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1)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1)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1)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1)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2)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2)(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引入: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 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 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注意: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亦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没有)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D“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讲述: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日前后的6、了、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阳光直射的地点昼夜长短情况 日期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

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是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后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梅州市东山中学王宇红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4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5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 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第1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教案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重难点)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重点)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重难点)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重点)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 【学习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轨道形状,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一、地球的自转 ①在相应位置填注白天和黑夜。 ②描出晨昏线。 ③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1.定义:地球绕着的旋转运动。 2.概况: 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不停地运动。 2.在下图中赤道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在公转轨道上画出公转方向,描

绘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写完整。(注意:填写北半球的昼夜状况)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演示地球的自转,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是沿着什么方向围绕太阳公转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吗? 【达标检测】 1.我们每天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是由于() A.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B.地球自东向西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2.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

A.昼夜交替B.四季更替 C.极昼和极夜D.昼夜长短变化 3.下面是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四幅图,其中正确的是( ) 结合毛泽东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回答4、5题。4.“坐地日行八万里”以非常生动的语言展示了下列哪一事实() A.地球是一个球体B.地球的公转 C.地球的表面积大D.地球的自转 5.下列地点与“坐地日行八万里”最相符的位置是( ) A.A地 B.B地C.C地D.D地 2012年5月10日15时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卫星十四号”送入太空。“遥感卫星十四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读图完成6、7题。

(完整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示范课《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地理组:罗曼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

1186.中图初中地理七上《1第2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案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历的时间。 2、了解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3、了解四季现象是地球公转形成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在知识方面属于“宇宙”教学单元,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和四季的成因,了解地球自转、公转与生活的关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及昼夜的成因。教学难点:昼夜以及四季的成因。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现象,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以及自转的方向和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形成的;最后指导学生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此制止点为选学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教法建议 1、引入教学时,用“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这一问题直接引入,开门见山。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学生很可能说出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形成的。但学生缺乏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或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 2、进行模拟实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昼夜成因形成的过程,可以提出一个探究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探究。在实验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也可以俩人结伴进行合作实验,并将实验的发现记录下来。 3、为了研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设计了地球公转的动画,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上任何地方接受太阳照射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 4、在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教学中,加入动画或者视频进行引导再现,给学生形成深刻地印象。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经过的时间。 2、认识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3、了解四季现象是地球公转形成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中图版地理七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word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1)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1)(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 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让位学生人,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可用一较大的透明的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并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思考下列问题: 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 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 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 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 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 (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

第五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规律。 3.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的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的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①借助地球仪演示“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地球仪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地球仪和太阳代表物,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公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在四个季节的不同位置,南北半球表示黑夜的阴影区域与表示白昼的白色区域面积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北极圈内与南极圈内分别是什么现象? ③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表示太阳光的箭头分别指向哪一条纬线? (2)学生想一想:根据你观察到的情况,怎样描述不同节气点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3)学生合作完成下表: 2.学生分析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1)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热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5页活动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2)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__ 师问: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生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学生结合课本中图1.18,图1.19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主要探究通过摆的实验研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认识到地球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实验了解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傅科摆”,傅科摆会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摆的实验研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2.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传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证明的。 2.认识到地球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重难点]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学生: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傅科摆”影像资料,。

教师:课件、展台、电脑、投影机,其余与学生材料相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否在运动呢?(生:自转、公转) 的确,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也在不停的自转,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设备观察到地球在自西向东地自转。而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自转的,那他们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证明地球在自转》。 二、认识摆的特点 1.出示单摆明确起摆要求,并进行前后摆动,问:谁能描述一下现在摆锤的摆动方向? 师:这是一个摆,(板书:摆)它是由一条摆绳和一个摆锤组成的,古人就是通过摆发现地球在自转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对摆进行研究。谁愿意上来帮助老师将摆锤南北方向摆动起来?(请一名学生起摆)(口述起摆要求)拉紧摆绳,提起摆锤,靠近铁杆,与铁杆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自然松手。 2.师:现在我们观察到摆是南北来回摆的,如果老师将摆的整个装置转动90度,摆锤的摆动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测)师:为什么这么猜?转动180度呢?转360度呢? 师: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摆的方向在摆架转动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出示底盘)这是一个可以自由旋转地圆盘,我们将摆架底座按照南北朝向放到圆盘上,方便我们南北方向起摆。接下来怎样研究摆的摆动方向在摆架转动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学生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不错,但要顺利完成这个实验可不容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实验的注意事项。(起摆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底盘,幅度不能太大,尽可能减少外力对摆动方向的影响。在转动一圈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摆的摆动方向,特别留意摆架在转动90

地球自转和公转教案

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中心备课教师:肖清新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个人研修

一、新课导入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二、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①演示多媒体动画“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结合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三、讲解地 球公转的基本规律①演示公转动画,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结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 2.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逐渐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3. 了解全球各地的时间差异,知道引起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1.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下面我们具体了解地球自转的几个特点(读课本11页,找出自转的方向、周期。 (引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是不同的,如从中间和南北极。 (总结)从赤道观察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但是都是自西向东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24小时)

2.昼夜更替 (1)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 (2)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转了,昼夜还能更替吗?还存在昼夜现象吗在地球上? (讲解)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形状所致,因为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因此出现了昼夜现象,而昼夜的更替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一定要分清楚两个概念。 (转呈)因为的确自转的方向,东面的人总是比西面的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这就引起了时间的不同。 3.时间的差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页,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各地的地方时都不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来推算地球上的时差。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4页,,完成第13页活动“时差的推算” 推导: 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o,地方时相差4分钟。 教师小结: 同一经度,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早, 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 (3)指导活动:仔细观察“国际时区划分图”,想象把此图粘在地球仪有重合的部分吗? 时区:为了消除千差万别的地方时在实际使用中的不方便,把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区时:每个时区所采用的时间标准。 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使用对区时进行调整后的时刻。由于我国面积较大,东西跨时区5个时区,为了方便,我国是采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的统一时刻叫北京时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