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出血病

出血病

出血病
出血病

常规鱼类出血病的病因及防治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密度的提高,水体环境的恶化,常规养殖鱼类出现出血症状的现象较多,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鱼类表现出血症状的病因很多,有些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有些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也有因饲料改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应激引起的。如果不能正确诊断区别,往往造成药不对症、疗效不佳,甚至造成大量死鱼的严重后果。下面对鱼类出血的几种病因及防治方法如下:

一、病毒性出血病

1 病原体: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病毒的个体极小,呈颗粒状,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

2 发病对象:草鱼、青鱼、麦穗鱼、鳊鱼、鲫鱼等

3 症状:本病症状复杂,可在体内外出现一系列症状,其最基本的症状则为有关器官或组织的充血和出血。从外表症状上看,病鱼体色一般暗黑色或微红。较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下透视,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这时鳃常呈现“白鳃”,也有鳃瓣呈鲜红色斑块状充血的。从内部病变上看,最常见的肠道充血,全肠或部分肠壁因充血而呈鲜红色,轻者可呈现出血点和肠壁环状出血。但肠壁仍具有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布满血丝,个别情况下,鳔及胆囊呈紫红色,当肌肉出血严重时,肝、脾、肾的颜色常变淡,而呈灰白色,或有局部出血。

实际上,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可同时出现,也可交替出现。①红肌肉型: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出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鳃丝因严重出血而苍白,多见于5- 10cm的小草鱼种;②红鳍红鳃盖型:主要症状为鳍基、鳃盖严重出血,头顶、口腔、眼眶等处有出血点,多见于10cm以上的大草鱼种;③肠炎型:主要症状为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内脏点状出血,体表亦可见到出血点,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均可见到。

3 预防:池塘彻底消毒并定期改底;下池的鱼种采用食盐或“超碘”、“金

碘”等药浴消毒,有条件的可以注射出血病灭活疫苗;坚持按“双养”管理模式管理,定期用“全效底改片”改底、用“活肥”肥水,并内服“生命元”等进行预防。此外,生产实践表明,草鱼出血病的发生与放养密度、放养方式有关,一般稀养池比密养池的发病率为低,混养池比单养池发病率低。因而实行合理的养殖模式可以有效减轻该病危害的程度。

4 治疗:这种病毒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所以难以用药物治疗。在发病初期用药有一定作用,采取外用和内服药物同时进行能增强疗效。①外用药物:用“超碘”或“菌毒必克”溶于水全池泼洒, 隔天一次,连用2次;②内服药物:内服“迪诺康+速康灵+肝胆泰乐”,连服5-7天。

二、爆发性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病)

1 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

2发病对象:病原对宿主的专一性不强,鲢、鳙、鲫、鳊、草鱼、鲤、鳜等常规养殖品种均会被感染并发生病变。

3症状: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肌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明显可见,由于内脏器官(肝、脾、肾等)受到损害,导致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3-4月,病鱼出现的体表发炎充血症状是:头部、嘴、鳃盖、眼眶等部位以及体表两侧,腹鳍下和尾柄处为甚,有的病鱼可见突眼、鳃贫血、内脏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炎,有时也可见到肠道内充气肿胀。5月后的病鱼症状是体表多以鳃盖下缘、鳍基和内脏充血发炎,有时口腔、肌肉也同时充血发炎。由于在这阶段病鱼临床症状出现较复杂,有时体症出现并不明显,鱼即死亡,同时每条病鱼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很难有一绝对的界限。

4预防:①挖除过多淤泥,彻底清塘消毒;②定期注水与消毒,保持水质清新与杀灭病原体;③严格控制饲料质量,以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④定期进行药物预防,每半个月内服一些治疗出血病的药物,如迪诺康、速康灵、高稳维西等;⑤定期用“菌毒必克”、“超碘”或氯制剂等进行水体消毒;⑥发现有寄生虫

病、肠炎、烂鳃、体表受伤时,要及时治疗,以免引发继发感染。

5 治疗:仔细检查后,基本分为四步进行。①第一天,杀灭体表或鳃部寄生虫,可选择“鱼虫必克”、“蠕虫净”、“指环王”等商品渔药按指导用量全池泼洒;②第二天,杀灭体内外的病原菌,用“菌毒必克”、“菌毒清”或“超碘”全池泼洒,次日用世纪溴全池泼洒消毒。也可采用“鱼虫必克” +“止血停”等既杀虫又杀菌的药物一次完成;③内服,60Kg饲料添加“迪诺康”两袋+“肝胆泰乐”一袋,连服3-5天,有条件的添加高稳维西等,辅助治疗,效果更明显;④调节水质,使用全效底改片改底,待病痊愈后,,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优加益生菌水质,以预防出血病的再次爆发。

三、营养性出血病

1病因:

①维生素的缺乏

经过试验证明,饲料中维生素添加量不够,或生产工艺问题,或饲料存放不当等原因造成饲料中维生素不足,会引起鱼类出血。当鱼体缺乏维生素C时,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血管末稍在应激状态下,出现无破损性的皮肤出血;维生素K

等也可能会缺乏,会延长血液的凝固时间。此外,鱼体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B

2

表现出血症状。

②喹乙醇、黄霉素的添加

喹乙醇作为抗菌促生长类药物,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能起到类似激素的作用。如大量或长期使用,会产生很强的副作用,如抗应激能力差,鱼体易受伤出血,不耐拉网,运输死亡率高,抗病能力下降。而且,喹乙醇具有累积毒性,喂幼鱼时喂了含喹乙醇的饲料,其副作用到成鱼阶段才能显现出来。国家已经禁止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喹乙醇。虽然农业部允许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黄霉素,但也会出现抗应激能力下降的现象,尤其是和喹乙醇合用,其毒性会加强。

2 防治措施

①投喂饲料要求营养全面、质量可靠,每隔15天在饲料中“高稳维西”连用4-5天,同时配合“肝胆泰乐”解除喹乙醇、黄霉素等积累的毒素。

四应激性出血病

1 病因:

夏季水温较高,水质较差时,因拉网操作鱼受惊而剧烈运动,内分泌加强,耗氧增多;而拉网后水质更加恶化,水中溶氧严重不足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主要是缺氧、细菌毒素等因素引起神经系统调节机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管壁漏出血管所致。武昌鱼抵抗力较差,而活动力较强,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

2 防治措施:

①一般在拉网前,进行水体杀虫消毒或全池泼洒抗应激类药品,以起到鱼体鳞片紧凑,体表粘液增多等,可以有效预防应激性出血;②拉往前,内服保肝护胆及维生素类保健品,提高鱼的体质,增强其应激性;③养殖过程中,注重水质的调节,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 一、出血症 由出血病病毒(GCRV)引起的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主要症状为病鱼肌肉、肠道、鳍及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流行季节在6~9月,8月为流行高峰。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潜伏期一般为3~10天。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及麦穗鱼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失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 (2)“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 (3)“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 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混杂出现。 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草鱼出血病的肠炎型: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细菌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患病草鱼鳃盖、胸鳍出血患病草鱼肠道明显出血

患病草鱼臀鳍、尾鳍出血患病草鱼肌肉严重出血 防治方法 预防: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火疫苗,或定期泼洒出血腐皮灵25ml/亩·米 治疗:(1)内服:鱼血停拌饲料投喂 (2)泼洒:出血腐皮灵50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或参福康5g 亩·米 二、肠炎 1.肠炎病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2.流行特点: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3.症状: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

观赏鱼的出血病治疗方法

出血病: 鱼体出现出血点,各鳍由鲜红充血变成苍白而烂掉,腮丝也由红变白,部分烂掉。解剖内脏有出血点。常并发肠炎。发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停食4~5天,全缸投青霉素(90×45×60cm鱼缸)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连续3天为一个疗程,一般4~5天可治愈。②在病鱼缸内投放呋喃西林粉剂(1~5ppm),一般3天可得到控制,6天左右治愈。③把病鱼放入10~20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痢特灵的药液或2%~3%的盐水中浸泡10~15分钟后,隔天1次。④严重者,在10千克水中,加入100万单位的卡那霉素或8~16万单位的庆大霉素,病鱼水浴静养2~3小时。每天1次,一般2~3次即愈。 痘疮病: 发病初期,体表或尾鳍上出现乳白色小斑点,覆盖着很薄的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部分的表皮增厚而形成大块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和厚度,会自动脱落,在原处又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病鱼消瘦,游动迟缓,食欲较差,常沉在水底,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①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病鱼50~60分钟,对预防和早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②用红霉素0.4~1.0ppm浓度全缸遍洒,10天后再施用药一次,有一定的疗效。③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病鱼后,再用呋喃西林0.5~1.0ppm浓度全缸遍洒,10天后再用同样浓度全池遍洒,有一定的疗效。 烂鳃病: 病鱼鳃丝腐烂处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有时被腐蚀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鳃丝残缺不全。因鳃丝破坏造成病鱼呼吸困难,在水面呈浮头状。病鱼食欲减退,反应迟钝,体质消瘦。 防治方法:①用5~1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鱼体15分钟。②在水体中泼洒利凡诺,使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1.0~1.5毫克/升。③用2毫克/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15 分钟。④养鱼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8ppm 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灭菌。 肠炎病: 主要是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或摄食过饱、肠道胀饱、排泄受阻,最后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突出,鱼体呈呆滞,停在鱼缸角落不动,体肌作短时间的抽搐,不进食,粪便白色。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部分肠道出现红色,严重时全肠呈紫红色,肠内无食物,有淡黄色的粘液和血脓。 防治方法:①忌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注意保持水质清洁。②在5千克水中放呋喃西林或痢特灵0.1~0.2克,然后将病鱼浸浴20~30分钟,每天1次。③用呋喃西林或痢特灵药液泼洒全缸,药量每50千克水放0.1克。 ④按每1千克鱼体重用0.1克的痢特灵拌在饲料中(粒状或片状均可)投喂病鱼,每天1次,连喂3~4天。 白皮病(白尾病): 由于水质不洁,特别是鱼缸中的粪便没有及时清除,或因捕捞运输、放养、

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 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 射PHA4——8㎎。 (9)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鳃小片愈合。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九章流行性出血热 A1型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细菌 B.立克次体 C.病毒 D.螺旋体 E.支原体。 2.我国流行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家鼠 B.黑线姬鼠 C.棕背鼠 D.田鼠 E.红背鼠 3.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病理改变是 A.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 B.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 C.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D.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澜 E.全身性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4.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B.心肌损害 C.继发严重感染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5.肾综合征出血早期出血的原因主要为 A.尿毒症致凝血功能异常 B.类肝素物质增多 C.血管壁脆性增加及血小板减少 D.血管因子消耗缺乏 E.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6.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肾血管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B.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C.肾小管重吸收亢进 D.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坏死E.合并肾结石肾盂积水 7.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五期经过哪项是正确的A.发热期→低血压期→多尿期→少尿期→恢复期B.发热期多尿期→低血压期→少尿期→恢复期C.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D.发热期→中毒期低血压期→少尿期→恢复期E.发热期→出疹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8.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期血象变化哪项错误 A.白细胞总数增高 B.血小板减少 C.血红蛋白下降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9.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后期发生的精神症状常常是因为A.颅内感染 B.低血钾 C.血浆外渗 D.抗病毒药物所致 E.电解质失衡综合征 10.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野生鼠类为其重要传染源 B.其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A.血液透析疗法是解决尿毒症的好方法 B.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11.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确诊依据是 A.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 B.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C.尿中可见膜状物

草鱼出血病标准

ICSXX.XXX BXX DB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T XXX (200x) 草鱼出血病检疫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of quarantine for hemorrhage disease of grass carp 2006-XX-XX发布2006-XX-XX实施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检样质量要求 (1) 4 检疫方法 (1) 4.1 群体检疫 (1) 4.1.1 免疫核实 (1) 4.1.2 现场检查 (1) 4.2 流行病学调查 (1) 4.3 解剖检查 (1) 4.4 病理学检查 (2) 4.5 病原电镜检查 (2) 4.6 免疫学检验 (2) 4.6.1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 (2) 4.6.2 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SPA-COA) (2) 4.7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 (2) 5 非草鱼出血病的判定 (2) 6 无害化处理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流行病学调查 (3) 附录B(规范性附录)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 (4) 附录C(规范性附录)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SPA-COA) (5) 附录D(规范性附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 (6) 参考文献 (8)

前言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附录A、B、C、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光明,江为民,肖克宇,黄兴国。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生病出血情况主要有下面四种:应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细菌感染性出血、病毒性出血。有时会有两种、三种情况并发现象。 1、应激性出血 当养殖鱼类受到撒网、拉网捕捞而惊吓且剧烈活动、天气突变、雷暴雨、池塘大量换水或加水时水流量太大、长途运输等情况时,会出现全身性体表(尤其是腹部)和鳃部出血现象,严重者短时间便会出现大量死亡。即使未死亡,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发红、僵硬,体表少粘液、手感粗糙,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主要原因 1、放养密度过高; 2、池塘长期溶氧不足; 3、饲料营养水平过高,鱼类生长太快,鳃部、体表毛细血管脆而薄; 4、个别饲料厂家生产不规范,违规添加抗生素、促生长剂等;

2、中毒性出血(充血) 发病主要原因 1、过量使用消毒剂、絮凝剂以及不合格的改底调水产品; 2、过量泼洒或投喂杀(驱)虫药; 3、饲料生产时违规添加三聚氰胺、氧化酸败的劣质油脂、抗生素、促生长素,饲料原料霉菌毒素、重金属离子超标; 4、池塘水体蓝藻大爆发。 5、池塘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症状表现 中毒性出血主要表现为头部、口腔、鳃盖、鳃丝出血或充血,腹部出血。对病鱼解剖,都会有肝脏、肾脏等出血或充血现象,无一例外。 3、细菌性出血病 1、单一养殖品种细菌性出血病 池塘底质污染恶化、气温、水温过高导致池塘水体中有害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各种弧菌、链球菌(主要危害罗非鱼、石斑鱼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鮰鱼引起套肠病)等大量滋生繁殖,感染并危害鱼类,

导致鱼类体表、上下颌、口腔、鳃盖、鳍条、肠道等严重出血,尤以腹部和头部出血最为严重,甚至肌肉、肠道等充血、出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腹水。解剖可见肝、脾、肾脏肿大,严重出血,瞟充血,肠粘膜出血、肠道发炎出血。 2、多品种爆发性出血病(败血症) 在高温期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等引起的一种爆发性疾病,症状同上,危害面更大。池塘中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鲮鱼、鲢鱼、鳙鱼等所有鱼类均会爆发感染,而且死亡率能高达80%以上。

鲫鱼鳃出血病的有效治疗

鲫鱼鳃出血病的有效治疗 近年来,报道各地发生大面积鲫鱼“鳃出血”病、“大红鳃”病,其病原与防治方法均在研讨中。笔者经长期一线调查,将治疗鲫鱼“鳃出血”的案例进行整理,是为初报。 一、鲫鱼“鳃出血”病简介 据报道,鲫鱼“鳃出血”的病原体为鲤疱疹病毒II型(CyHV—II)。按照常规方法治疗,对该病无效,故鳃出血病被称为“不治之症”。该病发病快、传染能力强、死亡率极高。 鲫鱼“鳃出血”病的主要症状:病鱼身体发红,侧鳞以下及胸部尤为明显,鳃丝肿胀,在鳃盖张合或鱼体跳跃的过程中,血水会从鳃部流出,内脏坏死,有的病鱼鳃盖上有红斑,渔民称“美人斑”。此病在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广泛流行,发病个体为100克-300克,偶见500克左右。 二、目前通行的防治方案 1、增氧、改底、调水,改善鱼的生存环境。使用聚维酮碘等对水体进行消毒,而后使用泼洒姜,减轻应激反应。 2、降低饲料投喂量,并配合内服药品。如盐酸多西环素或氟苯尼考、三黄散、板黄散、补充维生素等,连续喂5天。 三、有效治疗方案实例 实例一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南湾湖农场的王明亮有22亩池塘,主养异育银鲫,每亩放30-50g/尾的异育银鲫1500尾。 2015年5月8日开始死鲫鱼,9日按照常规方法,第一天辛硫磷溶液+硫酸铜,第二天二氧化氯粉消毒,恩诺沙星+维生素K3+三黄粉拌料内服,连用3天。死鱼12尾,用了二氧化氯粉猛增到230尾。14日化验水质指标正常。 此时病鱼症状是身体发红,侧鳞以下及胸部尤为明显,鳃盖上有非常明显的红斑,血水从鳃部流出,解剖发现内脏充血、坏死,这是非常明显的鲫鱼“鳃出血”病。 治疗方案:免疫白蛋白制剂300g+保肝宁200g+三黄散500g拌40kg饲料,连用7天。第3天(17日)只死了20条,5天后,未见死鱼。 实例二 鄂州市泽林镇下王村刘新华24亩池塘,每亩混养白鲢120尾、花鲢80尾、草鱼150尾、异育银鲫300尾。2015年5月20日,投饵台处鲫鱼边吃食边死亡,捞取后鱼体发红,鳃孔流血水。我们处方:(1)外用:10%聚维酮碘0.1-0.2g/m3水体全池泼洒。(2)内服:免疫白蛋白制剂300g+保肝宁200g+三黄散500g拌40kg饲料,连用5天。2天后,未见死鱼。而与此相邻的数口池塘,也发生了鲫鱼“鳃出血”病,先后消毒同时内服抗生素,越用药越死鱼。 四、结论 1、鳃出血病不宜用具有刺激性的抗生素和消毒剂等药物,包括有刺激性的调水类制剂,只要用刺激性的药物,鲫鱼体表马上充红,鳃部流血,加速鲫鱼死亡。 2、内服免疫白蛋白制剂+Vc+三黄散,疗效明显。此方法在湖南津市、澧县、安乡县以及湖北鄂州等地使用,反映3天后死鱼明显减少,5天基本停止,重病的7天完全好转。强调用药疗程必须达5天,以巩固疗效。 3、老池塘必须清淤和用生石灰清塘,定期改善水质。

鳊鱼出血病的发生与防治

鳊鱼出血病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李茫茫近两年来,鳊鱼出血病的流行季节越来越长,发病越来越频繁,除细菌性败血症外,鳊鱼的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发生也越来越普遍,危害逐年递增,且难以治愈,复发的概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在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实际诊断过程中,常常会误诊和漏诊,导致鱼病很难根治,甚至造成大量死亡,不仅贻误了治疗得最佳时机,同时也给养殖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鳊鱼出血病主要分为细菌性出血,代谢障碍性出血。 1 鳊鱼代谢障碍性出血的症状 鳊鱼代谢障碍综合性出血的主要症状,表现在行为、体型体色、鳃器官和内脏等多部位病变。发病初期,肝胰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胰脏明显肿大,逐渐变黄发白,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有时,病鱼的脾脏、肾脏也明显肿大。 代谢障碍综合症除了常见肝胰脏、胆囊、肾脏发生病变外,严重时也有发生肌肉腐烂、体色变异、肠道变薄、肠道出血等情况发生。一般在6月底开始出现死鱼,死亡时间持续长,每亩放鳊鱼800-1200的池塘每天每亩死5-10尾左右,这种情况可以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同时,极易出现继发感染引起细菌性败血症,导致病难治或治愈后易反弹。 2 细菌性出血病的症状 鳊鱼发病80%是细菌性败血症,发病鱼体口腔、鳃盖发红、出血,眼睛突出,鳍条出血发红,体表充血发红,部分鳞片有脱落现象,腹腔大量红色积水,鱼提起后即有积水流出,肠道可能胀大且内有积水。 以前治疗细菌性败血症并不是问题,但是近两年却越来越难治疗,反弹也越来越快。经过笔者2011年6、7、8、9四个月的调查发现90%的鳊鱼死亡是由于败血症跟代谢障碍综合感染引起的。即使用药好了不超过5天又复发。因此要想减少鳊鱼败血症的发生,首先必须解决鳊鱼代谢障碍问题。 3防治措施 3.1预防 具体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曝晒,同时选用合理放养密度;②加强水质管理,定期使

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一、A1 1、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 A、继发细菌感染 B、小动脉痉挛 C、高热、汗出、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 D、严重腔道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损害最明显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脑实质 D、肾脏 E、肺 3、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哪项是错误的 A、每日输液量为尿量加排泄量加500ml B、无消化道出血时可进行导泻疗法 C、腹膜或血液透析 D、促进利尿 E、防止继发感染 4、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下列哪项正确 A、发热期可用解热镇痛剂退热 B、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首选血管活性药物 C、病程第7日后可用肝素抗凝治疗 D、少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以促进利尿 E、病程早期可抗病毒治疗 5、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的主要原因 A、血小板减少、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 B、肝素类物质增加 C、血管壁损伤 D、凝血因子产生障碍 E、DIC 6、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B、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D、血液透析是少尿期治疗的有效手段 E、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7、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主要特点是 A、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B、体温逐渐上升 C、血小板增多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三红征 8、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心肌损害 C、继发严重感染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9、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患者 B、黑线姬鼠 C、棕背鼠 D、田鼠 E、红背鼠 10、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属于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螺旋体 E、立克次体 11、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正确的是 A、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B、热退后症状减轻 C、血小板常减少 D、外周血白细胞常减少 E、临床上都有五期经过 12、下列哪项是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特点 A、腰痛 B、眼眶痛 C、热退症状加重 D、出血性皮疹 E、上胸部局限性潮红 13、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 A、头痛、全身痛和腰痛 B、头痛、关节痛和腰痛 C、头痛、腓肠肌痛和腰痛 D、头痛、眼眶痛和腰痛 E、头痛、腹痛和腰痛 14、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依据是 A、鼠类接触史 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C、“三痛”和“三红”征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 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和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 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和夏季易发流行。人工养殖的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和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

病毒导致鱼病与防治

病毒导致鱼病与防治 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叫水产动物病毒病 病毒及病毒病 病毒(virus): 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DNA or RNA),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病毒的主要特点: 1)个体徽小,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2)病毒颗粒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3)以寄主活细胞内寄生,寄主死亡,病毒扩散或死亡 4)病毒对水产动物养殖危害较大 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潜伏期长,不易发现; 2)传播快,难控制; 3)防治困难,无特效药 水产动物病毒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草鱼出血病 1.1 病原体:草鱼呼肠弧轮状病毒,病毒的个体极小,呈颗粒状,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种病毒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所以难以用药物治疗。 1.2 流行情况:草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发病率高,5-9月主要危害草鱼种,5-7月主要危害2龄草鱼种,8-9月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 1.3症状:病鱼各种器官组织伴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体色发暗,微带红色。病症主要有三种类型:红鳍红鳃盖型:鳍条,鳃和口腔发红;“红肌肉”型:撕开病鱼的皮肤或对准阳光或灯光透视鱼体,可见皮下肌肉充血;“肠炎”型:病鱼肠道充血,常伴随松鳞、肌肉充血。 1.4病理变化:病鱼严重贫血,血量减少;骨骼肌出现红血胞浸润,肠上皮细胞脱落 1.5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进行初步诊断 诊断时务须仔细观察病鱼体外和体内肠道等器官。首先检查病鱼口腔、头部、鳍条基部有无充血现象,然后用镊子剥开皮肤观察肌肉是否有充血现象,最后解剖鱼体,观察肠道是否有充血症状。如果充血症状明显,或者有几种症状同时表现,可诊断为草鱼出血病。(注意区分:肠炎型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 2)根据病理变化诊断 3)免疫学诊断 1.6 防治:草鱼出血病的病毒活细胞内寄生;病鱼和死鱼不断释放出病毒,通过水体传播;并且该病毒抗药性强。这样就造成药物治疗的困难, 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 1)注射灭活疫苗。对草鱼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当年鱼种注射时间是6月中下旬,当鱼种规格在6-6.6厘米时即可注射。每尾注射百分比浓度疫苗0.2毫升,1冬龄鱼种每尾注射1毫升左右。经注射免疫后的鱼种,其免疫保护力可达14个月以上。同时还可用浸泡疫苗进行浸泡免疫。 2)每100kg鱼每天用克列奥-鱼复康100克或鱼复药2号2.5-5g拌饲投喂,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 EHF 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 HFR$。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 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 节,与鼠 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 眶痛、 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 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检测方法有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 疫试验等。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 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 发热期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给 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1000?2000ml静脉滴注。疗程3?4日。 (三)肾上腺皮质激 素(激素)治疗激素具有抗炎和保护血管壁的作用,并能稳定溶酶体膜、降低体温中枢对内源性致热原的敏感性等。早期应用,对降热、减轻中毒症状、缩短病程均有一定效果。 用法: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

鲫鱼“鳃出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鲫鱼“鳃出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近年来,报道各地发生大面积鲫鱼“鳃出血”病、“大红鳃”病,其病原与防治方法均在研讨中。笔者经长期一线调查,将治疗鲫鱼“鳃出血”的案例进行整理,是为初报。 一、鲫鱼“鳃出血”病简介 据报道,鲫鱼“鳃出血”的病原体为鲤疱疹病毒II型(CyHV—II)。按照常规方法治疗,对该病无效,故鳃出血病被称为“不治之症”。该病发病快、传染能力强、死亡率极高。 鲫鱼“鳃出血”病的主要症状:病鱼身体发红,侧鳞以下及胸部尤为明显,鳃丝肿胀,在鳃盖张合或鱼体跳跃的过程中,血水会从鳃部流出,内脏坏死,有的病鱼鳃盖上有红斑,渔民称“美人斑”。此病在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广泛流行,发病个体为100克-300克,偶见500克左右。 二、目前通行的防治方案 1、增氧、改底、调水,改善鱼的生存环境。使用聚维酮碘等对水体进行消毒,而后使用泼洒姜,减轻应激反应。 2、降低饲料投喂量,并配合内服药品。如盐酸多西环素或氟苯尼考、三黄散、板黄散、补充维生素等,连续喂5天。 三、有效治疗方案实例 实例一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南湾湖农场的王明亮有22亩池塘,主养异育银鲫,每亩放30-50g/尾的异育银鲫1500尾。

2015年5月8日开始死鲫鱼,9日按照常规方法,第一天辛硫磷溶液+硫酸铜,第二天二氧化氯粉消毒,恩诺沙星+维生素K3+三黄粉拌料内服,连用3天。死鱼12尾,用了二氧化氯粉猛增到230尾。14日化验水质指标正常。 此时病鱼症状是身体发红,侧鳞以下及胸部尤为明显,鳃盖上有非常明显的红斑,血水从鳃部流出,解剖发现内脏充血、坏死,这是非常明显的鲫鱼“鳃出血”病。 治疗方案:免疫白蛋白制剂300g+保肝宁200g+三黄散500g拌40kg饲料,连用7天。第3天(17日)只死了20条,5天后,未见死鱼。 实例二 鄂州市泽林镇下王村刘新华24亩池塘,每亩混养白鲢120尾、花鲢80尾、草鱼150尾、异育银鲫300尾。2015年5月20日,投饵台处鲫鱼边吃食边死亡,捞取后鱼体发红,鳃孔流血水。我们处方:(1)外用:10%聚维酮碘0.1-0.2g/m3水体全池泼洒。(2)内服:免疫白蛋白制剂300g+保肝宁200g+三黄散500g拌40kg饲料,连用5天。2天后,未见死鱼。而与此相邻的数口池塘,也发生了鲫鱼“鳃出血”病,先后消毒同时内服抗生素,越用药越死鱼。 四、结论 1、鳃出血病不宜用具有刺激性的抗生素和消毒剂等药物,包括有刺激性的调水类制剂,只要用刺激性的药物,鲫鱼体表马上充红,鳃部流血,加速鲫鱼死亡。 2、内服免疫白蛋白制剂+Vc+三黄散,疗效明显。此方法在湖南津市、澧县、安乡县以及湖北鄂州等地使用,反映3天后死鱼明显减少,5天基本停止,重病的7天完全好转。强调用药疗程必须达5天,以巩固疗效。 3、老池塘必须清淤和用生石灰清塘,定期改善水质。 来源:水产前沿 作者:黄冈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汪红兵高光明熊勇 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蒋火金 图/ 华中农业大学陈昌福

鱼出血病用什么药

淡水养殖鱼类的出血病是夏季高温常发的一种病害,造成鱼类出血病的情况有好几种,所以出血病治疗时一定要分清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减少损失。 在养殖过程中,鱼类出血情况主要有以下五种:应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寄生虫性出血、细菌性出血、病毒性出血。有时会多种情况同时发生,其中病毒性占30%~50%,细菌占30%~50%,寄生虫占5%~10%,由此可见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占主导地位。 下面就这几种出血情况进行一一分析: 一、应激性出血:应激性出血病是因为外界变化引起鱼体的出血反应,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多雨、台风、拉网时会出现应激性出血。应激性出血的鱼类大都是体质差的,其应对外界变化能力差,而且应激性出血病经常会出现治愈后很快反复。对于应激性出血病的防治思路是增强鱼体体质,提高免疫力,增强抗应激能力。 二、中毒性出血:使用不合格的改底产品,水体亚硝酸盐超标,都会造成水体中毒;另外投喂劣质饲料,频繁滥用杀虫药、消毒剂等,造成鱼体中毒。内外相结合引起的中毒会造成鱼类出血病,建议不要盲目用药。

三、病毒性出血:顾名思义,该病由病毒引起。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以疫苗注射、水质调节、预防为主,增强鱼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四、细菌性出血:是细菌侵入鱼体造成,一般伴有肠炎和烂鳃,主要原因是水质恶化或饲料微生物超标等导致。 五、寄生虫性出血:夏季水温偏高,正是寄生虫繁殖的高发时期,随着寄生虫不断的寄生在鱼类的鳃、体表、肠道等部位,这些寄生部位不断的形成伤口,随着时间的增加和数量的增多,细菌的感染机率就会增加,进而感染出血病。

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出血病往往并发,因而其防治应做到菌虫双抗、双管齐下。总而言之,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出血病,我们都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调节水质、改善底质、增强体质、提前预防,才能减少疾病发生、降低损失。 瑞正生物一直以来专注水产健康服务技术支持和服务,主要提供水产健康生物制剂,水产菌种系列,水产藻种系列,水产水质改良系列,水产营养保健等系列产品技术及服务。感谢您的阅读!

鱼体出血的原因与治疗方法,鲤鱼秋季烂鳃病治疗方法

鱼体出血的原因与治疗方法,鲤鱼秋季烂鳃 病治疗方法 鲤鱼秋季烂鳃病治疗方法 一、发病情况及症状 养殖前期并未发现鱼病。由于以往经验,秋季很少发病,忽视预防。从10月1日起发病,10月1~3日,每天每箱死鱼少则1尾,多则3~5尾,每天死鱼达10~15千克。10月4~8日,每天每箱死鱼少则3~5尾,多则8~10尾,每天死鱼达20~30千克。10月8~11日期间,经过治疗死鱼尾数日渐减少,到10月13日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病鱼主要症状为:游动缓慢,食欲不振,上下窜游。捞出死鱼观察,有的鳃丝腐烂,有的成花瓣鳃,有的开天窗。由于是基层单位,没有显微镜未能确诊。根据以往经验和本地区各水库等综合条件,采取杀虫、杀菌兼治的办法加以治疗。 二、治疗方法 1.消毒剂治疗10月3~5日,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浓度为2克/立方米(水体按网箱内水体计算),由于网箱养殖泼洒药物容易扩散,所以加大剂量,下面介绍使用敌百虫也是一样。10月6~11日,泼洒长效敌百虫,浓度为1.25克/立方米。 2.内服药饵治疗10月6日起开始投喂药饵。药饵是经过饲料厂家直接加入饲料制成颗粒。鱼药为保吉安(鱼用型)与病毒净

混合使用。保吉安主要成份为左旋氧氟沙星,用量为1克/千克饲料。病毒净主要成份为利巴韦林、恩诺沙星、VC,用量为2克/千克饲料。 经过内外兼治,10月13日病情基本控制,10月15日之后,不再发现死鱼、病鱼,鱼病基本治愈。 三、体会 烂鳃病是一种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鱼病,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前期养殖预防较好,没有出现鱼病,后期由于忽视预防,使鱼生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患于未然。 鱼体出血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鱼观赏 鱼水族 宠物鱼儿出血在饲养时很常见。这是鱼儿得了出血病。得病的鱼全身的鳞片间、鳍条上充血、溢血或溃烂。病情加重后,鳞片脱落,甚至口腔、眼部及内脏都会出血。人们常见病鱼呆呆地浮在水中或沉落水底,显得十分懒散无力。刚发病时鱼儿进食大减,待重病后,干脆拒食。病鱼体色暗淡,没有健康时的斑斓和光泽,身体也日显消瘦。在病痛折磨下,鱼体分泌物也会增多,如果并发水霉病、败血病的话,鱼儿也就快没救了。 这可能是因为操作不细心,鱼体外伤累累,被一种叫单细胞杆菌感染后所致。也可能是养鱼用水没经日光暴晒,有害物质挥发的不够干净,溶入的氧气太少的缘故。也有人认为鱼缸换水时

鱼塘鱼出血病怎么治疗

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症状主要是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种鳍条中充血。如将皮肤剥开,肌肉呈点状充血,严重时全部肉呈红色。肠道、肾、肝也有充血现象。那当出现这种病害时,如何进行治疗呢? 需要养殖者先查明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大家可以进行参考: 1、应激性出血:当养殖鱼类受到撒网、拉网捕捞而惊吓且剧烈活动、天气突变、雷暴雨、池塘大量换水或加水时水流量太大、长途运输等情况时,会出现全身性体表(尤其是腹部)和鳃部出血现象,严重者短时间便会出现大量死亡。即使未死亡,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发红、僵硬,体表少粘液、手感粗糙,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措施:根据塘口自然条件,合理掌控放养密度及搭配品种数量; 合理使用增氧机等增氧设备,及时使用安进巨能氧、降硝底安或强氧底净,确保池塘水体有较高的溶氧水平;

选择正规饲料厂家的饲料产品,不要贪图便宜、省钱而用小厂家、生产不规范的厂家的饲料产品;科学合理进行喂养管理;切忌加料太猛和过量投喂。 2、中毒性出血(充血):主要表现为头部、口腔、鳃盖、鳃丝出血或充血,腹部出血。 处理措施:在池塘大量换水、使用消毒剂、杀虫剂以及调水改底的化工产品之后,用颤藻分解素全池泼洒,进行水体解毒。 3、细菌性出血病 预防与治疗措施:鱼种放养之前,使用药剂消毒; 定期使用药剂改底调水,维护水体藻相平衡与菌相平衡,抑制有害藻类和菌类滋生繁殖。 4、病毒性出血病;常见的有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青鱼病毒性出血病和由弹状病毒引起的鲤鱼鲤春病毒性出血病。 预防与治疗:根据塘口自然条件,合理掌控放养密度及搭配品种数量; 合理使用增氧机等增氧设备或适时使用增氧药剂进行增氧;

一龄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预防措施

草鱼出血病是我国最早、最全面系统研究过的一种鱼类病毒性疾病,也是一直危害我国草鱼养殖的一种特别严重的草鱼病毒性疾病,临床以红鳃盖、红肠和红肌肉等其中一种或多种症状显现为特征,对一龄草鱼的鱼种生产和养殖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008年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从近几年现场调查和诊断结果来看,该病仍然是危害一龄草鱼鱼种最严重的疾病,每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由于基层水产技术服务及养殖人员缺乏一定临床技术经验,很多病毒性疾病几乎误诊成其他细菌性疾病而错误用药;大部分养殖户也因为对草鱼病毒出血病缺乏认识而盲目乱用药和错误操作,反而刺激鱼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大量死亡,经济损失很大。 一、草鱼出血病病原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又称草鱼出血病病毒,病毒为二十面体的球形颗粒,双层衣壳,无囊膜。此病毒为我国分离的第一株鱼类病毒。该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水和外寄生虫)。传染源是已经感染或带病毒的草鱼,也可通过卵进行垂直传播。 二、症状流行特点 草鱼出血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是草鱼体内外各个器官和组织表现出斑点状或块状充血,鳍条、鳃盖、眼眶、口腔、下颚等表皮组织不用解剖就可以看到充血现象。病鱼眼球突出,鳃丝苍白或充血。肌肉、肠道、肠系膜、鳔壁、胆囊、肝、脾、肾等器官,也往往出现充血现象,故依症状定名为草鱼出血病。 草鱼出血病发病季节比较长,主要发生在每年5―10月、水温在20~30℃的季节,以25~28℃最为流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5―6月和9―10月两个主要流行季节,对于高密度饲养、高蛋白质饲料投喂草鱼池危害更甚,常发生全塘大部分死亡,对提高单位池塘草鱼产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因素。 三、发病原因 1.草鱼鱼种的投放密度过大 许多养殖户盲目追求产量和效益,随意加大投放密度。由于投放密度过大,在养殖中后期,随着池塘鱼类负载量的加大以及饲料投喂量的增加,水质难以控制,容易老化、恶化。由于水体环境不良,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草鱼体质变弱,导致出血病的发生。 2.投喂的饲料不符合草鱼鱼种的营养需求 从整体上看,一龄草鱼鱼种生长过程中对蛋白质、脂肪等的需求较一般其他鱼种低。在草鱼整个养殖期内,全程投喂高蛋白质的鱼饲料往往导致草鱼营养性疾病(如脂肪肝、肝脏变性等)的发生。其次,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不足,一龄草鱼在池塘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受密度、环境条件、生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对维生素的需求量显著提高,如果长期不能满足其需要则会引发各种疾病,如饲料过量投喂、饲料中的氯化胆碱含量不足时很容易引起草鱼鱼种脂肪肝病的发生,使鱼种抗病能力变弱,导致各种细菌疾病的暴发,并发出血病。 3.饲料投喂不科学 许多养殖户在前期3-4月份追求生长速度,投喂量过大,忽视了草鱼自身的生活习性和规律,结果往往是养殖前期草鱼的生长速度很快,鱼体免疫系统发育跟不上鱼的生长速度,对细菌及病毒性疾病几乎没有抵抗力了,导致草鱼后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4.防病措施不合理 有的养殖户防病意识较差,往往被养殖前期草鱼鱼种摄食良好、生长较快所麻痹,而忽视了正常的鱼病预防工作,不调水,极少用微生物制剂,忽视池塘水环境管控。一旦发病再采取措施,为时已晚。有的养殖户过分依赖、相信药物的作用。发病季节大量使用杀虫剂、消毒剂来杀虫和治疗细菌病(误诊)是诱发草鱼出血病大量死 亡的重要因素,很多发病池塘也因此日死亡量暴增。还有许多水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唯恐草鱼发病,几乎每天在使用不同的药物,特别是一些内服抗菌药物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由于用药过多,不仅导致病原体产生强烈的抗药性,也对 67 2018.2

草鱼出血病

草鱼出血病是草鱼、青鱼在鱼种饲养阶段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淡水鱼类病毒病。 (一)病原 草鱼出血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病毒为20面体和5:3:2对称的球形颗粒,直径为60-80纳米,具双层衣壳;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不敏感,无囊膜;病毒基因组由11条双股核糖核酸组成。病毒耐酸(pH3),耐碱(pH10),耐热(56℃)。能在草鱼肾细胞株(CIK)、草鱼吻端细胞株(ZC—7901)、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株(PSF)等中增殖,引起细胞病变。病毒复制部位在细胞浆,能形成晶格状排列,最适复制温度为25-30℃,其生长温度范围是20-35℃。尚未发现在非鲤科鱼类细胞株中增殖。 毛树坚等(1989)报道,在浙江地区患出血病的草鱼中还分离到一种小病毒颗粒,大小为20-30纳米,六角形,为单股核糖核酸病毒,无囊膜,经初步鉴别,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二)流行情况 草包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全长2.5-15厘米的草鱼鱼种及1足龄的青鱼,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但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则在水温12℃及34.5℃时也有发病。此病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四川、重庆等主要淡水鱼类养殖省、市、自治区都有流行。该病可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等进行水平传播,也可通过卵进行垂直传播。 人工感染健康草鱼鱼种,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天,一般是7-10天。病程分潜伏期、前趋期和充分发展期三个阶段。 1.潜伏期从病毒侵入鱼体到出现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叫潜伏期。草鱼出血病的潜伏期约3-10天。在此期间内,鱼的外表无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均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病毒的毒力和侵入鱼体的数量、鱼体的抵抗力、水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如水温高(在该病的流行温度范围内)、病毒的毒力强、侵入鱼体的病毒数量多、鱼体的抵抗力低、水环境差,潜伏期就短;反之,则潜伏期长。检疫隔离期的长短是根据潜伏期的长短而定的。 2.前趋期这期的期限很短。这期的特征为病鱼已开始出现症状,但不够明显,出现的症状也还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草鱼出血病的前趋期,一般为1-2天,此时病鱼的体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 3.充分发展期出现这种病的典型症状,病鱼有了明显的机能、代谢或形态的改变,亦为疾病的高潮期。草鱼出血病的充分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此期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等典型症状而死。 出血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鱼病。病毒颗粒多呈球形或六角形。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为68~72毫微米,比最小的细菌还小得多。 (1)病症病鱼主要是充血。外部症状一般微带红色,小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充血现象。部分病鱼口腔、下颚、鳃盖、鳍条基部也表现充血。将病鱼皮肤剥开,肌肉有的显示点状或块状充血,有的全身肌肉呈充血现象,鳃部贫血,出现“白鳃”,也可能出现鳃瓣呈斑状充血,但有的病鱼鳃部无此症状。内部器官的症状常见的是肠道充血,全肠或局部因充血而呈鲜红色,肠系膜和周围脂肪,也常伴有明显的点状充血,但肠道平滑肌一般仍完好,无腐烂或水肿等情况出现.少数病鱼的肝、脾、肾等出现灰白色或局部充血,缥壁及胆常充满血丝。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以分为“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三种类型。 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现象,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有的表现为全身肌肉充血,有的表现为斑点状充血。与此同时,鳃瓣则往往严重贫血,出现“白鳃”症状。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也就是在规格7~10厘米的草鱼种中比较常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