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语料库的汉日可能表达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汉日可能表达对比研究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373-380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4619393.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4619393.html,/10.12677/ml.2020.83051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ossible Expression

Li Li1,2

1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Luoyang Campus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2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Apr. 29th, 2020; accepted: Jun. 3rd, 2020; published: Jun. 10th, 2020

Abstract

Chinese is an isolated language while Japanese is an adhesive language.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make the semantic scope and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ossible expression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pu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materials, finds out the common concept of “possible”, and points out that “possible” is the possibility of realizing a situation, that is, the possibility of realizing a situation. On this basi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capability possibility, condition possibili-ty, evaluation possibility, result possibility and cognition possibility.

Keywords

Possible Expression,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apability, Possibility

基于语料库的汉日可能表达对比研究

李丽1,2

1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河南洛阳

2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9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0日

摘要

汉语是孤立语,日语是黏着语。不同的语言体系使得现代汉日可能表达的语义范围和体现形式迥异。本

李丽

文从汉日对比的角度,利用汉日语料库进行语料分析,找出“可能”的共性概念,指出“可能”就是存着一种情况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将“可能”具体分为能力可能、条件可能、评价可能、结果可能和认识可能。

关键词

可能表达,汉日对比,能性,可能性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014619393.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汉语的“可能”和日语的“可能”在体现形式和语义范围上十分迥异,这给汉日对译和外语教学都带来很大困难。本文从汉日对比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可能”的概念,揭示二者的共性与特性,为“可能”

这一语法范畴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找出汉日可能表达的同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1、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2搜集大量例句,进行归纳、整理,对汉日可能表达进行新的分类。

2. 汉日可能表达的体现形式及语义范围

2.1. 汉语可能表达的体现形式和语义范围

汉语可能表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能愿动词,也就是所谓的能性助动词“能”、“可以”、“会”,一种是可能补语。

2.1.1. 能愿动词

《马氏文通》把助动词单独作为一类词进行罗列,“可足能得等字,则谓‘助动’,以其常助动词为功也”[1]。《中等国文典》[2]中第一次出现了“助动词”叫法。能愿动词“能”、“会”、“可以”

是汉语可能表达的主要体现形式。

(一) 能能愿动词“能”可以自由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复合动词,此时的“能”是一个助动词的功

能。吕叔湘(1999)将“能”定性为助动词,并将其语义归纳成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表示有可能;

表示情理上许可;表示善于做某事;表示有某种用途;表示环境上许可[3]。这种分类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的研究很多都是对其研究的一种延展或是细节的完善。刘月华(2004)在其基础上新提出了“表示估计”的可能(例:今天小刘能到北京吗?) [4]。彭利贞(2007)依据情态(modality)分类将情态动词“能”的语义归类为动力情态(能力)、道义情态(许可)、以及认识情态(可能) [5]。但是关于具体的使用状况,比如:表示评价的可能、表示结果的可能、表示属性的可能等应该如何具体划分到三大类的哪一分支去,没有展开讨论。

(二) 会吕叔湘(1999)、刘月华(2004)对能愿动词“会”的语义特征都做了注解,可以简单归纳为①

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某事;②善于做某事;③有可能,通常表示将来的可能性[3][4],主张“会”表1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是由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大规模数据库,具有代表性强,语料构成均衡的特点,较为准确地反映了现代日语书面语使用的一般状况。

2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是一个大规模的平衡语料库,语料选材类别广泛,时间跨度大。在线提供检索的语料经过分词和词性标注,可以进行按词检索和分词类的检索。

李丽

示的是后天习得的能力,当表示与生俱来的能力时只能用“能”。大河内(1980)从使用条件的角度入手,对现代汉语中的“会”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汉语可能中存在“回答不会是很简单的。/表示推量”的可能[6]。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常见到,这是日本人特有的视角。中国学者受到母语的影响,往往把能力和表示情态的推量放在一起考察。日语中命题和语气部分可以拆开,所以日本人在进行日语语言研究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把命题和语气分开进行。鲁晓琨(2004)和彭利贞(2007)从情态角度分析了“会”的语义特征。指出表示盖然性的认识情态也是“可能”。这里的“盖然性”是可能性程度很高的,介于“可能”与“必然”之间[5][7]。

笔者发现,很多学者都指出“能”与“会”在表示“能力”的时候有所不同,表示初步学会某种技能或具备某种能力,既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如:他能开车/他会开车)。表示恢复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的时候只能用“能”,不可以用“会”。如:

○他能连续工作20个小时。

※他会连续工作20个小时。

但是很少见到探究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的论述。本文认为从二者的原型义入手,对其语义进行历时性的追溯是一个新的视角。“能”的本义是一种熊类野兽,因为熊凶猛耐寒而有力,故借用以表示才干,本领,或有才干的,有才能的,也指有才能的人。后引申为能做某事,会,能够,情理或环境上许可等。“会”的意思是把各种集合在一起由此产生聚合的含义。逐渐发展为表示机会、总计等。按人口的多少从粮仓中拿出相应的米量做饭,由此产生能够、理解、机会等含义。进而引申为通晓、熟悉、擅长。再引申为有某种能力做。(如:他会画画。)又表示有可能实现(如:他会来的/病会好的)3。所以,“能”的语义中“能力、力量”在前,而“会”的语义中“能力”的意义则产生的比较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能”更强调体能,而“会”更强调技能技巧。

(三) 可以关于“可以”的先行研究也很多。刘月华(2004)指出“可以”的语义可以归纳为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表示情理上许可;表示准许;表示“值得”[4]。本文认为“值得”其实就是一种“评价”,在进行“可能”的意义分类时,应当注意这一类型。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能愿动词“能”、“会”、“可以”虽然都表示可能,但是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有重复的部分,也有不同的特性。

2.1.2. 可能补语

汉语的可能补语也称为“能性补语”,跟在动词后面表示该动作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主要有“V+得/不+C(爬得/不上)、V+得/不得(动得/不得)、V+得/不了(去得/不了)”三种模式。关于汉语可能补语所表达的意义可以总结为①表示主观条件是否容许实现;②表示情理上是否许可;③表示对情况的估计。这里表示对情况的估计,也就是对某一命题为真的可能性作出的推测。但是下面的例子并不属于上述三种情况的任何一种。除了表示主观判断的句子以外,表示主客观条件限制的例句所分析的都是有情物做主语的情况。下面“凋谢不了”的主语是无情物“假花”。“凋谢”的动作与有情物的意志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受其控制。所以,这里的可能补语所表示的是与“能力”无关的非生命物体的性质特征。

例:假花永远凋谢不了。

汉语的可能补语的研究中并没有强调动作主的“意志”,这也是汉日可能最大的不同。

2.2. 日语可能表达的体现形式和语义范围

日语“可能”的相关研究倾向于把可能的本质归结为“意志性”。森田(1977)中这样写道:?<可能

3《汉字源流字典》是由语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一部兼具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功能的通用字典。汉语工具书中难以查到的有关字形、构造、本义、演变、组字等汉字固有信息。

李丽

>は<希望>の結論として存在し、“……したい”→“……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と意志的にとらえるところに特色がある/可能是作为希望的结论存在的,从“……したい”到“……することができる”,从而和意志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可能的特色所在?[8]。张威(1998)中指出「可能の根底には、必ず有情物の「意図性」が存在すると考える/可能的根本必然存在有情物的意志性」[9]。

日语学界都倾向于承认“意志性”是可能的最根本特征。在任何可能句中动作主体的意志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可能”是动作主体“希望的结论”的存在。这与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的主要体现形式都是由意志动词构成的有很大关系。

日语教科书中通常将可能的体现形式归纳为一下几类:①动词后缀助动词?れる?られる?;②五段动词派生出来的可能动词;③动词加?こと?名词化后,后加动词?できる?。这三种形态都是由意志动词构成的。这样的形态特征对可能的语义特征分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金子(1986)中提出动词连用形后接结尾词?うる/えない?构成复合动词也可以表示可能的含义,并指出日语的可能表达主要分为两大意义范畴,一是能力可能,一是认识可能。认识可能只有一种表达模式,就是动词的词素加上「―うる?-える」构成的复合动词。从这以后,?うる/えない?作为日语可能表达的形态之一受到了广泛认可[10]。这里需要注意到此形式并不存在动作主体的意志干预。张威(1998)从汉语的可能补语中得到启示,提出日语自动词在无标识条件下也可以表示可能(いくら探しても、鍵が見つからない。)并且命名为“结果可能”[9]。近年来,“语气可能”(明日は雨があるだろう。/明天可能会下雨吧。)等无标识条件下表达可能意义的现象也受到了日语界的关注。但是“结果可能”和“语气可能”都没有标识,与“れる?られる”“ことができる”等有标识的可能在整个可能表达体系中该如何定位产生了争议。

关于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的语义分类,先行研究也十分丰富。虽然不同学者的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说具有逐渐细分,分类标准模糊的特点。森田(1977)对日语可能做出了如下分类:

①本来備わった能力から当然それが実現できる/本身具有实现某事的能力。(狸は化けられる動物

だ。)

②補助手段を借りることによって実現が可能となる。/借用某种辅助手段使得某事可能实现。(ペ

ンチを使えば太い針金でも曲げられるよ。)

③習得した能力によってそれを行うことが可能である。/通过学习获得某种能力从而可以实现某

事。(英語なら教えられるが、ドイツ語は知らないから教えられない。)

④内的条件として、心理的または肉体的にそれをなすことが可能である。/作为内在条件,从心

理或是肉体上可以做某事。(もったいなくて捨てられない。) (腰が痛くて曲げられない。)

⑤外的条件によって、自己の意志というよりも、周囲の情勢や規則などからそれが可能となる。

/由于外部条件,与其说是自己的意志,不如说是周围的情况或规则使得可以做某事。(門限が過ぎたら、もう外へは出られない。)(試験がすめば、答えも教えられます。) [8]。

2.3. 汉日可能表达的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汉日可能表达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汉日可能表达在体现形式上有很大差异。汉语的可能表达主要包括“该、得、能、会”等可能动词与可能补语“V +得/不+ C”“V +得/不+了(来)”“V +得/不得”,以及词汇性可能表达。标识明确,易于辨认。日语的可能表达除了“动词未然形+れる?られる、サ变动词词干+ができる、动词连体型+ことができる、动词连用形+うる/えない”、词汇性可能等有标识的形式以外,还有“自动词无标识可能和语气可能等无标识的形式。由于没有标识,所以就增加了学习、运用的难度。其次,汉日可能在概念界定上亦不同。在汉语中“可能”有两个语义,一个是能成为事实的,一个是表示估计、也许、或许,也就是情态(modality)。在日语中,情态是句子层

李丽

面的意义功能范畴,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高于命题的存在。日本人对“可能”的把握,聚焦在“能性”上,认为“可能”的本质是能力,表示“可能性/或然性”的不是“可能”,但是其认定的可能形式却兼具了表达“能性”和“可能性”的两种功能。这主要是由于日语是黏着语,命题和语气可以完全拆离,语气在句子的最后,也就是命题结束的地方出现。日语中讨论的“可能”是命题层面的可能,“语气”被认为是不属于语法研究范畴的。

在下一节中,本文利用语料库搜集例句进行分类、整理,尝试重新划分“可能”的意义分类。

3. 汉日可能表达的分类

3.1. 可能的定义

在进行分类之前,首先要弄清到底什么是“可能”。汉语可能的体现形式和语义内涵都说明“可能”不仅包括能力,也包括可能性,说话人的推测等,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而日语一直把“能性”作为可能表达的核心,认为“可能”和“可能性”是两个概念,这是产生一系列争议和矛盾的根源所在,汉日可能之间的认知差异给日语学习者带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尝试着给“日语可能”下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

无论是表示能力的可能,还是表示可能性的可能,都有一个共通点:存着一种情况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即:情况实现的可能性。存在这种可能性就是“可能”,反之就是“不可能”。

利用汉日语料库输入汉语和日语的可能体现式,检索到上万例句。本文将这些例句进行了分类、整理,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给汉日可能表达进行了全新的意义分类。

3.2. 日语可能表达的分类

本文认为除了教科书中罗列的典型的日语可能表达「可能助動詞れる/られる」、「可能動詞」、「できる」、「~ことができる」、「得る/得ない」、词汇性可能以外,自动词无标识条件下表示的可能,以及「だろう」、「かもしれない」等表示说话人主观性的语气表达也应视为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的体现形式之一。日语可能表达可以根据表达的具体含义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2.1. 能力可能

表示主语的能力或技能。这里分为主语是有情物和无情物两种情况。

①当主语是有情物的时候,表示动作主具有实施某一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指先天具备的能力,也指后天习得的能力。

(1) ウマは立って眠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だ。/马能站着睡。

(2) ラクダは……何日も水を飲まないで、さばくを旅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骆驼能几天不喝水在沙漠行走。

(3) 2、3歳で絵が描ける、ピアノが弾ける/2、3岁会画画、会弹钢琴。

(4) それから、来年小学生になりますが、今はクロール、背泳ぎで25m泳げ、平泳ぎを練習中です。/现在自由泳、仰泳能游25米,蛙泳还在练习。

例(1)、(2)表示的都是动作主体与生据来的内在能力。「馬が立って眠る/马站着睡」、「ラクダが水なしで砂漠を旅する/骆驼处于无水状态下在沙漠移动」都是生命体的本能。这种能力是先天具备的,由能力激发的实现该动作的可能性是恒常存在的。

例(3)、(4)也是能力可能,但是这种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掌握的技能型能力可能。例(3)中,小朋友逐渐学习才能拥有画画、弹钢琴的特长。例(4)中的少儿游泳,也存在一个习得的过程,无法不劳而获。这种能力不同于体能上的能力,是技能型的能力。

李丽

②当主语是无情物时,表示该物体的特征和性质。这种“物力”也就是无情物的属性可能。

(5) 白菜は生でも食べられる。/白菜能生吃。

(6) 水道水は一応飲める基準に達しているがおいしくない。/自来水达到了可以饮用的标准,但是

不好喝。

例(5)、(6)的主语「白菜/白菜」、「水道水/自来水」都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后面的可能表达表示的都是其性质特征,这种能力是主语的内在属性。

3.2.2. 条件可能

主观条件或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某一可能性能否实现。

①客观条件的影响

(7) 市から認定されると、障害者控除を受けることができます。/只要受到市政府的认定,就可以

享受残疾人免除政策。

(8) 届け出することによって、引き続き同額の手当を受給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只要呈报,就能

继续获得同等金额的补贴。

例(7)到例(8)中的动作能否实现都受限于某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可能表达的前面经常会出现提示条件的句子,如「と」、「によって」」等,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可以拥有实现某一动作的可能性。例句中的曲线部分就是提示客观条件的关键词,这些条件允许动作的实现。

②主观条件

(9) そんな不安や怯えが先にたって、なかなかきっぱりした態度をと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因为

开始就不安和胆怯,所以没办法拿出明确的态度。

(10) 丸太は一人では持ち上げられないし、苗木も一人が支えていなければ倒れてしまう。/丸太一

个人抬不起来。

在条件可能的部分,除了表示客观条件的影响外,还有一部分表示主观条件的例子。例(9)中,由于自己的不安和胆怯,所以不能采取坚决的态度,例(10)是受到自身体力的限制,所以抬不起来。这一系列主观条件的制约决定着动作能否实现。这种可能性存在与否与主观条件紧密相联。

无论是客观条件限制的可能,还是主观条件限制的可能,都必须使用含有意志动词的体现形式,说明这种可能的本质上也是以能力为原点的。

3.2.3. 结果可能

表示从动作的结果来看可能性是否得以实现。焦点放在结果上。有执行动作的过程,有施动者,存在意志性,是以能力为原点的可能。

(11) 私は子どもではあったが、多くの事柄を本当に理解することができた。/我虽然还是孩子,但

是很多事已经可以理解了。

(12) 一通目と二通目で、このひとの文章は暗記するほど馴れていたから、三通目は辞書がなくて

も楽に読めた。/第一遍和第二遍已经熟读到快要会背的程度了,所以第三遍不用字典就能轻松地读下来了。

例(11)、例(12)中的可能表达都是过去时态。动作「理解する」、「読む」都有一个具体的施动过程,可能性最终得以实现。“过程性”和“结果性”是这类可能的主要特征。

3.2.

4. 评价可能

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

(13) あら、この字はとてもよく書けているわね。/这个字写得真好。

李丽

(14) これは偽札です。精巧にできている。/这个假钞制作的真精巧。

例(13)「書けている」表示的是“写得好”,例(14)「できている」是指“假钞做的逼真”。这类表示评价的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表示说话人的认识、判断,带有“认识可能”的特性。另外,由于评价大多是对结果的认识表达,所以也带有“结果可能”的特点,在着眼于结果这一点上具有共性。

3.2.5. 认识可能

表示说话人主观判断的可能。主要的体现式为「~得る/得ない」。这种类型的可能探讨的是事项成立的可能性(例15),所以是否存在施动者并不重要。也不一定非要是意志动词。所以认识可能和能力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15) 放射性廃棄物が爆発するような事故はあり得ない。/放射性废弃物引发爆炸这样的事故不可能发生。

3.3. 汉语可能表达的分类

汉语可能也可以分为能力可能、条件可能、结果可能、评价可能,认识可能。详见例(16)至例(23)。

(16) 野鸭本来是又会飞又会孵蛋的候鸟,冬天它们飞到南方来过冬,夏天又回到北方去生蛋孵小鸭。(本能型能力可能)

(17)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使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从小学会这四种本领。

(技能型能力可能)

(18) 草色顶多成了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表示物力的属性可能)

(19) 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洪林、朝鲜电影代表团团长许白山先后在会上讲了话,热情赞扬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为朝鲜电影周能在上海举行,并为代表团能和观众见面,感到无比的高兴。(客观条件限制的条件可能)

(20) 力所能及就去做。(主观条件限制的条件可能)

(21) 她摊开几本医学专业书,来回翻动,几分钟才弄懂一个词,半天看不完一页书。(结果可能)

(22) 男的老实巴交,女的能说会道。(评价可能)

(23) 看来交通船小,抗风力不大,如果海上奔走、呼号的大北风不减弱,交通船在几天内是不会来了。(认识可能)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前文中提到汉语的可能把表示许可、允许的语义作为可能表达的,一个重要意义分支,但是本文这只是在特殊语境下的可能表达的语用义,归根结底还是“可能”,是表示条件限制的可能。所以本文认为不应把表示许可、禁止的语义纳入可能的意义分类中。

4. 结语

“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研究对象,涉及的内容庞杂,本文借用汉日对比的角度,从体现形式和意义分类入手,梳理了汉日可能表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利用数据库进行了大量语料分析,找出了二者的共性,给出了汉日可能表达通用的意义分类。希望本研究的成果能对汉日互译、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出。

参考文献

[1]马建忠. 马氏文通[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李丽

[2]章士钊, 等. 中等国文典[M]. 上海: 上海书店, 1990.

[3]吕叔湘, 主编.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4]刘月华, 等.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彭利贞.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6]大河内康憲. 中国語の可能表現[J]. 国別の問題点2——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特集>. 日本語教育,

1980(41): 61-73.

[7]鲁晓琨. 现代汉语基本主动语义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 2004.

[8]森田良行. 基礎日本語―意味と使い方[M]. 东京: 角川書店, 1977.

[9]張威. 結果可能表現の研究―日本語?中国語対照研究の立場から[M]. 东京: くろしお出版, 1998.

[10]金子尚一. 日本語の可能表現〈現代語〉——標準語のばあい―[J]. 国文学解釈と鑑賞51-1. 至文堂, 198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