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而来

1937年8月25日,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实行全国抗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四、改革政治机构: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定抗日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五、抗日的外文政策: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以有钱出钱和没收汉奸财产作抗日经费为原则。经济政策是: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提倡国货,改良土产;禁绝日货,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七、改良人民生活: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的家属,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救济失业,调节粮食,赈济灾荒。八、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同日,中共中央发布了改红军为八路军的命令:

“南京已经开始对日抗战,国共两党合作初步成功。为着实现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推动这一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战争,我们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着将:

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合编为陆军第一一五师,以林彪为该师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等部,合编为陆军第一二0 帅,以贺龙为师长,萧克为副师长;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陕甘宁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等部,改编为陆军第一二九师,以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以上各部改编后,人员委任照前总命令行之。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

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同年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下辖三个师。曾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太原会战、在日本占领区内发动民众一同进行游击战,设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陆敌后战场

的主力。根据资料,至1944年5月,八路军对敌作战7.4万次,歼敌79万馀人;至1945年8月,八路军已发展到90多万人。改名后,除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式命令称第十八集团军外,传统习惯上一律称八路军。

194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八路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初期部队作战序列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参谋处处长:彭雪枫

政训处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

驻太原办事处主任薄一波、西安办事处主任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南京办事处主任周恩来、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新疆办事处主任邓发、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武汉办事处主任王明、重庆办事处主任王若飞、

正规编制有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留守兵团。

115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

343旅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

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

一营营长刘正、二营营长曾国华、三营营长梁兴初

连长杨西彬

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参谋长彭雄

344旅

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

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

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

一连指导员:黄薇

独立团

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

115师随营学校

校长孙毅

120师

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

358旅

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

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

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贺炳炎、政训处主任刘道生;

359旅

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唐子奇;

717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晏福生、参谋长欧阳家祥;

718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帅荣;

教导团

团长彭绍辉、政委刘型;

129师

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

385旅

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唐天际;

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

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

386旅

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政训处主任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

771团团长徐深吉、政训处主任吴富善、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

772团团长叶成焕、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

教导团

团长张贤约

陕甘宁留守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留守兵团辖:第1、2、3、4、5、6、770团和保安部队;

八路军部队的发展

八路军的主要战役战斗

115师主要战役战斗:

平型关大捷、广阳战斗、汾离公路三战三捷、陆房突围、梁山战斗、温塘战斗、町店战斗

晋察冀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冀中“五一”反扫荡战役

山东纵队主要战役战斗:

孙祖战斗

山东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郯城战斗

冀鲁豫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120师主要战役战斗:

雁门关外战斗、晋西北收复七城、齐会战斗、陈庄战斗、上下细腰涧战斗、百团大战

129师主要战役战斗:

阳明堡战斗、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再度携手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8月25陕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按战斗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改编后,八路军各级将领按照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原则,先后被国民政府授予了相应的军衔,他们中:

朱德(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八路军副总司令)、叶剑英(八路军参谋长)、林彪(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一说1938年1月挂少将军衔)、贺龙(八路军120师师长)、萧克(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刘伯承(八路军129师师长)、宣侠夫(八路军总部总参议,一说少将军衔)等被授予过陆军中将军衔。

八路军其他主要将领中,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指挥部参谋长)、聂荣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徐向前(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周昆(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后携款脱队)、周士第(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倪志亮(八路军129师参谋长)、陈光(八路军343旅旅长、后代理师长)、周建屏(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徐海东(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黄克诚(八路军344旅副旅长)、卢冬生(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八路军358旅副旅长,后旅长)、陈伯钧(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后旅长)、王宏坤(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王维舟(八路军385旅副旅长)、陈赓(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再道(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等被授予过陆军少将军衔。

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虽然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编制问题上毫不松口,但是对于这些主要将领的军衔,蒋介石还算是大方,据说对八路军、新四军将领的军衔问题有这样一个相对的原则:改编时候授的军衔原则上不低于部分将领在1927年(包括1927年)之前拥有的军衔,例如朱德、刘伯承、贺龙就曾经获得过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叶剑英、叶挺、宣侠夫等也有过陆军中将军衔;这从表面上看的确是照顾了这部分高级将领的历史资历的,其实这只是蒋介石笼络人心的一贯手段罢了。然而就是授予军衔这种笼络人心的手段对蒋介石来说

也是“临时的”,随着八路军的部队发展和壮大以及蒋介石的顽固反共立场,八路军将领再也未被国民政府授予和晋升过军衔!

在整个抗战时期,八路军前线各级指挥员除林彪、罗炳辉、徐海东、彭雪枫、周昆等因为工作需要佩戴过军衔,其他将领几乎均未佩戴军衔领章,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党不承认国民政府历史给我军将领临时授予的各级军衔,其实这时候的军衔一般本人都清楚,主要见于履历表和相关工作报告中。

1938年3月八路军120师给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提交了一份120师营以上干部的履历表,从这张履历表上我们可以看到: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为中将军衔;120师参谋长周士第、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359旅旅长陈伯均、副旅长王震、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为少将军衔;120师参谋处长彭绍辉、359旅参谋长郭鹏、385旅政治部主任谢扶民、715团团长王尚荣、716团团长贺炳炎、770团团长张才千、支队长宋时轮等为上校军衔。

1938年底,八路军115师提交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担任团长的杨勇和杨得志也被提到有上校军衔。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获得过军衔的高级将领只是少数人,此外还有部分人由于需要经常与国民党打交道或搞统战工作,也被中共自己临时授予了相应的军衔或以相应军衔的身份。他们中有:

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周素园(少将衔)、童陆生(少将衔)、张克威(少将衔)等。

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少将衔)、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李克农(少将衔)、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张云逸(少将衔)、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钱之光(少将衔)、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王凌波(上校衔)、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伍修权(上校衔)等。

在国统区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有相应的军衔,如叶剑英领导下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参谋处的张爱萍、聂鹤亭、李涛、边章五、张经武等高级参谋也曾经被临时授予少将军衔。1938年罗炳辉以八路军副参谋长的身份在武汉协助叶剑英等开展工作时,也以少将军衔的身份参加统战活动。

1938年春国民政府军委会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师以上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联席会议,八路军总部派出了8人参加这次会议,他们是彭雪枫(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代表八路军总部,少将衔)、周昆(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少将衔)、边章五(代表八路军120师,少将衔)、张经武(代表八路军129师,少将衔)参加参谋长会议;罗瑞卿(以八路军总部政治部组织部长名义,上校衔)、张爱萍(以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名义,上校衔)、欧阳毅(以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副主任名义,上校衔)、谭政(以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身份,上校衔)参加政治部会议。

八路军的历史由来

八路军--原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抗战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是广东地方军阀部队(李济深的旧部),陈济棠曾任第八路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子师:第五十九师长余汉谋,第六十二师长香翰屏,第六十三师长李杨敬,该部番号后被蒋介石撤消。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地称这支部队为“八路军”。

红军改编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西安行营代主任蒋鼎文、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电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彭正副总司令。李宗仁、白崇禧贺电“望东指之旌旗,赋同仇而御侮,歼朔方之倭寇,复失地以奏功”。蒋鼎文贺电“率部抗敌,壁垒新增。行见马肥苜蓿,壮秋塞之军容;酒熟葡萄,励沙场之斗志。扬我国威,挫彼寇焰,河山还我,指顾可期”

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经过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同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叶挺军长在全军参谋会议上作报告

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在大江南北河湖港汊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扣,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军部领导人遇难。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的罪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

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25日,新四军军部正式成立,全军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共九万余人。同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组成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同时组成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加强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先后成立苏中、淮南、盐阜、淮海、淮北等军区。以后,新四军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战争,不断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屡次进攻,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共歼日伪军三十一万七千余人。1945年8月,新四军已发展到三十万余人,配合全国各地的军队举行大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与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等一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同年,《新四军军歌》诞生。

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周子昆被叛徒刘厚总(副官)杀害杀害。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7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了党的绝对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和伪军听从蒋介石的命令,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新四军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到9月2日,共解放县城40座,重要集镇400余个,歼日伪军2.8万余人,占领了武汉外围和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的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后又任命罗炳辉为第二副军长。9月,根据中共中央在同国民党和平谈判中作出的重大让步,新四军在浙东、苏南、皖南的部队分别撤到长江以北。10月,执行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并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部分主力和留在山东的八路军部队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仍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在此期间,新四军第3师开赴东北,第5师与八路军第359旅、河南军区组成中原军区,调离新四军的建制。1947年1月下旬至2月3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以及所属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至此撤销。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

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

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1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降书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

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著名战役:

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1937年8月9日,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8月13日,日军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国民党政府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余万人抗击,初战获胜。从8月23日起,日军多次在长江口登陆,攻击守军左翼,遭顽强抗击。随后,日军逐次增兵,加强上海派遣军的力量。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9月11日以后,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伤亡惨重。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守军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从此,全国进入了抗日战争。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中旬,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9月23日,第115师派出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地区活动,以钳制和打击增援平型关之日军。24日夜,又以3个团的兵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等待来犯之敌。25日7时许,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全部进入设伏地域,八路军预伏部队居高临下,迅速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乱了日军的指挥系统,敌军的车辆自相碰撞,人仰马翻,乱成一团。这时,我军战士勇猛地冲向公路,对敌实行分割围歼,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经过一天的激战,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忻口战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从1937

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今属枣庄市)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1938年3月23日,濑谷支队主力沿台枣支线向台儿庄阵地突进。此时,第五战区为确保台儿庄阵地,以拱卫徐州,进行了部署调整。24日,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27日,濑谷支队主力一部突入北门,第31师与敌展开拉锯战,守军伤亡甚重。28日,突入台儿庄的日军被第31师围攻,敌方损失甚重。29日,日军第十师团长命濑谷支队迅速击败台儿庄附近守军,同日,在徐州督战的蒋介石也下达了死守台儿庄的命令,命令说“如果失守,不特全体官兵应加重惩,即李长官、白副参谋总长、林次长亦有处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遂令第2集团军死守台儿庄阵地,并再次严令庞炳勋部南下,协助第2集团军解决台儿庄之敌。至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围歼被围之濑谷支队。战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军突围至峰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大部被歼。台儿庄战役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共歼日军1万余人。此次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全国抗战的又一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这次战役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百团大战历时5

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抗日战争重大记事

1937年

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7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致电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进行抗日斗争,并代表红军战士请缨杀敌。同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前往庐山会见蒋介石,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全民族抗战的诚意。在中国共产党的敦促和全国人民的压力下,蒋介石于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称“准备应战”。

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8月13日—11月12日淞沪会战。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250架,投入战斗。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迷梦。

8月22日—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作出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制定了《抗日救国

十大纲领》。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艰苦的持久战。会议要求我党我军应站在抗战的最前列,坚持抗日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并同意设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师定员为1.5万人。

129师师长刘伯承120师师长贺龙115师师长林彪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9月11日改称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11日改称副总司令),叶剑英为参谋长。随后,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9月13日—11月8日太原会战。会战过程中,中国军民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尽管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在作战指导上有严重失误,致使战役全局陷入被动,以至太原失守,但它仍不失为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于平型关伏击日军,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其全部辎重车辆,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0月12日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中共中央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人。

1938年

2月3日—5月19日徐州会战。会战期间,双方均投入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取得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给敌人以有力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日军虽打

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被打破。

6月12日—10月27日武汉会战。会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中国军队共毙伤敌近4万人。武汉会战使日本的战略进攻被迫停止,以主力回师占领区对付游击战争,从此,正面战场压力减轻,敌后战场日显重要。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9年

10月25日—12月8日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扫荡”。边区军民奋起反击,共作战108次,毙伤敌军4000余人,击毙了日军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取得反“扫荡”的胜利。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这次反共高潮,以国民党顽军向山西新军、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豫地区发动的三次大的军事进攻为主要标志。八路军被迫奋起反击,至1940年4月,先后击溃各路来犯之敌。随后,我军主动提出与国民党军谈判,并达成休战协议。至此,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

1940年

3月30日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汪伪政权的正式成立,表明汪精卫集团完全沦为日本侵华的工具。4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瓦解敌军工作的指示》。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不断对敌开展政治攻势,仅据1942年至1945年夏的统计,就争取投诚反正的日伪军达18万余人。

8月20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这次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历时5个多月。在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46480人。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0月4日黄桥战役开始。在历时5天的战斗中,新四军打败了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歼其主力第89军、独6旅等1万余人,从而打开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

11月29日汪精卫在南京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次日,日本与汪伪正式签订《日华基本关系条约》。按照条约中的条款,将使中国完全由日本控制,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同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日汪所订非法条约完全无效。

1941年

1月4—13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军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但终因弹尽粮绝,除两千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被扣,项英遇害。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密令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领导全党全军在政治上进行坚决反击,在军事上作了迎击顽军新进攻的充分准备。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

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同时对日宣战。日军为巩固在中国的占领区,作为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加紧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国民党顽固派也加强对我根据地的封锁和围攻,使得我根据地日趋缩小,财政经济极端困难。为此,中共中央于17日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实行“精兵简政”。这对我党我军渡过难关,坚持敌后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1942年

2月25日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始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

5月31日,远征军因战局逆转而开始撤退。至8月初,一部退到印度(改称驻印军),一部撤至滇西边境。

5月1日日伪军5万余人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拉网大“扫荡”。经过两个月艰苦斗争,我军作战272次,毙伤敌1.1万余人。与此同时,我根据地也遭受严重摧残,仅在敌人“清剿”阶段,被打死打伤和抓走的群众即达5万余人。整个根据地被分割成若干小块,部队活动异常困难。

12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号召各部队学习359旅垦荒经验。大生产运动由此而全面展开。大生产运动为根据地军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6月18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调动部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我党我军坚持反顽斗争的一贯方针,在华北粉碎了李仙洲部对冀鲁豫边区和鲁南根据地的进犯,在华中全歼了进犯淮北根据地的韩德勤部,并沉重打击了进犯苏南、鄂豫皖根据地的顽军。同时,从华北抽调部分兵力增强陕甘宁边区的防御力量。由于我党我军态度强硬,措施有力,加之国内外的舆论压力,蒋介石被迫停止对陕甘宁边区的进犯,第三次反共高潮遂被粉碎。

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投入同盟国一方。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无援。

10月24日中国驻印军入缅对日军实施反攻。

1944年5月,驻守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也开始对滇西的日本占领军发起反攻。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两军会师于芒友。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

1944年

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各根据地军民不断歼灭日伪军,攻克敌军据点,开辟了一些新的抗日根据地。

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训军队的指示》。我军经过练兵运动,进一步加强了组织性和纪律性,增强了团结,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

1945年

1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争取胜利早日实现》的新年献辞。此后,八路军各部为执行“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任务,发动春季攻势,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

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号召解放区军民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和准备全面反攻。

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28日,日本政府表示,对《波茨坦公告》不予理睬。

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1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于9日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

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2颗原子弹。

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

6

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日本向中国投降

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抗日战争纪念馆

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包括中华民国在

内的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