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

马克思

马克思
马克思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B.万物皆在我心中

c.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D.理在气先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 )。

A.它试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揭示世

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

B.它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方面去认

识对象和事物

C.它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

界和事物

D.它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

8.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社会发展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

D.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本质上是特殊物质——人的运动。

五、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意义?

1.(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内容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 3.C 4.A5.B 6.A7.D 8.B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CD 3.ABCD 8.ABCD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c.形式与内容辨证关系的原理

D.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原理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21.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

A.克服和抛弃B.全盘否定c.既克服又保留D.全盘肯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表现在( )。

A.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是否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规定事物发展转化的基本趋势

D.为矛盾统一体转化提供决定力量。

11.辩证的否定是( )。

A.事物自我的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三、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

五、论述题

1.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圆的时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经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Da:“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圆的时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这表明事物(矛盾)具有两重性:首先经济迅速发展是一件好事,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谓黄金发展期;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与原有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容易激化,容易出乱子,潜伏着危机,可谓矛盾凸显期,从这个角度看,又是坏事。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谓的矛盾的两重性。

“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讲的是矛盾转化的条件性。也就是说要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避免矛盾激化,必须努力工作,创造条件,具体一点说,就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解决好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问题,继续为生产力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这一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到形势发展有利的方面,又要看到面临的严重问题,解决好贫富分化过大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腐败问题、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问题等等,这样才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4.C 7.A8.B 21.C 二、多项选择题1.ABD 7.ABC 11.ABC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练习题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

6.“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二.多项选择。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依存和渗透的

四,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材料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材料3: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标准的论述:

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坶斯说:“凡是有用的东西就是真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观点2。

1A2B 3A4D 5D 6A7D 8D 9C 10B 11A

12C 13B 14D 15B 16B 17B 18A19C

二.多项选择

1ABC 2ABD 3ABCD 4BCD 5ACD 6ABD 7BCD 8CD 9ABCD 10ACD 11CD 12ABCD 13BCD

14ABCD 15BC

四,材料分析题

1, 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材料1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二是必须经过思考,对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科学加工。

2.(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不一致,

材料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质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而是唯物主

义认识论观点;

材料2认为有用就是真理,真理的本质在于是否能带来利益,从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的观点。

(2)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材料2的观点是错误的。它从根本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按照这种观点,当谎言能给某些人带来利益时,谎言也就成了真理,这也从根本上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实用主义观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7.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四、简答题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六、材料分析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

材料2: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

材料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

请回答(1)材料1的中心思想。

(2)材料2的中心思想。

(3)材料3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分别指出每一段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

(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4)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5)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A 5.D 6.C 7.D 8.A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

3.ACD

4.ABC

5.BCD

6.ABCD 7ABC 8.BCD 9..BCD 10.BCD 11.ABC 12.ABCD

2.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展开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六、材料分析题

答:(1)材料l的中心思想是:生产力状况是一定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存在、发展、更替的物质根源和决定力量。阐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和实践好坏的根本标准。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其核心是生产力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自觉地把生产力标准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据和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

2.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

(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提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阐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4)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的物质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则是社会革命的经济根源)

(5)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社会形态的变更是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的结果)。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2.下列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c.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D.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而价值是历史范畴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 D 4.C 5.B 6.D 7.D 8.A9.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C D 4.AB 5.ABCD 6.BCD 7.ABCD 8.BCD 9.ABD

参考答案:

2.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的原

则.。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有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地发展。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3)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科学技术为人所掌握,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合法并存,就不可能完全按价值创造实行分配,即不可能实现单一的按劳分配。分配必然要受所有制状况制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也必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这就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

A.生产不足的危机

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16.C 17.C

二、多项选择题

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1.BC 2.ABC 3.ACD 4.ABC 5.CD 6.ABC 7.BC 8.AB

四、简答题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10.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

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具体表现为: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五、论述题

5.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其中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这一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3)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五、论述题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为:生产资料占有国有化法人化、社会生产计划化、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和社会生活福利化的趋势。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在生产力发展的逼迫下,对资本主义社会改良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和自我否定的过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准备了渐进的条件。(4)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 )。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2.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

C.唯物史观的形成

D.私有制的消失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3.C 4.D 5.A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的含义包括( )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B.共产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社会运动C.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结

D.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 D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CD 3 .BCD 4. ABC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哲学、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哲学、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考试内容哲学部分和政治经济学各大致占一半;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约占30分)、简答(约占40分)、论述(约占80分)等。 教育综合的考试大纲和命题原则与教育管理等其它方向完全一致,不另单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考核大纲考查目标 1、系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本体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含义、区别和应用范围;人类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代表;古代唯心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贯穿于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东汉王充的“元气自然”宇宙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唯心主义;范缜的“神灭论”;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及其元气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内容丰富的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五)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错误。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哲学史对实践的不同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系统;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是从自然物质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与自然界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人类

《玛丽与马克思》赏析

《玛丽与马克思》赏析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位笔友之间的故事。玛丽是一个居住在墨尔本市区的胖乎乎的有些抑郁和孤独的小姑娘;马克思是一个居住在乱糟糟的纽约的肥胖的、患有自闭症的44岁犹太人。两个人的通信跨越了两个大洲,持续20年。这份笔友之间的友谊随着一封接着一封的书信,就这么保留了下来。影片把观众带人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向人展示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电影故事题材非常朴实,场景单调寂静,其中的人物造型也说不上好看,甚至有些笨拙,而旁白的声音,书信之中玛丽和马克思的声音,却非常的动人。观看的过程中,你会忘记或者忽略这是动画片,你会被故意不合比例的人物迷惑,为他们的喜怒哀乐所牵绊,这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关于马克思 马克思有不幸的童年,破裂混乱的家庭,他跌跌撞撞,坚强独立地长大。即便这样,他对生活的热情不减,即便有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障碍,但他还是活得很丰富。拥有过八次工作机会,每次都给他不一样的经历;没有恶习,不吸烟不酗酒,崇尚秩序井然的社会;热爱环境,他“固执”地坚持制止乱扔烟头的人,为此给政府多次写信无果;他热爱探索和创造,发明了新的词语和句子,虽然没人认同;他爱护生命,家中收养着很多动物朋友;他与人为善。即使是对待隔壁又老义失明的孤老太太,也小心尊重唯恐伤其自尊;他珍惜感情,家中一条金鱼的死去对他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宽容并勇于自我反省,在给玛丽的最后一封信中,他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的人生:“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不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这就是马克思,一个被医生诊断为精神障碍的病人,一个其实精神无比正常,心地异常纯净的人;这就是马克思,一个被路人和同学嘲笑和戏弄的智力不足之人,一个喜欢玩高智商魔方且很擅长的人,一个可以对语言进行发明创造的人;这更是马克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围、价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的种类;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观 无论你是否愿意,意识形态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无论你如何讨厌,意识形态都已经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回避意识形态,否定意识形态,甚至说“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就如同鸵鸟把头埋到沙子里,防止自己被人抓住一样,是极其愚蠢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决定论的思想,实际上意识形态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并用阶级根源来说明意识形态的产生的社会根源,把意识形态和阶级意识等同起来,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他们有人质疑,难道一种意识仅仅由于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就表明这种意识是颠倒的意识吗?就是错误意识吗?[1]这种指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修正和完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几乎是每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家的共同企图。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确实有僵化和教条化的问题,缺乏对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深入思考。这也导致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思考,确实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在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时候,不同的人抓住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比如,早期阿尔都塞抓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下列思想:“整体,当它在头脑被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2]在他看来,头脑所专有的掌握方式是科学的掌握方式,而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而卢卡奇则抓住了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人崇拜自己所创造的商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而忽视了交换关系背后的人和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或者说,马克思就是要揭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存在着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思想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讨论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由此可见,人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意思形态思想的时候,也发现了马克思也有不同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观念。英国学者汤普森发现,在马克思那里有三个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第一种意识形态概念是:“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与特点。”[4]这就是说,那些把人的观念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批判的各种不同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第二种意识形态概念是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一流 4、赫伯特·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 1989——1979)德国人,是“弗洛伊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动力价值的价值。 9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1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指任何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而且都必须要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回答的问题。12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其核心是矛盾论。1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之中表现出的使用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所产生的功用,它与存在于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作为潜在使用价值的劳动力不同,它是人运用到体力和智力综合产生的某种使用价值或者功用,它具有大小和对象性,这种对象性表现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相对性,一般来说,当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之后其使用价值的对象性是作为劳动力商品买者的货币所有者。 15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16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17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8价值: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9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0规律: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基本理论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主要知识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共6个定义,主要是广义狭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有哪些?(社会背景、理论背景及相关人物著作)P6最下一段, P8P9的三段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所包括的四个方面及其各自内容P12到P16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P24倒数第3段最后一句,物质、意识、P26,P27实践、联系、P35倒数第三段发 展、P36倒数第一段第一句新生事物、下一句量变、质变、P40倒数第三段度、P40倒数第3段倒数第二句辩证的否定、规律、P47抽象与具体等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P25第2段 3、物质概念的意义P26最后几句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P28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P31第二段,P34最后三段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各自在发展中的作用P38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40第二段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0P41 9、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P41 10、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48 1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从P49到P50的4点 1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0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P50倒数第二段的中间P58最后一段感性认识、P61理性认识、P61真理、P64 价值、P70倒数第一段第一句非理性因素、P62第二段自由、必然、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P80第二段第三句及其那段下面几句等概念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57四点 3、认识活动的三要素P56最后几句 4、两条认识路线的区别P59第一段 5、新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P59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1概念下面那一段 7、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或者规律P62最后一句到P63第一段第一句 8、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66最后两段 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68的(一) 1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 14、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P73 15、价值和真理的辩证关系P74 16、党的认识路线貌似书上没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及文件(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及文件:1938年《论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依法治国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都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手和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论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化社会事业“四位一体化”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存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怎样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名词解释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可分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社会。 名词解释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可分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社会。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它是马克思人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时间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多选题:毛泽东的思想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动力: 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机制包括哪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2在分配制度上3在宏观调控上 公有制的地位体现在: 1公有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谈谈你对马克思这个人的看法

怎样看待马克思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而且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创立了过渡时期学说,为无产阶级指明了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复杂和精深的学说之一,学说的范围包括了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 马克思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是工作者的楷模,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以自己的毕生心血为人类留下了一座巨大的宝库,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为人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Marx is the world proletarian great teacher, scientific socialism, founder of the great statesman, philosophers, economists, revolution theorist. Major works have《The Capital》and《The ManifestoOf The Communist Party》. He is the spiritual leader of the proletariat,his ideas in social sc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 as the important role. Marx is the founder of marxism, and he put forward the surplus value theory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ounded the founded the transition theory, for the proletariat indicated the win complete liberation road. Marxism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profound modern theory of one of the theories ranging from the politics, philosophy, economy, society, etc widely. Marxism is not out of the worl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venue and independent of generation, it is at the age of the turning point in human history product, is the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of all the fine crystal. Marx innovation, keep improving its spirit is the role model of workers, marxism is gives to the world of the proletariat Marx contribution. Marx in their own their life work for human left a great tr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also in politics economic aspects for people to set up a shining exampl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