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反思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反思

2013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叙事等

评选评审表

文稿类别:1、□案例、课例类

类别编号:

2、√□叙事、反思类

(○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数据背后教学故事○学业质量分析报告)

学段:√□普高□职教□初中□小学□学前

是否直接研究教育教学质量:√□是□否

题目:面对小说,我们的复习该何去何从

——《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复习反思学校:平阳县第二中学

姓名:林秀芝

任教年级:高三

职称:中学二级

职务:

联系电话: 136********

(页内不要署名)

面对小说,我们的复习该何去何从

——《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复习教学反思【摘要】:《外国小说欣赏》属于高中会考的组成部分,作为小说类的会考复习,我们的教学该如何进行。在这么紧迫的会考复习期间,我力求通过一两篇小说,让学生懂得解题的思路及答题的方向性,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今后的复习当中,主动自觉的完成老师的任务。

【关键词】:《老人与海》会考考纲要求小说的基本元素答题区间

《外国小说欣赏》作为会考的构成部分,大多数老师在会考复习的时候会不自觉的遗漏,尽管有些老师记得,复习时,也仅仅做些基本的课文内容的回复,这对学生而言,就像是炒冷饭,毫无兴趣可言,更别说是获得新的学习的方法了。我觉得,既然是会考要求的掌握篇目,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做题的方法。

所以我最初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外国小说欣赏》会考要求掌握的篇目一共有五篇:《桥边的老人》、《娜塔莎》、《清兵卫与葫芦》、《牲畜林》、《山羊兹拉特》。相比于一般的小说复习,除了要把握语言、人物、情节及主旨外,针对《外国小说欣赏》这本书,会考要求还专门提到要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也就是每个单元的话题。而且在09年的会考试卷中,也涉及叙述视角的知识点。因此,这节课的构想就是通过对会考卷及模拟卷的试题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外国小说欣赏》在会考复习中,文章的重点在哪里,明确出题的区间以及答题的标准。而作为范本的就是两篇小说——《桥边的老人》、《牲畜林》。

课前让学生做09年会考试卷文学类阅读——《桥边的老人》。收集答案,拣选典型性答案,制作在PPT上。

针对这本书,会考的考纲要求是:①品味小说语言,感受所选外国小说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解决的是:小说“写了什么?”的问题,即内容。)②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

和“虚构”,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即形式。)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解决的是:“小说为什么写?”的问题,即主旨)④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考察的是学生的个性解读与表达能力)

课堂上先请学生本人讲讲自己答题的思路,然后请其他学生点评,最后展示参考答案。这一环节,主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发现小说阅读答题的思路及答题的方向性,明确会考考纲的要求,从而规范答题,最后总结出这篇小说的重点所在。同时我明确指出单元后面的话题是个重点,复习的时候应结合话题,掌握那些知识点在文本当中的应用。这个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只有学生明确了这些题目答题的步骤及方法,接下来的练习才有针对性。所以,如何解题就成了关键。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桥边的老人》(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卷《外国小说欣赏》试题)1.“我”希望“老人”尽快离开“这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题涉及语言的品读,希望学生通过感知“我”和老人的对话内容把握当时的环境及“我”的心理,对老人的关怀。符合会考考纲的要求第一点。(①品味小说语言,感受所选外国小说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题在展示答案的时候,强调小说阅读的时候要关注人物,包括他的语言、举动、心理等。

建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考纲,结合考题明确该题的考点,领悟该题答题的区间,并能修正、完善自己原有的答案。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1)明确考点

师:我们结合《会考标准》要求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通俗的说,这道题考察的是哪个知识点、能力点?)。

师生探讨明确:考察的是我们的对于小说的语言品味能力。即“小说写了什么?”的问题。

(2)明确答题区间

师:那么如何回答这个题目呢?

师生探讨:请仔细看一下《会考标准》: 品味小说语言,感受所选外国小说

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会考标准》看,品味小说的语言,重点需要关注人物。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会考题是不是指向人物呢?

研究考题:“‘我’希望‘老人’尽快离开“这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应该说该考题的答题区间指向“情节”,(这儿就要发生“战争”,老人留在这儿非常危险)。该情节包含场景的变化及与该场景变化导致的人物命运的走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物”“情节”“场景”是小说的一体三面,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人物”“情节”“场景”三者有着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离不开情节、场景的变化,没有情节的人物是僵化的木偶;而谈论情节同样离不开人物,没有人物的活动的情节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3)修正完善学生原有的答案。

“在‘这儿’会发生战争。(白炳志)”白炳志的答案关注到了场景的变化。

“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怜悯他,怕他遭遇不幸。(金颖颖)”金颖颖的答案关注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怕他遭遇不幸”指向人物命运。

我们看标准答案:因为“这儿”将要发生战争,“老人”留在这儿再不走,会非常危险。(只要回答出“战争”“危险”等主要原因,意思相符即可)(情节变化:前者指向场景变化,后者指向人物命运的走向。)

2.小说让“我”和“老人”对话,“叙述者”不出现,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效果?

这题涉及叙述视角——有限视角的作用。除了要对有限视角这个知识点了然于胸,答题时还得结合文本。因为这是一种手法,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小说的人物、情节、主旨而服务。而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老人和“我”,所以有限视角的第一个作用:使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想象什么呢?想象老人和“我”对话时的语气、举动等。小说主要是叙述一个发生在“桥边”的故事,这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了,所以有限视角的第二个作用:使叙述的故事具有客观性,答题时就应答成使“桥边”发生的故事显得更为“客观”。又因为本题明确指出是“我”在叙述,此时

就可想到运用第一人称会有什么效果,亲切、自然。符合考纲要求第二点。(②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这题在分析过程中,强调小说的一些叙述手法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方式是为小说的人物、情节、场景三要素及其主旨服务的。同时也要提到场景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主旨而服务。小说答题时,注意问题的指向范围,如果是要我们分析场景的,答题时就应包括场景本身及主旨。像《牲畜林》第一题“把‘牲畜林’比作诺亚方舟,其寓意是什么?”,这题就主要指向“牲畜林”这一对象,所以答案就应包含牲畜林的特点和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两点。如果是涉及情节的,答题时就要注意情节及主旨。像《牲畜林》第二题要求赏析选文前三段文字,这三段将一只火鸡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是关于情节这块的,所以答案就应包含情节的概括——如何将火鸡写得生动形象,同时还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样写对主旨的表现有什么作用。引用肖培东老师的话:所有的问题都有两重含义,表层的,深层的。表层的无非就是问题明确指向的要素,深层的就是文章的主旨。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读懂主旨,守住中心。

(1)明确考点

师: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

师生探讨明确:考察的是“怎么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的问题。

粗略的看,考点是“叙述”。而“叙述”这一话题,又涉及四个方面: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叙述控制。

我们再看题目“小说让‘我’和‘老人’对话,‘叙述者’不出现,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效果?”,这一题考的是哪个方面?

明确:考点是小说的叙述腔调

(2)明确答题区间

师:那么如何回答这个题目呢?

叙述腔调有“讲述”与“显示”,

《桥边的老人》基本是“显示”,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对他们的对话不做判断,而是客观的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

情景去想像说话人当时可能会使用一种什么样的说话语气,又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时,应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即人物、情节、场景。形式必须依附于内容。

(3)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采用第一人称,更显亲切,他是站在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郑志攀)”郑志攀的答案关注的是叙述人称。

“运用有限视角,这样让读者有亲历感、真实客观,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调动读者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李小芳)”李小芳的答案关注的是叙述角度。

以上两位同学都未关注到叙述腔调。李小芳的答案中出现了“客观”“想像力”这两个关键词,评分时可以得2分,但属于歪打正着,需要调整思路。

我们看参考答案:①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对话”的语气和人物举动等;②使“桥边”发生的故事显得更为“客观”。(只能回答概念,如“能引发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想像”“能室使情节更加‘客观’”等,得2分;能结合情节内容,回答较具体,意思基本相符,得3分。)

3、小说结尾处,“老人”是“木然地说”,而“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这是为什么?

这题涉及人物的行为,要我们分析行为产生的背后原因。那我们就要联系小说的情节、场景和人物来进行合理的想象。联系老人的形象,他是个善良的人,他不再对我“讲”了,再结合当时的场景,战争即将爆发,就可推断出老人是想中断谈话,不再拖累我;再看看老人做出这个举动之前的状态,“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就可推断老人太累了,以至于连话都懒得说了;同时联系老人前后生活的改变,以及他一直重复的话语,我们可以想到老人失去精神寄托,已经绝望,只能听天由命了。这题符合考纲第一点中的“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1)明确考点

师: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

师生探讨明确:考察的依然是我们的对于小说语言的品味能力。

(2)明确答题区间

师:那么如何回答这个题目呢?答题区间指向的是“人物”“情节”还是“场景”?

师生分析题目:“小说结尾处,‘老人’是‘木然地说’,而‘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这是为什么?”

应该重点指向“人物”。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人物的解读不能脱离具体的情节与场景。

(3)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老人的话含有抱怨、不满。(卢成挺)”卢成挺的答案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未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抱怨谁?不满什么?指向不明确(得1分)“表达了老人内心的绝望,对战争的控诉与恨(庄仁坤)”庄仁坤的答案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小说的主旨,但未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得2分)“因为这个老人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苦,他已经疲惫的连话都说不出来。(雷小雪)”(雷小雪的答案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且能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分析,可以得3分)

参考答案:因为老人几乎陷入了绝望,已经不再期待眼前的这位催促他赶快离开的年轻人替他分担忧虑,想以尽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以便“我”能集中精力去执行自己的任务。(或者:因为老人感觉自己身心非常疲惫连话也懒得多说了,且意识到即使说再多类似“那时我在照看动物”的话,也无法挽救那些“动物”凶多吉少的命运,他只得听天由命了。)

此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若能联系小说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分析回答,内容基本合理即可。若解读有个性,且能自圆其说,也能得满分。

经过这三道题目的具体反馈及解题的过程操作,学生内心基本能对会考的要求了然于心,并能在实际题目解答中进行运作,这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加以巩固,我适时的把《牲畜林》这篇小说交给学生自由解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③题目。

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

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朱阿头顶茂盛的树枝,双肩和枪筒也用树枝伪装起来,他悄悄来到树下。这时,一位年轻的、戴红头巾的胖姑娘来到他身边。“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跌倒在地上之后,他看到小路上有只兔子,但又不像野兔。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原来是只家兔。德国人一把抓住了它的耳朵。提着吱吱乱叫、左右扭动的兔子,他又上路了。为了不使兔子跑掉,他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林子里到处是牛叫、羊叫、鸡啼。每走一步都可以发现新的动物:一只鹦鹉站在冬青树上,三条红鱼在泉水中游动。

①说说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②为什么说牲畜林像“诺亚方舟一样”?

③有人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又有人说卡尔维诺的创作善于化重为轻。请你以文段的描写为例,简单分析卡尔维诺的创作特点。

交流第一题的解题思路:

①说说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一、明确考点

这道题的考点是:主要考核分析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二、明确答题区间

(略)

注意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必须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特点来回答问题。

三、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环境描写,将山林中宁静安详的自然环境呈现在读者面前。

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思路:

②为什么说牲畜林像“诺亚方舟一样”?

一、明确考点

这道题的考点是:主要考核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二、明确答题区间

(略)

必须结合具体的情节与场景特点来回答问题。

三、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用了比喻修辞,比喻牲畜林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

交流第三题的解题思路:

③有人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又有人说卡尔维诺的创作善于化重为轻。请你以文段的描写为例,简单分析卡尔维诺的创作特点。

一、明确考点

这道题的考点是:主要考核对作品特色的深度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二、明确答题区间

(略)

三、结合学生原有的答案修正完善。

德国人入侵是残酷的现实,但卡尔维诺没有停滞于、满足于这样的经验世界,而是在新的想象空间里展开描述:那些小生灵在林中嬉戏,树林成了诺亚方舟。在这里战争消失了。精神进入了一个虚幻的、美好的想象世界中。

两篇小说的练习连贯下来,学生已经能够自主的去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的其他几篇小说了。这时,发份《清兵卫与葫芦》(会考模拟卷),让学生课后自主的去复习。在这堂复习课上,我重点放在对问题的理解及答题的方向上,力求让学生清楚像这类课文复习,我们出题者的着眼点,明白自己答题的方向性。以一两篇小说统领整本《外国小说欣赏》的会考复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