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初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带习题与答案)

(完整版)初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带习题与答案)

(完整版)初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带习题与答案)
(完整版)初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带习题与答案)

讲义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 学前准背

1.常见化学元素和符号

2.常见元素化合价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口诀如下:“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 知识点梳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3类:

①物质状态的改变(气液固三态变化):

水的沸腾、水的凝结、衣柜里放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不翼而飞、病人输氧时钢瓶中液氧气化。

②物质外形的变化:

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砂石粉碎、小麦磨成面粉

③电、磁、声:

电磁现象、电热现象、灯泡发光、振动发声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蚀、酒的酿造、牛奶变质、矿石冶炼成金属、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照相底片曝光等等。(3)物理变化Vs化学变化:

A.铁锅生锈B.水的蒸发C.粮食酿酒D.酒精燃烧答案:B

例题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 冰雪融化

C. 灯泡发光

D. 石蜡熔化

答案:A

例题3.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炬成灰

B. 木已成舟

C. 铁杵成针

D. 滴水成冰

答案:A

例题4.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美酒飘香B.食物腐败C.切割玻璃D.水的沸腾答案:B

例题5.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属导电

B. 煤气燃烧

C. 干冰升华

D. 酒精挥发

答案:B

例题6.春节中的活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包饺子

B、看春晚

C、放烟火

D、贴窗花

答案:C

例题7.净化天然水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蒸发B.挥发C.过滤D.消毒答案:D

例题8.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蜡烛燃烧

C.黄金铸币

D.海水晒盐

答案:B

例题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气体逸出 B .有放热和发光现象产生 C.状态和颜色发生了变化 D .有其他物质生成 答案:D

例题10. 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B .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变化中有颜色变化,可判断发生了化学变化

D .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答案:B

例题11. 在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

A .食物腐败

B .钢铁生锈

C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D .灯泡通电后发光

E .木柴燃烧 答案:C 、D ;A 、B 、E

例题12. 分析下列变化,回答(1)~(4)的问题

A .电灯发热;蜡烛燃烧

B .水蒸气冷凝为水;酒精挥发

C .火药爆炸;水蒸发

D .食物腐烂;钢铁生锈

(1)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2)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3)两者均是化学变化的是 。 (4)两者均是物理变化的是 。 答案:(1)C (2)A (3)D (4)B

2.三个常见的化学变化 (1)盐酸滴在大理石上

现象:大理石逐渐变少,大理石表面冒出大量的气泡

反应方程:3222CaCO +2HCl CaCl +CO +H O ??

→↑

结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2)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方程:2232Ca(OH)+CO CaCO +H O ??

→↓ 结论: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 (3)镁带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反应方程:22Mg+O 2MgO ???→点燃

结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答案:D

例题14.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溶解性B.挥发性C.稳定性D.吸附性

答案:C

例题15.下列叙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①镁是银白色的金属;②酒精具有挥发性;③钢铁可能变成铁锈

④煤着火易燃烧;⑤汽油易挥发;⑥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答案:①②⑤⑥;③④

例题16.在下列现象的空格内填写:

A.物理变化B.物理性质C.化学变化D.化学性质(1)木炭是黑色的固体,这是木炭的

(2)木炭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是木炭的

(3)水加热到100℃变成蒸气,水发生了

(4)给水通直流电,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水发生了

(5)水冷却到0℃会结冰,这是水的

答案:B;D;A;C;B

例题17.氯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氯气溶于水,且氯气溶于水后能进一步跟水生成盐酸和具有杀菌作用的次氯酸,所以自来水厂常用氯气作消毒剂。

(1)以上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2)以上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3)以上描述属于氯气用途的是

答案:(1)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黄绿色,溶于水

(2)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能杀菌

(3)作消毒剂

4.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例题18.化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化学使人们生活变得更美好,以下不属于化学的贡献的是( )

A.制造人工骨骼、人造关节等

B.合成各种药物,用于治疗疾病

C.为建筑行业提供水泥、玻璃、合金材料等

D.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答案:D

例题19.用线段把下列左右两列的相关项目连结起来。

(1)化学A.进行拔牙手术

(2)医学B.高层建筑的受力情况

(3)生物学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为什么性质不同

(4)物理学D.蝙蝠会飞是鸟类吗

答案:(1)C;(2)A;(3)D;(4)B

三. 综合练习:

练习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照相底片曝光B.牛奶变酸C.燃放烟花D.矿石粉碎答案:D

练习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将小麦磨成面粉B.酿制葡萄酒

C.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汽化D.蒸发食盐水

答案:B

练习3.在下面这些事件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大楼的坍塌B.汽车燃料着火爆炸

C.房屋钢筋融化D.玻璃被击碎后到处散落

答案:B

练习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发光发热B.生成沉淀C.生成气体D.生成新物质答案:D

练习5.下列对物质各种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酒精可以燃烧B.镁带较软,可以折断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加热后会变成新的黑色粉末答案:B

练习6.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氢气具有可燃性

C.金属块沉在水底D.节日焰火五颜六色

答案:B

练习7.在下列各种活动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是( )

A.车辆在行驶中加速B.钢铁的防腐蚀

C.电脑软件的开发D.引起“非典”病菌的基因分析

答案:B

练习8.化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到各行各业,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 A.大洋深处发现“可燃冰”,研究其组成、性质及用途

B.探究金刚石的内部结构

C.利用空气中的氮气来制造氮肥

D.研究航天飞机在太空中的运动轨迹

练习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废铁、旧塑料等垃圾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B.食盐只能作为调味品,不能用作化工原料

C.化学只与化工生产有关,与生活没有关系

D.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答案:D

练习10.关于化学的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造福于人类的衣、食、住、行

B.化学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C.“变废为宝”正是化学神奇之处,说明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

D.化学只能制造“三废”污染,却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D

练习11.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填空:氨气极易溶于水,这是氨气的;将氨气加压降温,它会变成液体,这是氨气的;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在氨水中滴

入无色酚酞后变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这是氨水的,当你打开盛放浓氨水

瓶子的瓶盖时,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这是氨气的;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

性,这是氨水的。

答案: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练习12.镁带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热,留下白色粉末。

练习13.区别水和澄清石灰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物理方法是利用了两者的的差异;

而区别它们的化学方法是。

答案:密度;向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会变浑浊。

练习14.将酸滴在大理石上,发生的现象是。

答案:逐滴加入盐酸溶液,会看到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大理石会逐渐变少。

四. 课后作业:

作业1.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酒精擦去油污B.自行车轮胎“放炮”

C.酒精燃烧D.水变成水蒸气

答案:C

作业2.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镁带燃烧B.炸药爆炸

C.食品变质腐败D.用液态玻璃吹制玻璃仪器

答案:D

作业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把金属铜制成导线B.用冰保鲜食品

C.用酒精作为汽车的燃料D.把铝制成炊具

作业4.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可燃性B.氧化性C.硬度D.酸碱性

答案:C

作业5.下列对物质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红热的铜丝在空气中会变成黑色氧化铜

C.汽油难溶于水D.4℃时,水的密度最大

答案:B

作业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气体逸出B.有放热和发光现象产生

C.状态和颜色发生了变化D.有其他物质生成

答案:D

作业7.以下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鲸鱼是属于鱼类还是哺乳类B.铁为什么生锈

C.电炉发热的原理D.下一次月食的日期

答案:B

作业8.下列说法中,不科学的是( )

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D.经卫生部门检验合格的矿泉水中含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答案:C

作业9.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和的基础自然科学。

答案: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作业10.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都是属于化学的成就。

答案:造纸术、火药

作业11.完成下列表格

(2)浑浊,白色;碳酸钙和水

(3)大量的气泡,变少;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作业12.分析下列变化、指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酒变酸(2)木材燃烧(3)炸药爆炸(4)水结冰

(5)酒精擦去油迹(6)钢铁生锈(7)蜡烛燃烧(8)自行车轮胎“放炮”

(9)块状的大理石磨成粉末状(10)衣服晒干(11)纸张燃烧(12)牛奶变酸(13)照相底片曝光(14)燃放烟花(15)将小麦磨成面粉(16)酿制葡萄酒(17)蒸发食盐水(18)干冰汽化

答案:化学变化:1,2,3,6,7,11,12,13,14,16,化学变,4,5,8,9,10,15,17,18

作业13.请你描述什么是化学变化?再请你判断一下这些是化学变化吗?

木已成舟花香四溢蜡炬成灰滴水成冰火上浇油铁杵成针积沙成塔百炼成钢火树银花死灰复燃沙里淘金

答案:物理变化:木已成舟;花香四溢;滴水成冰;铁杵成针;积沙成塔;沙里淘金

化学变化:蜡炬成灰;火上浇油;百炼成钢;火树银花;死灰复燃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32S Al 、3AlCl 、23N Mg 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系。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时,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二、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三、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的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例题:在实验室里制氧气时常用氯酸钾作原料,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含义,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的质量不变,并说明实验程序和主要操作步骤。 解析:要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质量不变,就必须测定两个质量,一个是加到反应器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另一个是反应后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加到反应器中的2MnO 的质量可以在加入前测得,而反应后的质量,必须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将2MnO 分离出来才能测得。因此,整个实验便以如何解决2MnO 的分离为实验目的。 根据学过的知识,2MnO 不溶于水,而KCl 溶于水,由此可应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 (1)用天平称量31KClO g w 和22MnO g w ,混合均匀,放入大试管中; (2)组装成制氧气的装置,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 (3)待大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取出放入一小烧杯中,加水搅拌使KCl 溶解; (4)取一张滤纸对折后剪去多余部分,称量其质量为3w ; (5)用该滤纸做成过滤器,过滤(3)制成的液体,全部过滤完后,再用清水洗涤不溶物; (6)取下滤纸,小心干燥后称量,滤纸连同滤纸上滤出的不溶物的质量共为4w ; (7)将滤液蒸干称量其质量为5w ; (8)将收集到的氧气换算成质量为6w ;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相关知识要点】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解题思路方法】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方法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B.高粱酿酒C.轮胎爆炸D.金属导电 解题思路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进行逐项分析。 解高粱酿酒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分离液态空气是物质的状态变化,轮胎爆炸是因为轮胎承受不了过大的内部压力而发生的破碎,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均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答案为:B。 说明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弄清爆炸的实质。爆炸可分以下三类:①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等;②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等;③核反应引起的爆炸,如氢弹、原子弹的爆炸。 例2 以下现象,一定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的是()。 A.褪色 B.发光发热 C.潮解 D. 风化 解题思路抓住能表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褪色和发光发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被木炭吸附而褪色,电灯在通电时发光发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潮解是指某些固体物质

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由于固体本身的成分并没有改变,应属于物理变化。风化的本质是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D。 例3 下列各种制备方法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B.工业制氢气;实验室制氢气 C.工业以CO2制干冰;实验室以水制冰 D.工业开采金刚石;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 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物质(如:水、氧气、氮气、某些矿石等),工业上均用物理变化的方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或存在很少、难以提取的物质,工业上常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制取;而在实验室里,常用气体的制取一般采用化学变化的方法。 解A.工业制氧气采用蒸馏液态空气的方法,由于氧气本来就是空气中存在的物质,把它分离出来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常用KClO3、KMnO4或H2O2分解的化学变化方法。B.工业制氢气常用碳与水蒸气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制氢气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均是化学变化。C. 工业以CO2制干冰和实验室以水制冰都只发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均是物理变化。D.工业开采金刚石是物理变化方法;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由于反应物石墨中的碳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A、D。 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是指原物质中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的物质,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就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辨析方法 例4 在以下叙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石蜡受热熔化;④石蜡受热易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 解题思路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①中所叙镁的性质,只能在②中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④中所叙石蜡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在③中的物理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解答案为:③;②;④;①。 说明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所进行着的一个过程,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实验题目:盐酸的化学性质微型实验学校名称:卢龙县潘庄镇中学 实验教师:何秀芳

实验方案 实验内容:在教学中酸的化学性质是以实验的形式分散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知识缺少系统性,实验较多操作较麻烦,改进后把酸的性质系统化简化了实验的操作过程。 一、改进实验名称:盐酸化学性质微型实验 二、改进实验目的: 1、将初中化学课标实验教材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中的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实验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简化实验步骤,使学生获得鲜明突出的印象。 实验创新点: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一个100毫升洗净的盛放过氯化钠注射液的玻璃瓶、用输液器和输液管改进的导管、五个洗净的盛放过青霉素的玻璃小瓶、带铁圈的铁架台、、药匙、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石蕊指示剂、硝酸银溶液、锌粒、氧化铁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如图所示,此装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铁架台及铁圈:对装置起固定作用。 2、对输液器进行改进,利用三通做成连通 器,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瓶内液体顺着输 液管往下流,通过简易的连通器流到各个 不同的反应容器中,避免做多个实验多次 添加药品的麻烦。 3、在干路导管和支路导管间都安装了控制 器,可以根据反应得需要打开不同的控制器,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通过调整控制器,控制滴入液体的速度,从而达到控制反应速度的目的。

4、该装置还可以用于部分液体与固体反应的对比试验,比如通过金属与酸反应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时,在大玻璃瓶中加入稀盐酸,在小玻璃瓶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打开控制器,就可以同时进行几个反应,节约实验时间,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5、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调整支路导管的条数,如果拔掉一个三通就可以减少一组反应,由五组变成四组。 五、实验操作: 1、连接反应仪器并添加反应物,注意要使导管保持通畅,在开始实验之前要关紧控制器,在盛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中预先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成红色。 2、打开干路控制器和支路一的控制器,使液体流下来滴入到盛有石蕊指示剂的小玻璃瓶中。观察到溶液变红,验证了盐酸可以使石蕊指示剂变红这条酸的通性。 3、顺次打开各个支路控制器,使盐酸滴入不同的反应器中,观察现象,验证盐酸不同的性质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1、缩短了反应时间,操作简单 2、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反应的个数 3、把零散的实验集中在一起,复习物质的性质时更具有直观性,加深印象

鲁教版初三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水分子的变化”是鲁教版化学教材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材通过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不变的实质,凸显学生对“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这一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潜意识中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对比。本节教材仍然以水的变化为例,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对两个变化微观实质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而原子本身不发生变化,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通过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能更早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更有效的的构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化学科学体系。 (二)教材主要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四大内容: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本质区别,也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从微观的角度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知道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对宏观和微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水除了能发生三态变化外,是否会发生其他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水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仍然以水的变化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能从宏观和微观认识水的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先从宏观认识关于水的化学变化,再从微观分析其中的实质,逐步构建宏观微观相联系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 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通过热水“冒白气”的现象,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使学生形成知识对比意识。 实验探究: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运用“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水可以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了水,也发生了化学变化;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对氢气、氧气和水的鉴定,初步体会根据现象验证物质的方法。 解惑释疑:通过解决“氢气燃烧”火焰颜色与课本不符的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微观分析:通过对水通电分解和氢气燃烧的微观实质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科学的独有的思维方式。 知识学习:从课本中直接可以获取的知识,如:两个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学习,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形成自己的理解,再加上教师点拨完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学习知识;必要的内容,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结论,避免接受式教学。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较多,在设计时注意知识的选择,不能面面俱到,一些化学学科的理念,渗透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要学习知识以外,更要让学生体会学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二升初三化学第1次课 授课老师: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1、化学引入(生活常识与化学对接)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一部分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 2.记忆重点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与名称的准确对应(技巧的讲授) 教学过程 1.虽然对于化学比较陌生,不清楚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化学现象。先讲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1)食醋除鱼刺(化学符号,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2)食醋除水垢 2.化学与生活联系,生活处处有化学,但是化学究竟是什么,它究竟研究一些什么,回到前面讲的物质之间反应从而引出化学研究的是物质,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研究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创造新物质。 阅读下面的资料深入的理解化学(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化学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化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远古时候,人们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抗争时,发现了火。对火的利用,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铜,又通过炼铜,制得了很多青铜器。再后来,人们又发展到了炼铁,烧瓷,制陶,染布,酿酒等等,但是人们一直都是在使用化学,却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并没有了解。 直到近代18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是英国的道尔顿,一位是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他们经过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和分子是极其微小的微观粒子,我们只有借助高精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但是通过这两位科学家的结论,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分子是会破裂的,但原子不会,而原子又可重新组成形成新的分子。这个就像我们在堆积木。每个小木块是不会再被切分的,但是小木块组成的图形我们是可以拆开,也可能组合成其他图形的。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说到“补铁、补锌、补钙”,铁、锌、钙,我们在化学上称其为元素,物质就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就像英文单词一样,虽然有成千上万个英文单词,但是却只有26个英文字母,只是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化学物质成千上万,组成它们的元素也只有100多种,这些在我们将来都会细致学习。 我们来看,鸡蛋壳、贝壳、大理石,三个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联系的物质,在化学上它们就有联系,组成它们的元素中都含有钙,而且这种物质在化学上我们称为碳酸钙。同学们有时吃的钙片,也是碳酸钙。 还有,像我们熟悉的,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 O 2),呼出的是~(CO 2 ), 还有我们常喝的水(H 2 O),这些英文符号是我们将来会学到的,从这些符号我们也能看出,它们都含有O,在化学上表示的是氧元素。 可见,相同的组成,也会形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元素,更会相互组合,形成丰富的物质世界。 其实,对于元素的发现和认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869年,俄国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很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就是我们书后的附表,我们将来还会对它进入细致的学习,到时候再看这张表就不再像看天书啦~这张小小的表格中蕴涵了丰富的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分类地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分类的思想,在我们化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留心总结。规律,说白了就是张法,每个人的学习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也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资料填空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化学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教学设计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李君蕾 教学地位分析: 《广州市2010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提出了“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具有初步的条件控制意识,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 、“了解物质的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等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试要求。再结合近三年的《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上传递的精神:近三年都出现了实验方案设计题目,通过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综合地考查了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物质分类的思想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包括制定计划、解释与结论以及书面表达等科学探究要素在内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常规教学中渗透训练和复习阶段进行系统地综合训练,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 2、能熟练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书写实验报告。 3、能针对一个化学问题所设计的多种实验方案,进行优劣可行性的判断,或在多个实验方案中选择符合实际的合理方案,同时对自己的判断做出合理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解决一道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题目,并进行讨论、评价; 2、与学生共同寻找实验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注意要点、解题策略以及实验原理设计上体现的分类、思维有序性等学科思想方法; 3、在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实 验的设计,并多方面考虑合理性、评价优劣可行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善于动脑、敢于置疑的科学精神,培养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通过对问题讨论、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水分子的变化说课稿

水分子的变化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出这两种反应类型 3、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氢气燃烧前需要验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 水的电解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回忆并思考 什么是化学变化? 什么是纯净物?

水是纯净物吗,水的三态变化属于那种变化? 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呢? 二、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出这两种反应类型 3、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三、学习过程: (一)水的电解 1、Ppt展示水电解的过程: 学生观察现象并完成书上相应的内容 思考:如何鉴别氢气和氧气?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2、ppt展示水电解水分子的变化 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 思考:(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什么?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又是什么? (2)根据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你获得的信息: 练习:下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cm~10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往外塞紧。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

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初中测试练习题 含答案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金刚石硬度大 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 2.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B.酒精用作燃料 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3.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盐酸除锈 C.冰雪融化D.蜡烛燃烧 4.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B.死灰复燃 C.破釜沉舟D.滴水成冰 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6.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B.大米霉变C.灯泡发光D.铁钉生锈 7.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既隐含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C.白玉为床,金作马D.伐薪烧炭南山中 8.下图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橙子做成罐头B.凉拌西红柿C.大豆制作成酱豆D.玉米熬制成粥 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 9.下列物质都是常见的物质,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鉴别它们的方法. (1)水和汽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糖和食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和铜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碘、

初中化学第一章总结(物理变化_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广口瓶中 ①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用镊子取用 ②固体粉末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细口瓶中 ①大量液体直接倾倒 ②一定量的液体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二)物质的加热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b、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d、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2、酒精灯的使用--加热 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中上部(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放在外焰上 3、给物质加热注意事项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

不能,因为沸腾的液体会溅出试管伤人 ②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不能,因为直接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 ③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不能,因为热的试管在接触水的时候会炸裂④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在酒精灯的外焰上来回移动加热 (三)试管的洗涤 标准:内壁均匀附着水,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 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起,块状药品莫竖投。 液体药品的取用瓶塞倒放口紧挨,标签防腐向手心,试管倾斜注药液,盖塞向外放原处。 量筒的使用方法凹面最低平视线,俯读偏大仰读小。 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悬空滴液防污染,切勿横放或到放,滴管未洗莫混用。 物质的加热检查灯芯和酒精,添加酒精要熄火。(点前) 分别点燃才安全,碰头点火易失火。(点时) 外焰加热温度高,容器外壁先擦干,(用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化学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教学设计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李君蕾 教学地位分析: 《广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考试大纲》提出了“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具有初步的条件控制意识,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了解物质的分类的思想和方法”等化学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试要求。再结合近三年的《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上传递的精神:近三年都出现了实验方案设计题目,通过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综合地考查了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物质分类的思想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包括制定计划、解释与结论以及书面表达等科学探究要素在内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常规教学中渗透训练和复习阶段进行系统地综合训练,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 2、能熟练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书写实验报告。 3、能针对一个化学问题所设计的多种实验方案,进行优劣可行性的判断,或在多个实验方案中选择符合实际的合理方案,同时对自己的判断做出合理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先让学生尝试解决一道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题目,并进行讨论、评价; 2、与学生共同寻找实验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注意要点、解题策略以及实验原理设计上体现的分类、思维有序性等学科思想方法; 3、在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实验的设计,并多方面考虑合理性、评价优劣可行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善于动脑、敢于置疑的科学精神,培养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通过对问题讨论、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增强协作精神。 4、通过对一些简单探究实验的设计,增强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 1、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2、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评价; 3、正确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分析实验是否 合理、可行。 教学过程设计

201x版九年级化学练习9 水分子的变化

2019版九年级化学练习9 水分子的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本题共36分) 1.“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句广告词说明了()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氯化钠、铁B.空气、食盐水C.医用酒精、氢气D.冰水混合物、臭氧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变化不能证明的事实是( )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B.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和新物质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B.烧煮硬水易生水垢,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C.利用活性炭来净化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净化水的方法有多种,如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5.下列有关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纯净物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单质6.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分子间有空隙,原子间无空隙D.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 7.洪涝地区灾民用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为可饮用水,以下处理过程顺序合的是①化学沉降(用明矾)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 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 8.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 ) A、硬水中含污染物,软水中-无污染物 B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软水中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D.硬水是化合物,软水是单质 9. 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粒子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0.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收二氧化氮 B、从粗盐制精盐 C、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制取氧气 D、二氧化碳溶于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碘的晶体经加热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 B、铁在温度1535℃时变成铁水 C、焦炭跟氧化铁混合经高温加热最后有铁水生成 D、蒸气锅炉爆炸 3、下列是描写事物的一些诗句,其中可能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引自《红楼梦》) B、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引自《红楼梦》)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引自明朝—于谦词)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引自毛泽东诗词) 4、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牛奶变酸 C、铜器生锈 D、木柴燃烧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淇淋融化 B、干冰升华 C、水结成冰 D、钢铁生锈 6、当你在复印社复印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物质 D、臭氧与氧气完全相同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汽油挥发 C、食物腐烂 D、湿衣服凉干 E、石蜡熔化 F、点燃煤气 G、弯曲电线 H、剩饭变馊 I、高梁酿酒 J、灯泡发光 K、瓦斯爆炸 L、空调制冷 M、火山爆发 N、酸雨形成 O、苹果腐烂 P、露水消失 Q、海水晒盐 8、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题答案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题答案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题目及答案 1.(浙江嘉兴中考)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 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脂肪酸败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A、C、D 选项都是化学变化,只有B项是物理变化,所以B项与其他三项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B 2.(山东济宁模拟)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是化学性质,①③没发生化学变化,②④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B 3.(经典回放)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牛奶酸败 B.冰雪融化 C.试管破裂 D.干冰升华 思路解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为物理变化。

答案:A 4.(湖北黄冈中考)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烛成灰 D.滴水成冰 思路解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花香四溢体现的是分子的运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C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①菜刀表面常产生棕黄色的斑点②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酸了③水果腐烂后 发出难闻的气味④把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⑤农田里 烧麦沤肥,浓烟冲天⑥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现有四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丙同学认为除了②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B 6.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 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 答案: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含答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该物质的气体,这种变化属于() A. 一定是化学变化 B. 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 释正确的是()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一 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易挥发 B. 具有可燃性 C. 熔点?114℃、沸点78℃ D. 具有特殊香味 4.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降雨 B. 水分蒸发 C. 煤的分解 D. 药品研碎 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叙述中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A. 制作石器 B. 烧制陶瓷 C. 粮食酿酒 D. 使用火药 7.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还原性 B. 状态 C. 硬度 D. 导电性 8.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容易分解而成为白色的硫酸铜,工业上精炼铜、 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 物理性质 B. 化学性质 C. 制法 D. 用途 9.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金刚石切玻璃 B. 氢气冶炼金属 C. 天然气作燃料 D. 稀硫酸除铁锈 10.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金属铜能导电 C. 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11.太和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也是面食代表之一。下列制作板面过程 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擀面 B. 切条 C. 扯面 D. 煮面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B.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C. 天然气用作燃料 D. 氧气用于气焊 1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白菜腐烂 B. 煤气燃烧 C. 轮胎爆炸 D. 牛奶变酸

初中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剖析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 是微粒间隔可能改变 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 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 粒 外观区别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区分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熔点、 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或指能否与氢气、氧气、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化学反应。2、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三、化学反应的类型 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比较 注意:碱+酸性氧化物——盐+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例如:2NaOH+CO2 = Na2CO3+ H2O 四、质量守恒定律 1、基本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宏观 元素的种类不变 (1)五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两个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①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③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反应类型 概念特征举例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S+ O2SO2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 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AB→A+B2H2O 电解 2H2↑+O2↑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 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 种化合物 A+BC→B+AC HCl+ Zn= ZnCl2+ H2↑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 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BC H2SO4+2NaOH =Na2SO4+2H2O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1.化学原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作用是平衡的,使分子在一定的位置上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也就确定了。当不同物质混合后,由于其他分子的渗入,改变了分子之间的这种平衡,分子之间的作用改变了,使分子间距发生了改变,从外观上看,就使物质的总体积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种物质的体积和,但也有少数物质混合物,体积反而增大了。 2.实验仪器:量筒、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实验药品:酒精、水等。 3.探究方案: ⑴ 取一去200 mL量筒,向其中倒入接近100 mL刻度的水。视线平线100 mL刻度线,用滴管慢慢向其中加水至正好到100 mL刻度线为止。如图9-1。 用同样的方法量取100 mL酒精,待用。 将酒精倒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静置,观察读数。总体积为193 mL(室温下)。 4.探究评价: 该实验仅就混合溶解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但由于200 mL 量筒口径较大,总体积仅减少7 mL左右,不易观察。准确

平视液面凹液面的最底点也不易做到,误差较大。这为实验的准确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5.资源开发: 在小型饮料瓶(颈部尽可能细些)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晶体(视饮料瓶大小而定),缓缓注入冷水直接完全加满为止。盖上瓶盖并旋紧,上下颠倒若干次,到白糖完全溶解为止。静置片刻,小心打开瓶盖,观察液面下降了。 该实验可安排学生家庭实验,很方便,且现象不难观察到。 6.创新思维: 在水中滴入少量红墨水,使其变红色,用量筒量取此液体50 mL。倒入100 mL烧瓶中,再缓缓加入酒精直到加满为止,塞紧带长玻璃管的单孔塞。用橡皮圈记下玻璃管内液体的高度(如图9-2A)。 用手堵住玻璃管口,将烧瓶颠倒多次,待液体呈现均匀的红色时,静置观察,玻璃管内水位高度明显下降了(如图9-2B)。 玻璃管的管径小,体积减少后形成的高度差较大,更方便观察。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水分子的变化习题

品红加入水中后,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第二单元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梳理知识要点 一、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水是由______构成的。 常温下水以______态存在,分子排列______(有序或无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运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变气——液态水从外界______能量后,水分子运动______,分子间间隔______,变成气态。 液变固——液态水______能量后,水分子运动______,分子间间隔______,变成固态,水分子排列______,并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 水分子三态变化的实质:在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由于水分子本身能量的变化,引起了水分子之间的______和______的变化,水分子的______和______没变,属于______变化。(同种分子的大小永远不会发生改变) 二、水的天然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也是靠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______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实现了水的____________,完成了水资源的____________。 习题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D 、空气是混合物——空气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分子的质量和体 积都很小 3.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娈 B 、“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10mL 酒精和1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三、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静置沉降→吸附沉降(加入______)→_______→加入______(吸附色素和异味)→________→煮沸蒸馏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可以分为两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分方法:宏观——看________种类,微观——看_____________种类。 习题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金刚石 B 、空气 C 、矿泉水 D 、大理石 多选2、下图是同学绘制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Ο”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纯净物的是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澄清的石灰水 B 、新鲜的空气 C 、不锈钢 D 、干冰 水分子在不同温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及解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研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熟悉和掌握教材上讲过的内容和知识。 答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2.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论的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思路解析:门捷列夫提出的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道尔顿是原子学说的奠基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的组成;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和原子、分子的区别。该题的题干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故选D。 答案:D 3.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教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记忆能力。 答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表现出来4.物理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5.解释下列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压强: (4)密度: 思路解析: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有关物理性质的意义。

答案:(1)物质的熔化温度(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3)物质在单位体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4)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6.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提示: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7.化学变化还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思路解析:理解化学变化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 答案:能量吸热放热发光 8.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__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____(气味)_________________的体(状态)。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常见的物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它们的性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答案:无色无味气木条燃烧更剧烈燃烧的木条熄灭 9.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的是() A.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 B.合成新药物 C.超导体材料的研制 D.开发氢能源 思路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物质。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B、C、D均属于新物质、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体现了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A是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选择A。 答案:A 10.(1)石蜡是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状态,密度______________ (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