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护理学、影像学、精神卫生学、口腔学专业本科使用)

汕头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研室

二OO二年五月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护理学、影像学、精神卫生学、口腔学专业本科使用)

前言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大纲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熟悉常见免疫学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发病机理及免疫学诊断的临床意义。为了规范理论教学的内容,本教研室经反复修改,编写了本教学大纲。

本大纲根据我院教学计划而制定,根据课程基本要求规定教学内容分为三级:掌握内容(一级要求),熟悉内容(二级要求),了解内容(三级要求)。在大纲理论部分每章节附带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及教学时数。

第一、二章免疫学概论发展史及展望(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免疫的现代概念;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熟悉克隆选择学说的概念。

2. 掌握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组成和特点, 掌握免疫的基本功能。

3. 了解免疫学发展近况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 免疫基本概念: 免疫的含义,免疫的功能,免疫学的分类。

2. 免疫学发展简史(经验时期,初盛时期,飞跃时期)。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区别,天然免疫的组成,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征。

4. 免疫学研究的范畴,免疫学的分支。

5. 免疫学在医学和生物学的地位以及目前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2.5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酶解片段。

3. 掌握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4. 了解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了解抗体多样性的原理。

5. 了解抗体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 免疫球蛋白研究简史,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2.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酶解片段及功能区。

3.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4.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5.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6.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与抗体多样性;

7. 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章补体系统(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补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补体的理化特性。

2. 掌握补体系统活化的特点及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3. 掌握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4. 了解补体活化的调节方式;了解补体受体的组成及生物学功能。

5. 了解补体系统与临床有关的疾病。

教学内容:

1. 补体系统的发现,补体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2. 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 补体的理化特性。

3. 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MBL途径和替代激活途径,比较三条激活途径的

异同点。

4. 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自身衰变,调节因子的作用。

5. 补体受体的组成, 分布及功能。

6.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溶菌溶细胞,;调理作用;免疫粘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 中和

及溶解病毒, 炎症介质作用。

7. 补体系统与疾病:补体的遗传缺陷,血清补体水平异常与临床疾病。

第五章细胞因子(1.0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及共性;

2. 掌握主要的白细胞介素(如IL-2、IL-4、IL-5、IL-6、IL-10)的生物学功能;

3. 掌握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及趋化因子的主要成员及其生物学功能;

4. 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2. 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主要活性: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等;

3. 细胞因子受体的作用;

4. 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0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了解小鼠MHC 的命名和组成。

2. 掌握人HLA基因座位的组成和分类。

3. 掌握人HLA-I类和II类抗原的结构特点、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4. 了解人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和分型技术。

5. 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内容:

1. MHC的研究简史, MHC的完整概念。小鼠MHC 的命名和组成。

2. 人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 I类基因, II类基因, III类基因。

3. 两类人HLA分子的结构及分布特点。

4.人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处理及递呈蛋白质抗原, 调节免疫应答, 参与T细胞分化过

程。

5.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及分型技术: 遗传特点(单元型遗传, 共显性遗传, 高度多态性, 连锁不平衡), HLA的分型技术(血清学分型, 细胞学分型, DNA分型);

6.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与疾病的关系,与器官移植的关系,与输血的关系。

第七章CD分子和黏附分子(2.0小时)

目的要求:

1.掌握CD分子、粘附分子的概念;

2.了解常用CD分子,黏附分子的种类

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的概念,CD分子的概念,常用的CD分子

2.黏附分子的概念,黏附分子的种类及功能以及与临床疾病。

第八章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0.5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2. 了解T细胞、B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的发育、分化、成熟过程;

教学内容:

1. 免疫器官概述:

2.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囊),

3. 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

4. 三级淋巴组织(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和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5. 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及意义;

第九、十章T、B 淋巴细胞(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及其亚群的功能;

2.掌握B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及其亚群的功能;

3.掌握NK细胞的表面标志, NK细胞的识别机制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

1. 淋巴细胞: 膜表面分子, T细胞亚群的划分, T细胞的分化发育与膜表面分子的表达

2. B淋巴细胞: 膜表面分子, B细胞亚群的划分, B细胞的分化发育与膜表面分子的表达;

3.NK细胞: NK细胞的特征, N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识别机制, 杀伤方式, ADCC作用,

LAK细胞);

第十一章TCR、BCR及受体编码基因

了解内容

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了解内容

第十三章抗原(2.0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抗原的基本概念,免疫原,半抗原,以及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

2. 熟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及其在临床的意义。

3. 了解抗原的分类,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4. 了解有丝分裂原、超抗原及佐剂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1. 抗原的概念, 免疫原和半抗原的概念。

2. 决定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

3.抗原决定簇/表位的定义;载体决定簇与半抗原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4. 抗原的分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丝分裂原、超抗原。

5. 免疫佐剂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机制。

第十四章抗原递呈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1.5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熟悉抗原递呈细胞的类型及功能;

2. 了解粒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

教学内容:

1. 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专职性APC,和非专职性

2. 单核巨噬细胞的特点与功能

3. 树突状细胞

4. B细胞

5.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6. 血小板,红细胞

第十五、十六章免疫应答(4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发生场所和基本过程;

2. 掌握T细胞、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和效应全过程;

3. 掌握TI-Ag和TD-Ag免疫应答的不同特点;

4. 掌握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过程;

5. 了解体液免疫的效应;

6. 掌握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概念和各自的特点;

7. 熟悉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 以及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1. 概述: 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发生场所和基本过程;

2.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B1细胞对TI-Ag的应答特点, B2细胞对TD-Ag的应答特点及

基本过程(抗原识别阶段、T细胞与B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TD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细胞免疫

的生物学效应。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1.5学时)

目的要求:

1. 了解抗原、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2. 了解免疫细胞间的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3. 熟悉独特型网络在免疫应答调节中的作用;

4. 了解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5. 了解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

1. 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2. 抗原抗体的免疫调节: 抗原和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抗体的反馈调节;

3. 免疫细胞间的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T细胞间的调节(TH与Ts间的调节), B细胞

的免疫调节, 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 NK细胞的免疫调节, 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4. 免疫网络调节学说: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学说;

5.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免疫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免疫对神经内分泌系

统的调节。

第十八章免疫耐受(1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

2. 掌握T细胞、B细胞耐受的异同点;

3. 熟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4. 熟悉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及意义;

5. 了解耐受维持和终止以及耐受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1. 免疫耐受的概念,免疫耐受现象(天然耐受和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

2. 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和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

3.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克隆排除、克隆无能、克隆流产等);

4.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5. 研究免疫耐受的生物学意义。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4学时)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类;

2. 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3. 熟悉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4. 了解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的临床疾病。

教学内容:

1. 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3. 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4. I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5. 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第二十章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 掌握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3. 了解常见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原发性自身免疫病,继发性自身免疫病(药物引起可逆性红斑狼疮样反应,外伤引起的交感性眼炎,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3.原发性自身免疫病举例:SLE,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5.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理论:隐蔽抗原的释放,禁忌细胞的突变,MHC的异常表达,抗原分子模拟和免疫交叉反应,TH细胞旁路激活。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免疫缺陷的概念、分类及一般特征。

2. 了解常见的免疫缺陷病

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的概念、分类及一般特征。

2.常见的免疫缺陷病:抗体(B细胞)免疫缺陷病(性联婴幼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 缺陷症)、T细胞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T细胞活化及功能的缺陷)

3.联合免疫缺陷病:性联SCID,MHCⅡ类分子表达缺陷病,伴有酶缺陷的联合免疫缺陷。

4.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和补体系统缺陷病。

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第二十二章肿瘤免疫(2学时)

1.掌握肿瘤免疫的概念: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种类

2.掌握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了解肿瘤逃避免疫的机制。

3.了解肿瘤的免疫学检查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肿瘤免疫学的概念,

2.肿瘤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特异性分类(TSA,TAA),根据编码肿瘤抗原基因分类(正常细胞基因编码,突变细胞编码,病毒基因编码的肿瘤抗原)

3.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

4.肿瘤逃避免疫的机理

5.肿瘤的免疫学检查和治疗:肿瘤的免疫学检查(检测肿瘤抗原、抗体、放免显像诊断),肿瘤的免疫学治疗(主动免疫疗法,免疫导向疗法,过继免疫法,细胞因子疗法,基因疗法)。

第二十三章免疫移植(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移植的类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2.了解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组织配型及交叉配合试验,免疫抑制疗法

教学内容:

1.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2.抗原,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同种异型识别作用,细胞间的信息联络,其他细胞),移植排斥的类型(超急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3.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组织配型及交叉配合试验,免疫抑制疗法(全身淋巴组织照射,免疫抑制疗法)。

4.临床移植举例:肾移植,骨髓移植。

第二十四章免疫诊断(2.5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2. 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3. 掌握凝集反应的种类及特点;

4. 掌握琼脂扩散试验的种类和特点;

5. 熟悉免疫标记技术的种类及其原理;

6. 熟悉T细胞、B细胞数量和主要功能检测的类型;

7. 了解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的吞噬功能检测;

8. 了解NK细胞的细胞毒功能检测;

9. 了解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教学内容:

1.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基本类型;

2. 临床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直接、间接、间接凝集抑制、协同凝集、抗人

球蛋白试验)、沉淀反应(单向扩散、火箭电泳、双向扩散、对流免疫电泳)、补体结合试验、中和反应(病毒中和试验、毒素中和试验)、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标技术、放射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3. 免疫细胞数量的检测(T细胞数量检测: E花结、免疫荧光技术; B细胞数量检测: 免疫

荧光技术);

4. 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T细胞功能检测: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毒

试验、T细胞功能的体内检测; B细胞功能检测: 空班形成细胞检测、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ELISA空斑试验;NK细胞的活性检测; 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检测);

5. 细胞因子的检测: 含量的检测、生物活性的检测;

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分子杂交技术, 转基因技术, PCR技术。

第二十五、六章免疫治疗与免疫预防(2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过继性免疫的概念;

2. 熟悉常见的疫苗、临床常用的治疗性抗体以及过继免疫治疗的方法;

3. 了解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教学内容:

1. 人工主动免疫的概念、疫苗的种类;

2. 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剂的种类;

3. 过继免疫治疗的概念、常用的过继免疫治疗的方法(LAK、TIL、细胞因子基因转染免

疫细胞);

4. 常用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免疫增强剂: 重组细胞因子(IL-2、IFN-γ等)、

化学合成剂(MDP、ISO等)、微生物制剂(BCG、CP等); 免疫抑制剂: 微生物制剂(CsA、FK-506等)、化学合成制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生物制剂(抗CD3、抗胸腺细胞免疫血清等) 。

参考教学时数,共75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基础免疫学36学时,临床免疫学24学时),实验课15学时。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47137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 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 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 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 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全过程。 8.医学免疫学:专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 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 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地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中医学(骨伤)、针灸推拿学专业 [实验学时] 9 学时 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 《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是与《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非单独设课的医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技能操作,为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医药相关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2)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5)培养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细菌的人工培养法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各种培养基接种技术。 (2)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认识菌落、菌苔。 (3)了解常用的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成分、制备方法和用途。 2、实验内容 (1)分离培养法(平板划线法) (2)斜面培养基接种方法 (3)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4)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法 (5)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细菌各种培养物的示教;描述细菌

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观察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现象。 3、实验仪器 普通琼脂平板,普通琼脂斜面,半固体培养基,肉汤培养基,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大肠杆菌24小时斜面培养物等。 4、实验学时 1学时 实验二细菌的分布及消毒与灭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高压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证实热力和紫外线的杀菌效果;证实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证明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存在,为在医学实践中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提供依据。 2、实验内容 (1)高压蒸气灭菌法 (2)干热灭菌器(干烤箱) (3)紫外线的杀菌实验 (4)热力对芽胞及繁殖体的作用 (5)药物敏感性试验 (6)化学消毒剂的杀菌的作用———手指皮肤消毒前后的细菌学检查 (7)空气中的细菌检查 (8)污水和净水中的细菌数检查 (9)皮肤表面的细菌检查 3、实验仪器 普通琼脂平板、1%高层琼脂,血琼脂平板,无菌试管,无菌吸管,无菌平皿,灭菌棉签,咽拭子,酒精灯等。 4、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方法。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胞)。 (3)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 (4)了解细菌的动力 2、实验内容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2)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动力试验 (4)革兰染色 3、实验仪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 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 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11.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医学免疫学 实验设计 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IL-35是否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就是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同时,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为新药(联合药)的开发,免疫抑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 【实验对象】 NOD系Ⅰ型糖尿病鼠和NON系正常不患病鼠(雌性4周龄) 起源在对ICR/Jcl小鼠进行近郊培育的第6代,从白内障易感亚系分离出非肥胖糖尿病品系(NOD)和非肥胖正常品系(NON)。在近交20代时,首先发现NOD雌鼠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特征自发Ⅰ型糖尿病以及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发生于4周龄。NOD小鼠发病后,充分呈现该品系小鼠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尿频·多饮·高血糖症状。在几周的时间內,血糖迅速升高,饮水量剧增,大量的排尿,体重迅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患鼠血糖呈现迅速上升,后逐步下降,但仍维持高于正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免疫学II》--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II 课程号(代码):501103025 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校级公共课或校级平台课,基础课或类级平台课,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 学时:42 (共14讲,每讲3学时)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在为学生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组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包括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分化抗原、黏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等免疫分子,以及抗原提呈细胞、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基本功能,并为学生深入阐述由不同免疫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及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免疫调节方式。再结合临床实际为学生分析超敏反应的致病机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并认识课程中涉及主要免疫学专业英语词汇。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为掌握内容,“” 为熟悉内容,其他为了解内容。 第一讲:免疫学概论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的概念及功能,免疫系统简介(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应答概述,免疫学发展简史 第二讲:抗原 3学时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抗原 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概念、免疫原性、抗原性、半抗原、完全抗原,耐受原、变应原的概念),抗原的特异性(表位、线性表位、构象表位、T细胞表位、B 细胞表位、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自身因素、宿主因素、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抗原的分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自学)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 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

应性免疫。 1.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能够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经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淋巴结的结构:1皮质1)浅皮质区:细B胞定居的场所2)深皮质区:T细胞定居的场所。 2髓质 1)髓索: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脾脏的功能 1.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 抗原概念: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BCR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 物质。 抗原的性能(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即刺激机体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2学时),2学分 课程代码:bz020135 教学单位: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本科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本课程以免疫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揭示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防治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就,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了解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尤其是涉及免疫学重要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 本课程作为必修课为医学临床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学习本课程,需要解剖、组织、生化、遗传、细胞生物学等学相关基础科的知识。本大纲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5版教学内容,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定。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建立牢固基础。 各章列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便于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大纲中有些内 容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学,一方面有益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免疫学简介和发展简史及展望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熟悉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及其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异常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免疫学的应用。 2.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其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类外周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分布。

医学免疫学教案

第1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 (1)案例; (2)通过图片思考、根据情境设计展开讨论分析; (3)问题探讨,总结归纳;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 (1)项目式作业: 每小组针对每种类型超敏反应至少写出两种疾病和对应的治疗方案、护理注意事项(2)预习性作业: 案例角色扮演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师生互问好,考勤(3 分钟) 步骤2:复习,提问(4 分钟) 步骤3:图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8 分钟) 步骤4: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 一、概念 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类型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U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川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W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1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 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步骤5:学生分析,回答(5 分钟) 2、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哮喘、消化道上吐下泻等 3、变应原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动物皮毛等 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等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等 步骤6:视频播放(5 分钟)

(二)n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产妇27岁,血型RH-,产下的RH+女婴浑身多处瘀斑,2天后死亡。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的机制 步骤7: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三)川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男8岁,因患白喉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 -2周后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 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为什么 步骤8: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四)W型超敏反应(5分钟) 1 、案例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以0T试验普查对结核病免疫力。 1 、常见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3、特点 (1 )发生较慢,常需24?72小时; (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症反应与效应T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步骤9:临床案例,小组分析,讨论(10 分钟)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重点与了解 第一、二章免疫学概论、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重点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一般介绍免疫应答类型及作用特点。 (三)一般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史、发展趋势。 (四)一般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五)一般介绍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抗原 (一)重点介绍抗原的概念、特性(免疫原性与抗原性、半抗原)。 (二)重点介绍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三)重点介绍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宿主方面的因素、免疫方法的影响); (四)重点介绍抗原的种类。 (五)一般介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第四章抗体 (一)重点介绍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抗体的结构(基本结构、辅助成分、水解片段)。 (三)一般介绍抗体的多样性与免疫原性。 (四)重点介绍抗体的的功能。 (五)重点介绍五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六)一般介绍人工制备的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合成。 (三)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四)一般介绍补体活化的调控。 (五)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六)一般介绍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一)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二)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三)一般介绍细胞因子受体。 (四)一般介绍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一)重点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黏附分子的功能。 (三)一般介绍黏附分子的种类。 (四)一般介绍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重点介绍经典的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经典的HLAⅠ类、Ⅱ类基因;HLA Ⅰ类、Ⅱ类分子)。 (二)一般介绍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三)重点介绍MHC的多态性。 (四)一般介绍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的生物学功能, HLA与临床医学。 第九章B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亚群。 (四)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T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重点介绍T细胞亚群、T细胞功能。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一)重点介绍APC的概念、种类,重点介绍树突状细胞。 (二)重点介绍APC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处理提呈过程。 (三)一般介绍MHC分子的交叉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重点介绍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的效应功能)。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 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 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 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 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 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 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 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 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9.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 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10. 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1.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 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2.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 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1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 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14.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 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1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6.J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J链可以连接Ig 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17.分泌片(secretory piece):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肽链, 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到黏膜表面的转运。 18.Ig功能区(Ig domain):是指Ig分子的肽链折叠成的球形结构。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 基酸组成,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 19.Ig折叠(Ig folding):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一起形成的两个 反向平行的β片层,两个β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形成一个“β-桶状”结构。具有稳定功能区的作用。免疫球蛋白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 20.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即抗原互补决定区。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 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21.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22.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23.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将来学习药理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着力培养的学生严密的无菌观念,将在消毒、灭菌、隔离、预防、治疗等医护实践中科学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可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及医学寄生虫学属病原学范畴,主要研究病原生物性状及其及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寻找消灭、控制传染病及相关疾病的措施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了解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理及规律,为将来从事临床医学的防治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3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免疫学基础理论、病原微生物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难点主要有免疫分子、临床免疫学。重点章节有上篇第2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12章、第15章;中篇第1章、第2章、第3章、第6章、第20章、第26章等。难点章节有上篇第4章、第5章、第7章、第8章、第12章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在教及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的积极参及创造条件,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及者和积极探索者,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讲中可以进行教学互动的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归纳式、自学式、精讲、多体系、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7.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 8.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 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