隔离治疗,加强日常通风消毒工作。注意个人及护理人员的卫生,及时治理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建立健全与邻近市县的横向联防联控机制,全面通过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宣传手足口病防疫知识和预防方法,使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医院应提高诊疗水平,以减少重症病例发生。 参考文献 [1]范晨阳.2008年北京市幼儿家长手足口病认知状况调查[M].中国健康教育,2009,25. [2]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3]杨延民.肥城市254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12):684.

手足口病诊治

手足口病诊治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病。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一、流行概况 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 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1959年提出HFMD命名。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我国台湾、天津、山东均曾发生手足口病流行。 二、病原学 20多种肠道病毒可致 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等型,B组的2、3、4等型。埃可病毒4、6、9、11等型。肠道病毒71型(分为A、B、C 3 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C2、C3、C4亚型)等。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耐酸,在PH3.5仍然稳定。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有抵抗力,20%乙醚、4℃作用18h,仍保留感染性(病毒结构中不含脂质)。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能使其灭活。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病毒特征 属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无外壳、正20面体、直径20-30nm、单链RNA 三、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流行间歇和非流行期: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 四、传播途径 粪-口消化道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经水或食物传播? 五、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患者主要为儿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85%~95%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最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易惊和肢体抖动,临床体征最常见的是高热、呼吸频率增加、肌力下降和血压升高,患者的血常规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血糖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平均水平升高,入院后20例(91%)收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但是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距离入院的中位时间仅有1d。结论手足口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病情进展迅速,一旦出现心肺功能受累,预后差。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近10余年来在亚洲地区多次爆发流行,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患儿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好,但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甚至出现死亡个例。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住院治疗的568例临床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352例(62%),女216例(38%),年龄2个月~13.6岁,平均月龄为(25.3±19.6)个月,其中≤3岁者486例,占85.6%,死亡22例(3.9%),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0.5%)。 568例患者均有发热和皮疹,部分患儿伴有咳嗽、咽痛、食欲差、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肢体抖动,肌阵挛、共济失调、甚至昏迷。 1.2方法 1.2.1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心肺功能受累的表现为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1.2.2研究内容:收集死亡病例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主要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 2结果

2016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2016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2016年3月14日8:30AM,通过疫情网络信息系统审核发现**县寸石镇太上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4例,3月15-16日**县人民医院又报告该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3例。我中心应急办立即给领导汇报了疫情相关情况,中心领导马上向县卫生局报告了疫情。经研究:专家一致确认这是疫情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令疾控中心立即派遣流调专业人员赴疫情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疫情状况,落实防控措施。3月17日8:30AM,县CDC派遣唐清益、颜琳琳等5人分别前往县人民医院和寸石镇太上村疫情搜索疫情,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置。经调查3月9--15日寸石镇太上村陆续发生7例手足口病,他(她)们分别是伍恩泽、伍智杰、伍诗涵、伍嫣然、伍焱、伍孜然、刘佳铮,均为县人民医院住院病人。其中伍智杰、伍诗涵是同胞兄妹,伍嫣然、伍孜然是同胞姊妹。所有7名患儿均居住在一个院落,属邻里关系,平时玩耍相当密切。流调人员赶到后,一边开展流调,一边指导患者家庭消毒。3月18日县流病科向市CDC流病科进行了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汇报,市CDC流病科科长王晖科长等专家组一行于当天上午立即赶到现场,进行了病例搜索和处置措施的落实。现将本次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寸石镇太上村属丘陵地貌,距**县城约22KM,距寸石镇卫生院院约5.0KM,有一条省级公路与该村相通,交通比较方便。全村总人口1380人,总户数为397户,共有14个村民小组。其中0-6岁儿童为107名,5岁以下儿童为98名。村内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人员约600余人。在家人员主要从事种田、种菜、养殖、建筑、运输等行业,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生活饮用水为本村自建集中供自来水。当地群众卫生习惯一般,院落拥挤,环境卫生较差,但平时无饮生水习惯。该村设村卫生室一所,从事村卫生室工作10余年,日常防保工作比较扎实,特别是预防接种工作深受群众欢迎。本次疫情发生前一周内该村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村内设有小学一所,全校共有学生243人,其中学前班一个,就读学生38名;邻村**村有幼儿园一所(慧星幼儿园)园内共有幼托儿童70人;据该园负责人报告,该园今年以来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且幼儿园狠抓卫生和消毒工作,坚持每日一清扫,对课桌椅玩具每周消毒两次。 二、首发病例诊治经过

幼儿园手足口病疫情初次调查报告

***幼儿园手足口病疫情初次调查报告 ***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从5月29日至6月4日发病8例,1例住院治疗其余7例均在门诊就诊并居家隔离治疗,无重症病例,幼儿园已采取停课等防控措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2013年6月3日9:36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幼儿园报告,该园小班出现4例手足口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上午派出专业人员同教育局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调查处理。 一、基本情况 ***幼儿园位于***路1号,是一所公立幼儿园。现有5个教学班161名幼儿,其中大1班32人、大2班30人、中1班31人、中2班34人、小班34人。在岗教职工23人(含保教人员15名,食堂工友3名,其他工作人员5名),幼儿每天中餐在园内就餐,食堂、园内卫生尚可,教室通风一般。 二、发病情况 经调查核实,***幼儿园首例从5月29日开始,至6月4日发病8例,详见下表: 发病时间29/5 30/5 31/5 1/6 2/6 3/6 4/6 合计发病人数 1 0 0 2 2 3 0 8 (人) 病例分布在小班,均为3岁幼儿,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8名幼儿均有手、足、口腔、臀部、下肢部位中一处或多处不同程度的斑丘疹、疱疹和溃疡,其中7名儿童伴有发热,体温37.5-39.0℃。无重症病例,除1例住院治疗外,其余7例均在门诊就诊并居家隔离治疗。 三、实验室检测 4例病例进行了血常规检测,1例白细胞计数增高,3例正常,2例中性比率偏高,2例正常。

6月3日采集5份肛拭样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6月4日 15:47检测结果反馈,5份样本柯萨奇A16型(CoxA16)病毒核酸阳性。 四、调查结论 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结果分析,这是一起由CoxA1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五、防控措施 1、要求幼儿园密切注意观察疫情动态,加强晨检、午检工作,凡发现发热、皮疹幼儿,及时通知家长送到正规医院就诊。 2、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包括地板、桌椅、板凳、儿童玩具、用品等。 3、保持室内通风换气,经常暴晒或清洗消毒幼儿常用被褥、毛巾等生活用品。 4、建议幼儿园小班采取放假10天的措施,时间从6月4日-6月14日。 5、召开家长会,告知幼儿家长目前学校发病情况及采取的防控措施,向家长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及时报告幼儿的健康状况。 6、发病幼儿必须治愈后才能返校。 7、幼儿放假期间,学校须安排人员每天收集发病幼儿的信息(包括新增病例数、治愈病例数、治疗及康复病例数等),并将全校信息收集汇总后于当日16时前报县疾控中心和教育局。 ***卫生局 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

儿科诊疗常规(全)

儿科诊疗常规 目录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感冒 2、咳嗽 3、支气管炎 4、哮喘 5、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消化系统疾病 1、呕吐 2、鹅口疮 3、厌食 4、腹泻 三、传染病 1、水痘 2、幼儿急疹 3、流行性腮腺炎 4、手足口病 5、甲型HINI流感

感冒 【概述】 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为“伤风”,是由于外邪侵犯卫表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流涕、喷涕、咳嗽为主要症状。“感冒”首见于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书中。 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一般于四时感受六淫之邪,病情轻,不流行者,称普通感冒或四时感冒。若感受时行疫毒之邪,病情较重,具传染流行性,则称为时行感冒。其主要病机是六淫之邪以风邪为主或时行疫毒之邪侵犯肺卫,使卫阳被遏,肺失宣肃。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本篇所述仅限于上呼吸道感染。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要点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2.类证鉴别 (1)很多疾病的初期均可见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由于外邪侵犯肺卫引起的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如:咳嗽、肺炎及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但逐渐出现喘憋痰鸣或见皮疹,仔细观察不难鉴别。

(2)鼻渊: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时间久为特征,始终以鼻部的症状比较突出,没有感冒的表症如恶风、发热、肢体疼痛、咽痛等。 (二)西医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 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及腰背酸痛。 2 血象: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减少。 【辨证】 1风寒感冒证 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少量稀白痰,口不渴,咽不红,精神困倦,年长儿可诉头痛,肢体疼痛,舌淡,苔薄白,指纹深红,脉浮紧。 2风热感冒证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黄涕,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或见乳蛾红肿或化脓,口干而渴,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伤暑感冒证 身热不扬或发热有汗,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舌质红,苔薄白厚或腻,脉数。 4.体虚感冒证 1气虚感冒证 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2阴虚感冒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微汗或无汗,心烦少寐,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 5.兼夹证 (1)夹痰证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厚腻,脉浮滑。 (2)夹滞证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五心烦热,夜卧不宁,舌苔白或微黄厚腻,脉浮滑。 (3)夹惊证 见惊惕不安,夜眠啼叫或哭闹,舌尖红,脉弦浮滑。 【治疗】

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01T16:57:17.1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雷雨董薇 [导读] 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 雷雨董薇(房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北房县 442106)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018-02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分析1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3岁以下患儿占75%。男性(65%)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高于城镇儿童,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0 %)。发热 170例,多数以不规则热、低热为主,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 d内。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2.5%)。经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此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是发生于儿童和婴儿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1982年在我国首次报道,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及CA16等多种病毒引起。在我国已经被纳入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我县近年也出现手足口病流行,1989年5月~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患者198例,现将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8例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的诊断标准。普通病例198例,病程3~14d,平均5d。 1.2方法 分析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治疗及转归。 2 结果 2.1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 本组患儿年龄 4个月~12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其中3岁以下 149 例,占75 %。小于1岁24例,1~2岁45例,大于2岁但小于3岁80例,3~6岁35例,6以上岁14例。男129例( 65%),女69例(35%)。城镇儿童49 例(25%),农村儿童149例(75 %)。家庭或同一村23例,占12%。 2.2临床表现 发热 170例,多数呈不规则热发热,其中37.5~38℃ 129例(76%),高于38℃但≤39℃ 39例(24%),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d 内,其中发热时间小于24h 88例(52%),24~48h 51例(30%),>48 h但≤72h 21 例(12%),大于72 h 10例(6%)。198例患儿均有皮疹(100 %),主要分布在手、足、口部90例(45%),分布在手、足、口、臀部80 例(40%),分布在手足部20例(10%),少数分布在口腔黏膜或臀部10例(5%)。皮疹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24h后转为疱疹,典型者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性皮疹,直径多在5mm左右,疱液清澈透明,周围绕以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轻度痒感,表面较厚,不易破溃,≤3岁的患儿多发生在臀部和膝部,以红斑和丘疹为主,臀部皮疹严重者左右对称。一般在1周内消退,无色素沉着,不留痂,位于口腔黏膜的皮疹呈疱疹或小溃疡。皮疹消退时间为平均5d。伴流涕95例(48%),咳嗽58例(29%),呕吐4例(2%),腹泻5例(3%)。无重症患儿。 2.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少于4×109/L 2例(1%),大于10×109/L 5例(2.5%),余病例正常。50例行心电图检查均正常,70例行胸部X线检查提示支气管炎6 例(3%)。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127例送CDC检查检出EV71及CA16病原体。 2.4 治疗及转归 治疗措施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①收入感染病区隔离治疗;②嘱患儿注意休息,食用清淡食物,加强营养,做好各项护理,防止交叉感染;③予利巴韦林、清开灵等药物抗病毒及清热解毒治疗;④对有呕吐、腹泻等患儿予止泻、止吐治疗;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50例住院时间平均5d,均治愈(100%)。余在门诊治疗,经追踪调查均治愈。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有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亦可引起该病[1]。患儿及健康携带者为传染源,可通过粪口途径或通过唾液飞沫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亦可引起传播及流行[2,3]。大量临床资料报道该病有局部爆发流行可能,婴幼儿为主要感染人群。发热及手足口及臀部出现丘疱疹为典型特征,部分病人合并出现脑炎、肺炎、及心肌损害,但总发生率不高[4] [5]。本病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本组中3岁以下的患儿占75%,男性发生率(65%)明显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发生率(75%)高于城市儿童(25%)。本资料198 例患儿均有皮疹,大部分病例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少数仅分布在手足部(10%),口腔黏膜或臀部(5%)。普通病例(100%)症状较轻,一般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症或疱疹为主,因此门诊医师接诊时应注意口腔黏膜是否疱疹或小溃疡,以免漏诊。另外,大部分(86%)患儿发热,呈不规则热,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低热为主,少数病例伴随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应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我省曾因此出现漏诊病例。实验室检查方面,少数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儿的分泌物或粪便,传播快,第1周内传染性最强。病毒主要经粪、口及呼吸道途径传播,接触可传染病毒。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我院感染病区,有标准病房,有标准消毒施,患儿的生活用品及污物等均严格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避免了交叉感染。本资料示,我县手足口病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本组平均住院时间 5d,治愈率达100%,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普通病例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 [2]HoM. Enterovirus 71:the virus,its infections and outbreaks[J].Microbiol Immunol Infection,2002,3(4):205-2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