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心理学练习题

(完整版)心理学练习题

(完整版)心理学练习题
(完整版)心理学练习题

《心理学》课程练习题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二○○九年八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几部分。

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动态过程。

3.一般而言,人的自觉的、清晰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以人的(注意)状态为基础并由此相伴随。

4.个性心理表征着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主要包括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5.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了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6.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环境的反应,这种反应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内在生理性反应)、(外在躯体性运动)和(人的言语活动)。

7.心理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道德性)原则。

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和(调查法)两种。

9. 心理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基本形式。

10.(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选择题

1.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于1879年创立于(D)。

A.俄国B.中国C.美国D.德国

2.心理现象又被称为(B)。

A.心理过程 B.心理活动 C.心理规律 D.个性心理

3.心理现象与其他物质现象一样,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B)。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4.(B)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经验总结法 D.调查法

5.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是(D)。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C.反应变量

D.自变量

6.强调研究个体意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B)。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7.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他用的是(B)。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三、判断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窥测别人心理究竟在想什么。(×)

2.心理现象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以,在研究它的时候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3.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有机地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实现着心理活动。(√)

4.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写成了最早的心理学专著《灵魂论》,它同样可以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5.心理学的研究有其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但主要的不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而是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四、论述题

学习心理学对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有何意义?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及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

心理年龄特征:在人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填空: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的(主观性)。

4.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5.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

性)和(个体差异性)。

6.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主观因素)。

7.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具有客观性,但由于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点等的差异,使人的心理活动带上了鲜明的(个性特色),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又具有(独特)性。

三、选择题

1.(C)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2.( B)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3.对于动物中的“母亲印刻”以及印度狼孩回归人类社会后难以学会人类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等两种现象,可以用来解释的观点是(A)。

A.个体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B.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论

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论

4.(B)是检验人的心理的唯一标准。

A.客观现实

B.实践活动

C.心理规律

D.社会生活条件

四、判断题

1.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

2.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4.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检验人的心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5.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凭人的主观臆测去反映客观现实。(×)

6.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的,不应带有具体人的个别特点。(×)

7.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客观现实作为原材料是无法生产出产品的。因而,只有在人脑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五、简答题

1.“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放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人的环境必须是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必然不能建立起人的心理。

2.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

3.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主观因素。

六、实例分析

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七、论述题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第三章心理状态

一、名词解释: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故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填空题:

1.注意具有三种功能,即(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2.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3.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选择性)和(集中性)。

4.(注意的分散和分心)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

5.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无意)注意。

三、选择题:

1.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A)。

A.缩小 B.增大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显著2.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B)。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以上三种注意都不是3.这个东西我鼓起眼睛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名堂来,他一拿到手却豪不费力就看懂了它。就他的注意来说,属(C)。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三者综合4.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B)。

A.分配 B.分散 C.转移 D.广度

5.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作笔记,这属于注意的(D )。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6.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是维持(B)的重要因素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7.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D)。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8.“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映了注意在(A)方面的一个品质。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9.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D)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四、判断题

1.无意注意就是基本上没有注意。(×)

2.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

3.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4.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

5.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征有关。(√)

6.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维持学生的注意无关。(×)

7.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8.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注意始终不变地指向和集中于注意对象的个别方面。(×)

9.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转移。(×)

10.由于无意注意缺少目的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上的分心,所以要努力避免它。(×)

11.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

12.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

五、简答题:

1.课堂上如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课堂上造成学生注意分散的原因有哪些?

答: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表现出厌倦、淡漠;

2、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不适应当前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引不起学习兴趣,调

动不起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缺乏启发性,造成学生学习枯燥、索然无味;

4、意志力薄弱,怕艰苦,管不住自己,缺乏控制注意分散的能力;

5、师生关系不融洽;

6、教室内外的干扰;

7、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分散学生注意。

第四章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适应: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二、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等现象。

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适应)现象。

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同时对比)现象。

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继时对比)造成的。

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联觉)。

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10.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种基本特性。

11.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等品质。

二、选择:

1.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B)。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2.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的对象的刺激物是(D)。

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 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

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 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

3.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D)。

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

4.同样一个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这种现象属于(B)。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知觉恒常性

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C)。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6.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A)。

A.降低 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

7.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D)。

A.感觉适应 B.感觉能力 C.明适应 D.暗适应

8.感知觉反映的是(C)。

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

9.感受性是指(A)。

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A)错觉。

A.时间 B.运动 C.大小 D.方位

11.嗅觉不灵,表明(C)。

A.绝对感受性高

B.差别阈限小

C.差别感受性低

D.绝对阈限小

12.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现象称为(C)。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首因效应

13.知觉恒常性通常包括三类,下面不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是(B)。

A.大小恒常性

B.重量恒常性

C.形状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14.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取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A)。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四、判断

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

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

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

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

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

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

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

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五、简答题

1.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是某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的产生是分析器系统活动结果;

3、知觉比感觉复杂很多,它们是本质上不相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联系:1、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2、都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第四章记忆

一、名词解释: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再认: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辨认出来。

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误地再现。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二、填空题:

1.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2.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表象)和(语词)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3.记忆可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四大类。

4.三级记忆说根据记忆在人脑中存留时间的长短把整个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5.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的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恢复)。

6.提取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再认)和(重现)。

7.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消退说)、(干扰说)和(压抑说)。

8.在心理学史上最早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遗忘进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揭示出了遗忘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9.衡量一个人记忆力好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标准,它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

10.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再认)。

三、选择:

1.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C)。

A.感知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2.识记内容主要是以(C)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 B.情感和事例 C.表象和语词 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

3.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D)。

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后像

4.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划分的保持量最小的记忆是(D)。

A.长时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5.上课做笔记主要是靠(B)来完成的。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形象记忆

6.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B)来完成的。

A.延长记忆的时间 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

C.增加记忆的内容 D.改变记忆的速度

7.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C)。

A.情感记忆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8.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C)。

A.再认 B.重现 C.恢复 D.保持

9.填图题主要是通过(D)来完成的。

A.识记 B.重现 C.保持 D.再认

10.学习后立刻睡觉,其保持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的保持效果更好,这是由于(C)的缘故。

A.超额学习 B.记忆恢复 C.无倒摄抑制影响 D.无前摄抑制影响

11.记忆保持曲线最早由(C)提出。

A.亚里斯多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

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遗忘平缓 D.基本不遗忘

13.超额学习的量与记忆保持量之间的关系是(B)。

A.成正比 B.成正相关 C.成反比 D.成负相关

14.拉法格曾称马克思的头脑就像军港里一艘升火待发的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从记忆的品质看,这是记忆的(B)好的表现。

A.敏捷性 B.准备性 C.持久性 D.准确性

15.“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B)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

16、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B)记忆

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三、判断

1.记忆所反映的过去经验必须是个人经历过的事物。(√)

2.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

3.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是语言逻辑记忆。(√)

4.感觉记忆的迅速消失是因为刺激物迅速消失的缘故。(×)

5.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

6.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

7.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处理并不是长时记忆内容的唯一来源,但却是最主要的来源。(√)8.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

9.无意识记的本质是没有记忆。(×)

10.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

与。(×)

11.在识记的保持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起消极作用。(×)1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

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曲线。(√)

14.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只是众多曲线中的一条。(√)15.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16.学习刚好成诵以后,再花时间去重复,对保持来说,已无明显意义了。(×)

17.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18.衡量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必须综合考察一个人的各项记忆品质。(√)

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五、案例分析

1.在生活中,常听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曾学过这样,学过那样,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了,过去学的全部还给了老师。这种遗忘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如何解释?

答:消退说理论分析

2.“曼谷”是泰国首都的简称。它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塔哇劳狄希阿由它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尼里鸟隆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拉洒坦”。这对许多人来讲,都难以记住,而对一个懂得梵文的人来说,却很容易记住,为什么?

答:意义识记

六、简答题

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由哪些?

答:1、识记的任务和目的;2、学习的态度;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质量;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5、识记的方法。

2.影响再认速度与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对旧事物识记的牢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事物与过去识记事物的相似程度。

3.及时复习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七、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

答:1、组织有效地复习A、复习要及时B、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C、指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

复习D、采用阅读和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2、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超额学习的量与记

忆的保持之间成正相关;3、注意用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4、复习要适量。

第四章思维与想象

一、名词解释:

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二、填空题: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2.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3.无意想象最极端、最明显的例子是(梦)。

4.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5.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它可分为(积极)和(消极)。

6.工程师设计建筑物是(有意)想象中的(创造)想象。

7.听音乐时产生的想象是(有意)想象中的(再造)想象。

8.根据探索问题答案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9.根据解决问题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0.(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

11.衡量发散思维品质的三个维度是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12.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是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和(灵活性与敏捷性)。

13.创造性思维遵循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一般性规律,但它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思维活动程序。英国心理学家G.Wallas认为,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都必须经过(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

三、选择题:

1.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D)。

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

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

2.无意想象最极端、最典型的例子是(B)。

A.上课走神B.做梦C.发烧说胡话D.灵感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C)。

A.再造想象B.有意想象C.幻想D.做梦

4.在创作小说时,作家们常常从众多人物事例中提炼出人物的形象,这一过程属(B)。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理想

5.吴承恩构思“猪八戒”形象的过程属(D )。

A.表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6.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是有意想象,它们的主要差异是(D)。

A.表象储备B.实践要求C.知识经验D.独创新颖

7.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C)。

A.直观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直观动作思维D.创造思维

8.思维的基本过程是(C)。

A.抽象和概括B.比较和分类C.分析和综合D.系统化和具体化

9.动机对解决问题有密切关系。动机过分强烈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使(D)。

A.问题迎刃而解B.问题不能解决

C.解决问题的效果呈上升趋势D.解决问题的效果下降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A)。

A.有分析无综合B.有综合无分析

C.有具体无概括D.有形象无抽象

11.教师讲课时,从教学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C)。

A.创造思维B.直觉思维C.发散思维D.辐合思维1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A)。

A.概括性B.灵活性C.直觉性D.间接性13.幻想与一般创造性想象的区别是(A)。

A.幻想体现个人愿望B.幻想比较朦胧粗糙

C.幻想是消极无益的D.幻想没有创造性

四、判断:

1.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2.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

4.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

5.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

7.“鲸不是鱼”这是思维“推理”的表现。(×)

8.想象与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不来源于客观现实。(×)

9.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10.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接受文化知识不可缺乏的重要心理因素。(√)

11.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和图形符号标志的意义;二是要有丰富的、高质量的表象储备。(√)

12.“固执己见”是思维独立品质的表现。(×)

13.在创造思维的成分中,最主要的是分析思维,另外发散思维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五、简答题

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涵义不同: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有创造

性因素,创造出新形象。联系:创造想象必须依靠再造想象的帮助,以再造想象为基础。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1、环境因素,及问题情境;2、个人因素,包括知识经验,动机状态,思维定势、功能,固着与变通,情绪状态,人际关系

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情绪与情感过程

一、名词解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二、填空题: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信号功能)、(感染功能)和(调节功能)几方面的功能。

3.人的表情是指情绪和情感在有机体身上的外在表现,它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三种。

4.在众多纷繁的感情中,按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

5.个体遭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主要有(积极)、(消极)和(妥协)三种表现方式。

6.个体遭受挫折后积极的行为表现有(升华)、(代偿)和(改变策略)几种。

7.个体遭受挫折后消极的行为反应有(攻击行为)、(固执行为)、(退化行为)、(白日梦)和(逆反)几种。

三、选择题:

1.人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获得怎样的体验是以该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C)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感觉

2.具有弥散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C)。

A.激情B.应激C.心境D.情趣

3.猛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欢、愤怒、绝望等,属于(C)。

A.心境B.热情C.激情D.应激

4.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做(B)。

A.心境B.应激C.激情D.激动

5.鲜艳的花朵,有韵律的音乐,优美的舞蹈,秀丽的风景,可以引起人们的(B)。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共产主义情感

6.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叫做(B)。

A.美感B.道德感C.爱国主义情感D.理智感

四、判断:

1.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情感不是反映活动,是人对反映内容的特殊态度。(×)

2.人的情感不仅产生于认识过程,反过来又给认识过程以影响。正如托尔斯泰说的“不是因为美你才爱他,而是因为你爱他才美。”(√)

3.“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

4.“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5.情感与需要密不可分的。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满足于人的需要。因此,凡是人们需要的事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情感。(√)

五、简答题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怎样?

答:区别:1、情绪始终跟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相关联,情感更多地跟社会需要相联系;

2、情绪是人、动物共有的,情感为人类所特有;

3、情绪具有情境性表浅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情境性、深刻性,是个体结构或

个性的表现;

4、情绪有冲动性和外显性的表现,情感则更加深沉,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

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

联系: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情感是情绪中稳定的因素;

2、情绪的形成受情感的制约,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2.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才能减轻挫折的消极影响?

答:原因:1、客观方面: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2、个体自身方面:个体自身的条件所限,智力、能力、性格的差异;

3、个体追求的目标难度太大,自己的期望水平过高等。

解决:1、情境转移2、精神宣泄3、代偿转移4、心理咨询5、宽容受挫者

第六章意志过程

一、名词解释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比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冲突:

二、填空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三个特征是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和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意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4.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5.“优柔寡断”、“冒失”与意志的(果断性)品质相反。

6.轻易相信别人,没有主见,易受干扰是缺乏意志(自觉性)品质的表现。

三、选择题

1.缺乏(A)品质的人好冲动,总是凭最初的动机来仓猝作出决定,而不大考虑行动的后果。

A.自觉性B.坚持性C.果断性D.自制力

2.(B)是表现意志果断性的词语。

A.坚忍不拔B.当机立断C.优柔寡断D.独断专横

3.有的人尽管已证明自己的行动不符合客观规律,但仍然自以为是,一成不变。这属于意志的(B)。

A.冒失性B.顽固性C.盲目性D.独断性

4.意志的特点有自觉目的性,调节行动性和克服困难性,这是意志(A)的表现。

A.能动性B.存在性C.被动性D.转化性

5.从两所爱或两趋向中仅选择其中之一的矛盾心理状态叫(A)。

A.双趋斗争B.双避斗争C.趋避斗争D.回避斗争

三、问答

简述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答:意志与认识过程: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2、意志对认识过程有很大的反作用,积极地意志品质会促进认识能

力的发展,消极的意志品质会阻碍认识能力的发展。

意志与情感:1、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又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人的意志可以使人的情感服从于理智的认识。

认识与情感:1、认识是情感的基础;

2、情感反作用于认识,既可以推动又可以阻碍认识的发展。

第七章个性心理

一、名词解释: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学习的内部动力。

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具备的心理特征。

智力:

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地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填空题:

1.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需要按起源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3.“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比喻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

4.个性的(稳定性)是我们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的依据。

5.按能力的倾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6.构成智力的因素主要有(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7.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个性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性)而不是(生物性)

三、选择题:

1.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A)。

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C.性格D.能力

2.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C)。

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3.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C)。

A.感知B.实践C.需要D.财物

4.学生喜欢看电影是属于(C)。

A.物质需要B.自然需要C.精神需要D.社会性需要

5.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是(C)。

A.同步的B.能力发展快C.能力发展慢D.基本同步的

6.韦氏量表属于(A)能力测验量表。

A.一般B.特殊C.创造D.言语

7.能力的早期表现在(A)领域中最常见。

A.音乐和绘画B.语文C.数学D.体育

8.气质和性格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C)。

A.心理过程B.个性倾向性C.个性心理特征D.情感过程

9.根据巴甫洛夫的分类,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相当于气质的(A)。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0.某人的神经系统偏重于强、平衡而不灵活,心理特征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语言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韧、执拗、淡漠。此人的气质属于(C)。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1.每种气质类型都是(C)影响的结果。

A.先天因素B.遗传C.先天和后天D.环境和教育

12.性格的形成依赖于(D)。

A.血型B.体型C.激素分泌水平D.社会生活条件

四、判断:

1.需要是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兴趣就是爱好,两者毫无区别。(×)

3.同一个人的同一种活动可能是几种动机同时支配的。(√)

4.需要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

5.个性具有稳定性,因此人的个性是无法改变的。(×)

6.动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从事活动的能力和目的。(×)

7.教学中采用适当的体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8.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而智力平常的。(√)9.智力测验不仅能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还能诊断某些疾病。(√)

10.常言道:“人心莫测”,可见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能测量的。(×)

11.智力包括语文、数学、运动、绘画、音乐所需的能力,其中语文能力和数学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12.气质具有天赋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因此,气质是不能改变的。(×)

13.受人的生物组织制约的气质不太容易改变,而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性格,比较容易改变。(√)

14.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而同一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 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等同于一般动物学习,学习只是外在的行 为变化,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学习者的知 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 人本主义认为,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 发展自我的潜能。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通常认为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 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 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学习是出于内部动机,发挥自身的潜能。 人本主义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却低估了教师的教师的作用,教师只需要给学生创 设一个安全感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 1. 基本理论 2. 差异 3. 分类 4. 自然人性论 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一、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 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完整版)自考学前教育(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据了解,开始出现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如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 是在2 0世纪的( C.80年代 ) A. 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2. 一般我们认为可以把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追溯到( D.卢梭 ) A. 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 C.蒙台梭利 D.卢梭 3. 维特罗克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A. 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B.动机、注意、感知和记忆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D.先前经验、动机、注意和思维 4. 下列选项在布卢姆认知领域六个层次的分类中没有..提到的是( 评价 A. 分析 B.领会 C.评价 D.综合运用 5. 下列选项中,在潘菽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没有 A.知识的学习(1) B.动作技能的学习(2) C.创造性学习 D.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6. 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哪两个方面(C ) P61 )P50 D.综合运用)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 提及的是(C.创造性学习)P58 ⑶智慧技能的学习 4) 1、个体生理因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这是学习准备的物质基础; 素的发展,包括智力与技能两方面。这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3、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等,这些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品质。 A.动 机状态和智力水平 B.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素质与心理发展水平 7. 提出“发现学习”的是( A.布鲁纳 )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卢姆 8. 下列选项中,班杜拉没有.提及的强化类型是( A A.内部强化 B.外部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9. 在学习理论中提出“中介变量”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魏特海墨 B.加涅 C.托尔曼 D.苛勒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特征的是( 1?自我中心;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 言 认识事物;6、能作出延迟模仿 A.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C.自我中心 )P92 C.托尔曼 P125 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2、个体智力因 如学习动机, 5、能通过语 11. 冯忠良先生认为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而整合是通过( A. B. C. D. B.不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D.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B ) P138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而实现的 同化、顺应和重组而实现的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实现的 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循环而实现的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管理心理学 课后思考题

管理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一1、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潜意识 理论,压抑理论,梦的理论,精神病和 治疗的理论,泛性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 psychology):否认意识,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 张采用客观实验方法,通过强化的方法形 成、改变行为,环境决定论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人是信 息加工者,人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加工 和检索,人主动建构信息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首要任务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研究对 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个 性发展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心理学 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 活、发展和如何使具有天赋的人的潜能得到 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心理学的使 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2、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为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提供心理学根据的科学。 人性假设与管理,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领导行为与管理3、试述学习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意义(自由发挥吧)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为提高管理活动科学性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1、管理者研究人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发挥人作用之需要 (2)科学管理之依据 每个管理者会对被管理者人性假设并采取相应管理方式 每个被管理者会对管理者人性假设并采取相应对待管理方式 2、关于人性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对管理方式的要求 ?“经济人”假设(X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们的人性假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版备课讲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 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 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 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把学习者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3. 主张有意义的或有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老师也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习他喜欢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各种知识理念层出不穷。又因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者需要感受到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 规律。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方法。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 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 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 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 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 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心里状态。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 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 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 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显示生活实践去看待人性B没有从分认识到高级学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为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6.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1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8.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9.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20.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2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影响因素: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重要C识记材料 的性质d位置的影响E材料的数量。增强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2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 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 24.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 2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的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人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派别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 9 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的中心是基本的人性(自我的成长、需要、天赋潜能、自我实现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基本观点是: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又有高低层次之分。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不同的人一生中达到的需要水平是不同的,有些人毕生挣扎在饥饿线上追求温饱的需要,而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水平。自我实现不仅是人最高需要的满足,而且是个人价值和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当人达到自我实现时,就可以体验到一种无自我中心的、达到目的的状态,使人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当自我实现受挫时,则会产生心理上的病态:孤独、沮丧和失望等。 2.自我论:罗杰斯特别强调“人”本身(自我)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

(完整版)心理学简答题汇总(20210206033137)

1 心理学 1. 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 学进行研究 2. 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过程。学生这一要素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①通过别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②从外部行为的评价过渡到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评价(2)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①尊重学生的独立 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②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①通 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②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2.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 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3)运 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3.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4.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 1 )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5. 如何进行健康人格的构建? 健康人格是统合人格,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 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3 学习的基本理论 1. 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意义学习即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 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4 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树立自信心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设置合理的目标,形成任务指向而不是自我指向 ③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 对的成就的学生,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2)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①使任务更有趣, 具有成就性,内在性和利用性②引发认知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受表扬组、手训斥组、观察 组、控制组) ,④ 2. 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2)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个体的行为结果的归因方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 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 ①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②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③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⑤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下简要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责任; 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不得不”这句话,例如“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去洗澡”、“我不得不听老板的调遣”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做这些事。我们甚至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情。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弗洛依德和行为主义把人说成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正如弗洛姆所说,有许多自由是可怕的。 2、此时此刻; 生活中总有很多怀旧或无法自拔于过去的人,他们常常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或是反复体验以往尴尬的遭遇或是痛苦的失恋。也有一些人总是在计划将来的日子,而不顾眼前的生活。从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角度,每天的怀旧或是白日梦使你失去了N分钟的时间,你本应该享用这N分钟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欣赏日落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个体的现象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人本主义治疗师允许来访者自己克服困难,继续成长。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心理学简答题(精选)

心理学简答题(精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2.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答: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是: (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3.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 答: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4.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答: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5.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包括: (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