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充

王充

王充
王充

1.王充儒家

2.分析

以儒家思想为主。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批判继承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

(1)师事汉代大儒班彪,受桓谭、班彪等古文经学家影响最深,极为推崇。

(2)《论衡》疾虚妄,体现了儒家理性主义传统的延续,王充的儒生观可以溯源到清初学者熊伯龙的“《论衡》无一不宗孔子”的说法。

(3)思想上兼收百家,以儒道为主,但关注人生命运、倡导人道有为,与黄老无为相异。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4)一生落魄,勤于学问,力于著作。倡导儒家自强不息、独负重任的精神。崇尚理性精神与求实态度。

3.写作特色

(1)文风雄辩,注重事例论证,逻辑推理和辨析,反复驳难,说服力强。

(2)匠心独运,反对模拟抄袭,据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新精神。

(3)思想敏锐深刻,具有科学而理性的批判精神。主张文章有补于世。

(4)文词浅易,准确精炼,轻重得体。

仲长统是东汉社会批判思潮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在历史上以哲学家、思想家的身份为后代书籍所记载,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他亦处在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过渡的关键环节.他的政论散文《昌言》指摘时弊,充满了积极入世、治世的儒家精神;而其《乐志文》、《乐志诗》又是道家逍遥之风的体现:至于晚年,则要离经叛道、火烧百家,其"翱翔太清,纵意容冶"的情致又别有一番魏晋风度.就仲长统的作品本身而言,内容翔实、感情充沛、气势澎湃、张扬大度是其基本特征.后人评之"俊发"、"腾踔".本篇论文对仲长统的生平和著述进行了考证,对其作品做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论述.重在从文学角度去感知仲长统与他的作品是本文的初衷,让仲长统的历史轮廓更加清晰、立体是本文的意义所在.第一章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仲长统的生卒年、姓名、籍贯、交友和生平经历:另一部分是作品:《昌言》、《乐志文》、《乐志诗》、《答邓义社主难》、关于《史记》、《汉书》的著述、十六字小诗、《尹文子》、《兖州山阳先贤传》、《论散斋可宴乐》.考证工作主要是对有争议的观点(比如生卒年、姓名、籍贯)进行,对鲜有人提及的作品或论述(比如关于《史记》、《汉书》的著述、十六字小诗、《论散斋可宴乐》)做了介绍,旨在有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第二章着重探讨仲长统的代表作品《昌言》的思想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周文化特点、儒道玄的交杂与转化、哲学思想、治学思想五节.对《乐志文》和《乐志诗》有所提及.第三章分上、下篇.上篇分析仲长统的政论散文成就,通过与汉末诸子著作的比较,总结《昌言》的特质与价值所在,重在其史学价值、政论特色、骈文特点的分析,再结合后世学者的评价来加深认识.下篇是《乐志文》与《乐志诗》的艺术成就.将它们放在整个文学大背景下进行观照.

三贤是指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王符,仲长统。之所以将其三人同称并举,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即在思想内容上都是儒道兼综,高扬道家的旗帜,纠正弥补儒家在天人关系上的荒谬和不足。三贤的思想特色首先是批判性,但批判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王充的批判重点是学术批判,主要针对当时甚嚣尘上的今文经学和谶纬迷信,而王符,仲长统的批判重点则是社会批判,旨在批判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在这里,三贤的批判思想体现了在社会主题转变下的学术思想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其次是过渡性,主要体现在我国古代学术史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过渡,这主要是通过高扬道家思想来完成的,三贤不仅在思想方面信奉、

崇拜道家思想,而且在行为处事乃至生活方式上也是努力践行之的,他们的实践直接开启了魏晋玄学的先河,对魏晋玄学的兴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三贤思想概述,分析了三贤思想产生的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传统文化背景,论证了东汉社会与三贤思想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讨论了三贤的思想的第一个共同点,即在哲学领域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继承和对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批判,以及在儒、道兼综问题上的取舍应用,他们都表现出在唯物主义哲学领域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第三部分讨论了三贤思想的第二个共同点,即是在社会领域的王霸思想。三贤基于类似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不可纯任儒术,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儒法并用、德主刑辅的社会治理思想,同时指出王霸思想的优劣短长及主次地位,做到儒法并用,重点强调了乱世宜用重刑的主张;第四部分讨论了三贤在经今古文学之争中的文化立场。三贤出于建立完整学术体系和特定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当时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互争优劣短长的大潮中不自觉的卷入了这场论战中,三贤的共同点是对经今古文之争,有自已独特的学术倾向性而并非是纯粹的学术判断,王充、仲长统倾向于古文经学,但著作中也有神秘主义等今文经学的思想因素;王符出于规避王权的需要主要倾向于今文经学,但也为古文经学留有生存的空间和余地。

仲长统为汉末著名思想家和政论家,其行政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分

封的行政权力论;"政在一人"的行政体制论;以刑助德、法有变复的行政

实施理论;"选用必取善士"的人事行政理论;"复井田"、提高税率的宏观

经济管理思想等

作为后汉三贤之一的仲长统,是魏晋玄学可以追溯较近的渊源之一.其"

理乱"政治思想嫉恶如仇,而劝世治平的损益对策体现了深具儒家情怀

的弘毅之士形象.<昌言>旗帜鲜明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吸收了老

庄思想以"得义"为基准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否定和补充,呈现出非儒入

道的异端色彩.仕途舛蹇的仲长统最终遁入道家境界,其对儒道思想的

取舍把握与魏晋玄学存在互动的关联,尽管存在诸多自我矛盾,但是在

整合基本思想资源催生玄学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在汉魏思想史上具有

独特的地位.

;仲长统所著《昌言》则奋起批判时政,旗帜鲜明地否定了汉代儒学的哲学基础

<昌言>.他猛烈抨击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擅权造成的政治黑暗、社会腐败和百姓苦难,揭露豪人之家势力膨胀带来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公.提出限田抑兼并、减刑救贫弱,慎选举正官风,重本抑末发展经济,以及加强武备,注重教化,移风易俗等主张,展示了儒家的传统理念.由于仕途受挫,他又深感"名不常存,人生易灭",希望"卜居清旷",远离尘嚣,在大自然中享受生之快乐.

一、政治思想方面,二者的治道模式都具有儒法兼综的特征,只是儒、法思想所占比重有所差异,治国方略则《中论》多倾向于理论指导而《昌言》较侧重于提出具体“理乱”举措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王充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她批评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把春秋战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思想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批评性。 西汉末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谶纬神学盛行。谶纬神学就是由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发展而成的一种迷信学说,它妖化了孔孟,腐蚀了学校,僵化了学术思想,王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①反对“信师就是古”,主张“极问”。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就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②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只知“记诵章句”,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她认为接受教育要能“贯通”,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她的这种主张在教育史上也就是由积极意义的。 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与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 ①“天道自然”。无论就是天、地,都就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②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天没有创造万物,天与世界上其她任何事物一样,都就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不生不灭,就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人也就是由“元气”构成的,皇帝与老百姓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③人死魂灭。王充认为,所谓灵魂就就是人的精神。精神依赖人的形体而存在。人死了,形体失去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2、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①论教育与人性改良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阐述了人性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充分肯定了教育与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王充把禀有“五常之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其她物种的标志。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五常之气,人人皆有,但就是每个人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与各人禀受五常之气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气的比例与多少有关,就是受父母影响的结果。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怀孕期间,母体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改变五常之气的比例。 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人,就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就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就是中人。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就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教育对人性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可使恶人变善,使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王充的性之善、恶,不就是对人的道德定性,而就是表示人禀受的先天气质对接受道德教育的难易程度与对个体的与谐发展就是否有利。 王充还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 ②论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所谓“仁义之力”,指道德与知识的力量,它就是教育与学习的结果。王充认识到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所表现的隐效性,极其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作为其她事业基础的作用。

王充简介

王充简介 坛上又曾有人说王充是儒家的反对派,是反孔的急 先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自然我们今天不必为这些带有浓厚政治偏见的褒贬, 去为古人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不能仅凭“问孔、 刺孟、非儒”这些表面现象就断定他的学术派别,而应视其所问、所刺、所非的具 体内容。根据王充的整体思想来分析定性,笔者认为:综观王充的一生言行,他不 仅是一位儒者,而且是一位博学的奇儒。 一、孤门细族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汉光武三年(公 元27年),卒于汉平帝永元中(学者拟定在永元九年,即公元97年)。 王充一生业儒,仕路不亨,只作过几任郡县僚属,且多坎坷沮阻,从事迹上看, 既无悲歌慷慨之行,也无惊天动地之业。因此无论是他自己写的长篇自纪,还是范

晔为他作的正史传记,他的事迹都甚寥寥,实在无法引人入胜。 王充自谓出自“孤门细族”,但种种迹象表明,王家祖上还是比较风光的。 《论衡·自纪篇》(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曰: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孙一,几世尝从军有 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 (原谅)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仇家所擒,祖父汛举 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商贾为事。 元城,旧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充说其先“一姓孙一”,字颇费解,论者 疑有脱误,甚是。根据上下文意,后“一”字下当脱“姓王”二字。王氏意谓其先 祖“一姓孙,一姓王”。同祖两姓,必是一姓之分化。颇疑王充祖先乃王孙氏之族, 为先秦某工族之后,后来才分为二姓:一姓王,一姓孙。由此看来,王充的血统曾 是很高贵的。 在汉代,王充祖先因功受封会稽阳亭。亭侯是汉代军功爵之一。汉制,从军立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杨春晓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亦称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心理学基本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中国古代亦有着丰富的思想。综合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方面:即人格形成思想、人格分类思想、人格鉴定思想。兹分析如下。 一、人格形成思想 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形成的思想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即染积说、差异说、阶段说。 (1)染积说 这一观点的意思是说,人格是在各种因素的“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染”和“积”最初是两个概念。最早提出“染”的概念的是墨子。他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1]这里的“染”即指由外向内渗透。后来,荀子又提出一个与之内涵一样的概念“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所渐者然也。”[2]这里的“渐”也是由外向内靠近、渗透之意,与“染”同。故此,东汉的王充将两

个概念合用,称“渐染”。王充说:“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兰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3]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指“渐染”的作用。 但是外界因素的“渐染”作用,只是人格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的作用。“渐染”要发挥好的效果,还离不开被“渐染”者的能动作用。正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里,内因的能动作用体现为“接受和积累”。对此,荀子用一个概念“积”来表述。其意是说,人只有不断接受,长期积累外界信息,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又说:“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2]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把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格形成的过程称作“染积”说。 究竟哪些外在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发生“渐染”作用呢?对此,古人亦有清晰的认识。古人认为,家庭、师友、邻里、社区、民族、教育(教学)、圣人之言等都对人格的形成发挥“渐染”作用。所以古人特别重视“慎交友”、“慎居处”、“慎择师”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格受到积极因素的“渐染”作用。 (2)阶段说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但从总体而言,儒生优于文吏。因为儒生自幼“被服圣教”,受纲常伦理的熏陶,并有治国之道的研究,而文吏“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已,勉赴权利。”他批评当时重文吏、轻儒生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是社会政治腐败的一个根源。 对于儒生,王充也把他们分为四个层次。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他的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因为鸿儒能精思著文,具有独创精神;第二是“文人”,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第三是“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师者”;第四是“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三)论教学 1.关于教学过程 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首先,他强调人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他指出,“闻见”是圣人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闻见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二是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思想,接受间接知识。王充认为,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为,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 其次,王充指出,教学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必须把感性认识

校勘学大纲

4.校勘学 中文名称:校勘学 周学时:2 英文名称:Textual criticism 学分:2 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校勘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获得对古书流传演变以及传世古籍资料问题、特点的基本认识。结合校勘学实践性强的特点,除课程讲授外,加入一定的校勘实践,辅以相关讨论,以加深学生理解。 教学大纲: 一、绪论:校勘与校勘学(3学时) 二、校勘的历史发展和校勘学的形成建立(3学时) 三、古籍的基本构成和校勘的根本原则(4学时) 四、校勘的一般方法和考证的科学依据(6学时) 五、致误原因的分析和校勘通例的归纳(10学时) 六、校勘实践的具体方法步骤(2学时) 七、校勘成果的体现(2学时) 八、辑佚、辨伪与校勘(自学) 课堂讨论(2学时) 5.古文献学史 中文名称:古文献学史周学时: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Bibliography 学分:4 教学内容:讲述从先秦到清、近代的古文献学的发展状况,介绍各个时期重要的古文献学家的学术特点及成就,并总结古文献学发展历史中的经验和方法。使学

生了解古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阅读、利用、整理和研究古文献的能力。 教学大纲: 绪言(2学时) 一、古文献学的意义、内容与性质 二、古文献学史的性质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先秦(6学时) “轴心时代” 第一节、商周时代的文献典籍 春秋以前的教育、学术和文献状况 第二节孔子与六经 一、 经的定义与十三经的形成 二、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周易》、《尚书》、《诗经》、三礼、乐、《春秋》 第三节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 四门十哲 《显学》“儒分为八” 孟子 第四节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 《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淮南子·要略》 一、诸子文献的特点 二、诸子对文献的态度与利用的特点 《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第五节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

《王充求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王充求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充求学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 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 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焉(搬迁到这里)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辄(就)遂(于是) 2、翻译文中“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要求补出省略成分)。(王充) 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D)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分析:本文叙述了王充求学的故事,其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 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 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

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注释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先:祖先。 孤:指小的时候死了父亲。称:以……被称赞。 徙焉:搬迁到这里。徙,迁移。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辄:就。 遂:于是,就。肆:店铺。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 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草创了《汉书》 师事:以师礼相待。 寓意 《论衡·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要学会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 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A ) A 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

【大语文精华班第十三十四讲义】第十三讲三班

第十三讲、三班 三班指的是汉朝的三位历史学家,分别为:父亲班彪,儿子班固,和幼女班昭。 班彪,字叔皮。汉代历史学。班彪出身显贵,他的祖先曾经在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 也立下过汗马功劳。他的姑姑是汉成帝的妃子,著名的才女班婕妤。 的封号。地位比昭仪要低一等。班婕妤 进入皇宫以后,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 是,她为人很好,被称为是有美德的人。 后来,赵飞燕进宫之后,班婕妤慢慢地 受到了冷落,但是,她能够淡然处之, 即使是受到诬陷的时候,也能够从容应 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 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好祝诅zǔ,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nìng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 也。” 而且,咱们可以看到,她其中引用了《论语》中的句子,可以看出她是饱读诗书的。 在空闲的时候,她就写一些诗文来打发时间,著名的,有《团扇歌》。 1

2 新制齐纨w án 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 弃捐箧q i è笥s ì 中,恩情中道绝。 有了这样的家学传统,班彪在小时候就认真学习,饱读诗书,慢慢地也就声名远扬了。 班彪二十多岁的时候,和哥哥一起外出游学, 这时候正好遇到了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为 了躲避战乱,他来到了西北地区。那时候, 一个叫 隗w ěi 嚣的人,拥众割据于天水,于是班 彪就投靠了他。 不过隗嚣并不是能够成大事的人,这家 伙固执己见,顽固地割据称雄,班彪没有办 法说服他,只能离去,去投奔河西地区的窦融,窦融很器重班彪。受到赏识的他就为窦融出谋划策,归顺了刘秀。刘秀是谁呢,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这也算是班彪对东汉统一有功了,加上光武帝刘秀早就听说他很有才华,就召见了他,任命他做县的长官,后来又担任了司徒掾yuàn 。 班彪很西汉研究历史,尤其是汉代的历史。他读了《史记》之后,觉得非常好,但是,

803中西哲学史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03]考试科目名称:中西哲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哲学史”部分约75分 先秦哲学约30分 汉唐哲学约15分 宋元明清哲学30分 “西方哲学史”部分约75分 古希腊罗马哲学约30分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约15分 近代西方哲学约30分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b: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中国哲学史”部分 1、先秦哲学 [1]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考试内容: 中国原初文明时代的宗教、政治与道德。《易经》中的思想观念以及气、阴阳、五行、和同等观念产生。 考试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天”“上帝”“帝”“天命”等宗教观念的形成与嬗变。理解这些观念在嬗变过程中的政治与道德内涵。 (2)理解殷周之际以周公等人为代表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即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以及这种观念变化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之发展走向的意义。 (3)了解《易经》的文本构成要素,了解《易经》卦爻辞不成于一时一人,乃长期积累编纂而成,大约成书于商周之交。 (4)理解《易经》中相互联系和变化的思想。 (5)论述在春秋初期出现的“气”与“阴阳”的观念及其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意义。 (6)论述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和”观念的产生。 [2]孔子 考试内容: 孔子的“天命论”、“仁”学思想和方法论。 考试要求: (1)了解孔子的“仁者爱人”,“一以贯之”之“道”,“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 (2)论述孔子是如何创造性地奠定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的。 (3)理解孔子天命观的宗教性和道德性。 (4)论述孔子“仁”学的主要内涵、层次及其意义。 (5)理解孔子在人性修养方法、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具体主张。 [3]老子 考试内容: 老子之“道”的体与用,以及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考试要求: (1)了解老子其人在历史上的几种不同的说法以及《老子》文本的演变。 (2)从“体”和“用”的角度来论述老子之“道”的哲学内涵与意义。 (3)理解老子“无”与“有”的思想。 (4)论述老子体“道”工夫的种种表现与方法,及其所达到的澄明境界。 (5)理解儒道两家在先秦时期即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上的差异。

【精选推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阅读练习卷(二)含答案

卷首语:打开试卷的同时,你这一段时间的辛勤努力即将会有一番见证。望你沉着冷静,勇敢地接受考验,考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练习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4分) 眉眼口鼻争能 《醉翁谈录》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解与诸君厮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注释】①争能:争本事。能,才干,本事。②神:灵性。③尔:你。④别:辨别。⑤方:才。⑥东西:指四方。⑦宜:应该,应当。⑧若然:如果这样。⑨厮:宋代后常用作对人的称呼。 1.下列句子中“为”的意思与“口为鼻曰”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 B.为是其智弗若与 C.鼻为眼白 D.孰为汝多知乎 2.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 (2)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3.读一读,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4分) 鼻子认为自己能够居于嘴巴上面的依据是 “ ”,眼睛认为自己有本事的依据是 “ ” 4.对于它们的争吵,你有什么想对它们说的吗?请写一写 吧!(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0分)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 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 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①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②先: 祖先。③徙:迁移。④孤:幼年丧父。⑤太学:中国古 代的最高学府。⑥扶风:古地名,在今陕西境内。⑦班 彪:汉代著名史学家。 1.“充少孤,乡里称孝”中“少”的意思是( )(2分) A.少年 B.数量少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浙江省2002年4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3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 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但从总体而言,儒生优于文吏。因为儒生自幼“被服圣教”,受纲常伦理的熏陶,并有治国之道的研究,而文吏“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已,勉赴权利。”他批评当时重文吏、轻儒生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是社会政治腐败的一个根源。 对于儒生,王充也把他们分为四个层次。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他的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因为鸿儒能精思著文,具有独创精神;第二是“文人”,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第三是“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师者”;第四是“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三)论教学 1.关于教学过程 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首先,他强调人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他指出,“闻见”是圣人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闻见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二是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思想,接受间接知识。王充认为,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为,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 其次,王充指出,教学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上升到理性阶段。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所谓“开心意”,就是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也才能分清是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统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 一、单项选择题 1.秦朝时期主要教育政策: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D见闻为与开心意 3.察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是首先凭士人在当地的声名及,即:A社会舆论 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C能者为师 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D“三舍法” 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资协会, 改国子学为:B国子监 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B马礼逊学堂 8.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9.荀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B闻、见、知、行 10.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D试卷成绩 11.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B传递儒家道统 12.北宋的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A范仲淹 1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B“致良知”说 1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1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件政策是: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C学、问、思、辩、行 17.朱熹认为小学的学习重点是:D“学其事” 18.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19.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B福州电气学塾

20.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C宁波女塾 二、填空题 1.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等四方面,而以礼、乐、射、御、 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使稷下学宫真正体现了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管 理民主的特色。 3.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 段, 4.嵇康在批判经学教育的同时,创立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5.朱熹把人生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6.1898年由经元善集资,并得到中外人士赞助,设“经正女学”于上海城南桂墅 里,此为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女子学堂, 7.梁启超于1896年发表了“《论师范》”一文,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 教育问题, 8.西周学校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 9.汉武帝即位后,断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 政策,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唯一指导思想, 10.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11.朱熹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读书经验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 六条, 1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关系二十八年(1902年)张 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 13.外国传教士1839年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这是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

部编八下课外文言文阅读带答案教学提纲

部编八下课外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八下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好书之人有三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2)徒.为架上观美() (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二、卖柴翁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

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太宗有骏马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①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

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心理活动虽然人人都很熟悉,但是它如何发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就企图认识的重大课题。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心理观和唯物主义心理观是根本对立的。 第一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一)灵魂说 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灵魂”的作用。人出生时灵魂就来到人的身体里,清醒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睡眠时它可以暂时走出人体,人死时灵魂便永远离开人体。例如,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认为万物是由“理念”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同样来自理念。人活着,它支配人的活动;人死后,灵魂还会回到理念世界。所以,人们的灵魂是永存的。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许多宗教和封建迷信都是这样宣传的。 (二)精神决定论 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决定客观世界,从而颠倒了心理现象同客观事物的关系,夸大了心理、精神现象的作用。例如,明代思想家王明阳说:“天下无心外之物”。照此说法,世界上除心理活动之外,就不存在其他事物了。英国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即所有没有被人们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被人们感知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三)心体平行论

心体平行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依存,而是相互平行。心理不是脑的功能,也不是脑的产物,而是独立于脑活动之外的东西。这种观点在国外心理学界普一度流行过,但最终还是被科学心理学所摒弃。 二、机械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 同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身体的一种机能。荀子所:“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戴震说:“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但由于科学发展的水平所限,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还具有朴素的特点,不能完全正确地阐明心理现象。如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总是把人的心理同人的内脏,如肝、肺特别是心脏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理现象是心脏活动的产物。人们常说“心想”、“心疼”、“心爱”之类的话,汉字中几乎凡是与心理现象有关的字皆带“心”旁,如思、想、情、意、恨、恶、悲、怒等。这种心理活动理解为心脏的机能的观点,尽管属于唯物论,但却与事实不符。 ━━━━━━━━━━━━━━━━━━━━━━━━━━━━━━━━━ 阅读材料2-1: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人贵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和情欲论等基本观点。

王充的心理学思想

王充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10本1班 ?关键词:形神观心物观知虑心理思想情欲心理思想性有善有恶论人性的转变、发展与教育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思想家。 基本观点 ?一、形存神存与形朽神亡的形神观 王充从元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气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人的心理则也并非神秘莫测,它乃是形体的产物,并随着形体的腐朽而消亡。正如他所说: 1、在这个问题上,王充最根本的贡献就是他第一次比较完整的提出了形存神存与形朽神亡的的著名论断。众所周知,在先秦时期,形神关系问题早已受到诸子百家的注意。 2、王充继承荀子的唯物主义的形神论的传统,进一步解决了形神的关系问题。 3、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这段话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来说明形神关系。在王充看来,“-精神,‘精气’‘精’的含义是相通的。’’因而精气与心理是同义语。他认为人的精 气是由血脉产生的;人死之后,血脉枯竭了,自然精气也就消灭了。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种说法显然是正确的口当然,他把精气的生理机制归结为血脉,却是不科学的。) ?二、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的心物观 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然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在这里,王充已认识到形体产生心理(具体地说,五脏产生聪明智慧)不是直接的,还必须有气作为中介,从而提出了“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的命题。这个命题显然是唯物主义的。因为他所说的气是一种物质;“气须形而知’’,是说五脏之形必须有物质之气的作用,才能产生知,产生聪明智慧。《淮南子》曾提出形、气、神“一失位则三者伤”的命题,把三者并列来探讨它们的关系;很显然,王充的上述命题较之《淮南子》是前进了一大步的。 在心物关系上,王充还具体地提出了“如无闻见,则无所状”②的论断,肯定人的感知器官必须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才能产生感知。这里的“闻见”指必须有被感知的外在事物,“状”是描写、复写、模写的意思,“所状”指必须有被描写、复写、模写的外在事物。两句话的意思很明显,虽有感知器官存在,如果没有“所闻”“所状”,即对外在事物的反映,人的感知是不可能产生的 知虑心理思想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 真题 参考标准答案 译文

一、王充重点词注释 (分封)会稽阳亭。, ,以农桑为业。世 灾年) (被)擒,祖父(王)汎(fàn ) 近,定居)(省略“于”,在,到)会稽,留(省略“于”, 在)gǔ] ,至(王)蒙、 (名词作状语,人。 (省略“于”,到)上虞。

州郡长官) 语前置,隐藏自己的才能) ,座位) 下,被接见),。 ,亦不

后置,比王公)dǒu dàn] (俸禄) 憾) 。 稳重)必择友, 随意)位虽微卑,, (风雅之事)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二、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草率,随便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