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案例:建行IPO上市

案例:建行IPO上市

思考题:

1、上市的理由,即为什么选择上市而成为一个公众公司?

2、上市流程中核心环节的经济分析,诸如如何选择上市地点、如何进行财务重组、如何选择主承销商、如何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理由、如何高效率地定价等。

3、何谓一个成功的上市,即判断成功上市的经济理由是什么?

4、“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的经济意义。

建行上市走完六幕新赛季刚刚开始

2005年10月27日上午10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一层的大厅,上任216天的建行股份公司董事长郭树清举起手中的酒杯,碰撞声中,香港联交所电子幕墙上第一次出现的代号0939的建行股份交易价格正在不停的闪动。

郭树清微笑接受各方的祝贺,无暇回头顾及建行股份盘面的变化。这一天,以2.35港元开盘的建行股份,其成交价在这个价位和2.375港元之间微幅摆动,但买卖盘却异常活跃,全天成交额近86亿港元。

当日,香港恒生指数收报14381点,下跌77点,成交金额为238亿港元。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建设银行终于成功上市,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银行,我们有信心为同业树立楷模。”郭树清说。

这位承担了建行上市“救火队长”角色的49岁的男人不再低调地表达着。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实现海外上市;

——四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

——亚洲除日本地区以外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

——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

——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股首次公开发行。

建行30个月的准备,六个步骤的完成,迎来的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刻。第一幕:前奏

事实上,建行成功完成海外上市的这关键一步,是过去30个月来建行股改迈出五个重要步骤之后的第六步。整个建行股改上市,除了进行政府注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这三个被称作“国有银行股改的常规步骤”之外,还有被认为具有“建行特色”的两个步骤:一个是建行启动股改前期工作,另一个是2005年3月郭树清临危受命空降建行。这样,才构成建行上市“六幕剧”。

人们总是习惯认为国有银行股改的开端是2003年12月30日,那一天,中国汇金公司以225亿美元注资建行。

但实际上,早在8个月之前的2003年4月,建行已经全面启动股份制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3年4月初,建行成立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全行的股份制改革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安排。

2003年7-8月,建行确定了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的审计师、资产评估师、律师、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8月11日,建行召开重组改制项目中介机构启动会,正式启动审计、评估和法律尽职调查工作。

2003年10月27日,建行举办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培训班,对全行新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要求、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理论、国际先进银行的计提实践以及建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介绍。随后,建行按照新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开展信贷重新分类工作。

此时的建行,早已不是51年前成立时的那家办理基本建设投资拨款监督工作的专业银行。当它和中行一起被国务院确定为股份制改造试点时,它具备了两点优势,一是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建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最少;二是建行已经进行了上述准备。第二幕:注资

对于国有银行而言,股改启动最大的困难在于历史包袱的消化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动用资源对国有银行进行财务重组。2003年12月30日,汇金公司的225亿美元悄然注入建行,启动了建行财务重组。只有在财务重组完成之后,建行才能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从而改变其国有独资银行的无限责任性质。

“这个决定事实上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国有银行改革将全面提速。下一个阶段的改革将出台若干‘重头戏’。”2004年1月8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说。

根据国务院在2003年12月30日的批复,建行将截至2003年底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当年的净利润,全部用于弥补累计亏损。

综合考虑,在2003年底建行财务重组之前,所有者权益为-1154.77亿元。除了通过资产评估获得了141.60亿元净增值之外,还有-1013.17亿元的窟窿需要填补,央行和财政部分别动用了资源对这个窟窿进行填补。填补方式包括央行在建行处置可疑类贷款时给予补贴和财政部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给予的支持,通过这些支持,在汇金公司注资之前,建行的净资本为零。

随后,汇金公司注入的225亿美元作为财务重组之后建行的资本金。

对于建行来说,它的财务重组在汇金注资后已经完成,虽然外界一直认为建行财务重组的完成是在2004年6月底信达购买建行的1289亿元可疑类贷款。第三幕:成立股份公司

在经历了一年半紧锣密鼓的运作后,新的建行终于可以公开亮相。

2004年9月15日,汇金公司、建银投资、国家电网、宝钢集团和长江电力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当天,建行股份从银监会取得金融许可证,并于两天之后的2004年9月17日从国家工商总局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这标志着建行股份的正式成立,建行由国有独资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

只有成立了股份公司,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这“三会”,明确了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系、董事会和监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关系,有效的发挥各方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才能谈得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正是国有银行股改的重要目的之一。

9月21日,建行股份召开成立大会,建行股份的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层集体亮相。

新任建行副董事长、行长常振明表示,建行股份遵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设立了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建立制约与效率平衡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监督流程和透明清晰的信息披露制度。

此时,业内人士,包括建行自己都承认,成立股份公司,标志着建行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方面已经实现了“形似”,但是距离实现了公司治理的“神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幕:郭树清临危受命

意外就是在最想不到的时候来临。

按照计划,建行股份成立之后,除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之外,股改的主要工作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以及海外上市准备工作。

2005年3月14日,建行董事长张恩照被“双规”的消息开始在业界流传。

3月16日,建行200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突然批准张恩照因个人原因辞去建行董事长,由副董事长兼行长常振明暂时代理董事长一职。

信任危机袭击建行。

郭树清此时走到了他的新岗位。之前,郭是央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张恩照出事之后,其担任建行行长和董事长时期建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开始显露。这些弊端包括:董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专职董事发挥作用相当有限、党委会成了经营管理的核心等等。

2005年3月22日,郭树清在上任后的首次建行党委会上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党管干部不是党委书记一个人管干部,也不是党委跨过高级管理层去管干部。过去由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直接主管的人力资源部,今后划归行长管理。同时还明确,公司内的所有行政部门包括监察室,都受高级管理层领导。与这一决定同步,郭树清结束了建行原来党委会与行长办公会实际上“两会合一”的制度,改为两会分开。

在此后的建行一系列内部会议上,郭更多的强调公司治理。4月27日,郭树清在建行分行行长座谈会上指出:“我行虽然搭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组织架构,建立了新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框架,初步实现了‘形似’,但距离‘神似’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直以来,一位出色的掌舵者对于一家企业的良好运作是至关重要的。虽然郭树清就任建行董事长就是建行股改的一个转折点,但即使以他的形象树立各界对建行的信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五幕:引资

与花旗银行旷日持久的谈判迟迟不能取得进展……

建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进展缓慢,这是郭树清在上任后面临的问题。而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解决却“意外”迅速。

在断然结束与花旗漫长的引资谈判之后,建行与美洲银行的引资谈判在三个月内就达成协议。6月17日,双方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根据协议,美洲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首期投资25亿美元,最终持股可达到19.9%。作为整个交易的一部分,建行和美洲银行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美洲银行将在众多领域向建行提供战略性协助。

7月4日,建行和淡马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亚洲金融从汇金公司手中购买建行5.1%的股份,并在建行计划的海外IPO时再认购10亿美元的股份。根据双方的约定,亚洲金融将致力于帮助建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美洲银行和淡马锡还分别向建行推荐一名董事人选,从而改变了建行董事会成员的构成。

8月29日,美洲银行的25亿美元和淡马锡的14.66亿美元支付给汇金公司,分别获得了建行9%和5.1%的股份,至此,建行从内资的国有控股股份制银行真正变成有外资参股的国有控股股份制银行。第六幕:上市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个10月的香港,都是属于建行的。

在8月5日建行分行行长座谈会上,郭树清披露了建行上市的进度:“我行公开发行上市的筹备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完成上市全部相关文件、招股说明书有关工作,尽职调查工作,境外发行的准备工作,战略投资者的引进还有很多后续的工作,工作量很大,时间非常紧。”

9月,建行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下旬,在获得香港联交所上市批准后,建行开始了海外上市的预路演。预路演期间,承销商——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们一共与世界各地的350家机构投资者沟通,向他们推介建行股票。最终,机构投资者的需求超过了190亿美元。

10月5日,建行开始在香港正式路演,并于14日至19日到欧洲和美国进行路演。

期间,建行两次调高招股价。

摩根士丹利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席吴长根介绍,由于路演期间建行的管理层表现出色,使得总体下单率达到了83.7%,其中亚洲92.7%、欧洲86.7%、美国75.0%。19日招股结束,建行发售国际部分的需求超过600亿美元,获得10倍超额认购;香港公开发行部分需求超过170亿美元,获得42倍超额认购。

20日,建行IPO价格最终确定,每股2.35港元,市净率为1.96倍。在国际资本市场,衡量银行股价值的重要指标是市净率而不是市盈率。建行的市净率已经超过其战略投资者美洲银行的市净率(1.6倍左右),与汇丰的市净率(1.95倍)差不多。目前国内A股上市银行的市净率大约是2.2-2.3倍,建行与之接近。

10月27日10时整,香港联交所电子幕墙显示建设银行开盘价是2.35港元。1分钟之内,买盘倾出,股票成交量超过5.8亿股,成交金额达13.7亿港元,股价略升至2.375港元。至此,今年全球最大IPO项目在港交所完成上市。

10时05分,成交量突破10亿股,价格继续保持在2.375港元。

10时45分,成交量突破20亿股,价格继续维持在2.375港元。

15时54分,成交量突破30亿股,价格微跌至开盘价。

16时07分,建行上市“首日秀”圆满结束,股价全天走势平稳。股票收盘价保持在2.35港元。

至此,建行上市六幕剧结束。当然,对于建行来说,新的演出也拉开了序幕。链接

百度一下(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4572420.html,)“建行上市”,相关网页85300篇。根据建行公告,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有限公司将充当建行上市的稳定市场经办人。摩根及代理人可代表承销商在建行H股于香港联交所开始买卖当日起计有限期间内超额配售股份或进行任何其他交易,以稳定或维持本行H股的市场价格。

建行上市先行者的光荣与代价

10月27日上午10时,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行”)的股票代码“939”跃上香港联合交易所的电子计价牌——第一家“航母级”国有商业银行就此驶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

“今天,建行成为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中首家挂牌香港联合交易所的银行,由此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一个重要参与者,这将是我们向世界一流商业银行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在挂牌仪式的致辞中如是说。

建行本次以每股2.35港元的发行价,公开发售了12%股份。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绿鞋”机制)之前,募集资金80亿美元;若超额配售选择权全部行使之后,最终募集资金额将高达92亿美元。

建行的招股说明书披露,如果市场需要,建行的主承销商之一——摩根士丹利可以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要求建行额外发行最多约39.73亿股份,占全球发售股份的15%。

至此,建行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实现成功上市的银行,在此次IPO(首次公开募股)中创下了多项纪录——建行是中国有史以来和全球今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PO;也是继2001年卡夫食品(Kraft Foods Inc.)上市融资87亿美元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以建行IPO最高定价计算,此次IPO迄今为止在世界排行第八;建行成为继汇丰控股(HSBC)之后,香港上市的第二大银行股,按目前市值计是全球第十二大银行;建行也是第一只全流通的国企股;另外,建行上市首日成交金额高达85.8亿港元,占香港联交所当日总成交额的36%,也创下香港股市有史以来,单一新股首日最高的成交纪录。

建行此次发行股票的市净率(P/B,即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为1.96倍,市盈率(P/E,即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为14.7倍。“建行的市净率、市盈率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在大型国企海外上市中处于高端。”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对本刊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汇丰银行在市场上的P/B值为1.87倍,美国银行作为美国第二大银行,其P/B值也才1.6倍左右,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花旗银行现在的P/B值也不过2倍。而全球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平均值低于10倍。

这意味着,中国建设银行与全球同行公司相比,不再按折价发售。

记者◎谢衡(发自香港、北京)

定价的艺术

建行的股票能定到这个价格,并不容易。

在整个招股的过程中,建行两次上调了价格区间。“每次提价真的都很不容易。”建行副行长范一飞对本刊记者说,“承销商最初建议的定价区间为P/B值的1.52~1.8倍。10月4日下午,我们在香港与主承销商们谈,认为他们的定价低了,因为我们自己更了解建行的实际情况,决定把P/B值定在1.59~1.9倍。说实话,当时做这个决定多少有点冒险,毕竟那时只有预路演的反馈信息,正式的路演没开始,我们还没有接到一笔订单。“这一次定价的讨论,火药味就很浓。”范一飞说。

第二次讨论提价是在英国的爱丁堡。范一飞感觉那一夜的爱丁堡特别寒冷,他几乎一夜没睡,与常振明行长一起总结了亚洲站路演的情况,商定了新的价格区间。第二天一大早和在北京开会的郭树清董事长通了电话后,又和承销商开电话会讨论提价。“当时我们的信心就比较足了,手里握有大量国际机构投资者的订单。我们决定把P/B的上限调到2倍,即价格上限从2.25港元上调至2.40港元。”范一飞说。

纽约是建行此次全球路演的最后一站,也成为召开定价会的地点。因为和主承销商在定价上有不同意见,范一飞在开会之前就料到这必定是一场针锋相对的会议。他甚至想好了一个“梯队作战”的方案,“我谈不下来,请常行长来谈,再不行就请董事长出马。”范一飞告诉记者,“还好,最后我跟承销商把价格定了下来。坦率地说,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主承销商非常专业,绝对是国际一流高手,他们的意见不无道理。但事关建行的核心利益,双方有分歧也很正常。我当然希望能心平气和地消弭分歧,但最后还是忍不住拍了桌子。”

“这次建行即使按照2.4港元的上限定价也有400多亿美元的订单,也完全能够发出去。”郭树清说。

对于发行人和承销商之间存在着不同意见,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总经理竺稼对本刊记者这样解释:“建行是无法跟投资者一个一个地谈价格的,所有投资者的反馈都到主承销商这边,形成一个大致的市场价格,然后主承销商和建行一起定价。建行股价定在最高点是肯定能发出去,但我们也很坦诚地跟建行方面说,根据市场情况,股票上市后立即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股票以什么样的价格发行出去,和这个发行价到了股市上怎么走,是两回事。”竺稼说。

实际上,正是因为市场上存在不同的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讨价还价,加上供求等市场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的功能。但是国内舆论对于定价的高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讨论一直伴随着建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以及上市的过程,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建行管理层的心理压力。

“在平衡来自有关方面的压力与市场力量方面,建行的管理层真的做得很好,非常有智慧、有魄力。”竺稼说,“定价是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很难精确到定在哪一分钱就是一个最合适的价格。”

“我们从来没有‘贱卖’过国有资产,所以也从来没有把这样的指责当回事。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能蛮干;也要平衡新老股东的利益,兼顾IPO与后市表现。”范一飞说,“但

无论如何定价是件大事。因为每相差一分钱,我们的募集资金额或者说投资者的利润,就相差3亿港元啊!”建行此次一共发行了264.86亿股。

据记者根据权威数据测算,国家为建行改革共支付成本约2860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1999年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2500亿元不良贷款,按70%损失率估算损失约1750亿元;2003年底建行用实收资本弥补累计亏损,金额为851亿元;重组过程中建行出售不良贷款1289亿元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国家承担损失约258亿元。

建行产出共约2400亿元人民币(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包括:汇金公司和中国建银投资公司分红合计57亿元;汇金公司向两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和淡马锡转让老股收益约47亿元;按建行上市价格人民币2.44元测算,汇金公司和中国建银投资公司持有股票增值约2294亿。

预计再加上未来三至四年汇金公司和中国建银投资公司从建行所获股息,将能够完全弥补国家为建行重组上市支付的成本。

而招股价格定在上限,确实增加了建行股票上市后股价走势的压力。香港股市从10月5日后,就一直处在跌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行的管理层做出这样的定价决定,是自套枷锁,自加压力。

10月24日,记者在北京再次见到刚刚做完全球路演的郭树清,问他此时的心情是不是特别好,建行如此出色的完成了IPO。郭树清当时淡淡一笑,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Not too bad(不那么坏而已)。”那时,建行股票离挂牌交易还有两天。

10月27日上午9时,记者在香港某酒店的电梯中,恰巧碰上准备去出席股票挂牌仪式的建行行长常振明。经过连续两周的全球路演,常振明的生物钟已经完全被打乱,他几乎一夜没睡,一直在看纽约股市的走势。而范一飞也是如此,盯了一夜纽约市场的股指变动。“从建行挂牌后的每一个交易日,我们都会非常关心建行股价的变动。因为投资者关心的事情,作为建行的管理层就必须去关心。我们应该为投资者赚了钱感到高兴,为投资者赔了钱感到痛心。”范一飞说。

建行上市前夜,纽约股市下跌。

建行上市交易第一天,建行股价曾缓步上升至2.375元,全日在2.35及2.375元之间徘徊。市场人士指出,这是摩根士丹利出手护盘的结果。以建行首日收市前40个买盘为例,当中37个来自摩根士丹利。事后,竺稼也向本刊记者证实,摩根士丹利启动了“绿鞋”机制。

所谓“绿鞋”机制是股价的“稳定器”。如果股票抢手,股价上扬,建行的主承销商之一的摩根士丹利可以按发行价增发股票来满足市场需求;如果股价下跌,摩根士丹利可以直接从市场买入股票以支撑价格。建行发布的公告强调,除“绿鞋”外,摩根士丹利还可以采用借股和买卖建行股票的方式来稳定股价。但是,摩根士丹利的这种股价“稳定器”作用只限于上市后30天之内。

实际上,与内地舆论紧盯股票价格不同,国际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甚至包括香港的散户投资者并不那么在意建行股票一时的涨跌。驻香港的一位基金经理甚至认为,摩根士丹利根本不用急于启动“绿鞋”来护盘。

“就算建行一时跌破发行价也无所谓,股票有涨有跌,这很正常,何况现在大市不好。我们基金经理投资的股票不是要每只股票每个时刻都赚钱,这根本不可能。只要跑赢大市,我们就盈利了。”这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说,“其实建行包括承销商方面,不用急着启动‘绿鞋’去护盘。建行的盘子那么大,大市一直跌的话,手中这点额度很快就会用完,也未必有好效果。建行的盘子和基本业绩摆在那里,我们相信跌不到哪里去,不如先让市场发现建行的一个稳定价格,再用‘绿鞋’托一下,可能更好。”

由于建行是超级大盘股,上市第二天,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就将其纳入为成分股。而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也宣布,自11月10日起,纳入建行为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建行将占新华富时比重4%。据野村证券估计,香港目前追踪的指数基金总值约为117亿港元,所以这些基金对建行股票已经构成4.69亿元买盘需求。

即使是香港的散户也并不急于卖出手中持有的建行股份,持有2000股的散户余先生表示,会继续留意建行的走向,短期内不会沽出,甚至可能于2.3元水平买入,他将建行的目标价定在了3.05元。

胜者永不欺骗

此次建行IPO,在香港公开发行部分取得了42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部分获得了超过600亿美元的订单,其中单笔投资超过5亿美元的就有5家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达到9.2倍。

从10月初开始,郭树清和常振明以及建行的整个路演团队,马不停蹄地奔赴全球各大金融城市,为建行的IPO进行路演。建行此次一共走了超过20个城市,进行了128场推介会,见了500多个投资机构。最后,超过80%的机构投资者都下了订单。这样高的比例,承销商们都认为实属少见。

而这样的结果,就在几个月前,还没有人能够预料到。

“今年4月份,范一飞问我估计建行上市的P/B大概能定到多少,那时我们认为离建行上市还远。我当时说这是一个0或者1的结果,取决于投资者是看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正面还是负面。”竺稼说,“投资者要么相信中国政府真的要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相信建行真的是一家和以前不一样的银行。如果看到这一面,投资者就会关注中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机会,建行内在非常好的盈利能力。这样应该能卖到1.5倍以上。因为当时交行卖到了1.6倍。”“如果投资者不相信,看的是负面。那么投资者就会在意国有商业银行曾经那么高的坏账率、历史问题、政府干预、非商业运作等等。那可能1倍都卖不出去。”他说。

投资者能否相信,中国银行业积弊数十年的陋习所发生的变化,能够经得起考验?!

可喜的是,国际投资者看到了正面的信息。

“投资者看到了中国政府的决心,确实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银行体系。”竺稼说,“代表中国政府出来说话的金融界高官,比如周小川、刘明康等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还是有可信度的,投资者相信他们说的话。”

国际投资者们看到,过去10年中,中国在将国有银行从政府的出纳员向商业实体转变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中国政府希望这些国有银行能够具备专业化的管理,从而能在中国银行业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后更有效地与外国同行竞争。作为这一努力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已向建行、中行和工行注入了600亿美元资金以冲销坏账,还要求这些银行对自己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动大手术。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措辞强硬地表示:“在中国银行业历史上,银行首次有了衡量分行表现的工具。过去,银行只是衡量市场份额和存款增长等等。但这一次我们说:‘我们必须用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或者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些标准,来衡量你的表现。’”

而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多次强调,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事关整个金融改革的成败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

建行作为第一家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让国际投资者们相信,建行所推行的改革不仅是账面功夫。

建行2004年的年报显示,剔除当年股份制改造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因素,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0.88%和17.28%。目前,建行不良贷款率降低到3.91%,不仅达到了银监会要求的3%~5%的目标,也接近国际一流银行的坏账控制比例。

有基金经理说,建行的财务报表“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次路演过程中,我在德国会见一位基金经理,他从没读过我们的招股说明书,也没看过分析报告,上来就咄咄逼人甚至有些蛮横地质问我‘我凭什么相信你们的数据?!’说实话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人,当时心情很复杂,有被侮辱、被误解的委屈。心想我们已经很努力的为投资者带来了一个业绩很好的银行,你为什么还要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范一飞说。

“我也不卑不亢反问,‘你凭什么不相信我们的数据?!’”他说。随后范一飞对这位基金经理详细解释了得出数据的过程,同时告诉他这些数据经过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还有监管部门的核查,以及战略投资者进行的尽职调查。

“谈完之后,这位基金经理的态度有了根本性转变,从满腹狐疑,到非常信任,最后决定下单购买我们建行的股票。”范一飞说。

而在英国的爱丁堡,一位资深的基金经理,在问了范一飞很多关于建行的问题之后,对范一飞说:“年轻人,请把你的右手放在你的胸口上,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我讲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没有问题。我很坦然的这么做了,心里没有丝毫不安。如果面对投资者的时候,我心有不安,就根本不会去做这次路演。”范一飞说。

所有参与了此次建行路演的人,都认为建行目前的管理层是取得投资者信任、保证此次IPO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郭树清认为,建行管理层能得到投资者信任的关键,在于他们老老实实地回答投资者提出的问题,不隐瞒、不粉饰。“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说得完美无缺。问题存在不可怕,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有解决方案,就可以得到投资者的信任。”郭树清说。

“建行管理层在推介会上表现出来高水准的专业素养,极具特色的个人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还很风趣幽默,这很出乎我的意料,也改变了我对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的一贯看法。他们确实让我耳目一新。”驻纽约的一位基金经理在电话中对记者说。

建行现任董事长郭树清,曾赴英国牛津大学作访问研究;该行行长常振明、副行长陈佐夫、范一飞等人都曾留学美国,他们都有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背景,为国际投资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相当场次的推介会,建行的管理层都不用翻译,自己用英语与基金经理们交流。

那些国际基金经理们都非常忙碌,而建行的管理层非常懂得如何吸引基金经理们的注意力,创造一个与投资者沟通的良好氛围。在一次推介会上,郭树清说:“我们几个人都可以用英语和大家交流,常振明先生还可以用日语跟你们沟通。”等到常振明做发言的时候,上来就说:“我现在就用日本味的英语跟大家介绍一下建行的情况。”此话一出,底下笑声一片,由此,投资者与建行的管理层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交流沟通。

“有的时候,投资者在问完专业的问题后,就是和我们闲聊,而你能感觉到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谈话中,形成对建行管理层的判断。”郭树清告诉记者,“有的投资者甚至对我们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一位基金经理看到建行的招股书上写着“中国100家最大企业中的97家都是建行的客户”,于是就问常振明:“剩下的三家是哪几家公司?”常振明一下子答不上来。这位基金经理说:“你们应该了解清楚剩下那三家公司的情况,把它们也争取过来。”“回来我们一查,剩下的三家中有一家,就是我们建行自己。”郭树清笑着说。

讲一个简单清晰的故事

实际上,投资者们关心的问题并不复杂。

在建行路演之前,投资银行家和分析师们就表示,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首次发行的建行,应努力让投资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其财务状况上。

“一路上,投资者最关心的就三个问题:资产负债表是否干净,还有没有没填的窟窿,就是还有没有巨额坏账,投资者要保证自己投到建行的钱不是去填旧的窟窿;建行今后还会不会继续制造窟窿;最后投资者要看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怎样。”竺稼说。

中国政府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大力支持,注资以及剥离不良资产等切实的行动,让投资者相信经过了财务重组的建行是“干净的”,不会拿投资者的钱去填老窟窿。

“中国领导人改革中国银行体系的决心表明,他们知道为确保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做哪些工作。他们的智慧和远见足以使他们及时采取痛苦的改革措施,而不会等到客观环境更加严峻时才被迫采取行动。……中国在清理银行坏账方面根本无需借助外资的帮助,中国有足够的资金自己做到这一点,这是令人称道的。中国有超过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新桥资本(Newbridge Capital)的合伙人单伟健这样评论。目前,新桥资本是深圳发展银行的控股股东。

“毕竟建行是第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公众公司,如果在财务上做假迟早会暴露。投资者相信这样自砸招牌的事情,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建行都不会做。”美林证券的一位投资银行家对记者说。

向投资者推介建行,就是要讲一个让投资者信服的故事。

对于中国经济宏观环境的向好,是没有投资者怀疑的,而建行又在这样一个好的宏观环境里占据了一个最有利的位置。目前中国的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存贷差,而建行就有较同行更高的存贷差。建行的存款主要是利率最低的活期存款,银行的整体存款息率平均为1.32厘,贷款则为5.22厘。建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占客户贷款的比率高于此前在香港上市的交行4%,而个人消费贷款的利息较企业客户更高,这点全世界都一样,所以很多跨国银行都在打新兴市场消费者贷款的主意。建行拥有全国网络,在开拓个人消费信贷上会比交行有优势。此外,建行放出去的贷款绝大部分是长期基建贷款,这也是质量非常好的业务。到今年上半年底,建行个人客户的不良贷款比率为1.9%,企业客户的不良贷款率为4.15%。

“所以建行只要能维持住现状,不出大的贷款窟窿,投资者就满意了。”竺稼说,“建行的管理层确实取得了投资者的信任,投资者相信管理层的能力。实际上投资者最在乎的就是‘得到的是你要衡量的东西(To get what you measure.)’。投资者相信他们要衡量的盈利能力和坏账控制能力,建行的管理层都可以做得到。”

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此前就调高了建行的评级。标准普尔认为,建行从技术上讲具备清偿能力,且再出现不良贷款危机的风险极小。美林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也显示,与同行相比,中国建设银行的赢利能力要大得多。

“建行的业务是在全球最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中,金融深化方兴未艾。没有投资者怀疑我们的增长潜力。”范一飞说。

“国际基金经理们相信建行将得益于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日益增长的个人财富,他们的基金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投资建行的股票分享中国银行业的成长。”驻香港的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故事。而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适时介入,也让建行这个故事在投资者面前,呈现得更加清晰。

为了加强建行故事的可信度,管理层和保荐人曾有很多设想。考虑过要不要请评级机构做评级,除毕马威以外,还要不要再找一家审计机构做一次复审等等。“最后,实际上是美国银行的进入,解决了这些问题。”竺稼告诉记者,“美国银行做的尽职调查,决定作为战

略投资者入股,以及承诺在未来7年内,保持一个50人的团队来帮助建行,这些都是建行IPO时,投资者非常看重的。”

“美国银行作为先行者,有示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后面的投资者实际上是搭了战略投资者的顺风车。美国银行对建行进行尽职调查的成本十分可观,全面了解了建行的情况,这是一般投资者不可能完成的。”郭树清说。

实际上,就在建行路演过程中的两个小插曲,也体现了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一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在建行正在美国进行路演的时候,发表言论称建行没去美国上市,是因为没有达到SEC规定的监管标准;其二是近一段时间来,流传着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2020年,中国会非常穷》。文中“中国将会很穷”的重要论据之一是,“中国的银行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糟糕的银行”。

“我们并不理会这些说法。美国银行本身就是美国第二大银行,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我们相信美国银行不会斥巨资购买‘最糟糕银行’的股票。”一位驻香港基金经理说。而范一飞在美国做路演时,所见的投资者也没有受到考克斯此番言论的影响。

实际上,与国内舆论一直对于“张恩照事件”对建行上市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预计非常不同,在整个路演过程中,没有任何投资者问到这个问题。

“金融案件更多的是带来新闻效应的东西。全世界没有一家银行能够保证不损失的。建行承诺的信贷成本,是投资者完全可以接受的。而对于建行这样一个大银行,很低的成本也是一个上百亿的损失量。那么在其中,一个金融案件的损失才有多少,实际所占比例非常小。”竺稼说,“当然出这样的金融案件,说明银行内控存在问题。但投资者并没有认为这一个案件就说明整个银行都是腐败的。”

但也有评论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让投资者们“变得非常感情用事”。“他们(基金经理们)说这些股票的成长潜力很大,因此,应当降低风险溢价。”Herbert Smith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加文?刘易斯(Gavin Lewis)在英国的《金融时报》上说。

可复制的建行模式

建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银行,因此,某种意义上此次IPO

被看作是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改革进行的信任投票。中国国民储蓄的60%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虽然此前已有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但市场普遍相信,汇丰银行持有交行19.9%的股份是其吸引投资者的关键因素之一,未来汇丰对交行的持股比例还极可能有实质性突破。而投资者们认为,这样的股权安排,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被复制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身上。

所以,只有建行的IPO才可以建立一个让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效仿的样板。而如果建行开局不利,就可能会耽搁另三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进程。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都表示,希望在2006年实现IPO。

曾多次参与过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电信等大型国企改制上市的竺稼告诉记者,参与建行的股改上市,是他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最有成就感的项目。“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这条路走出来了,按建行这个模式来做,后面的国有商业银行就可以实现上市。而且就建行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实力很强的银行。”竺稼说,“以后,国际投资者再不会不信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了,后面准备上市银行的管理层也不用再为这个问题担心了,只要集中注意力把银行办得更好,用更好的业绩去吸引投资者。”

记者在香港采访了美林、高盛、瑞银等多家正在或争取参与中行或工行上市项目的国际投资银行,他们均认为,建行上市项目做得“非常漂亮”,令同行羡慕,建行上市在很多方面成为后面三家国有商业银行IPO的“基准”(Benchmark)。

实际上,超越具体的操作层面,建行的上市对于整个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意义也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中国的金融领域是中国进行了几十年改革后,最滞后的、最困难的部分。朱基总理在结束自己的任期的时候公开表示,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自己的任上没有完成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

“中国经济崛起已使银行改革具有全球重要性。如不能整顿好银行业,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因为银行会一直贷款给效率低下的企业,而具有成长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却得不到贷款。中国经济若长期减缓,将使全球经济失去一个重要的增长引擎,结果会打击因中国需求而急速上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抑制出口,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的出口,并引发外国投资人对中国重新评估,而这些投资人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英国的《金融时报》这样评价中国银行改革的意义。

单伟健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对于中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正在朝开放资本市场和实现本币可兑换的方向迈进,而任何一个具备了这两项条件的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劲、有效的银行体系都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虽然中国经济近年来增长迅速,但其效率依然很低且浪费严重。这一点从如下事实中就可看出: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许多倍。”

“当银行将储蓄存款借贷出去用于投资之时,经济增长中的低效率和浪费就转化成了银行坏账。如果银行继续眼睁睁看着自己发放出去的贷款有去无回,为了向储户还本付息,最终它们将无力再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为了使经济继续增长,中国需要整顿银行体系,并迫使各银行改掉最终将坏账一笔勾销的不良做法。一个强健的银行体系将确保稀缺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和使用,使得经济能够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获得增长,而不是只靠增加投入来推动。”单伟健说。

实际上,从中央政府最高决策层、学术界,直到具体执行操作层,都认为中国银行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所有的指向都显示,中国经济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否成功革新滞后的金融体系,即要求中国国有银行实现现代化和真正的商业化。

国际金融业界将建行上市,评价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分水岭。

先行者的代价

先行者在得到荣誉与赞赏的同时,也必将付出前所未有的代价。

建行上市前一天晚上,本刊记者问范一飞对于建行成功股改上市有何感受,他只回答了一句:“太难了。”

中国建设银行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在中国银行业界前所未有,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建行要还清旧账,还要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标准,达到国有商业银行从没达到过的标准。这种改变,对于一家在旧体制中浸淫了几十年的传统国有银行已实属不易。而据记者了解,在建行股份制改造、财务重组和上市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人为设置的障碍。

“中央政府最高决策层非常支持和理解建行的工作,但到了某些具体的相关部门,有时会遇到人为的阻碍。”一位知悉建行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有时为拿到一张批文,建行的工作人员要在相关部门的办公室守上好几天,甚至要暂时丢掉个人尊严,低三下四地求人。”而如果在一个关键节点卡住,整体工作的推进就会延误。“一个文件压一天,整个上市计划就可能推后一个月。”这位人士说。

国际资本市场瞬息万变,上市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上市时机没把握准,业绩再好的公司都有可能招不到股。当年中海油这样一家优秀的公司,第一次公开招股却铩羽而归,就是一个例证。

香港恒生指数在年中创下四年来最高点之后,走势开始反复,进入10月份后,更是一路下挫。“到最后我们真是在争分夺秒,因为已经能够看到近一段时间来,市场一直在恶化。晚一点时间肯定也能发出去,但结果跟现在可能就很不一样了。”竺稼说。

“上市拿回来的是真金白银啊!银行的资本金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范一飞这样说。

无论是建行还是承销团方面,都认为中央政府最高决策层对国有银行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对建行的理解和支持,是建行能够最终成功上市的最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此次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改方式很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中央政府最高决策层没有搞计划经济那一套,没有要求四大银行排好队上市,哪家第一个上,哪家第二个上,必须在什么时间上。而且最高决策者非常明智和理性地接受市场给出的价格,尊重市场规律。”竺稼说,“也要感谢香港联交所有一个很有效率的审核程序。香港联交所很早就表态不会因为自己的力量不足,而影响建行的上市进程,联交所对建行的审核给予了足够的人员保证。”

10月27日上午,香港联交所内建行挂牌仪式的场地里,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财经记者,镁光灯闪得让人眼晕,站在记者区第一排的本刊记者几次险些被后面的同行挤倒在地上。整整一天,建行上市团队所到之处,都会被记者们围追堵截。27日晚,在超过400人的建行上市庆功酒会上,郭树清说,“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得到了一个好结果,付出的所有艰苦努力都值得。只是有一些经历了整个过程的人,一直都不明白,当初人为设置的那些阻碍,都是为了什么?!

实际上,即使在上市以后,建行也必须在很多方面继续创新和突破。比如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号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新三会”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讲课时,有学生提问:中国的银行业改革能否成功?吴敬琏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特别地向他的学生们推荐郭树清在接受中外报刊采访时谈到的关于党委与董事会关系的观点。

“在建行,‘新三会’和‘老三会’之间的关系已经理顺了。但‘新三会’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权力的界定,在操作上不是特别清楚,执行起来也不是那么规范。要转变观念,也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郭树清对本刊记者说,“我们还在很认真、很辛苦地探索。”所谓“老三会”,即传统企业组织制度中的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

“以往大型国有企业是分拆上市,大股东是集团公司,而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就是同一拨人。这样的治理结构被指容易出现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向集团公司输送利益等弊病。但这样大股东和管理层不存在沟通的问题,决策很有效率。在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大股东和管理层完全是分开的,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但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的治理结构,是不是最合适的?!我个人认为还需要探索、观察和改进。”

当记者问一位知悉建行整个股改上市过程的业界资深人士,“如何评价股改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时,他沉思良久,说了上面的话。-

建行上市国家累计投入超过4600亿元

10月27日,建行将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这一天,在建行身上所有的投入与产出也将揭晓答案。

根据本报统计,在建行完成上市的过程中,国家为建行的累计投入超过4600亿元,净投入超过4200亿元。其中,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对建行的净投资就有近1500亿元。

如按建行最终的招股价2.35港元,那么从2003年12月30日以来,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对建行的近1500亿元净投资最终获得了超过3800亿元的市值,溢价比例达到了155%。

这是一项成功的投资?

4200亿元净投入

始于2003年底的建行股份制改造,其财务基础是2002年12月31日建行-1332.06亿元的总权益。此前1998-1999年国家对建行进行了第一次救助。

1998年,财政部向建行定向发行了30年期面值492亿元的特别国债,所筹集资金用于补充建行的资本金。

1999年,建行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了2500亿元不良资产,信达以面值2470亿元的十年期债券(年利率为2.25%)和30亿元现金进行支付。到今年6月底,信达处置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收率为34.16%,假定这就是建行所出售不良资产的回收水平,即使不考虑相关的处置费用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信达(其背后是财政部)在收购建行的2500亿元不良资产时,向建行多支付了1646亿元。这还是一个保守数据。

两者合计,1998-1999年,国家对建行的第一次救助至少给予了2138亿元的财务支持。

经过这一次救助,建行的总权益仍然是负数。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计算,到2002年1月1日,建行的总权益为-1411.74亿元,2002年12月31日为-1332.06亿元。

2003年12月30日汇金公司对建行注资225亿美元,标志着国家对建行开始第二次救助。

只有令建行的总权益为零之后,汇金公司注资的225亿美元才能算作建行的所有者权益。除了把建行2003年的利润用于消化不良贷款损失、建行的资产评估增值141.60亿元之外,2003年12月31日,建行把面值1289亿元的不良贷款按面值的50%暂时出售给央行;2004年6月,信达从央行手中购得这笔不良贷款;6月30日,信达向建行支付了644.5亿元以清偿央行对建行的应付款项。同日,建行以其中的634亿元购买了同等面值的央行票据。建行这笔不良贷款的净市值是286.32亿元,出售不良贷款带来的权益增加是358.18亿元,这是央行为建行填补了358.18亿元的窟窿。

经过这些填补,汇金公司注资之前,建行的总权益仍然是-654.99亿元,中央政府同意对这654.99亿元的剩余累计亏损进行补充,利用建行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的利润以及所得税减免来清偿这笔国家补充款项。

2004年,建行税前利润511.99亿元,交纳所得税21.59亿元之后,净利润490.40亿元,其中的417.18亿元用于清偿国家补充款项的一部分;2005年上半年,建行税前利润317.43亿元,交纳所得税33.94亿元之后,净利润283.49亿元,其中的237.81亿元用于清偿国家补充款项的剩余部分。

清偿国家补充款项看起来是通过建行自身的努力来完成的,但是其中有政府给予建行税收优惠的因素。2004年,建行的所得税支出为21.59亿元,如果不享受税收优惠,这一支出将达到176亿元,建行少交纳了154亿元多的税收;2005年前半年,建行所得税支出为33.94亿元,如果不享受税收优惠,这一支出将达到112亿元,建行少交纳了78亿元多的税收。这样,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建行少交纳了232亿元的所得税,这也是国家对建行的财务投入。

粗略计算,2003-2005年,包括汇金公司注资在内,国家对建行的财务投入总计达到了2462.23亿元。

因此,从1998年以来,国家对建行股改的累计财务支持达到了至少4600亿元。这些支持最终体现为2003年底建行1872.05亿元(225亿美元)的总权益。考虑到汇金公司从建行的分红和出让股份的收入有370多亿元,国家对建行的净财务支持超过了4200亿元。

到2004年9月21日建行股份挂牌成立时,作为国有股权的代表,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分别持有1655.38亿和206.92亿股建行股份,分别占建行股份总数的85.228%和10.653%。2004年底,建行总权益为1955.51亿元;2005年6月底为2009.40亿元。

股改之后,建行的财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2005年6月,建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基本上达到了银监会《关于中行、建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的各项要求。

汇金回收370亿元

建行上市之前,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通过分红和出让股权,也收回了370多亿元的投资。

2004年以来,建行三次向股东分红:

2004年,建行向股东支付了29亿元的股息,汇金和建银获得了27.81亿元。2005年上半年,建行向股东支付了1.68亿元的股息,汇金和建银获得了1.61亿元;在挂牌前一天,建行向所有股东支付了从今年7月1日到挂牌前一天共31亿元的股息,汇金和建银获得了25.35亿元。

建行的这三次向股东分红,汇金和建银累计获得了54.77亿元的股息收入。

通过向美国银行和亚洲金融出让建行的部分股权,汇金也收回了部分投资。

2005年8月29日,美国银行向汇金购入了174.82亿股建行股份,占全球发售前建行股份的9.0%,出价为25亿美元;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向汇金购入了99.06亿股建行股份,占全球发售前建行股份的5.1%,出价约14.66亿美元。

按照2005年9月1日8.0949元人民币兑1美元计算,汇金公司通过向战略投资者售让建行股份,共获得了39.66亿美元的收入,折合人民币321.04亿元。出售之后,汇金公司持有建行。

这样计算,国家在建行上市之前收回了375.81亿元的投资,累计净投入了大约4224亿元。

如果单纯计算汇金和建银对建行的注资,在建行上市之前,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对建行的净投资金额为1496.24亿元,共持有1588.42亿股建行股份,持股比例为81.78%。

市值衡量:155%投资溢价

在10月14日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中,建行初步确定向境外投资者发售26485944000股H 股,超额配售的数量是3972890000股H股,占全球发售初步规模的15%。如果超额配股权未被行使,在全球发售之后,建行的股份总数是220716194000股H股;如果超额配股权被行使,全球发售之后,建行的股份总数是224689084000股H股。

到2005年10月20日,建行还没有公布最终的招股价格以及是否超额配售,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最终招股价格的确定会在10月25日前后。业内人士预计,建行的最终招股价格不可能达到2.40港元的上限,很可能是2.35港元,并且会超额配售。

按照2.35港元的招股价格计算,如果不行使超额配股权,建行发行H股的筹资金额是622.4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648.06亿元;总市值为5186.8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5400.53亿元;如果行使了超额配股权,筹资金额是715.7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745.27亿元;总市值为5280.1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5497.74亿元。

美国银行已经与建行协定,在建行全球发售中按发售价购入5亿美元的H股;亚洲金融也与建行协定,按发售价购入10亿美元的H股。如果按照2.35港元的招股价格,美国银行将再购入16.53亿股,从而持股总数将达到191.35亿股;亚洲金融将再购入33.06亿股,从而持股总数将达到132.12亿股。

如果超额配股权未行使,建行全球发售之后,汇金公司的持股比例为62.595%,建银投资的持股比例为9.375%,两者合计的持股比例为71.970%;其余美国银行的持股比例为8.670%;亚洲金融的持股比例为5.986%;上海宝钢、国家电网的持股比例都是1.359%;长江电力的持股比例为0.906%;其余的9.750%由其他海外投资者所有。

如果行使全部超额配股权,建行全球发售之后,汇金公司的持股比例为61.485%,建银投资的持股比例为9.209%。两者合计的持股比例为70.694%。其余美国银行的持股比例达到8.516%;亚洲金融的持股比例达到5.880%;上海宝钢、国家电网的持股比例都是1.335%;长江电力的持股比例为0.890%;其余的11.350%由其他海外投资者所有。

按照每股2.35港元计算,汇金和建银持有的1588.42亿股建行股份的总市值为3663.2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3814.21亿元。与汇金和建银对建行的净投资1496.24亿元相比,不到两年,汇金的投资溢价高达155%。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认为,衡量国有银行股改的绩效,要看它们上市后市值的大小。从市值和投资回报的角度讲,建行的股改上市和汇金公司的投资都称得上很成功。

不一样的光荣与梦想:建行上市折射中国政府信心

建行这次并没有在美国或国内A股市场同步上市,而且股份是全流通的,这样的安排,反映中国政府对建行的信心。这也对恒生指数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上市的时候,当有记者问及建行的股价会否跌破招股价时,建行董事长郭树清走到媒体区,很自信地回答说:“你相信吗?我不大相信。”

第一家全流通的H股

到11月1日共四个交易日,尽管盘中股价有时低于招股价,但在大摩的力挺之下,最终都以招股价2.35元收市。亨达国际研究部联席董事黎伟成认为,建行上市适逢港股内外交困,却能保住招股定价未做“潜水艇”,属艰辛而难得的大制作。据统计,香港主板今年有56支新股上市,大约有27支跌破了招股价。

从有限的几个交易日来看,大摩正在履行护盘者的角色,每日所显示的买盘,多是代表大摩出市的,其中27日收市时所显示的40个买盘,有37个就是代表大摩的。

或者是因为和大摩有约在先,郭树清才有“我不大相信”的底气。而中金国际的董事长朱云来是极为低调的投资银行家,这回也高调地出席了建行的上市仪式,不时和郭树清站在一起,频频相斟。这次建行上市,联席保荐人是中金国际、摩根士丹利和建银国际,这三家公司和建行都极有渊源关系。当年,大摩和建行合组了中金国际,在建行的重组过程中,建行分立为建行股份和中国建投,中国建投成为中金国际的控股股东,作为建行股份的发起人之一,建投持有9.375%的股份。

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分析,这次建行上市,最特别之处在于建行并没有在美国或国内A股市场同步上市,而且股份是全流通的,这点与过往的上市安排不同。这样的安排,反映中国政府对建行的信心,不用降低股份的市场供应量,也能够顺利上市。

建行集资高逾600亿元人民币,全球资本市场对争取建行上市应该说不遗余力,香港几乎是从纽约、新加坡、伦敦以至内地等对手虎视眈眈下脱颖而出的,紧随建行上市的还有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世界各地市场所竞逐的,是中国国有银行的上市资源。

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Cox)在建行招股期间声称,建行没有在纽约证交所挂牌,是由于该行未能达到美国监管当局的要求。考克斯此言一出,建行的发言人随即出来辟谣说,建行并没有向SEC提出上市申请。

以往,大型国企选择在香港和美国同时挂牌,其中一个原因是担心本地市场难以消化。有分析认为,今年以来在香港上市的几家大型国企如交通银行、神华能源及中国远洋均只在香港挂牌,可见市场的忧虑是不必要的;这次更吸下巨无霸建行,说明港股已具深度吸纳能力。

郭树清等在香港出席上市仪式时,对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称赞有加。郭已经表示,暂时不会在其它市场上市,而副行长范一飞则指出,香港是一个很重要的金融市场,建行致力发展成一家国际性的银行,在港上市是关键的一步。

麦萃才认为,如果产品是优良的,就算不在海外市场上市,外国投资者也会到港买卖,单在香港先上市亦可。这也反映了香港作为大型企业融资的地位,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建行蓝筹梦还有多远

进入恒生指数,成为香港33支大蓝筹之一,是许多上市公司的梦想。最近,有关建行是否可以“染蓝”,市场人士和恒指公司发生了多轮的争执。从1993年首支H股股票青岛啤酒在香港股市首发,迄今已经12年,恒指公司一直拒绝将任何一支纳入恒指成分股。

以建行10月31日的收市价计算,建行的市值达5186.82亿元,在33支大蓝筹中,只有汇丰控股和中移动的市值高于建行,从这一点而言,建行已经具备了市场影响能力。建行上市之后,世界上多只中国概念指数随即纷纷将建行纳入,比如MSCI中国指数、富时新华中国25指数等等。但是,由于建行H股的身份,恒指目前仍然对建行说不。

恒指公司拒绝H股公司加入恒指成分股的理由,该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关永盛前后有过几种说法。起初,关永盛关门的理由,H股只是将其10%~20%的股份在香港上市,其余80%~90%为国有股或A股,并不符合恒指的选股原则,除非H股整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否则不考虑纳入恒指。

但是,建行这次在香港上市,采取了全流通的方式,打破了H股不能全流通的纪录。面对建行的突破,关永盛的口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不再以是否全流通论英雄。10月9日,当建行正在准备踏上香江的时候,关永盛拒绝H的理由,变成了内地股权分置计划尚在进行中,其对在港上市H股的影响仍未清晰,将H股纳入恒指是言之尚早。

但费心费力引入建行来港上市的港交所主席李业广已经按捺不住了,就在建行上市前一天,李业广向关永盛喊话,敦促恒指服务公司检讨现行恒指的代表性,研究是否扩大恒指成分股,或设立新指数同时纳入H股及蓝筹股。

10月31日,建行上市的第四天,关永盛对李业广的喊话做出了回应。建行作为第一家全流通的H股,原则上符合了入选蓝筹的条件,这一点和关永盛以前的说法比似乎有所松动,但关永盛仍然强调,恒指公司是以一个整体去看待H股,即使建行做到了全流通,也不可能成为蓝筹。按照关永盛的说法,日后其他大型国企即使以全流通的H股来港上市,亦无可能成为恒指成分股。

三年前,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已开始炮轰恒指公司,直指没有H股的入选,恒生指数已不能完全体现香港股市的走势,因为过去若干年里,推动香港市场成长的,就是国内大型的国企。这次,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恒指成分股的选择原则,与市场实际情况背道而驰。

目前,香港33只蓝筹占香港股票总市值超过70%,而建行超过5000亿元市值的加入,已经稀释了蓝筹的市值,使其不足以代表港股的全貌。建行如入恒指,将占恒指比重的9.67%。其实不独建行,H股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人寿、中国电信、华能国际等公司的市值,其实均已达到恒指的入选门槛。H股到了蓝筹门外而一直不得其门而入,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恒指公司对H股的偏执,不仅令恒生指数的定义愈来愈含糊,在H股市值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恒指公司简直是自削其市场地位。

建行选择了全流通的方式,相信以全流通方式上市的国企会愈来愈多。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明年也将去香港上市,一旦也选择全流通的方式,中行和工行的市值,预期比建行更大。到时,对恒指公司将是更大的压力,港交所一位不愿公开名字的人士表示,恒指公司应尽早减压,将建行纳入恒指,H股染蓝,是迟早的事。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丁东)

更多资料请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4572420.html,/GB/1045/3815878.html

关于境外IPO公司员工激励计划的案例分析

关于境外IPO公司员工激励计划的案例分析(精简版) 在本文中,我们对2012年以来境外IPO公司的员工激励计划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和整理,以供有关各方参考。 一、境外IPO公司的员工激励计划基本情况 经对2012年至今在IPO的小红筹项目(下称“小红筹”)和在美国IPO的中国概念股项目(下称“中概股”)进行案例研究,我们注意到: 通常小红筹架构下于IPO前采纳的员工激励计划包括三种类型:期权计划(Share Option Scheme)、股份/股息奖励计划(Share Award Scheme)和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Restricted Share Unit Scheme),其中期权计划是最常见的类型,此外招股书对员工激励计划是按照不同类型分别披露的原则进行披露。而中概股于IPO前采纳的员工激励计划包括的类型有:options(下称“期权”),restricted shares(下称“限制性股份”),restricted share units(下称“限制性股份单位”),dividend equivalents(下称“股息等价物”),share appreciation rights (下称“股份增值权”),share payments(下称“股份支付”),其中期权、限制性股份和限制性股份单位是最常见的三种类型,此外中概股招股书是根据通过的时间对员工激励计划进行披露,即招股书披露的员工激励计划通常以通过的年份命名(例如2014年激励计划),而每个计划采纳的激励类型可能包括了期权、限制性股份和限制股份单位和其他。 二、小红筹的员工激励计划 如上所述,IPO前小红筹的员工激励计划通常包括三种类型:(1)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例如博雅互动、天鸽互动、百奥家庭互动及科通芯城;(2)股份/ 股息奖励计划,例如协众国际控股、永达汽车、新城发展控股、旭辉控股、新晨动力、景瑞控股、世纪睿科、万洲国际;以及(3)期权计划。以下将重点对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和股份/股息奖励计划的容、落实方式和相关的境居民自然人外汇登记情况进行介绍。 主要容: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的主要容包括:目的或背景、涵、参与者(授予对象)、年限、授出及接纳(即要约及承诺)的方式、授出限制、受限制股份单位所附权利(是否能转让、就其相关的股份是否有投票权及分红权问题)、股份所附权利、归属(一般情况下,公司会在计划明确约定董事会或董事会授权的管理委员会有权确定归属标准、条件及时间表等问题)、管理、受托人的委任、失效/注销情况、变更及终止的规定等。而股份/股息奖励计划的主要容包括:目的或背景、对象、客体、有效期、管理、授予(包括授予程序、授予条件及享有决定

案例分析: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于1999年11月5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成立。中石油集团向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注入了与勘探和生产、炼制和营销、化工产品和天然气业务有关的大部分资产和负债。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商,2004年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6位,该年净利润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5亿元,是中国利税总额最大的公司。公司广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各项业务,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原油和石油产品的炼制、运输、储存和营销(包括进出口业务);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的输送、营销和销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美国存托股份及H股于2000年4月6日及4月7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交易过程:中石油聘请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作为IPO联席全球协调人,保荐人及配售承销商,于2000年3月27日公布招股说明书。详细说明其全球发售的结构:由香港公开发售,亚洲发售,北美发售和欧洲发售组成;发售H股和美国托存股份,全球总计发售17,582,418,000股H股;全球购买发售股份的时间及条款等。 案例分析:首次公开发行(IPO)过程一般要经历准备、实施和发行后三个阶段,执行以下四大任务:重组、尽职调查和估值文件起草、上市申请审核和批准、交易促销。而对于中国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来讲,IPO是进行改革和实施广泛重组,进而提高在行业内的竞争力的良机。同时,上市还有其他一些的益处,包括提供收购所需货币,拓宽融资渠道,公司亦可藉以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等。 一、重组 作为世界第四大石油公司的中国石油是公司重组的经典。中石油上市一年前,它还是石油部的一部分。重组除了要重新整顿几乎整个中国石油工业,只保留了具有生产力的资产及不足三分之一的雇员,一百多万员工为此被分拆划出核心业务外也是所有公司上市中最政治化的一次。正如高盛所说,这项筹资活动可以说是其在亚洲承销招股项目中难度最高的一项。在高盛帮助下,同中国石油共建了商业模式。2000年4

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 The Case Study o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of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O案例分析 ---------------------------------------------------------------- -----------------------------------------------------------------

一、中国石油基本情况简介及上市背景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简称:中国石油)于1999年11月5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成立。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商,2004年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6位,该年净利润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5亿元,是中国利税总额最大的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美国存托股份及H股于2000年4月6日及4月7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合并募集后发行了17,582,418,000股股票,其中13,447,897,000股为H股,41,345,210股为美国存托凭证,通过该次发行本公司募集资金净额约203.37亿元。 2005年9月,公司又以每股港币6.00元的价格增发了3,196,801,818股H股。通过该次增发本公司募集资金净额约为196.92亿元。 中国石油作为大型海外红筹公司,希望其回归A股市场的呼声很高,中石油的回归对国内股市的行业配置将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将进一步提高A股市场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和水准,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关注中国,加入中国股市,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支持。2007年6月20号,中石油又一轮融资项目启动,建议发行A股。中国石油A股于2007年11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二、中国石油首次公开发行A股(IPO)的流程时间总览 2007.06.20 建议发行A股 2007.06.29 宣布主承销商 2007.08.13 公告关于2007年8月10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投票结果 2007.09.21 公告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建议A股发行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报表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报表的调节表2007.10.22 中国证监会批准A股发行 A股发行进行询价 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意向书 2007.10.24 公告首次公开发行A股网上路演 2007.10.25 公告首次公开发行A股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 公告初步询价结果及发行价格区间 2007.11.02 发布招股说明书及A股发行完成公告 2007.11.05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农行IPO案例分析

农业银行IPO历程 从政策性银行,到商业银行,到进行股份制改革,最终走向IPO 上市。农业银行的上市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关系着国家金融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的改制,“三农”问题的解决。 农行股改的模式和途径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一致,即在对农行进行全面外部审计、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推进财务重组,设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然后择机上市。 1、重组 1.1政策性银行迈向商业银行 1.1.1过程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重建。 1980年,农行开始商业化改革。 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决策者试图通过农发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农行和农信社的业务中剥离出来。 1994年6月30日开始,农业银行已按农业发展银行会计科目和应划转业务范围,对农业政策性贷款和负债余额向农业发展银行进行了划转;并从7月1日开始代理发展银行业务。这标志着政策性业务已从农业银行剥离出去,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迈出了实质性一步。1997年,农行政策性业务剥离速度加快,经营强调以利润为核心。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目的的确立,标志着农业银行正式步入现代商业银行的行列。 1.1.2剥离政策性业务后面临的困难 1、存款结构不合理。高成本存款比例高(含信用社存款和及缴存款)。高成本存款的增加一方面稳定了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却对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2、经营规模萎缩,贷款质量下降。政策性业务剥离后,农行信贷规模极度缩小,业

务经营呈萎缩状态。分帐后,农行贷款规模仅占分帐前36.2%,经营基础严重削弱。同时,在现有贷款中,正常贷款仅占26%,逾期催收贷款则占74%,其中逾期贷款占24%,催收贷款占50%。贷款质量低下已成为影响效益提高的决定因素。 3、财务收支倒挂,亏损包袱难以消化。到六月底,农行财务收人比同期增长106.9%,财务支出比同期增长89.4%,收支相抵,亏损增长30%。同时,由于受资产、负债因素制约,不仅上年亏损包袱难以消化,而且今年有可能增亏。在权责发生制体制下,已经或继对所有者权益构成威胁。 4、面临同业竞争巨大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策性业务分离和金融机构增加,农行在服务对象、资金筹集、机构设置、管理手段和专门人才诸方面都面临着同业竞争巨大压力。经营环境将更为复杂和严峻。 1.1.3策略选择 从道理上讲,由于历史及体制原因,农业银行长其形成的经济包袱应由国家统筹解决。但限于财力和国民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国家近期根本无力解决包括农行在内的金融部门历史包袱问题,这主要靠各金融部门自身转换机制来提高效益和消化包袱。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研究农行商业化后经营发展战略问题。 1、增强全员效益和求生意识。 市场经济确立和价值规律的统帅作用,使得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成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企业的主要目标,也是企业求得生存主要手段。因此,农行全体员工必须真正树立效益和求生意识,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竭力奋斗。一是要真正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存劣汰是必然规律;农行作为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生存和发展需要,长期亏损只会给农行生存和员工利益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二是要充分认识,农行当前亏损包袱沉重,步履维艰,不痛下决心大打扭亏翻身仗,业务经营将难以为继,声誉将受严重损害。三是要明确认识到,分帐后农行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新变化,特别是贷款规模缩小,信贷资产质量低等,对农行业务经营的重大影响,活化存量、优化增量、调整负债结构和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已成为当务之急。 2、借助以法律为核心的多种手段,坚决打赢活化存量贷款“攻坚战”。 据信贷部门提供的数字,在农行贷款总额中,到六月底,逾期及催收贷款占74%。在逾期及催收贷款中,乡镇企业及供销社就占88.5%;不完全统计,到93年底,全行应收未收利息达797万元;1至6月,

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中国石油IPO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于1999年11月5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成立。中石油集团向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注入了与勘探和生产、炼制和营销、化工产品和天然气业务有关的大部分资产和负债。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商,2004年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6位,该年净利润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5亿元,是中国利税总额最大的公司。公司广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各项业务,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原油和石油产品的炼制、运输、储存和营销(包括进出口业务);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的输送、营销和销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美国存托股份及H股于2000年4月6日及4月7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交易过程:中石油聘请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作为IPO联席全球协调人,保荐人及配售承销商,于2000年3月27日公布招股说明书。详细说明其全球发售的结构:由香港公开发售,亚洲发售,北美发售和欧洲发售组成;发售H股和美国托存股份,全球总计发售17,582,418,000股H股;全球购买发售股份的时间及条款等。 案例分析:首次公开发行(IPO)过程一般要经历准备,实施和发行后三个阶段,执行以下四大任务:重组、尽职调查和估值文件起草、上市申请审核和批准、交易促销。而对于中国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来讲,IPO是进行改革和实施广泛重组,进而提高在行业内的竞争力的良机。同时,上市还有其他一些的益处,包括提供收购所需货币,拓宽融资渠道,公司亦可藉以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等。 一、重组 作为世界第四大石油公司的中国石油是公司重组的经典。中石油上市一年前,它还是石油部的一部分。重组除了要重新整顿几乎整个中国石油工业,只保留了具有生产力的资产及不足三分之一的雇员,一百多万员工为此被分拆划出核心业务外也是所有公司上市中最政治化的一次。正如高盛所说,这项集资活动可以说是其在亚洲承销招股项目中难度最高的一项。在高盛帮助下,同中国石油共建了商业模式。2000年4月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中石油终于登陆境外资本市场。 二、定价 1 确定定价原则 1.1 价值导向原则 中国石油与成长型企业不同,属于价值型企业。因为中国石油的资产主要来自石油勘探和生产,石油业务中国石油资产和利润的核心驱动力,而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上市公

IPO案例分析整理

IPO案例分析 1、持续盈利能力:①业务模式、产品单一、不确定性②重大依赖:销售、采购③重大行业不确定性:太阳能、核电等 2、独立性:①同业竞争②关联交易 3、主体资格:①历史出资:出资不实、抽逃出资、无形资产出资、国有股转让、外资②股权不清晰,存在纠纷③实际控制人问题:界定问题、没有实际控制人 4、募集资金投向 5、规范运作:①公司治理结构②管理:社保、环保③公司财务规范、内控制度 6、财税:①财务真实性②财务指标 7、并购重组的方式方法

持续盈利能力案例 重点关注发行人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会计政策的一致性和适当性:报告期内相同和相似的经济业务是否采取一致的会计政策,未 发生随意变更的情形,如发生变更的,应关注变更原因的合理性和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收入确认:应结合发行人所处行业特点和业务经营的具体情况分析其收入确认原则是否符合 规定,尤其是对于复杂业务和分期确认收入的业务应重点关注其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 况,如工程类项目和技术系统建设项目。 资产减值准备记提:关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记提是否充分合理。 财务状况:根据财务结构及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 根据应收帐款、存货、经营性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对比分析公司的收入和盈利质量。 盈利要求 (净利润以 扣除非经 常性损益前后孰低 者为计算 依据) 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 标准一: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 标准二: 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无现金流要求 最近一期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没有重大偿债风险,没有重大或有事项风险 条件 主板 创业板 主板 创业板 资产要求 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 (扣除土地使用权、 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 等后)占净资产的比 例不高于20% 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两千万元 (无无形资产占比限制) 股本要求 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 于人民币3,000万元 企业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 万元

ipo造假案例分析

ipo造假案例分析 【篇一:ipo造假案例分析】 (4)2012年7月17日,因有媒体质疑其造假上市,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南京证券向证监会提交了终止发行上市的申请,证监会根据相关规定,已决定终止对新大地发行上市申请的审查,并要求中介机构对媒体报道涉及的问题进行核查,同时请地方证监局进行核查。监管部门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进行处理。 (5)2012年8月28日,证监会对新大地立案稽查。 (6)2013年5月31日,证监会通报对新大地查处结果,拟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已进入行政处罚事先告知阶段。下一步,证监会将依照法定程序,作出正式处罚决定)。 二、违规事实 1、招股书财务数据造假 新大地通过资金循环、虚构销售业务、虚构固定资产等手段,在2009-2011年年度报告中虚假记载。虚增2011年利润总额2,042.36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48.52%;虚增2010年利润总额305.82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11.52%;虚增2009年利润总额280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16.53%。 注:财务造假数据图表 年度 虚增利润总额(万元) 实际利润总额(万元) 虚增比例 2009年度 280.00 1414.57 19.79% 2010年度 305.82 2349.64 13.02% 2011年度 2,042.36 2167.30 94.23%

针对新大地造假,媒体(每经)于2012年6月28日集中提出了质疑,相关质疑包括: 1、经销商身份:新大地唯一一家自营销售公司去年8月19日才在 广东梅州注册成立,梅州之外没有设立任何销售分支机构,剔除6 位无法确认身份的自然人外,30家经销商有将近70%都在公司所在 地广东梅州,对于茶油这样的消费品,没有一张强大的销售网络, 新大地巨额的收入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2、客户身份:在新大地最近3年的前十大客户中,找不到一家大型 商超卖场(仅2009年出现了唯一一家当地的小型ka卖场——梅州 市喜多多超市连锁有限公司,但后者在当年仅实现57.48万元的茶 油销售后便没了下文),反而是个人大户频频出现,还有一批神秘 的法人客户走马灯似的换人。 3、毛利奇高:毛利率水平不仅远远高出食用油加工行业的上市公司,甚至超出全国规模以上茶油加工企业80%~142%。据此计算得出的 生产成本严重不足,甚至不够买油茶籽、茶饼等主要原料的成本 4、关联交易、自买自卖: (1)新大地最近3年前十大客户涉及到的22家客户中,居然有近 十家客户被查出包括关联交易、可能存在虚假交易等问题,甚至还 指向了新大地董秘赵罡、验资签字注册会计师赵合宇以及实际控制 人黄运江的多位亲属: (2)作为连续3年贡献突出的北京市场“主力军”,北京和风大地商 贸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重要客户,则离奇地指向了赵罡和赵合宇;(3)作为连续3年贡献最为突出的核心客户和最大的茶油客户,梅 州市曼陀神露山茶油专卖店2010年曾为黄运江的侄女黄双燕所持有,招股说明书却虚假记载。同时,这家专卖店的出资人邹琼,原来不 过是没有决策权的新大地公司员工,看似毫无关联的背后,巨额销 售暗藏“自买自卖”的嫌疑; (4)作为连续3年贡献最为突出的一批核心客户,梅州志联实业有 限公司、梅州市维顺农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和梅州市康之基农业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则指向了另一起蓄意隐瞒的关联方—— 黄运江的亲戚黄娴娴及其背后的“马家军 5、审计机构不独立 赵合宇作为新大地的验资签字注会,同时担任新大地第三大股东——大昂集团的总裁。 三、处罚结果

中海油IPO案例分析

中海油IPO案例分析 指导老师: 谢丽辉 组别:第九组 组长:孙永强 成员:高举彭斌梅春敏 古志鹏白利孙永强

案例资料 中海油的两次IPO 1998年英国BP公司与AMOCO合并,1999年又兼并了ARCO,成为占据欧洲40%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的石油巨头。并购扩张并非仅限于欧洲市场,1999年,中海油首次跻身《石油情报周刊》(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之一(第50名)。但排名第二的埃克森美孚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中海油的6.7倍和16.7倍;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为中海油的7.5倍和26.7倍。在石油行业,规模是重要的竞争力指标,而中海油的规模远远小于其他公司。在中国,中石油控制了石油生产能力的67%和炼制能力的40%;中石化则控制了石油生产能力的22%和炼制能力的60%;中海油与其外国伙伴一起只控制了10%的石油生产能力。当时中国正在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外市场即将融合,中海油将和国际石油公司同台竞技,但中国企业在体制上、管理上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非常大。如果不进行大变革,前景不容乐观:如果要发展,就要迅速扩张。卫留成曾总结说:“规模小、产业链的限制以及资源分布区域单一,这是中海油的局限。我总结了世界石油巨头的三大特征:跨国、巨无霸、控制全球资源的超强能力。“石油行业的并购风潮可以说是愈演愈烈,我们做过一个统计,三年来世界排名前列的大石油公司不断并购、合并,规模越来越庞大。”上市融资、并购扩张是中石油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首次IPO的失败 从1993年起,总公司开始实施油公司、专业公司和基地公司的“三分离”,首先集中油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决策权和油气销售权,实现了资金的统一使用;然后将各专业公司从地区公司中分离出来,迫使其自主经营。1999年1月,新任总经理卫留成明确提出:中海油要用两年时间基本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框架。在一心渴望打造一流国际石油公司的卫留成看来:股权多元化是一条根本性的改革发展之路。“海外上市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因为上市以后公司的治理结构、股东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机制和观念也就必然随之转变。”在重组中,除油气外的其他资产全部留在了总公司。由于上市公司只有1500名员工,许多工作需要专业公司和基地公司承担。由于它们和上市公司间的往来完全市场化,加快了向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的转变。从上市的角度来看,1500人规模的公司比较容易被投资者接受,而同时这种资产划分方式有利于存续企业的发展。事实上,紧随其后,其他部分资产也相继在香港上市。进入1999年,中国

碧桂园IPO案例解析分析

碧桂园IPO案例分析 来源:新浪发布时间:2010-10-15 除制造了《新财富》2007年富人榜首富杨惠妍外,碧桂园控股(02007.HK)以高于富力地产(02777.HK)、世茂房地产(0813.HK)、雅居乐(3383.HK)的市盈率发行,在香港融资148.49亿港元,堪称内地房地产企业最佳IPO案例。 以招股书中预测的2007年业绩计算,碧桂园控股5.38港元的招股价对应的全面摊薄市盈率达21.5倍,分别比同一时点雅居乐、富力地产、世贸房地产2007年预测市盈率高35.74%、13.16%、18.14%。从上市前一年净资产、IPO融资额以及公开发行股份比例等综合评价资本运作效果的指标来看,碧桂园控股的IPO效果更是远超这三家同行。 2007年4月20日,碧桂园控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为7.27港元,较IPO发行价5.38港元溢价35%。以此计算的碧桂园控股市值达到1189.37亿港元,在香港上市地产股中仅次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0013.HK)、郭炳湘的新鸿基(0016.HK),位列第三。而且这一数值远远超过中国海外(0688.HK )、富力地产、雅居乐等已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地产公司,万科(000002)当日市值也仅相当于碧桂园控股的66%。碧桂园控股成为内地市值最大的上转:碧桂园IPO案例分析市房地产公司,而其实际控制人、年仅25岁的杨惠妍因持有公司58.19%的股权,身家在一夜之间达到692亿港元,成为中国内地最受关注的新首富。 碧桂园控股凭什么能够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五步重组搭建碧桂园上市架构

为了顺利实现在香港红筹上市,碧桂园通过设立多层级的BVI公司,完成了一系列的重组,以使其能够充分符合境外证券市场的上市要求。 第一步:选定上市资产、统一股权及补税 碧桂园主要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酒店、物业管理、建筑、安装、设计、装修及装饰、自来水、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以及学校和医院等,子公司及项目公司超过30家。经过筛选,碧桂园将房地产开发、酒店、物业管理、建筑、装修装饰和主题公园等业务作为上市资产,其中分为25家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12家酒店公司、1家物业管理公司、1家建筑公司、1家装修及装饰公司和1家主题公园公司。财报显示,2006年碧桂园房地产开发及建筑、装修装饰业务占总资产的比例达93%。酒店及主题公园虽然与房地产开发业务关联度不大,但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一定程度上可熨平房地产开发业务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且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投资者往往给予有此类地产组合的房地产企业一定溢价。因此,选择这几块业务作为上市资产,使得碧桂园在投资者眼里成为了一家纯粹的专业房地产企业。 其后,碧桂园进行了一系列的股权整合。碧桂园旗下项目公司都是独立法人,股东均系创始人及不同合作伙伴。2005年,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将所持项目公司的股权转让给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二女儿杨惠妍,招股书上给出的解释是杨国强“意欲训练杨惠妍为其家族拥有的本集团权益的承继人”。2006年,杨惠妍又陆续收购了碧桂园其他项目公司股东的股权,在碧桂园上市重组前,各项目公司形成了杨惠妍、杨贰珠、苏汝波、张耀垣、区学铭(以下简称“五股东”)分占70%、12%、6%、6%及6%的股权结构。 与此同时,截至2006年5月,碧桂园向税务机关全数支付了2002-2004年未缴付的

中国工商银行IPO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IPO案例分析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投资银行学作业关键词:中国工商银行IPO 上市公司募股 基本概念:首次公开募股(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 份想公众出售,即俗称的上市。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公司简介:中国工商银行(英文简称ICBC),成立于1984年1月1日。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经过29年的改革发展,中工商银行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轨道。2003年末资产总额约5279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综合的近五分之一。截止2010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约134586.22亿元,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 IPO大背景: (1)作为当时的国有独资银行,身上的政策性负担太重。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弃存贷款智能,成为一家单纯的央行。于是组建了工行,接收中国人央行的分行,员工以及占全国贷款总量约一半的贷款资产组合。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中国银行业走上了商业银行运行轨道,有规范的框架和行进指南。但是此时,本应蓬勃发展的工商银行,却因为承担过多的政策性负担而不堪,但中国经济崛起已使银行改革具有全球重要性,如不能整顿好银行业,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因为银行会一直贷款给效率低下的企业,而具有成长性和竞争性的企业却得不到贷款。对历史包袱沉重的工商银行来说,财务重组的确是改革的重中之重。(2)步履维艰的工商银行。 1,体制机制不健全:在体制性变革以前,工商银行存在严重不足,政企不分,政府色彩浓厚,不具备完全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竞争力低下。2,不良资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是影响其与同业平等竞争的严重包袱。3,股改之路:不破不立,为了避免陷入恶性循环,就要改变银行的决策机制,而这首先要从改变股权结构来切入。3,工行的创新能力不够,公众的信心,时间紧迫等一系列的环境影响。 过程:2005-4-18 国务院正式批准工行改制方案; 2005-4-21 汇金公司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 2005-5完成2460亿损失类资产的剥离; 2005-6-27 与四家AMC签订了总额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的转让协议; 2005-7-13 宣布完成财务重组计划; 2005-1-27 宣布引进战略投资者; 2005-7 A+H同时上市方案获批; 2005-7-18 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2005-10-27 沪港两地同时挂牌上市; 10月27日,工商银行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

IPO热点问题案例分析

这是本人对最近过会的部分中小板IPO案例热点问题的解读,目的是学习其解决方式,并从中了解最新的审核政策动向。 因经验不够资深,时间短促,所以自觉分析还是较浅显。但斗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主要是抛砖引玉并与大家一起沟通?进步。同时感谢贴吧上各位的分享以及对本文带来的启示。 浔阳公子 (一)对单一客户的严重依赖问题 案例企业:深圳实益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上市发行,代码00213,国信证券)企业简介:实益达主要是生产DVD?MP3?MP4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印刷线路板,以及贴牌生产少量DVD?机顶盒?MP3等整机产品。 热点问题:公司主要客户为飞利浦公司,2004~2006年公司对飞利浦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91.61%?99.10%和83.13%。按我们通常的理解,这已经属于对单一客户的严重依赖。 解决方法:公司招股书对这一问题显然十分重视,努力解释了这一问题。我总结该解释可以归结为3个层次: 1?说明这个单一客户市场地位很高:飞利浦拥有超过11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也是欧洲名列榜首的电子公司,同时是世界三大顶尖消费电子公司之一。 2?说明能拥有这个单一客户显示了公司的实力:飞利浦以稳健经营和谨慎选择供应商著称于世;公司与飞利浦合作已达7年;公司现已成为飞利浦可录DVD和家庭影院唯一EMS供应商;除实益达外,飞利浦全球其他三家供应商是捷普?四海?艾科泰等世界前10大EMS公司 3?说明公司正在积极拓展其他客户:公司正积极同通用电气?德尔福?Enseo?连营科技?Telulartelecom?Kidde?威德米勒等国际型公司进行业务联系,并通过通用电气公司的审核。 (二)行业前景?业务模式和盈利能力问题 案例企业:深圳实益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已上市发行,代码002137,国信证券保荐) 企业简介:同上 热点问题:实益达的主营业务为印刷线路板(PCB)的贴装,这类企业其实在广东和江浙一带是非常普遍的;公司2004-2006年3年平均主营业务毛利率只有11.29%(而且2006年较2005年提高5.32%还是因为收到主要客户飞利浦的价差补偿以及试产费?返工费等合计2,555.88万元),整个行业主营业务毛利率水平只有5%~8%;2004~2006年公司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平均比重高达91.78%。 应该说,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这类行业和企业模式是不被看好的。 解决方法:招股书对这一问题花费了将近50页的大篇幅来解释,努力说明实益达的竞争力优势,纠正一般人的“误解”,可谓用心良苦。我归纳总结成以下方面: 1?首先对公司进行更高层次的定位。实益达显然不想被大家当成一家普通的线路板贴牌生产厂家,所以招股书中努力把自己同全球前十位的EMS公司进行类比,并且通过客户飞利浦的认定,把自己的企业定位提升为“EMS公司”。『备注:EMS为电子制造服务,是指为品牌生产商提供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制造?测试以及物料采购等一系列服务。』 2?把实益达与普通贴装公司区别开来。其实,如果细心看招股书,你能发现“印刷线路板(PCB)贴装仍然是EMS公司所提供的最为核心的基础业务”这一语句蕴含的深意。但是经过EMS的定位之后,再加上招股书细致的反复的解释和强调,显然你对实益达的印象不再是一家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普通贴装公司,而是一家具有设计?工程?测试?制造和物料采购等各项能力的EMS公司,并且未来将向“供应链顾问”这一更高技术含量角色进行转变。 3?强调中国EMS市场前景的广阔。招股书通过引用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的预测,认为2007年中国EMS制造业务收入将由2002年的179亿美元增长到667亿美元,占全球EMS生产业务的44%,占亚太地区EMS制造市场的82%。由于电子制造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加上品牌商外包生产的趋势,中国EMS 市场未来几年有望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10%的增长率。通过以上解释,消除了投

年中国企业ipo市场分析报告

关键发现 490家中国企业IPO,融资1068.75亿美元,无论上市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347家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IPO,融资719.98亿美元,143家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IPO,融资349.78亿美元。中国企业境外IPO活跃度提高。 境内方面,204家企业选择了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117家企业选择深交所创业板IPO,上交所上市企业有26家。 143家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实现IPO,融资金额349.77亿美元。港交所主板共有82家企业IPO,超过了2007年66起的历史高位。以纽交所、纳斯达克为主的美国资本市场中国企业IPO数量也达到历史高峰。 IPO涉及19个行业,案例数量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IT及能源行业,融资金额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金融及能源。 实现IPO中国企业最多的三个地区分别为北京、江苏和广东,活跃于资本市场的企业仍以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为主。 上市企业中具有VC/PE背景的220家,占比达44.8%,涉及国内外投资机构269家。 2010年中国企业全球IPO事件中,共有168家投资银行参与保荐及承销。 1.2010年中国企业IPO市场综述

2010年共有490家中国企业实现IPO,相比2009年增长155.7%;融资金额共计1068. 75亿美元,环比增长88.0%。2010年中国企业IPO数量及融资规模均超越了2007年228 家企业上市、融资总额969.23亿美元的历史高位。 从市场分布来看,2010年共有347家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IPO,融资金额高达71 9.98亿美元,有143家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IPO,融资金额为349.78亿美元。 境内方面,2010年境内资本市场融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由2009年的99起,升至3 47起,涨幅达250.5%,相比2007年125起IPO最高纪录,增长比例也达到177.6%。其中,204家企业选择了深交所中小板上市,117家企业选择深交所创业板IPO,深交所上市企业在2010年中国企业全球IPO总量中占比达65.4%;上交所上市企业有26家。 境外方面,共有143家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实现IPO,融资金额349.77亿美元。其中,港交所主板共有82家企业IPO,融资金额299.20亿美元,IPO数量超过了2007年66起的历史高位。以纽交所、纳斯达克为主的美国资本市场方面,中国企业IPO数量也达到历史高峰,两家交易所分别有22及19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总额为38.86亿美元。 2010年IPO中国企业涉及19个行业,案例数量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IT及能源行业,其次分别为医疗健康、化学工业、连锁经营、食品饮料等。总体来看,传统制造业、消费品相关行业企业IPO最为活跃。融资金额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金融及能源。 实现IPO中国企业最多的三个地区分别为北京、江苏和广东,2010年活跃于资本市场的企业仍以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为主。 上市企业中具有VC/PE背景的220家,占比达44.8%,涉及国内外投资机构269家。以2006年至今5年的数据来看,具有VC/PE背景企业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中国工商银行IPO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IPO案例分析 关键词:中国工商银行 IPO 上市公司募股 基本概念:首次公开募股(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第一次将它的 股份想公众出售,即俗称的上市。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公司简介:中国工商银行(英文简称ICBC),成立于1984年1月1日。作 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经过29年的改革发展,中工商银行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轨道。2003年末资产总额约5279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 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综合的近五分之一。截止2010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约134586.22亿元,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 IPO大背景: (1)作为当时的国有独资银行,身上的政策性负担太重。1984年中国人民 银行放弃存贷款智能,成为一家单纯的央行。于是组建了工行,接收中国人央行的分行,员工以及占全国贷款总量约一半的贷款资产组合。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中国银行业走上了商业银行运行轨道,有规范的框架和行进指南。但是此时,本应蓬勃发展的工商银行,却因为承担过多的政策性负担而不堪,但中国经济崛起已使银行改革具有全球重要性,如不能整顿好银行业,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因为银行会一直贷款给效率低下的企业,而具有成长性和竞争性的企业却得不到贷款。对历史包袱沉重的工商银行来说,财务重组的确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2)步履维艰的工商银行。 1,体制机制不健全:在体制性变革以前,工商银行存在严重不足,政企不分,政府色彩浓厚,不具备完全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竞争力低下。2,不良资产:国有

最新IPO案例分析整理

IPO案例分析 1、持续盈利能力:业务模式、产品单一、不确定性重大依赖:销售、采购重大行业不确定性:太阳能、核电等 2、独立性:同业竞争关联交易 3、主体资格:历史出资:出资不实、抽逃出资、无形资产出资、国有股转让、外资股权不清晰,存在纠纷实际控制人问题:界定问题、没有实际控制人 4、募集资金投向 5、规范运作:公司治理结构管理:社保、环保公司财务规范、内控制度 6、财税:财务真实性财务指标 7、并购重组的方式方法

持续盈利能力案例 重点关注发行人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会计政策的一致性和适当性:报告期内相同和相似的经济业务是否采取一致的会计政策,未发生随意变更的情形,如发生变更的,应关注变更原因的合理性和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收入确认:应结合发行人所处行业特点和业务经营的具体情况分析其收入确认原则是否符合规定,尤其是对于复杂业务和分期确认收入的业务应重点关注其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如工程类项目和技术系统建设项目。 资产减值准备记提:关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记提是否充分合理。 财务状况:根据财务结构及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根据应收帐款、存货、经营性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对比分析公司的收入和盈利质量。 盈利要求 (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 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 标准一: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 标准二: 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无现金流要求 最近一期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没有重大偿债风险,没有重大或有事项风险 条件 主板 创业板 主板 创业板 资产要求 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 (扣除土地使用权、 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 等后)占净资产的比 例不高于20% 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两千万元 (无无形资产占比限制) 股本要求 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 于人民币3,000万元 企业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 万元

中国农业银行IPO案例分析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IPO案例分析 摘要: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中上市最晚的一家银行,同时也是融资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本文就农业银行上市前的准备、上市原因、上市情况以及上市成功的原因做了简要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农行,上市,IPO 一、前言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在1951年,中国农业银行已经成立,当时叫做农业合作银行,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中国“三农”发展问题,各种政策性业务制约着其发展。因而,农行真正的商业化道路起步很晚,至今为止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就在2010年,农业银行在完成政策性业务及不良资产的剥离以及股份制改造后,同时在A股和H股同时成功上市。 二、农行上市原因分析 农行之所以上市,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圈钱,另外也有一定的理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我国,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有银行在完成股改和资本化后,纷纷上市,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缺钱。银行为什么会缺钱呢?其实,银行有很大一部分钱被炒房的人掏空了。从近年来的新闻和国家政策上,也可以看出,国家逐步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监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限制炒房人不择手段的利用银行的钱去炒房,当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另外,从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4月20日发布的统计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对银行业的影响。2010年1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320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31.1%,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522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53.4%。数据充分说明,房贷资金对银行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三、农行IPO前的准备 农行上市前的准备可以分为几个过程,包括商业化改革过程,对不良资产的剥离过程,补充资本金的过程和公司治理改革过程。 1 商业化改革过程 从1980年开始,农行已经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主要就是把政策性业务从农业银行中剥离出去。在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同时,农业银行按农业发展银行的会计科目和应划转业务围,对农业政策性贷款和负债余额向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划转,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到了1997年,农业银行确立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目的,从此农业银行正式步入现代商业银行的行列。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IPO定价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教学文案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I P O定价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IPO定价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发行)是指股份公司委托承销商等中介机构第一次公开在股票市场上向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发售股份,为公司发展募集权益资本。IPO是许多股份公司都经历过或将要经历的过程,确定发行价是IPO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环节。IPO定价涉及到上市公司、承销商和投资者各方的利益,过高的价格使投资者难以承受,减少投资回报率,增加承销商发行失败的概率:过低的价格会使发行公司难以获得所需资金,达不到发行的预期目的;只有合理的发行价格可使发行公司完成筹资目的,承销商获得满意回报,同时也使投资者获得收益。 在IPO定价影响因素中,常常可以分为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来源于公司外部,也可能来自公司内部,或者是它们之间的组合,它们的影响虽然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或领域,根据行为金融学,所有信息和因素共同影响发行人或投资者情绪和决策,从而影响IPO定价水平。 一、IPO定价内部影响因素 根据IPO定价理论中的内在价值理论,股票的价格由公司的内在价值所决定,股票的价格往往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IPO定价必须以公司的内在价值为估价基础,通过分析内部影响因素对公司内在价值进行评估,IPO价格自然会围绕公司的内在价值正常波动,这样考虑了内部影响因素的IPO定价更为合理。内部影响因素是指直接反应公司内部盈利能力和持续增长能力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如资本结

构、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等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指标,在IPO定价中这些因素起着较为确定的、线性的量化影响。反映内部影响因素的财务指标见表1。 内部因素中有盈利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周 转能力和资产规模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为盈利能力中的利润水平,承销商在新股IPO定价估值时,对未来利润的增长予以重视,因为买公司的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未来。为了制定合理的发行价格,首先应以利润为核心,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预期。综合考虑起关键决定作用的利润因素,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合理估值: (一)盈利预期和投资项目预期。未来利润的增加,很多程度上跟投资项目盈利能力有关,所以企业投资项目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且形成好的盈利预期。 (二)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能力。企业未来利润增长能力直接跟企业主营业务能力有关,只有主营业务突出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才能够给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